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启动

5月23日,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公司发起的“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镇正式启动。来自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及非遗传承领域的嘉宾齐聚千年瓷都,共同见证传统非遗与数字时代的深度对话,开启非遗传承的崭新篇章。

在启动仪式上,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与创新。“文脉中国”项目以全媒体矩阵和数字化技术为支撑,致力于深度挖掘景德镇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传播陶瓷文化、陶瓷艺术的珍贵价值,以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脉为己任,让非遗瑰宝跨越时空壁垒,实现“真实性记录、本源性再现和跨时空重生”激发大众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热情,是落实“系统性保护非遗”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他强调,项目落地景德镇,既是对这座“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样本区”的深度赋能,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创新探索。

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提出“学术+艺术+技术”三维传播体系构想,建议“文脉中国”项目深入挖掘陶瓷文化基因,结合高校学术资源与现代科技,推动非遗从“技艺传承”向“产业创新”升级。

景德镇陶瓷研究院院长吴浪现场分享了陶瓷数字化成果:通过时域光学孪生技术,已将一万余件陶瓷器转化为可永久留存的数字资产,并成功复现明代甜白釉等失传技艺。“数字技术让瓷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使者’,”吴浪表示。

据介绍,“文脉中国”项目将构建起“数字化记录+新媒体传播+沉浸式体验”三位一体的传承生态:一是建立非遗数据库。通过广泛采访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保留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让古老技艺重放光彩,确保非遗实现活态传承和有效传播,实现对非遗信息的采集、存储、传播、利用和传承。二是开展新媒体直播运营。依托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展示非遗,通过与观众的在线互动传递专业化的非遗知识,推广和销售富有景德镇特色的非遗产品。三是拓展线下传播。建立“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文脉中国数字陶瓷研究基地”。开发非遗展览、艺术品数字化等线下业务,为企业、个人直播电商业务做好服务。

启动仪式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亚凤、景德镇非遗传承人钟志伟分享了与非遗相伴的人生故事。这些真实的匠人事迹,串联起千年瓷都的传承脉络,也展现了非遗在当代的创新活力。

随着“数字窑火”的点燃,“文脉中国”正式开启“以数字为舟,以创新为楫”的传承之旅。项目将以景德镇为起点,逐步辐射全国非遗品类。通过政、产、学、研、媒的协同发力,让中华文脉在数字化浪潮中有序传承、赓续不绝。

来源:中国日报网

北京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徐婧)2025年北京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北京市选拔赛(简称“选拔赛”)26日举行开幕式。比赛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来自44家单位的237名选手进行角逐。

  选拔赛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主办,包括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等6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理论考核占20%,实际操作占80%。

选拔赛现场。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比赛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初赛阶段,由全市范围内的相关单位参照选拔赛内容自行组织,根据初赛结果确定本单位复赛参赛选手;复赛阶段,根据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内容组织竞赛,每个项目选出前5名选手,进行赛前专训;决赛阶段,在每个项目选出的前5名选手中遴选出前两名,作为北京地区选手参加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本届全国大赛将于2025年7月在四川省举办。

  26日,选拔赛开幕式在北京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科研与实验基地举办。当天,来自44家单位的237名选手进行角逐,根据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际操作表现,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等6个项目共评选出30名优秀个人奖。同时,根据竞赛组织工作情况,经评定,10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全面实施“京博匠师”工程,积极培育大国工匠。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系列专项培养,举办“京津冀青年匠师培养项目”,连续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认定不可移动文物修复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创新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本次竞赛是北京近几年来连续举办的第4次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下一步,北京市文物局将依托“京博匠师”工程,加强首都文物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文物行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