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博物馆藏明清家具与现代陶艺展贯通古今时空

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应妮)“器以载道——恭王府博物馆藏明清家具与现代陶艺展”日前在恭王府博物馆开展,展览共展出明清家具29件,以及18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28件陶艺作品。

展览现场。 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展览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与恭王府博物馆共同策划,以“场域记忆”为主要思路,通过展陈与灯光的剧场化叙事,构建古建空间、明清家具与当代陶艺的关联。希望借当代创作激活历史记忆,以一系列蒙太奇式的时空结构,展现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厚德崇礼、惜材重艺的哲学思想与造物巧思,解读中式美学要义,传承弘扬工匠精神。

展览现场。 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展览根据恭王府嘉乐堂正殿及东、西配殿院落布局划分三个主题单元:正殿“以素为绚”陈列多件明代家具,简约内敛线条流畅的黄花梨官帽椅、翘头案、亮格柜等与多种风格尺度的当代陶艺作品“零距离”亲密互动,形成一个个相互关联又和而不同的“微展览”;西配殿“以繁入简”,将清代家具的繁复雍容、沉郁厚重与青花、釉里红、德化白瓷、质朴粗陶等对比设置,清雅的茶器倩影在双重镜面的反射下映上墙壁;东配殿“寄此山林”,侧重于表现园居生活,成对的玫瑰椅与兄弟般的平头、翘头案,在星系银河、《新石器》山峰穿越陶环与屏风瓷板画之间遥相呼应,让人联想到恭王府萃锦园的叠石花径、湖色天光。

展览现场。 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策展人白明表示,这次展览让文物家具从博物馆库房回归历史场域,当代陶艺作品更得以进入一个贯通古今的时空隧道,两种习见器物的实际功用与精神审美在充满张力的展览现场交互呈现,使观众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体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器以载道”中发现生活之美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庄铭博高克娟伉俪海外收藏捐赠特展在侨乡晋江展出

福建晋江5月18日电 (记者 孙虹)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器载归途——庄铭博高克娟伉俪海外收藏捐赠特展”当天在侨乡福建泉州晋江市博物馆开展,首次展出澳大利亚华侨庄铭博、高克娟伉俪无偿捐赠给家乡晋江的1823件藏品,其中中国文物艺术品1521件、其他藏品302件。

  据了解,这次捐赠是晋江乃至泉州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单次文物捐赠,也是中国规模较大的海外文物艺术品回流捐赠项目。活动现场,晋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少伟为捐赠人庄铭博、高克娟伉俪颁发感谢状。

5月18日,“器载归途——庄铭博高克娟伉俪海外收藏捐赠特展”在晋江市博物馆开展。图为向捐赠人庄铭博、高克娟伉俪颁发感谢状。刘翼 摄

  北宋龙泉窑刻莲花碗、南宋龙泉窑贴双鱼纹洗、明万历青花仙鹤图盘、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三足炉……本次展出的捐赠品涵盖陶瓷、珐琅、漆木器、玉石器、金属器、纺织品、邮票、纸币等几大门类,时间跨度自汉唐至民国时期,基本完好地保存着往昔的风貌,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尤其是外销产品特色突出,不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和研究资料。

  “明清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珐琅工艺在中国匠人手中发扬光大,与中国的错金、错银镶嵌以及绘画、雕刻、陶瓷、刺绣等技艺融合,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清晚期,中国珐琅工艺从宫廷流入民间,后远销海外,获得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青睐。”晋江市博物馆馆长林铅海介绍,此次庄铭博、高克娟伉俪捐出的文物中有300多件珐琅器,不仅系统填补了泉州此类藏品的空白,也是一段中外文明互鉴、审美互通的佳话。

5月18日,观众参观“器载归途——庄铭博高克娟伉俪海外收藏捐赠特展”。柯宁 摄

  庄铭博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捐赠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举动能够带动更多海外侨胞关注文物回流事业,让更多文物绽放属于它们的光芒。”

  “庄铭博、高克娟伉俪的义举,不仅让流散海外的文化瑰宝重归故土,更以实际行动为侨乡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晋江市副市长吴尊意如是说。

  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期间,晋江精心筹备了文物展览、非遗展演、非遗山海行体验等14项活动,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厚重的历史“潮”起来,让市民和游客朋友领略“海丝侨乡”的独特魅力。吴尊意表示,晋江将以此为契机,携手守护文化遗产、共筑精神家园,在“锦绣山河”中开启“美好旅程”。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冰花瓷“冻”住哈洽会 鹤岗文创火出圈

哈尔滨5月18日电 (李丽 记者 史轶夫)“这冰花瓷太绝了!像是把松花江的冰棱冻进了瓷器里!”5月18日,在第三十四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现场,捧着冰花瓷杯的大学生小林对着镜头直播,屏幕上瞬间弹出数十条点赞。在这场国际经贸盛会上,鹤岗展馆的创意设计展区凭借“脑洞大开”的文创好物,成了最热闹的“网红打卡地”。

 走进鹤岗展馆,晶莹剔透的冰花瓷展台前始终挤满人群。不同于传统瓷器的温润,这些杯子、花瓶表面凝结着细密冰纹,在灯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冰花陶瓷和传统瓷器不同,外表呈现的冰花状纹理是由制作技艺和烧制温度作用产生窑变,在陶瓷表面自然形成的花纹。

  不远处的北红玛瑙首饰区同样吸睛。以往总被贴上“老气”标签的玛瑙,在设计师手中摇身一变:艳丽宝石镶嵌于流线型金属框架中,传统玉石文化与当代时尚美学激烈碰撞。“我本来是陪妈妈逛展会,结果自己挑了对玛瑙耳钉!”来自长春的游客李然兴奋地展示购物袋,“这种混搭风既复古又时髦,太适合当通勤配饰了。”

  烙画、麦秸画、葫芦画展区更是人气爆棚。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与传承人热切交流,感受创意设计如何让传统技艺迸发新活力。

  这场文创盛宴不仅圈粉了中老年观众,更让年轻群体“上头”。据统计,创意设计展区年轻观众占比超40%。“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现在发现原来这么‘潮’!”在根雕作品展区,大学生陈雨感慨,根雕作品则突破传统边界,以抽象艺术视角重塑自然形态,让古朴树根焕发前卫艺术生命力。

  “这些爆款的背后,是鹤岗探索‘创意+产业’融合的持续发力。”鹤岗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介绍,近年来,鹤岗市通过举办创意设计活动、引进人才、扶持企业等举措,让冰花瓷、北红玛瑙等传统工艺完成“潮改”。此次参展的7家企业,正是当地文创产业升级的缩影。

  当传统工艺遇上现代设计,当地域文化碰撞创新思维,鹤岗正用一个个惊艳的文创作品,在哈洽会上唱响“文化强音”。这些会“说话”的匠心好物,不仅让世界看到了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底蕴,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寻味中华丨非遗)汝瓷:一抹天青醉古今

关于汝瓷的来源,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与北宋皇帝宋徽宗的梦有关。

  相传,宋徽宗曾梦到雨过天晴后天空出现天青色,梦醒便下令烧制天青色瓷器。最终,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工匠完成了皇帝的愿望。

  宋徽宗的梦无从考证,但汝州工匠烧制的瓷器——汝窑瓷器流芳至今。河南省汝州市汝瓷协会名誉会长范随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汝瓷开创了中国瓷器史上的鼎盛时代。”

2025年2月,河南宝丰汝窑博物馆馆藏文物“北宋汝窑天青釉莲花式瓷碗”。 王宇 摄

  范随州介绍,汝瓷是宋代宫廷御用瓷,其烧制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地位显著,可谓“天下名瓷,汝窑为魁”,汝窑也因此位列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之首。著名画家李苦禅曾言,“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一踏入“中国汝瓷文化之乡”汝州市,一尊巨型天蓝釉荷叶口瓶雕塑映入眼帘,它被称为汝州“市标瓶”。其蓝本为元代天蓝釉荷叶口瓶。

  汝瓷尤以素淡高雅、明净润泽的天青、天蓝釉色为贵。“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窑工七十二,方可成器”。范随州指着他写满详细数据的“汝瓷笔记”说道,“每一件精美的汝瓷作品诞生,要经过选料、练泥、制坯、制釉、施釉、烧制等七十多道工序”。

  范随州介绍,天蓝釉的形成主要是烧制过程中窑位与火候恰臻妙处,这也导致成品率低,“比如烧一窑汝瓷通常要6吨柴、53个小时,而最终成品率通常会低于5%。”

  在他看来,汝瓷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是唯一以“玛瑙为釉”的瓷。据传,宋代工匠大胆尝试在釉料中加入研磨成粉的玛瑙,最终烧制出独特的天青色瓷器。

  因传统柴烧耗时耗力,成品率又低,加之战乱等各种因素叠加,汝瓷烧制技艺曾一度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汝瓷得以恢复烧制并发展壮大。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汝瓷企业遍地开花,烧制技艺也从传统柴烧增至气烧、电烧等,成品率逐渐提升。

  范随州与夫人王振芳仍坚持柴烧工艺,但现在更重造型、用途的创新。记者在他们创立的弘宝汝瓷文化园发现,夫妻二人设计创作的《青春》《立业》《不惑》《知命》《耳顺》《自在》六把汝瓷壶,格外引人注目。

  “从外观棱角分明的《青春》到圆润平和的《自在》,暗喻人的一生从年轻时的锋芒、冲动到年老时的看透、自在。”王振芳介绍,这一组“岁月之壶”与众多消费者共情,线上和线下销售火热。

 弘宝汝瓷还推出了热销产品:汝瓷“扬声器”。用汝瓷制成弯曲的管子,中间开了凹槽,把手机放进去调大音量,声音便带着独特瓷响放开,听上去神奇且韵味十足。

  “目前,我们打造的‘汝瓷+科普’融合创新模式,各方评价良好,让参观者一边现场体验少林功夫、非遗展演,一边沉浸式体验汝瓷创作。”范随州说。

  如今,汝州市共有汝瓷生产与销售企业484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汝州市所在平顶山市还全面推进建设陶瓷文化新空间,蒲城古陶文化产业园、中国大唐文化苑研学基地等相继落成,为公众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陶瓷文化的机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际博物馆日”民间收藏品公益鉴定活动在四川宜宾举行

宜宾5月17日电(吴平华 曹慧君 庄歌尔)17日,在第49个“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由四川省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支持,“宜博鉴宝”——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民间收藏品公益鉴定活动在四川宜宾市博物院举行。

此次活动是川渝文博单位首次联动,通过“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搭建的服务平台,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鉴定专家,为民间收藏爱好者免费鉴定藏品的同时也普及收藏知识,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当日,共有15位收藏者带着47件(组)物品参加此次鉴定,包含金属、陶瓷、书画、玉器、杂项等各类藏品,以书画居多。专家们一一仔细端详、认真鉴别,通过观器形、听声音、触手感、察细节等方式,仔细研究藏品,从材质、工艺、造型、纹饰、款识等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依据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出了客观、准确的鉴定意见。

  活动现场,宜宾市博物院工作人员还向现场观众及收藏爱好者们分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宣传手册,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破坏文物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收藏不应抱“捡漏”心理,多到博物馆参观,观察藏品文物的细节,学会欣赏,更好地体会到收藏的快乐。

  此次活动不仅进一步发挥了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推广了如何合法合规开展收藏活动,科普了历史文化知识及藏品鉴定知识,也为收藏者们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引导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正确理解文物价值,科学、理性收藏,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新闻网

昌南亮相摩洛哥“江西日”活动,再现丝路文化交融

2025年5月9日,摩洛哥“江西日”活动在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盛大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中华老字号」昌南陶瓷在本次展览中,以瓷为媒,聚焦景德镇青花瓷作为丝路文明纽带,铺陈出中摩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成为中外嘉宾聚焦的中心。

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叶建春、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琛罡等嘉宾出席活动并致辞,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亦主持。

拉巴特市委会主席德尔维什,以及来自摩洛哥文化、旅游、教育、商业和新闻媒体各界嘉宾120余人参加了活动。现场品香茗、观美瓷、赏非遗。

叶建春在致辞中指出,陶瓷是中华的瑰宝,此次活动生动展示江西陶瓷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成为摩洛哥民众近距离感受江西魅力的窗口。

昌南陶瓷,始于唐代,作为景德镇历史最悠久的代表性瓷器品牌,本次以“瓷上新韵”为题,通过呈现中国当代景德镇陶瓷的器物之美,从中摩文化交融的视角,聚焦江西景德镇青花瓷作为丝路文明纽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通过“器物+图鉴+影像”多元形式,生动呈现中国江西与摩洛哥跨越数百年的陶瓷文化共鸣。

13-14世纪,自中国元代开始,青花瓷便作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文化使者”,成就了中国与摩洛哥的双向文明对话。载满景德镇青花瓷的阿拉伯船帆,沿着季风绘就的蓝色航线,经过红海以及波斯湾进入地中海,穿越万里从景德镇到摩洛哥。

700年前,摩洛哥旅行家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惊叹着中国瓷器的釉色,元朝江西航海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镌刻下摩洛哥矿工的辛勤,这场文明互访比马可•波罗更早见证陶瓷之路的传奇。丝绸之路将中国陶瓷带向世界,让陶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

千年来,景德镇窑火持续不熄,七十二道制瓷工序传承千年,四大名瓷冠绝中外,镌刻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匠心,以及对自然色彩的独特理解和精湛技艺。

此次展出的陶瓷作品,正是中华老字号“昌南”对中国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色釉的一次集中诠释,展品涉及八大品类瓷器,从茶具、咖啡具、办公杯、餐具等高端日用瓷,到传承经典的仿古花瓶、装饰盘、瓷板画等艺术瓷。

展品背后的七十二道非遗制瓷工序,呈现江西景德镇陶瓷从传统烧造技艺到现代文创设计的传承脉络。展览内容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表达了对中国陶瓷文化的浓厚兴趣与高度赞赏。

此次“瓷上新韵”陶瓷展,不仅加深了摩洛哥人民对中国陶瓷文化的了解,为中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做出贡献,也让中华老字号“昌南”继伦敦全球品牌发布、中斐陶瓷艺术展后再次走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未来,昌南将继续肩负传承与传播中国陶瓷文化的使命,为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做贡献,让中国的陶瓷品牌再次立于国际知名品牌前列。

来源:中国日报网

西夏官窑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瓷器“火房”

银川5月16日电 (记者 于晶)记者16日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苏峪口西夏官窑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上获悉,苏峪口西夏官窑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瓷器干燥专用建筑,将陶瓷干燥工艺的实物证据提前数百年。

  苏峪口西夏官窑遗址作为宋金时期西夏疆域内唯一生产精细白瓷的窑址,自2021年起历经4年系统发掘,其官窑属性得以确认:遗址出土匣钵刻有的“官”字款,与辽宋皇家窑厂规制如出一辙。白瓷、供器等器物更在西夏陵、皇家寺院中现身,直接印证其皇室专供的特殊身份。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西夏官窑研究的学术空白,更为探究西夏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互动交融提供了关键物证。

  “苏峪口西夏官窑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系统阐述了该项目的三大核心创新。他认为,该项目通过地层叠压关系与类型学分析,首次建立西夏窑址科学分期标准。综合运用科技检测手段,构建了首个西夏瓷科技检测数据库。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遗址中发现的“火房”遗迹,作为中国最早的瓷器干燥专用建筑,将陶瓷干燥工艺的实物证据提前数百年,成功架起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的桥梁。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韩倩说,以白瓷技术传播为脉络,该项目揭示了辽宋夏金时期“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路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认为,该项目以瓷器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了不同政权对立下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此次开题标志着西夏官窑研究迈入全新阶段,其成果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庆元新发现一处唐代窑址

丽水5月15日电(傅飞扬 吴梦飞)“这次我们新发现的一处唐代窑址位于竹口镇黄坛村青峰山一侧,被命名为‘青峰窑’,经专家初步鉴定,该窑址出土瓷片与2014年发掘的唐代黄坛窑遗存特征高度一致,为研究浙西南唐代制瓷业提供了珍贵实证。”15日,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文物保护所所长陈化诚说。

  今年3月,庆元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组在黄坛村附近山丘地表发现散落的青瓷残片。随后,工作人员对周边展开排查,最终在一处被道路覆盖的坡地边缘发现多处瓷片及堆积层。陈化诚回忆说,为寻找线索,普查组几乎踏遍了附近的每座山丘。

  为确认窑址年代与性质,普查组将现场采集的瓷片与2014年黄坛窑址出土标本进行比对,并邀请相关专家赴庆元鉴定。

5月13日,窑址现场采集的瓷片。吴梦飞供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室(水下考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谢西营曾主持庆元南宋胡纮墓及黄坛窑址考古发掘。

  “这个窑址的面貌,跟2014年发掘的黄坛窑址面貌是基本一样的——两者均以青中发灰的釉色、平底碗盏及匣钵支烧工艺为典型特征,且均生产大型缸、盘口壶等器型,窑具使用垫饼等同类工具。”谢西营表示,结合地层关系,他们确认青峰窑为唐代遗存。

  庆元地处浙闽交界,自古以来都是瓷土资源富集区。此次发现的唐代窑址,与2014年发掘的黄坛窑址共同构成龙泉——庆元青瓷窑系的重要源头。

  陈化诚介绍说,黄坛窑址是迄今发现的龙泉及周边地区最早的青瓷窑址之一,其产品工艺展现唐代越窑向龙泉窑过渡的特征,如釉色清透、胎骨坚致但烧结程度较低。截至目前,丽水地区已发现的唐代窑址不足5处,新窑址的发现使该时期窑业分布脉络更为清晰。

  “这处唐代窑址点,可以更加充实丽水乃至浙江陶瓷史的面貌。”谢西营说,庆元地区的瓷业面貌丰富多彩,随着后续一系列考古工作的开展,它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方葡韵——中国时尚美学大展”走进澳门

澳门5月15日电 由国家艺术基金、澳门文化发展基金支持的“东方葡韵——中国时尚美学大展”15日走进巡展第二站澳门,当天上午在澳门科技大学举行开幕式。

5月15日,由国家艺术基金、澳门文化发展基金支持的“东方葡韵——中国时尚美学大展”走进巡展第二站澳门,当天上午在澳门科技大学举行开幕式。(主办方供图)

  作为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本次展览以“文化交融”与“美育传承”为双核,通过200余件时尚工艺作品,将澳门中葡文化交融的独特基因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时尚美学。展品涵盖首饰、服装、金属、陶瓷、漆器等九大工艺门类,巧妙提取葡式瓷砖纹样、澳门历史城区色彩等文化符号,展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对话。

  开幕式以一场“快闪”时尚秀拉开序幕,澳门科技大学学生模特身着澳门科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设计的融合中葡元素时装,演绎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景德镇青花斗彩“春碗”入藏中国工艺美术馆

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日前将纪念春节申遗成功、亮相央视春晚的景德镇陶瓷青花斗彩——“春碗”正式捐赠给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青花斗彩“春碗”。 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在捐赠仪式上表示,“春碗”作为传统技艺创新突破的代表之作,承载着幸福、安康、富足等美好寓意,其先后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与元宵晚会,与全国人民共同见证和庆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将“春碗”捐赠给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对其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升华,期望未来通过对外展示,与广大群众共享传统技艺的创新成果,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克龙表示,“春碗”入藏中国工艺美术馆是对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充分肯定。千年窑火不熄的景德镇,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统领,坚持“文化立市、工业强市、贸易兴市”同向发力,加快人才汇聚,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全力推进申遗工作,努力把“千年瓷都”这张亮丽名片擦得更亮。

捐赠仪式上嘉宾合影。 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春碗”直径1米,代表春节入遗元年,以正德碗为造型,碗身环绕五个不同书法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用精湛的青花斗彩陶瓷装饰工艺,将“贴窗花”“舞狮”“舞龙”“放鞭炮”“团圆饭”“看大戏”六大春节年俗巧妙融入,画面色彩明快鲜艳,不仅展现春节热闹场景,更传递出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明理念。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