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文明的守望与传承

 金秋时节,北京大学鸣鹤园,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静立林间。

  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所现代化博物馆和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自1993年起正式对外开放。馆内现有石器、陶器、铜器、瓷器等13000余件藏品,其中大部分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和见证北京大学考古百年历程的学术收藏。

  循着“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走进馆内,抬头望去,两侧的展板和老照片回溯了北大考古的百年峥嵘岁月。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考古学研究室,中国近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开拓者马衡担任主任,倡导“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保存、研究中国过去人类之物质遗迹及遗物”,并制定考古计划,开展田野工作。

  1952年,北京大学成立中国高校第一个考古专业。5年后,北大考古开始独立开展田野考古教学实习,确立“田野发掘—调查—整理—编写报告”的田野考古教学“北大模式”。

  1983年,北京大学将考古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立考古系。此后,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科门类不断丰富,开辟宗教考古、陶瓷考古、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一批新领域,开展现代人及其文化的起源、中国文明形成及早期发展等大量前沿课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表示,千禧年以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北大考古的学科布局和特色,拓展了中国考古学科体系的内涵。

  百年积淀,马衡、向达、苏秉琦、宿白、邹衡、吕遵谔、严文明、俞伟超、李伯谦等考古大师云集北大;

  70余载,田野考古训练齐全、教师队伍完备、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北大模式”与时俱进。

图为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目光移至展柜,考古发掘标本、老档案、发掘报告、器物卡片等百余件组展品,标记中国考古学中的“北大印迹”。

  新石器时代的鹰形陶鼎、商代的刻辞卜骨、西周时期的叔虞方鼎、元后期的卵白釉印花“太禧”铭盘……沈睿文告诉记者,馆内收藏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历年从田野考古工作地点带回的教学标本。

  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北大考古步履不停。

  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赵昊长期负责带领北京大学三星堆考古队参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

  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曹大志主持的北京大学周原遗址考古工作,发现先周时期最大建筑王家嘴一号建筑及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为理解周原城市发展过程以及西周都城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考古文博学院博雅博士后李佳胜参与的福建泉州安溪下草埔遗址发掘工作,首次完整揭示了沿海冶铁业的生态链及宋元时期安溪地区特有的冶炼技术,相关成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实证资料。

  ……

图为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的展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供图)

  沈睿文介绍,自1957年独立开展田野实习起,北大师生足迹遍布全国,参与发掘的项目39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围绕历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北大考古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在今年9月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初步建立,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展望未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华文脉传承中北大考古将如何作为?

  “责无旁贷。”沈睿文回答。(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瓷都焕新文旅地标,为国庆中秋假日添亮色

羽白市集、灵感市集、烟火市集人头攒动,美食美器六大主题展让人舌尖与视觉双重满足,国际著名雕塑家陈文令的“无界之境”艺术展更是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驻足打卡……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德化红旗坊·文旅产业园内人潮涌动,艺术与烟火气在这里交织碰撞,点亮了假日的美好时光。

这些热闹的文旅活动背后,是一座老瓷厂的华丽转身。10月1日,德化红旗坊·文旅产业园正式开园(试运营),宣告这一标志性的德化陶瓷工业遗存焕发新生。产业园前身为德化红旗瓷厂,曾经见证德化陶瓷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辉煌。如今,泉州文旅集团、德化文旅集团与中铁七局集团携手,将其打造为以文创孵化、创作研学、文化博览、生活休闲、游客休憩为核心的复合型文旅空间。

游客正在体验瓷塑。

按照“修旧如旧、再现经典”的保护理念,红旗坊不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独特肌理,还通过夜经济、沉浸式演艺、创客空间等创新业态,赋予老厂房以年轻、时尚、国际化的气息。恰逢国庆中秋长假,红旗坊以“海丝明珠 红旗新辉”为主题,围绕“白瓷+文旅+青年”的融合方向,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节庆体验。文创市集带来一系列年轻态的原创IP,陶瓷展陈让游客触摸千年“中国白”的温润质感,非遗体验则让孩子们在手作间感受古老工艺的匠心传承。红旗坊不仅成为潮流社交与家庭亲子的假日新选择,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瓷都德化的文化底蕴。

作为拥有3700多年制瓷历史的千年瓷都,德化的陶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陶瓷工艺品、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如今,随着红旗坊·文旅产业园的开园(试运营),这座见证工业辉煌的老瓷厂完成了蝶变,既留住了匠心记忆,也拓展了文旅新空间。在这个“双节”假期,它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让世界在假日里看见德化的古老与新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亮相意大利米兰

北京10月5日电  米兰消息:2025“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以下简称“新生万物米兰展”)3日在意大利米兰开幕。正值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该展览体现了中意悠久的文化交流成果。

 本次展览由阳光媒体集团主办、意大利中国理事基金会联合主办,以“历史绵延,社交不止”为主题,汇聚41位中外艺术家与15家参展机构的108件/组作品,将在塞尔贝罗尼宫(Palazzo Serbelloni)展出10天。

  据介绍,该展览由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联合策展,以“双线叙事”呈现“四大展区”,诠释东方现代美学,构建文化对话新范式。

  展览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其中,明线聚焦“宴会”“雅集”“茶会”“戏剧”四大经典社交场景,巧妙融入非遗元素,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交场景中重焕生机;暗线则剖析社交过程中“人-行为-空间”三者的动态交互,紧扣“相逢”“相识”“相知”“相望”四个情感阶段,引领观众从情感共鸣与场景体验的双重维度,感知非遗的当代价值与独特魅力。

 展览分为“相逢·宴会”“相识·雅集”“相知·茶会”“相望·戏剧”四个展区。通过场景化叙事,无论是宴会“相逢”中的多元碰撞、雅集“相识”中的畅谈共鸣,还是茶会“相知”中的匠心对话、戏剧“相望”的永恒回望,都旨在传递“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永恒”的理念。

中国驻米兰总领事刘侃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意两大文明古国虽相隔万里、语言相异、文化背景亦不相同,但同样悠久璀璨、饱含两国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本次展览集展出百余件中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佳作,通过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打造场景重现,为非遗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为古老文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杨澜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器以载道,本次展览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古老的手工技艺,也用当代语言重构东方审美,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它们为社交和情感沟通提供了场景和媒介,让人们在文化的镜像中不断发现自我。中国与意大利自古就有丰富而悠久的非遗、贸易及文化交流,‘新生万物展’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碰撞和精神共鸣。”

  3日,来自中意两国文化、商业、艺术、演艺等领域的百余位嘉宾共同见证展览揭幕。当晚,融合美食、美酒、音乐与非遗表演的“中意文化之光晚宴”在展览现场举行。展览期间, “婺风遗韵”分享会、泸州老窖·国窖1573“让世界品味中国-中意非遗社交美学与品牌全球化对话圆桌论坛”于4日、5日举行,现场观众可以近距离参与非遗体验与互动,共同探索非遗的别样魅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设计强国·香山话谈—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交流研讨活动在景德镇成功举办

9月27日,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下称“青年设计100人”)交流研讨活动在景德镇“设计强国·香山谈话—景德镇智汇”活动期间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汇聚青年设计人才、整合产业资源、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强服务、扩影响”的战略,激发青年设计师创新活力,推动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升级、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原院长、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麓山实验室主任何人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景德镇市创意设计协会荣誉会长陈冬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田斌出席活动并致辞。

最后,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负责人郗小超,浙江传媒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副教授叶风,四川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副系主任、副教授罗杰,茵达思创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健,马鞍山学院党支部书记王珍珍,北京林业大学工业设计主任王渤森,中国钟表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罗西尼表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副主任兼首席设计师马野皓,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晓杰,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工程师马洋,北京城市学院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邓媚丹,天津科技大学讲师夏南,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魏婧婧,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讲师、硕士生导师李珊珊,景德镇学院教师万勐杰,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梁之茵,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后杨鸿等来自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及企业的青年设计100人委员代表对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未来发展展开交流研讨

“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是由我国从事工业设计及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青年工作者,以及支持设计创新事业的青年企业家和活动家,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发起并成立的全国性、综合性、服务性、行业性、学术性、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我们诚挚欢迎更多优秀青年设计师加入“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与行业同仁携手同行、互帮互助,以创意赋能实践、以协作推动创新,共同为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来源:东方网

相覆相补 “覆·补——宿利群新作展”分享会举办

景德镇10月1日电 围绕中国传统陶瓷器物延展开来,交融东西方绘画手段,呈现艺术家“由器入画”的独特路径,“覆·补——宿利群新作展”分享会日前在景德镇陶溪川球磨美术馆举办。

  据了解,“覆·补——宿利群新作展”近期在陶溪川球磨美术馆展出,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共同主办,由美术批评家杜曦云担任策展人,设计师曹雅楠担任展览设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宿利群创作的油画、水墨、手稿以及装置艺术等80余(组)件作品。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俞可表示,宿利群将破损的陶瓷置于作品之中,这不仅因其承载着景德镇千年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其呈现方式与博物馆式的陈列不同。他说,艺术创作不仅是作品或观念的表达,也涉及艺术家如何在当下的文化现场中注入新的资源,并与观众形成真实的互动。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冠表示,宿利群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东西方、古与今、具象与抽象的矛盾交织,却因延续工艺美院的传统而被化解为一种悦目的和谐。作品表面亲近易懂,却内含深层的隐喻与思想。他的创作是在长久的酝酿与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尤其在陶溪川。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谈及为什么会将修复后的陶瓷转为国画再转到油画作品时,宿利群说:“我一直在想如何把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油画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过去我总是在画水墨的时候想着油画,画油画的时候想着画水墨,想把东西方的绘画手段交融在一起。后来我觉得,与其这么做,不如干脆把两者放一起,把画好的陶瓷的残片分裂开,再根据我画面的需要进行拼贴。拼贴完成并晾干后,再用油画覆盖。”

  他进一步解释,覆盖的过程同样需要取舍。宿利群坦言,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这是经过无数次推敲和否定的结果。你如果不否定自己,就不可能有新的东西出现。”他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把传统写生和传统水墨绘画彻底肢解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成新的画面。”(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窑火重燃 国庆首日浙江德清举办“开窑节”

湖州10月1日电(胡丰盛 王力中)“开窑啰!开窑啰!”10月1日,国庆长假第一天,浙江省湖州市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内,以亭子桥战国龙窑遗址为蓝本重建的“德清窑”窑门,首次徐徐开启,匣钵打开,一件件造型精美、釉色清丽的青瓷映入眼帘,惊艳四方。

  开窑节不仅复原古礼仪式,更通过窑火重燃、仿古瓷器出窑等环节,将千年前的制瓷现场“活化”呈现,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瓷之源”的文明温度。

  现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军港从匠人手中接过略带余温的陶瓷,一一讲解工艺特点。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源头在德清。德清所在的浙江北部东苕溪流域,是中国瓷器的重要起源地。早在3500多年前,先民们探索制瓷技艺,不仅找到了耐高温的瓷土、发明了釉,并掌握了高温技术,同时通过对美和艺术的不懈追求,最终孕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原始瓷。原始瓷窑址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是目前发现的窑址最集中、跨越时间最长、序列最为完整的原始瓷窑区。

 为进一步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德清深入实施“源文化”工程,谋划布局了“江南之源”项目,整合了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茶文化馆、丝绸馆、珍珠馆、农耕馆等文化功能载体,着力打造江南“源文化”的集成展示区。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进一步推动该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

  “这标志着沉睡千年的瓷脉被重新唤醒,先祖创造的技法融入当代先进技艺后,在新时代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志方说,人们不仅能看到原始瓷技艺的基因解码与活态传承,也能看到传统瓷艺与当代美学的激情碰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郑建明,曾主持过德清窑等一系列窑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他说,原始瓷、德清窑的复烧成功,是对古代优秀技艺的一次重要传承与弘扬,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重要实践。复烧之路,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艺复原,更是对古代匠人精神的致敬,是将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重新唤醒。

  现场,嵇锡贵等14家工作室入驻“江南之源”,当地还为驻地艺术家代表进行了授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件绘画作品的实践图谱 “后园林图景:姚永强”艺术展亮相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艺术客厅

9月28日,一场以“后园林图景”为核心命题的艺术展,在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艺术会客厅正式开展。此次展览以苏州知名艺术家姚永强的园林巨作《翠影入清怀》为核心,同步呈现了围绕该作品延展设计的40余件艺术文创产品。它通过艺术与生活交融的创新实践,重构当代人对苏州园林的认知图景,引发文艺界与企业的广泛关注,展览将持续至11月16日。

据了解,面对150平方米的空间和过往优秀展览的压力,姚永强创新性提出“一幅大画做展览”的构想,最终他以4屏2.2米高、2米宽的画作组合成一件巨作,耗时半年打磨,形成了其创作生涯中尺寸最大的园林作品——《翠影入清怀》。该作既延续了他标志性的青绿色主调与平面式构图,又注入了对园林的当代思考。

在题材表达上,画面上亭台廊道迂回曲折,保留着古典园林的雅致气韵,却并非对古建筑的复刻,金鸡驿、飞翔雕塑、游泳池等现代元素的融入,让“园林新景”突破了传统边界,他用全新手法和观念延续园林脉络,赋予古典题材全新的时代生命力。在姚永强眼中,这种被提炼出的画面,恰如苏州“双面绣”,一面是深厚的传统底蕴,一面是鲜活的当代气息,正是苏州人当下所拥有的后园林图景。

在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徐惠泉看来,姚永强的画作以几何图式的现代围墙贯穿画面,以精炼的当代视觉符号,与传统山水肌理咬合重构。“既延续了清雅幽深的文人情怀,更以形式语言的创新转化,破解了传统山水园林的当代性密码,赋予古意以通透的现代呼吸。”他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姚永强常年穿梭于城市街巷与山林之间,值守曲园数载,苏州文化的肌理与基因早已渗透进创作的每一处细节。在他的笔下,太湖石的嶙峋、穿石而过的虬曲树木都被赋予了生命,以极具张力的姿态“恣意生长”,悄然传递出园林在当代语境下的“生长性”。

而在创作手法上,他始终保持着先锋性与实验性。身为传统水墨画家,却从不被材料与笔墨束缚,既在画框之内探索园林的文人意趣,也在画框之外尝试多元表达,让理想中的园林一花一草、一石一树,都能在自由想象中落地成画,尽显现代构成与古典意境的交融之美。

展览现场的动画影像装置,更是让“园林活起来”的点睛之笔。屏幕中,姚永强的园林画作突破静态边界,以动态形式呈现亭台光影的流转、草木的生长,直观呼应了他“后园林”创作的核心追求,跳出“无人的古典园林”叙事,转向“有人的当代园林生活”,让凝固的古典生活美学重新流动于现代人的日常,用艺术打破大众对园林“遗产标本”的固化印象,搭建起古典意境与当代精神之间的桥梁。毕竟,苏州园林的真正魅力,从来不是孤立的景观,而是“诗意栖居”的载体,而姚永强正以画笔与展览为媒介,让这份诗意在当代生活中重获新生。

值得关注的是,画作创作与文创规划同步推进,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姚永强预先在画作中融入十余款几何纹样线稿,7月初作品扫描完成后,便邀请20余家文创供应商以及手工艺人集体读画,并将作品版权免费赠予苏州本地企业和工作室。从7月到9月,经反复沟通打磨,40余款覆盖衣食住行的文创产品和艺术衍生品陆续成型,产品横跨缂丝、玉雕、陶瓷等传统非遗领域,也涵盖家纺、服装、丝绸制品及动画等现代工业及数字品类。期间,姚永强均全程提供艺术指导,确保产品既贴合“后园林”画作风格,又精准适配市场需求,实现艺术审美与生活实用的有机统一,同时打破了“艺术只存在于画框中”的局限。

“他用了一种反向考古的方式,整合早年做吴地工艺美术研究积累的众多资源,使他绘画中虚构的现代产品在诸多设计师支持下从画中跳下来,画面中‘园林’的‘概念’局部构建,变成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手中之物。”苏州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说,这不是一个“画展”,而是从园林的视觉虚构到产品拆解、物化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化展示。这场以巨作撑展、用文创落地的展览,不仅是姚永强个人艺术创新的集中呈现,更为传统园林的当代表达、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开幕

株洲9月29日电 (刘曼)9月29日,2025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开幕,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的341家陶瓷企业、47个国际品牌参展,规模与参展商数量创历届之最。

  醴陵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出生地,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之都、中国花炮之都。

  如今,醴陵已构建起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从文化创意到文旅融合的完整陶瓷产业集群,产品涵盖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三大类4000多个品种,其中日用瓷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瓷已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均居中国第一。

  本届瓷博会以“千年瓷都 五彩醴陵”为主题,室内净展览面积30000平方米,设综合陶瓷馆、精品陶瓷馆、醴陵陶瓷馆、国际陶瓷馆、电瓷和装备机械馆等,共有标准展位1350个。展品包括国内陶瓷主产区企业代表性陶瓷产品、醴陵本地陶瓷精品、国外参展企业产品以及全国陶瓷创新评比大赛优秀作品等,涵盖日用瓷、艺术瓷、电瓷电器、特种陶瓷、陶瓷酒瓶、陶瓷装备等领域。

 瓷博会期间,将推出产业、文旅和大众消费三大类24项活动,包括全国陶瓷创新大赛、湖南(醴陵)电瓷电气产业“创新与全球化”发展论坛、中国现代陶瓷教育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城捡瓷嘉年华、QQ飞车炫瓷都等精彩活动,全面提升参展嘉宾及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其中,聚焦供需对接,瓷博会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商超等企业负责人参加醴瓷优品对接峰会,为全球采购商、经销商与优质陶瓷企业搭建高效、务实的对接平台。

  法国陶瓷艺术家Aima Saint Hunon首次参加瓷博会,对当地陶瓷艺术焕发出的蓬勃活力印象深刻。她认为,瓷博也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的文化的确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才让交流变得很宝贵,还有可能激发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

  本届瓷博会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湖南省商务厅、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株洲市人民政府主办,将持续至10月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云南曲靖:千年窑火燃新梦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潦浒村,是一座具有千年土陶烧制历史的传统村落。近年来,麒麟区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用足用活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为这座土陶村落注入新活力,实现千年古陶薪火相传。目前,潦浒村直接从事陶瓷产业的人员超2000人,年产值突破5亿元。 图为潦浒村村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泥语生花 艺韵欢歌——‘中国白·德化瓷’妇女儿童主题作品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

9 月 26 日上午,“泥语生花 艺韵欢歌 ——‘中国白・德化瓷’妇女儿童主题作品展” 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130余件套德化白瓷精品集中亮相,既展现千年瓷艺的传承创新,更以妇女儿童为主题传递温暖力量。本次展览由福建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泉州市妇联和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

展柜内,一件件温润如玉的德化白瓷作品静立其中,以细腻雕工和灵动造型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细赏。以温润的陶瓷语言为桥,既展现出新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活力与匠心担当,也让更多人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积淀的深厚底蕴,进而凝聚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守护文脉传承的强大合力。参展的大部分作品将无偿捐赠,诠释了陶艺家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寄托了对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女性故事的深切期望。

本次展览分为“巾帼芳华”“稚趣温情”“形塑千秋”“瓷绘自然”四个单元,展出了90余位陶艺家130余件(套)妇女儿童题材作品,超过半数由女性创作,展示了巾帼工匠对千年技艺的传承和昂扬自信的时代风貌,展现了妇联组织以瓷为媒凝聚巾帼力量、赋能妇女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林怡、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黄玲、有关行业专家和女性艺术家、学生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本次展览由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支持,福建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以全媒体形式报道“中国白·德化瓷”相关活动。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专题讲座、陶艺制作互动体验等活动。有关行业专家和女性艺术家、学生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来源:周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