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作品联展福州展出

福州6月5日电 (叶秋云)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动画,从实体装置到虚拟交互,5日,2025届“智汇”闽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作品联展在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举行。

6月5日,2025届“智汇”闽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作品联展暨毕业生就业创业高峰论坛在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举行

 此次联展共展出484件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汇聚了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9所在榕高校以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学生的作品,以多元艺术形式展现闽台青年学子的创新成果。

  现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林沛瑶正在向观展人员介绍其创作的陶瓷设计作品《盼春盼圆》。她说,该作品以迎春花为灵感,通过抽象化设计将花卉形态转化为餐具轮廓,并采用花簇团圆的环形布局,传递出浓厚的团聚寓意。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台湾高校学生的作品以独特视角引发热议。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学生的“当教科书遇上网路流行文化,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找回幸福年味”“生命掌握在一系之间”等作品,巧妙融合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展现出两岸青年对文化创新的理解与表达。

  此外,毕业生就业创业高峰论坛于当天下午在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举行。专家、学者围绕AI技术应用、智能设计发展、文化IP开发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各方还共同探索了“闽台联合培养+产业项目嵌入”的新型人才孵化模式。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院长林克显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闽台高校及在榕高校间的校际合作与校企互动,探索两岸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新路径,推动数字艺术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作热情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湾媒体记者陶瓷文化江西行活动在江西景德镇启动

景德镇5月10日电 (刘力鑫)“台湾有莺歌,大陆有景德镇,虽然两边的陶瓷艺术各有千秋,但都拥有同样的文化根基,两者是同根同源、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台湾导报记者蔡淑娟在参观完江西景德镇的雕塑厂后如是说。

  9日,台湾媒体记者陶瓷文化江西行活动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启动。来自海峡两岸10余家媒体的近20名媒体人将在为期4天的时间里,前往江西景德镇、南昌、宜春三地参观采访,沉浸式感受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图为5月9日,“台湾媒体记者陶瓷文化江西行”活动一行人在江西景德镇的三宝瓷谷艺术馆前合影留念。刘力鑫 摄

  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陶瓷文化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江西景德镇和台湾新北市的莺歌区,都以陶瓷艺术闻名世界。

  江西作为陶瓷业大省,陶史悠久,传承千年,瓷韵如歌,跨越万里。特别是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因瓷而立的江西景德镇,有着近2000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千年窑火,绵延至今,生生不息。

图为5月9日,江西景德镇,台湾媒体人采访在景德镇创立工作室开展艺术创作的台湾“景漂”谷源滔(图中)。刘力鑫 摄

  蔡淑娟说,这是她第三次来景德镇,但每次来都能看到新变化。“我觉得景德镇这些年除了坚守继承传统技艺,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特别是把陶瓷艺术和文旅相融合,这点做得很好。你看现在的景德镇街头,到处都是来游玩的年轻人。”

  江西省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以陶瓷文化为桥梁,通过台湾媒体的视角,全面展示江西陶瓷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赣台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两岸同胞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图为5月9日,台湾媒体人在江西景德镇的陶源谷三宝瓷源境的一处展馆内观看各类陶瓷器具。刘力鑫 摄

  活动期间,台湾媒体记者一行将深入“千年瓷都”景德镇,实地参访“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和“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陶溪川文创街区等地;参观藏有众多洪州窑青瓷文物的南昌县博物馆和国内馆藏元青花最多的宜春市高安中国元青花博物馆。同时还会前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南昌汪山土库等地参观采访。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西省台办多次邀请台湾媒体走进赣鄱大地,围绕庐陵文化、客家文化、书院文化、禅宗文化、道文化、阳明文化等主题,深入江西各地市开展采访交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同胞心灵契合。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青在江西:在千年瓷都遇见“瓷茶情缘”

 “台湾乌龙茶香气馥郁又轻盈如春雾,武夷岩茶则有较重的焙火香,庐山云雾喝起来似有‘江西小炒’的锅气,而西湖龙井则能感受到杭州的秀气。”正是春茶争鲜上市好时节,定居在江西景德镇的台湾青年陈奇桢在茶香氤氲间说起自己与大陆的“瓷茶情缘”。

陈奇桢在茶室内泡茶。

陈奇桢的父亲是台湾早期的陶艺创作者,从手捏壶到釉里红碗再到现代磨釉,陈奇桢见证着父亲始终追求“用器物传递美”的过程。受家庭熏陶,陈奇桢自幼便接触陶瓷与茶叶。2009年,她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了“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有许多年轻且充满创意的陶艺家,也有立足仿古创新的匠人,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艺术家,这里的创作生态令人着迷。”在陈奇桢的回忆中,她刚到景德镇时,这座城市似乎还未褪去工业城市的粗粝感。但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力量加入景德镇,这座城市也有了更多让她留下来的理由。

陈奇桢介绍父亲的陶艺作品

 “学茶最初是为了更好理解茶器,但茶叶丰富的香气世界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彻底征服了我。”在陈奇桢看来,瓷器与茶叶,本就无边界,小小的一片茶叶里却内含乾坤。

  现如今,陈奇桢在景德镇一家公司负责茶叶采购的把关与评鉴。正值春茶上市,陈奇桢最近把时间都交给了跑茶山、与制茶师交流以及鉴茶上,有时自己也参与制茶。

  在陈奇桢的茶室内,茶园刚刚送来的一批新茶正等待着评鉴。四个专业的评鉴杯在桌上一字排开,茶汤的汤色、茶叶的香气与形态一目了然,经过一轮轮评鉴,最佳状态的茶将会送到消费者手中。

  “茶也是我认识大陆的媒介之一。”陈奇桢称,不论是离景德镇近的浮梁红茶,还是距离较远的凤凰单丛茶,跑茶山、寻茶香现在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每座茶山也让她见识到了大陆各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每种茶叶都有自己的生长环境,也有最适合自己的制茶方法,像台湾的冻顶乌龙就是独特风土与工艺的结晶。”陈奇桢表示,想把这缕台湾的“清香”带给大陆茶友,也期待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茶叶与制茶工艺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与自己的茶艺老师一样,陈奇桢如今也常常往返海峡两岸。在她看来,不论是何种文化与技艺,都需要不断交流,如果一直墨守成规,可能会变成一潭“死水”,在与大陆茶友及制茶师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更多灵感、了解了更多知识。

陈奇桢在镜头前为大家介绍台湾茶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台湾的四季春茶,这是一款高山乌龙茶。”自称是i人(性格内敛)的陈奇桢如今每周都会定期直播,她表示,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把这当成是自己与年轻消费者对话的窗口。

  “还有很多茶山等着我去探索,现在想专注于制茶与品茶。”谈及对未来的打算,陈奇桢表示,自己期待两岸之间的茶文化能有更多交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青在江西:“05后”台湾姑娘的赣台情缘

萍乡4月27日电 (卢梦梦)每当学校的荷花湖开满荷花,江西省萍乡市卫生学校的台生陈钰涵便要开启一年一度的“暑假迁徙”。与同学们不同,暑假对她而言,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和姐姐一起飞越台湾海峡,回到台湾新北市的家。“江西是我的成长故乡,台湾是我的血脉故乡,两个地方都让我牵挂。”这个在江西生活了15年的女孩,笑称自己是赣台“小候鸟”。

陈钰涵(右)和姐姐陈姵儒(左)在台湾南投妖怪村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2010年,4岁的陈钰涵随母亲来到江西萍乡,父亲则留在台湾工作。从读小学开始,每年暑假,她和姐姐都会踏上飞往台湾的航班。除了生活用品,两个女孩沉甸甸的行李箱里还装满了江西特产:庐山云雾茶给长辈、景德镇陶瓷杯给表姐,还有给朋友带的萍乡辣条。

  “最有趣的是帮两岸朋友‘带货’。去年台湾朋友迷上了萍乡辣条,今年大陆同学又让我带凤梨酥。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现在会觉得这份‘不一样’十分珍贵,让我有许多特殊体验和美好回忆。”陈钰涵的青春相册里,既有在日月潭的打卡影像,又有在江西“夜爬”武功山的照片。

陈钰涵在江西景德镇体验陶艺。 受访者供图

  今年春节假期,陈钰涵和姐姐带着来萍乡的台湾亲人们开启了一场“萍乡漫游”。在武功山看日出;在孔庙、傩神庙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在步行街品尝地道萍乡小吃……“想让他们看到文字外的江西。叔叔回去后,逢人就说江西有多好玩,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而提起在台湾的时光,陈钰涵脸上也总是泛着笑容。“就像爸爸说的,我们一家人虽然住在海峡两岸,但心始终在一起。”说着,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特别的钥匙扣,上面串着两把钥匙——一把是萍乡家里的,另一把则是台湾老家的。

  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学生,陈钰涵目前正在准备学校的单招考试,未来打算继续深造。完成学业之余,她还经常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19年9月以来,她坚持每月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款,用于救助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我很喜欢小朋友,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这也是我选择护理专业的初衷。”陈钰涵说。

  上课铃声响起,学校的护理实训室内,陈钰涵在专注地练习静脉注射。这个“05后”台湾姑娘正用自己的方式,在红土地上描绘着别样的青春画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台湾教师逐梦瓷都德化:助力两岸文化交流

 “在德化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了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在台湾陶艺教师李诗维眼中,德化陶瓷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连接两岸文化的重要纽带。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是世界陶瓷之都,闽台两地陶瓷文化渊源深厚。明代便有德化人入台建窑烧瓷,产品畅销台湾。台湾知名陶瓷产地莺歌镇同德化一样,至今仍保留着祭窑神的传统民俗。

  出于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李诗维2015年辞去在台湾的工作,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毕业后,她选择入职位于德化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目前在该校的工艺美术研究院进行陶瓷文化研究与陶艺教学。

4月1日,李诗维(左一)带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创作陶瓷作品。 吴冠标 摄

  李诗维在高雄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曾有幸走访多个台湾陶瓷大师工作室,看到了匠人们聚精会神地守在窑炉前,用火、柴、泥等创造出一件件作品。“我被他们的匠人精神感动,为这种‘火’和‘泥’交融的艺术而痴迷,并决心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李诗维说。

  来到德化后,李诗维看到了与台湾陶瓷行业不同的“风景”。“德化陶瓷产业成熟,工人分工精细,能批量生产优质产品。而且,这里在保留传统制瓷技艺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让德化白瓷焕发出新的魅力。”

  平日里,李诗维热衷于奔赴各地开展田野调查。她用心记录着砌窑师傅们构筑龙窑的每一个细节,仔细观察匠人烧制瓷器的每一个步骤,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艺术交流。

4月12日,李诗维(右二)在泉州德化记录砌窑师傅曾启映(左一)构筑现代柴烧窑炉。(受访者供图)

  在教学过程中,李诗维则致力于将德化传统制瓷技艺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陶艺人才,为两岸陶瓷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近期,李诗维正带领学生以“乞龟祈福”民俗为主题,创作陶瓷作品。“泉州、澎湖两地多年来联合举办的‘乞龟’活动,是闽台历史文化互动的见证,更是两岸同胞情感联结的象征。我们希望以此为主题,展现两岸间的友好关系。”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台湾陶艺工作者来到大陆,大家共同探索陶瓷文化的无限可能,用手中的泥土和火焰,创作出更多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陶瓷作品。”李诗维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湾写真:领略古法生新奇——台中雾峰三代陶艺师的两岸足迹

50年前,台中雾峰农家青年蔡荣祐为了补贴家用而学习捏陶,不期然开启了台湾现代陶瓷艺术的时代;其子蔡兆庆受父亲影响投身陶艺,到大陆开拓更广阔天地,赋予传统工艺新鲜活力,诠释当今时代风貌。

  立志创新开风气之先

  接受记者采访时,蔡荣祐不讳言,自己起心动念学陶艺是为了赚钱。他20多岁时学习胶彩画,作品曾多次入选大型美展。但在上世纪60年代,绘画无法成为养家糊口的职业,他不得不另谋出路。因为看到市集上有人卖陶器收入不错,从1975年开始,就先后拜师杨连科和邱焕堂两位老师学习陶艺,凭着一股韧劲,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学会从砌窑到烧制的全套技术。

  蔡荣祐上小学时,故宫博物院迁台文物暂存在雾峰乡北沟村,他与文物专家那志良、谭旦冏的孩子是同学,参观当时并未对外开放的文物收藏室,成为他的艺术启蒙;在台北期间,他也常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阅览,如海绵般吸纳艺术养分。但“不做仿古的、不做已有的,也不重复自己”,是他从一开始就立下的志向,“要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创作个人风格的作品”。

台湾陶艺师蔡荣祐。(受访者供图)

  1977年5月,33岁的蔡荣祐回到雾峰,设立工作室“广达艺苑”,6月就成功烧出第一批作品,次年即入选意大利国际现代陶艺展,随后在台北举办大型个展引发热烈反响,可谓“出道即成名”,此后获奖无数,开台湾现代陶艺风气之先。

  广泛游历寻不竭灵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经济逐渐繁荣,民众的审美和艺术品味提升。蔡荣祐说,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兼具实用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深受喜爱,他首次个展的数百件作品几乎被抢购一空。而他也大方地开门授课,帮助更多青年走上创作和创业道路。

  蔡荣祐制陶与传统的多人协作式工序不同,他强调“独立完成的能力”,即陶艺师本人要精通陶土成分、拉坯制作、釉药调配、烧窑控温等所有技术,“尽管烧窑过程中偶然会有运气的成分,但真正的好作品不能靠运气,而是靠专业实力。”他说,如此方能创造出无可替代的作品。

2012年,蔡荣祐等台湾陶艺师赴北京交流展览。(受访者供图)

  技术来源于传统,但艺术灵感要从生活中获得。1990年,从新疆、甘肃的丝绸之路开始,蔡荣祐频繁往返于两岸之间,与大陆陶瓷名家交流,也游览名山大川、参观文物古迹,苏州园林的太湖石、敦煌的石窟,甚至乡村里的石臼,都成为他的创作启发。

  传承创新古法添活力

  “陶瓷最重要的是釉色表达,唐三彩、‘雨过天青’、元青花……中国古代各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釉色和工艺,这反而是现代缺乏的。我想做的,就是找到独特的釉色。”5年前,蔡荣祐之子蔡兆庆“因为爱情”前往四川彭州海窝子碗厂坡,发现此处龙门山脉湔江河畔有悠久的陶瓷历史,便和妻子共同投身陶艺文化推广,利用当地原矿陶土加瓷土含铜的特点,创作出“龙门四季”“湔江蓝”等釉色。

台湾陶艺师蔡兆庆在四川彭州创作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湔江蓝”釉色。(受访者供图)

  将“广达”品牌带到大陆的蔡兆庆,也分享承自父亲的陶艺创作理念,帮助其他陶艺师少走弯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越来越多关注。他认为,大陆很多地方有制陶的历史,为现代陶艺发展提供了最丰厚的土壤。尽管烧造技术相近,但结合各地不同的土质和风俗,能够创作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陶瓷文化产品,这是现代陶艺师的机会所在。

  如今,蔡兆庆的大儿子已投身陶艺创作,小儿子则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古陶瓷研究,让家族的陶瓷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在两岸续写“领略古法生新奇”的创作之路。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成功举办

中国台湾网11月28日讯 11月22日,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举办开幕仪式。台湾创艺生活节作为海峡两岸交流融合月的一项重要活动,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品牌活动。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汇集了特产市集、文创空间、美食聚落、县市专区、台商之星、非遗文化产品、文旅展示等八大分区,150个摊位,参加展商300多人。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北京办事处首次参展,打造“台湾旅游之窗”,特别搭建了台湾旅游主题展台。

美食区历来是台湾创艺生活节的亮点之一。今年,活动现场共设有30个美食摊位,将台北宁夏夜市千岁宴的20道经典美食直接带到了深圳,同时还汇聚了台中、台南等地的特色小吃。

作为台湾美食的代表之一,凤梨酥在此次活动中备受食客们的喜爱。修安凤梨酥摊位的负责人谢明融感慨道:“每年在生活节的销量都相当可观,大家的热情让我深受感动。因此,今年我不仅带来了现烤凤梨酥,还新增了手工焦糖烤布丁、黑糖珍奶等美味,并邀请了多位台湾朋友一同参与,如‘打鲁面’的摊主谢永利。”

台南文定“打鲁面”摊位负责人谢永利热情介绍了这道美食背后的文化寓意:“白萝卜象征好彩头和添丁,红萝卜代表财运,香菇代表财富,而虾子则是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我们此次带来的食材均精选自台湾,确保口味纯正地道。”谢永利还表示,在来深圳之前,他就听说这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进步的城市,而当他真正来到这里后,发现深圳实际上更现代,自己已列好了一份游玩清单,期待着在深圳好好逛一逛、看一看。

特产市集:台湾文化与物产集中展示。(中国台湾网发)

特产市集区域成为了台湾家庭必备的电器、农产加工品、精致伴手礼、养生保健品等商品的展示舞台。

其中,大同电锅首次参展,展示了其简约时尚的设计,并带来了小家电料理示范教学,让市民们更加了解台湾的家庭生活。在创艺生活节期间,我们将举办粉丝见面会,并为线上购买的顾客提供专属优惠。

此外,还有来自台湾各地的县市专区,展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产品,让市民们感受到了台湾的多元文化和丰富物产。来自台湾各地的厂商带来了农产加工品、精致伴手礼、养生保健品,以及休闲零食、餐厨用具、生活家电用品,吃的、穿的、洗的、擦的、涂的、用的产品包罗万象。

文创空间:新旧两代艺术璀璨交汇。(中国台湾网发)

文创空间现场则展示了台湾木雕、莺歌嘉峰陶瓷、苗栗纯柴烧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并邀请了多位台湾艺术家亲临现场与市民交流。台湾美学馆的展览也汇聚了台湾艺术与工艺的精髓,为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和文化的双重盛宴。其中,徐予红理事长的“右岱艺术”、张樱觉老师的“唐风艺术珠宝”等当代艺术作品,以及高启勋老师的“悠藏雅集”茶器艺术等,都展现了台湾艺术的独特魅力。

互动体验:文化游戏、民俗表演、礼品抽奖精彩纷呈。(中国台湾网发)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创作狮头的非遗艺师施顺荣也亲临现场。他曾荣获“第一届台湾省特殊优良文化艺术奖”及“彰化县传统艺师匠师认证”,其创作的鹿港花狮及狮头吊饰更是颠覆了传统台湾狮的造型,展现了立体花脸的魅力,并通过了“彰化味文创精品认证”。

台湾八家将、官将首演出。(中国台湾网发)

来自台湾彰化二林尊王会的“台湾八家将、官将首”的精彩演出也为市民带来了台湾民间最热闹的庙会文化体验。表演者们以鲜艳的色彩绘出夸张的五官轮廓,精彩的阵步跳出传统地方文化的特色,极具舞台张力。此次生活节活动期间,除了开幕及周末表演外,“面师”还在现场为市民画脸及提供服装穿搭服务。

来源: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