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以瓷为媒 绘就新时代新阶层新风采

上海8月20日电(范宇斌)在上海的工作室中,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原副会长陈海波轻轻擦拭着瓷器。这些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艺术品,恰如他多年来在统战工作中的探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凝聚。

“上海基因”成就开放包容的思维底色

  “上海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如何在多元中寻找共识。”陈海波如是说。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城市特质深刻影响了陈海波的思维方式。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特质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方法。

  “我们的成长正值改革开放时期,上海的前沿视野、敢为人先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底气和助力。”在陈海波看来,上海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创新与传承的试验场。这里汇聚全球的文化精华,也让他在自己的事业中,尤其是在推动民间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

  他策划的“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新瓷 New China”等项目,都是立足上海,依托上海的文化包容性,将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创新结合,推动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

  从“统战对象”到“统战力量”的蜕变之路

  2017年8月,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成立。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代表,陈海波当选副会长。此后几年,他围绕喜迎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喜迎二十大等重要节点,策划或参与多场活动。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策划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交响音乐会,成为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生动实践。

  “统战工作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成就的过程。”陈海波深有感触,他见证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统战工作中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陈海波还担任了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三分团的团长。

  “自从加入这个大家庭以来,我受到极大的鼓舞与启发,不仅有助于我们日常事业发展,而且也为我们提供创新的工作思路,并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我自己也从‘统战对象’转变为‘统战力量’。”陈海波说。

  在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被称为“海上新力量”。谈及这一群体,陈海波用“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来形容其特质。他认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上海发展的生力军,其职业的新兴性——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文化创意等,需要多元价值观和灵活关系。这种特质使“海上新力量”能够将多元价值包容与国家使命担当相结合。

  在陈海波看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非体制依附性”,正是其独特优势所在,能够在行业引领、群体代表和社会奉献等方面发挥作用。他特别强调文化领域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力,创作传播优秀文化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他说。

陈海波与他收藏的部分陶瓷作品。 范宇斌 摄

  文化统战的创新实践

  陈海波工作室桌上摆放着多件陶瓷作品,这些是“新瓷 New China”项目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陈海波因扶贫工作来到江西景德镇,从此与瓷结缘。2012年开始,陈海波策划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是以中国当代艺术陶瓷为载体,打造“新瓷 New China”项目,通过国际性的展览、学术论坛,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陶瓷。

  2024年9月,他策划举办了“2024新瓷 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走进巴黎”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汇集了12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也得到了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的参与。

  “陶瓷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陈海波说。在巴黎的展览现场,外国观众对中国当代陶瓷的创新表达赞叹不已。更让他自豪的是,这个项目成功凝聚了海内外新的社会阶层艺术家的力量,实现了“新新相惜”的聚合效应。

  “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群体意识的不断清晰,毋庸置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将成为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传承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陈海波表示,未来将深耕“新瓷 New China”品牌项目,继续拓展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的推介,同时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文化统战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互鉴。

  近年来,陈海波正在研究统战文化和文化统战的课题。在这个需要最大同心圆的时代,他以瓷为媒,用文化的力量连接多元群体,绘就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壮美画卷。正如他所言:“文化是最具粘合力的,这种文化底蕴黏合剂,是大家能够凝聚在一起的基础。”

  在陈海波看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虽然身处各行各业,但大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共同的基础,形成文化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各自发挥所在领域的优势与专长,调动方方面面的文化力量,画出更大的同心圆。

  他认为,统战文化可以成为连接多元群体的“黏合剂”,通过文化实践实现思想引领。具体而言,就是应该“联系起来、组织起来、活动起来、凝聚起来”,其关键在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凝聚力工具。比如,通过“唱支山歌给党听”活动,以艺术激发爱国情怀,实现情感共鸣;通过“新瓷 New China”项目,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文化统战合力。

  大团结精神的当代诠释

  “统战工作的精髓如同制瓷的釉料,能把不同的元素融合成完美的整体。”陈海波这样比喻。

  对于未来,陈海波计划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统战工作。作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今年他在提案建议中倡导“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艺术,助力上海打造数字文旅城市”“把城市地标和城市形象通过文化艺术演出的形式传播出去”。他表示,上海作为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统战文化资源丰富,要让传统与现代对话,从而更加彰显这些资源连绵不断的动力。同时,要面向海内外观众,打造更多更具创意的文化产品。

  谈及统一战线所蕴含的大团结精神,陈海波认为,这是“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实践哲学,既依靠旗帜鲜明的政治引领,也需要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大团结,应建立在共同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上,既尊重个体创造力,又凝聚集体行动力。”

  在工作室里,灯光映照着那些跨越时光的瓷器。陈海波说,每件瓷器都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使命,正如新时代统战工作,既要守住传统的“底色”,又要绘就创新的“纹样”。在他看来,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正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新时代的独特担当。(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成本乱象与虚假宣传夹击 建盏产业如何破局?

南平6月11日电(记者 张丽君)建盏,源于宋代八大名窑之一的建窑,是福建南平建阳区特产,更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以独特的“兔毫”“油滴”“曜变”等釉面斑纹闻名,烧制需采用建阳本地富含铁元素的矿土与天然釉料,经1300℃高温淬炼,成品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效果,承载着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然而,如今在直播电商浪潮中,建盏市场却陷入价格乱象与信任危机。

2024年台湾青年在福建建阳文创园参与研学游时,学习建盏拉坯技艺

 电烧普货批发价低至10元,直播间包装成“非遗柴烧”后竟卖666元,单场销售额超50万元。这种价格乱象源于生产模式差异。电烧工艺如用瓷土替代本地矿土,依靠电窑量产,成本15元至20元,成品率超80%;而传统柴烧需消耗大量松木,依赖人工控温,成品率不足10%,单只精品成本过千。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家有指出,柴烧需经1300℃高温淬炼,釉面独特纹理是电烧无法复制的。

  利益驱动下,直播造假造成社会影响大。6月初,当地执法人员在闽北创业园查处虚假龙窑直播场景,商家用20元电烧盏伪造“非遗传承”证书牟利。更有“真假混卖”套路,利用消费者认知盲区行骗。

  建阳博物馆原馆长谢道华表示,信息不对称导致劣币驱逐良币。2023年电烧品占市场70%以上,传统柴烧建盏仅占5%。

  对此,建阳区市场监管部门重拳出击,2025年已出动100余人次检查70余家经营主体,查处1起网络直播虚假宣传案件,联动3家直播平台封禁违规账号,拆除虚假直播场景28处。

  2023年“清朗行动”以来,累计销毁货值242万元假冒产品,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53份。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透露,福建省陶瓷协会已制定工艺区分标准,呼吁加强推广。

  建阳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股股长林静介绍:“我们正推动建立质量保险制度,由行业协会设立专项基金,对消费者购买的假冒产品先行赔付,倒逼商家诚信经营。”

  行业也在积极自救。建盏文创体验馆结合研学旅游,2024年吸引超2000名两岸青年参与。同时积极推行建盏行业标准。

  许家有认为,应让电烧与柴烧各司其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尽管2024年建盏正品率提升至65%,消费者投诉量下降40%,但跨境电商中的虚假宣传、外地瓷土非法流入等问题仍待解决。

  正如许家有所言:“治理不是消灭电烧工艺,而是让电烧与柴烧各归其位——电烧满足大众消费,柴烧传承文化精髓。这才是建盏产业的健康生态。”承载千年技艺的建阳建盏,突围之路仍需多方合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匠心之旅——中荷陶瓷珠宝交流展”成都开幕

成都6月10日电(记者 岳依桐)东方陶瓷的温润细腻与西方珠宝设计的巧思交织,“匠心之旅——中荷陶瓷珠宝交流展”6月1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开幕。

  作为“2025成都·欧洲文化季”荷兰专场主题活动,本次展览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荷兰驻华大使馆、青羊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将持续至6月25日。

展览开幕式现场。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供图

  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和荷兰的13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他们以当代创作者的敏锐视角和精湛技艺,重新定义着艺术珠宝和陶瓷之间的界限。观众不仅能欣赏到这些超越单纯装饰的艺术品,更能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工艺、创新和文化传承的完美交融。

  本次参展的中荷艺术家颇具匠心和巧思。例如,郑冬梅用瓷器捕捉自然的瞬息之美;Judith Bloedjes重新构想瓷器在当代珠宝中的角色;黄敏与刘晨雅展现对景德镇回收瓷的创新运用;Karin van Paassen的黑瓷马鬃珠宝承载着深刻的个人叙事……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创作视角。

展览现场。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供图

  据介绍,本次展览彰显了陶瓷作为艺术表达媒介的持久魅力,强调了陶瓷珠宝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叙事。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富有雕塑感的形态语言以及手工艺本身所具有的私密性与温度感,艺术家们仿佛将材料视为承载着记忆与生命蜕变的鲜活实体。

  中荷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从17世纪荷兰受中国青花瓷启发诞生出代尔夫特蓝瓷,到如今两国在建筑、设计、电影等多个领域的持续互动,都展现了双方文化相互吸引、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成都持续推动与荷兰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2023年,在“成都·欧洲文化季”活动框架下,荷兰带来“阿克苏诺贝尔——舞出你的色彩”“在成都遇见荷兰”等主题活动。2024年9月至12月,“成都荷兰日”在蓉举行,包括艺术展示、荷式运动体验、电影周及主题市集等精彩纷呈活动,成为增进两地民众相互了解的生动实践。(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慎修思永》新书在京发布 首次系统还原道光御窑全貌

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应妮)《慎修思永——十九世纪的中国瓷器:道光御窑篇》新书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该书是一部深入研究道光时期御窑瓷器的著作,首次系统还原道光御窑全貌。

《慎修思永——十九世纪的中国瓷器:道光御窑篇》书影。 主办方供图

  该书主编、御瓷资料馆创始人奚文骏介绍,全书基于2023年嘉德展览成果,又在各位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尝试系统汇编了道光御窑瓷器的学术研究与实物图录。全书分为研究专著与180余件标准器图录上下两册:上册为专题研究,深入剖析生产机制、规模(考证实物约40万件)及宫廷流转;下册收录180余件标准器图录,首次公开故宫未展珍品。该书还提供了权威索引,覆盖90%常见器型,为收藏与研究提供全新框架,助力道光官窑鉴藏。

  古陶瓷专家、研究馆员耿东升认为道光时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承前启后,承接乾嘉时期,后开同光新篇章,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纵观中国瓷器发展史,有过高潮有过低谷,但是道光作为特殊时期,从造型、工艺、特征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时代性和艺术性。本书研究独特,结合很多重要文献,尤其实物的对比,对瓷器研究来说是重要的出版成果。

嘉宾现场为新书揭幕。 主办方供图

  《慎修思永——十九世纪的中国瓷器:道光御窑篇》是一部深入研究道光时期御窑瓷器的权威著作,同时也是首次系统还原道光御窑全貌的集大成之作。本书通过丰富的实物资料、详细的档案数据以及新颖深入的研究,全面梳理了道光御窑瓷器的生产脉络、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道光时期是清代御窑瓷器烧造历史中较为平稳而又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其御窑瓷器上承乾嘉之制,下启晚清御窑的复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地位。

  发布会由中海巨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大羿拍卖有限公司、北京御瓷资料馆、北京羿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福州闭幕 意向金额达1.45亿元

福州6月3日电 (叶秋云)为期四天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于2日在福建福州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成果丰硕,意向金额达1.45亿元(人民币,下同),现场成交额突破3000万元。

图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的文创工艺品吸引参观者

本届博览会的展览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展品总数逾12万件,涵盖陶瓷、雕刻、织绣、玻璃、文房四宝、珠宝首饰、香器漆器、红木家具等全品类工艺美术作品。恰逢端午假期,博览会吸引了超8万观众到场观展,成为民众假期出行的热门选择。

  众多参展商家收获颇丰。来自江西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感慨道:“此次来福州参展收获巨大,不仅与行业同仁进行了深入的创作交流,获得了宝贵建议,还在销售上取得了佳绩。开展短短两天,我现场售出的陶瓷作品价值就达几十万元。”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重头戏,2025年“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同期举行。1200余位工匠带着3000件作品踊跃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127件作品荣获百鹤金鼎奖,188件作品获得百鹤奖,230件作品斩获百鹤新锐奖,展现出工艺美术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千年杯盏 “来通”东西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在河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举行的“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上,来自希腊、意大利、阿富汗及中国唐代的百余件杯盏吸引小朋友们参观。

  来通是什么,它与“大唐杯”有什么关系?当天,一场跨越千年的猜想活动在小朋友们之间展开

6月1日,小朋友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观看来通展品。 王宇 摄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来通为希腊语派生词“Rhyton”的音译,有流出、联通之意。其起源于波斯,流行于古罗马,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液体自上端注入,从下端小口缓缓流出,早期主要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史料记载,丝绸之路开通后,生活在今中亚地区的粟特人将来通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来通逐渐成为皇室贵族、士大夫手中的潮流物件。

  目前,馆藏于广东省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的东魏翟门生石棺床上,便刻有“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手持牛首形来通酣饮的图像。

  在展厅内,角形、兽形、靴形等来通一字排列。其中,一件来自意大利的羊首形来通格外引人注目,羊眼圆睁,羊角卷曲,口有细孔。

  何飞介绍,羊首形来通在古希腊文化中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宗教仪式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之情,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羊”为“祥”的认知不谋而合,体现了不同文明在文化内涵上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来通逐渐舍弃了其在西方所承载的祭祀等文化内涵,仅保留酒器功能。”何飞介绍,在唐代,来通不仅在材质与工艺上推陈出新,还衍生出三彩、金银、玛瑙等品类,实现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交融,“大唐杯”孕育而生。

  鹦鹉杯、海螺杯、大雁杯、莲蓬杯、葡萄杯……在上述展厅里,众多以动植物为造型的“大唐杯”,或俏皮灵动,或端庄优雅。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何飞猜测,唐代诗人李白在《襄阳歌》中提及的“鹦鹉杯”,或许正是受西域影响的酒具。

6月1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内,唐代三彩鱼形花口杯静静陈列。  王宇 摄

  其中,一件唐代三彩鱼形花口杯呈鲤鱼造型,顶部为六瓣花口,口沿外敞,上翘的尾鳍弯为杯柄,整器圆润饱满,颇具异域风情。

  “这件器物曾被误认为是油灯,后经专家考证才被正名。”何飞解释,在唐代,因“鲤”和唐王室“李”姓谐音,被视为祥瑞之物,其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文学、军事等领域。从这件器物身上,仍能看到角状杯的影子。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任志录表示,在中国传统酒具文化中,爵、觚、觥、觞等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自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来通等西方酒器开始传入中国,逐渐被中国化改造。到了唐代,匠人将其与中原生活美学相融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大唐杯”。当下,大量源自西方的酒具被中国人广泛使用,这说明“洋为中用”自古至今从未改变,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也从未结束。(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百年典藏首渡重洋 124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珍品亮相天津

天津5月31日电 (周亚强 冯宏杰)《自然之美——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展览31日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大临展厅开展。记者了解到,该展精选来自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的124套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相关的典藏珍品,其中多件已多年未公开展出,绝大多数系首次在中国亮相。

展览共分“制造”“社会”“灵感”“家居工艺美术品”四大板块,涵盖了19世纪英国著名设计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年)及其追随者的经典之作,包括艺术家设计稿、壁纸、纺织品、家具、陶瓷、金属制品和珠宝等。每件展品都深刻诠释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承载着百年前工匠和设计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观众近距离领略“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潮与魅力。

  据了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提倡哥特风格和中世纪的风格,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该运动以英国为中心,吸收借鉴了东方艺术风格,影响了不少欧美国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人文意义。

据国家海洋博物馆副馆长刘洁介绍,近年来,国家海洋博物馆积极开展海外文物策展工作,此次展览是国家海洋博物馆今年举办的首次海外文物入境展,也是继“大河文明”“峇峇娘惹的世界”之后,引入的第三个海外文物入境展。

  本次展览由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联合举办,将持续展至2025年10月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内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在郑州开展

郑州5月23日电 (王宇)5月23日,国内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开展,国内多家博物馆及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收藏的百余件唐代青花瓷及相关珍贵文物亮相。

  其中,“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长沙窑青釉碗、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执壶、郑州唐墓出土的唐青花塔式罐等一系列重量级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分“大唐风华”“青花故乡”“丝路传奇”“蓝彩之魅”四个主题单元。“大唐风华”单元全方位展示大唐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盛唐的辉煌与灿烂;“青花故乡”单元则聚焦巩县窑的考古发掘成果,通过现场复原、文物展示和多媒体介绍,生动呈现唐青花塔形罐的风采,以及巩县窑在青花瓷制作与传播的源头地位;“丝路传奇”单元借助地图、图片、文物等多元展示方式,深入介绍丝绸之路的路径和历史背景,揭示唐代青花瓷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蓝彩之魅”单元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唐青花对后世及国际陶瓷发展的深刻影响。

图为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 王宇 摄

  在展厅中央,两件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格外引人注目。罐身绘有“童子步打球”“牡丹花”等精美纹饰,钴蓝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姿态栩栩如生。这两件青花塔式罐尽显唐代釉下彩瓷的绝代风华。

  中国古陶瓷学会有关专家表示,唐青花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丝路文明交融、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本次展览由郑州市文物局主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承办,将持续至今年8月底。

来源:中国新闻网

《瓷韵微吟》编辑手记——以诗绘瓷,共赏中国瓷器千年风华

在编辑《瓷韵微吟》这本书的日子里,我仿佛穿行在时空的长廊,与作者蔡暄民先生一同漫步于中国瓷器的辉煌历史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瓷器的鉴赏集,它更像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用诗歌的形式,细腻地描绘了瓷器的生命力和历史的厚重。

蔡暄民先生,一位集书法家、作家与收藏家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其艺术视野广阔,深耕于书画、古陶瓷、青铜器及古典家具等多个领域,对中华历代书画艺术及古陶瓷文化拥有独到而深刻的鉴赏眼光。作为《大众电视》杂志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以及金鹰奖的重要奠基人,他曾担任《大众电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为传媒界的发展贡献了卓越的力量。如今,蔡暄民先生身兼数职,不仅是商务部上海进口博览会艺委会的特聘专家,同时担任华夏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东明白庐艺术馆馆长及上海御承堂博物馆董事长等要职,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持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诗韵瓷魂,共鉴文化

本书循着中国瓷器发展的脉络,以现代诗为载体,辅以描述瓷器名称、器型、来历、窑口、基本特征、历史价值等简要的考释文字,开创了国内收藏鉴赏类书籍的首例。蔡暄民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瓷器的无限热爱,为我们呈现了50余件官窑瓷器的前世今生。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保持蔡先生文字的原汁原味。他的语言既有诗人的浪漫,又有学者的严谨。

从窑工的心血到历史的沉淀,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书中的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窑工画师的心血,历经高温炼制,凝聚了天地造化的眷顾。它们或曾进入深宫侯门,或被文人墨客把玩,有的深埋地下数百年,如今都以它们独特的光亮、色泽、韵味,默默无言地供有心人细细揣摩。

书中展示的珍稀藏品,部分曾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以及连续四届上海进口博览会、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七项国际盛会中作主题展示,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与关注。

精美设计,彰显底蕴

在《瓷韵微吟》的成书过程中,书籍的设计同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与设计师的紧密合作,如同匠人与瓷土间的默契对话,让我们在书籍的视觉效果上达成了完美的统一。整本书内容与设计互为表里,将中国瓷器的生动气韵和文化完美展现。

本书整体采用裸脊装。护封通过模切工艺展现瓷片,与内封完整器相映照,整体与部分的冲突使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重建,灰色质地纸张的选择也呈现出厚重感;同时,在追求简洁素雅风格的基础上,以激凸、烫金、UV等工艺为内外封面架构不同层次。

内文编排也注重整体与部分的联结。章首部分简要的瓷器史及大范围的留白,既为文字内容提供了无限的延展,又与诗歌的特点相呼应,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整体架构层层推进,弥补了传统诗歌集作品在设计上很难体现完整性的缺憾。

传承文化,共筑文化强国梦

在《瓷韵微吟》的编辑过程中,最打动我的是以诗绘瓷的魅力,也是瓷器与诗歌结合的魅力。这种结合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蔡暄民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瓷器的美,也让这份美得以在诗歌中永存。

在传承文化的征途中,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文明的筑梦者。在《瓷韵微吟》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读到了诗与瓷的深情对话,更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这本书,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我们在品味千年瓷韵的同时,也肩负起共筑文化强国梦的使命。

《瓷韵微吟》现已与大家见面,在此诚挚地邀请每一位读者,打开这本书,跟随蔡暄民先生的笔触,一起感受瓷器的韵律,一起在诗与瓷的交响中,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文化的传承。

来源:周口网 

百余件青白瓷亮相景德镇 展宋代风雅韵致

景德镇5月21日电 (李韵涵 程万海 余乐进)20日,“唯我青白——景德镇历代青白瓷文物修复展”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开幕,110件宋代青白瓷文物和复刻文物展现宋代风雅韵致。

20日,“唯我青白——景德镇历代青白瓷文物修复展”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开幕。景德镇市委宣传部 供图

  千年不熄的窑火,孕育了景德镇璀璨的陶瓷文化。青白瓷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瑰宝,宛如“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美玉,承载着宋代的风雅韵致,见证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巅峰水准,更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长河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此次展览以“溯青白源,传非遗技”为核心,通过“器物修复”与“非遗传承”双线叙事,展现青白瓷从晚唐萌芽、宋元鼎盛到现当代复兴的完整脉络。展览用音律、图画、诗词以及文字,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宋代的茶、酒、食、香、花、文房以及居室妆奁,为观众搭建了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让观众从诗词宋画中的器物看宋代生活美学,透千载时光窥宋时余晖。

  展览现场,捐修人、策展人、修复师和复刻工匠现场分享在文物修复与传承中的感悟,让观众深入了解展览台前与幕后的感人故事。同时,展览主办方举办与青白瓷有关的宋代生活雅集以及花道、茶道、香道等各类艺术沙龙和研学体验等系列活动,并将其贯穿展览始终,持续提升展览热度,使其成为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品牌活动。

  据了解,“唯我青白——景德镇历代青白瓷文物修复展”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支持,景德镇市申遗办主办,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陶溪川青白瓷博物馆承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