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代造像艺术展开幕 跨时空对话“江南美学”

嘉兴5月9日电(林波)5月9日,“渺渺大象——浙江古代造像艺术”展在浙江嘉兴平湖市博物馆举行。该展览以浙江各地佛塔出土的金铜造像为主线,辅以石刻、泥塑、金银、陶瓷、木雕、玉雕造像以及经卷、绘画中的佛像,展品共计180件(组)。

  佛教自东汉传入浙江,经过近两千年发展演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独树一帜的造像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浙江丛林遍布,高僧辈出,对外交流频繁,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造像艺术璀璨耀眼。

5月9日,民众观展现场。 林波 摄

  “浙江造像艺术始终是‘江南美学’的具象化表达。”据策展人之一——平湖市博物馆馆长张蜀益介绍,此次展览集结浙江全省30余家博物馆180组(件)文物,相当于将浙江“造像史”拆解为180个切片,通过“时空对话”让观众触摸到“匠人精神”与“自然之力”的双重雕琢——那些历经岁月侵蚀的残缺、工匠笔触中的神性、自然风化后的肌理,共同构成了“不完美的完美”。

  据悉,本次展览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佛影灵奇——三国至隋唐时期”“佛影湛然——五代吴越国时期”“佛影传心——两宋时期”“佛影可观——元明清时期”四个单元,展现浙江佛教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影响。

  展品中有西晋越窑青瓷贴佛堆塑罐、南朝鎏金铜菩萨像、唐代石弥勒佛像等,还有唐代插图本《佛说阿弥陀经》写本、明宣德七年(1432)郑和舍圆瀞金笔楷书《妙法莲华经》卷等宝贵纸质文物。

5月9日,民众观展现场。 (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不同时期的造像有不同的美。”据策展人之一宣鼎文介绍,从这些铜菩萨像展品中可以看到彼时的造像特色,例如东晋时期,佛像造型主要流行顾恺之风格的“秀骨清相”,“这些佛像造型统一,均着飘逸大衣,与当时魏晋士大夫的风貌相呼应”。

  又譬如嘉兴佛塔出土的鎏金造像,犹带江南“烟水气”的细腻,道尽“此心安处是吾乡”。

  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黎毓馨表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清隽风雅,隋唐的大气一统,五代吴越国的继承创新,两宋的细腻写实,元明清的汉藏融合,浙江佛教艺术不断演变和发展,造像风格极具地域特色,成就斐然。

  据介绍,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全球近200位艺术家相聚浙江龙泉 共创剑瓷作品

丽水5月9日电(傅飞扬 邱文君 王亚成)5月5日至5月9日,“看见秀山丽水”——2025年“龙泉论剑·万邦造物”中外艺术家青瓷艺术共创活动在浙江丽水龙泉市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00位艺术家相聚一堂,共同创作青瓷、宝剑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2025年5月,外籍艺术家欣赏龙泉青瓷作品。龙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龙泉素有“剑瓷之都”的美誉——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其传统烧制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龙泉宝剑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现场,中外艺术家们围坐在一起,用刻刀在素坯、剑饰上雕刻图案。大家眼神专注,沉浸在创作之中,用艺术诠释自身对龙泉剑瓷文化的理解。

  “这次来龙泉的经历非常有趣,在艺术上给了我很多新想法。”来自俄罗斯的陶瓷艺术家Alina Repkina拥有丰富的陶瓷制作经验,但这是她第一次把自己的专业技术运用在青瓷上。

  Alina Repkina小心翼翼地在青瓷胚胎上刻了心的形状和一些向上延伸的线条。“这象征着不断涌现的灵感。”她思考片刻后,这件青瓷作品便有了名字——《燃烧的心》。

  来自白俄罗斯的艺术家Alexander Perlin是第三次来龙泉。活动过程中,他前往宝溪乡感受龙泉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因此在青瓷作品上刻下了来自龙泉的山水图案,“我已经计划好今年11月再来一次龙泉!”

  “这是我第一次和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交流,他们有很多奇特的想法,烧出来的作品风格多样,跟他们交流后,我也收获了许多新思路。”龙泉青瓷行业从业者陈芳表示,此次活动搭建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自己会将灵感体现到创作上,做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连日来,海外艺术家们还参观了龙泉青瓷博物馆、龙泉宝剑博物馆、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等地,深入了解了龙泉的剑瓷文化与历史韵味。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世界各地多元的陶艺文化、手工艺文化聚集在龙泉,为剑瓷文化的当代转换提供更多可能性。”龙泉望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俊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