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工艺美术博览会在高平举办

太原9月21日电 (高雨晴 宋海凤)9月19日至23日,第六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工艺美术博览会在晋城市高平蔡志忠美术馆举办。本届博览会以“匠心工美,华彩三晋”为主题,吸引全国各地近万件作品参展。

  本届博览会设有主题展区、标展展区、非遗展演区和户外展区4大展区,包括晋城工艺美术精品展、文创产品展等7个本省主题展厅和陕西工艺美术撷英赴晋展、四川工艺美术精品展等5个外省主题展厅。

  走进主展馆,仿佛步入流动的活态博物馆。晋城展位的珐华、铁器、潞绸、琉璃、彩灯、刺绣等非遗和工美作品熠熠生辉。“咱们‘高平三大怪’指的是——喝酒不配菜,人在辕内马在外,半夜把媳妇儿娶回来。我这次的泥塑作品和高平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在“叶铭泥塑”展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泫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史月明,正在给游客讲解泥塑作品《高平三大怪》背后的故事。

山西素有“面食王国”之美誉,当面粉遇上匠人的巧思与妙手,做出的面塑艺术品同样散发着独特魅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平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陈月娥介绍,她在传承传统面塑手艺的基础上研究了新配方,使面塑作品不开裂且保存两年之久。“这次带来的两个面塑作品,以古建筑和炎帝文化为主题,希望让更多人通过面塑艺术了解高平、走进高平。”

  太原展厅汇聚着三晋大地的指尖匠心与文化记忆。有以立体形态传递匠心的雕塑,承载甜蜜记忆的传统糖人,还有将传统元素创新演绎的文创产品,全方位呈现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交融。在“煤公子”煤雕展位,一个个黝黑的作品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这是真正的‘黑悟空’!”。提起山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煤”,但煤炭不仅仅是能源,在这里更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成为可以带回家的摆件、伴手礼。

  景德镇陶瓷自汉唐伊始就书写了陶瓷的传奇,窑火熊熊,千年未曾熄灭,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于世。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展位,琳琅满目的瓷瓶、瓷画和陶瓷文创产品映入眼帘。“我们带来的瓷艺作品涵盖粉彩、珐琅彩、高温颜色釉、青花等多种工艺,在传统手艺基础上进行颜料搭配的创新,让陶瓷作品更加契合现代审美,把我们的陶瓷文化呈现在更多人面前。”展位负责人刘书栋介绍。

  在展馆出口处,文创产品展区人头攒动。这次参展的文创产品,集中展示了晋城6县(市、区)的文创产品,以及火爆全网的“佛小伴”系列产品。来自太原的游客郭先生手里已经提了好几个购物袋,“这些文创产品既有艺术价值,又充满地方特色,想着带回家留个纪念。”

  本届博览会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与传承,既展示了山西工美非遗的深厚底蕴与勃勃生机,也搭建了一个全国性交流互鉴的平台。从大师们的匠心独运到年轻一代的创意赋能,从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到文创产品的“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更开放、更自信、更贴近时代的姿态,讲述着山西故事,丰富着美好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主导的全球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通过立项

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应妮)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开幕式19日在北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由中国提出的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提案《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文物防震——总体原则与要求》已正式立项。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秘书、故宫博物院文保标准部主任曲亮介绍,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提案,《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文物防震——总体原则与要求》已正式立项,该提案是针对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中对防震领域的一般性要求。同时,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壁画病害分类》《丝织品文物病害分类》《中国书画文物病害分类》《古陶瓷科学表征》4项国际标准预研项目建议得到参会各国专家的高度关注,为标准研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作为博物馆文物防震的提案人,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葛家琪表示,团队在近年强地震频发的中国西南、西北等地20余个博物馆中实施了防震保护项目,其中3个博物馆经历了6.2级以上强地震考验,其馆藏文物无一受损,证明了中国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的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性。

  据悉,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于2024年3月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批准,秘书处设在故宫博物院。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英国、俄罗斯等22个国家和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年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米兰展将于十月启幕

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 高凯)2025年“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以下简称“新生万物展”)将于10月3日至12日在米兰·塞尔贝罗尼宫(Palazzo Serbelloni)举行。

  继去年在巴黎的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后,作为“新生万物展”全球巡展的第二站,本届展览以“历史绵延,社交不止”为主题,由阳光媒体集团主办、意大利中国理事基金会联合主办。

  据介绍,本次展览将分为“宴会”、“雅集”、“茶会”、“戏剧”四个分区,通过服饰、珠宝、家具、陶瓷、酒器、茶等各类非遗与当代设计融合的展品,深入探讨人、社交、时尚与非遗之间的多维关系。

《云裳华仪花开蝶舞天地间·中国衣》 毕红。主办方供图

  展品将讲述中国非遗在当代设计中的蜕变:抽纱工艺用现代面料演绎传统针法,让古老技艺焕发崭新生命力;3D打印等工艺结合瓷与透明釉,引发对“贵重”的思考;宋代陶瓷融合现代玻璃,突破材料边界,反思材料的文化属性与视觉力量。这些展品共同构建了一种超越文化边界的设计语言,既扎根于中国非遗的深厚土壤,又绽放出国际化的当代花朵。

皮影《水晶宫》  薛宏权。主办方供图

  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其独特的策展理念:“社交四‘相’,美美与共”,通过显性与隐性双线交织呈现,明线以“宴会”、“雅集”、“茶会”、“戏剧”四大社交场景,让非遗在社交场景中焕发鲜活生命力;暗线则围绕“相逢”、“相识”、“相知”、“相望”四个情感阶段,深入展现社交中“人-行为-空间”的动态交互,诠释文明互鉴的深层理念。

  在展陈方式上,展览突破传统模式,将运用沉浸式展现、生活化演绎、艺术化表达等多种手段,结合多媒体与人工智能互动,使观众在审美体验中深入感知中国非遗的当代魅力与文化内涵。(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白·德化瓷”再度闪耀莫斯科

莫斯科9月17日电(记者 田冰)“中国白·德化瓷”中国白瓷艺术展当地时间16日在莫斯科全俄装饰艺术博物馆开幕。俄罗斯外交部信息与出版司司长、发言人扎哈罗娃,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封立涛,全俄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雷布金娜出席并致辞,中俄各界代表参加活动。

扎哈罗娃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瓷器深刻影响了欧洲等地区的制瓷技术、艺术风格乃至社会文化。近年来,俄中两国互相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活动,对深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地时间9月16日,“中国白·德化瓷”中国白瓷艺术展在莫斯科全俄装饰艺术博物馆开幕。图为观众参观展览

封立涛表示,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起源于中国,盛于世界,是人类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写照。希望此次展览帮助俄罗斯朋友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这是该展继日前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精彩呈现后,再度亮相俄罗斯知名博物馆。本次展览共展出德化白瓷精品51件(45组),既有传统佛教人物造像,也有当代艺术家的创新表达。中国白瓷独特的审美艺术、高超的创作技艺令人赞不绝口。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中国茶艺表演、品茶、笛子和古筝演奏。

 当地时间9月16日,“中国白·德化瓷”中国白瓷艺术展在莫斯科全俄装饰艺术博物馆开幕。图为俄罗斯外交部信息与出版司司长、发言人扎哈罗娃参观展览。

此次展览由全俄装饰艺术博物馆、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德化县陶瓷发展中心共同举办,将持续至10月2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到宁夏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 感受老工业基地的“破茧重生”

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工人西街1号,一座由百年老厂蝶变而来的工业遗址公园,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

9月16日,记者随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五市文旅部门协办的2025宁夏文旅高质量发展采访活动走入了宁夏石嘴山市的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这里,是承载着西北工业记忆的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它从一片闲置的老厂房,蜕变为集游览、休闲、研学、文创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景区,书写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生动篇章。

公园的前身,是1960年始建的神华宁煤集团原大武口洗煤厂。作为曾经西北地区最大的焦煤洗选加工企业,这座洗煤厂在半个多世纪里,为全国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能源,见证了石嘴山煤炭产业的繁荣,也沉淀了几代建设者的青春与记忆。2016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洗煤厂全面停产,厂房与设备逐渐沉寂。直到2019年,大武口区政府慧眼识珠,决定对这片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升级,让老厂区重焕生机。

经过精心打造,如今的工业遗址公园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构建起多元的功能空间。园内核心地标宁夏工业纪念馆,由洗煤厂原浓缩机房改造而成,2500平方米的展厅内,259幅图片、190件/套实物、13段视频资料,清晰勾勒出从1950年代到2000年宁夏工业从“第一度电、第一吨煤”起步,到多元转型的奋斗历程。而“石炭井号”绿皮小火车更是成为网红打卡点,游客乘坐这列1972年开通的列车穿越贺兰山腹地,仿佛能重温老矿工的通勤岁月。

此外,公园内还有诸多特色场馆与景观:贺兰山陶瓷艺术馆里,游客可亲手体验陶瓷制作,感受工业美学与传统技艺的碰撞;石嘴山数字非遗馆通过互动体验,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室外的“工字广场”“矿工雕像”,以及五湖四海路、自强不息路、时光走廊三条历史科普长廊,将工业历史与人文故事娓娓道来。

作为免费开放式公园,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全年向公众开放,仅贺兰山陶瓷艺术馆、石嘴山城市书房分时段闭馆。自2020年开园以来,这里先后获评“宁夏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大武口中小学学生研学基地”等称号,年均开展7次以上研学活动、5次社区科普活动。平日里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大型活动期间最高日接待量达3万人次,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如今,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不仅是工业记忆的“保存者”,更成为文旅融合的“推动者”。它以工业遗产为纽带,让老厂房焕发新活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卡萨布兰卡

上海9月15日电 (记者 王笈)记者15日从上海艺术品博物馆获悉,“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巡展·卡萨布兰卡站:丝路映芳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近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开幕。本次展览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卡萨布兰卡。

“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巡展·卡萨布兰卡站:丝路映芳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上海艺术品博物馆 供图

  中国与摩洛哥的友谊源远流长,摩洛哥是北非地区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的国家。卡萨布兰卡作为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于1986年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在经贸、文化及人文交流等领域建立了深厚友谊。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展品涵盖陶瓷、漆艺、玉雕、珐琅、刺绣、中国画、农民画、剪纸、手鞠、戏曲服饰等上百件非遗精品,全方位展现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翼飞刺绣作品《陶潜赏菊图》。 上海艺术品博物馆 供图

  其中,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送的黄翼飞刺绣作品《陶潜赏菊图》,是北宋画家赵令穰《陶潜赏菊图》的二次创作,画面描绘了亭中两人坐对赏花,具有化凡为美的艺术效果。陶潜,即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李守白创作于2011年的《春映步高里》,是一幅以上海石库门为主题的剪纸作品,里弄的显著特征——红色砖瓦铺满整个画面,连镶嵌的纹理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中法两种文字标注的门楼非常具有辨识度,显现出年代感。

吴智作品《银缕南瓜》。 上海艺术品博物馆 供图

  吴智运用传统花丝镶嵌工艺打造的《银缕南瓜》尽显精致。主体南瓜表面的花丝细腻流畅,卷草纹蜿蜒缠绕于周身,为作品增添了几分典雅与生机;一只螳螂静伏在南瓜之上,触须、翅膀皆以纤细花丝制成,镶嵌的宝石为其点睛,活灵活现。整件作品既展现了南瓜丰收的美好寓意,又借螳螂、卷草纹营造出自然野趣。

  主办方表示,期待以本次展览为契机,让卡萨布兰卡市民深入感受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并推动两地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共同见证友谊的延续与升华。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白·德化瓷”主题花车璀璨亮相上海旅游节

9月13日晚,第36届上海旅游节大巡游活动在外滩盛大举行。以“中国白·德化瓷”为主题精心打造的花车,在霓虹闪烁中缓缓驶过,以其典雅造型与文化内涵,成为巡游队伍中的精彩焦点之一。

该花车以帆船造型为主体,勾勒出德化的地域文化筋骨,以海浪装饰,以祥云衬托,同时融入《世博和鼎》《神话》等标志性白瓷作品元素,巧妙串联起德化的海洋基因与文化特色。扬起的风帆象征德化陶瓷扬帆世界的精神姿态,温润如玉的瓷质在灯光映照下更显灵动,向中外观众传递出千年瓷都的匠心神韵与创新活力。

此次花车亮相并非偶然,花车上展示的作品灵感就是来源于中华艺术宫“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中的部分展品。

自7月18日“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以来,持续引发观展热潮,参观者在展柜前的目光炙热如焰,《世博和鼎》《神话》等展品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展览期间,还吸引了匈牙利、葡萄牙、斯洛伐克、澳大利亚、荷兰等五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外交官以及上海中学国际学校师生观展,在此开启德化陶瓷艺术之旅。截至9月13日,展览已接待观众573,591人次,单日最高参观量达23,270人,创该馆近十年单日接待观众人数历史纪录。正是凭借这一文化影响力,德化瓷成功驶入上海旅游节这一国际舞台。

据了解,花车自9月14日至28日将在上海静安、松江等10个区巡游展示,持续扩大“中国白·德化瓷”的品牌声量。作为上海旅游节的标志性活动,花车巡游素有“流动的城市名片”之称。本届共25辆花车参与巡游,德化花车以其独特的文化质感与美学表达,脱颖而出,成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的精彩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正值德化获评“世界陶瓷之都”十周年,9月19日即将启幕的德化国际陶瓷文化周也将以国际博览会为核心,推出系列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活动。此外,借助9月27日世界旅游日之机,德化还将深化“陶瓷+海丝”文旅融合,推出多条国际旅游线路,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世界瓷都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德化以建成“世界瓷都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一带一路”海丝文旅融合名城为目标,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着力推进“陶瓷文化+旅游”“遗产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融合发展,已建成20余处陶瓷文化景区、6家陶瓷观光工厂,并完成260多家大师展馆的旅游化改造,逐步构建起“一城瓷器百馆游”的文旅新格局。此次花车巡游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德化陶瓷走向国际、对话世界的新起点。

来源:东方网

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正式开馆 打造文化传承与高校育人新地标

天津9月13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13日从天津师范大学获悉,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12日正式开馆。

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12日开馆。(天津师范大学供图)

  据介绍,该博物馆建设以“传承中华文脉,彰显艺术瑰宝”为核心定位,构建高校文化育人与公众科普的重要阵地,赋能实践教学,深化文化认同,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探索数字化文化传承路径,彰显高校公共文化担当,积极打造具有天津师范大学特色的文化名片。

  馆内“古物记——馆藏文物通识展”作为常设展览,甄选了近700件套文物精品,设置“金辉隐·青铜器”“泥火幻·陶瓷器”“笔底春·书画”“昆山璞·玉石器”“百工宝·工艺杂项”五大板块,以时间为经、品类为纬,串联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文明脉络。

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12日开馆。(天津师范大学供图)

  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前身为1959年建立的天津高校首家文物室。66年来,该校精心构建起了以教学、科研为核心的文物藏品体系。2025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精心选址进行系统性提升改造,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博物馆于2025年9月全面建成。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群山回响”——2023、2024“新峰人才”作品展在杭州开幕

杭州9月11日电(林波)9月11日,由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群山回响”——2023、2024“新峰人才”作品展在浙江杭州的浙江展览馆开幕。本次展览汇集了2023年度、2024年度73位“新峰人才”的近400件最新力作,涵盖美术、书法、摄影、民间工艺四大门类。

9月11日,“群山回响”——2023、2024“新峰人才”作品展开幕现场。 (浙江省文联供图)

  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于2013年启动,已成长为推动浙江青年艺术人才发展的坚实平台与亮眼品牌。

  据介绍,“群山回响”主题,既寓意着艺术探索的代际传承与思想共鸣,也象征着浙江文艺事业群峰耸立、共创辉煌的集体理想。

  在美术展厅,100件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综合材料、漆画以及艺术设计等多个门类。

9月11日,展出的中国画《清风徐来》。(浙江省文联供图)

  以画家蔺洁青的中国画《清风徐来》为例,其是浙江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金奖作品,以传统人物画技法表现当代青年郊野露营场景,通过描绘清风拂过林间被永恒定格的瞬间,传递都市人向往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当代精神,展现出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在表现现实题材上的蓬勃生命力。

  在书法展厅,百幅书法力作展现了青年书法艺术家们于笔墨流转间探寻艺术本真的不懈求索。例如,作品《王安石散文四则》,在风格上融合了唐代褚遂良和隋代智永千字文,用笔力求细腻精到,又兼具书写性,着重表现江南文人温润隽秀的书法审美。

9月11日,游客观展现场。 (浙江省文联供图)

  摄影展厅展出20位摄影人才的20组精选作品,涵盖视频影像、互动装置、手工书及静态摄影等多种形式,以多元的视觉语言构建起与观众对话的桥梁。

  民间工艺展厅展出23位民间工艺艺术家的75件(组)力作,涵盖陶瓷、雕刻、漆艺、刺绣、首饰、铸剑等多个艺术门类。

  现场,青瓷作品《立》,通过造型的力量感、釉色的纯粹感与工艺的本真性,将“立身”“立心”的人文思考融入青瓷的物质载体,既是对个人生命阶段的隐喻,也是对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的诠释。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3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龙泉“畲小妹”: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丽水9月10日电(傅飞扬)“从最初的祥云系列、荷花系列,到现在的山水系列、牡丹系列等,我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希望能把畲族文化的韵味和现代青瓷的风采相融合。”10日,在浙江丽水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畲族姑娘雷慧仙说。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为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一直以来,雷慧仙在传承、创新龙泉青瓷技艺的同时,始终不忘将“千年山哈”与青瓷之美结合,在更广阔的领域展示畲族文化。

  雷慧仙的作品《凤舞九天》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畲族)工艺品设计制作大赛金奖——其采用龙泉弟窑泥,并施以温润如玉的粉青釉,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凤凰图腾。近年来,她还创办企业,通过直播让更多人欣赏到具有畲族特色的青瓷作品,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39人。

  如今,雷慧仙的创新尝试正吸引更多匠人通过青瓷这一载体,不断深化各民族交流共融、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文化动能。

  畲族有“崇凤敬女”的习俗。在龙泉,有一群被亲切称为“畲小妹”的女性,也凭借各自的智慧与努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出坚实步伐,雷慧仙正是其中的缩影。

  畲族婚嫁习俗以隆重、热闹和独特的仪式感著称。眼下,由竹垟畲族乡畲族姑娘组建的“畲小妹”风情演绎团以真实婚俗为蓝本,从“说亲”“定亲”到“迎亲”“拜堂”,完整还原了畲族婚礼的全过程,让游客亲身感受畲族文化的浪漫与热情。这场集观赏性、互动性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金名片”。

竹垟畲族乡畲家嬉戏表演。(资料图)龙泉市委统战部供图

  “在畲族婚嫁习俗中,新郎迎娶新娘并非易事。首先是对歌环节,新郎与伴郎需以畲族山歌应答;通过考验后,还要饮下3碗‘拦门酒’——此酒为女方家亲手酿造的米酒,饮下便象征着新郎的诚意与担当。我们演绎这些婚俗场景,就是想把畲族婚嫁文化中蕴含的真挚感情展现给大众。”“畲小妹”风情演绎团负责人雷金连说。

  如今,竹垟畲族乡还打造了“畲小妹”文创品牌,推出畲族IP吉祥物——“小畲哥”“小畲妹”,研发系列农产品包装和文创产品。数据显示,2024年该乡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1000余万元,累计带动“畲小妹”文创产品增收100余万元。

  龙泉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畲小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她们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是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民族团结的凝聚者;在她们的带动下,竹垟畲族乡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