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遗址和晋阳古城遗址入选中国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

太原2月26日电  (记者 胡健)近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的通知》,并公布36个国家重要大遗址清单(第一期)。其中,山西省陶寺遗址和晋阳古城遗址在列。

陶寺遗址根据遗存复原的观象台。胡健 摄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遗址,也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该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1988年1月13日,陶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可以完整展示唐代都城布局的大型文化遗址。晋阳古城从建成到废弃,连续使用1500年,城址没有大的移动,突然焚毁和后期破坏较少,使其成为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特别是唐五代时期的都城遗址,相伴而生的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墓葬遗址保存完好,构成了较为完整、全面、系统的晋阳文化遗存。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正射影图。太原市文物局 供图

  晋阳古城遗址内历年来发掘多处城墙、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等遗址,出土了汉白玉佛像、金刚经残碑、鸱吻、经幢、陶瓷器等大批珍贵文物。近年通过持续考古,专家们已经对晋阳古城城市布局和结构有了初步认识,基本掌握其空间范围和历史脉络,基本掌握了晋阳古城城内文化层的埋藏规律和遗存保存情况;初步勾勒出城内重要的遗存埋藏区以及宫城、仓城等重要功能区范围;基本掌握了现存西城墙的不同段年代问题;发现了一段外城墙;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建筑群、冶铸加工金属作坊、瓷窑遗址等。这些重要考古发现,为晋阳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太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晋阳古城是太原根脉所在,太原市文物系统将抓紧推进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建设,挖掘研究阐释好晋阳文化,扩大太原乃至山西影响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 揭示中华文明早期形态

早在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发源地已经形成了一套“年月日时”完整计时系统,陶寺先民们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过上了富足的农耕生活。

这些考古发现在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展出。该馆于11月12日对公众正式开放。

展出230件(套)珍贵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骨器、铜器和漆器等各类器物,全面展示了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表示,博物馆不仅为全面展示陶寺文明提供了一个平台,还通过数字技术为游客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陶寺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1978年正式发掘,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具有空前规模的城址,功能分区多,宫殿和陵墓等级分明,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

高江涛从2003年开始参与陶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他说,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观象台。

该观象台由13根呈半圆形排列的夯土柱组成。站在特定的观测点上,观测者能够通过日出时分太阳的位置来判断节气。例如,冬至时,太阳会从柱子间的第二道窄缝中升起,而春分和秋分时节则以第七道窄缝为标志。

此外,该馆还展出了其他的天文仪器,包括铜齿轮形器——专家推测它可能用于观测月相;“圭表”仪器的实物——其原理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度量日影长度的变化来确定时间;还有五个彩绘的木制“沙漏”装置——据说也是用于计时体系。

所有这些工具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先民们种植小麦、玉米、大米和小米时所使用的。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各种农具和储存剩余谷物的地窖,竹鼠和鳄鱼的遗骨则表明这里曾经是温暖潮湿的气候。

1980年出土的一件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博物馆亮点之一。陶盘上刻画了一条浑身鳞片的双耳盘龙,龙方形的嘴里叼着一根松枝。

高江涛说,陶盘上的龙形图案是多种灵兽的组合体,帮助我们追溯中国文化中龙图腾的起源。

他补充说,展出的乐器中,如磬(编钟)、陶寺铜铃和鼍鼓(一种覆有鳄鱼皮的彩绘木鼓),反映了当时礼乐文化中高规格的仪式。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表示,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

他说:“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