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联发布非遗丛书出版百卷成果

北京10月18日电 “七十五载文联路·百卷匠心非遗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出版百卷成果总结发布会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

  图为发布会现场。供图

  发布会现场,北京民协主席赵世瑜向与会者简要介绍了非遗丛书编撰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民间文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他表示,这套丛书的出版为后续的非遗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了资料支撑,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为非遗“活起来”提供了经验和灵感,进一步助力北京文旅融合发展。

  非遗丛书主编石振怀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在发布会上分享了丛书编纂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提到,为了提高丛书的撰写质量,克服资料短缺的困难,许多参与丛书撰写的作者都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他们深入项目单位采访传承人及地域文史专家,获取第一手口述资料。石振怀表示,编写这套丛书的定位十分清楚,就是完整记录北京市具有特色和价值的非遗项目,兼具资料性、存史性和可读性,给历史留下珍贵资料。

  活动现场,“京韵大鼓(少白派)”、“西山八大处传说”、“北京泥人张”、“通州运河船工号子”4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展演。传承人精彩的表演凸显了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使与会者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据了解,北京非遗丛书编纂工程自2012年开始启动,至今已出版100本,内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等10个类别。它初步构建了系统的“非遗文化基因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提供了丰富且详实的资料支撑。同时,已有29本被译成英文,受到海外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载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世界非遗传承人界定、管理、服务标准在北京获得多国共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全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在于人。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也是传承者和保护者。

中秋是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中秋期间,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中国各级非遗传承人、非遗学者齐聚北京世界公园,举办了一场意义重大的世界非遗传承人艺术节。

活动期间,围绕非遗商贸、非遗标准等多项非遗议题达成了共识。在《共同行动计划》的推动下,非遗将重塑文化贸易新规则,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核心载体。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及文化产品价格呈现下行趋势。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普遍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物价持续上涨。在此形势下,文化与贸易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价值,已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抓手。然而,国际非遗标准存在巨大空缺,没有全球共识的非遗规范,海外市场对中国非遗产品存在认知偏差,无法辨别中国各级机构认定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为维护中国非遗产品国际声誉,保障海外消费者权益,加强世界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已成为关键环节。

中国标准化协会文化产业标准委员会副主任王向宁讲,非遗在文化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源泉和核心竞争力所在。非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些独特的价值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和素材。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非遗可以衍生出众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比如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能够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既传承了技艺,又满足了市场对于个性化、文化内涵产品的需求。像一些传统的刺绣、陶瓷等技艺,经过创新设计后,成为了备受欢迎的高端礼品和艺术品,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传播了中国文化。在旅游产业中,非遗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地方将非遗元素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游客可以亲身参与非遗体验活动,这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体验,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非遗标准的规划,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标准框架。这个框架应该涵盖非遗的各个方面,包括认定、评定、产品的质量标准等。对于非遗产品的质量标准,要制定严格的规范。这样才能保证非遗产品的质量,提升中国非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世界非遗标准的制定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要积极与其他国家分享中国非遗成果,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做法。通过国际合作,建立起一个全球共识的非遗标准体系,促进非遗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和发展,让中国非遗更好地走向世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洪建华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人人尊重非遗,所以它就需要高标准才能体现出中国的智慧和技艺,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非遗需要标准,也不需要标准,制作技艺需要标准,艺术发展不需要标准,国际推广需要标准,推行的方式也不用标准,我们虽然做的是竹雕,也是在传播中国文化,是中国的匠人,也是传播文化的大使。我们还可以借助这个标准,开展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通过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增进彼此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竹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也能学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经验和创新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徽州竹雕。我们可以借鉴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的竹雕作品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符合国际市场的审美和需求。

中国侨联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强先生在活动上发起关于推动非遗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与合作各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共同建立非遗国际标准的倡议:倡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参与协作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国家各方的合作、协助下,共同协商、研究、拟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国际标准,让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建立共同标准,推动非遗国际文化交流,和各国、各民族之间开展文明互鉴、建立友好交流!

他讲,制定非遗国际标准,首先要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非遗都承载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标准不能以某一种文化为中心,而应该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其次,标准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于非遗项目的评定,应该有明确的指标和流程。比如在评定非遗技艺时,可以从技艺的历史传承、工艺难度、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对于非遗传承人的评定,除了技艺水平,还应该关注其传承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在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

再者,国际标准的制定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这不仅仅是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还需要包括民间组织、学术机构等多方面的参与。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整合各方的资源和智慧,制定出更加合理、公正的标准。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遗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类似的国际组织平台,推动非遗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最后,制定非遗国际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非遗。一方面,标准可以帮助各国更好地识别和保护本国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非遗在国际间的交流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不同国家的非遗文化。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制定出一个科学、公正、透明的非遗国际标准体系,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国设计师协会会长魏镇女士更多的是从创新上和大家做些分享。从设计的角度来看,非遗与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能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国际市场上,设计是提升非遗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个优秀的设计可以将非遗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特色又符合当代消费者喜好的产品。比如法国的时尚设计,常常会从传统的手工艺和文化元素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现代的服装、饰品等产品中,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时尚品牌。

对于世界非遗标准的制定,我认为在设计方面也需要有相应的规范和指导。首先,要鼓励对非遗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但同时也要确保设计不会破坏非遗的核心价值和传统技艺。这就需要制定一些原则和标准,来衡量设计是否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

其次,在非遗产品的包装设计上,也应该有一定的要求。包装不仅是保护产品的手段,更是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精美的包装可以更好地展示非遗产品的特色和价值,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例如,一些中国的茶叶非遗产品,其包装设计可以采用传统的书画、图案等元素,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另外,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看,设计可以成为促进非遗交流的桥梁。不同国家的设计师可以通过合作项目,将各自国家的非遗元素进行融合和创新,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这不仅有助于推广各国的非遗文化,还能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我们法国设计师协会愿意在世界非遗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发挥我们在设计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各国的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努力,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设计,让更多的国际人士了解和喜爱中国的非遗文化,推动中国非遗更好地走向世界。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治理中心副主任钱元强先生,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给与建议,为非遗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和政府治理地角度,给与标准的制定一些看法。他说,我们制定的世界非遗标准并不是要取代中国非遗标准,而是对其的一种补充和拓展。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了中国非遗标准中的优秀经验和做法,比如对非遗项目的分类、评定流程等方面。同时,我们也结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增加了一些新的要素。

例如,在非遗产品的评定上,除了考量其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外,还会关注其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我们希望中国的非遗产品既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在设计、功能等方面进行适当创新,以满足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需求。另外,我们也会加强与各国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举办国际非遗展览、研讨会等活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遗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一来,既能促进中国非遗的出海,也能在国际上形成一个良好的非遗文化交流氛围,共同推动世界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

活动中发布了《以文促商,共同行动计划》,制定的世界非遗界定标准将由中国标准化协会文化产业标准委员会制定、编写,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评审委员会及国内外多家非遗行业机构、知名高校学院共同起草, 旨在更好的发展非遗、传播非遗,尤其是促进中国非遗出海,让更国际人士了解中国非遗,避免对中国文化误读。建立世界非遗传承标准的基础是遵循中国非遗标准,同时也在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彼此互鉴。

来源:中国网

山水生态遇见工业遗产 2025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启幕

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徐婧)2025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11日晚在首钢园启幕。本届文化节以“山河永定·家国长安”为主题,包括一场开幕式、四项重点活动和多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主题活动,全景展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在文化传承、生态建设、产业培育和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成果。

2025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高炉音乐会。记者 易海菲 摄

  本届文化节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文物局、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等单位联合承办。启动仪式上,西山永定河沿线各区文旅推介片以光影为笔,串联起西山的层林尽染与永定河的蜿蜒奔腾,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灯光映照高炉内壁的斑驳纹路,西山永定河的文化基因与钢铁工业的历史记忆交融,“工业遗产+山水人文”的独特气质,为嘉宾观众带来“触摸历史、对话未来”的文化体验。

  高炉音乐会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节的“金名片”,已连续举办四年。2025年高炉音乐会以“山河永定·家国长安”为总纲,构建“红色追忆”与“多彩未来”上下两篇结构。音乐会在艺术呈现与技术运用上实现多重突破,让工业遗产焕发全新活力。在空间重构上,充分利用三高炉的钢铁结构,将其转化为“可呼吸的舞台”——通过灯光投影技术,让高炉本身成为“叙事载体”,让观众在声与光的包裹中感受历史与时代的对话。

2025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高炉音乐会。记者 易海菲 摄

  首钢园三高炉南广场当天下午举办“西山永定河文化市集”。民众可品尝地方风味、打卡文化地标模型,在“逛、赏、玩、购”中读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多元魅力。

  重点活动方面,石景山区计划在文化节期间举办石景山书院开院仪式活动。书院将立足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底蕴,打造集典籍收藏、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大众阅读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大兴区于文化节期间举办“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全民文化季”活动,包括“新大兴 新国门 新形象”摄影主题展和“西山之巅 永定之耀”主题书画作品展,挖掘宣传永定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西山永定河的生态变迁及文旅魅力。

2025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高炉音乐会。记者 易海菲 摄

  开幕式当天,石景山区文联与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共同策划“永定河印象”书画摄影作品展。此次展览以书画、摄影为艺术载体,通过捕捉四季更迭中的自然景致,生动展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2025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举办期间,相关成员单位及沿线各区组织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通过主题赛事、文创市集、非遗活动、产业融合等,充分体现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活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 高凯)8月15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陶瓷艺术馆举行。

  会上宣布,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支持,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将于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挺表示,此次展览内容除了日用和艺术瓷板块外,还增加了智能卫浴与建筑陶瓷、特种陶瓷全产业链展两大内容,全方位展示近年来中国陶瓷工业的辉煌成就。

  据介绍,此次博览会中,日用与艺术精品陶瓷展览会以“精”为主;智能卫浴与建筑陶瓷展览会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特种陶瓷全产业链展览会以“专、精、特、新为主”。展览会同期将举办陶瓷工业高质量发展专家论坛、国际陶艺文化交流、高端访谈、政府推介、创意市集、直播带货、陶瓷精品拍卖、趣味少儿瓷博会等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

  此外,展会专属 LOGO于当日发布会上全新发布。

来源:中国新闻网

“胜利与和平”主题创作陶瓷艺术展在北京开幕

2025年8月1日,”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创作陶瓷艺术展”启动仪式在北京陶瓷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收藏家协会联合主办,北京陶瓷艺术馆、收藏天下(北京)文化有限公司、中国网中国瓷平台、北京百嘉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核心主题,通过陶瓷艺术的独特语言,凝固历史记忆,呼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文化对话。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馆长董长军、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刘铭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赵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曹前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宣传推广部主任亢宁、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越申、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侯文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董博、清华大学教授王建中、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岳峰、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专委会会长荆志忠、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美术分会会长毛增印等出席活动,以及著名陶瓷艺术家曾瑾、陈烈汉、曹爱勤等,还有历史研究学者、文化界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80年前,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意志,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启动仪式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挺强调了此次展览的重要意义。他表示:”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以其永恒特质,成为记录历史的绝佳载体。我们以陶土为纸、釉彩为墨,用艺术的力量铭刻历史、传承精神、昭示未来。”刘挺理事长对参展艺术家将历史主题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的创作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赞扬了青年艺术家们以青春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为抗战精神赋予新时代光芒的责任感。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长刘铭威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的举办是协会发挥其组织优势,服务于国家重大历史纪念活动、满足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次重要实践。他强调:”我们期望通过陶瓷艺术这一独特的媒介,将伟大的抗战精神具体化、艺术化地展现给公众。让历史发声,让艺术说话,生动地讲述党的故事、抗战故事、英烈故事,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致力于引导收藏文化健康发展,丰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宣传推广部主任亢宁致辞表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始终致力于推动陶瓷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组织本次’胜利与和平’主题创作展览,是引导陶瓷艺术家扎根时代沃土、记录伟大征程、弘扬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举措。”本次展览通过陶瓷这一承载千年文明的独特载体,凝固壮阔的历史记忆,深切呼唤持久的世界和平,并积极促进国际文化对话,意义深远。

清华大学教授王建中、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贵州民族大学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曾瑾以及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也分别发表了致辞,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此次展览的意义,强调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重要性,以及陶瓷艺术在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明互鉴方面的作用。

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董博表示:”为了筹备好这次’胜利与和平’主题创作陶瓷艺术展,我们团队早早便开始行动,向全国产瓷区政府、省市陶瓷行业协会以及广大陶瓷艺术家发出邀约。令人动容的是,各方都积极响应,大家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意义非凡的艺术创作与展览筹备中。全国的陶瓷艺术家们踊跃参与主题创作,用瓷土与釉彩诉说那段峥嵘岁月;各产瓷区政府和行业协会也主动协调资源,为展览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正是这种上下一心的凝聚力,让我们坚信,此次展览定能以陶瓷艺术为桥,让更多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铭记历史、感悟和平的珍贵,让伟大的抗战精神通过一件件陶瓷作品得以传承和弘扬。”

据介绍,本次展览中达到高水准的陶瓷作品将被纳入中国瓷数字溯源认证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每一件入选的作品都将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让它们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得以永久留存。此外,这也为陶瓷艺术爱好者及收藏家提供了一个权威、可靠的鉴赏与收藏平台,进一步推动了陶瓷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据悉,本次展览汇聚了全国500多位艺术家的智慧与心血,经过精心遴选,荟萃出100余件陶瓷艺术精品。展览将持续至9月1日,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来源:中国日报网

“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京开幕

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 余湛奕)“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6月30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以中国印和篆刻艺术为载体,分为领航、抗争、图强、弄潮、领跑和劳模六个部分,共展出500枚篆刻作品,全景展现了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工运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工人阶级走在时代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国工会推动新时代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京开幕。  王鑫 摄

  据介绍,展览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参展的印章材料除传统印材外,还有新型陶瓷、光敏树脂、玻璃纤维、复合微孔准直玻璃、空心玻璃微珠等新材料,电脑设计、机器刻制、3D打印、激光雕刻、彩色喷绘等科技制印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为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开幕式上,由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集》宣布首发,主办方向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基层工会、职工书屋、职工文艺骨干、职工篆刻爱好者等代表赠送了新书。

  据悉,展览由全国总工会主办,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承办。据悉,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今年7月3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开幕 500余家展商参与

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徐婧)2025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20日开幕,吸引500余家展商参与,国际展商数量较上届翻倍,邀请游客“一站式”游览多国风情。

  本届展会以“文旅同行 美好生活”为主题,展出面积达3万平方米。展会设有“互鉴全球”“大美中国”“魅力北京”“城市礼物”“数字文旅”“文旅资源”“文旅装备”“文旅融合”八大主题展区,全方位呈现文旅产业的新产品、新场景、新需求与新体验。

 来自俄罗斯、菲律宾、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旅游机构携特色资源参展。39家国际展商带来前沿文旅产品,国际展商数量较上届翻倍。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推出限量版套娃,列支敦士登邮政推出生肖主题邮票,特色产品受到观众青睐。

  北京西城展示以中轴线地标为灵感的下午茶,江西景德镇带来陶瓷工艺品,新疆哈密带领观众“探秘”大海道……来自中国多个省份的展位为观众呈现“诗与远方”。“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展区全景展示三地文旅特色资源与创新成果;北京16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亮相,为观众推荐旅行地图、文创新品等。

  暑期旅游旺季将至,展会将连续三天举办“酒店与旅行社合作对接会”,为酒店和旅行社打造精准匹配服务平台,吸引中国游客和入境游客群。

  本届展会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将持续至6月2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周启动 活动将持续至6月1日

5月29日,在端午佳节到来之际,百余名中外嘉宾齐聚亮马河文化经济带上的北京郡王府,在曲韵悠扬中拉开了2025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周的序幕。本次活动以郡王府为主会场,联动华贸中心分会场,打造集品茶、听戏、体验、消费于一体的茶文化盛宴。活动将持续至6月1日。

从“茶与世界”、到“茶与城市”、再到“茶与人文”,北京朝阳已连续举办三届茶香品牌活动,始终坚持“与世界共享一杯中华好茶”的恒定主题,不断擦亮“中国茶”这一杯传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为展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与在地生活方式,本届茶香文化周以“中国茶·中国戏·中国潮”为特色主题,通过“喝茶看戏”,讲述“一茶一戏一城”的生动故事,结合茶戏演艺、在地文化、非遗国潮等多元“茶+”文化消费业态,实现由“文化展示”向“消费联动”的全方位升级,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和“茶香之城”建设。

“王府茶局”以茶待客 新茶饮市集免费开放

近百家茶商带来国际名茶、各地风味及茶衍生产品

具有清代建筑特点和园林特征的北京郡王府,是亮马河周边充满古韵的文化地标。茶香文化周期间,郡王府茶香正浓,市民游客可购票进入府内沉浸式体验“王府茶局”,感受“一步一景,一茶一坐”的闲适悠然。茶香文化周战略合作伙伴“中茶”带来绿茶、白茶、普洱茶、红茶等多种品类好茶,鼎白、日春、武夷星、正山堂等知名茶品牌,京、闽、江浙、粤、滇、桂、疆等国内各派系“各具风味”,吸引市民游客现场品尝,将心仪好茶带回家。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茶艺茶道、紫砂壶制作、茶菓子制作等体验活动,解锁人与茶的多种互动玩法。以郡王府的清代古建筑为背景,皇家茶馆“四面荷风”演绎楼亭水榭的中式浪漫。在户外露营品茶区,则有不少游客围坐在茶席上以茶会友,享受难得的松弛时光。

在郡王府府前广场,一场“闲来茶肆”茶文化市集于5月29日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包括奈雪的茶、霸王茶姬等茶饮品牌,新西兰、尼泊尔、斯里兰卡、南非、阿塞拜疆等国际风味茶,云南、贵州、台湾等各地特色茶,以及茶衍生文创等70+现代茶品牌,激发年轻态茶饮消费活力。

华贸中心作为本届茶香文化周的分会场,在北京华贸中心丽思卡尔顿下沉花园举办“浮香茶市”,丽思卡尔顿酒店、北京宴、竹叶青、雨林古树茶、喜茶、T9 Tea等十余家餐饮企业、知名茶企和新茶饮品牌,提供茶饮特调、DIY茶饮试调、茶艺表演等茶体验。

京剧、越剧、南音、昆曲等剧目好戏不断

打造全天候“茶戏共赏”情景体验

茶馆里听戏,戏楼上喝茶。喝茶看戏,是古人的生活浪漫所在,也是现代人全新的社交方式。伴随着茶香氤氲,郡王府内丝竹声声,好戏连台。步入前院,京剧、越剧、南音、民乐等表演轮番登场,演出间隙还可以来银安殿体验宋式点茶、潮州工夫茶以及西湖龙井制茶技艺,感受千年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行至中院,苏州评弹等传统曲艺相继献唱,六一儿童节当天,后寝宫西侧草坪还将迎来“小茶人”萌趣表演,用童真演绎茶道美学。沿连廊而行,忽闻昆腔婉转,尽显江南雅韵;转角又遇西域风情,新疆歌舞与绘本剧演出欢乐不断。倚栏而望,水面戏台上茶花香琴融合表演引人入胜,而当夜幕将至,绚丽光影映衬飞檐斗拱,传统剧目与民乐演奏更显韵味悠长。茶香文化周期间,郡王府将延长闭园时间至21:00,为游客提供更多夜间赏园时光与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国家级非遗、国潮文创与茶产品跨界融合

茶消费活力赋能“茶+”新业态

茶内有味,茶外有韵。本届茶香文化周将茶文化、非遗技艺与国潮元素相融合,营造古今对话的美学典范。精心打造“非遗萃”专区,汇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之作,集中呈现北京玉雕、花丝镶嵌、银饰锻制、建窑建盏等精美作品,其中玉雕茶壶系列、大型银雕屏风部件为首次对外公开展示。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携国礼同款亮相郡王府,并现场制作瓷坯。此外,还有老北京手工艺品毛猴、掐丝景泰蓝、螺钿制作、葫芦烙画、漂漆工艺、传统剪纸、手工扎染、新疆地毯织造等非遗项目,生动展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内涵。时值端午佳节,绣楼外现包现煮的嘉兴粽子广受欢迎,游客可近距离观看指尖上的非遗技艺,体验端午习俗,共祈福顺安康。

除了传统的非遗体验外,本届茶香文化周融合了国风妆造体验、科技MR体验、美学沙龙、颂钵疗愈、花道香道等内容,朝阳文旅自有文创品牌“潮有范儿”联动上新茶香文化周官方文创,推出茶粽、抹茶冰淇淋、好运香囊、主题陶瓷杯等节事新品。郡王府码头策划“茶多酚漫游”,将举办宠物游园会、落日派对、昆曲跨界分享会等活动,持续丰富新式茶文化社交体验。

来源:中国日报网

技术与艺术融合背景下的艺术管理人才培训成果展在京展出

中国日报5月12日电(记者 邹硕)5月11日下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技术与艺术融合背景下的艺术管理人才培训”成果展在北京陶瓷艺术馆开幕。中国传媒大学相关职能部门,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等师生代表,以及人社部少数民族特培学员共同参观展览并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人事处处长曹坤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在致辞中提出,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全球文化生产与传播格局,艺术的表达方式与组织逻辑也正经历深层变革。在这一趋势下,文化管理者的角色、能力结构与价值导向需同步革新。项目立足“艺术+技术+管理”的融合路径,积极回应数字时代对复合型文化人才的新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张洪生表示,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积极探索“AI+艺术管理”的教学改革新生态。学校将以本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交叉学科平台与产业协同机制,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数字素养的高层次人才,为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与全球文化传播注入中传力量。

李素艳代表项目组介绍了展览的基本情况。她指出本次展览以“引领·融合”为主题,展示了30位学员参加培训后的部分成果,内容横跨数字艺术展演、文化品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非遗数字化转化等前沿领域,涉及数字艺术、陶瓷、油画、摄影、布糊画等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学员在跨媒介创作、文化创新、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探索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范敏教授表示,在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技术和艺术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创作思维、逻辑和文化表达上的重构。

学员代表、北京城市学院文物数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冰分享了自身的学习收获。她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对艺术管理、数字技术、元宇宙等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效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数字工具应用和跨界协作能力。

学员代表、北京光影聚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黄睿表示,通过本次培训,系统学习了艺术管理前沿理念和技术,拓宽了专业视野,并与学员交流中获得了深度思维碰撞。

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在发言中强调馆校合作是推动文化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她表示,北京陶瓷艺术馆始终致力于将传统陶艺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展示与传播机制,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前沿阵地之一。

观看展览的嘉宾与学员纷纷表示,此次展览充分体现了项目的跨界探索与人才建设成效,是艺术与技术融合背景下文化教育创新的有益实践。

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本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传媒大学承办,旨在推动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艺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服务新时代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

来源:中国日报网

跨越两千公里,壤塘携非遗入京再赴北海之约

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 应妮)恰逢北海公园对公众开放100周年,第二届“文化原乡福地壤塘”2025北京行活动29日在北海公园开启。壤塘携500余种工艺美术精品、文创产品亮相。

壤塘向北海公园赠送开放100周年纪念品——玲珑瓷白塔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携500余种工艺美术精品、文创产品亮相,涵盖绘画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编织印染工艺、堆(刺)绣工艺、木(石)雕工艺等。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唐卡绘制、手工编织等技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其中“唐卡+瓷绘”创新系列,由十余位唐卡画师驻场景德镇三年,将矿物颜料与高温瓷绘工艺结合,创作了一系列瓷板画。

  此次新增“现代设计+传统文化”板块,将唐卡的绚丽色彩融入日常饰品,把藏式编织的精美纹样融入时尚包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颖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展览现场观众络绎不绝

中共壤塘县委副书记阿旺介绍,壤塘意为“财神居住的地方”,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百个,建有传习所47个,还在上海、温州、景德镇等地建立传习基地23个。相较于2024年的200余件展品,今年展览展示的规模扩大至500余件。观众将看到壤塘唐卡画师绘就的雪域画卷,闻到以千年技艺制作的藏香,听到跨越千年时空的觉囊梵音古乐。

  北京市北海公园管理处党委书记、园长孙齐炜表示,1925年北海公园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从昔日皇家宫苑蜕变为人民共享的文化空间。百年间,北海公园始终与时代同行——从民国初年的公共化转型,到后来的修缮保护,再到新时代的文旅融合。“当壤塘的瑰丽非遗遇见北海的园林艺术,这不仅是汉藏文明的深入对话,更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据悉,活动由中共壤塘县委、壤塘县人民政府与北海公园管理处、北京首旅旅行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将持续到6月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