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德化瓷”精彩亮相莫斯科

 8月18日晚,“中国白·德化瓷”莫斯科主题展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和德化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德化县陶瓷发展中心协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封立涛,福建省德化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陈维启,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对外传播处处长贾锟,中国驻莫斯科旅游办事处主任王睿,全俄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雷布金娜,俄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波多丽科,莫斯科工商会,俄国立东方博物馆,俄知名瓷器品牌“格热利”联合公司,两国文化、旅游、商贸、媒体等领域嘉宾及当地民众共计200余人出席了活动,探寻千年瓷艺传承,感受东方美学精神。

封立涛在致辞中表示,陶瓷承载着独特的美学价值、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德化白瓷以“中国白”之名享誉世界,传递着温和宽容、含蓄友好的中华文明理念,见证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希望借助这次展览契机,加深俄罗斯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深化两国在陶瓷领域的文化交流、技术合作和经贸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陈维启表示,今年是德化获评“世界陶瓷之都”十周年和“中俄文化年”,在莫斯科这座文化名城举办德化白瓷展览活动,意义非凡。期待与俄罗斯文化艺术界深化交流,探寻陶瓷艺术发展与合作契机,将德化白瓷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雷布金娜代表俄方嘉宾致辞,她表示,德化白瓷技艺精湛、造型优美、釉色独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人民的智慧。期待有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项目来俄访问交流,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

走进中心展厅,170件德化白瓷代表作品琳琅满目,既有传承千年的传统雕塑作品,佛像庄严、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尽显德化瓷工“捏、塑、雕”等极致匠心,也有兼具艺术性、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日用瓷和文创作品,以创新设计演绎中式美学的当代活力。历史与当代交融,传统与创新对话,生活与艺术共振,折射千年瓷艺的耀眼之光。现场观众驻足欣赏,于光影中沉浸,在互动里共鸣。活动特别设置非遗技艺体验工坊活动,观众现场参与捏花和动物雕塑非遗表演,体验DIY彩绘陶具乐趣。不少观众表示,德化白瓷作品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德化县陶瓷发展中心副主任方兹榜、德化陶艺师危大沣为现场嘉宾和观众导览讲解。来自德化的陶瓷企业积极与前来观展的当地贸易商、采购商探讨交流合作。开幕式环节,危大沣为现场嘉宾做白瓷主题推介讲座、有奖问答互动,深入阐述德化白瓷的浓厚文化底蕴。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与莫斯科工商会现场签署《合作意向书》,助力两国陶瓷产业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开幕式配套文艺演出,《浮云散》《姑苏行》等民乐节目娓娓道来,动人心弦,奏响文化交融的美妙和声。

文化因交流而精彩,艺术因对话而焕发生机。本次活动通过实物展示、3D全息影像、电子图片展、视频宣传片、专题讲座、非遗展演、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全面呈现德化白瓷的历史传承与当代成就。通过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挖掘和释放两国陶瓷文化产业合作潜力,助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朝更加深入务实的方向发展,为中俄友好世代传承、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注入新活力。

新华社、人民画报社、金砖电视台等中俄两国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来源: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汝窑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汝窑,因复杂的烧制工艺和“雨过天青”般的绝美釉色,位居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显著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苦心钻研下,汝窑技艺得以复刻传承,千年名窑风华再现。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来感受汝窑清淡含蓄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今年暑期,一场名为“一抹天青汝瓷展”的展览在上海浦东举行。展台上釉色深浅不同、质感层次各异的汝窑作品,和现场清幽雅致的氛围相得益彰,让观众流连忘返。汝窑,这一经典宋代美学载体,不仅为观众带来文化盛宴,更以天青釉色为媒,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瓷器的非凡魅力。

 汝窑因位于宋代的汝州而得名,因汝州盛产瓷器烧制所需的瓷土和玛瑙等珍稀矿物质,当地曾流传有“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的民谣,反映了当年制瓷业的繁盛。1987年被发现的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承载着北宋时期中国制瓷业登峰造极的技艺。

 平顶山市宝丰汝窑博物馆荣誉馆长 副研究馆员 王团乐:汝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巅峰。五大名窑,汝窑为魁,对后世各大名窑影响深远。所以到南宋,越窑、龙泉窑等南宋官窑都是极力仿制,但是一直没有仿成。

 传统的汝窑烧制从配料选择,到烧制工艺,再到釉色的形成都堪称一绝。工匠们选择当地产的高岭土、黏土等原材料制胎,再将玛瑙等矿物质加入釉料中,使用满釉、支钉烧法,使釉彩能完整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历经两次烧制,最终造就了汝瓷浑然天成,釉汁莹润,随光变幻的特质。而“雨过天青云破处”这句诗中描绘的天青色,更是将汝窑釉色的美学标准推向了极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孙新民:汝窑之所以珍贵,关键在于它像“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符合了宋代从皇帝到文人这种清淡含蓄的审美。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汝窑瓷器的时候,一是欣赏它温润如玉的这种釉质感;二是我欣赏汝窑瓷器造型的这种美感。

  因烧造工艺繁复、成品率低,清凉寺汝官窑存续的时间只有20年左右,留下的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的苦心钻研,天青釉汝瓷于上世纪80年代复烧成功。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汝瓷烧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廷怀:这个风铃般的声音就是瓷器胎子收缩,釉子膨胀,热胀冷缩造成的开片声。古人给我们留下了美丽的陶瓷艺术,我们不光要传承,更要创新。

 传统烧造技艺被复刻的同时,现代汝窑出品的瓷器在造型和实用性上,也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作出各种创新。从香炉花瓶、茶具碗盘到装饰摆件,千年汝瓷走出博物馆,成为现代人可感、可知、可用的生活美学。当地还通过建立陶瓷小镇、非遗工作室等举措吸引各地陶艺匠人和年轻人入驻,活态传承制瓷技艺,让沉睡千年的汝窑,在当代焕发新光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解码唐青花 青白“美”千年

今年暑假,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布展的中国国内首个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备受关注,吸引众多参观者。

8月13日,河南郑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内,中国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图为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 王宇 摄

  在展厅中央,两件郑州上街区峡窝镇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格外引人注目。白色罐式罐身绘有“童子步打球”“牡丹花”“万字纹”等图案,钴蓝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姿态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千年“青白美学”故事。

  “这是迄今发现体型最大的唐青花瓷标本。”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松林介绍,唐青花瓷器型多以碗、盘、罐等器物为主,其技术源头可追溯至唐三彩中的蓝彩。唐代工匠大胆创新,尝试在白胎上用钴料作画,从而奠定了青花装饰的基本技法。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长期以来,青花瓷被陶瓷界视作元明清三代的专属。随着考古工作推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唐青花逐渐成为学界焦点。

  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首次出土唐青花残瓷枕片;此后,河南郑州等地亦发现同类残器,多为小件或残片;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又出水3件唐青花瓷盘……这一系列发现让学界产生了“唐青花瓷源于何处”的疑问。

  直到21世纪初,谜底揭晓。张松林介绍,在河南巩义黄冶三彩窑址和白河瓷窑遗址,考古人员在众多出土的唐代瓷器标本中发现有唐青花瓷片、窑具及相关材料。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出土的唐青花瓷片器物造型、胎质、釉料及物理化学组成,最终确认巩县窑为唐青花瓷发源地。

8月13日,河南郑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内,中国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图为唐代蓝釉净瓶。 王宇 摄

  在唐代,中原汉民族崇尚红色、黄色、褐色。那么为何会诞生青花瓷?

  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在《中国陶瓷》中提出成熟青花瓷“三要素”之说,其一为运用钴料生产蓝白图案花纹。

  “唐青花的青不是一般的青,其美丽、大方、高雅、宁静的特点,受到唐代社会高层的欢迎。”张松林认为,这与古代东西方商贸交流密切相关。波斯文化崇尚青色,随着大量波斯人定居中国,唐代社会对蓝彩需求增多。波斯商人将钴料和技术引入中国,唐代匠人率先将其用于唐三彩制作。因此,唐青花也是丝路文明交融的结晶。

  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欧阳世彬亦认为,海外市场需求促使唐代工匠们不断探索新的制瓷技术和装饰手法,这种跨文明的技术交流与融合最终在元代景德镇实现升华。

  千年前,唐青花瓷传播到异国他乡;千年后,这种“青白美学”正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交融。

  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研究生訾可芳介绍,唐青花“青白美学”已应用于家具、家饰、家装等领域,并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通过AR/VR和数字互动游戏焕发新生,深受东西方年轻人喜爱。(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德化各乡村古瓷窑址

  经过多次的普查,至1995年12月,全县17个乡镇68个村中,发现古瓷窑址238处。

  (一)浔中镇:窑址分布在11个村,共96处。

  浔中村,共14处。即:(1)西墩边鼓垄窑(宋、元);(2)西墩谢厝窑(民国);(3)西墩王厝窑(民国);(4)西墩叶厝地窑(民国);(5)东头外窑(宋、元);(6)东头内窑(明、民国);(7)东头九间窑(又称“仑仔窑”)(清、民国);(8)东头杏脚窑(清、民国);(9)东头田边窑甲址(清、民国);(10)东头田边窑乙址(民国);(11)东头隆泰窑(清、民国);(12)东头福源窑(清、民国);(13)东头福兴窑(民国);(14)东埔窑(民国)。   

  宝美村,共26处。即:(1)屈斗宫窑甲址(宋、元);(2)屈斗宫窑乙址(明、清);(3)屈斗宫窑丙址(明、清);(4)祖龙宫窑甲址(宋、元);(5)祖龙宫窑乙址(明);(6)拱桥垄窑(宋、元);(7)公婆山窑(宋、元);(8)寨后窑(宋、元);(9)五斗垄窑(又名“虱母岭头窑”)(宋、元);(10)水堀垄窑(亦称“后窑乙址”)(明);(11)后深埯窑(宋、清))(12)后店仔窑(宋、元);(13)后窑(宋、元);(14)后井窑(清、民国);(15)潭边窑(清、民国);(16)石排格窑甲址(宋、元);(17)石排格窑乙址(亦称“车碓岭右窑”)(清);(18)石排格窑丙址(清、民国);(19)岭兜前欧窑(宋);(20)岭兜窑(明、民国);(21)岭兜月记窑(清);(22)甲杯山窑(明);(23)程田寺格窑(民国);(24)下井亭窑(清);(25)尾库窑(清);(26)石排岭窑(民国)。

  丁墘村,共5处。即:(1)太平宫窑(宋、元);(z)庠柄山窑(宋、元);(3)窑埯窑(清);(4)崇道宫窑(清);(5)丁墘窑(民国)。

  丁溪村,共4处。即:(1)西门头窑(明、清);(2)坂头窑(清);(3)坪埔尾山窑(清);(4)坪埔窑(民国)。

  隆泰村,共16处。即:(1)乐陶窑(清、民国);(2)乐陶宫兜窑(明、清、民国);(3)六车窑(明、清、民国);(4)六车寨仔山窑(清);(5)后所大草埔窑(宋、明);(6)后所窑(明、清、民国);(7)宏祠窑(明、清、民国);(8)凤洋桐上窑(明、清);(9)凤阳大路口窑(明、清);(10)凤阳陶铸坑窑(宋、元);(11)凤阳宫山尾窑(民国);(12)坂上大珍窑(明、清、民国);(1 3)后所虎头山窑(明、清、民国);(14)乐陶格仔窑(明、清、民国);(15)后山洋水尾窑(明、清、民国);(16)后山洋堀仔窑(明、清、民国)。

  龙翰村,1处。即:黄竹林窑(清)。

  高阳村,共25处。即:(1)杨坪张窑(清、民国);(2)大路巷窑(清、民国);(3)布伏山窑(清、民国);(4)埯园窑(清、民国);(5)窑埯窑甲址(清、民国);(6)窑埯窑乙址(清、民国);(7)杉林烘窑(清、民国);(8)土厝坂窑(清、民国);(9)石辟仔窑(清、民国);(10)后湖窑(清、民国);(11)后宅窑(清、民国);(12)羊广岭窑(清、民国);(13)后溪窑(清);(14)埔窑(清、民国);(15)松柏林尖窑(清、民国);(16)岭头窑(清);(17)大路后窑(清);(18)蜈蜞垄窑(宋、元、清);(19)窑埯窑(清);(20)孝坊山窑(清);(21)宝寮格窑(又称“破寮格窑”)(清);(22)蜈蚣牙窑(宋);(23)梅垄窑(清、民国);(24)今厝荇窑(清、民国);(25)陈公窑(清、民国)。

  英山村,1处。罗溪窑(清、民国)。

  世科村,2处。释仔山脚窑(清);改良场窑(民国)。

  石山村,1处。初溪窑(宋、元)。

  石鼓村,1处。解路窑(又称“科荣窑”)(民国)。

  (二)盖德乡:共6处,均在盖德村。即:

  (1)碗坪仑窑(宋);(2)碗洋坑大坂内窑(宋、元);(3)碗洋坑大坂外窑(宋、元);(4)宫后头公田仑窑(宋);(5)后坑垅窑(宋);(6)后垅仔窑(宋)。

  (三)三班镇:窑址分布8个村,共28处。

  三班村,共4处。即:(1)火炉脚窑(明);(2)窑垅山窑(又称“上寮内窑”)(宋、明、清);(3)上寮外窑(明、清);(4)桐岭窑(明、清)。

  泗滨村,共6处。即:(1)大垄口窑甲址(宋、元);(2)大垄口窑乙址(宋、元);(3)尾林窑甲址(宋);(4)尾林窑乙址(清);(5)梅岭窑(俗称“南岭窑”)(明、清、民国);(6)溪碧窑(清)。

  东山洋村,共3处。即:(1)下村林窑(清);(2)新棨寨窑(明、清);(8)乌鲁坪窑(宋)。

  蔡径村,1处。洞上窑(清)。

  岭头村,1处。东坪窑(宋、清、民国)。

  桥内村,共4处。即:(1)佳春岭窑(又称“家春岭”、“脚疮岭”、“王厝山”窑)(宋、元);(2)邱尺仔窑(宋、元);(3)碗窑溪窑(又称“碗窑山窑”)(宋、清);(4)店仔地窑(民国)。

  龙阙村,共2处。即:(1)窑仔林窑(清);(2)石尾山窑(清、民国)。

  奎斗村,共7处。即:(1)湖枫林窑(宋、元);(2)碗窑(宋、元);(3)旧窑(明);(4)新窑(明、清);(5)啤坝窑(又称“窑垄仔窑”)(明、清);(6)水吼窑(清);(7)溪口徐碗(清)。

  (四)龙门滩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13处。

  苏洋村,共四处。即:(1)坎脚窑(清);(2)公所窑(清);(3)古洋水尾窑(清);(4)东霤窑(民国)。

  村兜村,共3处。即:(1)真武亭窑(清);(2)水头窑甲址(清);(3)水头窑乙址(清)。

  朱地村,共5处。即:(1)林地窑(清);(2)水尾窑(清)。(3)坊山窑(清);(4)尾仑窑(清);(5)山垄窑(清)。

  (五)南埕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南埕村,共2处。即:(1)瓷窑岭窑(清);(2)瓷窑垄窑(清)。

  蟠龙村,1处。瓷窑岐窑(清)。

  (六)雷峰镇:1处。

  瑞坂村:瑞坂窑(清、民国)。

  (七)水口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湖坂村,1处。涌口窑(清)。

  邱坂村,2处。即:(1)下楼坂窑(清);(2)白潭坂窑(清)。

  (八)葛坑乡: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13处。

  葛坑村,1处。胡须窑(清)。

  下玲村,共4处。即:(1)坷垄窑(清);(2)石坊窑(明、清);(3)龙广窑(清);(4)二板桥窑(清)。

  湖头村,共3处。即:(1)李田窑(清);(2)下仓尾窑(宋);(3)阿腊窑(清)。

  龙塔村,共3处。即:(1)乌山岭窑(清);(2)双溪口窑(明、清);(3)鹭鹚坂窑(清)。

  大岭村,共2处。即:(1)龟洋窑(清);(2)苏田窑(明、清)。

  (九)杨梅乡:

  窑址在白叶村,共4处。即:(1)下坂窑(清);(2)仑仔边窑(清);(3)牛头尾山窑(清);(4)荣福堂后山窑(清)。

  (十)上涌乡:窑址分布在14个村,共31处。

  上涌村,1处。月形仑窑(明、清)。

  云路村,2处。即:(1)东洋尾窑(叉称“屈斗楼窑”)(清);(2)陈兰坂窑(清)。

  曾坂村,1处。瓷窑坪窑(清)。

  黄井村,1处。瓷窑坪窑(清)。

  辉阳村,1处。仙亭厂窑(清)。

  下涌村,共7处。即:(1)虎龙头窑(清);(2)虎垄坪窑(清);(3)后寮埯窑(清);(4)碗窑山窑(清);(5)桌头坂窑(清);(6)花树格窑(清);(7)潭仔边窑(宋)。

  桂格村,共5处。即:(1)和玉窑(清);(2)胡龙桥头窑(清);(3)麒麟斩尾窑(清);(4)许坑林窑(明、清);(5)凤坑后碗窑(清)。

  后坂村,1处。后坂窑(清)。

  西溪村,4处。即:(1)常思窑(清);(2)水尾林窑(清);(3)炉坂窑(清);(4)西溪炉窑(清)。

  门头村,3处。即:(1)黄仔坂窑甲址(清);(2)黄仔坂窑乙址(清);(3)吾洋窑(清)。

  中洋村,1处。陈七垄窑(清)。

  下村村,1处。后格垄尾窑(清)。

  桂林片(含桂林、中洋、下村、门头、东山5个村)共3处。即:(1)羊条窑甲址(清);(2)羊条窑乙址(清);(3)羊条窑丙址(清)。

  (十一)汤头乡:窑址分布在4个村,共16处。

  汤头村,共5处。即:(1)洋头瓷窑路(清);(2)石公格窑(清);(3)格头窑(清);(4)赤土寨窑(又名“水尾山窑”)(清);(5)山边洋窑(清)。   

  岭脚村,共3处。即:(1)石坊垄窑(清);(2)长坂窑(清);(3)瓷窑垄窑(清)。

  格中村,1处。丘埕窑(清)。

  福山村,7处。即:(1)社里岭窑(清);(2)下楼坂窑(清);(3)西墓丘窑(宋);(4)路尾窑(清);(5)苦竹埯窑(又名“桥头窑”)(清);(6)牛头格窑(清);(7)瓷窑坪窑(清)。

  (十二)桂阳乡: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9处。

  涌溪村,共3处。即:(1)洪潮坑窑(又名“龙泽坑窑”)(清);(2)瓷窑坑窑(清);(3)后洋坂窑(清)。

  王春村,共2处。即:(1)镇倒村窑(又名“颠倒村窑”)(清);(2)下地洋窑(又称“下甜洋窑”)(清)。

  梓溪村,1处。斜岭脚窑(清)。

  彭坑村,共2处。即:(1)下林坑湖头坂窑(清);(2)永丘村窑(清)。

  安章村,1处。下过路窑(清)。

  (十三)大铭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6处。

  联春村,2处。即:(1)瓷窑(清);(2)瓷窑仑(清)。

  大铭村,1处。瓷窑坑窑(清)。

  琼山村,共3处。即:(1)下格坑窑(清);(2)后溪窑(清);(3)单山隙窑(清)。

  (十四)国宝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4处。

  南斗村,1处。溪口窑(清)。

  祥云村,1处。上云窑(清)。

  格头村,2处。即:(1)格头窑甲址(清);(2)格头窑乙址(清)。

  (十五)赤水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3处。

  苏坂村,1处。瓷寮坝窑(清)。

  铭爱村,1处。霤头尾窑(清)。

  东里村,1处。东官洋窑(清)。

  (十六)春美乡:1处。

  尤床村,尾桥下窑(宋、元)。

  (十七)美湖乡:1处。

  上田村,墓林窑(唐、五代)。

  上述窑址如按年代分,唐-五代共1处,分布在1个村;宋、元时代共42处,分布在17个村;明代30处,分布在12个村;清代177处,分布在62个村;民国时期55处,分布在15个村。上述窑址的年代分布,为研究中国民窑——德化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古窑址调查中,还采集了一批各时代的瓷器标本,为德化瓷的历史研究和产品特色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古陶窑址

  至1988年,全县4个乡镇5个村中发现古陶窑遗址8处。即:

  浔中镇隆泰村的“乐陶窑”和“三车洋窑”;

  春美乡尤床村的“洋头窑”、“仑头坪窑”及古春村的“盖德尾窑”;

  杨梅乡杨梅村的“王坑窑”;

  赤水镇永嘉村的2处陶窑。

  来源:《德化县文物志》

从“看”到“玩” 青城博物馆里的古今交响

 在这个暑期旅游旺季,各地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游客们纷纷踏上探索之旅。而在呼和浩特,多家博物馆正以其全新姿态,成为游客深度感受这座城市魅力的热门打卡点。

  从万部华严经塔的千年沧桑到昭君博物院的沉浸式体验,从特色主题展览到榫卯研学课堂,这座北疆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景、展、玩、游”四维创新,让博物馆不再是冰冷的文物陈列地,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鲜活载体。

  近日,作为“北疆韵 青城潮”2025年呼和浩特市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呼和浩特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我在呼和浩特等你来”全国网络媒体走进青城呼和浩特的博物馆,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图为呼和浩特博物馆里的藏品

古建留痕 触摸历史肌理

  “登上白塔之后,看到了敕勒川,塔身内留存着各民族文字的题记,从中可以看到这片土地承载的文化信息。”今年“五一”假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在丰州故城博物馆参观时,对万部华严经塔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我国现存最精美辽塔之一,这座被称为“白塔”的建筑,连同“漠南第一府”将军衙署、和硕恪靖公主府、昭君墓等,构成了呼和浩特市博物馆群的“活化石”。

  走进这些场馆,游客既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也能触摸到岁月留下的历史印迹。昭君博物院不仅有“青冢拥黛”的自然景致,更通过文物陈列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故事;位于市中心的呼和浩特博物馆,因顶端白马雕像被老一辈市民称为“白马博物馆”,成为“青城十六景”中的“白马访古”,不少游客专程来此与白马合影,在打卡中走进城市记忆。

  这些散落在城市中的博物馆,如同串联历史的珍珠。民众漫步其间,从辽代的塔砖到清代的府衙陈设,从昭君出塞的传说到各民族交往的印记,在古建筑与历史遗迹中,便能一站式领略北疆大地的千年烟云。

图为小朋友在文博场馆里参观藏品。 王劭凯 摄

  特展焕彩 丰富观展体验

  “原来博物馆不只是摆着旧物件,‘呼和浩特历史文物专题展’里,瓦当和陶器的纹样变化,比课本讲得更生动。”市民王月清带女儿参观呼和浩特博物馆后,刷新了她对博物馆的认知。

  如今的呼和浩特博物馆,早已突破“陈列文物”的单一形态,各类主题展览让观展成为一场文化盛宴。

  2025年初,“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在呼和浩特博物馆举办,搭配文创新空间活动,吸引众多市民驻足。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呼和浩特博物院还联合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推出《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让观众领略宫廷器物的华美。

  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呼和浩特还推出13项全新特色展览,涵盖6大主题。“既有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考古成果展,也有清代宫廷钟表展、景德镇陶瓷珍品展;既有专题展彰显北疆文化,也有生态科普展揭开自然奥秘。”在市民李志勇看来,丰富的展览内容,让不同兴趣的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

图为呼和浩特博物馆。 乐炎 摄

  互动赋能 激活文化活力

  “穿上特色服装,亲手拼出‘故宫太和殿’榫卯模型,还能打卡解锁博物馆任务,太有趣了。”小学生张夕洣在公主府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后,对博物馆的兴趣愈发浓厚。当下,“深度体验”成为呼和浩特博物馆的关键词,研学、社教、文创等互动形式,让文化传承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

  2025年,呼和浩特发布“‘博’研青城”研学品牌,系列活动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公主府博物馆不仅推出榫卯课堂,还走进清泉街小学,通过趣味活动将传统文化送进校园。

  “我们可以在昭君博物院拓印年画,在公主府博物馆绘制扇面,在将军衙署观看沉浸式情景剧,还能通过‘小小讲解员’感受文化魅力。”南门外小学学生杜泽宇说。

  如今,呼和浩特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更是让博物馆“活”了起来。换装拍照、文创咖啡、特色冰箱贴等成为年轻人的新宠,烧卖、羊肉串造型的冰箱贴备受青睐;昭君博物院的文创区里,笔记本、胸针等琳琅满目,逛累了还能品尝特色甜品,呼和浩特的博物馆正以多元创新让文化“活”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 高凯)8月15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陶瓷艺术馆举行。

  会上宣布,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支持,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将于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挺表示,此次展览内容除了日用和艺术瓷板块外,还增加了智能卫浴与建筑陶瓷、特种陶瓷全产业链展两大内容,全方位展示近年来中国陶瓷工业的辉煌成就。

  据介绍,此次博览会中,日用与艺术精品陶瓷展览会以“精”为主;智能卫浴与建筑陶瓷展览会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特种陶瓷全产业链展览会以“专、精、特、新为主”。展览会同期将举办陶瓷工业高质量发展专家论坛、国际陶艺文化交流、高端访谈、政府推介、创意市集、直播带货、陶瓷精品拍卖、趣味少儿瓷博会等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

  此外,展会专属 LOGO于当日发布会上全新发布。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龙泉:青瓷宝剑“点燃”暑期文旅热

8月14日,小朋友体验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浙江丽水龙泉市素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美誉,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值暑期,不少游客前往当地感受青瓷宝剑文化的魅力。中新社记者 傅飞扬 摄

8月14日,游客参观龙泉青瓷艺术装置

8月14日,游客欣赏龙泉青瓷艺术作品

8月14日,小朋友为陶瓷作品上彩釉。

来源:中国新闻网

花釉陶瓷艺术作品巡展走过景德镇等五地亮相北京 特设沉浸式展厅

北京8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中国花釉陶瓷艺术作品巡展(北京站)”12日在京开幕。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此次巡展自桂林启程,先后走过景德镇、福州、禹州、呼和浩特等地,跨越南北地域,串联起各陶瓷重镇,形成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公众影响力的展示路径。巡展汇聚全国64位艺术家84件(组)花釉陶瓷代表作,参展阵容涵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知名艺术院校,以及故宫博物院等文化机构,同时囊括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呈现出技艺与学术兼备的艺术格局。

  北京站展览除了延续巡展“传承经典·花釉艺术生活美学”“匠心妙想·花釉艺术创意呈现”“边界融合·花釉艺术前沿表达”三部分结构,还特别设置了沉浸式展厅,通过数字科技与花釉艺术的结合,营造多维感官体验,令观众得以在光影与釉彩的交错中,体验传统工艺与当代科技的共生之美。

展览沉浸式展厅现场。 主办方供图

  项目负责人、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文物数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冰表示,花釉陶瓷以其层层叠映、变幻莫测的釉色语言与跨越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中华陶瓷工艺谱系中兼具技术高度与审美深度的重要代表,更是体现东方造物智慧与当代设计精神融合的鲜活案例。她希望北京站不仅是巡展阶段性的收官与总结,更是开启中国花釉陶瓷艺术从“全国巡展”迈向“全球对话”的战略起点。

  开幕当天还举办了“亲子花釉体验美育活动”和“中国花釉陶瓷艺术作品巡展(北京站)”学术研讨会。

  据悉,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指导,北京城市学院主办,将在北京陶瓷艺术馆持续展出至8月26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公众导览等活动,进一步深化花釉陶瓷的公众传播与美育功能。(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6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面向全球征集作品

景德镇8月11日电 (记者 李韵涵)11日,“瓷的未来”2026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届双年展将面向全球征集作品220件(套),总奖金高达200万元,共66个获奖名额。

8月11日,“瓷的未来”2026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景德镇陶瓷大学 供图

  据了解,本届双年展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学会(IAC)、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将于2026年6月底在景德镇举行。此外,本届双年展邀请并确定了国内26位、国际14位共40位代表,涵盖11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代表、机构代表、陶瓷产区代表、国际知名的杂志代表组成的艺术委员会。

  “这是中国面向世界最重要的陶瓷展览,也是国际陶艺学会一直参与主办重要展览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Oriol表示,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陶瓷文化与艺术交流平台,获得了世界范围内陶瓷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刘昌兵表示,“瓷的未来”不仅关乎技艺的传承与突破、材料的探索与革新,更指向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图景。本届双年展广邀全球艺术家,搭建东西方陶瓷艺术交流平台,将陶瓷的辉煌历史、多元现状与创新发展紧密联系,推动陶瓷艺术在互学互鉴中共同进步,为世界陶艺的繁荣贡献中国智慧、江西方案。

  中共景德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龙表示,过去两届“双年展”,分别以“瓷的精神”“瓷的旅程”为主题,诠释了当代陶瓷新材料、新工艺以及设计理念创新的无限可能。连续两届“双年展”的举办,有效搭建了全球艺术家展示创新成果的高端国际舞台和学术平台,有力促进了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交流互鉴。

  本届双年展执行策展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金文伟表示,本届双年展作品征集继续维持往届的五大类别,分别是:器皿类80件(套)、雕塑类80件(套)、绘画类30件(套)、装置类25件(套)、影像类5件(套),总计220件(套)。

  金文伟称,本届双年展总奖金高达200万元,共66个获奖名额,提高了青年获奖人数。奖项分别是:组委会设立的最高奖“景蓝奖”1名,奖金30万元;“高岭奖”5名,奖金10万/人;由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道氏艺术奖”10名,奖金6万元/人;由北京国中陶瓷艺术研究院设立的“国中新锐奖”50名,奖金1.2万元/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