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以瓷为媒 绘就新时代新阶层新风采

上海8月20日电(范宇斌)在上海的工作室中,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原副会长陈海波轻轻擦拭着瓷器。这些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艺术品,恰如他多年来在统战工作中的探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凝聚。

“上海基因”成就开放包容的思维底色

  “上海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如何在多元中寻找共识。”陈海波如是说。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城市特质深刻影响了陈海波的思维方式。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特质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方法。

  “我们的成长正值改革开放时期,上海的前沿视野、敢为人先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底气和助力。”在陈海波看来,上海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创新与传承的试验场。这里汇聚全球的文化精华,也让他在自己的事业中,尤其是在推动民间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

  他策划的“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新瓷 New China”等项目,都是立足上海,依托上海的文化包容性,将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创新结合,推动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

  从“统战对象”到“统战力量”的蜕变之路

  2017年8月,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成立。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代表,陈海波当选副会长。此后几年,他围绕喜迎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喜迎二十大等重要节点,策划或参与多场活动。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策划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交响音乐会,成为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生动实践。

  “统战工作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成就的过程。”陈海波深有感触,他见证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统战工作中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陈海波还担任了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三分团的团长。

  “自从加入这个大家庭以来,我受到极大的鼓舞与启发,不仅有助于我们日常事业发展,而且也为我们提供创新的工作思路,并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我自己也从‘统战对象’转变为‘统战力量’。”陈海波说。

  在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被称为“海上新力量”。谈及这一群体,陈海波用“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来形容其特质。他认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上海发展的生力军,其职业的新兴性——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文化创意等,需要多元价值观和灵活关系。这种特质使“海上新力量”能够将多元价值包容与国家使命担当相结合。

  在陈海波看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非体制依附性”,正是其独特优势所在,能够在行业引领、群体代表和社会奉献等方面发挥作用。他特别强调文化领域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力,创作传播优秀文化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他说。

陈海波与他收藏的部分陶瓷作品。 范宇斌 摄

  文化统战的创新实践

  陈海波工作室桌上摆放着多件陶瓷作品,这些是“新瓷 New China”项目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陈海波因扶贫工作来到江西景德镇,从此与瓷结缘。2012年开始,陈海波策划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是以中国当代艺术陶瓷为载体,打造“新瓷 New China”项目,通过国际性的展览、学术论坛,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陶瓷。

  2024年9月,他策划举办了“2024新瓷 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走进巴黎”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汇集了12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也得到了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的参与。

  “陶瓷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陈海波说。在巴黎的展览现场,外国观众对中国当代陶瓷的创新表达赞叹不已。更让他自豪的是,这个项目成功凝聚了海内外新的社会阶层艺术家的力量,实现了“新新相惜”的聚合效应。

  “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群体意识的不断清晰,毋庸置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将成为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传承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陈海波表示,未来将深耕“新瓷 New China”品牌项目,继续拓展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的推介,同时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文化统战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互鉴。

  近年来,陈海波正在研究统战文化和文化统战的课题。在这个需要最大同心圆的时代,他以瓷为媒,用文化的力量连接多元群体,绘就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壮美画卷。正如他所言:“文化是最具粘合力的,这种文化底蕴黏合剂,是大家能够凝聚在一起的基础。”

  在陈海波看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虽然身处各行各业,但大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共同的基础,形成文化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各自发挥所在领域的优势与专长,调动方方面面的文化力量,画出更大的同心圆。

  他认为,统战文化可以成为连接多元群体的“黏合剂”,通过文化实践实现思想引领。具体而言,就是应该“联系起来、组织起来、活动起来、凝聚起来”,其关键在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凝聚力工具。比如,通过“唱支山歌给党听”活动,以艺术激发爱国情怀,实现情感共鸣;通过“新瓷 New China”项目,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文化统战合力。

  大团结精神的当代诠释

  “统战工作的精髓如同制瓷的釉料,能把不同的元素融合成完美的整体。”陈海波这样比喻。

  对于未来,陈海波计划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统战工作。作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今年他在提案建议中倡导“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艺术,助力上海打造数字文旅城市”“把城市地标和城市形象通过文化艺术演出的形式传播出去”。他表示,上海作为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统战文化资源丰富,要让传统与现代对话,从而更加彰显这些资源连绵不断的动力。同时,要面向海内外观众,打造更多更具创意的文化产品。

  谈及统一战线所蕴含的大团结精神,陈海波认为,这是“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实践哲学,既依靠旗帜鲜明的政治引领,也需要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大团结,应建立在共同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上,既尊重个体创造力,又凝聚集体行动力。”

  在工作室里,灯光映照着那些跨越时光的瓷器。陈海波说,每件瓷器都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使命,正如新时代统战工作,既要守住传统的“底色”,又要绘就创新的“纹样”。在他看来,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正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新时代的独特担当。(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龙泉青瓷出窑“开盲盒” 非遗游为浙江乡村引流

 “开窑啦!”随着一道嘹亮的声音在浙江丽水龙泉市安仁镇安福村回响,安福窑“不灭窑火”传统龙窑开窑仪式顺利举行——当地青瓷匠人净手焚香、击鼓行礼,从龙窑中取出一个个匣钵;游客则屏息凝神,纷纷举起手机、相机记录。

8月16日,传统龙窑开窑现场游客众多。傅飞扬 摄

  龙泉有“青瓷之都”的美誉,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为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近年来,该市常态化举办“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体验活动,应运而生的青瓷盲盒、青瓷拍卖等新业态激活了当地乡村文旅发展。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龙窑按照古人的烧制技艺打造而成,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点。”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丽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致行为此次开窑准备了半年之久,共烧制香炉、花器、茶具等日用青瓷2000多件。

  开窑现场,10个“199元(人民币)开龙窑盲盒”名额将氛围推向高潮,游客争相扫码,期待从匣钵中开出独一无二的青瓷作品。随后,青瓷抽奖、匣钵拍卖等环节延续了大家的热情。

  “我是第一次参加开窑活动,通过抽奖收获了一个青瓷葫芦瓶,釉色特别好看。”“00后”游客季天祺表示,龙泉青瓷的厚重历史和当前消费市场喜爱的开盲盒形式结合很有新意,这也有助于年轻人了解、传承非遗技艺。

8月16日,浙江丽水传统龙窑开窑现场,游客围观从匣钵中取出的青瓷作品。 傅飞扬 摄

  如今,龙泉迭代升级“不灭窑火”IP,2025年将举办20多场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活动,数量和形式都有所升级。

  据龙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柳建松介绍,传统龙窑分布于当地多个乡村,今年上半年,龙窑烧制为村庄引流近20万人次,还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发展,促进村民增收。

  今年暑假,来自韩国、法国、新加坡、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18位陶瓷艺术家在龙泉望瓯·陶溪川驻场创作,他们也迅速被龙窑圈粉。

  温州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拥有木活字印刷技术、蓝夹缬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村庄打造的未见山非遗体验基地、东梨民艺博物馆等场景暑期人头攒动;在嘉兴桐乡市乌镇西栅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连日来吸引众多游客体验,只为一睹“布上青花瓷”的魅力……

  七八月,正值文旅旺季,当千年技艺成为“流量密码”,浙江乡村非遗游“热辣滚烫”。(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走进中国乡村)磁州窑“千年窑火”迎新机

 行走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带有磁州窑元素的建筑物。无论是镶嵌着瓷片的墙壁还是勾勒着纹样的屋顶,都彰显着这里是磁州窑的“故乡”。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自北朝创烧,于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至今历千年而不衰。因最具代表性的装饰艺术就是白地黑花,磁州窑被称为“白与黑的艺术”。峰峰矿区彭城镇一带便是磁州窑的核心区域。2006年,磁州窑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8月19日,游客在峰峰矿区滏源里磁州窑文化创意街区打卡留念。  李栋 摄

  在彭城镇的磁州窑文化艺术街区,“90后”台湾青年陈钰淇正在制作咖啡。“最近这里的磁州窑手艺人帮我们制作了新的闻香杯,现在店铺内的大部分器皿都是磁州窑瓷器。”陈钰淇说,2016年她因工作交流来到峰峰矿区,因为“一看到磁州窑瓷器,就感觉特别有缘”,于是在这里开了一家咖啡馆。

  帮陈钰淇设计了不少磁州窑咖啡杯的,正是“85后”本地青年孟繁甲。自幼在磁州窑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在他看来,千年窑火传承不息,更要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喜欢饮茶、喝咖啡,对瓷质就有了更高要求。”孟繁甲说,他和团队通过在原料加工、烧制工序等方面的改进创新,能够做出更精致的小器型。从2020年起,孟繁甲和团队累计研发产品200余种,畅销品类30余个,其中以邯郸成语文化和珍贵文物为灵感设计出的文创产品颇受顾客喜爱。

  2023年,孟繁甲被评为河北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今年下半年,他计划通过合作、参展等形式将磁州窑文化推广到中国南方地区,同时逐步把产品业务扩展至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更多人了解磁州窑。

8月19日,陈钰淇咖啡店的工作人员用磁州窑系列咖啡杯为顾客制作咖啡。  李栋 摄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非遗体验日益受到游客青睐,磁州窑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近年来,当地政府对磁州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投入了更多资源,打造了滏源里磁州窑文化创意街区、磁州窑文化艺术街区等文化地标。今年上半年,磁州窑文化艺术街区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单家店铺单日最高营业额达3万元人民币。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高陶瓷产业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当地正在深化与邯郸学院等院校的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与教学实践基地,期待“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白·德化瓷”精彩亮相莫斯科

 8月18日晚,“中国白·德化瓷”莫斯科主题展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和德化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德化县陶瓷发展中心协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封立涛,福建省德化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陈维启,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对外传播处处长贾锟,中国驻莫斯科旅游办事处主任王睿,全俄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雷布金娜,俄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波多丽科,莫斯科工商会,俄国立东方博物馆,俄知名瓷器品牌“格热利”联合公司,两国文化、旅游、商贸、媒体等领域嘉宾及当地民众共计200余人出席了活动,探寻千年瓷艺传承,感受东方美学精神。

封立涛在致辞中表示,陶瓷承载着独特的美学价值、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德化白瓷以“中国白”之名享誉世界,传递着温和宽容、含蓄友好的中华文明理念,见证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希望借助这次展览契机,加深俄罗斯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深化两国在陶瓷领域的文化交流、技术合作和经贸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陈维启表示,今年是德化获评“世界陶瓷之都”十周年和“中俄文化年”,在莫斯科这座文化名城举办德化白瓷展览活动,意义非凡。期待与俄罗斯文化艺术界深化交流,探寻陶瓷艺术发展与合作契机,将德化白瓷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雷布金娜代表俄方嘉宾致辞,她表示,德化白瓷技艺精湛、造型优美、釉色独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人民的智慧。期待有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项目来俄访问交流,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

走进中心展厅,170件德化白瓷代表作品琳琅满目,既有传承千年的传统雕塑作品,佛像庄严、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尽显德化瓷工“捏、塑、雕”等极致匠心,也有兼具艺术性、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日用瓷和文创作品,以创新设计演绎中式美学的当代活力。历史与当代交融,传统与创新对话,生活与艺术共振,折射千年瓷艺的耀眼之光。现场观众驻足欣赏,于光影中沉浸,在互动里共鸣。活动特别设置非遗技艺体验工坊活动,观众现场参与捏花和动物雕塑非遗表演,体验DIY彩绘陶具乐趣。不少观众表示,德化白瓷作品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德化县陶瓷发展中心副主任方兹榜、德化陶艺师危大沣为现场嘉宾和观众导览讲解。来自德化的陶瓷企业积极与前来观展的当地贸易商、采购商探讨交流合作。开幕式环节,危大沣为现场嘉宾做白瓷主题推介讲座、有奖问答互动,深入阐述德化白瓷的浓厚文化底蕴。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与莫斯科工商会现场签署《合作意向书》,助力两国陶瓷产业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开幕式配套文艺演出,《浮云散》《姑苏行》等民乐节目娓娓道来,动人心弦,奏响文化交融的美妙和声。

文化因交流而精彩,艺术因对话而焕发生机。本次活动通过实物展示、3D全息影像、电子图片展、视频宣传片、专题讲座、非遗展演、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全面呈现德化白瓷的历史传承与当代成就。通过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挖掘和释放两国陶瓷文化产业合作潜力,助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朝更加深入务实的方向发展,为中俄友好世代传承、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注入新活力。

新华社、人民画报社、金砖电视台等中俄两国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来源: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汝窑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汝窑,因复杂的烧制工艺和“雨过天青”般的绝美釉色,位居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显著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苦心钻研下,汝窑技艺得以复刻传承,千年名窑风华再现。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来感受汝窑清淡含蓄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今年暑期,一场名为“一抹天青汝瓷展”的展览在上海浦东举行。展台上釉色深浅不同、质感层次各异的汝窑作品,和现场清幽雅致的氛围相得益彰,让观众流连忘返。汝窑,这一经典宋代美学载体,不仅为观众带来文化盛宴,更以天青釉色为媒,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瓷器的非凡魅力。

 汝窑因位于宋代的汝州而得名,因汝州盛产瓷器烧制所需的瓷土和玛瑙等珍稀矿物质,当地曾流传有“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的民谣,反映了当年制瓷业的繁盛。1987年被发现的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承载着北宋时期中国制瓷业登峰造极的技艺。

 平顶山市宝丰汝窑博物馆荣誉馆长 副研究馆员 王团乐:汝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巅峰。五大名窑,汝窑为魁,对后世各大名窑影响深远。所以到南宋,越窑、龙泉窑等南宋官窑都是极力仿制,但是一直没有仿成。

 传统的汝窑烧制从配料选择,到烧制工艺,再到釉色的形成都堪称一绝。工匠们选择当地产的高岭土、黏土等原材料制胎,再将玛瑙等矿物质加入釉料中,使用满釉、支钉烧法,使釉彩能完整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历经两次烧制,最终造就了汝瓷浑然天成,釉汁莹润,随光变幻的特质。而“雨过天青云破处”这句诗中描绘的天青色,更是将汝窑釉色的美学标准推向了极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孙新民:汝窑之所以珍贵,关键在于它像“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符合了宋代从皇帝到文人这种清淡含蓄的审美。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汝窑瓷器的时候,一是欣赏它温润如玉的这种釉质感;二是我欣赏汝窑瓷器造型的这种美感。

  因烧造工艺繁复、成品率低,清凉寺汝官窑存续的时间只有20年左右,留下的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的苦心钻研,天青釉汝瓷于上世纪80年代复烧成功。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汝瓷烧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廷怀:这个风铃般的声音就是瓷器胎子收缩,釉子膨胀,热胀冷缩造成的开片声。古人给我们留下了美丽的陶瓷艺术,我们不光要传承,更要创新。

 传统烧造技艺被复刻的同时,现代汝窑出品的瓷器在造型和实用性上,也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作出各种创新。从香炉花瓶、茶具碗盘到装饰摆件,千年汝瓷走出博物馆,成为现代人可感、可知、可用的生活美学。当地还通过建立陶瓷小镇、非遗工作室等举措吸引各地陶艺匠人和年轻人入驻,活态传承制瓷技艺,让沉睡千年的汝窑,在当代焕发新光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解码唐青花 青白“美”千年

今年暑假,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布展的中国国内首个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备受关注,吸引众多参观者。

8月13日,河南郑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内,中国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图为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 王宇 摄

  在展厅中央,两件郑州上街区峡窝镇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格外引人注目。白色罐式罐身绘有“童子步打球”“牡丹花”“万字纹”等图案,钴蓝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姿态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千年“青白美学”故事。

  “这是迄今发现体型最大的唐青花瓷标本。”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松林介绍,唐青花瓷器型多以碗、盘、罐等器物为主,其技术源头可追溯至唐三彩中的蓝彩。唐代工匠大胆创新,尝试在白胎上用钴料作画,从而奠定了青花装饰的基本技法。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长期以来,青花瓷被陶瓷界视作元明清三代的专属。随着考古工作推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唐青花逐渐成为学界焦点。

  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首次出土唐青花残瓷枕片;此后,河南郑州等地亦发现同类残器,多为小件或残片;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又出水3件唐青花瓷盘……这一系列发现让学界产生了“唐青花瓷源于何处”的疑问。

  直到21世纪初,谜底揭晓。张松林介绍,在河南巩义黄冶三彩窑址和白河瓷窑遗址,考古人员在众多出土的唐代瓷器标本中发现有唐青花瓷片、窑具及相关材料。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出土的唐青花瓷片器物造型、胎质、釉料及物理化学组成,最终确认巩县窑为唐青花瓷发源地。

8月13日,河南郑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内,中国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图为唐代蓝釉净瓶。 王宇 摄

  在唐代,中原汉民族崇尚红色、黄色、褐色。那么为何会诞生青花瓷?

  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在《中国陶瓷》中提出成熟青花瓷“三要素”之说,其一为运用钴料生产蓝白图案花纹。

  “唐青花的青不是一般的青,其美丽、大方、高雅、宁静的特点,受到唐代社会高层的欢迎。”张松林认为,这与古代东西方商贸交流密切相关。波斯文化崇尚青色,随着大量波斯人定居中国,唐代社会对蓝彩需求增多。波斯商人将钴料和技术引入中国,唐代匠人率先将其用于唐三彩制作。因此,唐青花也是丝路文明交融的结晶。

  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欧阳世彬亦认为,海外市场需求促使唐代工匠们不断探索新的制瓷技术和装饰手法,这种跨文明的技术交流与融合最终在元代景德镇实现升华。

  千年前,唐青花瓷传播到异国他乡;千年后,这种“青白美学”正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交融。

  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研究生訾可芳介绍,唐青花“青白美学”已应用于家具、家饰、家装等领域,并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通过AR/VR和数字互动游戏焕发新生,深受东西方年轻人喜爱。(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德化各乡村古瓷窑址

  经过多次的普查,至1995年12月,全县17个乡镇68个村中,发现古瓷窑址238处。

  (一)浔中镇:窑址分布在11个村,共96处。

  浔中村,共14处。即:(1)西墩边鼓垄窑(宋、元);(2)西墩谢厝窑(民国);(3)西墩王厝窑(民国);(4)西墩叶厝地窑(民国);(5)东头外窑(宋、元);(6)东头内窑(明、民国);(7)东头九间窑(又称“仑仔窑”)(清、民国);(8)东头杏脚窑(清、民国);(9)东头田边窑甲址(清、民国);(10)东头田边窑乙址(民国);(11)东头隆泰窑(清、民国);(12)东头福源窑(清、民国);(13)东头福兴窑(民国);(14)东埔窑(民国)。   

  宝美村,共26处。即:(1)屈斗宫窑甲址(宋、元);(2)屈斗宫窑乙址(明、清);(3)屈斗宫窑丙址(明、清);(4)祖龙宫窑甲址(宋、元);(5)祖龙宫窑乙址(明);(6)拱桥垄窑(宋、元);(7)公婆山窑(宋、元);(8)寨后窑(宋、元);(9)五斗垄窑(又名“虱母岭头窑”)(宋、元);(10)水堀垄窑(亦称“后窑乙址”)(明);(11)后深埯窑(宋、清))(12)后店仔窑(宋、元);(13)后窑(宋、元);(14)后井窑(清、民国);(15)潭边窑(清、民国);(16)石排格窑甲址(宋、元);(17)石排格窑乙址(亦称“车碓岭右窑”)(清);(18)石排格窑丙址(清、民国);(19)岭兜前欧窑(宋);(20)岭兜窑(明、民国);(21)岭兜月记窑(清);(22)甲杯山窑(明);(23)程田寺格窑(民国);(24)下井亭窑(清);(25)尾库窑(清);(26)石排岭窑(民国)。

  丁墘村,共5处。即:(1)太平宫窑(宋、元);(z)庠柄山窑(宋、元);(3)窑埯窑(清);(4)崇道宫窑(清);(5)丁墘窑(民国)。

  丁溪村,共4处。即:(1)西门头窑(明、清);(2)坂头窑(清);(3)坪埔尾山窑(清);(4)坪埔窑(民国)。

  隆泰村,共16处。即:(1)乐陶窑(清、民国);(2)乐陶宫兜窑(明、清、民国);(3)六车窑(明、清、民国);(4)六车寨仔山窑(清);(5)后所大草埔窑(宋、明);(6)后所窑(明、清、民国);(7)宏祠窑(明、清、民国);(8)凤洋桐上窑(明、清);(9)凤阳大路口窑(明、清);(10)凤阳陶铸坑窑(宋、元);(11)凤阳宫山尾窑(民国);(12)坂上大珍窑(明、清、民国);(1 3)后所虎头山窑(明、清、民国);(14)乐陶格仔窑(明、清、民国);(15)后山洋水尾窑(明、清、民国);(16)后山洋堀仔窑(明、清、民国)。

  龙翰村,1处。即:黄竹林窑(清)。

  高阳村,共25处。即:(1)杨坪张窑(清、民国);(2)大路巷窑(清、民国);(3)布伏山窑(清、民国);(4)埯园窑(清、民国);(5)窑埯窑甲址(清、民国);(6)窑埯窑乙址(清、民国);(7)杉林烘窑(清、民国);(8)土厝坂窑(清、民国);(9)石辟仔窑(清、民国);(10)后湖窑(清、民国);(11)后宅窑(清、民国);(12)羊广岭窑(清、民国);(13)后溪窑(清);(14)埔窑(清、民国);(15)松柏林尖窑(清、民国);(16)岭头窑(清);(17)大路后窑(清);(18)蜈蜞垄窑(宋、元、清);(19)窑埯窑(清);(20)孝坊山窑(清);(21)宝寮格窑(又称“破寮格窑”)(清);(22)蜈蚣牙窑(宋);(23)梅垄窑(清、民国);(24)今厝荇窑(清、民国);(25)陈公窑(清、民国)。

  英山村,1处。罗溪窑(清、民国)。

  世科村,2处。释仔山脚窑(清);改良场窑(民国)。

  石山村,1处。初溪窑(宋、元)。

  石鼓村,1处。解路窑(又称“科荣窑”)(民国)。

  (二)盖德乡:共6处,均在盖德村。即:

  (1)碗坪仑窑(宋);(2)碗洋坑大坂内窑(宋、元);(3)碗洋坑大坂外窑(宋、元);(4)宫后头公田仑窑(宋);(5)后坑垅窑(宋);(6)后垅仔窑(宋)。

  (三)三班镇:窑址分布8个村,共28处。

  三班村,共4处。即:(1)火炉脚窑(明);(2)窑垅山窑(又称“上寮内窑”)(宋、明、清);(3)上寮外窑(明、清);(4)桐岭窑(明、清)。

  泗滨村,共6处。即:(1)大垄口窑甲址(宋、元);(2)大垄口窑乙址(宋、元);(3)尾林窑甲址(宋);(4)尾林窑乙址(清);(5)梅岭窑(俗称“南岭窑”)(明、清、民国);(6)溪碧窑(清)。

  东山洋村,共3处。即:(1)下村林窑(清);(2)新棨寨窑(明、清);(8)乌鲁坪窑(宋)。

  蔡径村,1处。洞上窑(清)。

  岭头村,1处。东坪窑(宋、清、民国)。

  桥内村,共4处。即:(1)佳春岭窑(又称“家春岭”、“脚疮岭”、“王厝山”窑)(宋、元);(2)邱尺仔窑(宋、元);(3)碗窑溪窑(又称“碗窑山窑”)(宋、清);(4)店仔地窑(民国)。

  龙阙村,共2处。即:(1)窑仔林窑(清);(2)石尾山窑(清、民国)。

  奎斗村,共7处。即:(1)湖枫林窑(宋、元);(2)碗窑(宋、元);(3)旧窑(明);(4)新窑(明、清);(5)啤坝窑(又称“窑垄仔窑”)(明、清);(6)水吼窑(清);(7)溪口徐碗(清)。

  (四)龙门滩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13处。

  苏洋村,共四处。即:(1)坎脚窑(清);(2)公所窑(清);(3)古洋水尾窑(清);(4)东霤窑(民国)。

  村兜村,共3处。即:(1)真武亭窑(清);(2)水头窑甲址(清);(3)水头窑乙址(清)。

  朱地村,共5处。即:(1)林地窑(清);(2)水尾窑(清)。(3)坊山窑(清);(4)尾仑窑(清);(5)山垄窑(清)。

  (五)南埕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南埕村,共2处。即:(1)瓷窑岭窑(清);(2)瓷窑垄窑(清)。

  蟠龙村,1处。瓷窑岐窑(清)。

  (六)雷峰镇:1处。

  瑞坂村:瑞坂窑(清、民国)。

  (七)水口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湖坂村,1处。涌口窑(清)。

  邱坂村,2处。即:(1)下楼坂窑(清);(2)白潭坂窑(清)。

  (八)葛坑乡: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13处。

  葛坑村,1处。胡须窑(清)。

  下玲村,共4处。即:(1)坷垄窑(清);(2)石坊窑(明、清);(3)龙广窑(清);(4)二板桥窑(清)。

  湖头村,共3处。即:(1)李田窑(清);(2)下仓尾窑(宋);(3)阿腊窑(清)。

  龙塔村,共3处。即:(1)乌山岭窑(清);(2)双溪口窑(明、清);(3)鹭鹚坂窑(清)。

  大岭村,共2处。即:(1)龟洋窑(清);(2)苏田窑(明、清)。

  (九)杨梅乡:

  窑址在白叶村,共4处。即:(1)下坂窑(清);(2)仑仔边窑(清);(3)牛头尾山窑(清);(4)荣福堂后山窑(清)。

  (十)上涌乡:窑址分布在14个村,共31处。

  上涌村,1处。月形仑窑(明、清)。

  云路村,2处。即:(1)东洋尾窑(叉称“屈斗楼窑”)(清);(2)陈兰坂窑(清)。

  曾坂村,1处。瓷窑坪窑(清)。

  黄井村,1处。瓷窑坪窑(清)。

  辉阳村,1处。仙亭厂窑(清)。

  下涌村,共7处。即:(1)虎龙头窑(清);(2)虎垄坪窑(清);(3)后寮埯窑(清);(4)碗窑山窑(清);(5)桌头坂窑(清);(6)花树格窑(清);(7)潭仔边窑(宋)。

  桂格村,共5处。即:(1)和玉窑(清);(2)胡龙桥头窑(清);(3)麒麟斩尾窑(清);(4)许坑林窑(明、清);(5)凤坑后碗窑(清)。

  后坂村,1处。后坂窑(清)。

  西溪村,4处。即:(1)常思窑(清);(2)水尾林窑(清);(3)炉坂窑(清);(4)西溪炉窑(清)。

  门头村,3处。即:(1)黄仔坂窑甲址(清);(2)黄仔坂窑乙址(清);(3)吾洋窑(清)。

  中洋村,1处。陈七垄窑(清)。

  下村村,1处。后格垄尾窑(清)。

  桂林片(含桂林、中洋、下村、门头、东山5个村)共3处。即:(1)羊条窑甲址(清);(2)羊条窑乙址(清);(3)羊条窑丙址(清)。

  (十一)汤头乡:窑址分布在4个村,共16处。

  汤头村,共5处。即:(1)洋头瓷窑路(清);(2)石公格窑(清);(3)格头窑(清);(4)赤土寨窑(又名“水尾山窑”)(清);(5)山边洋窑(清)。   

  岭脚村,共3处。即:(1)石坊垄窑(清);(2)长坂窑(清);(3)瓷窑垄窑(清)。

  格中村,1处。丘埕窑(清)。

  福山村,7处。即:(1)社里岭窑(清);(2)下楼坂窑(清);(3)西墓丘窑(宋);(4)路尾窑(清);(5)苦竹埯窑(又名“桥头窑”)(清);(6)牛头格窑(清);(7)瓷窑坪窑(清)。

  (十二)桂阳乡: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9处。

  涌溪村,共3处。即:(1)洪潮坑窑(又名“龙泽坑窑”)(清);(2)瓷窑坑窑(清);(3)后洋坂窑(清)。

  王春村,共2处。即:(1)镇倒村窑(又名“颠倒村窑”)(清);(2)下地洋窑(又称“下甜洋窑”)(清)。

  梓溪村,1处。斜岭脚窑(清)。

  彭坑村,共2处。即:(1)下林坑湖头坂窑(清);(2)永丘村窑(清)。

  安章村,1处。下过路窑(清)。

  (十三)大铭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6处。

  联春村,2处。即:(1)瓷窑(清);(2)瓷窑仑(清)。

  大铭村,1处。瓷窑坑窑(清)。

  琼山村,共3处。即:(1)下格坑窑(清);(2)后溪窑(清);(3)单山隙窑(清)。

  (十四)国宝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4处。

  南斗村,1处。溪口窑(清)。

  祥云村,1处。上云窑(清)。

  格头村,2处。即:(1)格头窑甲址(清);(2)格头窑乙址(清)。

  (十五)赤水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3处。

  苏坂村,1处。瓷寮坝窑(清)。

  铭爱村,1处。霤头尾窑(清)。

  东里村,1处。东官洋窑(清)。

  (十六)春美乡:1处。

  尤床村,尾桥下窑(宋、元)。

  (十七)美湖乡:1处。

  上田村,墓林窑(唐、五代)。

  上述窑址如按年代分,唐-五代共1处,分布在1个村;宋、元时代共42处,分布在17个村;明代30处,分布在12个村;清代177处,分布在62个村;民国时期55处,分布在15个村。上述窑址的年代分布,为研究中国民窑——德化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古窑址调查中,还采集了一批各时代的瓷器标本,为德化瓷的历史研究和产品特色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古陶窑址

  至1988年,全县4个乡镇5个村中发现古陶窑遗址8处。即:

  浔中镇隆泰村的“乐陶窑”和“三车洋窑”;

  春美乡尤床村的“洋头窑”、“仑头坪窑”及古春村的“盖德尾窑”;

  杨梅乡杨梅村的“王坑窑”;

  赤水镇永嘉村的2处陶窑。

  来源:《德化县文物志》

从“看”到“玩” 青城博物馆里的古今交响

 在这个暑期旅游旺季,各地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游客们纷纷踏上探索之旅。而在呼和浩特,多家博物馆正以其全新姿态,成为游客深度感受这座城市魅力的热门打卡点。

  从万部华严经塔的千年沧桑到昭君博物院的沉浸式体验,从特色主题展览到榫卯研学课堂,这座北疆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景、展、玩、游”四维创新,让博物馆不再是冰冷的文物陈列地,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鲜活载体。

  近日,作为“北疆韵 青城潮”2025年呼和浩特市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呼和浩特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我在呼和浩特等你来”全国网络媒体走进青城呼和浩特的博物馆,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图为呼和浩特博物馆里的藏品

古建留痕 触摸历史肌理

  “登上白塔之后,看到了敕勒川,塔身内留存着各民族文字的题记,从中可以看到这片土地承载的文化信息。”今年“五一”假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在丰州故城博物馆参观时,对万部华严经塔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我国现存最精美辽塔之一,这座被称为“白塔”的建筑,连同“漠南第一府”将军衙署、和硕恪靖公主府、昭君墓等,构成了呼和浩特市博物馆群的“活化石”。

  走进这些场馆,游客既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也能触摸到岁月留下的历史印迹。昭君博物院不仅有“青冢拥黛”的自然景致,更通过文物陈列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故事;位于市中心的呼和浩特博物馆,因顶端白马雕像被老一辈市民称为“白马博物馆”,成为“青城十六景”中的“白马访古”,不少游客专程来此与白马合影,在打卡中走进城市记忆。

  这些散落在城市中的博物馆,如同串联历史的珍珠。民众漫步其间,从辽代的塔砖到清代的府衙陈设,从昭君出塞的传说到各民族交往的印记,在古建筑与历史遗迹中,便能一站式领略北疆大地的千年烟云。

图为小朋友在文博场馆里参观藏品。 王劭凯 摄

  特展焕彩 丰富观展体验

  “原来博物馆不只是摆着旧物件,‘呼和浩特历史文物专题展’里,瓦当和陶器的纹样变化,比课本讲得更生动。”市民王月清带女儿参观呼和浩特博物馆后,刷新了她对博物馆的认知。

  如今的呼和浩特博物馆,早已突破“陈列文物”的单一形态,各类主题展览让观展成为一场文化盛宴。

  2025年初,“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在呼和浩特博物馆举办,搭配文创新空间活动,吸引众多市民驻足。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呼和浩特博物院还联合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推出《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让观众领略宫廷器物的华美。

  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呼和浩特还推出13项全新特色展览,涵盖6大主题。“既有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考古成果展,也有清代宫廷钟表展、景德镇陶瓷珍品展;既有专题展彰显北疆文化,也有生态科普展揭开自然奥秘。”在市民李志勇看来,丰富的展览内容,让不同兴趣的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

图为呼和浩特博物馆。 乐炎 摄

  互动赋能 激活文化活力

  “穿上特色服装,亲手拼出‘故宫太和殿’榫卯模型,还能打卡解锁博物馆任务,太有趣了。”小学生张夕洣在公主府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后,对博物馆的兴趣愈发浓厚。当下,“深度体验”成为呼和浩特博物馆的关键词,研学、社教、文创等互动形式,让文化传承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

  2025年,呼和浩特发布“‘博’研青城”研学品牌,系列活动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公主府博物馆不仅推出榫卯课堂,还走进清泉街小学,通过趣味活动将传统文化送进校园。

  “我们可以在昭君博物院拓印年画,在公主府博物馆绘制扇面,在将军衙署观看沉浸式情景剧,还能通过‘小小讲解员’感受文化魅力。”南门外小学学生杜泽宇说。

  如今,呼和浩特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更是让博物馆“活”了起来。换装拍照、文创咖啡、特色冰箱贴等成为年轻人的新宠,烧卖、羊肉串造型的冰箱贴备受青睐;昭君博物院的文创区里,笔记本、胸针等琳琅满目,逛累了还能品尝特色甜品,呼和浩特的博物馆正以多元创新让文化“活”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 高凯)8月15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陶瓷艺术馆举行。

  会上宣布,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支持,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将于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挺表示,此次展览内容除了日用和艺术瓷板块外,还增加了智能卫浴与建筑陶瓷、特种陶瓷全产业链展两大内容,全方位展示近年来中国陶瓷工业的辉煌成就。

  据介绍,此次博览会中,日用与艺术精品陶瓷展览会以“精”为主;智能卫浴与建筑陶瓷展览会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特种陶瓷全产业链展览会以“专、精、特、新为主”。展览会同期将举办陶瓷工业高质量发展专家论坛、国际陶艺文化交流、高端访谈、政府推介、创意市集、直播带货、陶瓷精品拍卖、趣味少儿瓷博会等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

  此外,展会专属 LOGO于当日发布会上全新发布。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龙泉:青瓷宝剑“点燃”暑期文旅热

8月14日,小朋友体验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浙江丽水龙泉市素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美誉,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值暑期,不少游客前往当地感受青瓷宝剑文化的魅力。中新社记者 傅飞扬 摄

8月14日,游客参观龙泉青瓷艺术装置

8月14日,游客欣赏龙泉青瓷艺术作品

8月14日,小朋友为陶瓷作品上彩釉。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