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博会文创产品受青睐 专家建言丰富消费体验

河南鹤壁11月15日电 (记者 韩章云)AR扫码看浚县泥咕咕“动起来”、AI剪纸许愿机输入文字即能打印一张剪纸风格图片……15日,为期4天的第十一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中原文博会)正在河南鹤壁举行,新款文创产品频频亮相备受青睐。

11月14日,河南鹤壁,顾客在第十一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参观

 本届中原文博会吸引了1400余家文化企业参展,着力打造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和企业交流平台。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各地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其中,非遗成为各地文创产品研发的“热土”。泥塑、瓷器、剪纸、绘画、布艺等中国传统工艺,经创意包装,以文具、服饰、食品、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呈现,不仅可观可感,还能穿戴上身、入口品味,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

11月14日,河南鹤壁,第十一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出的浚县泥咕咕。

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尤努苏·萨伊迪·利科科被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浚县泥咕咕吸引。拿起一只小鸟造型的泥塑,他从鸟尾处的小口吹气,“咕咕咕”的声音让他感到惊喜,“很像小鸟的声音,这很有趣”。

  鹤壁被称为《诗经》的故乡,展会前期,“中原文博会纪念版流沙票根”走红网络,流沙缓落,《诗经》浮现,十分梦幻,成为本届中原文博会的文创“爆品”,备受青睐。

  近年来,中国各地文创产品研发热度空前,“爆品”频出。例如北京的凤冠冰箱贴、藻井冰箱贴被网友称为“最难‘抢’的文创”。那么,文创“爆品”何以备受青睐?

  “文创产品吸引消费者买单,除好的创意,也需创新呈现方式。”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郭广新认为,如依托网络游戏、沉浸式演出,利用AI、AR、元宇宙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不仅能让消费者找到情感共鸣,还能丰富消费者的体验。

  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杨德林以陶瓷为例介绍,河南拥有汝瓷、钧瓷、唐三彩等众多名瓷及窑口遗址,文创产品可以很好地实现艺术陶瓷生活化,生活陶瓷艺术化。

  上海好励文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缪仁好认为,文创“爆品”具有阶段性,除本身创意外,更需媒介推广,其中,消费者的体验式推广最为重要。“消费者把某地文创产品带回去或者送出去,起到二次传播、二次消费的作用,他们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某地文化,这种大文旅效应才是真正的‘爆品’。”(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英博物馆获捐1700件中国瓷器

综合英国广播公司(BBC)、《泰晤士报》和《卫报》等媒体13日报道,仍旧深陷2000件藏品失窃丑闻的大英博物馆当天宣布,大维德基金会将把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悉数捐给大英博物馆。这些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包括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珍贵文物。

  报道称,这批文物原属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自2009年起进入大英博物馆第95号陈列室作专题展出,基金会的受托人此次正式将这些文物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全名为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是一家成立于1952年的小型私人博物馆。创始人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生前收集了大量中国珍品文物,主要以陶瓷为主。后来,基金会因经营不善,遂将藏品出借给大英博物馆保管。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图片来源:外媒

  资料显示,大维德基金会及其藏品一直备受瞩目,其陶瓷收藏之丰、品质之精,举世闻名,如汝窑作为存世数量稀少的陶瓷精品存世不过90件,仅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汝窑陶瓷就达12件,且皆为品相完整、器型稀见、胎釉上乘的珍品。

  据称,大英博物馆此次获赠的文物年代从公元3世纪跨越至20世纪,其中大量带有年号款识,对研究中国陶瓷的断代与制作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即“大维德花瓶”,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是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公开发表的资料中最早带有详细年款的元青花,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瓶还入选“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

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图片来源:外媒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大英博物馆官网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长期公开展出2000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很多是稀世之宝。“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去年8月,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藏品失窃成为该馆“史上最大丑闻”,《泰晤士报》甚至以“国家耻辱”来形容此案。事件发生后,博物馆馆长和副馆长相继引咎辞职。随之,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也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根据该馆今年5月发布的最新声明,已找回628件丢失或被盗文物,但仍有上千件文物不知去向。该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称,找回失窃藏品的工作仍在继续。国际艺术品追回公司CEO马里涅罗曾直言,追回失窃文物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这其中存在复杂的法律和鉴定问题。

  失窃丑闻令大英博物馆所谓“文物保管人”的角色受到强烈质疑,要求英国归还被掠夺文物的呼声一再高涨。尼日利亚、希腊、埃及等国均要求其归还国家文物。

来源:环球时报

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 揭示中华文明早期形态

早在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发源地已经形成了一套“年月日时”完整计时系统,陶寺先民们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过上了富足的农耕生活。

这些考古发现在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展出。该馆于11月12日对公众正式开放。

展出230件(套)珍贵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骨器、铜器和漆器等各类器物,全面展示了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表示,博物馆不仅为全面展示陶寺文明提供了一个平台,还通过数字技术为游客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陶寺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1978年正式发掘,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具有空前规模的城址,功能分区多,宫殿和陵墓等级分明,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

高江涛从2003年开始参与陶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他说,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观象台。

该观象台由13根呈半圆形排列的夯土柱组成。站在特定的观测点上,观测者能够通过日出时分太阳的位置来判断节气。例如,冬至时,太阳会从柱子间的第二道窄缝中升起,而春分和秋分时节则以第七道窄缝为标志。

此外,该馆还展出了其他的天文仪器,包括铜齿轮形器——专家推测它可能用于观测月相;“圭表”仪器的实物——其原理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度量日影长度的变化来确定时间;还有五个彩绘的木制“沙漏”装置——据说也是用于计时体系。

所有这些工具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先民们种植小麦、玉米、大米和小米时所使用的。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各种农具和储存剩余谷物的地窖,竹鼠和鳄鱼的遗骨则表明这里曾经是温暖潮湿的气候。

1980年出土的一件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博物馆亮点之一。陶盘上刻画了一条浑身鳞片的双耳盘龙,龙方形的嘴里叼着一根松枝。

高江涛说,陶盘上的龙形图案是多种灵兽的组合体,帮助我们追溯中国文化中龙图腾的起源。

他补充说,展出的乐器中,如磬(编钟)、陶寺铜铃和鼍鼓(一种覆有鳄鱼皮的彩绘木鼓),反映了当时礼乐文化中高规格的仪式。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表示,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

他说:“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万千气象看福建|在千年古窑 读懂德化陶瓷的“海丝故事”

 新华网福州11月14日电(刘默涵 肖和勇)走入泉州德化屈斗宫窑址,仿佛走进了一段活的历史。千年前,匠人们在这里架起柴堆,烧起窑火,一件件淡雅脱俗的瓷器由此诞生。

  11月14日,“万千气象看福建·唱响海上牧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泉州德化,感受瓷都因海而兴、向海而荣的海丝故事。

  德化陶瓷自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屈斗宫古窑址便是时代的见证。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该遗址于1953年发现,1976年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单位对屈斗宫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15平方米。

 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展出的出土作品《夏商·陶兽》

  据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屈斗宫窑址窑炉依山而建,除窑顶坍塌外,其余结构保存较好,有火膛、窑室、窑门、隔墙、出烟室、护窑墙等遗迹。该窑为分室龙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时期窑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屈斗宫窑址也是德化瓷辉煌历史的一道缩影。德化瓷兴起于宋朝,但德化窑烧瓷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7年,在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发掘的原始青瓷窑址,距今已有3700多年历史。

  进入宋元时期,受益于泉州海洋商贸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遍布德化18个乡镇,其中,青铜器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177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考古发掘的古窑址,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屈斗宫古窑址旁的宋元德化窑展示馆,集中展示了德化陶瓷一路走来的辉煌成就。这里汇聚了来自德化屈斗宫窑、尾林窑、内坂窑等古窑址的600多件代表性器物,来访者可以近距离了解宋元时期德化陶瓷的风采。

  “宋元时期,德化制瓷工艺、烧瓷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并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明代,德化白瓷风靡世界,被誉为‘中国白’。”郑炯鑫说,近年来,德化县持续推进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力争将德化窑打造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进一步提升“德化窑”文化品牌,赓续海丝文明。

  悠久的陶瓷发展史,为德化积淀了厚重的陶瓷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德化现有陶瓷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2024年1-9月,德化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476.3亿元,同比增长13.1%。

来源:新华网

“乡村给城市引流”:“瓷海明珠”照亮古村文旅

在浙江丽水龙泉市,“00后”金宏杨最近有点忙——因为在城区经营的青瓷店铺和在溪头村开设的民宿生意都不错,她频繁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不过,她发现不少游客是先进村感受青瓷文化后,再萌生出逛城的兴趣,“乡村给城市引流,有点妙!”

  “先进村,再逛城”,身居山区一隅的溪头村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作为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龙泉青瓷有着超过1600年的历史,被誉为“瓷海明珠”。溪头村是全球首个陶瓷类“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地。如今,该村深挖青瓷文化,用千年非遗“点燃”古村文旅热。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古龙窑可谓溪头村的“镇村之宝”。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古龙窑群落,每年村里会举办数十场“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体验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沉浸式参与。随着客流高涨,上到退休老人、下到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在村子里寻觅到了新机遇。

  今年65岁的村民孙国华就是其中一位。眼下,他在家门口当起了“演员”,一身白色中山装,一把蒲扇,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游客,串起青瓷开窑流程的台词娓娓道来。“能以表演的形式向游客介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龙窑开窑仪式,我很自豪。”他捋了捋飘逸的白色长胡子,笑着说。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人们漫步溪头村,小路转角处就能欣赏到青瓷大师的作品,或是触摸嵌在黄泥墙上的青瓷碎片,近距离体会“如玉类冰”之美。加之设计前卫的竹建筑群、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古村的魅力愈加彰显。

 “其实,溪头村的‘美’并非一蹴而就。”土生土长的叶柏青回忆说,早年溪头村各类加工作坊多,污染严重。

  依托浙江扎实推进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溪头村与众多乡村一样实现华丽蝶变。叶柏青2017年回村经营高端民宿,因为“经过整治后环境逐年变好,于是选择回到家乡从事旅游业,旺季的时候民宿订房率能达到85%以上”。

 游客因青瓷慕名来到溪头村,总能挖掘到更多“宝藏”。好山好水孕好茶,吴呈伟的荒野茶店迎来了越来越多的顾客;陈翠花忙着晾晒酸枣糕,阳光下,金灿灿的糕体耀眼夺目……有来自杭州的游客表示,“一进溪头村,青瓷文化扑面而来,这里吃喝玩乐住一应俱全,买了许多乡野好物,不虚此行”。

  古代青瓷漂洋跨海,当代游客纷至沓来。溪头村虽被群山环抱,但“青瓷与乡村互相成就,偏远小山村走出大山、走向国际是必然”。接受完记者的采访,金宏杨又开始着手对接北京、上海等地的研学团队,在她看来,溪头村的魅力应该被更多人看见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四届“香港潮州节”将于11月20日至24日举行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简称“潮总”)13日在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四届“香港潮州节”将于11月20日至24日一连五天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本届“香港潮州节”主题为“潮韵相传”,旨在推广潮汕四市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希望通过“世界潮人摄影展”“百潮汇展─潮100+1”“潮人家宴”“潮人潮事潮系家国”“潮州美食”“潮食潮煮”“工夫茶”“潮州戏”“英歌舞”活动等与公众互动,让广大香港市民品味潮汕四市历史文化底蕴。

  在本届“香港潮州节”上,主办方将重点推广潮汕品牌产业,设立逾150个展销摊位,展出潮汕美食如牛丸、鱼蛋、卤水鹅、盆菜、鱼皮饺、绿豆饼、单丛茶、糕点、粿类,以及木雕、手拉壶、潮绣、陶瓷等工艺品。

  潮总主席陈振彬致辞时表示,作为香港100多万潮籍乡亲的代表团体,潮总一直致力于弘扬潮汕文化。“香港潮州节”是潮总打造的亮点项目之一,前三届“香港潮州节”分别于2015年、2017年及2022年举行,得到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第四届“香港潮州节”将商务交流和文化推广融为一体,相信一定能为香港市民提供一场文化盛宴。

  第四届“香港潮州节”筹委会主席高永文介绍了本届潮州节的活动内容,他希望别开生面的潮州节可以全面展示潮汕的独特风土人情,加深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届“香港潮州节”由潮总主办,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广东海外联谊会,国际潮团总会和国际潮青联合会作为支持机构,广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海外联谊会合办,潮总辖下包括香港潮州商会在内的46个属会协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窑火不息 龙泉青瓷焕新

月饼状青瓷摆件、刻画月球表面形态的青瓷壶承供不应求;架起金箍棒、双手合十的青瓷悟空销量激增;各式青瓷盛具、挂坠出海参展,再续海上丝绸之路前缘……近段时间以来,龙泉青瓷频频出圈。

位于浙西南山区的小城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龙泉传承千年窑火,并未墨守成规,而是守正创新,潜心改良制造工艺,融合时代文化元素,开拓青瓷产业振兴之路。

振兴青瓷 续写千年传奇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时期,盛于宋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越窑、耀州窑、定窑等瓷窑的影响,以瓷质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端庄、色泽纯洁著称。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作为全球唯一陶瓷类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龙泉得以传承。烧制龙泉青瓷的传统龙窑,依低丘缓坡而建,窑洞逐级向上,因形如卧龙而得名。数据显示,龙泉境内曾发现龙窑窑址400余处。随着液化石油气窑发展,以柴火为燃料的传统龙窑曾一度销声匿迹。如今,传统龙窑烧制技艺在龙泉逐渐复兴。

青瓷烧制技艺也在龙泉焕发新活力。近年来,龙泉坚持“艺术瓷与日用瓷协同推进”的发展导向,加快推进瓷土标准化建设,研发新型陶瓷材料,同时以高能级产业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2018年以来,龙泉已举办六届世界青瓷大会,助推龙泉青瓷产业现代化发展。在去年10月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瓷大会上,共签约产业类、人才类等项目10个,涵盖青瓷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青瓷数字化智能制造等领域。

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张平介绍,龙泉青瓷是本地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相关市场经营主体达4000余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当前青瓷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龙泉亟须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去年先后揭牌,已开展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作品展览等各类活动60余次,参与者达数万余人次,一批科研项目达成合作。

数智破题 重塑产业结构

软件导入设计图纸,工作人员点击启动,通过激光照射或刀具雕琢,雕刻平台上的瓷坯表面快速显现出图案……在位于龙泉市剑池街道的浙江得道云智能制造青瓷有限公司,数字智能制造工艺生产线将传统青瓷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起来。公司艺术总监吕悦介绍,按照传统方式,打样环节通常需耗费10天,涉及设计、泥塑、注浆、上釉等工序。样品一修改,又得重复一整套流程,而在这条生产线上,打样时间被缩减到1天甚至更短,提高了工艺精度和生产效率。

吕悦说,相比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的陶瓷产业,龙泉青瓷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龙泉青瓷产业面临从业人员数量不多、设计力量薄弱、生产智能化程度低等挑战,数字技术有助于破局。

今年6月,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就“推动产品设计数字化”“推动生产制造数字化”提出要求。早在2014年,龙泉就成立了青瓷3D打印技术服务中心,缩短坯体制样周期,帮助青瓷创客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2021年,龙泉上线剑瓷行业产业大脑。作为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平台,剑瓷行业产业大脑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等功能于一体,显著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龙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设计到服务再到制造,数字技术正加快推动龙泉青瓷产业多元化发展。龙泉鼓励企业重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吕悦说,青瓷制造数字化并不意味要放弃手工技艺,而是双线并行,兼顾产业发展和非遗传承,以高品质青瓷提升品牌价值。

规范标准 巩固发展基础

数月前,龙泉市尚唐瓷艺发展有限公司向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下了100吨瓷土购买订单。龙泉市尚唐瓷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小龙介绍,前期公司对标准化瓷土进行了试生产,结果显示品质稳定,成品率高。

长期以来,龙泉瓷土生产领域标准化程度不高,行业呈“小、散、弱”状况,缺乏统一生产标准,导致瓷土成分差异大,这制约了青瓷产业规模化发展。

2023年,龙泉加强瓷土原材料标准化建设,成立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强化青瓷材料标准化研究,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一系列举措让瓷土产品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帮助青瓷生产企业提质降本。

目前,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已研发出龙泉弟泥、朱砂泥、哥窑泥、铁胎泥、高白泥等五大系列14款产品,日产瓷土可达60吨。部分产品已供给青瓷生产企业批量投入生产。

瓷土原材料的标准化工作是青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为产品拓展市场打开空间。邱张平介绍,产业向标准化转型的同时,龙泉青瓷坚持以开放姿态看世界、闯市场、走天下,把与海外市场“联姻”作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渠道。

今年7月,龙泉市政府与浙江省二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浙江省二轻集团将依托集团外销平台,把龙泉剑瓷产品推向海外。

“从南宋到明代中期,龙泉青瓷一直是我国海外贸易的大宗产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它能出口海外,风靡世界,凭借的是对技艺、造型的创新。我们要继承创新思想,而不是一味仿古。”吕悦说,随着向标准化、数字化转型,相信龙泉青瓷将在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来源:科技日报

宜兴、景德镇两地75件大师陶瓷艺术精品集中展示

9月12日晚,“执紫之手 与瓷同行”宜兴景德镇陶瓷联展在江苏宜兴紫砂九隽开幕。展览现场,宜兴、景德镇两地39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携手展示75件陶瓷艺术精品。景德镇曾有“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熙攘、宜兴亦有“家家做壶,户户制陶”的盛景。此次联展不仅是陶与瓷的“双向奔赴”,也为宜兴、景德镇两地的匠人搭建了一座互学互鉴、对话交流的桥梁。图为嘉宾参观展出的紫砂壶作品。

图为嘉宾参观宜兴景德镇陶瓷联展

图为一名参观者用手机拍摄展品。

图为展出的陶瓷艺术精品

图为展出的陶瓷艺术精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家文物局: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意大利返还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器。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施雨岑)记者11月9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近日从意大利回归祖国怀抱。

  据介绍,2022年10月、2024年4月,意大利文物宪兵分别向我国通报3件和53件其查获的疑似中国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根据专家鉴定和法律研判结果,向意方提供了翔实的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意大利政府正式提出返还要求,意方决定返还上述56件文物艺术品。

专家表示,该批文物艺术品主要应为我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直接物质资料,汉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兽提供了当时社会安定富足与开放包容的实物见证。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门就返还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修复、研究展示开展后续合作,以文物为桥梁和纽带,促进中意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新华网

政企“双向奔赴” 长三角如何吃到“进博红利”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年度“盛事”,进博会不仅是外资企业发掘中国市场的大舞台,也是地方政府寻求贸易合作、抢抓招商机遇的重要通道。近年来,进博会规模越来越大,参展主体越来越丰富,对长三角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也越来越明显。长三角“遇见”进博会,正孕育出更多机遇之门、交流之窗、合作之桥。

  强大购买力彰显区域“硬实力”

  根据安徽省商务厅的数据,今年进博会,安徽共成立了1个省交易团、16个市交易分团和5个省直交易分团,经摸排,目前已有300余家单位、企业报送采购需求,意向采购金额近24亿美元;浙江则组织了超4.3万名专业采购观众,预计采购金额将突破百亿元,采购内容涉及先进设备、能源资源、农产品、消费品、服务贸易等众多领域;江苏省也派出了庞大的交易团赴沪寻觅商机,据悉,江苏交易团共注册9100多家单位、近4万人,数量居全国前列。

  除了派出强大的“买手”团队,不少地方也派出了不同层级的招商团抢抓机遇。

  进博期间,苏州市相城区组成的招商分队不仅一一巡馆、还召开多场对接洽谈和招商推介会,详细介绍相城人文历史、地理位置、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等情况,让国内外企业更直观、深刻、全面地了解相城。目前,相城区已对接智能装备、医疗器械、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企业数十家。

  以进博会为契机,江苏如东(上海御河硅谷)投资恳谈会11月7日在沪举行。“随着通苏嘉甬高铁、南通新机场、八条过江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加快推进,如东将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和‘五个中心’建设,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希望企业家朋友多到如东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如东、走进如东、选择如东。”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雷盛情向各类外企、民营企业等发出邀请。

  以文促商开拓产业新格局

  强大的“购买力”不仅彰显了区域发展硬实力,也展露出区域惯有的商业“亲和力”。进博会迎来第七届,长三角的人文宣介团也愈发驾轻就熟。

  这几天,如果去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夹层,会发现,几乎任何时候,浙江人文体验展厅里都是人头攒动,黄酒、中药、丝绸、文房、石雕、青瓷等产品和项目,吸引了大量人群前来观摩体验。

  “算下来,这已经是我第15次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参展了,每一次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浙江汇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总经理朱福伟说,开馆首日,公司生产的针刺无骨花灯就吸引了宝格丽设计团队的关注,他们在摊位驻留许久,又派出专门的人员前来洽谈,并考虑推出联名款手提包。

  “当前浙江正在大力发展‘历史经典产业’,以全新视角推动其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在这一过程中,借势上海这样一个全球文创产业聚集区大有裨益。”浙江省商务厅贸管处二级调研员赵智展说,进博会聚集了大量国际客商,有助于企业在充分交流中碰撞出新的订单和生意,在进博会上“买全球”的同时,浙江也在大力推介本地优势。

  作为上海市闵行区的结对帮扶城市,淮南市也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展厅。

  “文化与文化之间都是可以对话的,但首先是要有对话的舞台,进博会就是这样一个融通中外的大舞台。”汉风陶瓷文化总经理许怀君致力于推广寿州窑,他说,每年进博会,都会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展区下单,定制公司的伴手礼。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成为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选择定制本土经典文化产品,带到海外。

  双向奔赴撬动板块新动能

  与本土招商团干劲满满形成呼应,大量外商也在积极布局长三角,双方正形成“双向奔赴”。

  今年9月30日,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上海虹桥商务区voco套房酒店和上海虹桥商务区逸衡酒店正式启幕。

  “进博会是世界与中国沟通的桥梁,更是站在中国看世界的‘窗口’,连续七年参展进博会,洲际太明白‘大虹桥’的集聚效应。”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爱默尔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纵深,虹桥板块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近期两家酒店的开业无疑将进一步完善“大虹桥”的商旅及会展住宿布局。

  无独有偶,就在进博会不久前,GE医疗超声大中华区总部暨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项目也于10月21日落地无锡,该项目致力于打造聚焦超声的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客户体验中心。

  “长三角拥有完备的医械制造供应链,是推动我们加快全面国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的一大重要沃土。透过长三角,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经济强大的韧劲和生命力。”GE医疗中国副总裁、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说,早在1994年,GE医疗就在上海建立了造影剂生产基地,这也是GE医疗全球最大对比剂生产基地,占全球产量的60%;此外,1996年落户无锡的GE医疗无锡基地已发展为公司全球最大超声中心和品类最全的临床诊断医疗产品生产基地,并与数百家当地供应商建立合作,推动当地产业链发展。

  对此,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周敏涛也深表认同。“长三角机遇广阔、医疗应用场景丰富,是强生医疗科技全球先进产品和技术创新经验落地的重要区域。我们致力于不断升级本土研发、创新合作和高端智能制造能力,更好地响应病患和客户需求。”周敏涛说,公司在上海、苏州等地都建设了大型高端生产基地或创新平台,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强生医疗科技不仅要全面推介公司的好产品,更致力于积极探索本地合作的好伙伴。(记者杨金志 胡洁菲)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