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瓷行”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展柏林亮相

柏林3月21日电 (记者 马秀秀)当地时间3月20日,“丝路瓷行”——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展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120余位中外嘉宾出席活动。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8日。

  此次活动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共展出45件具有代表性的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览旨在以陶瓷语言促进民心相通,构筑中德文化和友谊之桥。

图为展览活动现场。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供图

  中国驻德国使馆王守涛参赞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充分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集中展现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和当代创新发展面貌,向德国公众更好地介绍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情况及艺术成就,充分感受中国陶瓷艺术的无穷魅力。

  景德镇市副市长崔素香通过视频致辞表示,作为闻名中外的国际瓷都,景德镇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传承陶瓷文化、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厚重文脉。期待通过本次展览,柏林和景德镇两座文化名城能以瓷为媒、以瓷相交、因瓷而融,德国民众能欣赏到瓷器的永恒之美,也诚挚欢迎德国的艺术家们到景德镇游学创业。

图为观众观展。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开幕式上还播放了景德镇文旅宣传片《瓷缘》。开幕式后,观众前往中心展厅欣赏了精美的中国陶瓷艺术作品。

  展览共有丝路航程、瓷语新境、华夏万彩、瓷上世界、协和万邦等5个部分,展现了中国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以及革故鼎新、对话世界的创新理念。

图为观众观展。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从事艺术史研究的阿维斯女士表示,她母亲是瓷器修复工作者,受母亲影响,她对瓷器有特殊感情,今天的展览让她大饱眼福,这几十件陶瓷艺术精品,各时代的陶瓷造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尤其是清代乾隆粉彩百鹿尊这一复刻作品,色彩鲜亮,群鹿图生动传神,山石、树木层次鲜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还特别向工作人员仔细了解了在展作品中各种动、植物及山水花鸟等图案的文化寓意。

  “丝路瓷行”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欧洲巡展共三站。今年1月和2月已分别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举办。(完)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纽约举办推介活动

当地时间3月14日,2024年“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纽约推介活动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举行,展出仿古文创、工艺瓷、日常用瓷、外销瓷四个部分105件德化精品陶瓷,展现德化白瓷作为东西方贸易融通与文化交流重要载体作用。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图为福建省德化县县长方俊钦(右三)向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中)等介绍德化白瓷。

宋元时期,德化瓷产品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贸易品之一,呈现出“一笼白瓷一箱银”的繁荣盛景。明代德化的白瓷产品将中国白瓷艺术推向世界陶瓷艺术的顶峰,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

走进联合国推介活动是2024年“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美国站的一部分。3月14日,国际巡展纽约推介活动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拉开序幕,并于15日至18日面向公众开放,展出105件德化国宝级精品陶瓷,分为仿古文创、工艺瓷、日常用瓷、外销瓷四部分,全方位体现德化白瓷的品类特征。

作为新华社发起的“中国品牌全球行”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自2023年启动,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以德化白瓷为代表的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世界瓷都国际影响力。

江西都昌鄱阳湖水域元代船货遗址出土青白瓷标本超2万件

南昌3月5日电 (巫发阳)记者5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江西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较多遗物,以青白瓷为主。在已经整理的部分标本中,青白瓷21962件,占98.9%。

  据了解,该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鄱阳湖黄金山水域。2022年,鄱阳湖水位下降数十米,湖床大面积裸露,元代遗物暴露出来。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都昌县博物馆、九江市博物馆、庐山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

  经考古发掘,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陶瓷器、石器、铁器和铜器。陶瓷器以青白釉为主,少数白釉、黑釉、釉里红、青釉、龙泉青釉和酱褐釉。器形有瓶、罐、碗、盏、杯、灯盏、碟、炉、三足炉、荷叶形盖等。出水遗物的整体时代特征明显,青白瓷的造型、胎釉特征、装烧方式与装饰纹样,都与景德镇湖田窑址、落马桥窑址出土的元代青白瓷高度相似。

图为江西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在鄱阳湖湖底的瓷片分布。(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张文江推测,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是一处元代早期以装运青白瓷为主、少量吉州窑黑釉和浙江龙泉窑青釉瓷等水下船货遗址,遗址形成时间可能为公元1300年前后的20年。

  张文江表示,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是江西省第一次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水下遗址。该遗址的出土遗物不仅反映了元代中国南方的瓷业面貌,还见证了景德镇元代窑业的兴盛和景德镇窑的巨大生产量。

  他还认为,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见证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航运中心地位,实证了鄱阳湖是古代南来北往航线上的重要节点。遗址中出土的船货涵盖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吉州窑黑釉瓷器和浙江龙泉窑青瓷,证实了鄱阳湖是浙江龙泉窑和江西吉州窑瓷器的重要航运节点。(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青瓷百咏”花开杭州 百件诗书画印瓷一展非遗魅力

“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开展。郭其钰摄

杭州3月4日电(郭其钰)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杰出的历史名窑。其始于三国两晋时期,传统烧制融合了南北制瓷技艺,集青瓷技艺之大成。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填补了人类非遗中陶瓷类的空白。

现场展出的青瓷作品。郭其钰摄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100幅书法、100幅绘画、100方印章、100幅拓片,以工艺美术的创新转换实现跨文化、跨区域的交流表达。

观众欣赏青瓷作品。郭其钰摄

  “青瓷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既是技艺的结晶,也是文脉传承的见证。此次展出的100件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青瓷匠人的心血和汗水,都讲述着一个关于技艺、关于生活、关于时代的故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会长陈爱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展示和传播青瓷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热爱青瓷艺术,推动青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展览总策划、《家风·孝道》系列丛书主编韦一介绍,“青瓷百咏”项目是该丛书继“孝道百咏”“兰花百咏”“天使百咏”等文化工程后推出的第四个“百咏项目”,旨在将青瓷文化、兰花文化、家风文化巧妙融合,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龙泉市党委政府、行业协会、百名青瓷大师、民间力量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创新传承发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走出国门!“丝路瓷行”——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展在比利时举行

分享2月22日,由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支持,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丝路瓷行”——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展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国驻比利时使馆临时代办吴刚、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参赞高炜、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龚毅、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德威特等90余位中外嘉宾出席了开幕活动。市委常委、副市长崔素香在开幕式上通过视频致辞

吴刚在致辞中表示,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历史上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千年窑火不断,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本次展览展出的陶瓷艺术作品,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创新发展风貌。今年年初,比利时首相德克罗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两国元首会晤时,不约而同用“桥”作喻,期望加强中比中欧合作。相信此次展览将以瓷为桥,进一步加深比利时民众对中国陶瓷文化的了解,促进民心相通。龚毅在开幕式上表示,瓷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友好的纽带。中国景德镇的瓷器美轮美奂,名扬天下。崔素香在视频致辞中提到,作为闻名中外的国际瓷都,景德镇始终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传承陶瓷文化、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厚重文脉。积淀千年的陶瓷艺术吸引着数万名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景漂”,“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象正悄然再现。期待通过本次展览,布鲁塞尔和景德镇两座文化名城能以瓷为媒、以瓷相交、因瓷而融,比利时民众能欣赏到瓷器的永恒之美,也诚挚欢迎比利时的艺术家们到景德镇游学创业。

吴刚、龚毅、席德威特共同为瓷器展的开幕式剪彩。开幕式后,中外嘉宾参观了展览。现场人头攒动,一件件耀古烁今的精美瓷器令大家赞叹不已。不少人表示将推荐家人和朋友前来观展,欣赏陶瓷艺术家的“妙笔绝技”和中国陶瓷的精美绝伦。

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13日,共展出来自30位景德镇陶瓷大师、教授、非遗传承人,6位长居景德镇的外籍艺术家,以及8家景德镇知名堂口老字号的共44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作品,通过“丝路航程、瓷语新境、华夏万彩、瓷上世界、协和万邦”五个主题,围绕中国陶瓷悠久的发展历史及交流互鉴历程、中国当代陶瓷创新发展面貌、中国文化的多民族性和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力、全球文明在陶瓷器物上的语言表达、中国“和平友好”“以礼相待”的发展理念等角度,展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据悉,景德镇正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来源:景德镇发布

逛景博做瓷器看非遗 江西景德镇“陶瓷+”文旅火爆出圈

江西景德镇2月19日电(巫发阳 徐鑫鑫)来景博打卡“出圈”青白瓷、去古窑体验千年制瓷工艺、夜游昌南里赏璀璨灯会……甲辰龙年春节假期,江西景德镇市昌江区推出一道道精彩纷呈的春节“文旅大餐”。据了解,2024年春节假期景德镇市昌江区共接待游客100.12万人次,同比增长81.15%,实现旅游收入8.24亿元,同比增长84.23%。

  春节假期,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游人如织,年味儿浓浓,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看非遗工坊、观手工制瓷、访历代瓷窑……感受千年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景区手工制瓷作坊内,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仔细观看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手工制瓷技艺,并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拍照纪念。

图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工匠手中的瓷器吸引了许多游客拍照。昌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是什么原料啊,这么细腻”“这是高岭土”……不少游客围着窑工师傅请教,有的还报名体验推瓷土、挑匣钵等互动项目。

  古窑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期间,古窑通过举办实景表演、制瓷展示、瓷乐演出等特色活动,让游客在欣赏民俗活动的同时,体验景德镇的独特魅力。

  “有幸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来到古窑亲身参与到开窑见宝非遗活动,看到古法柴烧出来的精美瓷器,感受到了浓厚的陶瓷文化,这趟旅程不虚此行。”从青海前来游玩的游客感慨道。

图为昌江区昌南里文化景区迎来了大量游客。昌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春节期间,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推出了“景博·寻龙记”活动,邀请广大市民和游客一同在展厅内寻找与龙相关的陶瓷文物,共同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寻宝之旅。

  在这次活动中,景博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龙相关的陶瓷文物,它们或描绘着生动的龙纹,或以龙为造型,充分展现了陶瓷艺术与龙文化的紧密结合。

  参与者们穿梭在展厅之间,寻找这些隐藏于众多展品之中的“宝藏”。许多参与者表示,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让他们在欢乐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图为昌江区昌南里文化景区的花灯吸引了前来游玩的游客。昌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昌南里文化景区,一个个光彩绚丽、造型独特的花灯应接不暇,众多游客纷纷放缓脚步仔细观赏。此外,百米烟火集市、新春巡游、非遗技艺、击鼓祈福、国潮音乐、焰火瀑布等各类精彩活动,让市民游客徜徉其间,体会到昌江区浓浓的新年“烟火气”,感受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从打卡陶博文化地标、寻找龙元素文物,再到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昌江区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彰显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营造出浓浓的中国年味,提升了广大游客的春节出游体验。

  据了解,昌江区将持续统筹全区各类资源,做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安排部署,不断提升传统节日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进一步“点燃”文旅消费新活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丽水市文旅推介活动在京举办

近年来,我国文旅产业持续升温,已成为当下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也是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活力的一大亮点。各地文旅部门抢抓时间窗口,加大宣传力度,为了揽客各显神通。作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和文化之都,丽水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积极加入了这一轮的“宠客大战”。2024年新春来临之际,丽水市应邀来京做文旅推介,以“直播+文旅”的方式展示了当地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独具特色的美食特产、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名胜,并通过“花式”宠粉的方式向广大游客发出了新春邀请函。

作为积淀深厚的文化之都,丽水有众多文化遗产,并随着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的不断结合,变得越来越生活化、现代化。以“丽水三宝”——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为例,其中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唯一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由龙泉青瓷“不灭窑火”烧制出的青瓷龙宠,也有着“有龙则灵”的美好寓意;龙泉宝剑自春秋时期便已扬名,象征着“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品质,其衍生文创小宋剑(茶刀)亦颇受欢迎;青田石雕也衍生出了用以出生、入学、就业、成家等重要时刻的“人生七章”。此外,畲族三公主身上的凤凰装,以及由青年演员胡爽娃表演的松阳高腔也颇具地域与民族风情。

丽水9个县(市、区)各具特色,堪称一步一景。在“木玩之城”云和,可以徜徉于仿若童话世界的蔷薇城堡中,重返自由自在、不设防的童年时光,将每一个女孩子都宠成小公主; 在莲都的古堰画乡,可以用画笔描摹青山绿水,刻画乡愁;在仙都缙云,可以感受仙境奇缘;在遂昌县人人会武术的旗山侠隐庄园,可以圆了心中的武侠梦;在青田龙现,可以体验稻鱼文化、华侨文化、生态文化兼具的侨乡特色的中国年;在遂昌金矿,可以抱金砖、沾财气,祈愿来年“抱富”;田园松阳的山间民宿,百余座保留完整的传统村落、“最后的江南秘境”让游客在秀山丽水中完成身心的休憩与治愈。

推介现场,丽水准备一系列诚意满满的宠粉礼包。其中,“齐乐龙龙”宠粉礼包包含景区门票、民宿酒店住宿券、文创产品和畲族三公主的旅拍券;“合不龙嘴”物产盲盒礼包则是来自绿水青山最好吃的年货;“龙颜大悦”新春旅行优惠礼包共计20万份,总价值达2560万元,关注“丽水文旅”号,点击“丽水文旅”即可领取,进一步展现了丽水实力宠粉的诚意。

“丽水就是这样一座充满爱和宠你的城市。”节目的最后,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吴飞飞向全国游客发出了邀请,“丽水有满眼青绿、乡村烟火、世界繁华。丽水和你隔着唯一的距离,就是出发,出发吧,来丽水,我们在秀山丽水等着宠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国际陶艺学会中国会员作品展览将于12月20日开幕

“瓷路今朝— 2023国际陶艺学会中国会员作品展览暨国际陶艺学术论坛”将于2023年12月20日至2024年1月10日在中国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举办。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国际陶艺学会(英文简称IAC)主办,国中陶瓷艺术馆承办,并得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内多家机构协办和支持。展览旨在促进中国与世界陶瓷艺术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当代陶瓷艺术的合作、创新与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背景下,本次IAC中国会员作品展览将通过一批中国陶瓷艺术家的新作品,展示活跃在中国陶瓷艺术舞台上的优秀艺术家们的思考和作为。展览将充分彰显IAC中国会员的创作水平和风格特点,体现其开阔胸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以及对陶瓷艺术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

当代陶瓷艺术是一门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语言的艺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本次“瓷路今朝——2023IAC中国会员作品展览”所展出的优秀作品,不仅将创造性地展示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风格,反映当今的时代特征,也彰显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据介绍,本次展览已有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80多名会员踊跃报名参展,吕品昌、刘正、朱乐耕、黄春茂、郑宁、刘润福、戴雨享等众多著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将在本次展览上精彩亮相。

据悉,本次展览期间还将举行陶艺高端学术论坛,展览和论坛将首次利用元宇宙技术向全球线下线上同步进行。中国IAC会员可赴北京参加线下开幕式及学术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IAC会员可登入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元宇宙展览馆线上参会。学术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中外陶瓷艺术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国际陶艺学会(英文简称IAC),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非政府组织官方合作机构,代表世界当代陶艺的最高水平。学会的宗旨是通过世界陶艺交流,鼓励文化融洽,为陶艺家、博物馆、画廊、收藏家、学校及其他专业机构提供交流和沟通机会,促进当代陶艺的发展。国际陶艺学会共有1000多位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代表着来自各大洲的八十多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有113位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其中包括港澳台地区)。

协办支持机构:

来源:中国日报网

武汉科技大学举办2023陶瓷艺术设计教育院长论坛

中国日报11月27日电 11月25日上午,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2023陶瓷艺术设计教育院长论坛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幕。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武科大师生共百余人围绕中国陶瓷艺术设计进行交流探讨。

在开幕式上,湖北大学名誉院长董继宁、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徐铭、中国陶瓷杂志社主编李川、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宁钢致辞,祝贺武汉科技大学办学125周年,表示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的举办将推动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

在学术交流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知识体系;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宁钢,分享新文科背景下设计教育与行业互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中元,阐述从自然山水到精神家园;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潘长学,畅谈陶瓷艺术的审美质地;清华大学教授吴强,讲述陶瓷新意象。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管家庆在《釉彩画艺术与当代设计的融合》的专题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代表作《繁星点》《荷之东方》《敦煌印象》《破晓》等,阐述了高温釉彩画利用工艺手法和写意绘画,追求“意无限、象天成”的造境之美和精神表达,是现代性、艺术性和科技性相融合的实体表现。

同天,在画千艺陶艺基地举行了《管家庆釉彩画艺术》新书发布会和釉彩画作品展。(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程毓)

来源:中国日报

“越窑青瓷·中国瓷源”首届“上虞窑”开窑节在浙江绍兴上虞开幕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以坚致、不朽和独特的魅力,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以独特的釉色、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喜爱。

为扩大越窑青瓷影响力,提升瓷源文化小镇知名度,助力“青春之城”建设,11月18日,“越窑青瓷·中国瓷源”首届“上虞窑”开窑节在浙江绍兴上虞举行。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于此,探究越窑青瓷文化的传播、发展、融合新路径。

“上虞以‘文化+城市’为抓手,运用好、发展好曹娥江文创走廊、浙东运河文化带和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等资源。”上虞区委副书记、区长金进富表示:“上虞将以此次开窑节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物化、活化、转化文章,加快文、研、旅、产等多业态融合,加大文旅产业项目招商和激励政策支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上虞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胡华良在致辞中提到,“今年以来,绍兴文旅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绍兴文化遗产资源上下实功夫、下深功夫,先后在高质量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遗产,特别是越窑的保护与复兴力度,持续支持上虞扩大‘瓷之源’影响力,助推青瓷文化高质量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创意文化,正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会上,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故宫出版社签订文旅与文创IP设计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多层次合作,共同助推上虞文化影响力向更高层次集聚。

对上虞而言,这次开窑节恰逢其时,展现上虞传承保护青瓷文化,重塑青瓷之源形象的决心。近年来,上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探索实践,开展系列青瓷保护工作,延续越窑青瓷文化底蕴。

为推动越窑青瓷文化学术研究,上虞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虞工作站。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李伟东与绍兴市上虞区文广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银苗一同为上虞工作站揭牌。

此外,会上还发布了越窑青瓷研学游线路——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上虞博物馆、东山景区、瓷源文化小镇、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一路的看、学、感、悟,助力上虞越窑青瓷文化传播。

在开窑仪式环节,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宣布“上虞窑”开窑,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开窑祈福。窑门打开,匣钵开启,一件件造型精美、釉色清丽的越窑青瓷映入眼帘,嘉宾、游客共同见证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有效传承。

据悉,与会嘉宾会后还参观了非遗集市,参加了专题研讨会,就文化价值、非遗保护层面助力“上虞窑”品牌塑造,为上虞越窑青瓷产业经济链的发展打好基础,打响上虞越窑青瓷文化发展“金名片”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马振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