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国博开展

2024年6月2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南6、南7展厅对公众展出,受到观众欢迎。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产品以碗类居多,文献称之为“瓯”或“盏”,统称为“建盏”。两宋斗茶之风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引为时尚。建盏造型简约,摒弃了过于繁杂的装饰,其黑色釉面最适宜衬托茶沫的白色,是审美与实用的一种自然结合,故被认为是最佳的斗茶用具,迅速风靡。受此影响,周边地区窑场纷纷仿烧建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业集群,并广销海外,促进了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陶瓷艺术。建窑窑工对温度火候的掌控炉火纯青,烧到一定温度时就要开始降温,让釉液在自然状态下流淌,形成独具特色的窑变釉面,如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曜变等珍稀品种。据16世纪出版的日本文献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兔毫釉似兔毛纤细柔长,油滴釉似繁星点点闪烁,鹧鸪斑似鹧鸪鸟纹若脂似玉,曜变似日月星河宇宙浩瀚,无不传递出自然质朴的美感,反映了宋人恬淡典雅,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

千年窑火,匠心不辍。当代建盏传承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新时代审美的角度重新思考和改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创造出种类繁多的釉面和器型,极大地丰富了建窑建盏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实现了当代建盏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让千年瓷窑焕发新机。

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精心遴选了135件古代建窑建盏及相关文物,同时展出298件当代建窑工艺品。展览分“古韵悠长”“啜英咀华”“星河流转”“匠心独运”“薪火相传”五个单元,从考古发现、文化内涵、艺术风韵、工艺传承创新、新时代新发展等多个角度,系统全面地展示建窑建盏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工艺创造。

“一盏一世界”,欢迎跟随展览走进建盏的广阔天地中,领略土与火锻造出的璀璨文明。

来源:国家博物馆

百余件郑商瓷在开封展出 传承商代青瓷文化

“丝路时代·中国符号——国瓷·郑商瓷特展”在河南开封启幕。

本次特展集中展示了百余件郑商瓷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原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郑商瓷由郑州大学教授阎夫立、李梅花夫妇在继承商代青瓷制作工艺和吸收“五大名瓷”精华的基础上首创,在釉色上采取以春天为主基调的绿色釉面,与其器型上的金色纹路形成搭配,感染力强。

图为参观者观赏瓷器。史长来 摄

  “自古以来,我国素有‘陶瓷之国’的美名,而‘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通道,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量的精美瓷器,使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特展策展人梁启明介绍,郑商瓷是以“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是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的‘后裔’,也是代表郑州商文化的新瓷种。

  据介绍,郑商瓷曾受邀参加中国上海、韩国丽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和其它大型国际文化交流展。

图为特展展出的瓷器。史长来 摄

  本次特展由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指导,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陶瓷研究中心、开封经开数字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主办。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2022年获批成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致力于建设文化开放先行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千米海底 惊艳出世

 海南日报记者刘晓惠

  海上工作500天,载人潜水器(HOV)下潜63次,载人潜水器在水中时长542小时,带缆无人潜水器(ROV)下潜3次,提取文物928件(套)……

  这一串数字,凝结着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也开启了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历时一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工作落幕。

  潮起浪涌,深海考古队历经了怎样的过程?泱泱南海,这次深海考古打开了怎样的“时光宝盒”?

俯瞰驶向深海考古的潜水器——“深海勇士”号。

  潜入深蓝

  “发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时间的指针拨回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在执行第500潜次任务时,潜航员在海底发出了惊呼。

  这一刻,定格成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时刻。

  近7个月后,2023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对外发布消息: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年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联合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深蓝之下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文物提取。

一号沉船核心区摄影拼接图。

  2023年9月下旬,在水下考古调查第二阶段,“95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助理馆员董佳馨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深海考古下潜作业。

  “我比任何人都紧张。”下水前一晚,董佳馨失眠到深夜。第二天,上午8点,她双手微微颤抖着进入潜水器。

  300米、500米、800米……潜水器缓缓下潜,潜水器照明灯打开的一瞬间,舷窗外出现了散落在海底的瓷器。此时,董佳馨和同事已潜入海底1500米,抵达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的核心地带。

  她先是看向右侧舷窗,当她扭头看见正面舷窗时,心里一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山丘,定睛一看,小山丘由数以万计的瓷器堆成,层层叠叠,铺向远处,“太壮观了!”

  “这是我梦一百次、一千次也不会想到的景象。”此次考古调查项目副领队邓启江有过多次水下考古经历,当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跃然眼前,他感到惊讶又兴奋。

  透过影像画面,海南日报记者看到在遗址核心区,堆叠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成片瓷器,瓷器上散落着泥沙,有的地方还长出了水草。部分裸露在水底的瓷器,花纹清晰,颜色鲜艳,惊艳不已。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介绍,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水下文物非常丰富,不仅器型多,而且瓷器的品种也多,有青花瓷器、单色釉、釉上彩,以及珐华器,甚至还包括金属器。“这反映了当时瓷器对外贸易非常繁荣。”孙键说。

  解码历史

  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南海一直是重要的商贸通道,广袤的海面上,货船商贾往来不绝。南海西北陆坡的两处沉船,它们来自何方?又要去往何处?

  考古调查探明,一号沉船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二号沉船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一号沉船的始发港可能为广东或福建沿海,从海南岛东部穿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前往贸易中转地马六甲。二号沉船可能在马六甲装载原木后,经过越南中南部,穿过南海西北陆坡海域,再经海南岛东部,返回广东或福建沿海港口。

  “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的繁盛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说。

  明晰了沉船的来处和去处,考古队又是如何判断沉船的年代?

  在第一阶段的考古调查中,考古队通过观察一号沉船出水青花瓷的器型器类、胎釉成分、装饰技法等,认为一号沉船遗址年代约为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但也有专家指出该船的年代可能为明弘治时期(1488年—1505年)。

  说法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弘治至正德年间民窑青花瓷器物器形的生产延续性很长,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较难区分。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考古队对一号沉船年代的判断。

  今年5月,第三阶段考古调查出水了一件干支纪年“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这只碗内底部绘有红绿彩绘仙人醉酒图,外腹部有红绿彩绘婴戏纹,外底以红彩双方框书“丙寅年造”款。“第三阶段考古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是这只‘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坐实了一号沉船的年代为明正德年间。”宋建忠说。

  宋建忠解析道,丙寅年为六十组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六十年为一轮,明代丙寅年包括1386年(洪武十九年)、1446年(正统十一年)、1506年(正德元年)、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1626年(天启六年)。又根据第二阶段推测一号沉船年代为弘治至正德年间,发现只有1506年(正德元年)符合这一年代范围,其上1446年(正统十一年)与其下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两朝的瓷器特征与一号沉船船货明显不符,进而明确此款确为1506年(正德元年)。

  “我们是幸运的!这只红绿彩碗是在第三阶段最后几次的下潜任务中被发现的,它的出现,让我们对一号沉船遗址的年代有了新的认识,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考古证据。”宋建忠说。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一号沉船遗址满载如此巨大体量的外销瓷货物,反映了在欧洲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以中国为中心的南海贸易航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环,在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遗珍出水

  南海西北陆坡两艘沉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色彩斑斓的珐华器。

  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二次烧成的器物。一号沉船的珐华器器形多为罐和梅瓶。

  珐华有多惊艳?6月13日,记者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出水文物脱盐室,看到了部分出水瓷器正浸泡在去离子水中,进行脱盐处理。在放置了20余件瓷器的池子里,记者一眼就看到了一只蓝色的瓷瓶。其瓶身绘有花纹,整体蓝得鲜艳,花瓣白如洁玉,花蕊黄如金珀,做工十分精美。这是一只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梅瓶。

  “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许之衡所著的《饮流斋说瓷》就曾如此描述珐华瓷器。

  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历来罕见。一号沉船出现批量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青花人物纹罐。

螺形执壶。

鹭形执壶。

珐华贴金梅瓶。

象形执壶。

二号沉船乌木。

在浸泡瓷器的水池中,还有一件青花罐因体型相对较大而引起记者注意。其高约29厘米,外壁纹饰分为五组,以弦纹相隔。颈部绘云纹,颈肩交接处绘如意云头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绘人物故事图,近底部绘蕉叶纹。仔细一瞧,甚至还能看清画中人脸上的神情。

  出水瓷器中,比较特别的还有红绿彩瓷。不同于常见的青瓷,其釉面常以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出水的多件红绿彩瓷纹样各异,有人物纹碗、鱼纹碗、花卉纹盘等,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使人感到颜色十分明快、鲜艳。

  出水文物脱盐室里,共摆放着三个装有文物的大水池,其中两个放置的是瓷器,另一个放置的是二号沉船出水的乌木。该水池中,共有五块出水的木头,其中三块是普通船木,两块是乌木。对比之下,船木腐蚀程度高,木上的漏洞清晰可见,而乌木则密实黑亮,看不出被腐蚀的痕迹。

  宋建忠介绍,二号沉船遗址的出水原木为柿科柿属的乌木,该树种自然分布地区为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安达曼群岛以及尼科巴群岛。

  明朝时期,各种史料对于进贡乌木多有记载。明代中后期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达官显贵喜用名贵木材制作家具及其他器具。

  “二号沉船的乌木从南亚进口回来,主要用于明代中期家具、艺术品的制作,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宋建忠说,一号沉船的珐华器、二号沉船的乌木均是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为中国航海史、海洋贸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源:海南日报

河北内丘:“对话”千年邢白瓷

5月15日,邢台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在邢窑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刘继东 摄

  近日,邢台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师生走进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的邢窑博物馆,了解邢窑发展历史,拍摄双语视频,向世界传播邢窑文化。

  邢窑,始创于北朝,发展于隋,兴盛于唐,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内丘县在唐代是生产白瓷的中心窑场,并与越窑青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系。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邢瓷器物绘画展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邢窑、了解邢窑,弘扬邢窑文化,传承和发展邢窑陶瓷烧制技艺。(文/张鹏翔)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景德镇陶阳里:一眼千年 瓷都新韵

景德镇是我国的“千年瓷都”,可以说“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还保留着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见证地,被誉为景德镇的“活化石”。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进陶阳里,透过这条瓷都老街的变迁,来探寻景德镇千年窑火越烧越旺的“密码”。 

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位于老城区的陶阳里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明清时期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

窑砖铺盖的小径、古风犹存的石刻、斑驳古旧的窑房……漫步陶阳里,街区布局的每一个空间都和瓷有关。108条历经千年的老城里弄、400多年历史的明清窑作群落,无不诉说着当年景德镇“沿河建窑,因窑成市”的繁华。

由瓷而生、伴瓷而兴的陶阳里,展现着瓷都老街独有的历史文化肌理。随着近年来修缮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记忆正在被“唤醒”。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徐家窑,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如今,在老师傅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座老窑所承载的历史文脉和陶瓷文化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 在我们徐家窑的这个窑体上有这样一条红线,红线的下方是它的老窑体。而红线的上方,是我们的匠人们用一砖一砖重新垒砌起来的新窑体。如果没有这条红线,其实我们很难看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透过这个窑口,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匠人们在开窑的时候看到自己作品的那份喜悦。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不仅淬炼出光洁温润的瓷器,也刻写出一个街区、一座城市的独特基因,孕育出瑰丽的中国陶瓷文化。

与徐家窑相邻的御窑厂遗址考古公园,一个个考古发掘的旧址,向人们展示着御窑厂为皇家烧造瓷器长达542年的辉煌传奇,而九个大小不一的双曲面拱体建筑组成的御窑博物馆,则陈列着从地下挖掘整理出来的一件件由碎片拼接出的精美瓷器。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 翁彦俊: 我们的所有的展品都来自于我们身后的御窑厂,通过考古挖掘出来的。当年御窑对落选品的处理制度非常严格,不合格的就要打碎还集中掩埋,所以我们能够发现这么多的碎片,并且能够把它拼对出来。这个龙缸很能代表御窑博物馆的特色。

昔日没有机会崭露头脚的瓷器,如今成为了一个个宝贵的历史见证,跨越数千年,用另一种形式绽放光彩。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件瓷器、每一处细节都在讲述历史,包裹着“千年瓷都”的记忆传承。

千年窑火永燃不熄,传统技艺薪火相传,这里的人千百年来与陶瓷结成命运共同体,代代守护瓷都文脉。孙立新一家四代都是青花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从小在陶阳里长大的他,如今每天在这里和往来游客互动,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瓷器的文化魅力。 寥寥数笔,一两分钟的时间,一个生动的绘画作品就呈现在了陶坯上,栩栩如生。

青花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孙立新: 我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我们前人的那种光芒给我们带来的荣耀,同时也鼓励我们更好地把手艺传承好。

如今的陶阳里,依然有柴窑的烟火,有百年传承的工匠,有完整的造瓷技艺。这座用瓷器堆叠起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来,或参观游览,或拜师学艺。古老的陶瓷文化不断被“活化”,文化自信的窑火也越燃越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 吕品昌: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大国,陶瓷也是一个最佳的载体,是一个以瓷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最好的媒介。

来源:央视网

“瓷都盛宴”亮相京城 15道“地标”特色美食打造舌尖上的“德化乡味”

4月21日,北京福建会客厅·闽物之美——德化美食美器推介活动在北京福建大厦举办。作为子活动,“一县一桌菜·德化篇之‘瓷都盛宴’”北京品鉴周活动同步举行。15道德化“地标”特色美食悉数亮相,现场制作、展示、品鉴,参会嘉宾感受德化陶瓷气韵,品尝德化美味佳肴,领略世界瓷都的瓷光山色。

据悉,“一县一桌菜·德化篇之‘瓷都盛宴’”北京品鉴周活动,由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指导,德化县人民政府主办。

过水捞熟的面线和少量德化农家酿造的红酒拌制而成的红菇拌面线,滑嫩爽口,补血养气,营养丰富,茶油坛香羊肉、茶油煎鲶鱼、芋头粉蒸肉……在现场,德化本土厨师团队当场烹饪,所用食材也都从德化当地精选后运输进京。经过厨师一番切炒颠烹,厨师们将美食巧妙地点缀在精美的德化白瓷器皿上,形成了视觉和味觉俱佳的“瓷都盛宴”。

德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赐予了德化丰富的原生态食材,朴实热情而充满智慧的德化人民将这些珍馐制作成了一道道美味招待八方来客。“一县一桌菜·瓷都盛宴”品鉴菜,食材甄选德化天然乡土食材,餐具器皿选用德化生产的高品质精美陶瓷餐具,打造了一桌“色、香、味、形、器”集全的“瓷都盛宴”,实现了美食与美器的完美融合。

德化,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县域旅游潜力百佳县。近年来,随着德化旅游业的发展,地方特色乡土菜、风味小吃凸显出它的独特魅力。以德化地方绿色、健康、环保的土特产为主要原材料,德化人创造出“家里家乡家常味,土烹土调土气息”的乡土菜已是声名鹊起。

德化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三黑三黄三宝”等优质维色生态食材,培育了1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一,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围绕“三黑三黄三宝”等特色农产品,研创药膳养生、生态菜肴、民俗餐饮等特色美食,连续举办三届“原味德化”美食节,开展“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名宴”等评选,打造舌尖上的“德化乡味”。

4月19日至4月23日,举办“一县一桌菜·德化篇之‘瓷都盛宴’”北京品鉴周活动,旨在通过美食品鉴、现场互动等形式深入展示闽南传统美食文化,深度挖掘、保护和促进闽南风味历史文化传承,传承创新传统小吃美食制作技艺,推动德化菜吸收创新,繁荣餐饮市场,引导消费升级,不断提升德化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助力德化美食走出去,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来源:东方网

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镇暨国际潮流艺术IP聚集地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

2024年4月19日,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镇暨国际潮流艺术IP聚集地新闻发布会及主题研讨会在江西景德镇举行。活动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指导,景德镇市昌江区人民政府、景德镇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主办,昌江区委宣传部、昌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昌江区国资公司、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承办,景德镇国兴文旅公司、深圳御窑文化发展公司、中国艺术名校创联基地执行承办,景德镇团市委、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非遗保护中心、景德镇青年联合会等单位提供支持。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新江,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副局长王尧,景德镇市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杰,景德镇昌南里陶瓷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志华,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原局长江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副书记程丽,景德镇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岳峻,景德镇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董宇,景德镇市昌江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许荣崽,景德镇市昌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陈玉芳,景德镇市昌江区国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添翼,景德镇昌江区团区委书记余晨、景德镇市青联联合会秘书长周倞、景德镇昌南里陶瓷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博、景德镇市昌江区国资公司副总经理杨信均参加了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镇暨国际潮流IP聚集地研讨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党委书记,现任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国际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主任单威,博士生导师、美术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王春辰教授,央视网网媒中心负责人张晖,江西省文旅厅原二级巡视员,景德镇陶瓷研究院党委书记吴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工作委员会主任、昌南里招商运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琥,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张三聪,江西省数字文化集团总经理干霖,清华文产数字产业院院长、中国城市礼物设计联盟发起人任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有关负责人、教授钟振华,国内顶尖CG原画大师、独立漫画制作人张诗浩,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院长邹勇文,深圳市工艺礼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吴雅琴,江西省出版集团红星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鑫,阿特网总裁、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主编邵琦,香港国际青年创客联盟深圳区主席郑思怡 ,深圳市酷熊冰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佳宏,景德镇市雕塑协会常务理事、韩国陶艺振兴院理事、韩国福建商会副会长、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艺创中心负责人陈恩泽等人均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及主题研讨会活动。

活动主题研讨会于当日上午9时30分至下午3时30分,在昌南里街区标志性建筑“大碗”一楼举行,由博士生导师、美术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现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王春辰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景德镇市昌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宁烨琳致欢迎辞。

参会人员包括来自八大美院的专家学者、国际陶瓷潮流IP领域及文旅专家,景德镇相关部门,央视、国家博物馆、腾讯、雅昌集团、QTX深圳潮玩展、《香港潮流》、华夏文化科技集团、北京猎户星空科技、酷熊冰雪、江西省数字文化集团、红星文化、善合餐饮等机构或企业负责人。

宁烨琳向与会者介绍了景德镇在陶瓷发展史的历史地位,以及当地近年来的经济、文化发展成就,描述了对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镇暨国际潮流IP聚集地项目未来发展的期待。

黄琥在研讨会借助PPT向来宾介绍了昌南里项目的详情,景德镇有意以昌南里园区为核心,融合国内外潮流IP文化,结合景德镇传承千年陶瓷工艺、完善产业链及非遗技艺,将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创意设计和潮流艺术高地。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王春辰则称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他认为昌南里项目的开启具备特殊意义,对国内潮玩事业发展、艺术跨界创作均具有重大影响,意味着景德镇、乃至江西潮玩业迈入“创想、创意、创新的开局”。

研讨会围绕“昌南里发展现状及目标定位分析”、“国际陶瓷潮流IP趋势研究”、“昌南里:陶瓷与国际潮流IP的结合路径”、“潮流艺术与陶瓷创新设计案例分享”、“昌南里作为文旅街区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昌南里时尚商业版块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昌南里作为潮玩小镇对陶瓷设计的提升策略与政策建议”等多项议题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及机构负责人无不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昌南里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嘉宾移步昌南里长天酒店,参加声势浩大的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镇暨国际潮流艺术IP聚集地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在景德镇市昌江区委宣传部的主持下正式举行,景德镇市昌江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兴文旅总经理杨信向来宾介绍了昌南里的未来规划。昌江区商务局、文旅局、昌江区团委则在发布会上宣布启动“昌南里形象大使”选拔赛,并公布赛程和评选标准。

发布会结束后,央视、腾讯、雅昌集团、QTX深圳潮玩展、《香港潮流》、华夏文化科技集团、红星文化、北京猎户星空科技、酷熊冰雪世界等企业与昌南里在“大碗”举行了签约合作仪式。

昌南里位于通往高铁站的必经之路,距全国100个重要支线机场之一的景德镇机场仅7.4公里,周边汇集着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府、法院等200余家行政服务机构。昌南里街区(小镇)占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000平米,项目以时尚潮流为基本色,目标商户均为国际、国内潮流文化IP及艺术家、设计师、画廊、艺术品机构、创意品牌等,旨在成为全球潮流艺术家、设计师、收藏家、爱好者的聚集地,推动国际潮流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陶瓷技艺的融合与创新。

此前昌南里不仅已被评为3A景区,更被业界视为瓷文化元素与当代潮流审美相结合的典范。在此基础上,项目秉承多业态、多元化、国际化的商业布局,设立潮流艺术展示区、时尚创意商业区、陶瓷潮流艺术区、陶瓷艺术孵化基地等多个功能分区,建设国际潮玩IP版权交易中心、陶瓷潮玩产业孵化基金、国际潮流IP+陶瓷(设计、打样、联名)转化中心、国际潮流艺术家驻地计划、昌南里国际潮流艺术馆五大平台,未来还将打造国际潮流设计大赛、“昌南碗集”创意集市、昌南里国际潮流艺术节、昌南里二手潮玩交易中心四大品牌。

可以预见的是,昌南里将成为多元化、国际化的IP艺术中心、商业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它不仅是景德镇又一个文旅网红小镇(街区),更有望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互融的经典案例。

目前,已经与昌南里确定合作关系的企业、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央视、腾讯、雅昌集团、QTX深圳潮玩展、《香港潮流》、华夏文化科技集团、红星文化、北京猎户星空科技、酷熊冰雪世界等。昌南里不仅会持续引入潮流 IP ,还将包括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内的本地高等院校、中国八大美院、国内六大艺术学院、非遗艺人、成名陶瓷设计师等下游创作者引入街区,逐步实现潮流IP陶瓷化和产业化,择机举办与潮流IP 相关的正版漫展、城市潮流音乐节等活动。

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镇暨国际潮流艺术IP聚集地的建设,将有效的把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景德镇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用时尚、潮流与设计赋能景德镇,让“千年瓷都”更“活”、更“亮”、更“热”、更“潮”,让古老的陶瓷文化名城走上先进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之路。

来源:东方网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启幕

北京4月3日电(记者 高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开幕式日前举行。

  据介绍,近年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举办了两次特展,2022年举办“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2023年举办“攻金之工:亚欧大陆早期金属艺术与文明互鉴”,通过大量文物的展示,先后呈现了“火与砂”创造的玻璃艺术、“火与金”创造的金属艺术。今年两馆再度合作,呈现“火与土”创造的早期陶器和晚期瓷器艺术,从而与前两展一起,实现策划“火与文明三部曲”展览的学术构想。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启幕。展方供图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以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约270件陶瓷类文物为主,时间维度将跨越6000年,空间维度将包括古代亚欧大陆和古埃及,根据展品数量和来源地的分布情况,按区域划分为古代近东地区、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区域、中亚的晚期彩陶、伊朗伊斯兰前期、东亚和东南亚7个单元。

  虽非全景式呈现,观众却可从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展品中,欣赏其制作工艺之精美,又可从独具匠心的各种造型中,窥见中国之外从早期陶器到晚期瓷器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交流互鉴带来的文化交融和社会进步。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启幕。展方供图

  在中国先秦时期记录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周礼·考工记》中,将与陶器制造相关的工种称为“抟埴之工”,汉郑玄注曰“抟之言拍也;埴,黏土也”,意即以黏土捏制陶器的坯,这是陶器制作的首要步骤,也是本展主题的出典。

  展览将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13号展厅展出至2024年7月31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纽约举办推介活动

当地时间3月14日,2024年“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纽约推介活动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举行,展出仿古文创、工艺瓷、日常用瓷、外销瓷四个部分105件德化精品陶瓷,展现德化白瓷作为东西方贸易融通与文化交流重要载体作用。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图为福建省德化县县长方俊钦(右三)向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中)等介绍德化白瓷。

宋元时期,德化瓷产品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贸易品之一,呈现出“一笼白瓷一箱银”的繁荣盛景。明代德化的白瓷产品将中国白瓷艺术推向世界陶瓷艺术的顶峰,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

走进联合国推介活动是2024年“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美国站的一部分。3月14日,国际巡展纽约推介活动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拉开序幕,并于15日至18日面向公众开放,展出105件德化国宝级精品陶瓷,分为仿古文创、工艺瓷、日常用瓷、外销瓷四部分,全方位体现德化白瓷的品类特征。

作为新华社发起的“中国品牌全球行”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自2023年启动,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以德化白瓷为代表的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世界瓷都国际影响力。

江西都昌鄱阳湖水域元代船货遗址出土青白瓷标本超2万件

南昌3月5日电 (巫发阳)记者5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江西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较多遗物,以青白瓷为主。在已经整理的部分标本中,青白瓷21962件,占98.9%。

  据了解,该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鄱阳湖黄金山水域。2022年,鄱阳湖水位下降数十米,湖床大面积裸露,元代遗物暴露出来。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都昌县博物馆、九江市博物馆、庐山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

  经考古发掘,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陶瓷器、石器、铁器和铜器。陶瓷器以青白釉为主,少数白釉、黑釉、釉里红、青釉、龙泉青釉和酱褐釉。器形有瓶、罐、碗、盏、杯、灯盏、碟、炉、三足炉、荷叶形盖等。出水遗物的整体时代特征明显,青白瓷的造型、胎釉特征、装烧方式与装饰纹样,都与景德镇湖田窑址、落马桥窑址出土的元代青白瓷高度相似。

图为江西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在鄱阳湖湖底的瓷片分布。(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张文江推测,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是一处元代早期以装运青白瓷为主、少量吉州窑黑釉和浙江龙泉窑青釉瓷等水下船货遗址,遗址形成时间可能为公元1300年前后的20年。

  张文江表示,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是江西省第一次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水下遗址。该遗址的出土遗物不仅反映了元代中国南方的瓷业面貌,还见证了景德镇元代窑业的兴盛和景德镇窑的巨大生产量。

  他还认为,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见证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航运中心地位,实证了鄱阳湖是古代南来北往航线上的重要节点。遗址中出土的船货涵盖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吉州窑黑釉瓷器和浙江龙泉窑青瓷,证实了鄱阳湖是浙江龙泉窑和江西吉州窑瓷器的重要航运节点。(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