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绘景韵·创意新生”景德镇城市文化主题插画大赛暨城市图库打造计划正式启动

2025年10月19日,“瓷绘景韵·创意新生”景德镇城市文化主题插画大赛暨城市图库打造计划在第22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现场正式启动。作为项目发起方之一,深圳市插画协会此次携手景德镇,将深圳“设计之都”的创新基因与数字艺术活力注入千年瓷都。深圳市插画协会不仅将带来大湾区前沿的创意理念,更将搭建起深景两地文化创意交流的桥梁,推动两地艺术家在传统工艺与当代视觉表达上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陶瓷文化与城市品牌的现代化叙事路径。

据介绍,该项目将依托景德镇资本投资集团、景德镇市陶瓷企业家联合会、深圳市插画协会等权威机构的专业力量,旨在通过“全球创意 + 本地产业”的方式,为景德镇注入新鲜视觉活力,激发城市品牌能量,拓展陶瓷文化的当代表达。

在启动仪式上,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璟晶表示,本次插画大赛暨城市图库计划将推动年轻图像语言与千年瓷艺深度对话,让城市文化“可感、可读、可传播”。她围绕三大路径提出倡议:以图像为“新方言”,鼓励创作者从传统技艺与城市地标中汲取灵感,构建当代视觉叙事;以技艺为“公共课堂”,通过非遗工坊、校园美育等项目推动陶瓷技艺走向大众;以交流为“风景线”,持续开展国内外文化对话,展现中华审美精神。

景德镇,作为举世闻名的“千年瓷都”,以“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辉煌历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的圣地。当前,景德镇正处于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以当代创新的艺术语言和数字化技术,重塑城市形象,讲好新时代的景德镇故事。

景德镇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舒方介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插画相结合的模式,此前已在泉州申遗过程中得到成功验证。如今景德镇借鉴这一经验,有望为千年瓷都打造出兼具传统底蕴与当代气息的视觉新名片。

此次采用“国企搭台、专业机构护航”的模式,既保障了项目的专业性,又为优秀作品提供了产业化转化的通道。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方式,正成为景德镇推动城市品牌年轻化、国际化的重要探索。同时他倡议企业界携手,共同将企业建设成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守护城市文脉,期待每一幅插画都能成为解读瓷都文化的“钥匙”,助力景德镇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深圳市插画协会会长朱求真介绍,深圳市插画协会将携手各方,以插画为媒介,深度赋能景德镇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她说,插画作为最直观的视觉语言,与陶瓷这一文化载体的融合,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阅读、可共鸣、可传播的图像叙事。重塑城市视觉体系以提升国际辨识度;为本地陶瓷产业注入创意,推动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利用插画的跨语言优势构建国际传播新路径;并借“申遗”契机,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运营的视觉资产。

协会希望汇聚全球插画师的创意,让创作根植于景德镇千年的窑火与匠心,共同探索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助力瓷都在新时代焕发持续活力。

据了解,此次正式启动的“瓷绘景韵·创意新生”景德镇城市文化主题插画大赛通过“瓷绘景韵·创意新生”这一主题征集优秀插画作品,鼓励创作者用当代笔触描绘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入选作品将纳入“景德镇城市图库”,用于未来城市宣传与文化交流,以更年轻、更富艺术感的方式传播景德镇的城市魅力,推动陶瓷文化的当代转化与跨界融合。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共探城市发展“破题之道”

景德镇10月19日电 (朱莹 李韵涵)“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19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开幕。来自中国、意大利、吉尔吉斯斯坦、韩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的市长、城市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文旅呈美”“开放促荣”“文明相传”等话题“对话景德镇”,共探城市发展“破题之道”。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景德镇瓷器曾跨越山海,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景德镇在“文明互鉴”中搭建“共赢舞台”,已与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联系,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常驻创作,并在全球布局陶瓷官方旗舰店,一体推进陶瓷企业、产品、品牌、文化出海。

图为19日,“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开幕。刘占昆 摄

  “各国艺术家、学子与匠人在景德镇研学交流、激发创意、分享心得,这里不仅是商贸中心,更是深度文化体验的目的地。全球游客可在此触摸鲜活的历史,亲眼见证瓷器诞生过程,甚至参与陶器的创作。”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议会副议长努尔巴耶夫·尼亚兹别克认为,瓷器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是流通商品,完善物流体系、发展线上交易、推动品牌联名,正是通过艺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

  瓷器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伊兹尼克是土耳其的“瓷都”,该市市长卡根·穆罕默德·乌斯塔说,希望与景德镇加强合作,推动陶瓷产业发展,通过国际合作提高伊兹尼克陶瓷在国际市场的占比。

  意大利蒙特卢波·菲奥伦蒂诺市是陶瓷工业为主的城市。在景德镇参访期间,该市市长西蒙·隆迪发现,陶瓷元素已融入景德镇城市景观之中,使整个城市都散发陶瓷文化韵味,“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陶瓷文化转化案例,打算回到我的城市来把它运用起来”。

  韩国公州市前市长金正燮看到了与景德镇合作的潜能和机遇,他说,景德镇的艺术庆典丰富多彩,有很多年轻人参与,“在景德镇的历史街区,很多匠人用古老的技艺烧制陶瓷进行销售,我觉得我们公州市也需要借鉴这一点,今后我们可以寻求更多合作方向,结合传统思想和哲学,发掘出更多创新技法和技艺。”

  如何促进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俄罗斯戈罗杰茨市地方政府行政长官穆德诺夫·亚历山大·尤里耶维奇希望借鉴中方经验:“下诺夫哥罗德州是戈罗杰茨市众多传统工艺的中心,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人才梯队的断层,希望与中方合作开发出互惠的新项目。”

  景德镇市委书记胡雪梅表示,本次对话将助力各城市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等领域深化交流,携手共谋城市发展新路径、共拓经贸合作新空间、共绘文明繁荣新图景。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举行 共探陶瓷文化发展

景德镇10月18日电 (朱莹)18日,2025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20余名台湾陶瓷艺术家在“千年瓷都”共同探讨陶瓷文化发展。

18日,2025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朱莹 摄

  台湾艺术家马芳渝说,景德镇承载着中华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令无数艺术创作者心向往之,台湾与大陆共享同样的文化根基,“陶瓷艺术家的交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切磋,更是两岸同源文化的深度互动与碰撞。”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大陆艺术家代表刘文斌看来,陶瓷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希望以瓷为媒,以心相交,在创作对话中深化理解,在技艺切磋中凝聚共识,“期待与台湾艺术家朋友一道,携手传承技艺、共创佳作。”

  “此次活动搭建了共话艺术、传承文化的桥梁,交流笔会上,艺术家共同创作,留存下这段美好而珍贵的记忆。”台湾交流团团长王丽珠说。

  景德镇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俞小平介绍,近年来,景德镇市持续推动海峡两岸在陶瓷文化、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台湾同胞在景德镇投资、创业、研学、生活创造更优环境、提供更多便利,“我们诚挚欢迎更多台湾朋友来景追梦、筑梦、圆梦。”

18日,2025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图为台湾艺术家在创作。朱莹 摄

  民革江西省委会主委熊皓说,此次活动旨在为两岸陶瓷艺术家搭建对话平台,全面展现两岸陶瓷艺术的精湛技艺与创新成果,共同探讨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促进两岸在陶瓷设计、技术、市场、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此次活动由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指导,民革江西省委会主办,南昌职业大学、民革景德镇市委会承办。活动为期五天,两岸陶瓷艺术家将在景德镇、婺源、南昌等地参访交流。

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安博物院:三百年前沉船瓷器吸引民众参观

10月17日,陕西西安,游客参观景德镇窑青花黄釉葫芦瓶。近日,文物特展《碗礁瓷语——碧波启封的丝路时光舱》在西安博物院开展。该展览以清代康熙年间沉没于福建平潭海域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为核心,汇集115件组珍贵文物,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与文化交融。

近日,文物特展《碗礁瓷语——碧波启封的丝路时光舱》在西安博物院开展。该展览以清代康熙年间沉没于福建平潭海域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为核心,汇集115件组珍贵文物,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与文化交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启幕 多国艺术家瓷都“练摊”

景德镇10月17日电 (记者 李韵涵)夜幕降临,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内热闹非凡。2025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17日启幕,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艺术家带着自己的手工艺作品来景德镇“练摊”。

  据了解,本次大集将持续至10月19日,汇聚来自各个国家的艺术家、手工艺创作者、青年设计师、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同时联合高等院校青年手作人和独立手艺品牌,共同打造超越传统、融合创意、时尚、设计潮流的手工艺市集平台。

10月17日晚,一位来自法国的艺术家正在陶溪川春秋大集上展示他的作品

 在景德镇这个以制为主业之一的城市,遍布着老瓷厂。随着城市面貌更新,曾经的宇宙瓷厂、为民瓷厂正以全新的方式蜕变。陶溪川春秋大集,正是在曾经的厂房中诞生的全新艺术文化交流平台,如今已转变为集文创、艺术、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街区。

  “在我的国家有很多有意思的文化,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想以陶瓷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看。”来自乌干达的罗伯特此次拿来“练摊”的作品大多色彩丰富,吸引不少游客。在景德镇生活多年,他正用流畅的中文向顾客介绍作品。

  罗伯特的摊位正是此次春秋大集的一个缩影。走进春秋大集现场,各个摊位都沿文创街区道路一字排开,陶瓷、木器、漆器、皮具等来自全球各地的手工艺品在此汇聚,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询问。

  “在这次春秋大集上我和许多‘摊主’交流,也给我的艺术创作带来很多灵感。”来自法国的艺术家玛侬在一个用陶瓷和皮革制作的手提包摊位前驻足良久。她认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十分重要,此行收获颇丰。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际青年齐聚江西景德镇 共话文明交流互鉴

景德镇10月16日电 (记者 李韵涵)“文化交流是推动革新的强大力量之一,当不同文明相遇时,知识得以传承,失传技艺重获新生,合作中也孕育出崭新理念。”16日,法国陶艺家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如是说。

10月16日,多国青年齐聚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展对话活动。景德镇陶瓷大学供图

  当日,来自法国、俄罗斯、越南、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乌兹别克斯坦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国际青年,齐聚景德镇陶瓷大学,围绕文化交流与陶瓷文化,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活动。

  谈及青年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的责任时,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表达了她眼里的青年一代:“当代青年既继承传统,又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图书馆和旅行获取全球知识与视野。”

  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以自己为例:“我有幸在多个国家生活与工作过,这些经历赋予我对多元世界观的敏锐感知,也迫使我重新审视某些曾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观念。”在她看来,跨文化交流不仅是汲取他者智慧的过程,更是破除固有认知、不断质疑与成长的旅程。

  来自土耳其的景德镇陶瓷大学留学生达尔·佩林表示,自己在参观托普卡帕宫时,被宫中珍藏的景德镇青花瓷深深吸引,这也最终促使自己跨越山海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

  “历史上,土耳其‘瓷都’伊兹尼克的瓷器正是受中国‘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启发而诞生的,数百年后,土耳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瓷都求学,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今年也在伊斯坦布尔开业。”在江西省学生联合会主席颜润看来,这种双向的文化流动,让自己更加深刻感受到文明之美,而景德镇与土耳其的这份“瓷缘”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展示。

  “我带着自己祖国的文化来到中国,也渴望深入了解这片土地,这种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的文明互鉴。无论是夜晚滕王阁的璀璨灯火,还是那句亲切的南昌方言‘恰饭了啵’(吃饭了吗),都让我感受到城市温暖而真实的脉搏。”来自喀麦隆的卡拉表示,跨文化的交流让自己学会欣赏差异、拥抱共通,也深刻理解到,世界的丰富多彩,正源于文明的多元共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

汾酒携手五大名窑发布全球文化IP,以“清雅共生”定义白酒新高度

10月15日,汾酒集团携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在南京举办“五窑承古韵,青花启新辉”青花汾酒五大名窑系列全球发布会。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以“泥火淬炼”与“清蒸二次清”的匠心共鸣,将中国白酒与陶瓷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标志着汾酒“活态文化”战略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突破。

  此次合作,特别邀请了五大名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首批“非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亚太地区手工艺术大师、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徐朝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苗长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国荣;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王振芳;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博华代表定窑传承人庞永辉出席。

  他们与汾酒酿造大师强强联手,将千年酒韵凝于瓷胎,让文化基因在器物中生生不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汾酒营销中心主任、汾酒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永踊在会上表示:“青花汾酒五大名窑系列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符号。我们以‘守正创新’精神,推动白酒从消费品向文化载体升级,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雅而不俗、恰到好处’的东方生活美学。”他还特别强调:“这是‘非遗+非遗’的创新探索,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我们以酒器为媒,让世界看到中国白酒与陶瓷文化从未止步于历史,而是以创新姿态焕发新生。

  发布会现场,还特别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朱乐耕;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美术分会会长、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轻工采购分会会长毛增印作为学术嘉宾,开展深度对话展与交流,共同剖析传统匠心文化合作的战略价值。汾酒通过加持五大名窑,凸显了联名酒器的稀缺性,再次书写了白酒行业通过“文化赋能”提升品牌价值的新典范。

  此次发布会同步启动汾酒与京东的产品合作,双方签署协议,计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五大名窑系列推向全球高端消费场景。京东集团副总裁赵煜指出:“汾酒以文化破圈的打法,为白酒行业提供了‘非遗跨界’的创新范式。我们期待通过流量赋能与场景创新,让东方雅韵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中国新闻网

良辰共此时 中外学子赣江之畔迎中秋

南昌9月26日电 (记者 李韵涵)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暨第十二届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颁奖仪式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中外师生欢聚一堂,以月为媒、以文会友,共庆中秋佳节,共享文化盛宴。

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希望中外青年珍惜此次机会,在文化体验中感悟中国智慧,让中秋明月见证跨越国界的友谊。期望中外青年成为民心相通的践行者,把江西的陶瓷艺术、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等分享给世界。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表示,中秋明月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和谐的向往,也是连接中外情感的独特纽带。他回顾了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十二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该赛事已成为江西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动。

  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胡志扬在致辞中强调,江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他鼓励中外青年以文化为媒,架起沟通的桥梁,共同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深入发展。

  据介绍,本届汉语大赛吸引了江西省24所高校的43件作品参赛,经初赛选拔,共有15件优秀作品晋级决赛。活动现场,部分获奖作品进行了精彩展演。整场活动分为“赣水相逢”“艺韵互赏”“筑梦赣鄱”“逐光同行”四个篇章,中外学生登上舞台,节目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分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互鉴。

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记者了解到,9月22日至26日,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周期间,江西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世界青年说”文化沙龙上,中外青年围绕中华文化与江西本土文化展开主题演说;赣鄱文化体验活动中,外国留学生走进景德镇、赣州、九江等地,领略中医药、陶瓷、戏剧、茶文化和客家文化的魅力;第十二届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决赛暨中国庐山诗会外国留学生专场比赛上,留学生登台展示汉语水平与个人才艺。

  此次活动作为2025江西省人文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一,不仅是一场中秋佳节的文化盛宴,更是中外青年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它不仅展示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果,也增进了中外青年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非遗变“潮玩” 南京一艺术馆收藏近7000件非遗作品打造新风尚

9月22日,江苏南京,美基艺术馆工作人员整理展示的非遗作品。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玻纤院内的该艺术馆系统性收藏了全国20多个省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近7000件代表性非遗作品,涵盖泥塑、陶瓷、布艺、竹木、纸艺等,同时将现代设计语言融入其中,让非遗元素变身备受追捧的时尚潮玩,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到宁夏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 感受老工业基地的“破茧重生”

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工人西街1号,一座由百年老厂蝶变而来的工业遗址公园,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

9月16日,记者随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五市文旅部门协办的2025宁夏文旅高质量发展采访活动走入了宁夏石嘴山市的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这里,是承载着西北工业记忆的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它从一片闲置的老厂房,蜕变为集游览、休闲、研学、文创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景区,书写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生动篇章。

公园的前身,是1960年始建的神华宁煤集团原大武口洗煤厂。作为曾经西北地区最大的焦煤洗选加工企业,这座洗煤厂在半个多世纪里,为全国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能源,见证了石嘴山煤炭产业的繁荣,也沉淀了几代建设者的青春与记忆。2016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洗煤厂全面停产,厂房与设备逐渐沉寂。直到2019年,大武口区政府慧眼识珠,决定对这片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升级,让老厂区重焕生机。

经过精心打造,如今的工业遗址公园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构建起多元的功能空间。园内核心地标宁夏工业纪念馆,由洗煤厂原浓缩机房改造而成,2500平方米的展厅内,259幅图片、190件/套实物、13段视频资料,清晰勾勒出从1950年代到2000年宁夏工业从“第一度电、第一吨煤”起步,到多元转型的奋斗历程。而“石炭井号”绿皮小火车更是成为网红打卡点,游客乘坐这列1972年开通的列车穿越贺兰山腹地,仿佛能重温老矿工的通勤岁月。

此外,公园内还有诸多特色场馆与景观:贺兰山陶瓷艺术馆里,游客可亲手体验陶瓷制作,感受工业美学与传统技艺的碰撞;石嘴山数字非遗馆通过互动体验,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室外的“工字广场”“矿工雕像”,以及五湖四海路、自强不息路、时光走廊三条历史科普长廊,将工业历史与人文故事娓娓道来。

作为免费开放式公园,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全年向公众开放,仅贺兰山陶瓷艺术馆、石嘴山城市书房分时段闭馆。自2020年开园以来,这里先后获评“宁夏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大武口中小学学生研学基地”等称号,年均开展7次以上研学活动、5次社区科普活动。平日里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大型活动期间最高日接待量达3万人次,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如今,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不仅是工业记忆的“保存者”,更成为文旅融合的“推动者”。它以工业遗产为纽带,让老厂房焕发新活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