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在泉州展出

泉州7月2日电 (记者 孙虹)第十三届“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展2日在福建泉州开幕,46件(套)阿拉伯艺术家和泉州画家作品展示中阿文明交流之美。

  今年6月,来自埃及、沙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阿曼等国家的8名艺术家走进泉州,共创作了24件(套)作品。

7月2日,第十三届“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展在福建泉州开幕。图为摩洛哥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讲解作品思路

 阿拉伯艺术家代表、埃及文化部造型艺术司司长瓦利德·卡努什表示,这些作品清晰展现了阿拉伯艺术家们如何以独特视角诠释中国文化的多元维度,同时保持自身文化根基,创造出见证中阿友谊的永恒瑰宝。

  来自摩洛哥的年轻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对泉州的簪花头饰、闽南建筑、多元宗教等元素印象深刻,并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采风期间,中阿艺术家们还以画笔为媒展开交流。展厅中,一幅由20多名中阿艺术家共同创作的10米“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画卷尤为醒目。

  2009年以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打造“艺汇丝路”品牌,连续邀请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十余年间,180余名阿拉伯艺术家来到中国,创作500余件绘画、雕塑、陶瓷作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中博会搭建产业升级大舞台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博会”)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中博会重要专业展之一,2025亚洲老字号企业展以”传承·创新·融合”为主题,近180家来自全国及亚洲地区的老字号品牌、非遗传承机构和国际连锁企业,打造10500平方米展示空间,通过六大展区联动七大专场活动,搭建起老字号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政企协同开启崭新篇章

哪吒样式的非遗画、老字号木雕、外贸优品专区……采访人员在现场看到,本届老字号展会亮点纷呈。

据介绍,本次展会共设置六大展区,涵盖老字号品牌、非遗技艺、连锁加盟、IP授权、国际老字号及外贸优品转内销,吸引超140多家参展企业,包括中华老字号、非遗传承机构及山姆会员店、名创优品等知名连锁品牌,预计展会将吸引逾3万名专业观众。

“本次展会不仅是老字号品牌展示的窗口,更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蒙小亮在致辞中强调,老字号企业展不仅通过搭建“非遗+科技”融合展示平台,融合展示如何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老字号IP数字化确权,同时也首创“千城万店来粤会”对接机制推动老字号连锁化发展,并设立外贸转内销服务专区落实省委省政府“粤贸全球”战略,全方位助力老字号开拓市场。

潮州陶瓷、广府凉茶等品牌已通过这一平台现场达成意向订单,充分展现了老字号的新活力。”蒙小亮透露。

广东省商业联合会执行会长、秘书长贾定艳表示,目前广东正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老字号技艺大师工作室”保护核心工艺,如展会现场展示的广州玉雕非遗传承;另一方面设立IP授权对接区,促进跨界合作。据悉,阳江十八子、陶陶居等12家中华老字号已在此次展会上签约年轻设计师团队,预计带动产品年轻客群增长。

数字科技赋能转型升级

鸿威国际会展集团董事长王照云在现场宣布,“365天不落幕”的云展链销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展会一大技术亮点。该平台通过AI智能匹配系统帮助采购商精准对接供应商,“数字孪生展台”技术则可实时追踪消费者互动数据,为品牌优化产品结构提供决策支持。

展会现场,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融合随处可见。在佛山木版年画展位,其与国际酒店集团的IP授权合作引人瞩目;“国潮优品”展区内,融合粤绣元素的蓝牙耳机、以醒狮为灵感的运动鞋等创新产品吸引年轻群体驻足。外贸转内销专区则集结多家出口企业,配套海关、税务等一站式咨询服务,助力企业“出海”行稳致远。

专场活动赋能发展新局

据悉,为期四天的老字号企业展将密集举办七大专场活动。首日主活动后,港澳台企业拓展内需市场政策指引经贸交流活动随即开启,商务部台港澳司、香港贸发局、澳门招商投资促进局等机构聚焦内外贸一体化政策进行深度解读。

6月28日,老字号企业展将发布《老字号品牌数字化发展白皮书》,系统梳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老字号升级路径。29日《讲好品牌故事》活动将汇聚14家老字号和6家创新企业同台讲述发展历程。在国潮创新展演秀场,岭南文创服饰将与数字虚拟人同台走秀,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

“本次展会旨在通过市场化、国际化平台,推动老字号从历史积淀中挖掘新动能,成为促进消费升级、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据她介绍,预计为期四天的展会将吸引超3万名专业观众,促成多宗重要贸易合作,有望为老字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东方网

福州大学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深化合作 共建未来技术联合研究院

福州7月1日电 (叶秋云 王忆希)福州大学1日披露,该校校长吴明红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当天在拉曼大学双溪龙校区签署《福州大学—拉曼大学未来技术联合研究院合作协议》,并共同为研究院揭牌。

  此次合作是两校在2024年签署校级合作协议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该联合研究院立足马来西亚,辐射东南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聚焦膜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研究及产业应用,重点探索石墨烯精准分离膜材料、碳化硅陶瓷膜制备等技术方向,覆盖饮用水净化、海水淡化预处理、工业污水处理等应用场景,同时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在福州大学—拉曼大学未来技术联合研究院架构下,马来西亚ISZA TRADE公司、英国万恩国际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与福州大学、拉曼大学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构建跨国、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

  福州大学方面表示,该合作将促进中马在教育、科技与人才领域的深度融合,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话改革·建新功)陈海波:“新瓷”为媒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佟轩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澎湃热潮中,改革强音响彻神州,奋进力量凝聚共识,实干行动擘画新篇。为生动展现新时代统一战线成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赤诚情怀,统战新语开设“话改革•建新功”专栏,反映统一战线成员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思考与实践,共抒助力改革、建功时代心声。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并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要求。

  如何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如何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发挥作用?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自由职业3分团团长、上海市政协常委、“新瓷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总策划陈海波就此话题接受采访。

  发挥“新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决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命题,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同时,《决定》还提到要“更好发挥党外人士作用”。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陈海波与瓷结缘,收藏陶瓷、举办展览等,通过陶瓷与世界“对话”。在他看来,在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释放新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义不容辞,并且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很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他们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备受海内外欢迎的优秀文化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文化出海,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陈海波说。

  陈海波策划的“新瓷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项目(下称“新瓷”项目)便是生动例证。该项目自2012年启动,集陶瓷艺术展示、学术研讨、文化交流于一体,致力于传承与创新中国当代艺术陶瓷,逐步发展为全球陶瓷文化交流的平台,曾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陈海波说,近年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新瓷”项目中的活动参与度不断提升,从以往的参与者到近两年更多地担当活动主办与承办者,这一转变源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使命担当,乐意将自有活动资源予以共享,更展现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民间文化外交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愈发显著。

  与此同时,“新瓷”项目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也在不断“升级扩容”。在陈海波看来,“新瓷”的“新”,既是新时代的新、创新的新,更包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新”,其赋予了“新瓷”新格局、新使命,使“新”的涵义又增添一重。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陈海波表示,在改革进程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建设者理应贡献建设力,不仅可以多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的联动互动,打造促进联谊活动的共享平台,开辟建言献策的绿色通道,搭建展示才华、发挥正能量的广阔舞台,不断增强对党的向心力,还能够在团结汇聚自由职业人员力量发挥、资源共享、联情联谊、反映诉求、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用瓷器搭建一座和世界“对话”的桥梁

  瓷器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艺术中具有代表性且被熟知的艺术类别,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使者”。中国与瓷器有着深厚而悠久的联系,“china(陶瓷)”甚至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陈海波表示,希望用瓷器搭建一座和世界“对话”的桥梁。他在与瓷“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在西方社会的初印象里,中国陶瓷是稀有、美丽而奢华的,并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进程。

  “中国古代陶瓷的成功传播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固化了世界对于中国陶瓷的认知。尤其是在新一代世界观众眼里,瓷与中国的紧密性正在不断减弱。”陈海波表示,“世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认知并不是全面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陶瓷这个载体,推广中国当代文化与艺术。这是迫在眉睫的一种责任。”

  事实上,“以瓷为媒、增强文化自信”是陈海波在多年来履职过程中着力推动之事。作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他长期关注文化领域。“多年紧盯一个领域,扑下身子做调研”是他的履职习惯,他曾为上海非遗老字号鼓与呼,也曾建言保护上海近现代工业遗产。“调研发现问题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参政议政,责无旁贷。”陈海波说,对于自己的提案,希望能够由点及面,提供更多决策参考。

  为适应新时代新使命,陈海波认为,可以更好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这一群体。“在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的社会占比非常大,把这一群体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可以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更多有社会意义、有社会效益的活动,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助于做好这一群体的统战工作,凝聚更多共识。”

  走好当代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之路

  《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要行走起来。”陈海波如是说,也如是践行。多年来,他通过“新瓷”项目这个载体,将中国当代瓷器最新的创意与实践展示给全球观众,促进当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为更多优秀、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提供平台和展示机会,让世界看到中国当代文化的魅力。

  2024年9月,“新瓷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揭幕,陈海波是策展人。众所周知,陶瓷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陈海波认为,陶瓷是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

  有过多次“走出去”经验的陈海波清晰地感受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诉求、思考方式,造就彼此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与追求,但世界对当代中华文化并不熟悉,甚至存有误读。”

  从文化风景到艺术生态,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也面临多重挑战。陈海波表示,“传统文化底蕴直面现代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如何让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真正走进国外的本土社会、主流社会,并且保持持续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陈海波看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重视陶瓷这一中华艺术精粹的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思考如何发挥中国陶瓷的文化软实力,找到既能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支撑,又能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信心的契合点。

  谈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陈海波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纵观全球,在有魅力的国家,城市建设不光是追求现代化,更应该有充满底蕴和生机的文化。“如伦敦、巴黎等城市,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平衡和共存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基础,是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的文化素养和感悟,而每个人对于文化的观点又会形成这座城市整体的文化大态度。”

  对此,陈海波建言,政府可以从根源入手,在推进文化先行、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做到“内外兼修”,以长远的眼光,提供持续的“养分”来培养人才,推动中国文化复兴,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共同演进。

  (陈海波,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自由职业3分团团长,上海市政协常委,“新瓷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总策划)

来源: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京开幕

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 余湛奕)“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6月30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以中国印和篆刻艺术为载体,分为领航、抗争、图强、弄潮、领跑和劳模六个部分,共展出500枚篆刻作品,全景展现了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工运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工人阶级走在时代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国工会推动新时代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京开幕。  王鑫 摄

  据介绍,展览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参展的印章材料除传统印材外,还有新型陶瓷、光敏树脂、玻璃纤维、复合微孔准直玻璃、空心玻璃微珠等新材料,电脑设计、机器刻制、3D打印、激光雕刻、彩色喷绘等科技制印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为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开幕式上,由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集》宣布首发,主办方向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基层工会、职工书屋、职工文艺骨干、职工篆刻爱好者等代表赠送了新书。

  据悉,展览由全国总工会主办,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承办。据悉,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今年7月3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中博会搭建产业升级大舞台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博会”)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中博会重要专业展之一,2025亚洲老字号企业展以“传承·创新·融合“为主题,近180家来自全国及亚洲地区的老字号品牌、非遗传承机构和国际连锁企业,打造10500平方米展示空间,通过六大展区联动七大专场活动,搭建起老字号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政企协同开启崭新篇章

哪吒样式的非遗画、老字号木雕、外贸优品专区……采访人员在现场看到,本届老字号展会亮点纷呈。

据介绍,本次展会共设置六大展区,涵盖老字号品牌、非遗技艺、连锁加盟、IP授权、国际老字号及外贸优品转内销,吸引超140多家参展企业,包括中华老字号、非遗传承机构及山姆会员店、名创优品等知名连锁品牌,预计展会将吸引逾3万名专业观众。

“本次展会不仅是老字号品牌展示的窗口,更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蒙小亮在致辞中强调,老字号企业展不仅通过搭建“非遗+科技”融合展示平台,融合展示如何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老字号IP数字化确权,同时也首创“千城万店来粤会”对接机制推动老字号连锁化发展,并设立外贸转内销服务专区落实省委省政府“粤贸全球”战略,全方位助力老字号开拓市场。

潮州陶瓷、广府凉茶等品牌已通过这一平台现场达成意向订单,充分展现了老字号的新活力。”蒙小亮透露。

广东省商业联合会执行会长、秘书长贾定艳表示,目前广东正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老字号技艺大师工作室”保护核心工艺,如展会现场展示的广州玉雕非遗传承;另一方面设立IP授权对接区,促进跨界合作。据悉,阳江十八子、陶陶居等12家中华老字号已在此次展会上签约年轻设计师团队,预计带动产品年轻客群增长。

数字科技赋能转型升级

鸿威国际会展集团董事长王照云在现场宣布,“365天不落幕”的云展链销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展会一大技术亮点。该平台通过AI智能匹配系统帮助采购商精准对接供应商,“数字孪生展台”技术则可实时追踪消费者互动数据,为品牌优化产品结构提供决策支持。

展会现场,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融合随处可见。在佛山木版年画展位,其与国际酒店集团的IP授权合作引人瞩目;“国潮优品”展区内,融合粤绣元素的蓝牙耳机、以醒狮为灵感的运动鞋等创新产品吸引年轻群体驻足。外贸转内销专区则集结多家出口企业,配套海关、税务等一站式咨询服务,助力企业“出海”行稳致远。

专场活动赋能发展新局

据悉,为期四天的老字号企业展将密集举办七大专场活动。首日主活动后,港澳台企业拓展内需市场政策指引经贸交流活动随即开启,商务部台港澳司、香港贸发局、澳门招商投资促进局等机构聚焦内外贸一体化政策进行深度解读。

6月28日,老字号企业展将发布《老字号品牌数字化发展白皮书》,系统梳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老字号升级路径。29日《讲好品牌故事》活动将汇聚14家老字号和6家创新企业同台讲述发展历程。在国潮创新展演秀场,岭南文创服饰将与数字虚拟人同台走秀,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

“本次展会旨在通过市场化、国际化平台,推动老字号从历史积淀中挖掘新动能,成为促进消费升级、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据她介绍,预计为期四天的展会将吸引超3万名专业观众,促成多宗重要贸易合作,有望为老字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双窑映晖——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湾与景德镇陶瓷雕塑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

6月29日,双窑映晖——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湾与景德镇陶瓷雕塑展在位于辽宁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将相和等雕塑,更多的作品则是饱含时代气息、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业劳动者建设美好家园愿景的艺术品。图为观众在观看展览。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匠心传承 创新融合——记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非遗传承人唐玲

在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室里,一幅幅粉彩花鸟作品在阳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细细观赏,每一处设色、每一道勾线,既承载着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又跃动着现代审美的创新活力。这些精美作品的背后,凝聚着一位青年艺术家的匠心与坚守——她就是该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唐玲。

唐玲,博士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技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为釉上粉彩花鸟非遗项目传承人,她不仅深耕陶瓷艺术创作一线,更将非遗技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近年来,她先后荣获“瓷都五四青年”、“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成为新时代陶瓷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杰出代表。

从“粉彩”出发,在坚守中开新境

景德镇绵延千年的陶瓷艺术长卷中,釉上粉彩以其温润如玉的色彩、淡雅清新的设色和丰富细腻的层次独树一帜,其中”粉彩花鸟”更以自然与笔墨的完美交融,展现着东方美学特有的灵动气韵。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唐玲,正以她独特的艺术视角,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当代活力。

自幼痴迷绘画的唐玲,在大学选择陶瓷艺术专业时便与粉彩结下不解之缘。研究生期间,她系统研究彩绘工艺的技法体系与文化脉络,逐渐领悟到:”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传承,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智慧和人文底蕴。”这种认知推动她在创作中不断寻求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多年来,唐玲始终致力于粉彩工艺的当代创新研究,在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寻找平衡点。她系统梳理”勾、填、晕、染、罩”五大传统工序的工艺精髓,通过解构与重构的方式,将传统技法与现代造型语言有机融合。在创作实践中,她既恪守粉彩艺术的审美内核,又大胆突破传统图式的桎梏,以当代视角重构粉彩艺术的表现维度。

其代表作《观夏》集中体现了这一创作理念。作品以盛夏花卉为创作母题,在构图上打破传统粉彩的对称范式,采用现代构成法则重组画面空间;在设色上,既保留了粉彩特有的温润质感,又通过色阶的微妙变化营造出光影流转的视觉效果。该作品在第十二届”大地杯”陶瓷作品大赛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评委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作品以传统粉彩工艺为根基,构图疏密有致,充满现代韵律感;笔法既见传统功力,又具当代审美意趣;设色明净雅致,在温润平和中透露出鲜明的个性表达,堪称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典范之作。”

这种创新探索并非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粉彩艺术生命力的延续。正如唐玲所言:”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要让传统工艺活在当下,与时代对话。”她在保持粉彩材质特性的同时,通过图式语言的创新,使这一古老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教与艺相融,以“课程育非遗”

作为一线陶瓷教育工作者,唐玲深知非遗传承的关键不仅在“做”,更在“教”。她始终坚持“以艺育人、以美润心”的教育理念,将粉彩和釉下五彩等传统工艺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技艺实操中理解其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

她主讲的《陶瓷彩绘基础》《粉彩花鸟技法》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注重工艺细节、文化背景与创意思维的三维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她既注重技法的手把手传授,也鼓励学生“以陶述情、以彩言志”,引导其在传统中发掘个性表达。

除了日常教学,唐玲还主持并参与多项非遗进校园、非遗数字化转译等课题研究,探索陶瓷非遗与数字媒介、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推动非遗技艺从“课堂技法”转向“文化体验”。

“陶瓷非遗不仅属于博物馆,更属于校园、社区和未来。”她在多次公开讲座中强调,教育是非遗延续的根本动力,只有让青年人真正走近非遗、理解非遗,技艺才能薪火相传。

青春匠心铸就非遗之路

唐玲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满载荣誉与突破的成长之旅,从2013年凭借《韵》斩获江西省”杜鹃杯”金奖初露锋芒,到2024年以代表作《观夏》问鼎”大地杯”金奖,十余年间她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景德镇”唐英杯”等重大赛事中屡获殊荣,每一件获奖作品都凝聚着她对传统粉彩工艺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探索。她以”回望童年””四时草木”等充满诗意的题材为载体,在《儿时童趣》中重现童真记忆,在《观夏》中演绎夏花绚烂,将古典工笔的细腻与现代艺术的自由表达完美融合,构建出既温润典雅又富有时代张力的彩瓷语境。”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理解之后的再创造”这一创作理念始终指引着她的艺术实践,使她在坚守粉彩工艺精髓的同时,不断突破传统图式桎梏,通过色阶的微妙变化与构图的现代重构,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正如她所言:”陶瓷艺术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在这条永不停歇的艺术之路上,唐玲正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持续探索着粉彩艺术的当代可能性。

来源:东方网

300年绝技重现 海外华媒山西高平亲历珐华技艺“重生”

晋城6月26日电 (记者 李庭耀 杨杰英)“珐华器形精美、色彩明艳,非常高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伟大创造,这一中华艺术瑰宝让我的心灵受到震动。”26日,在山西晋城高平珐华艺术馆,巴拿马《拉美侨声报》总编辑张雪云如是说。

26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记者编辑走进高平,被珐华艺术深深震撼。 杨杰英 摄

  当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正在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记者编辑走进高平,被珐华艺术深深震撼。

  珐华是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它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取向,饱含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东方瑰宝。

珐华是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 武俊杰 摄

  高平珐华艺术馆内陈列的珐华造像吸引了海外华文媒体记者的眼光。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三晋工匠、“山西三宝·高平珐华”创始人、高平市珐华艺术研究院院长张勇勇介绍,高达1.85米的《文殊菩萨乘青狮》造像,其悬空式烧制技术突破了古代珐华造像技艺的最高境界。

  珐华萌芽于宋、金,兴盛于元,明,上承唐宋三彩余韵,庄严华美,釉色绚烂。在历史的长河中,珐华器物和烧造技艺经历了明代的繁华盛大,后因其烧造技艺复杂、审美观念更迭等原因,由盛及衰,至清雍正基本断烧。

珐华萌芽于宋、金,兴盛于元,明,上承唐宋三彩余韵,庄严华美,釉色绚烂。 武俊杰 摄

  2009年,张勇勇开始探索恢复珐华制作技艺。为了攻克复烧难题,他四处奔波,从形体设计、塑形、调配釉料、结构处理到烧窑,历经无数次试验,终于重燃珐华窑火,成功复烧失传300年的珐华。

  与此同时,高平市动员全市能工巧匠,组织专业团队开启复烧珐华之路,从古文典籍中寻找珐华彩的出处,通过科学方法从残片痕迹中推演烧制工艺,最终让珐华烧制技艺得以重现。

  张勇勇介绍,珐华器胎体全部是手拉坯,然后采用彩画技艺中的沥粉方法,在陶胎上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再分别用黄、绿、紫釉料添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全程纯手工制作,悬空式作品还需要根据力学原理提前进行塑形和构造。

  为让珐华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张勇勇将传统珐华工艺与文创、文旅、文博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了高平珐华田园综合体。这里的珐华艺术馆、高平非遗馆等陈列展馆,为珐华文化的弘扬传承搭建了重要平台,也成为高平靓丽的文化名片。

  同时,还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帐篷露营地、果蔬采摘园、休闲垂钓园、烧烤餐饮等新业态,形成集旅游度假、户外露营、田园采摘、美食品尝、研学交流、团建拓展于一体的农文旅项目。

  目前,高平珐华器已形成五大类产品体系,涵盖传统艺术、炎帝文化、现代文创等方向,年产量突破1万件,带动就业超百人,年产值达2亿元左右。这些器形既有艺术价值又具实用性,让珐华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非遗的当代对话——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在古都南京举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6月22日,夏至时节,万物竞秀,生机盎然,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文促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委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北京钟山紫晶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华耀国际服饰有限公司、南京曲妆商贸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在古都南京举行。

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文化部原副部长励小捷,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中宣部新闻局原副局长张文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朱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达,中国文促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委会主任朱小健,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国家、省、市文旅行业协会代表,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等10多位高校学者、专家,非遗传承人代表,30多家文创企业代表,来自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代表共200多位嘉宾齐聚古都南京,以会为媒,以论载道,以非遗会友,现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成就,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和未来的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论题,共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新篇章。

主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非遗保护的思想盛宴。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教授提出的”非遗DNA”理论,犹如一把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每一门非遗技艺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就像苏绣不仅是一针一线的技艺,更是中国人’以线写意’的审美哲学的生动体现。”他认为非遗保护的本质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认同。

河北大学齐易教授用”生态圈”理念重新定义了非遗保护。在他描绘的蓝图中,传承人是”文化根系”,设计师是“创意枝叶“,商业机构则是”养分输送系统”,三者构成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态:老艺人传授针法,设计师开发文创,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闭环。

中国文联《民间文化论坛》主编黄涛教授观点犀利:”将非遗束之高阁的‘博物馆式保护’,反而会加速其消亡。”他特别赞赏成都宽窄巷子的活态保护模式——川剧变脸表演融入街头艺术,银花丝技艺变身时尚饰品,非遗真正”活”在了市井烟火中。

本次论坛深入探讨中国非遗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到”创新性发展”的范式升级,这种转变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更为全球非遗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正如论坛宣言所指出的:”当过去与未来在当下相遇,非遗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在”非遗之美 让世界读懂东方”圆桌论坛上,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深度对话徐徐展开。浙江非遗保护公益基金理事长张钢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在谈论非遗保护时,我们究竟在保护什么?”南京云锦传承人金文认为:“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制古法,而在于理解其中‘锦上添花’的东方美学。”黄氏喉科第十代传人黄正色提出:”中医非遗的价值,就在于它始终是‘活’的医学。”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全小国则阐明了”非遗的在地性”观点:”马头琴的悠扬与江南丝竹的婉约同样动人,这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魅力所在。”徽州竹雕传承人洪建华分享了他的实践:”我将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设计结合,让竹雕作品既保留古法神韵,又能融入当代家居。” 北京服装学院培训项目负责人董凤雪认为:传统技艺要延续生命力,必须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南京大学周学鹰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传统建筑技艺的保护启示我们,非遗传承要把握三个维度:形制之真、技艺之精、意境之美。”

在民歌传承方面,中央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谈了自己的深切艺术体验:”与物质化的非遗不同,民歌是‘声音的记忆’,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旋律。但正因为其无形性,传承人往往缺乏持续传承的经济动力。”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音乐传承人的共鸣。面对非遗保护的紧迫性,于小丽博士展示了创新方案:”当许多珍贵技艺濒临失传时,数字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她特别强调:”数字化不是替代传统传承,而是为濒危技艺建立‘基因库’。”

2025中国非遗春晚以”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和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晚会播出当天,全媒体观看人次突破880万,2025年中国非遗春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3亿。中国非遗春晚组委会主任朱小键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节目汇演,而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2025中国非遗春晚总导演、广东卫视首席导演黄敏丽动情地说“正是这些”一生择一事”的非遗匠人,让我们晚会每个节目都承载着文明的重量,在舞台上灼灼闪耀。”中国非遗春晚组委会为黄敏丽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大会现场举行了2026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落地广东卫视启动仪式。

为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同时,“南京苎麻编织文创基地”、”中国南京校园非遗实践基地”、”中国南京非遗博物馆项目研究基地”等项目相继落地让古老非遗正焕发蓬勃生机。昱美东方王春霞表示:文化自信带动东方美学引领全球时尚潮流,我们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未来时尚的定义者。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对大会进行总结发言:”我们既要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人,更要做好文明薪火的传递者。要加强研究阐释,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更好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