唐青花“青白美学”何以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视觉语言?

 长期以来,青花瓷被陶瓷界视作元明清三代专属。随着考古工作持续推进,自20世纪70年代起,“唐青花”渐受学界关注。唐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唐青花的“青白美学”何以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视觉语言?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任院长、研究馆员张松林近日接受东西问”专访,详细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唐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张松林: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长期以来,青花瓷被陶瓷界视作元明清三代的专属。随着考古工作推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唐青花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焦点。

  1975年,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片青花瓷枕残片,后经中国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鉴定为“唐代青花瓷枕片”,并收录于《中国陶瓷史》,从此揭开唐青花研究的序幕。此后,扬州、郑州等地亦发现同类残器,但多为小件或残片。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出水3件唐青花瓷盘。尽管这些青花瓷器均被断代为唐代遗物,但其诞生地仍未确定。

  直至21世纪初,谜底终于揭晓。考古机构先后对巩县(今河南巩义)黄冶三彩窑址和白河瓷窑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这两个窑口均有烧制唐青花的痕迹。随后,考古人员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出土的唐青花碎片的造型、胎质、釉料及物理化学组成,最终确认巩县为唐青花的发源地。2006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对郑州上街区峡窝镇唐墓进行发掘,出土两件白釉青花塔式瓷罐。结合巩县窑出土的一批唐青花标本,证明唐青花从唐代中晚期已进入成熟阶段。

2025年8月13日,在位于河南郑州的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上展出的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

记者:唐青花的“青”从何而来,其发展历程是什么?

  张松林:进入唐代,丝绸之路愈发兴盛。商贸往来带来了文化交流。波斯人崇尚青色,这对中国瓷器影响颇大。随着大量波斯人定居中国,唐代社会对青色需求增长。波斯商人将钴类颜料和技术引入中国,并被中国匠人运用到唐三彩制作之中。因此,唐青花也是丝路文明交融的结晶。

  青色在唐三彩上的成功使用,促使了当时重要瓷器产地巩县烧制出青花瓷器。当时巩县瓷土杂质较多,古代工匠使用化妆土涂层之法提高白瓷的白度。到唐代发明唐青花时,工匠们在瓷器胎体上涂上一层白色化妆土涂层,又在化妆土涂层上用钴类颜料绘制图案,最后涂上一层透明釉,进而烧制出青色彩瓷。

  由于巩县地处大唐东都洛阳近郊,又是隋唐大运河中黄河转向洛河的转运码头,巩县窑生产的唐青花一部分供朝廷消费,一部分就在巩县装船运往扬州出口,所以唐青花集中在巩县和扬州被发现。

“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上展出的唐代青花穿带壶。

记者:唐青花与元青花有何异同?

  张松林:唐青花与元青花的重要区别在于胎体、釉色、装饰图案、器型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从胎体来看,早期唐青花胎体较厚,杂质较多,直至巩县白河窑烧制唐青花时,胎体才变得纯净,胎色变为纯白,胎体相对较薄,显示出成熟和更高级的状态;元青花瓷胎普遍厚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胎体常有孔隙,釉面偶见棕眼。

  在釉色方面,唐青花釉料釉色多为白色发灰或白色发青,透明釉釉层较薄,釉面不够莹润,整体色调不够稳定,常现钴蓝颜色晕散现象;元青花釉层肥厚,呈青白色,釉面光泽莹润,因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印度尼西亚颜料)加之含铁量高,其发色浓艳深沉,常出现“铁锈斑”和晕散效果。

  在纹饰方面,唐青花纹样融合东西方艺术元素,有斑点纹、花卉、人物、鸟虫等传统图案,还有万字纹、水草、菱形散叶纹等几何图案,题材简明,绘画笔法简单;元青花装饰题材丰富,有龙凤、麒麟、鸳鸯等动物纹,还有牡丹、莲花等花卉纹,尤其是大量使用历史故事、人物等图案,构图丰满,图案繁茂。

  目前,全国出土的唐青花标本以碗、盘、罐等小器物为主,最大的就是郑州峡窝唐墓出土的唐青花瓷塔式罐,高达34厘米。元青花则造型多种多样,有大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等。因唐青花处于青花瓷的萌芽阶段,是中外贸易产物,文化内涵还不够成熟。而元青花是多元文化产物,其纹饰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器型适应西亚市场需求,更加体现了丝绸之路上的跨文明交流。

“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上展出的代长沙窑青釉褐斑褐绿彩草叶纹碗。

记者:从“湮没历史”到“文化IP”,唐青花“青白美学”何以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视觉语言?

  张松林:唐青花从历史长河中被重新发现并走向“文化IP”的舞台,其“青白美学”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与经济联系。

  从历史角度看,唐青花虽曾被湮没千年之久,远比元青花的数百年沉寂更为漫长,这本身便是一种文化命运的戏剧性转折。但它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文化、艺术、技艺与社会共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深厚文化积淀与科学技术支撑下的发现。这种历史深度赋予了唐青花独特的文化身份,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为跨文明对话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语境。

  唐青花的文化价值在于其作为文化IP的独特性和吸引力。目前,唐青花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忠实粉丝,他们不仅热爱这一文化符号,更乐于消费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这种广泛的受众基础体现了唐青花文化IP的强大吸引力和传播力,是其成为跨文明对话视觉语言的重要前提。同时,唐青花的变现能力极强,其文化IP通过授权合作、衍生开发、粉丝经济等多种方式,能够产生显著经济价值,推动其跨文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唐青花的“青白美学”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普适性。唐青花的造型、装饰、色彩等元素都可以成为品牌logo,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喜爱。这种美学特征使得唐青花在跨文明对话中能够迅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成为一种通用的视觉语言。此外,唐青花还可以与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青花瓷进行延伸和拓展,通过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保持其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进一步丰富跨文明对话的内涵。

  总之,唐青花的“青白美学”之所以能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视觉语言,是因为它兼具历史深度、文化价值、美学特征和传播潜力。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更是连接不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完)

  受访者简介:

张松林。受访者供图

  张松林,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任院长、研究馆员。曾担任郑州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主持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荥阳织机洞遗址发掘与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代表性著作有《唐代白釉彩瓷》《河南唐三彩与唐青花》《问瓷录(三卷本)》《中国古代镇墓神物》《古都郑州》等。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解码唐青花 青白“美”千年

今年暑假,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布展的中国国内首个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备受关注,吸引众多参观者。

8月13日,河南郑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内,中国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图为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 王宇 摄

  在展厅中央,两件郑州上街区峡窝镇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格外引人注目。白色罐式罐身绘有“童子步打球”“牡丹花”“万字纹”等图案,钴蓝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姿态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千年“青白美学”故事。

  “这是迄今发现体型最大的唐青花瓷标本。”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松林介绍,唐青花瓷器型多以碗、盘、罐等器物为主,其技术源头可追溯至唐三彩中的蓝彩。唐代工匠大胆创新,尝试在白胎上用钴料作画,从而奠定了青花装饰的基本技法。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长期以来,青花瓷被陶瓷界视作元明清三代的专属。随着考古工作推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唐青花逐渐成为学界焦点。

  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首次出土唐青花残瓷枕片;此后,河南郑州等地亦发现同类残器,多为小件或残片;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又出水3件唐青花瓷盘……这一系列发现让学界产生了“唐青花瓷源于何处”的疑问。

  直到21世纪初,谜底揭晓。张松林介绍,在河南巩义黄冶三彩窑址和白河瓷窑遗址,考古人员在众多出土的唐代瓷器标本中发现有唐青花瓷片、窑具及相关材料。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出土的唐青花瓷片器物造型、胎质、釉料及物理化学组成,最终确认巩县窑为唐青花瓷发源地。

8月13日,河南郑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内,中国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图为唐代蓝釉净瓶。 王宇 摄

  在唐代,中原汉民族崇尚红色、黄色、褐色。那么为何会诞生青花瓷?

  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在《中国陶瓷》中提出成熟青花瓷“三要素”之说,其一为运用钴料生产蓝白图案花纹。

  “唐青花的青不是一般的青,其美丽、大方、高雅、宁静的特点,受到唐代社会高层的欢迎。”张松林认为,这与古代东西方商贸交流密切相关。波斯文化崇尚青色,随着大量波斯人定居中国,唐代社会对蓝彩需求增多。波斯商人将钴料和技术引入中国,唐代匠人率先将其用于唐三彩制作。因此,唐青花也是丝路文明交融的结晶。

  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欧阳世彬亦认为,海外市场需求促使唐代工匠们不断探索新的制瓷技术和装饰手法,这种跨文明的技术交流与融合最终在元代景德镇实现升华。

  千年前,唐青花瓷传播到异国他乡;千年后,这种“青白美学”正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交融。

  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研究生訾可芳介绍,唐青花“青白美学”已应用于家具、家饰、家装等领域,并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通过AR/VR和数字互动游戏焕发新生,深受东西方年轻人喜爱。(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内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在郑州开展

郑州5月23日电 (王宇)5月23日,国内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开展,国内多家博物馆及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收藏的百余件唐代青花瓷及相关珍贵文物亮相。

  其中,“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长沙窑青釉碗、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执壶、郑州唐墓出土的唐青花塔式罐等一系列重量级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分“大唐风华”“青花故乡”“丝路传奇”“蓝彩之魅”四个主题单元。“大唐风华”单元全方位展示大唐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盛唐的辉煌与灿烂;“青花故乡”单元则聚焦巩县窑的考古发掘成果,通过现场复原、文物展示和多媒体介绍,生动呈现唐青花塔形罐的风采,以及巩县窑在青花瓷制作与传播的源头地位;“丝路传奇”单元借助地图、图片、文物等多元展示方式,深入介绍丝绸之路的路径和历史背景,揭示唐代青花瓷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蓝彩之魅”单元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唐青花对后世及国际陶瓷发展的深刻影响。

图为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 王宇 摄

  在展厅中央,两件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格外引人注目。罐身绘有“童子步打球”“牡丹花”等精美纹饰,钴蓝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姿态栩栩如生。这两件青花塔式罐尽显唐代釉下彩瓷的绝代风华。

  中国古陶瓷学会有关专家表示,唐青花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丝路文明交融、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本次展览由郑州市文物局主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承办,将持续至今年8月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漫顶流哪吒“邂逅” 景德镇非遗青花瓷

景德镇2月26日电 (巫发阳 吴思瑜)左手持杯、右手握笔,一笔一画之间,栩栩如生的哪吒形象“跃然杯上”。2月26日,走进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景德镇高级陶瓷美术师许克文正在瓷器上手绘哪吒,创作独具特色的“魔童闹海”系列瓷器。

图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许克文正在瓷器上手绘哪吒。巫发阳 摄

  画完哪吒的主体形象之后,许克文接着画哪吒身后的背景,“背景的创作是最难的,因为没有参照物,所以我根据神话传说设计了仙气飘飘、烟雾缭绕的背景。”

  “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青花与釉下高温颜色相搭配,把绘画、书法、陶瓷结合在一起。”许克文一边创作一边介绍,《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国漫文化的代表、瓷器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与潮流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希望借此创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据了解,许克文从2月8日开始创作“魔童闹海”系列瓷器,截至目前,创作出近20个成品,“基本上我画出来几个就会卖出去几个,我想凑齐一套都不容易。”

图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许克文创作的“魔童闹海”系列瓷器。巫发阳 摄

  2009年,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提出了“历代瓷窑炼就千年瓷都,系列复烧彰显中华文明”的口号,先后复建复烧了13座历代典型制瓷窑炉,200多位工匠艺人坚守在传统手工制瓷的生产线上,实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有效保护、活态传承,打造出千年瓷都“活”的博物馆。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走进文艺殿堂,共筑文化桥梁 ——紫荆文化集团“香港青年湾区文化行”圆满结束

中国日报香港12月1日电 2024年11月29日至30日,由紫荆文化集团精心筹划,紫荆文化集团旗下SUPer青年营主办的“香港青年湾区文化行”活动在深圳、广州、珠海三地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围绕“走近文艺与文化”、“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主题,旨在引领香港青年亲身体验并深刻感悟国家文化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同时加深两地青年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活动首日,50名来自香港各界的青年代表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无限热忱,齐聚深圳博物馆。在“吉金春秋”铜器展厅,古铜器以其沧桑而神秘的风采,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程。青年们或静心聆听讲解,或热烈探讨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寓意,无不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随后,在“问陶心旅”陶瓷展厅内,从青瓷的温婉到白瓷的纯净,从唐三彩的斑斓到青花瓷的雅致,每一件展品都彰显著中华民族在陶瓷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参观结束后,香港青年代表赖小姐分享道:“我来自香港,但小时候在内地生活过。看着眼前这些曾经在教科书上见过的图片一一呈现,彷彿记忆拉回到了曾经上历史课的日子,特别感动。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类活动。”

广州之行,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为青年们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画卷。“文学馆”的经典著作、“非遗馆”的民间技艺、“鲁迅故居”的文人风骨以及“饮和食德”的饮食文化,无一不让青年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在广州大剧院的座谈交流会上,青年们与剧院负责人就文化创新、艺术创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对文化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会后,香港青年代表何先生说:“平时我很难接触到艺术,但这次访问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们的热情与活力,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次机会真的很难得,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次日,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参观让青年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里珍藏着众多珍贵的文化版本,每一份版本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智慧。青年们在馆内细细观赏这些珍贵的版本,与同伴们探讨着它们的意义与价值,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深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使命。

而在珠海金湾艺术中心,“观潮·澳门当代艺术25周年”展览则为青年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展览系统梳理了澳门当代艺术25年的发展历程,以珍贵的文献资料和艺术作品为载体,展现了澳门艺术家们对当代艺术的创新与演绎。金湾艺术中心总经理助理刘畅在受访时指出:“此次开展恰逢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青年们在此时间节点参访,弥足珍贵。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在祖国更多地方、在世界更多地方与澳门艺术相遇。”

此次活动,不仅让香港青年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活动尾声,青年们纷纷表示,此次文化行受益匪浅,更结识了一众好友。他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未来的文艺创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香港青年湾区文化行”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香港青年搭建了一座深入了解国家文化及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文化场馆布局的桥梁,也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间的交流与合作注入了全新活力。活动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民青局、香港中联办青工部、香港中国企业协会、香港菁英会、香港华菁会、香港青年协进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拾壹慈善基金会以及华润集团、招商局、港中旅、工银亚洲、亚文集团等相关机构、团体的鼎力支持与协助。

来源:中国日报网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景德镇青花瓷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  。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产地:中国景德镇    年代:明代崇祯    尺寸38.5cm

     青花瓷瓶一对。这些瓶子每个都有一个圆形的身体和一个长管状的颈部,中间有一个凸起,并立在一个厚脚环上。两者都以“过渡”风格绘制。第一个瓶子在下灯泡周围装饰着一位绅士,穿着儒雅的圆领长袍和带翼的帽子,拿着一个 在他的左手上的办公室。一位恭敬的仆人拿着一个托盘走近他,托盘上放着一个装有三支箭的箭瓶。中央人物身后是两名仆人,他们手持长杆上的大扇子,后面还有两名仆人,手持长杆上的权杖,类似于长杆上的权杖。围绕这些人物的是花园景观,场景的末端以典型的“过渡”风格标记,有一排旋转的云彩。三朵西洋花,可能是郁金香,装饰在脖子上,并在顶部重复。底座是上釉的,但没有标记。
第二个瓶子的一侧显示了四个人聚集在一匹跛腿的鞍马周围。一个人拿着一把折叠的阳伞,另一个人拿着马的统治,第三个人靠在他的杖上,第四个人拿着一根伸向马的棍子。所有的人物都穿着帽子,交叉长袍,系在腰部的裤子和靴子。另一边,一位头戴官翼纱帽的书生,在侍从手下拿着扇子,正与另一名戴檐帽的男子交谈。另外两名仆人站在不远处,拿着包括一匹布在内的礼物。围绕这些人物的是风景,场景的结尾以典型的“过渡”风格标记,有一排旋转的云。三朵西洋花,可能是郁金香,装饰在脖子上,并在顶部重复。

 产地:中国景德镇    年代:明代永乐    尺寸34cm

      黄花菜瓶 陶工在这个梨形的玉壶春瓶玉壶春瓶的两侧画了开花的黄花菜,每个瓶上都有一只蝴蝶盘旋。在中国,香味浓郁的百合传统上象征着和谐与团结。他们在这里的自然主义描绘受到墨水和 彩色小幅面画。这种设计在幸存的中国瓷器中极为罕见,并且非常巧妙地执行。每片叶片状的叶子和花瓣边缘都用更浓的蓝色勾勒出轮廓,并用淡蓝色水洗填充。在蝴蝶的描绘中也实现了类似的蓝色渐变。这种对釉下钴颜料的出色控制是最好的永乐青花瓷的特征。

 产地:中国景德镇    年代:明代宣德    尺寸28cm

瓷碗,釉下青花,四周喷果。重叠的莲花板从脚上升起,在脚上喷花。边缘下方的水平铭文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瓷

【青花缠枝莲纹瓶】

  青花缠枝莲纹瓶,高19.8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7.1厘米。
  瓶直口,圆唇,细长颈,扁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朵梅纹,身部饰缠枝花卉,足墙外饰卷枝纹。口沿下从右至左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器造型朴实,青花明艳,瓶口沿下横书款者较为少见,是宣德青花瓷器之佳作。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清乾隆,高53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16×10厘米。
  扁壶蒜头形口,短颈,口与肩之间对称置如意形耳,圆腹,腹壁的两侧各凸饰一个鼓钉,长方形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青花缠枝莲纹,辅以花卉灵芝、梅花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这是一件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宫廷用瓷,其造型、纹饰皆源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表现了乾隆时期在陶瓷器皿制作方面尚古之风的兴盛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明永乐,高14.7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4厘米。
  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来源: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