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开幕

株洲9月29日电 (刘曼)9月29日,2025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开幕,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的341家陶瓷企业、47个国际品牌参展,规模与参展商数量创历届之最。

  醴陵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出生地,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之都、中国花炮之都。

  如今,醴陵已构建起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从文化创意到文旅融合的完整陶瓷产业集群,产品涵盖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三大类4000多个品种,其中日用瓷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瓷已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均居中国第一。

  本届瓷博会以“千年瓷都 五彩醴陵”为主题,室内净展览面积30000平方米,设综合陶瓷馆、精品陶瓷馆、醴陵陶瓷馆、国际陶瓷馆、电瓷和装备机械馆等,共有标准展位1350个。展品包括国内陶瓷主产区企业代表性陶瓷产品、醴陵本地陶瓷精品、国外参展企业产品以及全国陶瓷创新评比大赛优秀作品等,涵盖日用瓷、艺术瓷、电瓷电器、特种陶瓷、陶瓷酒瓶、陶瓷装备等领域。

 瓷博会期间,将推出产业、文旅和大众消费三大类24项活动,包括全国陶瓷创新大赛、湖南(醴陵)电瓷电气产业“创新与全球化”发展论坛、中国现代陶瓷教育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城捡瓷嘉年华、QQ飞车炫瓷都等精彩活动,全面提升参展嘉宾及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其中,聚焦供需对接,瓷博会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商超等企业负责人参加醴瓷优品对接峰会,为全球采购商、经销商与优质陶瓷企业搭建高效、务实的对接平台。

  法国陶瓷艺术家Aima Saint Hunon首次参加瓷博会,对当地陶瓷艺术焕发出的蓬勃活力印象深刻。她认为,瓷博也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的文化的确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才让交流变得很宝贵,还有可能激发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

  本届瓷博会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湖南省商务厅、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株洲市人民政府主办,将持续至10月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云南曲靖:千年窑火燃新梦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潦浒村,是一座具有千年土陶烧制历史的传统村落。近年来,麒麟区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用足用活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为这座土陶村落注入新活力,实现千年古陶薪火相传。目前,潦浒村直接从事陶瓷产业的人员超2000人,年产值突破5亿元。 图为潦浒村村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泥语生花 艺韵欢歌——‘中国白·德化瓷’妇女儿童主题作品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

9 月 26 日上午,“泥语生花 艺韵欢歌 ——‘中国白・德化瓷’妇女儿童主题作品展” 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130余件套德化白瓷精品集中亮相,既展现千年瓷艺的传承创新,更以妇女儿童为主题传递温暖力量。本次展览由福建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泉州市妇联和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

展柜内,一件件温润如玉的德化白瓷作品静立其中,以细腻雕工和灵动造型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细赏。以温润的陶瓷语言为桥,既展现出新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活力与匠心担当,也让更多人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积淀的深厚底蕴,进而凝聚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守护文脉传承的强大合力。参展的大部分作品将无偿捐赠,诠释了陶艺家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寄托了对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女性故事的深切期望。

本次展览分为“巾帼芳华”“稚趣温情”“形塑千秋”“瓷绘自然”四个单元,展出了90余位陶艺家130余件(套)妇女儿童题材作品,超过半数由女性创作,展示了巾帼工匠对千年技艺的传承和昂扬自信的时代风貌,展现了妇联组织以瓷为媒凝聚巾帼力量、赋能妇女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林怡、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黄玲、有关行业专家和女性艺术家、学生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本次展览由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支持,福建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以全媒体形式报道“中国白·德化瓷”相关活动。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专题讲座、陶艺制作互动体验等活动。有关行业专家和女性艺术家、学生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来源:周口网 

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清理

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从清室善后委员会到故宫博物院,从抗日战争期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进入新的世纪,始终没有停滞过。其中1949年前,清理了3次;1949年至2010年,共开展了4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清理是1954年至1965年。用6年时间对全院收藏的所有文物,逐殿逐室进行全院文物的清点、鉴别、分类、挪移并抄制账卡。再历时5年,对藏品进一步鉴别定级,建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总登记账,并核实各文物专库的分类文物登记账,物、账相符,基本做到院藏文物有底有数。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繁复的工作。当初面对清宫堆积如山的物品,以及藏品中玉石不分、真赝杂处的状况,有人担心50年也干不完。但是故宫人仅用10年时间就基本完成清理,并制定了有关保管工作的规定和办法,使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在这次整理中,从次品及“废料”中清理出来的文物多达2876件,其中一级珍品就有500余件。例如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过去被认为伪作,经鉴定,实为赵佶真迹;商代三羊尊,重百余斤,一直被认为是伪品,不被重视,存放在缎库,1957年整理时发现,经唐兰先生等院内外青铜器专家共同鉴定,认为是一等精品;发现账上没有的瓷器中不少是宋哥窑、官窑、龙泉窑的珍品,如哥窑葵瓣洗,龙泉窑青釉弦纹炉等。

这些珍品在过去数次清点中未被发现,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溥仪出宫前,被清室人员藏在天棚、屋角、椅垫或枕头里;有的是在宫内储存时,被认为是次品、赝品,搁在次品堆中,一直湮没无闻;还有些是与非文物混在一起,长期未能区分,等等。

第二次清理是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次整理的主要任务,是把库房中过去还没有完成和没有做好的继续做好。

第三次清理是1991年至2001年。1990年故宫博物院地下库房第一期工程竣工,1997年第二期工程建成。从1991年起,10年中,60%的院藏文物从地面库房搬入地下库房。故宫博物院先后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核查文物数据,登录文物信息,为进一步摸清家底,实现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

经过几代故宫人的整理、鉴别、分类、建库,故宫博物院基本上做到账目比较清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于宫廷藏品及遗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存贮分散,以及过去对文物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虽然进行过多次清理,但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到底有多少,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第四次清理是2004年至2010年。随着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的开展,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持续7年时间的大规模文物藏品清理。清理从文物账、卡、物的“三核对”开始,包括点核、整理、鉴定、评级等一系列工作。经过7年认真辛苦地工作,故宫博物院终于弄清了家底!

审慎地整理“文物资料”是这次清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物资料”是故宫博物院当年评定文物等级时,对于认为不够三级文物又具有文物价值、即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藏品的称呼,有10万多件,门类繁杂。列为“资料”有多种原因,有些是因为伤残,也有些是对文物认识上的局限。例如2万多件清代帝后书画,过去认为帝后不是艺术家,其作品水准不高,而全部列为资料。再如清代“样式雷”制作的“烫样”,是遗留下来的珍贵的皇家建筑模型,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达83件,也曾作为“资料”管理。这次清理中,对这十万多件资料进行认真整理、鉴别,凡是符合文物定级标准的,都登记进入文物账并定级。

故宫博物院的一级文物,大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所鉴定,受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一级品中有部分文物存在水平不够,或者经过反复鉴定确定为伪品的藏品,需要降级;二级文物中又有一些需要升级为一级文物。另外有一些宫廷文物,因为过去对这类藏品价值认识不足,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级。

至2010年12月底,经过7年全面系统的普查整理,真正做到实物和藏品档案一一对应。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精确到了个位数,为1807558件(套),珍贵文物达到93.2%,占全国公共博物馆和文物收藏机构所藏珍贵文物总量的41.98%。其中,古籍文献60万件,瓷器36.6万件,织绣18万件,铜器16万件,书法7.5万件,绘画5.3万件等。这是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在文物藏品数量上第一个最全面、最准确的数字。

故宫博物院在文物藏品清理的基础上,陆续编印了《故宫文物藏品总目》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利于社会各界对故宫博物院文物保存状况的监督。为了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故宫藏品的精妙,满足人们的观赏、研究等不同需求,故宫博物院还编辑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从180余万件藏品中精选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15万件,按照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类别分26编500卷陆续出版。这是一项需要长时期努力的文化建设工程,是与故宫博物院文物的整理、研究结合在一起且互相促进的工作。

来源:光明日报

景德镇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文旅品牌享誉世界,特别是“240”过境免签政策以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十四五”期间,景德镇市在培育文旅新业态、发展入境游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在9月25日召开的“十四五”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景德镇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罗文军表示,景德镇紧紧围绕“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陶瓷文化交流。

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体验

景德镇近年成为全国热门的网红城市,不少文青、游客纷纷到瓷都打卡。而景德镇则以“一轴五陶”为脉络,重塑城市旅游新格局。

“一轴五陶”是什么概念?当地以珠山大道陶瓷文化传承轴,串联起陶阳里、陶溪川、陶源谷、陶科园、陶博城五大板块,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体验。

陶溪川已成为江西的文化名片,从昔日“宇宙瓷厂”嬗变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罗文军介绍,“春秋大集”“创意市集”和“陶然集”吸引了2万多名“景漂”青年在这里创新创业,日均人流量超过一万多,周末超过3万。陶源谷依托三宝国际瓷谷的自然与艺术资源,保留原生态美景,汇聚国家级大师、艺术创客、非遗匠人。陶科园则聚焦于产业的现在与未来,形成了独特的“前店后厂”业态,打造了沉浸式工业研学体验项目和大型实景演出《china》,再现千年制瓷技艺的演变;陶博城则致力于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陶瓷贸易中心,为商务会展游提供了顶级平台。

整合全市资源,在全国首创“千馆之城”建设

景德镇还做了这么一件事,在全国开了先河。当地整合全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和非遗基地、企业展厅、个人工作室,全国首创“千馆之城”建设,通过实施系统挖掘梳理,整体发布推广,旅游线路开发,数字科技赋能,展览展陈提升,服务体验优化等工程,着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江西韵味、瓷都特色的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三年来,整合了瓷、茶、戏等8类地方特色文化、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近900家场馆,发布16条精品线路,“探馆、看展、淘宝”已是游客到景德镇的必然玩法

景德镇多次举办国际性会议 摄影/左阳天

赴阿联酋、埃及、英国等地开展陶瓷文化交流

景德镇以“一带一路”为愿景,开拓入境旅游新蓝图。紧紧围绕“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陶瓷文化交流。

罗文军介绍,他们先后赴阿联酋、埃及、英国、葡萄牙、土耳其、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景秀China”主题推广活动和“丝路瓷行”陶瓷文化特展、“景德镇制”品牌发布会,布局陶瓷官方旗舰店海外店。

2024年景德镇成功入选全国首批240小时过境免签城市。今天,景德镇街头的洋面孔越来越多,2025年1月至8月,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1.08万人次,同比增长38.72%,入境旅游消费6782.89万元,同比增长47.86%。

为了做大入境游,景德镇出台了促进入境游15条举措,从签证便利化、旅游产品开发、服务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发力。持续完善游客中心、智慧导览等基础设施,推动外卡POS机布设、多语种志愿服务等软环境提升。

来源:大江新闻

良辰共此时 中外学子赣江之畔迎中秋

南昌9月26日电 (记者 李韵涵)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暨第十二届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颁奖仪式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中外师生欢聚一堂,以月为媒、以文会友,共庆中秋佳节,共享文化盛宴。

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希望中外青年珍惜此次机会,在文化体验中感悟中国智慧,让中秋明月见证跨越国界的友谊。期望中外青年成为民心相通的践行者,把江西的陶瓷艺术、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等分享给世界。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表示,中秋明月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和谐的向往,也是连接中外情感的独特纽带。他回顾了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十二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该赛事已成为江西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动。

  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胡志扬在致辞中强调,江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他鼓励中外青年以文化为媒,架起沟通的桥梁,共同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深入发展。

  据介绍,本届汉语大赛吸引了江西省24所高校的43件作品参赛,经初赛选拔,共有15件优秀作品晋级决赛。活动现场,部分获奖作品进行了精彩展演。整场活动分为“赣水相逢”“艺韵互赏”“筑梦赣鄱”“逐光同行”四个篇章,中外学生登上舞台,节目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分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互鉴。

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记者了解到,9月22日至26日,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周期间,江西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世界青年说”文化沙龙上,中外青年围绕中华文化与江西本土文化展开主题演说;赣鄱文化体验活动中,外国留学生走进景德镇、赣州、九江等地,领略中医药、陶瓷、戏剧、茶文化和客家文化的魅力;第十二届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决赛暨中国庐山诗会外国留学生专场比赛上,留学生登台展示汉语水平与个人才艺。

  此次活动作为2025江西省人文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一,不仅是一场中秋佳节的文化盛宴,更是中外青年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它不仅展示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果,也增进了中外青年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新闻网

长沙望城首届文旅创新创意大赛启动

9月23日上午,“千年窑火·创意新生”望城首届文旅创新创意大赛在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启动。

此次大赛设立“新陶瓷”“新产品”(面向全球专业群体)及“兴趣组”(面向中小学生)三个赛道,总奖金高达62万元。获奖者除奖金外,还可获得创业孵化、头部品牌共创、产品市场销售等全链条支持。参赛者可通过邮箱提交作品,作品征集时间截止至10月20日。评审团将于今年11月下旬举行颁奖盛典暨获奖作品展。

目前,望城正全力打造“湖湘文创新高地、文旅融合示范区”。此次大赛由中共长沙市望城区委、望城区人民政府主办,旨在挖掘铜官窑千年文化价值,推动文旅产业创新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盛事与产业平台,为“诗与远方”的城市发展篇章注入新活力。

来源:东方网

钧瓷蒙眼拉坯展绝活 匠人指尖“听”泥塑型

郑州9月24日电(阚力 张楠)蒙上双眼,双手探入飞转的泥坯,随着河南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特聘教授郭君健指尖攀升、延展、收口,一个线条流畅、韵味十足的钧瓷茶杯坯料悄然成型。

  23日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收官。在赛事期间的绝技绝活展演中,钧瓷蒙眼拉坯展示项目颇受好评,并以独特艺术表现和高超技艺难度获评“优秀展演”项目。

  “掌握蒙眼拉坯约需3年苦练,记得初学时练习闭眼,总会捏出歪扭的壶身,当时师父却夸‘这歪嘴壶有禅意’。”郭君健24日受访称,如今蒙眼时,手指似乎能感受到泥的生命力,这种“人泥合一”的感觉,比任何完美器型都珍贵。

中国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自古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闻名于世。钧瓷蒙眼拉坯技艺,可追溯至钧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后经世代传承,成为钧瓷制作中极具代表性的独门绝活之一。

  “蒙眼拉坯对匠人有着极高要求。”郭君健坦言,需精准判断泥料干湿软硬,仅凭手感调控力度与转速,稍有偏差便前功尽弃。同时,匠人还需在脑海中清晰构建作品完整形态,从构思到成型必须一气呵成。

  “这不仅是对手上功夫的极致考验,更是对心理素质的强大挑战。”在绝活展示过程中,郭君健和身旁一台电动拉坯机进行“PK”,电动拉坯机高效持续产出规整对称的葫芦瓶,而他蒙眼操作诞生的葫芦坯料则充满匠心雕琢的“人文”味。

  “现代技术提高了效率,但传统技艺的温度难以复制。”郭君健谈及科技和传统手工艺的碰撞时表示,在自动化技术精准控制的今天,手工的不可预测性与独一无二的情感价值反而愈发珍贵。

  谈及为何选择在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展示这项古老技艺?

  郭君健称,希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看到传统手艺的魅力,“慢工出细活的时代从未过去,专注与坚持能让平凡泥土蜕变成艺术”。

  近年来,他在传承教学上也自有章法,提出“三心教学法”,即练手先练心、破形后立魂和守拙亦求新。在他看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像钧瓷窑变一样,既能坚守泥火之道,又可以拥抱随机性赋予的惊喜。

  “期待钧瓷的未来能像窑变的釉色一样,在传承中迸发新的生命力。希望年轻人带着创新思维而来,接过钧瓷艺术的接力棒,迸发出更多样化的钧瓷魅力。”郭君健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长江流域文物瑰宝在武汉展出

武汉9月23日电 (梁婷 宋若虹)“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23日在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开幕,来自长江沿线9个省、直辖市,37家文博单位的160件文物瑰宝集中展出,展现长江文明从起源、蓬勃、鼎盛到传承不息的发展脉络。

  此次展览按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五大器物体系脉络,细分为五个单元,串联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器作工艺特色与艺术成就,呈现长江古代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展出的玉器精品不仅包括来自大溪、良渚、后石家河文化的史前玉器,还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精雕细琢的楚式玉器。

展览展出的猪形酒具盒,是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典范之作。(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长江流域漆文化是中国漆艺发展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区域,被称作跨越八千年的美学史诗。展览重点展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漆器精品,以楚国漆器和汉长沙国、广陵国漆器为主,展现长江流域漆文化的独特风貌和审美意趣。

  长江流域古代青铜器集神秘浪漫和灵动于一体,展览展出来自上游巴蜀文化、中游曾楚文化和下游吴越文化的代表性青铜器精品,再现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壮阔图景。

  此外,中国最早的陶器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流域,陶瓷器单元梳理了近万年来长江流域陶瓷器发展史。从早期新石器时代高庙陶器、陶向瓷过渡的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到唐以后长沙窑瓷器和各名窑出产的青瓷以及明清时期御窑彩瓷

此次展览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承办,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推出的重磅展览之一。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非遗变“潮玩” 南京一艺术馆收藏近7000件非遗作品打造新风尚

9月22日,江苏南京,美基艺术馆工作人员整理展示的非遗作品。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玻纤院内的该艺术馆系统性收藏了全国20多个省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近7000件代表性非遗作品,涵盖泥塑、陶瓷、布艺、竹木、纸艺等,同时将现代设计语言融入其中,让非遗元素变身备受追捧的时尚潮玩,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