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迪庆:“非遗”黑陶薪火相传促发展

 中新网迪庆8月29日电(黄兴鸿)“我儿子拉茸肖巴大学毕业后,执意回家烧制黑陶,现在他的技术超过我了。”29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藏族黑陶(下称“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珍批初如说是。

  迪庆州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交汇处。当珍批初家所在的尼西乡,曾是茶马古道进藏的必经之路。该乡以烧制黑陶而闻名,2008年,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图为“非遗”传承人当珍批初为胚体塑形。 黄兴鸿 摄

  当珍批初介绍,他是家族里第七代黑陶烧制师,7岁从艺,至今53岁一直从事该职业。每月烧制一批约70件器物,包括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香炉、酥油灯等。

  出生于1992年的拉茸肖巴,9岁开始跟爷爷格玛定主学习烧制黑陶,2012年他考入云南民族大学读书,毕业后决定回家与黑陶打交道。“家人当初希望我考公务员或留在大城市发展,不过后来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拉茸肖巴介绍,他从小就喜欢黑陶,上大学后打开了眼界,想通过创新让黑陶产业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

图为拉茸肖巴在精心打磨杯子胚体。 黄兴鸿 摄

  传统的黑陶制作主要分选料、加工、烧结三大步骤。原料是当地的红土,胚体塑形主要使用木制工具拍打完成,之后将晒干的红泥胚置于空地上用柴火烧至黑亮如漆。

  “柴烧成品率约75%,我也尝试用电烧、气烧,成品率可达95%。”拉茸肖巴介绍,他不断改进原料,使黑陶成品更为润滑;不断丰富器型,使其集实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加入体验项目,满足游客的需求。

  “十几年前,尼西一带仅有少数几户人家烧制黑陶,现在有超过90户在烧制。”拉茸肖巴解释,这与黑陶成为国家级“非遗”产品及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密不可分。

图为游客参观尼西黑陶产品。 黄兴鸿 摄

  随着游客的增多,拉茸肖巴等黑陶从业者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去年,拉茸肖巴收入十余万元,今年旅游复苏来了不少游客,全年收入预计达30万元。拉茸肖巴表示,他会不断钻研黑陶烧制技艺,积极拓展市场,并申请评选“非遗”传承人。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达摩鲁卓介绍,迪庆州的黑陶、藏香、唐卡等“非遗”产品,与藏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不错的市场基础;随着“旅游+非遗”的兴起,进一步推动这些“非遗”产业发展,亦让从业者实现增收,良性循环。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多国驻华使节参访江西景德镇 感受千年陶瓷文化

来自约旦、塞浦路斯、佛得角、意大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近日走进景德镇,参观陶阳里御窑景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地,感受中国陶瓷文化延续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的创新。

2023年6月17日,来自约旦、塞浦路斯、佛得角、意大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景德镇,参观陶阳里御窑景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地,感受中国陶瓷文化延续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的创新。图为驻华使节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内参观。(图片来源: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综编自中新社)

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左)在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交流。

景德镇被誉为“千年瓷都”,有着2000余年的冶陶史、1000余年的官窑史、600余年的御窑史,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陶瓷产业支撑千年发展的城市。图为驻华使节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内参观。

驻华使节在景德镇陶阳里御窑景区内参观。(图片来源:中新网)

多国驻华使节在参观景德镇御窑厂南麓遗址。(图片来源:中新网)

6月17日晚,江西景德镇,来自约旦、塞浦路斯、佛得角、意大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陶溪川文创街区,参观邑空间、周末市集、陶瓷艺术工作室等地,感受古老陶厂和当代艺术相结合的魅力。图为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右一)在陶溪川邑空间内欣赏一件瓷器。

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左一)在陶溪川·景德镇国际工作室与来自法国的女艺术家(右一)交流。

驻华使节在游览陶溪川周末市集。

6月18日,江西景德镇,来自约旦、意大利、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等近2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参观。图为外国驻华使节在观看展品。

6月18日,驻华使节在欣赏陶瓷文创产品。(图片来源:中新网)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景德镇青花瓷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  。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产地:中国景德镇    年代:明代崇祯    尺寸38.5cm

     青花瓷瓶一对。这些瓶子每个都有一个圆形的身体和一个长管状的颈部,中间有一个凸起,并立在一个厚脚环上。两者都以“过渡”风格绘制。第一个瓶子在下灯泡周围装饰着一位绅士,穿着儒雅的圆领长袍和带翼的帽子,拿着一个 在他的左手上的办公室。一位恭敬的仆人拿着一个托盘走近他,托盘上放着一个装有三支箭的箭瓶。中央人物身后是两名仆人,他们手持长杆上的大扇子,后面还有两名仆人,手持长杆上的权杖,类似于长杆上的权杖。围绕这些人物的是花园景观,场景的末端以典型的“过渡”风格标记,有一排旋转的云彩。三朵西洋花,可能是郁金香,装饰在脖子上,并在顶部重复。底座是上釉的,但没有标记。
第二个瓶子的一侧显示了四个人聚集在一匹跛腿的鞍马周围。一个人拿着一把折叠的阳伞,另一个人拿着马的统治,第三个人靠在他的杖上,第四个人拿着一根伸向马的棍子。所有的人物都穿着帽子,交叉长袍,系在腰部的裤子和靴子。另一边,一位头戴官翼纱帽的书生,在侍从手下拿着扇子,正与另一名戴檐帽的男子交谈。另外两名仆人站在不远处,拿着包括一匹布在内的礼物。围绕这些人物的是风景,场景的结尾以典型的“过渡”风格标记,有一排旋转的云。三朵西洋花,可能是郁金香,装饰在脖子上,并在顶部重复。

 产地:中国景德镇    年代:明代永乐    尺寸34cm

      黄花菜瓶 陶工在这个梨形的玉壶春瓶玉壶春瓶的两侧画了开花的黄花菜,每个瓶上都有一只蝴蝶盘旋。在中国,香味浓郁的百合传统上象征着和谐与团结。他们在这里的自然主义描绘受到墨水和 彩色小幅面画。这种设计在幸存的中国瓷器中极为罕见,并且非常巧妙地执行。每片叶片状的叶子和花瓣边缘都用更浓的蓝色勾勒出轮廓,并用淡蓝色水洗填充。在蝴蝶的描绘中也实现了类似的蓝色渐变。这种对釉下钴颜料的出色控制是最好的永乐青花瓷的特征。

 产地:中国景德镇    年代:明代宣德    尺寸28cm

瓷碗,釉下青花,四周喷果。重叠的莲花板从脚上升起,在脚上喷花。边缘下方的水平铭文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也常简称为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珐琅彩胭脂彩茶壶 清乾隆

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乾隆款珐琅彩开光题诗山水图瓶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

清康熙款黄地珐琅彩缠枝莲开光花卉纹碗

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生产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慢,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彩料需依赖西洋进口,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不得有误损所致。如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五十八记载:“西洋国……雍正四年五月复遣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十四块。”又如《活计档·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二年二月四日,怡亲王交填白脱胎酒杯五件,内二件有暗龙。奉旨:此杯烧珐琅。钦此。于二月二十三日烧破二件,总管太监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其余三件尔等小心烧造。遵此。于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画珐琅酒杯三件,怡亲王呈进。”

清乾隆款珐琅彩双环耳瓶

康熙时期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斗彩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认为“斗彩”应为“豆彩”,因为绿色如豆青。有人认为“斗彩”应为“逗彩”因为釉下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认为“斗”是江西土话,是“凑合”的意思,应写作“兜”。《南窑笔记》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与表述。他说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日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他的分类逻辑实际是依据两大要素。一是从色料构成角度,以有否青料(即青花)将五彩与斗彩、填彩区分开。二是从技术方法角度,以是否“双钩”法将斗彩与填彩区分开。

斗彩海马纹天字罐明成化

明朝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天”字,俗称天字罐。

斗彩松鼠葡萄纹大碗    清康熙

清朝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明成化款斗彩高士图杯

    清代,朗士宁等人将西洋画技法带到中国,自康熙朝始,内务府及养心殿造办处将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艺,以油画技法为基础的珐琅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发晶釉面,则以西洋硬笔画技法为基础,精到细腻的笔法,糅合彩瓷工艺特有的渲染效果,辅以粉彩的写意,呈现出疏密有致、刚柔相济之状。而珐琅所独有的色彩凝练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三种不同风格的工艺,反差强烈却又浑然一体、风格迥异却能相互提携,争奇斗艳中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动画面,故名:逗彩。

清雍正款斗彩攒花纹小碗

  从各种资料来看,明清两代关于“斗彩”与“五彩”的称谓没有区别,凡青花与釉上各种色彩合绘的器物统称五彩。足见古代瓷书中五彩的内涵非常广泛。清乾隆以后,受《南窑笔记》的影响,逐渐出现“斗彩”、“填彩”、“五彩”之称,但对斗彩的理解大不相同,使用“豆彩”和“逗彩”。当代学者对彩瓷的研究科学化了,根据彩料和工艺方法除青花外又划分出釉上五彩、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胭脂红

康熙时期的红釉瓷器主要以郎窑红、豇豆红、祭红、胭脂红等最为名贵。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胭脂红釉灯笼尊

 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较昂贵,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厂制瓷的发展革新,胭脂红逐渐推广使用至众多彩瓷领域。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则还要属乾隆时期,胭脂红在该时期。

乾隆款胭脂红、蓝地轧道洋彩折枝花卉纹合欢瓶

   胭脂红釉灯笼尊,线条挺拔秀美,收放中自带弹性,韵律非常,釉色精良莹润,色泽娇媚妍丽,令人叹为观止,胭脂水釉又称“红金”,只有在釉水中潺入纯金才会发色明艳,这是单色釉瓷器典范之作。

雍正款胭脂红釉碗

 胭脂红釉,其实也叫金红釉,因颜色似胭脂而得名,是一种自带皇家气度的釉色。
       这样别致的带有紫色调的红,之所以并不算多见,是因为在调色时加入黄金作为着色剂,造价昂贵,唯有盛世才得以烧制。虽然在康熙晚期就已经有了胭脂红釉,但是胭脂红釉并非中国传统釉,是珐琅工艺传入的一种釉。由于科技含量高,需手工吹釉,二次烧制成形,工艺复杂繁琐,也导致了成品率低,没有大规模烧制。直到乾隆时期,工匠们才真正掌握了这其中的技术,将胭脂红运用自如。

【名称】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类别】瓷器
【简介】
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茶叶末釉罐   清道光

  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深沉凝重,极具古意。雍正,乾隆两朝最为所重,成为宫廷秘釉,仅供皇室珍赏。最广为流传的是清代寂园叟<<陶雅>>中的这段文辞 “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根据景德镇陶瓷学院泥釉料专家方豪教授1989年发表的著名学术论文<<茶叶末结晶釉主晶相的研究>>中表述 “茶叶末是我国最古老的结晶釉之一,茶叶末釉其标准样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棕黑色底或绿黑色底釉中泛现一种错落自然,金光灿烂的黄绿色晶点。茶叶末的烧成难度较大,低温阶段用氧化气氛烧制,到980℃左右以后,若转为还原气氛烧制,则发墨绿色晶点俗称”蠏甲青”。若继续氧化烧成则发黄色晶点俗称”鳝鱼黄”。

清乾隆款茶叶末釉花浇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烧造。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

清雍正款茶叶末釉弦纹瓶

 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在烧制这种釉色瓷时称其为“厂官釉”。这种厂官釉瓷系仿直隶厂官窑的缸、钵类粗瓷的造型,以优质白瓷代替缸胎,制作精细,一丝不苟,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名贵的釉色瓷。

清雍正款茶叶末釉纸槌瓶

  清代寂园叟《陶雅》中记载了这段文辞: “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冬青釉

冬青釉是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种,明永乐时所创。色泽较重,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又称“仿龙泉釉”。

冬青釉甪端式香熏 明

   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里器外均为一色冬青釉。

冬青釉双耳鬲式炉 明

冬青釉-基本概念介绍
      冬青釉,创烧于明代永乐时期,属于青釉的一种类型。冬青釉的釉色十分独特,具有宋元时期龙泉青瓷般的艺术效果,因而也有着“仿龙泉釉”的美名。
     冬青釉的釉色青中闪绿,釉质肥厚,釉层均匀,玻璃质感较强,但美中不足的是有小气泡和垂流现象。

冬青釉凸云鹿纹方洗  明

冬青釉-其他别称来源

冬青釉,又有着“东青釉”的别称,这是因为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冬青釉是由东窑所烧造的瓷器,故名为“东青釉”,但是东窑的确切窑址已经无处寻觅,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烧造东青釉的概况。

冬青釉高足碗  清雍正

 明代宣德时期的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釉质十分莹润,釉面无橘皮纹现象。

    明代嘉靖时期的冬青釉,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之间,釉面肥厚,光亮而洁净。

     清代康熙时期的冬青釉,釉色比豆青要浅,釉层较薄,釉面肥润且无开片。

     清代雍正时期的冬青釉,釉色以豆青为主,色泽稳定,釉面十分润泽。

      清代乾隆时期和道光时期也有烧造冬青釉,其釉色也十分令人满意。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装饰–五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所谓釉上彩瓷,就是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嘉靖款五彩鱼藻纹盖罐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嘉靖、万历朝五彩施彩特点是:大量采用釉上矾红和釉下青花二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线勾描纹样轮廓,画面浓重艳丽。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了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广泛应用,使之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康熙五彩除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色颜色釉器及各种瓷地上施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由于康熙时新创了粉彩,五彩历史久远,故而康熙五彩又称为“古彩”。粉彩的特点是色彩绵软柔和,俗称“软彩”;五彩的色泽明亮,所以康熙五彩又称“硬彩”。 [2]  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所见多为小件器,画意较精细,不似康熙五彩粗犷豪放。乾隆以后则基本上不见单独的五彩瓷器,而多与粉彩、珐琅彩等并用。

五彩缠枝花纹梅瓶  明嘉靖

明代五彩瓷器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青花五彩瓷罐(见图),通高9.9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4.8厘米;无盖,口微敛,颈短,丰肩,肩部曲线修饰柔美,矮圈足;釉色白中微闪黄,口、颈、肩、足部分别用笔涂抹一圈釉下青花,腹部绘树叶、红花和双狮。树叶为釉下青花,采用洗染技法,能分出浓淡。双狮相向而行,采用釉上红、绿、黄彩涂绘,活泼可爱,富有情趣。双狮之间饰两朵红花,每层花瓣皆用釉上红料一笔勾勒而出,局部用同种颜色涂抹,以显其层次感和厚重感。花枝与叶先用釉上黄彩勾出轮廓,然后用釉上绿彩涂抹。
      五彩瓷器分为釉上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两种。五彩瓷并不是一定要有五种彩,施彩多寡,要依据整体装饰效果来确定。现掌握的实物资料证明,金代磁州窑系烧造的釉上红、绿彩瓷器是最早的釉上五彩瓷器。釉上五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再入窑以700℃至800℃炉火烧制而成,工艺简单。青花五彩瓷烧造工艺相对较复杂,先用青花料在坯上描绘出一定的纹样,罩上透明釉入窑烧制,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在已烧成的瓷器上进行描绘,最后再入窑以700℃低温烧成。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明宣德时期烧制的,但数量极少。明嘉靖时期,青花五彩工艺开始流行,至万历朝发展到高峰,器型有盘、碗、罐、盖盒、尊等。
      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器色彩鲜艳,造型多变,颇受世人喜爱,欧洲人、日本人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市场上出现的万历五彩瓷器数量较多,但大多数是仿品,其中有一部分仿品具有相当迷惑性。因此,瓷器收藏爱好者尤其是初涉收藏的朋友应谨慎辨别。
      此罐红、绿、黄等彩穿插映衬,色釉浓艳,效果华丽。所绘枝叶风格满密,求其形似,颇具意蕴。双狮在花丛枝叶间嬉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失为万历时期民窑五彩瓷器的上乘之作。

五彩仕女图笔筒  清康熙

清代五彩瓷器

     清代五彩瓷以柔和为贵,透视感较强,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一扫明代嘉靖、万历之重色彩而不细究形貌的粗劣画风,施彩大部分较明代匀薄。花瓶图案画面生动逼真,题材丰富多样,除一般的花卉、山水之外,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陶瓷精品纹饰多为人物、花卉、山水,用笔精细纤巧,构图疏朗简洁,是海内外文物爱好者的收藏热点。 

五彩龙凤纹碗  清雍正

 青、黄、赤、白、黑,泛指各种颜色。
     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
       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主色调有赤、黄、绿、蓝、黑、紫。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窑变釉

  清代瓷器是我国瓷器制造史上的一个高峰,尤其是雍正时期,开始大量模仿制造历代名瓷,窑变釉瓷器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其间,仿照宋代钧窑的玫瑰紫彩釉斑,烧造而成的一种窑变红釉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这种釉色是红与蓝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红里有紫,紫中有蓝,极具美感。窑变釉瓷器施釉都比较厚,它的烧制工艺,和修胎工艺都比较精致。到了清代晚期的时候,窑变釉瓷器的烧制水平开始下滑,烧制的瓷器胎质逐渐粗糙,釉面的色彩斑也越来越少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

清乾隆款窑变釉双牺耳尊

  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明代时,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统统销毁。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也是多被捣毁。

      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著名的如康熙郎窑红、豇豆红、苹果绿等品种。

清窑变釉盆玉石荷花盆景

 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显得十分独特和奇妙。近年来,窑变釉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开始逐渐上涨,目前,成交价过百万元的窑变釉瓷已达到12件。
      2004年,在中国嘉德推出的“飞鸿阁藏瓷”单色釉专题拍卖中,一件清乾隆窑变釉莲蓬口瓶获价165万元,是该专题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一件。200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高17.4厘米的清雍正窑变釉贴浮雕螭龙尊估价150万至200万港元,成交价达258.4万港元,是目前窑变釉瓷器中的最高价。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清雍正窑变釉三牺瓶拍得224.8万港元的高价。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单色釉瓷器逐渐被藏家所看重,窑变釉这种独特的单色釉瓷也具有极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清乾隆款窑变釉螭耳瓶

  清代雍正时期,历代名窑名瓷被大量仿制,其中窑变釉瓷器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提升,当时的督陶官唐英找到了宋代钧窑瓷器釉料的配制方法,并在皇室的支持下恢复了仿钧瓷的生产。
     宋代钧红釉瓷,又称之为“玫瑰紫”。清代雍正时期仿钧红釉瓷主要有碗、盘、瓶、罐、洗、盆、尊等。仿制的效果也十分逼真,与真器十分相像。
      清代晚期,由于经济下滑,窑变釉瓷器的烧制水平开始呈现下滑的趋势,烧制的瓷器胎质有些粗糙,釉面的色彩斑也越来越少。

清雍正款窑变釉菊瓣扁壶

  窑变花釉是仿钧釉的一种,又称之为“钧红花釉”。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蓝白交错的美丽颜色,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无所不有。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