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窑映晖——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湾与景德镇陶瓷雕塑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

6月29日,双窑映晖——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湾与景德镇陶瓷雕塑展在位于辽宁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将相和等雕塑,更多的作品则是饱含时代气息、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业劳动者建设美好家园愿景的艺术品。图为观众在观看展览。

来源:中国新闻网
6月29日,双窑映晖——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湾与景德镇陶瓷雕塑展在位于辽宁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将相和等雕塑,更多的作品则是饱含时代气息、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业劳动者建设美好家园愿景的艺术品。图为观众在观看展览。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室里,一幅幅粉彩花鸟作品在阳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细细观赏,每一处设色、每一道勾线,既承载着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又跃动着现代审美的创新活力。这些精美作品的背后,凝聚着一位青年艺术家的匠心与坚守——她就是该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唐玲。
唐玲,博士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技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为釉上粉彩花鸟非遗项目传承人,她不仅深耕陶瓷艺术创作一线,更将非遗技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近年来,她先后荣获“瓷都五四青年”、“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成为新时代陶瓷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杰出代表。
从“粉彩”出发,在坚守中开新境
在景德镇绵延千年的陶瓷艺术长卷中,釉上粉彩以其温润如玉的色彩、淡雅清新的设色和丰富细腻的层次独树一帜,其中”粉彩花鸟”更以自然与笔墨的完美交融,展现着东方美学特有的灵动气韵。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唐玲,正以她独特的艺术视角,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当代活力。
自幼痴迷绘画的唐玲,在大学选择陶瓷艺术专业时便与粉彩结下不解之缘。研究生期间,她系统研究彩绘工艺的技法体系与文化脉络,逐渐领悟到:”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传承,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智慧和人文底蕴。”这种认知推动她在创作中不断寻求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多年来,唐玲始终致力于粉彩工艺的当代创新研究,在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寻找平衡点。她系统梳理”勾、填、晕、染、罩”五大传统工序的工艺精髓,通过解构与重构的方式,将传统技法与现代造型语言有机融合。在创作实践中,她既恪守粉彩艺术的审美内核,又大胆突破传统图式的桎梏,以当代视角重构粉彩艺术的表现维度。
其代表作《观夏》集中体现了这一创作理念。作品以盛夏花卉为创作母题,在构图上打破传统粉彩的对称范式,采用现代构成法则重组画面空间;在设色上,既保留了粉彩特有的温润质感,又通过色阶的微妙变化营造出光影流转的视觉效果。该作品在第十二届”大地杯”陶瓷作品大赛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评委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作品以传统粉彩工艺为根基,构图疏密有致,充满现代韵律感;笔法既见传统功力,又具当代审美意趣;设色明净雅致,在温润平和中透露出鲜明的个性表达,堪称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典范之作。”
这种创新探索并非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粉彩艺术生命力的延续。正如唐玲所言:”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要让传统工艺活在当下,与时代对话。”她在保持粉彩材质特性的同时,通过图式语言的创新,使这一古老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教与艺相融,以“课程育非遗”
作为一线陶瓷教育工作者,唐玲深知非遗传承的关键不仅在“做”,更在“教”。她始终坚持“以艺育人、以美润心”的教育理念,将粉彩和釉下五彩等传统工艺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技艺实操中理解其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
她主讲的《陶瓷彩绘基础》《粉彩花鸟技法》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注重工艺细节、文化背景与创意思维的三维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她既注重技法的手把手传授,也鼓励学生“以陶述情、以彩言志”,引导其在传统中发掘个性表达。
除了日常教学,唐玲还主持并参与多项非遗进校园、非遗数字化转译等课题研究,探索陶瓷非遗与数字媒介、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推动非遗技艺从“课堂技法”转向“文化体验”。
“陶瓷非遗不仅属于博物馆,更属于校园、社区和未来。”她在多次公开讲座中强调,教育是非遗延续的根本动力,只有让青年人真正走近非遗、理解非遗,技艺才能薪火相传。
青春匠心铸就非遗之路
唐玲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满载荣誉与突破的成长之旅,从2013年凭借《韵》斩获江西省”杜鹃杯”金奖初露锋芒,到2024年以代表作《观夏》问鼎”大地杯”金奖,十余年间她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景德镇”唐英杯”等重大赛事中屡获殊荣,每一件获奖作品都凝聚着她对传统粉彩工艺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探索。她以”回望童年””四时草木”等充满诗意的题材为载体,在《儿时童趣》中重现童真记忆,在《观夏》中演绎夏花绚烂,将古典工笔的细腻与现代艺术的自由表达完美融合,构建出既温润典雅又富有时代张力的彩瓷语境。”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理解之后的再创造”这一创作理念始终指引着她的艺术实践,使她在坚守粉彩工艺精髓的同时,不断突破传统图式桎梏,通过色阶的微妙变化与构图的现代重构,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正如她所言:”陶瓷艺术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在这条永不停歇的艺术之路上,唐玲正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持续探索着粉彩艺术的当代可能性。
来源:东方网
晋城6月26日电 (记者 李庭耀 杨杰英)“珐华器形精美、色彩明艳,非常高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伟大创造,这一中华艺术瑰宝让我的心灵受到震动。”26日,在山西晋城高平珐华艺术馆,巴拿马《拉美侨声报》总编辑张雪云如是说。
26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记者编辑走进高平,被珐华艺术深深震撼。 杨杰英 摄
当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正在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记者编辑走进高平,被珐华艺术深深震撼。
珐华是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它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取向,饱含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东方瑰宝。
珐华是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 武俊杰 摄
高平珐华艺术馆内陈列的珐华造像吸引了海外华文媒体记者的眼光。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三晋工匠、“山西三宝·高平珐华”创始人、高平市珐华艺术研究院院长张勇勇介绍,高达1.85米的《文殊菩萨乘青狮》造像,其悬空式烧制技术突破了古代珐华造像技艺的最高境界。
珐华萌芽于宋、金,兴盛于元,明,上承唐宋三彩余韵,庄严华美,釉色绚烂。在历史的长河中,珐华器物和烧造技艺经历了明代的繁华盛大,后因其烧造技艺复杂、审美观念更迭等原因,由盛及衰,至清雍正基本断烧。
珐华萌芽于宋、金,兴盛于元,明,上承唐宋三彩余韵,庄严华美,釉色绚烂。 武俊杰 摄
2009年,张勇勇开始探索恢复珐华制作技艺。为了攻克复烧难题,他四处奔波,从形体设计、塑形、调配釉料、结构处理到烧窑,历经无数次试验,终于重燃珐华窑火,成功复烧失传300年的珐华。
与此同时,高平市动员全市能工巧匠,组织专业团队开启复烧珐华之路,从古文典籍中寻找珐华彩的出处,通过科学方法从残片痕迹中推演烧制工艺,最终让珐华烧制技艺得以重现。
张勇勇介绍,珐华器胎体全部是手拉坯,然后采用彩画技艺中的沥粉方法,在陶胎上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再分别用黄、绿、紫釉料添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全程纯手工制作,悬空式作品还需要根据力学原理提前进行塑形和构造。
为让珐华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张勇勇将传统珐华工艺与文创、文旅、文博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了高平珐华田园综合体。这里的珐华艺术馆、高平非遗馆等陈列展馆,为珐华文化的弘扬传承搭建了重要平台,也成为高平靓丽的文化名片。
同时,还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帐篷露营地、果蔬采摘园、休闲垂钓园、烧烤餐饮等新业态,形成集旅游度假、户外露营、田园采摘、美食品尝、研学交流、团建拓展于一体的农文旅项目。
目前,高平珐华器已形成五大类产品体系,涵盖传统艺术、炎帝文化、现代文创等方向,年产量突破1万件,带动就业超百人,年产值达2亿元左右。这些器形既有艺术价值又具实用性,让珐华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6月22日,夏至时节,万物竞秀,生机盎然,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文促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委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北京钟山紫晶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华耀国际服饰有限公司、南京曲妆商贸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在古都南京举行。
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文化部原副部长励小捷,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中宣部新闻局原副局长张文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朱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达,中国文促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委会主任朱小健,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国家、省、市文旅行业协会代表,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等10多位高校学者、专家,非遗传承人代表,30多家文创企业代表,来自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代表共200多位嘉宾齐聚古都南京,以会为媒,以论载道,以非遗会友,现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成就,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和未来的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论题,共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新篇章。
主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非遗保护的思想盛宴。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教授提出的”非遗DNA”理论,犹如一把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每一门非遗技艺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就像苏绣不仅是一针一线的技艺,更是中国人’以线写意’的审美哲学的生动体现。”他认为非遗保护的本质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认同。
河北大学齐易教授用”生态圈”理念重新定义了非遗保护。在他描绘的蓝图中,传承人是”文化根系”,设计师是“创意枝叶“,商业机构则是”养分输送系统”,三者构成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态:老艺人传授针法,设计师开发文创,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闭环。
中国文联《民间文化论坛》主编黄涛教授观点犀利:”将非遗束之高阁的‘博物馆式保护’,反而会加速其消亡。”他特别赞赏成都宽窄巷子的活态保护模式——川剧变脸表演融入街头艺术,银花丝技艺变身时尚饰品,非遗真正”活”在了市井烟火中。
本次论坛深入探讨中国非遗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到”创新性发展”的范式升级,这种转变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更为全球非遗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正如论坛宣言所指出的:”当过去与未来在当下相遇,非遗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在”非遗之美 让世界读懂东方”圆桌论坛上,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深度对话徐徐展开。浙江非遗保护公益基金理事长张钢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在谈论非遗保护时,我们究竟在保护什么?”南京云锦传承人金文认为:“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制古法,而在于理解其中‘锦上添花’的东方美学。”黄氏喉科第十代传人黄正色提出:”中医非遗的价值,就在于它始终是‘活’的医学。”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全小国则阐明了”非遗的在地性”观点:”马头琴的悠扬与江南丝竹的婉约同样动人,这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魅力所在。”徽州竹雕传承人洪建华分享了他的实践:”我将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设计结合,让竹雕作品既保留古法神韵,又能融入当代家居。” 北京服装学院培训项目负责人董凤雪认为:传统技艺要延续生命力,必须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南京大学周学鹰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传统建筑技艺的保护启示我们,非遗传承要把握三个维度:形制之真、技艺之精、意境之美。”
在民歌传承方面,中央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谈了自己的深切艺术体验:”与物质化的非遗不同,民歌是‘声音的记忆’,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旋律。但正因为其无形性,传承人往往缺乏持续传承的经济动力。”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音乐传承人的共鸣。面对非遗保护的紧迫性,于小丽博士展示了创新方案:”当许多珍贵技艺濒临失传时,数字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她特别强调:”数字化不是替代传统传承,而是为濒危技艺建立‘基因库’。”
2025中国非遗春晚以”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和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晚会播出当天,全媒体观看人次突破880万,2025年中国非遗春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3亿。中国非遗春晚组委会主任朱小键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节目汇演,而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2025中国非遗春晚总导演、广东卫视首席导演黄敏丽动情地说“正是这些”一生择一事”的非遗匠人,让我们晚会每个节目都承载着文明的重量,在舞台上灼灼闪耀。”中国非遗春晚组委会为黄敏丽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大会现场举行了2026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落地广东卫视启动仪式。
为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同时,“南京苎麻编织文创基地”、”中国南京校园非遗实践基地”、”中国南京非遗博物馆项目研究基地”等项目相继落地让古老非遗正焕发蓬勃生机。昱美东方王春霞表示:文化自信带动东方美学引领全球时尚潮流,我们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未来时尚的定义者。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对大会进行总结发言:”我们既要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人,更要做好文明薪火的传递者。要加强研究阐释,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更好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来源:东方网
6月24日,游客观看法门寺出土的“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当日,“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浙江杭州启幕,展出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等地宫珍宝38件,其中2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秘色瓷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尤其以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浙江地区生产的青瓷最为著名。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出土秘色瓷产自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带。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吕少威)记者今天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2家,覆盖加工制造、生产生活服务、城市运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近百个职业工种。
据悉,北京首都旅游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民族饭店赵会连、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苏中帅、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张广辉等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入选2024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北京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81家。
“成立大师工作室,让我也拥有了一支中式面点研发、创新的队伍。我会在这个平台中,带领大家一起精进面点技艺,针对不同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发挥大家的特长。”赵会连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出不少面点技艺人才,在赵会连“传帮带”下,一大批成员成长为北京市民族饭店的技术能手、创新好手,不少人在各种烹饪大赛中斩获各类奖项,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据了解,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重点从成立2年以上的市级工作室中遴选,其领办人具备高级技师职业技能水平,且在各自领域成绩斐然:或技能拔尖、技艺精湛,拥有较强技能创新创造能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或身怀绝技绝活,在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方面作出过突出贡献。
例如,苏中帅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从事工程测量工作15年,组织完成了超高层综合测量技术、基坑近接既有线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综合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紧密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城市运行保障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依托技能含量高、技能人才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搭建起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创新的优质平台。这些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革新、传技带徒、技艺传承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收获广泛赞誉。以张广辉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通过“师带徒”模式,已为企业培养出数十名技术骨干;吴华侠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开展行业技艺交流,有力促进相关领域技能水平的提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6月20日长沙讯 6月18日至19日,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承办的2025年“感知中国—博览古今,走进株洲”活动举行,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46名留学生走进株洲,感受株洲醴陵陶瓷与株洲智造的魅力。
在醴陵陶瓷博物馆内,学生们从醴陵陶瓷的发展、从釉下五彩瓷的制造流程及工艺等方面,深度了解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无限魅力。在尚方窑工作坊,学生们体验了陶瓷师傅们赤脚踩泥、拉坯修胎的艰辛,亲手体验了釉下彩绘的乐趣,大家纷纷手持自绘五彩坯体拍照,留下难忘的精彩瞬间。
走进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科技感扑面而来。全息技术展示、大屏深海探索的介绍、智能化生产线的观摩及生产现场的管理,无一不解码着“中国速度”的基因。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鲁本激动地表示:“我特别期待中国高铁走进我的国家,这也是我选择来中国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原因,中国用技术联通世界。”
千年前,丝绸之路驼铃悠悠,商队穿越沙漠、翻越雪山将醴陵瓷器带到远方;千年后,“一带一路”热火朝天,象征着“中国速度”的高铁走向世界,奔向未来。留学生们通过醴陵瓷器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通过株洲中车感受到了中国现代科技之光。
来源:中国日报网
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徐婧)2025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20日开幕,吸引500余家展商参与,国际展商数量较上届翻倍,邀请游客“一站式”游览多国风情。
本届展会以“文旅同行 美好生活”为主题,展出面积达3万平方米。展会设有“互鉴全球”“大美中国”“魅力北京”“城市礼物”“数字文旅”“文旅资源”“文旅装备”“文旅融合”八大主题展区,全方位呈现文旅产业的新产品、新场景、新需求与新体验。
来自俄罗斯、菲律宾、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旅游机构携特色资源参展。39家国际展商带来前沿文旅产品,国际展商数量较上届翻倍。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推出限量版套娃,列支敦士登邮政推出生肖主题邮票,特色产品受到观众青睐。
北京西城展示以中轴线地标为灵感的下午茶,江西景德镇带来陶瓷工艺品,新疆哈密带领观众“探秘”大海道……来自中国多个省份的展位为观众呈现“诗与远方”。“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展区全景展示三地文旅特色资源与创新成果;北京16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亮相,为观众推荐旅行地图、文创新品等。
暑期旅游旺季将至,展会将连续三天举办“酒店与旅行社合作对接会”,为酒店和旅行社打造精准匹配服务平台,吸引中国游客和入境游客群。
本届展会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将持续至6月2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重庆宝林院子红墙绿树间,一座融合历史厚度与时尚活力的文化新地标——两江贝岭博物馆已焕新开放一年有余。在这方天地,不时有文艺青年结伴而至,用光影定格历史与当下的浪漫邂逅。
据介绍,这座民办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超3000平方米,正以“国际化视野”与“场景化体验”为核心理念,将艺术收藏、文化创意与休闲消费有机融合,为市民游客搭建起触摸千年文化的立体通道。
人间好物:从“藏起来”到“拿出来”
走进两江贝岭博物馆,陶瓷艺术、青铜艺术、书画艺术、石雕石刻艺术等十余个主题展厅跃然眼前,馆藏1000余件文物跨越战国至明、清时期,无声诉说着历史故事。
巧夺天工的瓦罐器物,栩栩如生的大师画作,恢弘壮丽的石碑石刻……在该博物馆馆长刘莉看来,一件件文物倘若都“养在深闺人未识”,往往难逃被人遗忘的命运。
“为让诸多民间文物‘传下去’,传诸后世、传诸众人,‘聚宝成林、汇贝成岭’的两江贝岭博物馆应运而生。”刘莉说,希望更多文物能面向公众,被欣赏、研究、传承,实现价值外溢、价值增值。
文脉传承:从“保下来”到“活起来”
该博物馆千余件藏品中,有三组独具特色的“文物CP”尤为引人注目——汉代彩绘陶马、青铜香薰炉与青铜鸳鸯钮,它们承载着古人跨越千年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成对呈现,留给后人无限遐思。
在这里,汉代彩绘陶马灵动的关节设计,赋予木马俑生动卧姿,体现出古代统治者对马的重视,展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精湛工艺。
在这里,青铜香薰炉镂空灵动的睡鸭造型,让人不免想起李商隐《促漏》一诗中“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的生活场景。
在这里,青铜鸳鸯钮与博物馆所在地重庆鸳鸯街道相互呼应,寄托着中国人从古至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从战国时期青铜虎纹弓耳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青釉暗刻莲瓣纹龙柄鸡首壶;从唐代长沙窑椰枣纹执壶,到明代凤冠,两江贝岭博物馆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密码。
抚今追昔,如何让历史文化真正留在大众心间?刘莉认为,首先要将文物“保下来”。比如,两江贝岭博物馆馆藏的十一尊清代石刻八十八佛系列佛造像就正在广邀文物“守护人”参与文物保护。
同时,为拉近文物与大众的距离,该博物馆还推出系列创意文创:以青铜香薰炉为原型的“对鸭”冰箱贴,借“对呀”谐音梗化身社交话题符号;青铜鸳鸯钮香氛挂饰,融合中医香疗智慧,既美观又养生;与园区“找山咖啡”联名的特调饮品“睡鸭醒春”,以柠檬雪梨碰撞茴香尾韵,让汉代风雅滋味萦绕舌尖。
刘莉说,作为重庆文化新IP,该博物馆创新融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物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让传承更有趣有“料”。
旧园新生:从“活下去”到“热起来”
提升民间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提高民办博物馆“造血机能”是关键。对于两江贝岭博物馆团队而言,早在十几年前运营宝林博物馆时,就探索出一条“以馆带产,以产促馆”的“生存”路径。
据介绍,两江贝岭博物馆自2024年开放运营以来,已陆续打造出艺术家驻留工作室、书法文化体验馆等美学空间,正持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努力找到馆藏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嫁接点,推动“小而美”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成为“博物馆+”的新场域。
可民办博物馆从“活下来”到“发展好”,光靠活动引流远远不够。刘莉希望,宝林院子能延伸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形成“展示+餐饮+文创”一条龙融合业态,吸引更多企业“住”进来、更多人走进来,最大限度释放文化消费活力。
盘活挑战不小,园区昭示性问题便是其一。据了解,宝林院子楼宇外墙经十余年风雨侵蚀,已出现瓷砖空鼓脱落现象,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其形象,导致部分意向入驻企业望而却步。而改善场馆面貌需要系统规划,仅靠博物馆自身力量难以推进,这一度成了园区企业的烦心事。
今年4月,重庆两江新区产业运营有限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踏勘后,以“除险固安”为目标,立即启动修缮设计工作,旨在限时解决困扰企业的安全隐患,全力优化园区营商环境。
“民办博物馆是宝林院子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本次园区改造不是简单的城市更新,更是国企民企‘双向奔赴’对城市历史和文脉的保护。”宝林院子园区服务专员李昱桔介绍,此次外墙修缮工程涉及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6月已陆续开始动工。
不只是场馆形象焕新,李昱桔对园区产业发展也有新思考。她说,盘活宝林院子可充分利用周边N37°月光之城的商业流量、学校的教育研学需求、住宅区的生活场景,通过“文化引流、商业变现、社区黏性”三重驱动,将其打造为连接商业、教育与居住的“社区文化枢纽”。
此外,两江贝岭博物馆也一直努力加装“扩音器”,不断提升民办博物馆在文博场域的“音量”。刘莉说,6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动国内11家博物馆打造的展览《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正式开幕,这是两江贝岭博物馆首次参与协办。她相信,民办博物馆这朵“文化之花”在各方精心浇灌下,定能“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去”,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中国新闻网
苏峪口瓷窑址是西夏烧造白瓷的主要窑场,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瓷窑址首次揭示出宋、元时期单个完整窑场的规模、构成及工艺流程,对于中国同一时期窑场的重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苏峪口瓷窑址先进的瓷器烧造技艺从何而来?为何说苏峪口瓷窑址改写了中国陶瓷技术的历史?苏峪口瓷窑址如何反映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近日,”专访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元明清考古研究室(基建考古室)主任、副研究馆员柴平平,对此进行解读。
记者:苏峪口瓷窑址是如何被发现和发掘的?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位于今宁夏贺兰山东麓中段的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内约10公里处,东距银川市约40公里,系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进行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时发现,地表残存窑炉13处,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整个窑址区位于山坳处,大体呈梯形,南宽北窄。所在地势北高南低,两侧高、中间低,中间有一较大冲沟,窑炉位于冲沟两侧的坡地上,大部分窑炉残存部分窑壁。窑址西南距拜寺口西夏寺院约15公里、距西夏陵约40公里。
2021年至2024年,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探寻西夏陵等出土细白瓷产地相关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对Y1—Y6的6座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出土大量全新的高质量精细白瓷产品与各类窑具等,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遗迹。
苏峪口瓷窑出土的白瓷板瓦。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记者: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瓷器有何特点?其如何被确定为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出土遗物数量较多,可分为瓷器、制瓷工具、窑具、金属钱币等几大类,另有少量铁器和陶器。
其中,瓷器产品以精细白瓷为大宗。其胎质洁白、釉色温润,有的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和透光性较强;素面为主,常见花口与瓜棱等简单装饰。依用途可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与建筑构件等,日常生活用瓷以碗、盘、盏、碟等为主,亦有花口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罐等大型的复杂造型器物,此外还有少量佛像与纺轮;建筑构件主要为白瓷板瓦、瓷质鸱吻残块等。
窑具有匣钵、支烧具、垫具、火照等,匣钵整体呈圆筒状,近底腹壁有三个圆形穿孔且有较多捺窝。白色或灰白色胎,胎质较细腻,胎中含少量石英砂,口沿有釉,外壁多有窑汗。少量匣钵外壁有戳印“官”字。
制瓷工具包括原材料加工工具和坯件成型工具。原材料加工工具有石臼、石杵、研磨棒及石锤等;坯件成型工具有轴顶碗、荡箍等。
苏峪口瓷窑址烧造的产品与西夏陵、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离宫、寺庙等遗址出土的精细白瓷及白瓷板瓦等建筑构件基本一致,而且多件匣钵上戳“官”字款,可确定是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属于西夏官窑。
苏峪口瓷窑出土的透光白瓷。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记者:苏峪口瓷窑址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从何而来?为何称其改写了中国陶瓷技术的历史?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的马蹄形窑炉为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窑炉类型,是具有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技术文化特征的窑业工具。此种窑炉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宋代完成了改造,出现了窑箅和排渣坑,采用煤炭作为燃料,窑炉多用条砖砌筑。苏峪口瓷窑址的窑炉在形制上采用北方地区宋代流行的窑炉类型,但在砌筑窑炉的材料上以条石建造,未用北方地区流行的条砖,这是当时窑工在新的环境下就地取材的一种创新。
苏峪口瓷窑址的器物均使用匣钵正烧,碗盘类等器物在匣钵内多件涩圈叠烧,瓶、罐类等器物单件装烧。涩圈叠烧技术始于五代时期的定窑,是两宋时期北方窑场的主要装烧技术。北方各窑在叠烧时,有的会在涩圈内铺一层细沙等以使瓷坯之间分隔,但苏峪口瓷窑的碗、盘、碟等涩圈叠烧器物均在涩圈上直接叠烧,将这一技术发挥到极致。
苏峪口瓷窑址首次发现了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窑址中器物装烧工具为直筒型瓷质匣钵,高矮不一,胎质较粗,但胎色洁白,夹石英颗粒,口沿处涂釉一圈。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的越窑,北方窑场使用较少,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匣钵均用釉封口,反映了其技术来源的复杂性和对瓷器质量的高要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峪口瓷窑址出土器物使用了瓷胎中添加石英(脉石英)以改变瓷胎性状、结构的“二元配方”技术,这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系首次发现,在中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将中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二元配方”技术使瓷器质地更坚硬,降低了熔点,减少了变形和开裂的风险,烧制出的瓷器表面更润泽。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瓷器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接近或达到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中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
苏峪口瓷窑出土的瓜棱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记者:苏峪口瓷窑址如何反映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为何说它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作为西夏官窑,与宋、辽、金时期的官窑比较接近,说明北宋、辽、西夏、金都有服务于宫廷的窑场,而且西夏官窑与宋、辽官窑在产品面貌、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以及管理制度的趋同等,反映了不同政治区域内的文化交流是趋向统一的,是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在瓷业生产上的表现。
苏峪口瓷窑址的考古成果以全新的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的发展,并从瓷业生产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实证了两宋时期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辽、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趋同,为元、明、清时期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苏峪口窑场的出土资料对研究这一时段的历史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完)
受访者简介:
柴平平。受访者供图
柴平平,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元明清考古研究室(基建考古室)主任,副研究馆员,主攻宋元考古和陶瓷考古研究。参与的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项目获评“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在核心期刊《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等发表相关学术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