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颜色釉–红釉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宣德时烧制出了祭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
       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已浓淡而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豇豆红釉印泥盒   清康熙

 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常以红色代表吉祥、富贵,被誉为“千窑一宝”的红釉瓷,也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成为世界陶瓷史上一颗闪耀着夺目光辉的明珠。

     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无一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仅光绪时稍有起色。

鲜红釉印花龙纹高足杯   明永乐

  胭脂水也称“金红”,清康熙年间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红粉低温釉。它是在烧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万分之一、二的釉料,于彩炉中烘烤而成。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为官窑产品。它始于康熙,精于雍正、乾隆之间。


      珊瑚红也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则颜色深而釉层厚。在康、雍两朝,珊瑚红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都极为精细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但仍以珊瑚红器物为贵。

宣德款祭红釉暗朵云纹盘    清康熙

 霁红创烧于康熙后期。它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霁红的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得意的名称。霁红釉盛于康、雍、乾三代。康熙霁红用料较粗;色泽厚重,釉色不甚均匀,红色作渗透状;釉边不齐。到雍、乾时,呈色稳定,红中带黑,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红色无显著渗透状。

      豇豆红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是清康熙时的铜红。 釉中名贵品种之一。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 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 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给人美感,引人遐思。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者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映而疏露着绿斑或色晕。因此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誉。

胭脂红釉碗 清雍正

 据记载,公元1430年左右,宣德皇帝上任不久,就下令景德镇御窑场烧制红瓷,几个月里景德镇彻夜通明,但烧出来的红瓷都没有达到皇帝的要求,为此宣德皇帝龙颜大怒,严厉的惩治了当地的督窑官,不少窑工也为此赔上了性命。
      后来一位窑工的女儿,为救自己的父亲,竟跳入窑中,以身祭窑,终于烧出一种犹如鲜血般的红色瓷器。人们说是窑工女儿的鲜血染红了陶胚,因此就把这种鲜红的釉色叫做“祭红”。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却从侧面说明了祭红釉瓷器的珍贵。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紫釉

瓷器釉色名。明代景德镇窑所创。锰为主要着色剂,铁和钴起调色作用。明“法华”器紫釉,清康熙、雍正、乾隆时紫釉,均以锰为着色剂。《南窑笔记》:“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现代景德镇紫釉中的锰,是用一种称为“叫珠”的钴土矿引入的(“叫珠”产于江西赣州,含锰量高达20%以上)。紫釉亦称“茄皮紫”,根据呈色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

茄皮紫釉螭耳瓶   清康熙

   釉面光滑莹润,是暗紫色的,这种紫色给人以很高贵的感觉,像古代三品以上的官服用的就是这种紫色,所以,紫色在古时也是地位尊贵的体现,它也曾是皇家的御用颜色。不同于淡紫的梦幻,我这个紫釉赏瓶是神秘典雅的,有高高在上的存在感。

茄皮紫釉盘  明正德

瓷器釉色名。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又名“毡泡青釉”,明代景德镇窑所创。以锰为呈色剂的釉料中混入适量的碱,铁和钴起调色作用。经高温烧成,釉层坚硬,呈现一如茄皮般的深紫色,故名。
       明“法华”器紫釉,清康熙、雍正、乾隆时紫釉,均以锰为着色剂。《南窑笔记》:“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

茄皮紫釉牺耳盖罐  清康熙

茄皮紫釉:始烧成于明弘治朝景德镇窑,以清康熙朝制品为最好,并有浅、浓、老三种色调,以螭耳瓶,胆式瓶,盘口瓶等式样居多。茄皮紫釉虽然很厚,但没有开片纹,釉色均匀肥厚,乌亮泛紫,十分美观。茄皮紫釉瓷很少,故十分名贵。
       现代景德镇紫釉中的锰,是用一种称为“叫珠”的钴土矿引入的(“叫珠”产于江西赣州,含锰量高达20%以上)。紫釉亦称“茄皮紫”,根据呈色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

 明代时期的茄皮紫釉紫中泛蓝与褐色,嘉靖时可分深、浅二色阶;到了清康熙时期紫色纯正,才算真正的成熟,雍正、乾隆两朝烧造的茄皮釉器物更加精美,且呈现的状态更加稳定;一般茄皮紫釉釉面发色纯正,釉质清透,挂釉很均匀,总体工艺复杂,很上档次。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青釉

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
     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冬青釉暗划夔龙纹盘  清雍正

青釉简介

     青釉介绍:青釉包括豆青、东青、粉青、仿龙泉釉。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1]  青釉均用紫金釉微掺青料合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青釉特点为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均匀、滋润,釉质坚致、细腻!

冬青釉菊瓣瓶  清康熙

颜色介绍

缥色

  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缥的釉色。瓯瓷的釉色就是缥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甚至还有灰色和带烟焖暗红色。釉质分两种:一为透明玻璃釉,釉质较肥厚,多开片;一为不甚透明玻璃釉,经还原焰烧成。

秘色

       据《高斋漫录》记载,“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后来的文献都附和此说。实际上,秘色是青釉色调的一种,色泛灰蓝,釉面无光。秘色也并非始于钱氏,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时中断。宋时的余姚上林湖烧秘色瓷器,这时的釉色不再是那种青中微微闪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调,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绿色。因此国外也有将秘色称为翡色。

粉青
     粉青为石灰碱釉的一种。它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挂釉,釉厚1—2.5毫米。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宋代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都有成功的粉青产品。
豆青
    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到清代就纯近绿色。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剪影。这是各式器皿上的豆青釉,均施于表面,器里及底部仍为白釉。
天青
     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来看。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已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人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釉色阴沉,被称为“鬼脸蓝”。

青釉龟形水丞  晋

梅子青
     梅子青是青釉瓷器釉色的一种。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故名。梅子青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以铁为主要呈色剂,釉面光泽亦较强。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

青白釉

     青白釉为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闪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称青白釉。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冬青釉

    冬青釉相传是北宋时期东京(河南开封)民窑烧制的一种色如碧玉的青釉,也称冬青釉和冻青釉。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烧的东青釉十分成功,乾隆时期传承了这种技术,并且添加了许多装饰技法,如东青釉描金、冬青釉粉彩等。

翠青釉

     翠青釉是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种,为明代永乐时所创。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因釉汁垂流,器物肩部色泽淡雅,下部较浓重。

 青釉刻花盏托   唐

青釉的发展

     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它的发明是与我国瓷土矿大都含有一定量的铁矿的现象相一致的。青色也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青色与碧玉相若,认为稳重而高雅。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已出土了不少早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釉瓷。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所谓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均属青釉瓷。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青绿;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色泛黄。因而陶瓷界所谓的青釉是相对而言的,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黑釉

  黑釉是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
      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还原焰焙烧,呈纯黑色。

黑釉双系罐  唐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晋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釉面光泽,色黑如漆。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黑釉油滴斑盘   宋

  虽然结晶形成的釉色和纹理不同,但釉药化学成份与黑釉基本相同,同属一个体系,同以铁作呈色剂,同为高温烧成的结晶釉,其区别仅在于釉中微量元素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的含量比值不同。由于在入窑烧过程中,受烧造温度和气氛的影响(如温度偏低或火焰气氛掌握不当等),产生出黑釉以外的其他颜色的结晶釉,多为烧制过程中的一种釉色变异现象,故亦在此纳入黑釉瓷加以介绍。

黑釉玉壶春瓶   元

青黑釉

~釉色光亮,黑中泛青,器口沿青黑色,釉层较薄,有的口沿甚至无釉、无光泽,器口沿至底部釉层由薄渐厚,有垂珠现象,釉色由青渐黑。用放大镜观察,釉内见到大小不一、分布均匀的清爽透亮的气泡。

灰黑釉

~全器釉面较匀净光泽,黑釉内遍布乳白色釉,犹如黑色釉面罩以灰白色薄纱。

黑褐釉

~褐色釉面无甚光泽,褐色釉内时有黑釉显现,或成片覆盖于黑釉上,黑釉内有褐色的丝状纹。

黑釉窑变斑玉壶春瓶   宋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是非常崇尚黑色的,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生活中长期并频繁的运用黑色,他们钟情于黑色,在使用黑色的同时也培养出了独特的审美观,但是人们的理性意识、伦理道德、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哲学思想都会影响审美情趣的发展,所以这种审美观不会单单只是被情感和功能所决定。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黑色的崇尚有着深远的渊源。当时的人们对这种“黑色”器物的推崇和迷恋正是受到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尚黑”情结的影响,这就不难解释宋人对吉州窑黑釉器的情有独钟。然而,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给予艺术家在使用黑色时更多的创作空间。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绿釉

绿釉,是一种绿色粉末陶瓷低温颜料无机颜料,主要用于陶瓷表面上色。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

     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

康熙款淡绿釉暗划螭纹杯盘

 孔雀绿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绿釉小瓶  唐

  松石绿 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
      景德镇窑于明代宣德年间始烧绿釉瓷器。

雍正款绿釉刻花灵寿纹碗

   绿色,在现代人眼中代表着朝气蓬勃的生机,或是环保、健康的。然而在古时,绿色却是个并不太受欢迎的颜色。也因此,在所有颜色釉的瓷器中,绿釉从未在历史中站上过C位。

雍正款葱绿釉绶带耳瓶

  直到绿釉遇到了雍正皇帝,才算熬出了头。雍正时期,绿釉的色彩变得更丰富了,秋葵绿、松石绿、葱心绿、鱼子绿……至此,绿釉如同早春三月的西子湖,尽情展现着浓淡相宜的绿色风情。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黄釉

黄釉是汉族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宋代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珐琅彩淡黄釉兰石纹小碗     清雍正

 瓷器釉色名。传统黄釉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

黄釉缠枝花纹僧帽壶  清乾隆

   制作方法
      黄釉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淡黄 颜色釉品种之一。由淡黄彩发展而来,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属于低温釉上彩,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化学分析表明,珐琅彩和粉彩中黄彩以及颜色釉中的淡黄釉均以氧化锑作着色剂,而在康熙以前,不论是五彩中的黄彩或低温色釉中的浇黄,都属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铁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锑黄中含有锡,二氧化锡是作为锑黄的稳定剂而特意引进去的。蛋黄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鳝鱼黄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 [3]  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黄釉描金弦纹牺耳尊   明弘治

  黄釉,低温黄釉,帝王黄,宫廷黄,低温陶瓷颜料.黄釉易分散,着色力强,颜色鲜艳.低温黄釉色彩明快,广泛用于釉上装饰.黄釉颜料信息:化学名称:黄釉(低温黄釉)黄釉英文名称:Yellow黄釉别名:帝王黄,宫廷黄黄釉化学性质/ Chemical Character:Cd-Se-S黄釉外观/Physical Form:黄色粉末/ Yellow Powder

黄釉云龙花卉云鹤纹折沿盘    清康熙

 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靖时期,也严禁民间使用,民窑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黄釉瓷。明黄色是黄金的颜色,中国封建朝代里,从唐朝开始,明黄即是皇帝专用颜色,黄袍被当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黄者,君之服也,它是皇权的象征,唐高祖李渊以黄袍为常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帝位,满清时期,龙袍、龙椅、龙旗、御辇、羽盖、圣旨、琉璃瓦盖皆为黄色,直至现在,它和红色都是能代表中国的主色调。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蓝釉

蓝釉是瓷器釉色名。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
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蓝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最早见于唐三彩,宋代钧窑以天蓝釉为主色调,元代景德镇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清时又烧成了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等蓝色釉瓷。

祭蓝釉螭耳彞炉   明嘉靖

 高温钴蓝釉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仪)、爵、小杯、盘等。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祭蓝釉高足碗  清雍正

  孔雀蓝

     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所以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为低温釉。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是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宣德款祭蓝釉白花鱼藻纹盘   清雍正

  霁蓝

      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 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祭蓝釉金彩牛纹双系罐  明弘治

 天蓝

     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它是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康熙时。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象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 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倩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天蓝釉器物的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雍正时的天蓝十方六大碗颇具特色,每方绘紫色葡萄一串,还有绘蝙蝠的,绘法装饰仿洋瓷,均为一火烧成。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最美郎窑红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

郎窑红釉胆式瓶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郎窑红釉菊瓣碗

  但是古代郎红以铜为着色,与现代的铜元素为着色有着很大的差别,化工原料跟原矿原料完全是两种概念。以原矿材料烧成的郎红,颜色与肌理中会有细节的体现,如俗称的牛毛与兔毫,颜色更深,化工原料烧出的虽然也红,但层次难以凸显。

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颈者为硬棒棰,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两种,但数量不多。

郎窑红釉乳足炉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郎窑红釉渣斗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
      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焰中的呈色。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价值连城的元青花

 元青花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赢得世人追捧。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元青花是一个无法获得历史文献证实的尴尬命题——长达五百多年的青花烧造历史,没有任何关于元代烧造青花瓷的记载。所有文献都认为,创青花从明永乐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苏麻离青开始。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青花莲池鸳鸯图菱花口盘
         元(公元1206-1368年)
         高7.2厘米,口径42.5厘米,足径24.3厘米
         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通体以青花为饰,折沿处绘波浪纹;内底绘满池娇纹,一对鸳鸯嬉游于莲池水草之中,四目相对,顾盼生姿;内壁青花留白,模印花果纹,石榴、葡萄、桃子等纹样轮廓清晰可辨,外壁饰仰莲纹。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大盘的图案布局颇具特色,一般由多层装饰带组成,布局繁满而结构清晰。元代以前几乎不见口径超过
35厘米的大盘,一方面由于大器的烧造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大盘造型源于伊斯兰文化,其产生与中东地区来华订烧的贸易活动相关。

 青花云龙纹罐
   元(公元1206-1368年)
   高27.9厘米,口径20.9厘米,底径19.8厘米
       该器通体青花纹饰,颈部饰海水纹,肩部绘莲瓣杂宝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云龙纹,一条龙盘绕器身,龙身矫健,凶猛强悍,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形象。绘画技艺高超,画面主次分明,使用进口青料,青花发色浓艳鲜丽,色调明艳。此器为成熟元青花瓷器精品。
       元代龙纹多绘于盘心、瓶腹、罐腹,用作主题纹饰,其中龙纹极具特色,龙身躯细长如蛇,头小,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龙嘴上翘,细颈,四腿细瘦,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但三爪龙最为常见,爪分张有力,龙尾较秃,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龙纹四周多加饰海水纹、云气纹或火焰纹。这类大罐纹饰除云龙纹外,还有人物故事图及牡丹花卉纹等,人物故事图有鬼谷下山、韩信赠金、文姬归汉、昭君出塞、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尉迟恭单鞭救主等历史故事图等。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瓷瓶-元
  高29.8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9.9厘米
      此瓶口部外敞平展,束颈,垂腹重心较低,颈、腹间过渡圆滑流畅,低圈足略向外撇,器型稳重。釉色莹润透明,饰青花云龙图案,笔法简洁奔放。
      元代瓷器制造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釉下彩技术的广泛应用。所谓釉下彩技术,是在瓷胎上先画出纹饰图案,再施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经高温烧制。其优点一是由于可以直接在瓷器上进行绘画,利于创作者的艺术发挥;二是绘上去的图案永不褪色。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唐代,宋代也有使用,但是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没能形成大规模生产。元代在技术和原料两方面取得了突破,于是创造了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代表的新品种。

青花缠枝花卉风纹梅瓶
       高29.5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0厘米
       器形以凤首作器盖,与颈部凤身及花尾相衔。器身上部一半绘以展翅飞凤,一半绘以缠枝花卉,胫部绘莲瓣,内饰卷叶纹。青花发色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全器装饰构思巧妙,极为罕见,亦为元青花转向成熟时期作品,极为珍贵。盖后配。

图源:国家博物馆官网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色,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北宋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 梅花、芙蓉、 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青花缠枝莲枇杷纹菊瓣碗   明永乐

  景德镇窑是中国传统窑炉之一,景德镇窑系属于宋代六大窑系之一。诞生于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
      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完备的陶瓷产业体系,广泛的国际影响,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的城市,也是一座“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的深度开放城市。
     景德镇窑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年间。建国后发现瓷窑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窑、石虎湾窑、黄泥头窑最早,均为五代时期。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明永乐

  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完备的陶瓷产业体系,广泛的国际影响,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的城市,也是一座“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的深度开放城市。 

        景德镇窑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年间。建国后发现瓷窑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窑、石虎湾窑、黄泥头窑最早,均为五代时期。

青花花果纹执壶   明宣德

中国传统的陶瓷可分为三大类:龙窑(倾斜式隧道窑)、阶级窑(倾斜式冷底多室窑)以及景德镇窑(平焰窑)。 景德镇窑为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窑。它的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近窑门处宽而高,靠近烟囱则逐渐狭窄矮小,故有”鸭蛋窑”之称,全长约15-20米,容积为300-400立方米,是以松柴为燃料,火焰长而灰分少,因不含硫或者含量极少,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传统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可装烧高火、中火、低火的瓷坯。因窑内腔较高(最高高度不超过6米),便于装烧大件制品,适合多品种生产的条件。因此,景德镇窑(在景德镇也叫柴窑)单位公斤瓷的燃料消耗量小。另外,其结构简单,镇窑建筑速度快,基建费用少,产量大,周转期快,可以快速烧成和快速冷却,适应于景德镇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瓷器的传统风格。对南方某些瓷窑来说,在控制烧成气氛和瓷器质量,以及燃料(松柴)消耗等方面,镇窑均较龙窑、阶级窑和倒焰窑等优点。

青花加彩海水云龙纹碗   明正德

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创烧出卵白色的“枢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设置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控制了最熟练的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规定了各道工序的规格,使制瓷水平大为提高。明代主要烧造青花瓷器,同时创烧出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种彩瓷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对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窑瓷器,创造新品种,仿造其他手工业品及制作专供外销的外国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获得成功。青花及多种彩瓷品种,闻名中外。清代御器厂的监窑官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对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的作用。他们督制的瓷器,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贡献大,他亲自参与烧造,并总结经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清末,景德镇制瓷业已趋衰落。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