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师逐梦瓷都德化:助力两岸文化交流

 “在德化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了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在台湾陶艺教师李诗维眼中,德化陶瓷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连接两岸文化的重要纽带。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是世界陶瓷之都,闽台两地陶瓷文化渊源深厚。明代便有德化人入台建窑烧瓷,产品畅销台湾。台湾知名陶瓷产地莺歌镇同德化一样,至今仍保留着祭窑神的传统民俗。

  出于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李诗维2015年辞去在台湾的工作,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毕业后,她选择入职位于德化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目前在该校的工艺美术研究院进行陶瓷文化研究与陶艺教学。

4月1日,李诗维(左一)带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创作陶瓷作品。 吴冠标 摄

  李诗维在高雄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曾有幸走访多个台湾陶瓷大师工作室,看到了匠人们聚精会神地守在窑炉前,用火、柴、泥等创造出一件件作品。“我被他们的匠人精神感动,为这种‘火’和‘泥’交融的艺术而痴迷,并决心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李诗维说。

  来到德化后,李诗维看到了与台湾陶瓷行业不同的“风景”。“德化陶瓷产业成熟,工人分工精细,能批量生产优质产品。而且,这里在保留传统制瓷技艺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让德化白瓷焕发出新的魅力。”

  平日里,李诗维热衷于奔赴各地开展田野调查。她用心记录着砌窑师傅们构筑龙窑的每一个细节,仔细观察匠人烧制瓷器的每一个步骤,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艺术交流。

4月12日,李诗维(右二)在泉州德化记录砌窑师傅曾启映(左一)构筑现代柴烧窑炉。(受访者供图)

  在教学过程中,李诗维则致力于将德化传统制瓷技艺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陶艺人才,为两岸陶瓷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近期,李诗维正带领学生以“乞龟祈福”民俗为主题,创作陶瓷作品。“泉州、澎湖两地多年来联合举办的‘乞龟’活动,是闽台历史文化互动的见证,更是两岸同胞情感联结的象征。我们希望以此为主题,展现两岸间的友好关系。”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台湾陶艺工作者来到大陆,大家共同探索陶瓷文化的无限可能,用手中的泥土和火焰,创作出更多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陶瓷作品。”李诗维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古窑古酒古村落 浙江婺城乡村愈显年轻活力

金华11月20日电 (钱晨菲 曹静怡)近日,浙江金华婺城区琅琊镇泉口村,出现了不少年轻身影,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文化特派员张赛多次带着学生们来到这里,调研泉口村文化需求,计划重点打造“窑望未来”铁店窑文化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滴翠山色远映,流水潺潺入耳。走进白沙溪之畔的泉口村,犹如步入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粉墙之上,一面面烧窑制窑的墙绘,展示了铁店窑与千年古村的历史渊源。

村里烧窑制窑的墙绘。婺城融媒体供图

  泉口村山水人文底蕴深厚,是国家级文保铁店窑遗址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所在地。而作为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铁店窑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承载着数千年来的烟火气息。

  “我们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和乳浊釉瓷器。”在当地乡土人才工作室内,58岁的陈连华正在旋车上修坯,只见他目光炯炯,车刀旋之,使坯体里光外平。他身后,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或是天青,或是月白,品类繁多不失精致、各有千秋。

手工艺人展示瓷器。婺城融媒体供图

  陈连华本是一名木匠,自村里有意识恢复铁店窑后,从小对陶瓷感兴趣的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并坚持多年前往景德镇学习制作技艺。五年来,陈连华已制陶上万个,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在体验馆指导前来研学的学生、观光的游客制陶。

  “每到夜晚,我们许多村民们都会来这里和我一起制陶,做大做强铁店窑是大家共同的愿望。”陈连华笑着说。

  当地的山水风光和非遗也吸引着一些年轻人来到乡村。“90后”龙威是泉口村请来的“乡村推荐官”,在村文化礼堂,总能看到他面对着灯光、镜头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桌精美的窑器,将铁店窑的故事娓娓道来。平日里,他也会制作短视频,推广到各大网络平台,让泉口村的优美风景和人文魅力为更多人所熟知。

  “新农人”的出现赋能乡村现代化,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到村从事电商直播、文创产品开发和乡村运营,他们在广袤的乡野间大显身手,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方“活水”。

年轻人返乡,通过直播推介家乡产品。婺城融媒体供图

  加入这一行列的还有“95后”女孩陈可欣,今年4月,原本从事电商行业的她回到家乡,帮助家人一起推广金华酒。陈可欣说,自己回到家乡做直播,也是从幕后转为台前。几个月来,她经过不断地摸索探究,逐渐掌握直播技巧,并根据之前的工作经验,在双十一等节点积极策划活动,希望金华酒的醇香可以飘向家家户户。

  白沙溪水与碧绿乡野交相辉映,千年古窑与浓郁酒香相得益彰。近年来,泉口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充分挖掘铁店窑、金华酒等非遗,打造以“慢旅泉口”为主题,集山水观光、田园休闲、养生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非遗村居休闲游,探索出一条“窑”旺未来、“农耕”当下、“酒”富盛名的研学共富路。

  数据显示,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3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11万元,村民年平均收入4.7万元,实现了村强景美民富的华丽蝶变。

  “聚焦文化赋能,促进精神共富,现在村里计划着建设灌浆工坊,通过批量化生产,助力陶瓷提质降本。上海同济大学为我们设计了窑咖啡馆、窑民宿,金职大的文化特派员也帮我们设计了更多文创产品。”村党支部书记陈桂祥说,高校成了乡村振兴“智囊团”,和美乡村样板村的规划满满当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宜兴大型陶艺装置“陶潭印荷”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10月26日上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陶潭印荷”颁证仪式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矿址公园的林上树屋举行。

据介绍,大型陶艺装置“陶潭印荷”由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联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共同发起。装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 (IAC)名誉主席、世界著名陶艺家雅克·考夫曼设计,宜兴近千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陶艺家、诸多社会贤达共同参与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国兴负责实施,设立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矿址公园内。

颁证仪式上,丁蜀镇镇长伍震球致欢迎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候任)徐栋致辞。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副总经理董凌彦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证证书,雅克·考夫曼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参与证书,江苏陶都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强和徐栋颁发了“陶潭印荷”创作活动纪念证书。

当日仪式现场,雅克·考夫曼先生向在座嘉宾们介绍了“陶潭印荷”的创作理念。“陶潭印荷”采用先进国际陶艺设计理念,以宜兴陶瓷原料和独有的“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制成,千余片花瓣组成的独特的荷花形象。参与创作人员在陶质荷花花瓣上留下手指印和签名,从而创造了一项新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多高级工艺美术师(紫砂类)参与制作的陶艺装置。未来,这一装置将成为宜兴乃至中国陶瓷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引领陶瓷艺术的新风尚。(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