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珍宝”亮相浙江杭州 秘色瓷回乡“省亲”

6月24日,游客观看法门寺出土的“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当日,“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浙江杭州启幕,展出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等地宫珍宝38件,其中2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秘色瓷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尤其以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浙江地区生产的青瓷最为著名。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出土秘色瓷产自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带。

来源:中国新闻网
6月24日,游客观看法门寺出土的“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当日,“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浙江杭州启幕,展出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等地宫珍宝38件,其中2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秘色瓷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尤其以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浙江地区生产的青瓷最为著名。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出土秘色瓷产自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带。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吕少威)记者今天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2家,覆盖加工制造、生产生活服务、城市运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近百个职业工种。
据悉,北京首都旅游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民族饭店赵会连、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苏中帅、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张广辉等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入选2024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北京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81家。
“成立大师工作室,让我也拥有了一支中式面点研发、创新的队伍。我会在这个平台中,带领大家一起精进面点技艺,针对不同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发挥大家的特长。”赵会连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出不少面点技艺人才,在赵会连“传帮带”下,一大批成员成长为北京市民族饭店的技术能手、创新好手,不少人在各种烹饪大赛中斩获各类奖项,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据了解,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重点从成立2年以上的市级工作室中遴选,其领办人具备高级技师职业技能水平,且在各自领域成绩斐然:或技能拔尖、技艺精湛,拥有较强技能创新创造能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或身怀绝技绝活,在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方面作出过突出贡献。
例如,苏中帅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从事工程测量工作15年,组织完成了超高层综合测量技术、基坑近接既有线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综合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紧密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城市运行保障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依托技能含量高、技能人才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搭建起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创新的优质平台。这些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革新、传技带徒、技艺传承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收获广泛赞誉。以张广辉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通过“师带徒”模式,已为企业培养出数十名技术骨干;吴华侠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开展行业技艺交流,有力促进相关领域技能水平的提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6月20日长沙讯 6月18日至19日,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承办的2025年“感知中国—博览古今,走进株洲”活动举行,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46名留学生走进株洲,感受株洲醴陵陶瓷与株洲智造的魅力。
在醴陵陶瓷博物馆内,学生们从醴陵陶瓷的发展、从釉下五彩瓷的制造流程及工艺等方面,深度了解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无限魅力。在尚方窑工作坊,学生们体验了陶瓷师傅们赤脚踩泥、拉坯修胎的艰辛,亲手体验了釉下彩绘的乐趣,大家纷纷手持自绘五彩坯体拍照,留下难忘的精彩瞬间。
走进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科技感扑面而来。全息技术展示、大屏深海探索的介绍、智能化生产线的观摩及生产现场的管理,无一不解码着“中国速度”的基因。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鲁本激动地表示:“我特别期待中国高铁走进我的国家,这也是我选择来中国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原因,中国用技术联通世界。”
千年前,丝绸之路驼铃悠悠,商队穿越沙漠、翻越雪山将醴陵瓷器带到远方;千年后,“一带一路”热火朝天,象征着“中国速度”的高铁走向世界,奔向未来。留学生们通过醴陵瓷器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通过株洲中车感受到了中国现代科技之光。
来源:中国日报网
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徐婧)2025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20日开幕,吸引500余家展商参与,国际展商数量较上届翻倍,邀请游客“一站式”游览多国风情。
本届展会以“文旅同行 美好生活”为主题,展出面积达3万平方米。展会设有“互鉴全球”“大美中国”“魅力北京”“城市礼物”“数字文旅”“文旅资源”“文旅装备”“文旅融合”八大主题展区,全方位呈现文旅产业的新产品、新场景、新需求与新体验。
来自俄罗斯、菲律宾、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旅游机构携特色资源参展。39家国际展商带来前沿文旅产品,国际展商数量较上届翻倍。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推出限量版套娃,列支敦士登邮政推出生肖主题邮票,特色产品受到观众青睐。
北京西城展示以中轴线地标为灵感的下午茶,江西景德镇带来陶瓷工艺品,新疆哈密带领观众“探秘”大海道……来自中国多个省份的展位为观众呈现“诗与远方”。“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展区全景展示三地文旅特色资源与创新成果;北京16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亮相,为观众推荐旅行地图、文创新品等。
暑期旅游旺季将至,展会将连续三天举办“酒店与旅行社合作对接会”,为酒店和旅行社打造精准匹配服务平台,吸引中国游客和入境游客群。
本届展会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将持续至6月2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重庆宝林院子红墙绿树间,一座融合历史厚度与时尚活力的文化新地标——两江贝岭博物馆已焕新开放一年有余。在这方天地,不时有文艺青年结伴而至,用光影定格历史与当下的浪漫邂逅。
据介绍,这座民办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超3000平方米,正以“国际化视野”与“场景化体验”为核心理念,将艺术收藏、文化创意与休闲消费有机融合,为市民游客搭建起触摸千年文化的立体通道。
人间好物:从“藏起来”到“拿出来”
走进两江贝岭博物馆,陶瓷艺术、青铜艺术、书画艺术、石雕石刻艺术等十余个主题展厅跃然眼前,馆藏1000余件文物跨越战国至明、清时期,无声诉说着历史故事。
巧夺天工的瓦罐器物,栩栩如生的大师画作,恢弘壮丽的石碑石刻……在该博物馆馆长刘莉看来,一件件文物倘若都“养在深闺人未识”,往往难逃被人遗忘的命运。
“为让诸多民间文物‘传下去’,传诸后世、传诸众人,‘聚宝成林、汇贝成岭’的两江贝岭博物馆应运而生。”刘莉说,希望更多文物能面向公众,被欣赏、研究、传承,实现价值外溢、价值增值。
文脉传承:从“保下来”到“活起来”
该博物馆千余件藏品中,有三组独具特色的“文物CP”尤为引人注目——汉代彩绘陶马、青铜香薰炉与青铜鸳鸯钮,它们承载着古人跨越千年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成对呈现,留给后人无限遐思。
在这里,汉代彩绘陶马灵动的关节设计,赋予木马俑生动卧姿,体现出古代统治者对马的重视,展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精湛工艺。
在这里,青铜香薰炉镂空灵动的睡鸭造型,让人不免想起李商隐《促漏》一诗中“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的生活场景。
在这里,青铜鸳鸯钮与博物馆所在地重庆鸳鸯街道相互呼应,寄托着中国人从古至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从战国时期青铜虎纹弓耳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青釉暗刻莲瓣纹龙柄鸡首壶;从唐代长沙窑椰枣纹执壶,到明代凤冠,两江贝岭博物馆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密码。
抚今追昔,如何让历史文化真正留在大众心间?刘莉认为,首先要将文物“保下来”。比如,两江贝岭博物馆馆藏的十一尊清代石刻八十八佛系列佛造像就正在广邀文物“守护人”参与文物保护。
同时,为拉近文物与大众的距离,该博物馆还推出系列创意文创:以青铜香薰炉为原型的“对鸭”冰箱贴,借“对呀”谐音梗化身社交话题符号;青铜鸳鸯钮香氛挂饰,融合中医香疗智慧,既美观又养生;与园区“找山咖啡”联名的特调饮品“睡鸭醒春”,以柠檬雪梨碰撞茴香尾韵,让汉代风雅滋味萦绕舌尖。
刘莉说,作为重庆文化新IP,该博物馆创新融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物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让传承更有趣有“料”。
旧园新生:从“活下去”到“热起来”
提升民间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提高民办博物馆“造血机能”是关键。对于两江贝岭博物馆团队而言,早在十几年前运营宝林博物馆时,就探索出一条“以馆带产,以产促馆”的“生存”路径。
据介绍,两江贝岭博物馆自2024年开放运营以来,已陆续打造出艺术家驻留工作室、书法文化体验馆等美学空间,正持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努力找到馆藏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嫁接点,推动“小而美”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成为“博物馆+”的新场域。
可民办博物馆从“活下来”到“发展好”,光靠活动引流远远不够。刘莉希望,宝林院子能延伸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形成“展示+餐饮+文创”一条龙融合业态,吸引更多企业“住”进来、更多人走进来,最大限度释放文化消费活力。
盘活挑战不小,园区昭示性问题便是其一。据了解,宝林院子楼宇外墙经十余年风雨侵蚀,已出现瓷砖空鼓脱落现象,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其形象,导致部分意向入驻企业望而却步。而改善场馆面貌需要系统规划,仅靠博物馆自身力量难以推进,这一度成了园区企业的烦心事。
今年4月,重庆两江新区产业运营有限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踏勘后,以“除险固安”为目标,立即启动修缮设计工作,旨在限时解决困扰企业的安全隐患,全力优化园区营商环境。
“民办博物馆是宝林院子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本次园区改造不是简单的城市更新,更是国企民企‘双向奔赴’对城市历史和文脉的保护。”宝林院子园区服务专员李昱桔介绍,此次外墙修缮工程涉及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6月已陆续开始动工。
不只是场馆形象焕新,李昱桔对园区产业发展也有新思考。她说,盘活宝林院子可充分利用周边N37°月光之城的商业流量、学校的教育研学需求、住宅区的生活场景,通过“文化引流、商业变现、社区黏性”三重驱动,将其打造为连接商业、教育与居住的“社区文化枢纽”。
此外,两江贝岭博物馆也一直努力加装“扩音器”,不断提升民办博物馆在文博场域的“音量”。刘莉说,6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动国内11家博物馆打造的展览《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正式开幕,这是两江贝岭博物馆首次参与协办。她相信,民办博物馆这朵“文化之花”在各方精心浇灌下,定能“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去”,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中国新闻网
苏峪口瓷窑址是西夏烧造白瓷的主要窑场,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瓷窑址首次揭示出宋、元时期单个完整窑场的规模、构成及工艺流程,对于中国同一时期窑场的重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苏峪口瓷窑址先进的瓷器烧造技艺从何而来?为何说苏峪口瓷窑址改写了中国陶瓷技术的历史?苏峪口瓷窑址如何反映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近日,”专访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元明清考古研究室(基建考古室)主任、副研究馆员柴平平,对此进行解读。
记者:苏峪口瓷窑址是如何被发现和发掘的?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位于今宁夏贺兰山东麓中段的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内约10公里处,东距银川市约40公里,系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进行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时发现,地表残存窑炉13处,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整个窑址区位于山坳处,大体呈梯形,南宽北窄。所在地势北高南低,两侧高、中间低,中间有一较大冲沟,窑炉位于冲沟两侧的坡地上,大部分窑炉残存部分窑壁。窑址西南距拜寺口西夏寺院约15公里、距西夏陵约40公里。
2021年至2024年,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探寻西夏陵等出土细白瓷产地相关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对Y1—Y6的6座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出土大量全新的高质量精细白瓷产品与各类窑具等,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遗迹。
苏峪口瓷窑出土的白瓷板瓦。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记者: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瓷器有何特点?其如何被确定为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出土遗物数量较多,可分为瓷器、制瓷工具、窑具、金属钱币等几大类,另有少量铁器和陶器。
其中,瓷器产品以精细白瓷为大宗。其胎质洁白、釉色温润,有的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和透光性较强;素面为主,常见花口与瓜棱等简单装饰。依用途可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与建筑构件等,日常生活用瓷以碗、盘、盏、碟等为主,亦有花口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罐等大型的复杂造型器物,此外还有少量佛像与纺轮;建筑构件主要为白瓷板瓦、瓷质鸱吻残块等。
窑具有匣钵、支烧具、垫具、火照等,匣钵整体呈圆筒状,近底腹壁有三个圆形穿孔且有较多捺窝。白色或灰白色胎,胎质较细腻,胎中含少量石英砂,口沿有釉,外壁多有窑汗。少量匣钵外壁有戳印“官”字。
制瓷工具包括原材料加工工具和坯件成型工具。原材料加工工具有石臼、石杵、研磨棒及石锤等;坯件成型工具有轴顶碗、荡箍等。
苏峪口瓷窑址烧造的产品与西夏陵、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离宫、寺庙等遗址出土的精细白瓷及白瓷板瓦等建筑构件基本一致,而且多件匣钵上戳“官”字款,可确定是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属于西夏官窑。
苏峪口瓷窑出土的透光白瓷。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记者:苏峪口瓷窑址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从何而来?为何称其改写了中国陶瓷技术的历史?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的马蹄形窑炉为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窑炉类型,是具有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技术文化特征的窑业工具。此种窑炉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宋代完成了改造,出现了窑箅和排渣坑,采用煤炭作为燃料,窑炉多用条砖砌筑。苏峪口瓷窑址的窑炉在形制上采用北方地区宋代流行的窑炉类型,但在砌筑窑炉的材料上以条石建造,未用北方地区流行的条砖,这是当时窑工在新的环境下就地取材的一种创新。
苏峪口瓷窑址的器物均使用匣钵正烧,碗盘类等器物在匣钵内多件涩圈叠烧,瓶、罐类等器物单件装烧。涩圈叠烧技术始于五代时期的定窑,是两宋时期北方窑场的主要装烧技术。北方各窑在叠烧时,有的会在涩圈内铺一层细沙等以使瓷坯之间分隔,但苏峪口瓷窑的碗、盘、碟等涩圈叠烧器物均在涩圈上直接叠烧,将这一技术发挥到极致。
苏峪口瓷窑址首次发现了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窑址中器物装烧工具为直筒型瓷质匣钵,高矮不一,胎质较粗,但胎色洁白,夹石英颗粒,口沿处涂釉一圈。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的越窑,北方窑场使用较少,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匣钵均用釉封口,反映了其技术来源的复杂性和对瓷器质量的高要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峪口瓷窑址出土器物使用了瓷胎中添加石英(脉石英)以改变瓷胎性状、结构的“二元配方”技术,这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系首次发现,在中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将中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二元配方”技术使瓷器质地更坚硬,降低了熔点,减少了变形和开裂的风险,烧制出的瓷器表面更润泽。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瓷器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接近或达到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中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
苏峪口瓷窑出土的瓜棱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记者:苏峪口瓷窑址如何反映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为何说它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作为西夏官窑,与宋、辽、金时期的官窑比较接近,说明北宋、辽、西夏、金都有服务于宫廷的窑场,而且西夏官窑与宋、辽官窑在产品面貌、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以及管理制度的趋同等,反映了不同政治区域内的文化交流是趋向统一的,是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在瓷业生产上的表现。
苏峪口瓷窑址的考古成果以全新的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的发展,并从瓷业生产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实证了两宋时期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辽、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趋同,为元、明、清时期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苏峪口窑场的出土资料对研究这一时段的历史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完)
受访者简介:
柴平平。受访者供图
柴平平,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元明清考古研究室(基建考古室)主任,副研究馆员,主攻宋元考古和陶瓷考古研究。参与的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项目获评“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在核心期刊《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等发表相关学术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梧州6月18日电(杨志雄 黄麟 黄群礼)仲夏时节,走进广西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在各企业的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火力全开,精美的瓷砖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产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广西梧州市藤县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藤县就有陶瓷生产活动,藤县中和村的中和窑址便是重要见证。藤县的高岭土资源丰富,储量约6.7亿吨。当地陶瓷产品精美,工艺精湛,远销海外。
图为广西藤县一家陶瓷企业的生产车间。欧伟文 摄
近年来,藤县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优化烧制工艺,以“数智化+绿色化”双引擎驱动产业升级,打造陶瓷“智”造高地,陶瓷产业迸发蓬勃生机,“南国新陶都”声名鹊起。
目前,广西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广西蒙娜丽莎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宏胜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了40余条现代化生产线,藤县陶瓷砖日产能达136.1万平方米,陶瓷砖产能占广西47%。
图为广西藤县一家陶瓷企业的生产车间。欧伟文 摄
蒙娜丽莎集团广西基地积极打造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项目,项目将厂区主要智能化生产设备与基于建陶行业的生产管理系统高度集成应用,实现关键设备数控化率98%,生产效率提升25%,运营成本下降10%,节约了大量的生产资源和管理成本,达到降本增效。
广西协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光衡工业全自动智能分选系统,人工智能(AI)识别瓷砖缺陷正确率达99.5%,处理速度达2000件/小时,较人工检测提升了40倍,用工成本减少25%。
同时,藤县加快绿色化转型,构建低碳产业生态,助推陶瓷企业“换道超车”。该县紧抓“双碳”目标引领产业升级,建成全国陶瓷产区光伏发电矩阵。蒙娜丽莎85兆瓦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81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27万吨。广西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广西协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陶瓷企业屋面光伏总面积达253万平方米,年发电量达2.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8万吨。
图为广西藤县一家陶瓷企业的生产车间。欧伟文 摄
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区建成LNG应急调峰储备站,铺设供气管道超7000米,推动陶瓷企业清洁能源应用。通过“光伏+天然气”双轮驱动,园区单位产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28%,成为广西首批全国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园区。
广西藤县中和国际陶瓷交易中心2023年正式投入运营后,藤县陶瓷企业如虎添翼。交易中心大力推动藤县陶瓷产业升级,拓展东盟、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打造首个PPP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陶瓷交易区、物流仓储区、会展中心及陶瓷博物馆等。
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大批陶瓷品牌企业先后入驻园区,藤县陶瓷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人民币,带动就近就业人数近2万人。
藤县官方表示,下一步,该县将打造全产业链竞争力,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推动陶瓷产业向艺术陶瓷、功能陶瓷等高端领域延伸,让“南国新陶都”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来源:中国新闻网
传承了千年的窑火,在如今的景德镇依旧熊熊燃烧。当开明文化论坛遇上景德镇,“天工开物”的古老智慧与“数字智能”的时代脉搏在此共振,让千年窑火映照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新路。
前不久,民进中央成功举办开明文化论坛(2025·景德镇),主题为“天工开物——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来自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共同探讨文化之力与技术之美,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路径。
“开来而继往,明道不计功”。开明文化论坛自2019年创办以来,先后在天津、大同、扬州、北海、洛阳、绍兴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举办,交流思想、凝聚智慧、增进共识,取得了丰富的议政成果,为服务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民进发挥界别特色优势,为文化强国建设建言献策、集智聚力的开放性平台。
凝聚共识
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更是在持续创新与融合中焕发新生的精神血脉。”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表示,文化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既是过去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基石。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不仅塑造国家竞争力,更深刻影响着文明演进的轨迹与人民生活的福祉。
朱永新指出,“天工开物”这一主题反映了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文化传承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新媒体平台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新渠道;科技的进步创新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古代典籍中的哲学思想、传统文化中的匠心智慧,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美学理念和灵感源。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朱生岭表示,开明文化论坛已经成为为文化强国建设凝心聚力、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的举办,必将在充分领略景德镇独特文化及高质量发展时代风采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提供文化赋能样板,更将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与科技总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每一次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催动了文化传承发展;文化的繁荣,历来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文化传承发展打开无比灵动的想象空间。
古为今用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当沉寂的纹饰在光影流转中诉说尘封的故事,古老的技艺在科技赋能中跨越时空,向今人低语文明的辉煌与智慧的精深,绽放出跨越古今的璀璨光华。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罗静在论坛上提到了一组最新数据:我国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有1.08亿件/套可移动文物和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既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性文化遗物和遗存,又有记录和表达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共同记忆的精神载体。文物保护需要科技,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不断催生出新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
罗静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变,文物与科技结合也日渐紧密,科技对文物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明显,在“防、保、研、管、用”等应用领域的科技攻关不断取得新的重要进展。罗静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为例,说明了文物数字资源的高效提取与流通对提升协同研究效能的重要作用。古陶瓷基因库以考古出土的海量古窑业标本为基础,通过自动化作业线、基因标本的制备与信息采集等技术手段,制作成“古瓷基因标本”,并在此基础上发起“瓷器起源、传播和全球化”国际文物科技合作计划。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研究馆员冯乃恩则系统阐述了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他认为,关键在于做好“揭示、解读、转化”三部曲。
冯乃恩以恭王府博物馆实践为例,恭王府府邸的花园既有皇家园林也有民间园林,并兼顾了南北方园林的特点。除建筑外,恭王府博物馆还拥有6万件藏品,这些建筑和藏品其中所含文化内涵经过专家多年研究,主要还是以“福文化”为中心。恭王府博物馆则进一步从“福文化”中提炼出精雅生活的理念,并转化为诸多文化产品。
生生不息
数字技术助力文化出海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科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了飞向世界的翅膀,开启了与世界对话的新篇章。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费雯俪在论坛上聚焦“千年窑火与世界对话”,探讨数字时代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她基于“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对中国337座城市的国际形象评估,发现中国城市对外传播存在城市形象定位模糊、全媒体矩阵建设滞后等挑战。以文化铸魂,借助科技力量实现破局,是加强我国城市对外传播、提升城市形象的现实路径。
针对挑战,费雯俪为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特色城市开出“药方”。她认为,应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沉淀与人文特征,同时广泛与政府、智库、高校、社会组织、国际网络“大V”等合作,构建更加全面、立体、多元的城市国际传播共同体,此外还需不断丰富和创新对外传播叙事方式,创新叙事方式,提升城市文化认同感。
三七互娱网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高级副总裁程琳表示,游戏产业是数字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网游、网剧、网文的成功“出海”,彰显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力量。
程琳提出,游戏模式下,AI应用可以把文化数据、文化内容以及文化场景做出很好融合,将我国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发展优势。程琳以游戏中的动捕技术为例,将中国功夫通过动捕技术严谨还原融入游戏,吸引了众多海外玩家。还有不少海外玩家在体验了以“清明上河图”为场景设计蓝本的游戏后,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以科技之器,载文化之道;以创新为帆,行致远之路。当千年的文化积淀,遇见奔涌向前的数字浪潮,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正书写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交相辉映的时代篇章。
文化为体,科技为用,融合创新,生生不息,正是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铿锵之音。
来源:中国新闻网
澳门6月15日电 (记者 郑嘉伟)6月12日至14日,澳门城市大学(下称“澳城大”)在“第七届国际创意管理大会暨文化产业教学创新论坛”期间举办“中国非遗工艺(澳门)双年展”。
6月12日至14日,澳门城市大学在“第七届国际创意管理大会暨文化产业教学创新论坛”期间举办“中国非遗工艺(澳门)双年展”。图为6月14日,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活动期间获颁发奖项。(澳门城市大学 供图)
本届双年展以“指尖上的文明:燕京八绝·非遗万象”为主题,立足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独特定位,汇聚32位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近80件,通过实物展陈、动态展演等形式,呈现非遗技艺的跨界创新成果。展览期间举行了非遗作品捐赠仪式,多件非遗作品正式入驻澳城大。
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12日在开幕式上表示,非遗承载着祖先的智慧,是亟待启动的“活态密码”,而创意管理则是开启这一密码的创新钥匙。澳城大会持续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意教育结合的新路径,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澳城大当天举行颁奖仪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柏群等8名非遗工匠颁发“中华工艺传承奖”,为“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万彧婷等7名工匠颁发“国匠金莲花奖”。
来源:中国新闻网
郑州6月14日电 (记者 刘鹏)13日晚,河南省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启动。此次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旨在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生机,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一场可看、可玩、可尝、可沉浸体验的文化嘉年华。
图为河南省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现场。王俊力 摄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万捷在致辞中称,近年来,黄河九省非遗保护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点亮计划”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河南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宣传展示等系列活动,让非遗走进群众、走进生活,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鹤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小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智慧结晶和精神追求。鹤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33项,市级110项,包括民间社火表演的恢宏热烈、大平调戏曲的韵味悠长、泥咕咕的造型多样、子馍美食的独特风味等。诚邀大家有机会来到鹤壁,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共享文化传承的喜悦。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此番化身“非遗大观园”,精心策划了青春市集、科技赋能、活态展示、非遗美食、非遗造物等八大特色板块,让古老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全新活力。
一城启幕,多地同燃。除鹤壁主会场外,6月14日,河南多地亦同步开启了分会场活动,以多元形式诠释非遗魅力,全域联动共绘一幅多彩文化长卷。
其间,郑州市7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将汇聚荥阳,超化吹歌、苌家拳、古琴艺术、黄河玉门号子、箜篌音乐、豫剧四街戏等将通过舞台展演方式呈现;黄河澄泥砚、嵩山“泥人刘”、密玉、陶瓷、面塑等一大批非遗技艺和非遗美食集体亮相。
开封非遗市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专场,将集纳香气扑鼻的传统美食,精妙绝伦的传统手工艺,底蕴深厚的传统中医药,搭配精彩的动态展演……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趣味娱乐深度融合,吸引市民和游客在体验中感悟非遗价值。
洛阳“非遗正青春——2025年洛阳市河洛非遗青年荟”更加别具一格。届时,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汇聚一堂,学习非遗保护政策,分享科技赋能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创新经验。此举意在让年轻一代的奇思妙想,为河洛文化传承注入时代活力,让古老非遗绽放青春光彩。
新乡、漯河、焦作、商丘、驻马店等地也各展所长。如,新乡开展“游好新乡·魅力非遗”系列活动,多形式展现非遗保护创新成果;漯河举办首届非遗展演年专场,精选多类别项目彰显保护成效;商丘豫“尚”非遗市集用30个项目互动体验传递非遗温度;驻马店第七届唢呐展演在皇家驿站激昂奏响,助力民间艺术薪火相传。(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