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AI赋能非遗传承 千年扎染焕新生

南通10月24日电 (唐娟 孙权)靛蓝的深邃、茜红的热烈、藤黄的明媚……10月23日,第二批“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南通海安,在国家艺术染整与现代扎染产品开发基地——江苏华艺时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艺集团”),感受AI赋能非遗传承,千年扎染焕发活力的新实践。

  扎染作为流传千年的非遗,曾长期受制于“经验依赖”。从染料配比的微妙平衡到染色力度的精准把控,每道工序都需老师傅凭借多年积累的“手感”言传身教。近年来,随着老匠人陆续退休,人才断层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扎染工艺的规模化发展遭遇瓶颈。

  直面行业困境,华艺集团历经3年研发攻关,成功推出国内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在保留手工扎结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性融合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实现了非遗传承从“经验驱动”向“智能决策”的跨越。

输入设定指令后,机械臂可精准点染色彩。孙权 摄

  在华艺集团的生产车间内,只见全自动流水线上,几台机械臂在输入设定指令后,精准地在白色T恤上快速点染色彩。

  “这条生产线包含人工智能注染打样系统和全自动流水线,通过软件互联与视觉检测技术,构建起全流程智能化生产体系。”华艺集团女装品牌总监钱丽霞介绍,工人先将设计图案分解为精准注染点输入系统,机械臂便会按轨迹图有序作业,一件三色T恤经三次往复注染即可成型,效果核验后的数据可直接用于批量生产。

工人将设计图案分解输入人工智能注染打样系统。孙权 摄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机械臂并非简单的执行工具,而是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学徒”。通过先进的视觉识别系统,它们能精准捕捉工艺师的细微动作,技艺还原度高达95%,实现了从“机械执行”到“智能学习”的质的飞跃。2024年7月,该项目在2024中国时尚科技创新峰会上荣获中国服装行业科技进步重点推荐项目。

  科技赋能带来了显著的产业变革。每条生产线上的“智能工匠”工作量堪比5名工人,可替代30%的扎染工序,将生产效率提升6倍;染料利用率从60%跃升至92%,正品率高达98%,同时大幅降低废水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我们坚持‘智能注染+手工扎花’的模式,既通过机器人保证了颜色统一度和生产效率,又保留了手工工艺的个性化温度。”钱丽霞表示,这一创新让扎染作品更广泛地走进大众生活。

  市场数据印证了非遗创新的活力。华艺集团企管中心总经理葛坤锋透露,智能生产线于2024年初正式投产后,产品完成度保持在98%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2%,年产值已逾8亿元。如今,国潮扎染工艺品不仅国内销量屡创新高,更远销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作为扎根海安的本土纺织企业,华艺集团还构建了“实验室—工坊—市场”全链条赋能模式,使其成长为国内艺术染整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企业内部设立的华艺·南通扎染博物馆,衣物、家居用品、装饰品等各类扎染作品一一呈现,生动展现着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馆内设置的互动体验区,通过“非遗时尚魔屏”“扎染时空隧道”等数字化设施,结合靛蓝扎染、彩色注染等手工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向新、向智、向绿 广交会“未来理念”获赞

第138届广交会总共将举办超600场新品发布活动,搭建线上、线下全方位融合展示平台,助力全球采购商获取前沿产品。正在进行的第二期,总共超160场新品发布活动将第二期的精品、新品“一网打尽”。

  专场新品发布会

  现场抢先体验新品

  今天,在连接广交会展馆A区和B区的中央平台,举行了一场以“乐享家居”为主题的专场发布会。

  不仅展示了涵盖建材、家具等领域的新产品,而且这也是一场“外贸优品托内销”的活动——所有新品均兼顾国内外市场需求。本届广交会第二期共安排了4场这样的专场发布会,每场都包含企业路演、互动体验等环节,通过面对面交流,帮助采购商直观了解新品的特点,发掘更多商机。

  新品设计趋势:

  更智能、更绿色、更美观

  这一期的新品都有哪些亮点?今天专场发布的一个新品智能睡眠仪,它是用微电流的方式刺激使用者的大脑皮层神经,起到缓解焦虑、促进睡眠的作用,硅胶材质也让使用体验更加无感化,适合睡觉时佩戴。除了产品更加智能,绿色也是新品的设计趋势,比如用速生甘蔗替代木浆做成的纸袋,印刷也采用了大豆油墨,是不折不扣的环保纸袋。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设计美学的提升。这两个产品,一个看起来像黑胶唱片,一个像钢琴琴键,它们来自一家从外贸转向内销的餐厨用品企业。参展商透露,为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企业为传统餐厨用品注入了更多设计元素,市场反响热烈。“黑胶唱片”是一块钢化玻璃菜板,专为切水果蔬菜设计;而“钢琴琴键”是木质砧板,适合处理生食。像这样兼具颜值与功能的新品,在本届广交会上比比皆是。

  多场新品发布活动

  全方位获取新品信息

  在展会现场,采购商“广交会新品发布活动”手册,上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本期的新品,以及它们所在的展位。没有来到现场的采购商,可以通过广交会App的新品发布专区,在线上实时观看新品发布活动。除了可以看专场发布会以外,每天还有多场“连线发布”,参展商通过线上直播间,可以深度了解产品亮点。

  低碳办会“向新”“向绿”底色足

  放眼整个广交会第二期,低碳环保的产品遍布日用陶瓷、餐厨用具、卫浴设备等展区。由竹子、玉米、甘蔗等材料回收制作成的新制餐具,很受采购商欢迎。

  参展商 张懿:大家都比较关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环保。

  在园林用品展区,这家参展商带来的人造草皮,实现了100%可回收,全新的透水科技,对人体宠物均无危害,吸引了众多采购商的目光。

  参展商 欧阳华亮:第一天,我们接待的客户有200组,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是来自欧美国家的客户,他们对我们的产品非常感兴趣。

  本届广交会的参展企业中,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占到38.4%。广交会正成为企业开展绿色贸易的前沿展示平台。“向新”“向绿”和低碳环保已成为广交会的底色。

  意大利采购商 安东尼奥:低碳环保的确是未来的趋势,每个人都需要健康美好的生活,因此,人们在这里寻找低碳环保的产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艺术IP+商业场景:解密宋庄文创的流量密码

秋日的宋庄,艺术气息格外浓郁。在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与粼粼波光的水域景观之间,首届“辰园里”原创市集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第15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季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个以“小而精、精而美”为定位的市集,汇聚了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陶大青年集”、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团队以及宋庄本土艺术家的原创力量。在2300平方米的空间里,80余个标准摊位通过“白日艺术展陈+夜间光影市集”的沉浸式体验,打造出一个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的创意场域。

艺术衍生品:从创作到生活的华丽转身

在市集的各个摊位前,游客们驻足欣赏、流连忘返。根植于东方美学、融合现代设计的特色文创产品备受青睐,标志着宋庄正从传统的艺术创作聚集区,向引领文化消费潮流的文创产业孵化地加速转型。

宋庄礼物作为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艺术衍生品品牌,已然成为艺术与公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品牌历经三年培育:2023年完成本地优质艺术家与文创企业的资源整合;2024年深入行业摸索,聚焦企业订购与商务礼品细分市场;到2025年,随着宋庄文旅工作的全面展开,宋庄礼物正式启动市场化运营。

目前,宋庄礼物已形成三大产品系列:与国瓷大师黄春茂等合作的艺术大师联名产品;与钞式兄弟、庞飞等艺术家及辰园、盛世龙城等机构合作的原创品牌联名产品;以及基于儿童艺术节、千里之行展览等活动开发的衍生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承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更以“礼物”的形式,将艺术之美融入日常生活。

政企联动:系统化推进文创产业发展

宋庄镇政府与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文创衍生品的探索与开发方面,展现出系统化、分阶段的推进思路。通过政企联动的发展模式,宋庄正加速推进文创衍生品的产业化发展。

在文创产品征集与研发方面,宋庄礼物通过开展首轮征集活动,汇集艺术元素与作品百余件,形成了丰富的创作储备。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更将宋庄原创艺术“独立、创新、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融入设计,使每一件产品成为传递宋庄艺术精髓的文化载体。

更令人瞩目的是,宋庄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中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框架合作,将依托总台资源和平台,整合宋庄原创艺术资源,共同开展文创衍生合作。双方将围绕“总台文创”等IP展开深度合作,推进“宋庄礼物”联名开发,建立涵盖文创产品生产、场景应用的设计规范、产品开发、特许生产、销售、营销等全流程合作运营模式。

科技赋能:艺术与创新的深度融合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宋庄展现出积极的拥抱姿态。宋庄文化艺术季再次设立AI艺术展,通过前沿技术探索算法参与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为文创产品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展览中,“李清照数字人”引导的宋代美学沉浸式体验,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无缝衔接,展现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主要负责人表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如何与AI融合发展成为时代新命题。”

与此同时,“中国·宋庄艺术品数字资产平台”正式运营,利用区块链技术为艺术品建立唯一数字身份,已完成超3843件原创艺术品存证。这不仅解决了确权与溯源难题,更为艺术资产的价值流通开辟了新通道。

从市集到生态:艺术区的全面转型

“辰园里”市集的火热场面,正是宋庄从艺术原乡向文创热土转型的生动缩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画家村”,到如今汇聚数千名艺术家、拥有数十家美术馆的“艺术小镇”,宋庄的转型之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本届艺术季的核心展场,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同样令人瞩目。朱曜奎艺术展以其经典泼彩漆画《绿肥红瘦》为灵感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将高雅漆画神韵巧妙融入日常用品;第三届新国潮精品艺术展上,年轻艺术家们运用多种媒介,以现代表达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重新解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宋庄礼物》短视频同步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快手等平台发布,通过联名动画类视频及艺术、美学知识科普类内容,持续输出优质文化艺术内容,打造宋庄礼物IP,展示宋庄在地艺术生态,塑造宋庄文化标签。

艺术惠民: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辰园里”市集通过“零摊位费”政策、专业运营团队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不仅降低了艺术家的参与门槛,更探索着“艺术IP+商业场景”的可持续模式,推动着“艺术创作—展示—消费”产业链闭环的形成。

业内专家认为,宋庄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关乎一个艺术区的自身发展,更对中国广大文化创意园区的转型升级具有示范意义。它展示了一条将深厚艺术资源通过创意、科技与市场相结合,转化为核心文化竞争力的可行路径。

随着系统化品牌运营、深度数字化融合以及艺术与商业的场景化共生不断推进,宋庄正在从区域性艺术高地迈向全国文创产业策源地。当艺术以更亲切的姿态走进生活,当下一个引爆市场的“出圈潮品”在这里诞生时,人们将不会感到意外。

来源:东方网

“当代博物馆人的文化自信”展览在广西南宁开幕

南宁10月23日电(张广权 周志方)10月23日上午,“当代博物馆人的文化自信——广西文博与故宫博物院职工作品展”开幕式在广西南宁举行。

  展览按照不同创作形式划分为“彩绘风华”“翰墨文心”“匠手新生”三个单元,“彩绘风华”通过水墨、水彩、版画、油画等绘画作品勾勒世间百态,“翰墨文心”以隶、楷、行、草等书法作品传递笔墨韵味,“匠手新生”则通过文物修复、雕塑、篆刻、陶瓷、玉器、刺绣、摄影等佳作彰显传统匠心。多元艺术形式在此交织,107件(套)展品全方位呈现故宫博物院与广西文博各单位职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耕与传承。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介绍,此次展览展出的百余件艺术作品,均为两地文博工作者所创作。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代博物馆人拼搏奋进、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既是故宫博物院与广西文博单位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同时也寄托着两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共同理想与不懈追求。

  广西博物馆馆长陶少艺表示,此次广西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携手办展,为两地博物馆人搭建了交流经验、共享发展的合作平台,彰显了当代文博人携手守护文化根脉、深耕历史文化沃土、共筑文化自信的决心。

图为活动现场。广西博物馆 供图

  故宫博物院参展作者代表亓昊楠带来作品“铜镀金转花钟”。“这件钟表是根据故宫馆藏的钟表原件复现的,每到整点它会联动底部的音乐机芯奏响《茉莉花》,同时带动上部的顶花转动表演。”亓昊楠介绍,目前故宫里馆藏的钟表为1500余件,涵盖了英国、法国、瑞士、清宫造钟处以及广州造钟处的作品。“虽然钟表仅占故宫馆藏文物的一小部分,但它是中西文化交融产物,凝聚着中西方劳动者的智慧。”

  故宫博物院另一参展作者代表孙鸥带来作品《年年有鱼》。“这件作品由天然琥珀雕刻而成,利用原料的天然纹理巧雕出胖宝宝抱着鲤鱼的中国传统年画题材。”孙鸥表示,这种技法熟练地掌握以后,可以给大家带来文化的积淀和艺术的审美。

  广西博物馆参展作者代表田曜诚带来作品《桂北晴峦图》。田曜诚介绍,这幅画作描绘的是广西北部山区的山水风光,希望观众能通过作品了解广西的自然风光,再通过山水升华对美的感受。

  据悉,“当代博物馆人的文化自信”主题系列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发起,本次在广西博物馆展出是该系列展览第七站。明年,本次展览将带领广西文博界职工作品走进故宫,向首都观众展现两地文博人的传承精神与创新力量。

  据悉,该展将免费向公众开放至11月23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