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雕玉凝脂”遇见日本京都

3月27日至30日,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馆迎来八十余件中国德化白瓷精品。以“凝脂之光 雕塑之美”为主题的中国德化白瓷京都展开展。

德化白瓷如雪落玉盘,静卧于展厅的柔光中。在千年中日文化交流背景下,德化白瓷渡海而来,再度串联起两国文明脉络。

素洁如谢灵运笔下的“明月照积雪”;温润似王维诗中的“清泉石上流”,德化白瓷每一道弧线都凝着中国南方的烟水,每一寸釉色都藏着千年窑火的秘语。

“凝脂之光 雕塑之美”——中国德化白瓷日本京都展海报(主办方供图)

瓷光流转间,有人低叹其“冰肌玉骨”,有人醉心于“白如凝脂”的釉色。《敦煌印象》《少林功夫》《四大美女》等作品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哪吒闹海》《童话时光》《大圣》等尽显千年技艺的传承创新。

本次展品涵盖仿古文创、工艺瓷、日常用瓷、外销瓷等多种类型。期间,来自福建的工艺美术大师与日本陶瓷爱好者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交流。

在德化创业20多年的日本京都陶艺师水出胜,也展出了自己的拿手作品——钧白木叶盏和天目杯。水出胜先生曾在日本陶瓷相关文献中看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人加藤四郎到德化学习烧制瓷器技术,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日本。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德化陶瓷艺术大师联盟执行秘书长张明贵介绍,中日制瓷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交流互鉴更值得期待。这次展览既是艺术的展示,也是文化的对话,通过这些作品,让日本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览策展方日本石西京艺术事务所美术部负责人王家明表示,京都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窗口,两国不同的审美特点和民族性格造就了不同的陶瓷文化。

“与德化陶瓷‘以素为美’的风格不同,日本陶瓷注重色彩的丰富性和装饰性,通过这类展览,会让两种文化风格产生意想不到的碰撞。”王家明说。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建勇表示,秉承“艺术陶瓷生活化,生活陶瓷艺术化”的设计风格,精致的展品受到日本观众的喜爱和青睐,并与当地机构达成了品牌合作初步意向;“希望通过这类展览活动,推动德化白瓷与日本陶瓷的融通交流。”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德化白瓷,器物精巧典雅,以“白如雪、明如镜、润如玉、透如绢”驰名中外,素有“中国白”美誉。

隋唐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大量的中国陶瓷传入日本,对日本陶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德化陶瓷走向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出口商品。

如今,德化瓷在转型升级、国际化拓展、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及文化传承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素有“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

2024年,德化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同比增长15%,并跻身胡润全球艺术陶瓷城市前五,全县60%以上的陶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德化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等地设立7家“中国白·德化瓷”推广展示中心,向世界展示德化白瓷的深厚底蕴和精湛工艺;在马来西亚、德国、荷兰、美国、墨西哥等地举办“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持续掀起“中国白”热潮。

来源:东方网

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福州启幕 70余件精品亮相

福州4月2日电 (叶秋云)“新生代刚加入到德化白瓷艺术传承中来,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慢慢去磨练,也需要经常外出做一些交流‘充电’。”2日,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郑建忠在福州如是说道。

2日,“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图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建忠正在介绍作品。

 当天,“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5日。

2日,“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吸引游客参观游览

 展览现场,吴志勇、郑建忠、王顺、刘钱、吴学苗5位陶瓷艺术家的70余件精品力作惊艳亮相,这些作品涵盖了传统佛像、现代雕塑、日用器皿等多种类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德化白瓷的艺术魅力。

  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行业发展部部长郑荣兴正在现场参观。他感慨说道,德化的陶瓷艺术领域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人持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着这一技艺。现如今,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员日益增多,老一辈的工艺美术大师们也在不断地突破陶瓷产业的传统界限,使得整个陶瓷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展览中,一件名为《卫国戍边英雄》的白瓷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该作品的创作者刘钱透露,此作品是依据当代戍边英雄陈祥榕的一张照片为灵感进行创作的。他说道:“创作这件作品,我倾注了半年的时间,广泛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怀揣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完成的。”

  “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中,传统佛像作品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佛像慈悲祥和的面容,令白瓷温润的质感更添庄重之感;现代雕塑作品则大胆创新,融合现代艺术理念,赋予白瓷全新的生命力;日用器皿类作品则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展示了德化窑当代陶瓷工艺的魅力。

  郑建忠透露,他此前曾为此次展览精心雕琢了一尊高达50多厘米的哪吒陶瓷作品,然而,在烧制过程中不幸失败,实在令人惋惜。“陶瓷艺术本就如此,雕刻成型仅是初步,烧制过程同样至关重要且充满变数。”

  郑建忠补充道:“我自五年前起着手创作《一百零八罗汉》系列作品,迄今为止,已顺利完成40余尊罗汉雕像,其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余下的作品预计仍需五年时间方能圆满完成。”

  展览期间,还设置了现场陶瓷创作展示环节。市民、游客可近距离观看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感受他们在泥土与火焰间的艺术表达,了解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

  据悉,此次展览得到了德化县陶瓷办的支持,由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德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福建泉州举办海外仓建设暨工艺品出海对接会

泉州4月2日电 (记者 孙虹)泉州海外仓建设暨工艺品出海对接会2日在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海峡雕艺文化园举办,吸引近400名海内外侨商代表、跨境电商行业代表等共谱合作、共觅商机。泉州海外仓联盟于此间启动,助力泉州优品走向世界、贸通全球。

  从千年之前的陶瓷茶叶到今天的鞋服工艺品,从刺桐港的万国商船到如今的跨境电商,侨乡泉州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全球机遇。当前,泉州正紧抓数字贸易战略机遇,以海外仓建设为突破口,完善跨境供应链服务体系,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4月2日,福建泉州举办海外仓建设暨工艺品出海对接会。图为泉州海外仓联盟启动仪式。泉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海外仓是跨境电商重要的境外节点,是新型外贸基础设施,也是带动外贸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推动“丝路电商”的发展,泉州专门制定出台《2025年泉州市海外仓能力建设工作方案》以及《关于加快推动海外仓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海外仓,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

  据了解,泉州海外仓联盟由泉州市属国企代表、供应链龙头企业代表、侨商海外仓代表、本地海外仓代表、行业协会组织代表、外贸企业、工厂代表共同组建,未来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海外仓资源、优化跨境物流网络,为泉州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撑。

  当天,泉州市商务局发布了《海外仓行动方案及政策措施》,从海外仓布局、物流配套、金融支持、品牌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

  泉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依托泉州产业集群、外贸基础等优势,深度挖掘海外侨商资源,积极培育一批在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发展、多元化服务、本地化经营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代表性海外仓,加速形成海外仓矩阵,力争到2025年底,海外仓新建总数达100个、新建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服务泉州外贸、跨境电商企业超3000家次。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非洲候鸟”

 手持狼毫笔,蘸取青花料,笔尖轻触瓷面的瞬间,非洲图案与中式水墨悄然交融……

  走进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静心创作瓷板画。

  “每年我都会到景德镇住几周,听讲座、看展览,跟不同国家的陶艺家交流学习。”轻轻搁下手中的毛笔,斯坦尼斯说,“我希望能学到更多,并将所学教给我的非洲学生。”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在创作瓷板画。(受访者供图)

  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斯坦尼斯如同候鸟一样,往返于金沙萨和景德镇,跨越一万多公里,连接起中非陶瓷文化交流。

  2013年,斯坦尼斯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陶瓷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初次踏入景德镇,窑火不熄的制瓷遗址、街巷林立的拉坯作坊、空气中弥漫的瓷土气息,让他仿佛置身于流动的陶瓷博物馆。

  但当第一堂课开始,斯坦尼斯就感到了困难。语言障碍是他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坎。面对“釉里红”“玲珑瓷”等专业术语,起初他一窍不通,就随身携带笔记本,将老师示范的揉泥、修坯、画青花等工序画成连环画式的图解。

  课余时间,斯坦尼斯会泡在陶溪川创意市集与手艺人攀谈,会来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老街巷里观摩柴窑开窑。

  “中国同学教我‘泥性’这个词,说制瓷要‘顺泥而为’,这让我想起非洲部落制作陶罐时对自然材料的敬畏。”斯坦尼斯说,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成为他探索陶瓷艺术的动力。

  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与欧洲、非洲等地的50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已累计培养了3000多名留学生,斯坦尼斯便是其中之一。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在创作瓷板画。(受访者供图)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完成学业后,斯坦尼斯回到刚果(金),在金沙萨美术学院任教。用乌木雕刻中国吉祥纹样的模具,采集红土配制仿景德镇影青釉……斯坦尼斯的课堂上充满跨文化实验色彩,让更多非洲学生了解如何用中国水墨画的方式创作陶瓷画。

  “当学生第一次用分水技法画出刚果河的晨曦时,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光。”斯坦尼斯说。每到假期,他还组织“陶瓷之路”研学项目,迄今已带领37名非洲学生赴景德镇学习。来自肯尼亚的学员艾莎感慨:“原来陶瓷不仅可以盛装食物,更能承载不同的文明。”

  回国后,斯坦尼斯教授了100多名非洲学生,并鼓励他们来中国学习陶艺。他和学生们创作的陶瓷作品在意大利、英国等地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让更多人领略多彩的陶瓷文化。

  2023年秋,已是金沙萨美院副教授的斯坦尼斯再次回到景德镇。这次他不仅设立了工作室,还回到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正筹备“中非陶瓷技艺比较研究”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梳理两大陶瓷文化的技艺谱系。

  令斯坦尼斯欣喜的是,10多年前来到景德镇的非洲人屈指而数,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候鸟”和他一样,往返于两地:有前来求学的留学生,也有前来驻场创作的陶艺家,还有经营陶瓷生意的贸易商……仅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就已培养200多名非洲留学生。

  “我希望能有更多非洲学生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不断拓宽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找到非中文化的共鸣。”斯坦尼斯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

广州3月30日电 (记者 程景伟)“群星点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将持续至6月17日。

  波斯文化艺术以兼容并蓄、工艺精湛和美学独特著称,其融合了古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印度及中国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黄金狮首授权环。广东省博物馆 供图

  此次展览汇集德黑兰礼萨·阿巴斯博物馆、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等五家伊朗专题博物馆的151件馆藏精品。文物时间跨度自公元前3000年至20世纪,文物类别囊括陶瓷器、金属器、玻璃器、波斯锦、波斯毯、细密画等。展览还配套加入了广东省内相关文物精品,以“婆娑大地”“镜像之境”“融荣互通”三大篇章,展示丰富多元的波斯文化艺术及中伊悠久灿烂的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美好华章。

青铜狮形御座腿。程景伟 摄

  从阿契美尼德王朝象征权力与荣耀的黄金狮首授权环,到萨珊王朝奢华至极、工艺精湛的青金石人首狮首纹黄金项圈,再到饰有金色库法体铭文的米纳伊彩波斯爱情故事陶碗,这些艺术精品都是波斯历史文化的珍贵见证,在中国观众面前揭开了神秘波斯的面纱。

民众观看展览。程景伟 摄

  “融荣互通”篇章是该展览的一大亮点,展现了中伊两大古老文明的互鉴互融。观众不仅能看到伊朗的动植物、工艺品等传入中国的历史痕迹,如狮子、鸵鸟等动物形象以及广州藩坊遗址出土的波斯蓝釉陶;还能了解中国文化对伊朗的影响,如丝绸、瓷器等中国元素在伊朗艺术中的体现。

  该展览由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文化遗产、旅游与手工业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广东省文物局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8件(套)清朝单色釉瓷器在上海集中展出

上海3月28日电 (记者 陈静)红色、蓝色、黄色、白色……118件(套)清初至光绪时期的单色釉瓷器28日起在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集中亮相。“秋水长天——清代单色釉瓷器展”当日正式开幕。

“秋水长天——清代单色釉瓷器展”28日正式开幕。(奉贤区新闻办供图)

  单色釉又称一色釉、一道釉,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各类金属氧化物在不同温度和焰性的窑火中形成斑斓纷呈的色彩,造就一件件匀润盈妙的颜色瓷器。单色釉以其纯净无瑕的釉色、简约典雅的造型、精妙绝伦的工艺,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韵味和高雅的审美意境,从商朝开始,中国单色釉瓷器经历滥觞、发展、成熟,于清代臻至巅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绚丽多彩的篇章。

  清代是中国古代制瓷的集大成时期,尤其在康、雍、乾三代,所造之器精美绝伦,色釉瓷器制作达到历史顶峰,不仅恢复了大量失传的釉色品类,还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锐意图新,新创了郎窑红、胭脂红、柠檬黄、天蓝釉、炉钧釉等佳品,开创了古代制瓷工艺的崭新局面。据介绍,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反映了宫廷的审美意趣,也成为礼制及等级制度的象征。

  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赵婧表示,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以来,立足库存藏品资源,一体推进文物清理、研究和成果转化。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奉贤区博物馆近些年来以“小馆做大展”的魄力屡创现象级展览。“他们对文物阐释的学术严谨性,与我们秉持的‘格物致知’专业精神不谋而合。”赵婧指出。

在单色釉瓷器中,红釉色彩最为醒目。(奉贤区新闻办供图)

  展厅里,清康熙豇豆红釉水盂、清康熙豇豆红釉暗花团螭纹水盂等红釉瓷器特别显眼。据介绍,在单色釉瓷器中,红釉色彩最为醒目,红釉分为以铜为呈色剂的高温铜红釉和以铁或赤金为呈色剂的低温红釉。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大,真正烧制成功是在元代景德镇窑,到清代康、雍、乾三朝,烧制水平达到顶峰。

  黄釉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重要的单色釉品种。记者看到,清康熙黄釉暗花云龙纹菊瓣盘很是特别,釉面光亮,釉层晶莹,基本趋于明黄色。据悉,黄釉瓷器既可供皇帝、皇后、皇贵妃等日常饮食使用,也是皇家祭祀宗庙、地坛的专用祭器。清代明确规定,里外黄釉器为帝、后及太后专用,内白釉外黄釉器供皇贵妃使用。

单色釉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各类金属氧化物在不同温度和焰性的窑火中形成斑斓纷呈的色彩。(奉贤区新闻办供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古之风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在宫廷旨意之下大量烧造仿古瓷器,除仿烧明代宣德、成化官窑等前朝佳器外,尤喜仿汝、官等宋代名窑。康熙时已见部分仿宋名窑瓷,雍正朝开始大规模仿烧。雍正、乾隆官窑仿古技艺高超,仿汝能达到“雨过天青”之釉色,仿官亦能呈现“紫口铁足”之特色,其釉色与古器如出一辙,几能乱真。展览中,清乾隆年间的一对仿汝釉出戟觚颜色淡雅,形状独特。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吉州窑:传承千年制瓷技艺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位于江西吉安的吉州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包遗址群之一,创烧于晚唐,兴盛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今天(3月23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将带您走进吉州窑,感受千年制瓷技艺活态传承焕新之路。

  吉州窑坐落于江西赣江中游的吉安永和镇,它保存着从晚唐至宋元时期的24座窑包。随着气温转暖,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开烧蛇年第一窑,以新的瓷器作品传承传统制瓷技艺。宋元时期,吉州窑先于景德镇而闻名天下,是当时最富创新力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创造了以黑釉为主,以木叶纹、剪纸贴花等为装饰的独特工艺。

  吉州窑于元末明初断烧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标本,为研究恢复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30多年的科研攻关,吉州窑失传的烧制技艺才得以全面恢复。

  吉州窑凝结着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2014年,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驻吉州窑,通过创新实践来增强古老技艺的活力,陶瓷制作、VR考古等体验活动让参与者在互动中感受古韵悠长。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浙江文化观察:借力AI,人们何以“看见”秀山丽水

丽水3月23日电(傅飞扬)“前不久,我在2025年米兰时装周的平行论坛里介绍了龙泉青瓷非遗技艺与前沿AI技术融合的故事,由AI设计的龙泉青瓷饰品以及AR解构青瓷技艺工序的互动体验,让国际时尚大咖们听得津津有味。”3月22日晚,北京龙泉青瓷文化体验空间主理人王柳棋接受采访时说。

  当日,以“AI赋能非遗技艺共生与文化破圈”为主题的“看见”秀山丽水文化分享会(下称:分享会)在浙江省丽水市举行,专家学者、陶瓷领域从业者等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以AI技术赋能青瓷文化的传承创新。

  丽水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璀璨辉煌的龙泉青瓷文化——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

  在王柳棋看来,龙泉青瓷蕴含东方美学,在时尚领域可以走“高定”路线,而AI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用AI软件设计了一款龙泉青瓷胸针,并通过3D打印技术和工匠手工制作成功落地,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

王柳棋是土生土长的丽水人,父亲喜爱龙泉青瓷,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对青瓷文化倍感兴趣。

  经过充分的调研考察,2024年底,她和团队成员正式启动“宋代文化—龙泉青瓷”体验空间项目(下称:青瓷空间),推出了“《青予界》AI青瓷复兴计划”,以宋代美学为脉络、龙泉青瓷为支点,融合AI复原、全息剧场、AR交互等数字技术,在北京打造一座“可沉浸、可体验、可消费、可创作”的文化综合体。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赋能,让青瓷从‘文化遗产’转型为‘文化资产’,吸引年轻一代和国际游客重新定义‘中国审美、中国创造’。”王柳棋说。

  “我建议在青瓷空间接受各国陶瓷艺术家的相关作品,进行展览联动。”来自法国的陶瓷艺术家、策展人Jeremie Thircuir表示,未来,他们会用AI介入新型陶瓷釉料研发,双方可以进一步加深讨论与合作。

  此外,分享会现场,深耕文创产业的企业家与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的师生围绕“文化传承发展产业创新破圈”进行交流互动。

  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教师周莉表示,AI为传统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将以此次分享会为契机,用科技赋能传统,用创新引领未来,共同谱写龙泉青瓷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将传统手艺搬上抖音电商,83岁非遗大师用新路子传承千年陶瓷文化

案头,一朵朵青花牡丹在素白的坯体上徐徐绽放,花瓣的浓淡细腻入微。耄耋之年的他,手腕轻转,笔锋游走,青花料如烟似雾般晕染开来……

  早晨8点,黄云鹏已伏在案头调制青花料。“高铁低锰青花料要配得浓淡相宜,才能画出水墨画的层次。”常年握笔,他的手格外有力,一旦触及坯体,动作又显得异常轻盈。

  工作台上,半碗清茶陪着他度过一个又一个与瓷为伴的清晨。

  在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黄云鹏的名字如同一座闪耀的灯塔。他既是让碎瓷片“开口说话”的学者,又是陶瓷史的“活字典”,更是妙手生花的陶瓷艺术家,如今,这位83岁的老人,正在完成人生的又一次跨界,将陶瓷这个传承千年的手工艺带进抖音电商,在“流量”的窑火中淬炼瓷魂。

  结缘:择一事,痴一生

  在女儿黄青口中,父亲对陶瓷可以说是“痴迷”的程度。

  在黄青小时候,她常常看到父亲手里握着几片瓷片,从单位步行回家,全然忘记了自行车还停在单位。

  那些瓷片,仿佛是黄云鹏与世界对话的唯一媒介。

  黄云鹏的书房,是一个微型的陶瓷博物馆。处处堆满了碎瓷片、陶罐、盆、碗、碟……每一片瓷片都被他认认真真地分类、标注,按照年代和出土地整齐排列。每天,他都会拿着这些瓷片,反复擦拭、研究,有时甚至到深夜时分,依然乐此不疲。

  “这是景德镇落马桥出土的元青花,这是从海外收回的康熙青花,这是学员赠送的乾隆青花……”黄云鹏,谈起这些瓷片时,眼中闪烁着孩童般的光芒。每一片瓷片,都是他心中的“宝贝”。

  黄云鹏回忆,对陶瓷的热爱始于童年。

  1942年,他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市。初中时开始接触素描、水粉画,这也为他后来在陶瓷绘画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就读时,他常穿梭在湖田、杨梅亭等地,捡拾瓷片。那些瓷器上精美绝伦的条纹花色,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他通往古陶瓷世界的大门。

  “对于瓷片的学习,比学习完整的瓷器更重要。”在黄云鹏看来,瓷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表面的纹饰与色彩,更在于它们能够揭示陶瓷的内在结构与工艺秘密。通过瓷片的剖面,他能够清晰地看到泥料的层次、釉色的分布以及烧制过程中的细微变化。这些细节,正是解读古陶瓷制作工艺的关键。

  1966年,黄云鹏从景德镇陶瓷学院(今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毕业,1967年分配到景德镇市陶瓷馆从事古陶瓷研究等工作。

  当时研究资料相对匮乏,黄云鹏踏遍景德镇的各大矿区、历代古窑址,对古原料矿井进行细致普查,取样分析泥、釉、料的配方。

  在那时,他一头扎进对景德镇陶瓷史和古陶瓷断代的研究中。“每一件古陶瓷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身上承载着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我要做的就是解读这些密码。”他将失传已久的麻仓土、高铁低锰的青花料一一再现,复制出中国第一件仿元青花瓷。

  精进:继续寻找另一座高峰

  黄云鹏正俯身审视一件刚出窑的瓷器,突然,他的右眼一阵模糊,世界仿佛被一层薄雾笼罩——突发眼底出血。

  然而,这并没有让他停下手中的工作。他用毛笔蘸了蘸砚台里的墨水,轻轻涂在右眼的镜片上,将整个右眼的镜片涂成了黑色。他又戴上眼镜,将视线继续投向那瓷器身上。

  医生建议要静养,减少用眼。但黄云鹏的日程表依旧排得满满当当。

  女儿黄青劝他歇歇,可他满脑子都是一件件还没完成的作品。

  那时,黄云鹏创办的皇窑集团正值电商发展的关键期,线上订单量很大,黄云鹏说,“‘粉丝们’都在等着我的作品,我不能停下来。”

  黄青对于父亲的执着劲儿,既敬佩,又心疼。“有些人遇到困难,会畏惧会退缩,但是在父亲的字典里从没有‘退缩’一词,他越挫越勇。”

  在黄云鹏看来,釉里红烧制,是一个难关,也像一座高山。

  釉里红烧制过程极为复杂,十分考验功力和耐心。想要精准实现那一抹明艳动人的釉里红颜色,需对窑温、天气等因素进行极为严格的控制,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但黄云鹏为了攻克釉里红的烧制技术,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窑炉里的火焰一次次燃起又熄灭,炉内温度从常温烧到1300℃,一批又一批的瓷器被送进窑中烧制。

  几十炉、上百炉…… 无数次的尝试,换来的是家中堆积如山的瓷器。黄青说,那些未能成功呈现理想釉里红效果的瓷器,用“瓷山瓷海”形容毫不为过。

  面对如此多烧制失败的瓷器,黄云鹏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之意。

  每一次开窑,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仔细观察瓷器的色泽、质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他不断调整釉料配方,改进烧制工艺,调整炉温,在反复的实践中摸索出最佳的烧制条件。

  这,是黄云鹏翻过的一座山。高峰越过,他又去寻找另一座高峰。

  “在这一行,越是不断深入地学习,越发感觉自己很渺小,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黄云鹏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超脱物外的谦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瓷)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古陶瓷鉴定家”“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华仿古瓷第一人”……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号,对于黄云鹏而言,不过是他在陶瓷之路上不断前行的见证,绝非终点。

  过手七十二,一坯方成器。

  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者,从研究员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云鹏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陶瓷艺术,用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守护着千年窑火,传承着中华文明。

  传承:从来不是独行

  景德镇,这座因瓷而兴的城市,大街小巷弥漫着泥土与窑火的气息。

  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如同深厚肥沃的土壤,为每一位陶瓷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传承,也就成为每一位陶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黄云鹏看来,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复原,更是知识的传播与人才的培养。

  1993年,黄云鹏下海创业,创办了佳洋陶瓷厂。而后发展到如今的皇窑陶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皇窑集团用30年时间,由一个小作坊式公司发展为集仿古瓷和传统艺术瓷生产展销、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交流、陶瓷文化发掘研究、古陶瓷鉴定和陶瓷技艺人才培训、陶瓷文化特色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知名陶瓷企业。

  “30年来,公司里画青花的人,大多是我带出来的,我还经常给绘瓷员工讲课,不断提高他们的绘瓷水平,把非遗传承下去。”黄云鹏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与坚定。

  在他的公司里,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坐在一群年轻的绘瓷员工中间,手中拿着画笔,亲自示范青花的绘制技巧。从起笔的角度、运笔的力度,到线条的流畅度、图案的布局,他都一一耐心指导。

  非遗的传承,是黄云鹏的心头大事。他表示:“青花瓷的泥,釉料的配方,青花瓷的纹样设计和绘制,这都要把我的这个技术传下去,还要带领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景德镇,了解宋元明清青花瓷的优秀的精湛的陶瓷艺术作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仅在公司内部培养人才,还积极与外界合作,参与各种陶瓷文化交流活动。

  在黄云鹏的传承之路上,他并非独自前行。他的女儿黄青,儿子黄滨,作为“瓷三代”,也深受父亲的影响,投身于陶瓷事业。

  突破:电商开启发展新路径

  2021年,传统陶瓷行业深陷困境,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竞争愈发激烈,皇窑集团经营了30来年的陶瓷事业也面临严峻挑战。

  “当下的主要购买力都在互联网上,发展电商渠道迫在眉睫。”黄青的提议得到了父亲黄云鹏的全力支持。

  然而,电商之路,并非坦途。

  习惯了传统陶瓷制作与销售模式的团队,对于电商模式感到陌生。如何将精美的陶瓷艺术品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生动地呈现给消费者;面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怎样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精准地捕捉消费者的喜好,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黄青和她的团队积极想办法。在抖音电商平台上,皇窑集团通过视频和直播展示陶瓷制作的设计、开窑、烧制等流程,让观众直观地感受陶瓷创作的72道工序。

  有时候,黄云鹏也会出镜,录制陶瓷讲解的视频。“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陶瓷背后的文化,不仅仅是卖产品,更是传播一种生活美学。”黄云鹏说。

  为了更贴近消费者,皇窑集团深入调研粉丝需求,精心选品,开发出入门款产品——售价99元的青花压手杯。“我们试图以较低的门槛,吸引更多粉丝关注我们的产品,让粉丝们感受到我们99元都能有这么好的品质。” 黄青解释道。

  消费者们被他们对陶瓷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所打动,纷纷下单购买皇窑的陶瓷产品。从精美的青花瓷瓶,到小巧玲珑的陶瓷摆件……

  2022年底,抖音账号“九鸣瓷艺中心”的主理人小雨联系黄青,想做一场黄云鹏作品的专场直播。

  合作初期,两人为了打磨直播方案,常常一坐就是4到6个小时,深入钻研如何将黄云鹏的作品传递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其中一场直播的主角,是黄云鹏老师亲工的仿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罐上,人物形象鲜活灵动,场景描绘逼真如画,青花发色浓郁亮丽,纹饰布局精妙,完美重现了元青花的古朴韵味与艺术风采。

  “大师不愧是大师”“这些在博物馆里见到的作品竟然在直播间里看到了”……直播间里,氛围热烈而酣畅。当天的直播从晚上7点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

  几场专场直播成效显著,小雨回忆,其中单场直播最高销售出400余件皇窑出品的瓷器。

  在黄青和小雨看来,他们是同频的伙伴。小雨盛赞皇窑集团的专业度,“黄老和黄青总深谙陶瓷的文化,他们所传递的内容具有稀缺性,成功吸引了众多热爱陶瓷收藏的专业用户走进直播间”;而黄青也对小雨的直播平台称赞有加,直言平台搭建得极为出色,汇聚了大批精准的艺术品收藏玩家。

  近期,抖音电商“看见手艺计划”和“抖音非遗计划”也关注到了黄云鹏和他的皇窑集团,通过全域兴趣电商模式,推出资源支持、官方培训、平台活动等多项举措,助力黄云鹏和皇窑集团等手艺人和品牌,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获得新发展。

 皇窑集团的成功转型,不仅为传统陶瓷行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也为其他传统手工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电商发展的浪潮中,皇窑集团不仅卖出了产品,更传播了陶瓷文化,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景德镇陶瓷文化海外发展基地厦门启动

厦门3月20日电 (记者 杨伏山)景德镇陶瓷文化海外发展基地20日在厦门启动,景德镇和厦门两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及文化界人士,共同见证中国陶瓷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这一里程碑时刻。

厦门自贸凤凰艺品文化保税共享平台同时举行开业仪式。

  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以其独特地理位置和深厚文化底蕴,在国家对外开放、金砖国家交流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景德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则凭借其精湛的陶瓷技艺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与传播源点和享誉全球的国际瓷都。

  厦门自贸片区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携手举办以“海丝联中国瓷都,千年匠心通世界”为主题的文化出海活动,通过平台共建、产业协同、资源互通,推动陶瓷文化从厦门扬帆出海。

  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克龙在启动仪式上称,凤凰艺品文化保税共享平台和景德镇陶瓷文化海外发展基地的启动,是厦门自贸片区与景德镇国家试验区“双区联动”的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双方深化合作的新篇章。

厦门与景德镇,因共建“一带一路”而结下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在国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中携手并进。去年12月正式签署“双区联动”合作协议以来,双方策划举办国际化的文化艺术展览,积极搭建文化、金融等合作平台,推动构建人才交流与培养机制,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据介绍,景德镇陶瓷文化海外发展基地作为景德镇企业出海的“黄金跳板”,基地整合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等通道优势,深化“9810”海外仓模式,推动“景德镇制”品牌国际化。

  活动同期举办“双区联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全球化创新展”,展出千余件艺术珍品,包括2025年春晚景德镇纪念碗、宋元青瓷珍品及当代创新力作,并作为2025年威尼斯双年展预展,向世界展现中国陶瓷的匠心传承与时代创新。

  本次活动由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委会联合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