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当中国美食被盛入中国美器

英国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旁的一家中餐厅里,餐食尚未上桌,在场的英国宾客已忍不住拿起手机,对着餐桌上的景德镇瓷器拍照。宝相花纹在瓷面流转,粉绿色釉色透着雅致。日前,这场在伦敦举办的“美食+美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从一开始就藏着惊喜。

宾客的餐盘里,装满了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的浪漫的东方哲学:“惟是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

“太惊喜了!既能吃到主厨精心准备的美味中餐,又能搭配景德镇陶瓷餐具,我完全没想到在伦敦能有这样的体验,太惊艳了!”曾在中国生活10年的英国自媒体博主宫天豪用餐后仍难掩兴奋。

餐桌上的“龙珠阁”瓷器,本就是一段流动的历史。它的名字源自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龙珠阁,这里是明清两代御窑制瓷基地的核心。如今,龙珠阁又成为瓷都文化传承的新品牌。瓷面上的宝相花纹,是中国传统纹样的经典:花瓣层叠如莲,又融入牡丹的雍容,粉绿色釉色取自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我每一道菜,都是为这套瓷器‘量身定做’的。”主厨唐志威站在餐桌旁,指着一道金枪鱼前菜解释道。浅盘里,金枪鱼塔塔的鲜粉与瓷盘的粉绿相映,“不仅要颜色搭,更要味道‘衬’。”

唐志威在英国做中餐已有24年。这次用景德镇瓷器盛菜,他坦言是“视觉与味觉的对话”,“这瓷盘上的宝相花,和我用的桂花等中国味道,都是文化符号,‘美食+美器’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文化力量”。

这份用心,被在场的英国汉学家霍吉淑精准捕捉。作为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管,她对中国陶瓷非常熟悉。“主厨巧妙结合瓷器的色彩,运用天然食材染色,打造出这顿美味佳肴,创意烹饪与创意瓷器实现了精彩融合。”她说。

霍吉淑还分享了一段景德镇瓷器的“环球之旅”:17世纪,有一件为葡萄牙市场定制的景德镇瓷碗,碗上绘着葡萄牙家族纹章,还刻着一句拉丁箴言。后来这件瓷器出现在荷兰画作里,它被装满银鱼摆上欧洲餐桌。在中东地区,当地人也模仿它的纹样制成陶器。如今,它的复制品又收藏在卡塔尔多哈的博物馆。

“通过陶瓷这一载体,这些地区被紧密联结,产生了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变迁。”霍吉淑说,如今景德镇汇聚了大批中国和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他们携手创作了众多极具特色的作品。“相信景德镇将在创意迸发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宫天豪今年初就带着瓷器从中国返回英国。他说,自己现在常邀请英国朋友来家里用景德镇瓷杯泡茶,并讲述瓷器背后的故事,“他们会惊叹道,‘原来中国陶瓷这么早就在影响世界’‘现在的景德镇依然能做出这么美的东西’。”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立言在活动中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文化活力的生动注脚。如今景德镇融入现代审美的新风格瓷器,每一件都在承载传统的同时拥抱创新。“希望更多英国人爱上中国陶瓷艺术,在文化交流中找到更多共鸣点。”

活动结束时,英国宾客纷纷表示,“下次去中国,要去景德镇看看”。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力量:一只瓷碗、一道菜,种下一颗向往的种子,跨越山海的文化,因此悄然绽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法青年艺术家长沙对话 共探跨文化艺术交流新可能

  长沙11月4日电(唐小晴 莫红娥 王一安)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之 “中法青年艺术家对话” 3日在长沙举行。来自中法两国的五位青年艺术家齐聚一堂,分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经验,共探跨文化艺术交流的未来可能性,为中法文化交流注入青春活力。

  近年来,青年艺术家群体逐渐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论坛现场,中法青年艺术家围绕创作实践展开深度对话,用多元艺术语言搭建文化沟通桥梁。

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之 “中法青年艺术家对话” 3日在长沙举行。主办方供图

  长沙市柳建新刺绣艺术馆馆长刘雅在深耕传统刺绣技艺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将湘绣传统鬅毛针法与西方抽象构图巧妙结合。

  “湘绣不仅是指尖技艺,更是跨越文化的沟通桥梁。” 刘雅介绍,今年 5 月她曾携湘绣作品亮相法国国际手工艺创新双年展,并在交流中发现中国刺绣重写意、法国刺绣擅装饰立体的差异特色。“未来希望以丝线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中法手工艺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法国艺术家、陶艺家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分享了在景德镇的驻地创作感悟。在景德镇的三个月里,她深入探索当地陶瓷材料与技艺,成功开发出 12 种不同黏土的创作可能性,并将中国汉代器型与现代烧制技术有机结合。

  “中国陶瓷艺术的分工精细与技艺精湛令人惊叹,这里的材料与工匠支撑了我所有的创作想象。” 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坦言,中国的创作经历极大拓宽了她的艺术边界。

  数字艺术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湖南如是数字艺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带领团队以 “科技 + 艺术” 创新模式打造沉浸式剧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在竹林中构建数媒山间剧场,成功复活《楚辞》中的经典意象;同时通过重构《岳阳楼记》,让观众得以 “对话” 宋代文人。

  “在与法国里昂等媒体艺术之都的交流中,我们既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表达手法,更坚定了‘以故事为核、以光影为幕’的创作理念。” 李彦说。

  法国画家克莱尔·妮科特的创作则深深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北京胡同的烟火气、颐和园的古典美、上海城市的独特肌理,都是她的灵感来源。

  今年,她在上海新天地完成的 400 米直径屋顶绘画,巧妙融合中国动物意象与法国装饰风格。克莱尔·妮科特认为,中国古典绘画中蕴含的哲思与自己的创作理念高度契合,未来将持续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身艺术表达。

  法籍设计师列思则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科技融入作品创作。“中国的电商平台让我轻松找到创作所需材料,中国的文化氛围给予我无限灵感。” 目前,列思正推进内蒙古火山口艺术装置项目,同时参与筹备广州国际艺术中心,积极推动中法艺术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自由交流环节,五位艺术家达成共识:中法艺术虽植根于不同的哲学传统与美学体系,但在对创造力的追求、对人文精神的表达上有着共通之处。他们表示,将继续以艺术为桥,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让中法文化交流在青年艺术家的实践中持续深化,结出更多硕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

传承文化薪火——莱芜区花园学校二(4)中队走进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博物馆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家乡历史,做革命精神的传承人。11月1日上午,莱芜区花园学校二(4)中队队员们走进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体验和红色主题教育,感受历史温度,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博物馆,队员们首先来到了馆藏文物陈列厅,一踏入厅内,仿佛瞬间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展厅内200余件文物生动勾勒出莱芜六千年的文明图景。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感受先民的生活智慧,感知和传承历史。队员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新奇与探索的光芒,在文物前驻足凝视,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努力汲取着家乡历史文化的丰富养分。

作为社会实践的“重头戏”,队员们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展馆接受了一场生动的红色教育。展馆以五大历史篇章为脉络,通过一系列图片、实物等,全面展示了中共莱芜地方党组织为实现“初心”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这不仅是历史教育,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接力!

当队员们踏入陶瓷文化展厅,宛如置身于一个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殿堂。队员们从大汶口彩陶的纹样中读懂远古审美,在现代艺术瓷的釉色间感受匠人精神,听着讲解员讲述莱芜陶瓷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他们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惊叹与热爱,稚嫩的心灵深深印刻下家乡陶瓷文化的印记。

这次莱芜区博物馆的研学活动,犹如一把钥匙,为二(4)中队的队员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大门。队员们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这些宝贵的经历将成为他们心中最闪亮的记忆,激励着他们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勇敢地前行。(王雪媛)

来源:半岛网 

湖湘非遗为“桥” 长沙牵手法国共赴文化之约

 长沙11月3日电 (唐小晴 莫红娥 王一安)11月3日,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启幕。现场举行的湖湘非遗展上,湘绣、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长沙剪纸、菊花石雕、长沙棕叶编等长沙地区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悉数亮相,向法国友人全方位展示星城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

长沙棕叶编吸引参加论坛的法国友人前来参观。

  陈金成是长沙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久前赴法国参加了2025“天涯共此时”系列活动之“湘约巴黎”中秋雅集活动,带领法国友人捏制生肖面人。“面团在法国友人手中化作活灵活现的雄鸡与龙,传统技艺化作无国界的欢乐语言,传递着中法友好情谊。”前来参加此次湖湘非遗展的陈金成说。

  从事面塑技艺20余年的陈金成告诉记者,这次他主要展出国潮醒狮摆件、湖湘历史人物和国潮手办等面塑作品。“为了迎接参加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的外宾,我们特意制作了面塑作品《迎宾孔雀》。”陈金成说,他和团队还创新制作了喜柿、寒梅等形状精美的中国糕点,让法国友人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

湖湘非遗展上的面塑作品

  湘绣展区,各种湘绣文创产品吸引了法国友人的目光,大家争相询问湘绣制作技艺。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湘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昌妮携手长沙市望城区蜡染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冯灿,特意为此次论坛制作了刺绣旗袍红酒套。

  “在红酒套上,我们用湘绣结合法绣技法绣了法国国花鸢尾花。”昌妮说,去年11月,湘绣亮相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长沙文旅与非遗精品走进法国”活动,她和母亲李艳(湘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法国写生作品《天鹅》为蓝本共同创作的湘绣氛围灯等非遗文创作品深受青睐。

  昌妮表示,随着中法友好关系持续升温,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希望以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为契机,让湘绣在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中发挥其独特价值。

  在湖湘非遗展现场,巴黎高级珠宝学院院长米歇尔·巴尔多基用棕叶学着编了一只蚂蚱。“没想到一根棕叶可以编织出这么多造型。”米歇尔·巴尔多基说,法中文化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他会尝试把此行在长沙了解到的湖湘文化融入珠宝设计。“长沙是一个很漂亮、很有活力的城市。”

红酒套上用湘绣结合法绣技法绣了法国国花鸢尾花

长沙拥有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等金字招牌,其“国际范”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此旅游打卡、学习取经、投资兴业,与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旅游等多方面的交流与日俱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首秀到爆品,来进博会是关键一跃

本报记者 徐晶卉 通讯员 朱超

  36.7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108家境外参展企业、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发——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帷幕尚未拉开,这场全球瞩目的开放盛宴已提前锁定期待。

  这两天,参展商布展已接近尾声,一批承载着顶尖科技、人文温度与市场期待的展品摆上展台。这些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创新成果,正循着进博会的开放脉络奔赴中国。无论展品大小,每一件背后都藏着前沿科技的故事和深耕中国市场的承诺。

  全球创新成果共享

  纵观今年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展品,生命科学、健康医疗与银发经济的共振是一大吸睛点。

  连续6年参展的爱德华生命科学,将展台变成了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前沿阵地”,其中,PASCAL Precision系统代表着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新突破。记者获悉,这款产品将为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患者开创治疗新格局。

  “进博会见证了中国医疗创新生态的蓬勃活力,也见证了爱德华不断加快全球创新成果在华落地的脚步。”爱德华生命科学日本及亚太地区全球副总裁韦恩·马科维茨表示,这一首秀展品具备优异的操控性、稳定性以及精确的导航能力,堪称给心脏“修漏”的精密仪器。随着该产品在欧美多国获批上市,进博会的首秀预示着这一生命科技距离中国内地患者又近了一步。

  在肿瘤治疗领域,瓦里安今年将在进博会期间全球首发“SmART 智能自适应放疗解决方案”,重新定义精准治疗。“在传统放疗中,医生往往在治疗前期制定固定治疗方案,而自适应放疗则可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应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肿瘤变化。”瓦里安技术专家解释,SmART系统可实现三重智能突破:自动探测肿瘤变化、智能触发方案调整、精准执行治疗应对。“这套系统专门针对中国临床需求设计,让放疗从‘固定方案’迈入‘动态响应’时代。”

  无论是心脏瓣膜上的微创突破,还是巨无霸展品的“智能进化”,这些科技普惠的产品,正是进博会推动全球创新成果共享的最佳诠释。

  每一件都有前沿科技

  医疗技术让人想到高精尖,但日常生活里一副眼镜、一支牙膏,背后也有登上全球顶级期刊杂志的前沿技术。

  你听说过骨再生技术吗?在赫力昂展台,即将上演的“两分钟实验”拉满了期待值:多孔陶瓷片模拟着牙小管暴露的敏感牙齿,将其浸泡在牙膏溶液中,两分钟后吹干表面,滴加的有色溶剂竟无法渗透进去——这看似变魔术的现象,正是今年7月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的诺华敏仿生材料。赫力昂大中华区产品创新与开发高级总监张欢告诉记者,诺华敏骨再生材料由钙、磷等天然元素构成,其矿物结构与健康牙齿完全一致,这种仿生矿物质材料遇水后与牙齿紧密结合,就可有效修复暴露的牙小管。

  “进博会给赫力昂带来了宝贵的市场机遇。”赫力昂中国副总裁傅悦信心满满,企业在2023年进博会首秀的善存30+、40+营养包,去年的销量超出预期5倍。正是这样显著的“进博效应”,让赫力昂决定继续加码,今年将带来3款全球首秀新品:金钙尔奇硫酸氨糖、善存海外PRO进阶营养包、善存海外免疫深睡片,其中后两款产品均将在中国跨境电商渠道首发。

  “全勤生”依视路陆逊梯卡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刚刚斩获《时代》杂志年度最佳发明殊荣的Nuance Audio智能助听眼镜,它将在进博舞台上完成中国首秀。

  这款厚框眼镜看似普通,其实镜腿上内置了微型扬声器,横跨视听两大感官科技。依视路陆逊梯卡大中华区创新业务总监高鉴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轻度、中度听力损失人口分别有11.5亿人、2.66亿人,中国约有2.5亿至3亿人存在相关问题。这款产品把专有的开耳式听力技术融入时尚镜架,有效消除了配戴传统助听器带来的外观顾虑和心理障碍。“目前,它已经陆续在欧美国家上市。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脸型,我们正积极推进亚洲版的设计,并准备产品在国内的医疗器械认证申请和上市,期待尽快把这个产品在中国市场落地。”

  第八届进博会即将开幕,这些展品已经准备好用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讲述创新如何改变生活、开放如何链接未来,更期待从“进博首秀”到“市场爆品”的关键一跃。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