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则天展”在荷兰开展

海牙10月27日电 陶俑、珠宝、铜镜、瓷器、杯盏、金银瓶罐……汇聚105件中国珍贵文物,呈现一名女性跃升一代女皇的传奇历程,“一代女皇武则天展”26日在荷兰北部城市吕伐登开展。

展览现场。(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供图)

  当日在位于吕伐登的荷兰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馆,由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镇江博物馆、巩义市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偃师博物馆和新安县博物馆选送的105件展品亮相,结合唐代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为荷兰观众揭开武则天的神秘面纱。

  在105件展品中,近30%的文物系首次赴欧展出,而为了让荷兰观众更好理解武则天的“世界”,展览特意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由武则天“自述”其传奇人生。

  26日开展前,展览于当地时间25日举行开幕式。展览组织方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孙小兵在致辞中表示,1974年,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承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在荷兰国家博物馆展出,半个世纪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再次组织中国文物远渡重洋来到荷兰,相信将为深化中荷文化遗产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荷兰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馆馆长克里斯·卡伦斯表示,荷兰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馆拥有丰富中国瓷器馆藏,致力于通过文物展览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此次非常荣幸作为首展地,欢迎“一代女皇武则天展”在荷兰开展。

  中国驻荷兰大使谈践亦出席开幕式,表示2024年是中荷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来荷展出50周年。中方愿与荷方携手扩大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带来沉浸式文化盛宴

近日,“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在武汉市四美塘文化公园火热启幕。为期五天的展览将长江流域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了市民身边。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多样的非遗项目,还特别推出了“长江情怀”“感知长江”“品味长江”“乐赏长江”四大板块,为市民呈现了一场视听和味觉的双重盛宴。

武汉市四美塘文化公园主会场 图/鲁天舒

广袤的长江流域滋养了众多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长江流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1200余项,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几乎涵盖了我国非遗的所有类别。

在“长江情怀”板块,众多来自长江流域的传统手工艺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从古朴的漆器到精美的剪纸,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工匠们的匠心。展品不仅展现了长江文化的多样性,还凸显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令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加深了对非遗的理解。

非遗传承人介绍青瓷 图/宋宛凌

“釉色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龙泉青瓷创烧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工艺流传至今已逾七百年。目前,龙泉青瓷是全球唯一被列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陶瓷类项目。据传承人介绍,为了顺应时代变迁,近年来龙泉窑烧制了生肖样式的青瓷摆件,这一尝试取得了成功。“比如兔年我们做了3000单,一个星期就卖完了。”传承之外,龙泉青瓷焕发出创新活力。

“感知长江”板块则以“杏林妙手”“匠心神韵”“国潮新声”三个主题集中展示了传统医药和非遗手工艺作品。在这里,观众们可以近距离了解中医药的独特配方,也能见证非遗手艺的制作过程。此外,展会还展示了由年轻人设计的国潮作品,进一步拉近了非遗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

游客现场体验非遗食品 图/李泽屹

以藏红花、雪莲花、沉香等原材料制成的藏香是长江上游流域非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了吸引年轻人,国家级藏香非遗传承人次仁平措的学生俞女士特地带来了一些藏香工艺品。据其介绍,这些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藏香手串、挂件能永久持香,具有安神静息的功效。

最吸引人气的当属“品味长江”板块,该板块汇聚了长江流域沿线的非遗美食,如孝感米酒、白族三道茶、涪陵榨菜、泸州老窖酒等,为观众带来了“舌尖上的长江”。每一个展位都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风味和故事,令市民和游客在体验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美食背后的非遗技艺。

白族三道茶用到的原料 图/赵涵

“一苦、二甜、三回味,白族三道茶是代表人生哲理的一款茶。”特地从云南大理远赴武汉的三道茶展位负责人说道。白族三道茶起源于南诏时期,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2022年11月29日,“白族三道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舀满满一大勺软糯的汤圆,再依次加入糖、米酒、桂花和金桔,一碗清甜醇香的孝感米酒就制作完成了,扑鼻的香味吸引不少观众前来品尝。据展位负责人介绍,自1924年鲁毓柏在孝感城区创建了第一家经营米酒的鲁源兴米酒馆,孝感米酒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涪陵榨菜创制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面世以来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影响日益扩大。据展台负责人称,涪陵榨菜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经过人工切分、江风脱水、土坛窖藏等十二道工序,酱香味浓、口感劲道、味道鲜美。

在“乐赏长江”板块,非遗表演将文化魅力搬上了舞台,包括黄梅戏《戏牡丹》、苏州评弹等表演,令观众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舞台表演通过视听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传统艺术的直接体验,令非遗文化更加生动鲜活。

非遗展现场,志愿者小牟既通过传承人的讲解了解了唐卡,也涉猎了书法、刺绣等其他非遗文化。“来之前没想到毛笔还分那么多种,来了之后算是拓宽了我对非遗的认识,觉得很有意义。”

作为此次展览的主会场,四美塘文化公园曾是武九铁路环北线机修车间段,2023年经改造变身成为新晋特色景点,展馆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同时,吉庆街、昙华林和黄鹤楼等多个文化地标也同步展开了非遗展演活动,让非遗文化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活跃起来,体现“在武汉,非遗就是生活”的理念。

活动现场的市民 图/宋宛凌

“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作为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组成部分,“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致力于非遗项目的宣传和保护,推动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观众王女士表示,“这次展览让我看到了许多平时接触不到的非遗文化,感受到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据悉,本次“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主会场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主会场之外的多个分会场活动则将延续到10月28日。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刘坤/宋宛凌、黄紫怡、彭思源、王格格)

来源:中国日报网

宜兴大型陶艺装置“陶潭印荷”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10月26日上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陶潭印荷”颁证仪式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矿址公园的林上树屋举行。

据介绍,大型陶艺装置“陶潭印荷”由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联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共同发起。装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 (IAC)名誉主席、世界著名陶艺家雅克·考夫曼设计,宜兴近千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陶艺家、诸多社会贤达共同参与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国兴负责实施,设立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矿址公园内。

颁证仪式上,丁蜀镇镇长伍震球致欢迎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候任)徐栋致辞。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副总经理董凌彦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证证书,雅克·考夫曼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参与证书,江苏陶都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强和徐栋颁发了“陶潭印荷”创作活动纪念证书。

当日仪式现场,雅克·考夫曼先生向在座嘉宾们介绍了“陶潭印荷”的创作理念。“陶潭印荷”采用先进国际陶艺设计理念,以宜兴陶瓷原料和独有的“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制成,千余片花瓣组成的独特的荷花形象。参与创作人员在陶质荷花花瓣上留下手指印和签名,从而创造了一项新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多高级工艺美术师(紫砂类)参与制作的陶艺装置。未来,这一装置将成为宜兴乃至中国陶瓷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引领陶瓷艺术的新风尚。(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来源:中国日报网

浙江龙泉启动青瓷大系复刻:穿越时空 重现经典

丽水10月25日电(傅飞扬 刘茜)“眼下,我们正式启动‘国宝重光·再现经典’龙泉青瓷大系复刻活动,计划用3年时间,梳理复刻300件龙泉青瓷传世经典器型,建立青瓷大系样本库,并通过复刻、转化、运用,推动龙泉青瓷承古启新。”25日,浙江丽水龙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华俊受访时说。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公元12世纪至15世纪,龙泉青瓷不仅在中国流行,还受到世界瓷器市场追捧,成为中外传统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使者。

  近年来,龙泉市委、市政府致力做好青瓷文化“深化、物化、转化”文章,持续推动龙泉青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龙泉市启动青瓷大系复刻活动前期,专家委员会参考了海内外文博机构、《宋画大集》等文史资料并整理出经典传世青瓷器型,在全面征求青瓷文化专家学者、行业协会、收藏协会等各方意见后形成共识,选定了首批复刻的103件器物,器物时间线涵盖五代至清朝。

龙泉复刻的部分经典器型。王亚成供图

  “开展龙泉青瓷大系复刻活动,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我们通过梳理经典青瓷器型,深入挖掘瓷器背后的文物故事,生动展现青瓷文化从起源、兴盛到传承、创新的全过程,让青瓷文脉的历史渊源更加明晰,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更加丰润。”龙泉市青瓷研究所所长胡兆雄说。

  为让历史经典焕发活力,龙泉通过“百匠复刻百器”的形式,组织老中青三代青瓷匠人联合创作,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赋予青瓷文化当代价值,让传统烧制技艺在守正创新中得到升华。

  此外,传世经典器型制作完成后,龙泉市将通过组织宣传推广、举办国内外巡展、开发青瓷文创、举办文旅融合活动、汇总编纂《龙泉青瓷大系图鉴》等方式,不断放大复刻活动效应,打响“天下龙泉”文化品牌。

  龙泉青瓷行业协会会长陈爱明表示,开展青瓷大系复刻活动很有必要,在复刻器型和工匠的匹配过程中,行业人员积极报名——这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同时有利于龙泉青瓷文化发扬光大和龙泉青瓷产业创新发展。

  “本次活动中,我复刻的器型是龙泉窑青釉黑胎花觚和龙泉窑青釉弦纹贯耳瓶。作为非遗传承人,这是使命也是责任,我们要用心传承这份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严少英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湾陶瓷艺术家“瓷都”寻瓷 共叙两岸情缘

景德镇10月22日电 (朱莹)“歌曲《青花瓷》红遍两岸,当我踏上‘天青色等烟雨’这句歌词的发源地,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无数工匠的辛勤劳作和艺术创造映入眼帘。”台青杨庆宜22日在景德镇如是说。

  当日,2024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暨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家作品展在江西景德镇开幕。两岸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千年瓷都”寻瓷,参加两岸陶瓷艺术家作品展、开展两岸陶瓷文化交流笔会、进行陶瓷文化体验活动等。

10月22日,两岸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在陶瓷文化交流笔会现场进行创作。朱莹 摄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景德镇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因瓷而立,300多名台湾陶瓷艺术家在此创业发展,成为“景漂”。

  陶瓷艺术家卓柏成来自有“台湾景德镇”之称的新北市莺歌区,他告诉记者,两岸陶瓷文化同根同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台湾的陶瓷艺术家们在传承中华传统陶瓷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特色和创新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台湾陶瓷风格。”

  开幕式前夕,两岸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陶溪川文创街区等地,探寻陶瓷古今文化密码,共叙两岸情缘。

10月21日,台湾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参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朱莹 摄

  台青柚子(化名)学习陶艺近两年,对于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漂”在景德镇她表示很惊讶,“创意怎么变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是我这趟旅程想要得到的答案。”

  “台湾与大陆共享同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陶瓷艺术同样传承了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在台湾艺术家冯瑞伦看来,此次交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切磋,更是两岸同源文化的深度互动与碰撞。

  杨庆宜说,通过这次活动,不同的创作理念、技艺手法相互碰撞、融合,将催生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陶瓷作品。(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全国首次!河北为陶瓷进行区域协同立法

 10月10日,“磁州窑、邢窑、定窑、中国北方瓷都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协同立法”新闻发布会在磁州窑发源地邯郸市峰峰矿区召开。在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统筹指导下,邯郸、邢台、保定和唐山四市围绕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进行省内协同立法。这是河北省首次开展设区市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次围绕陶瓷进行区域协同立法。

 今年9月25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邯郸市磁州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邢台市邢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保定市定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振兴促进条例》,自11月1日起施行。四市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有了更为有力的法治保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 大量珍贵秘色瓷亮相

杭州10月11日电 (林波)10月11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吴越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当日,主题为“吴越千秋——五代十国时期的东南乐土”的吴越文化博物馆展览同步举行,展出350件(套)文物,其中有150件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大量珍贵秘色瓷。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始终奉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国”政策,在五代十国动荡不堪的乱世中,开辟了一片净土、护佑了一方百姓。

  秘色瓷发端于中晚唐,繁盛于吴越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座丰碑。

10月11日,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展出的秘色瓷皮囊壶。 林波 摄

  据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黎毓馨介绍,秘色瓷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吴越国社会的多方面信息,以秘色瓷为代表的越窑青瓷,是吴越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亦漂洋过海,成为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广泛传播。

  以展出的秘色瓷皮囊壶为例,据临安区博物馆馆长鲍伟华介绍,这种源自北方的皮囊壶造型,是吴越国与辽国等游牧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充分展示了双方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

10月11日,民众在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观看秘色瓷海棠形盘。 林波 摄

  此外,该展览还展出了秘色瓷花瓣口海棠杯和海棠形盘的组合。该组合也是首次在公众面前展出的稀有器型,展现了古代独一无二的制瓷工艺。

  据悉,此次展览展陈面积6220平方米,展览文物种类包括瓷器、金银器、玉器、漆器、水晶、玻璃、丝织品及石构件等,系统展示了吴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发展成就,让人充分认识吴越国在延续中华文明上的独特作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湾陶艺家在彭州:几百年前我一定是这里的烧窑工

1977年,台湾陶艺大师蔡荣祐在台中雾峰成立陶艺工作室。42年后,其子蔡兆庆从台湾来到四川彭州,在碗厂坡古窑遗址旁重燃窑火,相继推出以彭州地域风貌为创作灵感的“龙门四季”“湔江蓝”系列作品。近日,蔡兆庆接受电话采访,在谈及和彭州的缘分时称,“自己上辈子或许就生活在这里。”

2019年7月,蔡兆庆在四川彭州为陶艺爱好者示范烧窑。(受访者供图)

  蔡兆庆自幼随父亲学习陶艺,“住家和工作室在一起,起床看到的就是陶瓷,父亲做陶瓷,我就在旁边玩泥巴”,回忆起与陶土为伴的童年,他笑称,“玩着玩着就会了。”

  2019年5月,蔡兆庆受邀来彭州“西部瓷谷·陶工户”文创基地交流陶艺,首次来彭州的他被当地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富的泥料、矿石吸引,几个月后,他决定扎根彭州,专注在地化的陶艺创作。

  蔡兆庆的工作室坐落于彭州海窝子古镇,这里地处龙门山脉,彭州人的“母亲河”湔江穿境而过。“推开窗,就能看到湔江,眺望远方,龙门山尽收眼底”,蔡兆庆描绘他身边的彭州美景,“这里的春天植物萌芽,万象更新;夏天,湔江水呈现一片湛蓝;秋来山上的银杏满树鎏金;冬季雪后天晴,龙门山的雪景一目了然。”

  蔡兆庆用陶瓷语言记录自己眼中的彭州:将彭州阳平观的幽深竹海融入“竹节系列”品茗杯,以龙门山的四季更迭为灵感创作“龙门四季”茶具,用“湔江蓝”系列作品定格夏天的湔江水……

2024年4月,蔡兆庆的“湔江蓝”系列作品在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展出。(受访者供图)

  在彭州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让蔡兆庆和这里的联结越来越深,他常和家人戏称自己几百年前一定是彭州的烧窑工。在他看来,彭州与台湾气候、土壤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烧制过程,也拓宽了自己的创作空间,“我在台湾烧某一种效果有时烧不好,但在这里用同一方法,成功率高很多。”

  除了彭州山水,蔡兆庆也从大陆其他名山大川中觅得灵感。回忆起早先的创作经历,他说,“我父亲年轻时每年至少来大陆两次,积累了很多摄影作品”,看过父亲所有作品的蔡兆庆从中获得很多创作思路,他不断尝试釉色融合,希望将大自然的颜色还原于器具中。于是,九寨沟的水、敦煌的沙、茶卡盐湖的镜面倒影被一一记录,“寨沟绿”“敦煌釉”“茶卡盐”等作品相继问世。

  如今,蔡兆庆来彭州已五年,除了找到自己的陶艺天地,他也结交到不少“陶瓷好友”。“当地老一辈陶瓷人听说有台湾人来这里做陶瓷文化推广,都很乐意带我去找泥料跟矿石”,蔡兆庆举例,研制“湔江蓝”就用了当地矿工提供的铜矿。当地65岁的陶瓷师傅黄明兴也加入蔡兆庆的工作室,和他同吃同住同劳动。

2024年2月,蔡兆庆在四川彭州为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制作花器展品。(受访者供图)

  “一年365天,我至少有330天都在工作室”,蔡兆庆表示,自己平时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把泥巴做出想要的效果。眼下,他正结合彭州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的特性,创作名为“蜀红”的系列作品,希望未来大家提起陶瓷,不仅想到景德镇,也会想起彭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触摸”数字古陶瓷 感受闽台两地宋元时期陶瓷艺术

福州9月30日电 (洪燕)30日,“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在位于福州市烟台山的大观美术馆开展。展览充分利用线上平台、VR展览、数字博物馆等前沿技术,参观者可以自由地旋转、缩放乃至“触摸”数字古陶瓷,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制作工艺,感受闽台两地宋元时期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图为参观者在“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上体验宋元陶瓷VR数字系统。

  闽台两地,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宋元时期的古陶瓷更是这段辉煌历史的璀璨见证。本次展览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将闽台两地民间珍藏的宋元古陶瓷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原,不仅赋予了古陶瓷艺术新的生命,也让这段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近距离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内涵。 

图为“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上,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原的陶瓷。

本次展览策展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郑则凌副教授表示,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展览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实现传统古陶瓷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并展示了海峡两岸宋元时期古陶瓷艺术的全新面貌;也将作为中华文化的海外延伸的侨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让世界共赏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图为“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上,利用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三维展台吸引参观者。

  展览期间,两岸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还将围绕古陶瓷的历史、艺术价值及文化意义展开交流与探讨,加深人们对闽台海丝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加。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从9月30日持续到11月15日,为游客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探访河北井陉“千年瓷乡”:窑火里的古瓷新韵

甘陶河与绵河环抱中的南横口村垴子街5号,“燕赵老字号”井陉“庆源成”瓷号设计总监王唯同正为一批新赶制的“中山茶具”手工拉坯。这些在外观设计上融入“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元素的陶瓷茶具,代表着石家庄地域文化,深受来此观光的游客喜爱。

  始建于西汉的中国传统村落南横口,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下辖村。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制瓷历史的“陶瓷之乡”,曾是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井陉窑的主要窑址之一。现“庆源成”瓷号所在院落,即是始于清咸丰年间的南横口瓷窑老商号“庆源成”所在地。

 创烧于隋代的井陉窑,盛于宋金,烧造历史近1500年,却直至20世纪80年代方为人知。这个在装饰工艺方面颇具特色,与邢窑、定窑窑址距离约百公里的窑口,一直隐匿于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其产品常被误认作“土定”“定西窑”等。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井陉窑的发现者孟繁峰曾在受访时表示,与邢窑、定窑、磁州窑不同,井陉窑窑址大多处于太行山深山区,环境较闭塞,故而导致其发现时间最晚。

  2013年,“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横口的窑火自宋金始,至今千年不熄。“庆源成”瓷号延续着井陉窑的古法烧制和手工技艺,瓷器呈现出原始拙朴的素美。“我们研发出多种泥胎、釉料配方,同时创新器型外观,讲究粗泥细作,尤其部分注入相关文化元素的作品,成为热销的‘文创伴手礼’。”“庆源成”瓷号负责人于会明说,瓷号每年生产陶瓷2万余件,市场供不应求。

  以“庆源成”为代表,旧日南横口村民多以烧制瓷器为业。“20世纪50年代,不足千人的南横口村,却有窑口80多座。如今村中常住人口500多人,半数以上的人拥有制瓷手艺。”南横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风栋说。

  村中因此有了无数废弃的匣钵(注:烧制陶瓷的窑具之一),俗称“笼盔”。这些匣钵被村民们广泛应用于村中建筑。于是,这种由匣钵堆砌的墙体,成为南横口别具一格的标志。街巷内,匣钵墙、石头路、古窑、古瓷、古宅、古树,与环村的甘陶河、绵河相映成趣。

这里的窑口,是北方瓷窑典型的圆窑造型,俗称馒头窑。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井陉窑南横口窑址,是已发现井陉窑遗址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窑址。进入其内部一窥,曾经窑火旺盛的火膛、摆满瓷器的窑床都保留着原有风貌,让人遥想它曾经窑火生辉的年代。

  历史上属于太行古八陉之一的井陉,行路之苦有若蜀道。巧妙的是,南横口窑址距离甘陶河河岸仅百米,甘陶河与绵河相汇后的绵蔓河,为井陉窑瓷器外销提供了便利的水路。

  “井陉窑的历次考古发掘表明,最迟到金代时,井陉窑瓷器就已通过水路东出井陉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继而运销全国甚至海外。”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说,遂有《正定府志》记载:“真定府产瓷器,明时充贡出井陉。”

  坐落于南横口村中部,距甘陶河约五六十米的“燕赵老字号”井陉“陉山聚记”瓷号内,不少游客正带着孩子体验陶艺制作。30元人民币的体验价,让大部分游客感觉很“亲民”。

  “陉山聚记”瓷号负责人李怀林介绍说,体验者年龄从三岁至六七十岁不等。有外地游客专程到此制作公道杯,并亲手刻上朋友的名字,烧制完成后赠送给对方。

  对井陉窑独特装饰技法戳印点彩等颇有研究的李怀林,会不定期组织戳印技艺等专题活动,教授游客体验这些传统工艺。

  令李怀林欣喜的是,“陉山聚记”瓷号近年快速发展,这与2016年开始打造的南横口陶瓷水镇发展同步。每到节假日,体验者数量伴随当地客流增长常常“井喷”。

  陶瓷水镇主打古瓷水韵,旨在对南横口村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据介绍,井陉县投资逾2.5亿元,在南横口村建设陶瓷文化街、陶瓷文化中心等文旅项目,助力打造以“湿地和陶瓷”为主题的绵蔓河湿地旅游经济带。

 “白天游古村、品美食、赏民俗、制陶瓷,晚上可欣赏陶瓷水镇灯火水景、夜景。”陶瓷水镇运营企业河北弘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辉表示,非遗表演、文创市集等系列活动正陆续谋划展开,陶瓷衍生品、桨板赛事等新业态也在布局中,这里逐渐成为周边民众“微度假”“微旅游”的热门选择。

  随着南横口陶瓷水镇持续出圈,当地手作店、咖啡馆、民宿等均迎来大量客流,“人流量”变为“经济增量”。“村内山楂小院、太空舱等精品民宿经常一房难求,同时带动了陶瓷工艺品、餐饮等多个业态。”马风栋说,依托文旅产业,村集体每年收入逾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

  “近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南横口村作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村,集中实施了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焕发勃勃生机。”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维表示,为进一步传承陶瓷文化,留住历史记忆,井陉县将继续推动南横口村传统村落保护修复,完成明清古民居修缮、古窑恢复、水上工程提升等工程,形成陶瓷水镇特色文化圈层,唤起游客的乡愁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