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在泉州展出

泉州7月2日电 (记者 孙虹)第十三届“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展2日在福建泉州开幕,46件(套)阿拉伯艺术家和泉州画家作品展示中阿文明交流之美。

  今年6月,来自埃及、沙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阿曼等国家的8名艺术家走进泉州,共创作了24件(套)作品。

7月2日,第十三届“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展在福建泉州开幕。图为摩洛哥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讲解作品思路

 阿拉伯艺术家代表、埃及文化部造型艺术司司长瓦利德·卡努什表示,这些作品清晰展现了阿拉伯艺术家们如何以独特视角诠释中国文化的多元维度,同时保持自身文化根基,创造出见证中阿友谊的永恒瑰宝。

  来自摩洛哥的年轻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对泉州的簪花头饰、闽南建筑、多元宗教等元素印象深刻,并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采风期间,中阿艺术家们还以画笔为媒展开交流。展厅中,一幅由20多名中阿艺术家共同创作的10米“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画卷尤为醒目。

  2009年以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打造“艺汇丝路”品牌,连续邀请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十余年间,180余名阿拉伯艺术家来到中国,创作500余件绘画、雕塑、陶瓷作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双窑映晖——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湾与景德镇陶瓷雕塑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

6月29日,双窑映晖——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湾与景德镇陶瓷雕塑展在位于辽宁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将相和等雕塑,更多的作品则是饱含时代气息、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业劳动者建设美好家园愿景的艺术品。图为观众在观看展览。

来源:中国新闻网

毕加索作品亮相广西南宁 多维展现艺术巨匠非凡创造力

南宁4月26日电(张广权 陈冠言)4月26日,《无尽的创造力——毕加索艺术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由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北京圣轩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4月25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无尽的创造力——毕加索艺术展》布展现场,策展方向前来探馆的媒体代表讲解展品。陈冠言 摄

  本次展览以创造力为主线,设置五大单元,共展出百余件毕加索作品。这些作品涵盖其不同创作阶段,包括油画、硬笔画、版画、银盘和陶器等,多维度展现了这位艺术巨匠的非凡创造力。

  “从画家到毕加索”单元,以毕加索的早期作品为起点,追溯了他从一名传统画家成长为艺术巨匠的历程。在1907年前后,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共同开创立体主义(Cubism),打破传统单一视角的透视法则,将物体分解为几何块面,并同时展现多个角度的观察结果,彻底改写了艺术史。

4月25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无尽的创造力——毕加索艺术展》布展现场,毕加索画作吸引参观者拍照。陈冠言 摄

  “和平蜕变”单元聚焦毕加索在1936年至1956年间的创作,深刻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战争时期,毕加索以夸张的线条、强烈的对比色彩和扭曲的形态,表达对战争的愤怒与痛苦。战后,毕加索的创作风格转向简洁明快,通过地中海田园风光以及和平鸽等意象,寄托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生命的赞美。

  “灵感实验—器物”单元展示了毕加索在陶瓷艺术领域和银盘创作领域的突破性探索。在法国瓦洛里小镇,毕加索受到地中海风情的启发,创作了633件陶艺作品。他将解构主义与彩塑、绘画、拼贴等技法相结合,斗牛士、自然景致、女性形象等主题跃然陶上,色彩斑斓,形态鲜活。据悉,毕加索的银盘存世量极少,多由私人或博物馆珍藏。此次展出的1套23件银盘均由他亲自设计定制。

4月25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无尽的创造力——毕加索艺术展》布展现场,策展方向前来探馆的媒体代表讲解展品。陈冠言 摄

  “渐入佳境”单元呈现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风格最为多元化的时期。他深化了立体主义的探索,同时融合了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古典艺术的元素。作品色彩鲜艳饱满,构图复杂大胆,展现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情感深度。毕加索在这一时期还致敬了委拉斯开兹、戈雅等古典大师,同时回应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永恒的毕加索”单元聚焦于毕加索晚年的创作,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然与存在的深刻思考。在这一时期,毕加索跨越了绘画、雕塑、版画等多种媒介,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的作品。无论是抽象的表现还是具象的描绘,都能感受到他对自由与真实的永恒追求。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毕加索艺术生涯的回顾,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通过丰富的展品与精心策划的单元,观众既能领略西方现代艺术的变革精神,又能发现不同文明间艺术语言的共通之处,搭建起广西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3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福建泉州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

泉州10月30日电 (吴冠标)今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也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30日,福建泉州举办纪念活动,纪念马可·波罗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进一步发展中意友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情谊。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17年后,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回到故乡威尼斯。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道:“刺桐(今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当天,“马可·波罗”雕塑揭幕。该雕塑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强创作,坐落于泉州市丰泽区法石片区石头街草坪,高3米,底座1.25米,共4.25米;毗邻江口码头、真武庙、法石宋代沉船遗址、马可·波罗巷等历史遗存。

10月30日,“马可·波罗”雕塑在福建泉州揭幕。 吴冠标 摄

  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参赞韩晓燕指出,泉州在历次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过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醒目的角色。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克服艰难险阻来到中国,并曾在泉州驻留,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繁荣。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是为了缅怀他的卓越贡献,更是为了弘扬他所代表的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

  “这座雕塑是对马可·波罗的致敬,是意大利和中国两国友谊的生动标志,更是对人类永恒的求知欲和冒险精神的赞美。”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德派罗说,希望这座雕塑能激励更多人去探索世界,在世界各地架起理解和友谊的桥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往来日益紧密。近年来,泉州高度重视与意大利地方的交流合作,双方不断加强在纺织服装、鞋业鞋机、石材加工、陶瓷工艺等领域的合作,“丝路情缘”得到持续深化。

  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姚飞表示,希望以建造“马可·波罗”雕塑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泉州与意大利在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为实现双方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据了解,此次活动还将举办“马可·波罗与中国”交流分享会,针对“马可·波罗与中国”“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时代的历史、文物、考古相关研究”“元代泉州与东西方文明”等议题进行交流分享。(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