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跨界融合 赤壁青砖茶多赛道破格出圈

11月10日,2025咸宁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启幕。50家本土茶企集体亮相,以产品创新破局、跨界融合赋能,让承载千年茶文化的赤壁青砖茶跳出传统赛道,在年轻消费市场与多元场景中成功“出圈”,尽显荆楚茶韵的新活力。

展会现场茶香氤氲,各展位前人头攒动,创新产品成为吸睛核心。大德和茶业的青砖“1006”、金奖青砖等系列产品率先打破传统青砖茶的厚重形态,实现从“青”到“轻”的“瘦身”升级。其中陈皮黑茶、茉莉黑茶融入调味茶饮元素,以小巧精致的包装和便捷冲泡方式,精准契合年轻群体需求。“我们在冲泡方式、口感拼配和制作工艺上全面改良,让古老茶品更对年轻人的味。”企业负责人周华英介绍。

主打新茶饮的洞茶古今则以“茶+文创”俘获年轻消费者,青(米)砖白露、青(米)砖茉莉等产品口感清甜、茶香馥郁,搭配茶绿色专属LOGO与趣味文创周边,成为展会中的“网红单品”。漾茶科技更开辟“茶+新媒体”新赛道,除推出清乳茶、果蔬茶、茶味甜品等轻盈单品外,还打造三大文化IP,通过短视频短剧讲述羊楼洞古今茶传奇。“短视频也是我们的‘虚拟产品’,后续会持续以年轻人喜爱的形式,传播青砖茶文化。”总经理雷寒峰表示。

跨界融合成为赤壁青砖茶转型升级的关键密码。展会中,茶企们纷纷跨界非遗文化、IP联名、食品饮料等领域,通过多元碰撞拓展产业边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肯定道:“赤壁茶产业精准对接年轻及女性消费群体,以产品创新引导消费,更通过跨赛道融合满足多元化需求,这不仅是赤壁青砖茶的出圈路径,更是湖北茶产业壮大经济体量的关键方向。”

此次产业发展大会,集中展现了赤壁青砖茶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的发展成果。未来,赤壁将持续深耕产品创新与跨界融合,让千年青砖茶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助力湖北茶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御传艺术携青花瓷AI鉴定技术解决方案,亮相古陶瓷国际学术盛会引热议

2025年10月31日,江西景德镇 ——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ISAC’2025) 上,来自中国的汕头市御传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御传艺术”) 率先提出并展示了其原创和首发的“青花瓷釉面综合特征AI鉴定技术解决方案”。作为该领域深度应用AI视觉技术的先锋企业代表,御传艺术创始人陈锋先生在会上做了口头报告,报告中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旨在颠覆依赖专家经验的传统鉴定模式,通过AI技术实现青花瓷鉴定过程的标准化、量化与智能化,为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业注入创新动力。

本届ISAC’2025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主办,是古陶瓷科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之一。御传艺术是本次大会中唯一聚焦AI技术革新古陶瓷鉴定方法的代表性企业,其创新理念与技术路径引发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与肯定。

用AI技术,为青花瓷实物资产转化为数字资产提供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传统青花瓷鉴定面临的瓶颈:高度依赖专家个人经验(“眼学”),存在主观性强、经验传承难、难以量化,特别是没有科学、统一鉴定标准的挑战。陈锋先生在报告中阐述了该方案从技术开发、方案验证、软硬件开发以及商业化应用的逻辑,目前该技术解决方案已实现商业化应用闭环。其路径如下:

1、特征图谱标准化采集;

2、特征图谱的多维度技术处理;

3、高精度特征数据的提取和量化;

4、不同年代/品种青花瓷的深度学习建模;

5、客观、可靠的青花瓷AI鉴定模型验证;

6、解决行业痛点,满足市场需求的落地应用(APP/PC端)工具。

陈锋强调,该方案核心价值在于:可为各个拥有青花瓷标准器实物资源的单位(如各大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等)定制专属的数据库模型,再应用到APP/PC端软件上,然后推向古陶瓷鉴定市场为大众普及使用,如此则打通上述单位实物资产向数字资产的转化,为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高效、清晰的实施路径。

技术赋能数字化,契合国家战略

同时,该方案高度契合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实物资产转化为数字资产” 的方向和 “让文物活起来” 的号召,也符合“十五五”规划中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理念。通过为文物实物采集特征图谱数据库,实现数字资产价值转化,并利用权威数据库模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可传承文化,更有望解决古陶瓷鉴定市场痛点,满足大众鉴定需求,文物数字资产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得到充分发掘的同时,可以覆盖科研教育、技术开发和转化、人才培养、商业化应用等领域,前景广阔。

开放合作,共筑行业标准

御传艺术正为合作对象,如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单位的合作提供有利条件,包括技术解决方案的免费验证和针对不同朝代、不同品种青花瓷的数据库定制服务等,最终可实现技术成果共享,共推行业数字化转型。尤为重要的是,御传艺术已制定并发布了《青花瓷釉面特征眼学鉴定技术规范》、《青花瓷釉面特征图谱标准化采集技术规范》、《青花瓷釉面特征AI鉴定技术规范》等多项企业标准,目前正积极推进《青花瓷釉面特征AI鉴定技术规范》的完善,也呼吁更多有志之士、有能之士参与进来,共同为行业建立科学统一的技术基准而努力。

展望未来

御传艺术将持续优化AI鉴定算法,拓展多品类文物数据库,并积极探索该技术在更广阔的艺术品鉴定、溯源与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守护与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贡献创新技术力量。(图片由汕头市御传艺术有限公司 陈锋授权提供 ) 

来源:中国日报网

跨越海峡的瓷韵共鸣 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在沪启幕

  上海11月9日电(范宇斌)8日,第八届“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在沪启幕。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长宁海外联谊会、上海市虹口海外联谊会、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主办,两岸嘉宾与百余位陶艺家相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跨越海峡的文化之约。

  “以慈化瓷”是深耕两岸文化交流11载的品牌活动。本届活动以“瓷承文脉、慈暖人心”为核心,汇聚两岸120余位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其中50位台湾艺术家来沪参加活动。

  上海市长宁海外联谊会会长王罗清表示,本次活动展现两岸当代艺术陶瓷设计创意与制作的前沿风采,更彰显两岸艺术家对中华文化与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吸引更多的两岸艺术家来到上海,推动两岸在陶瓷艺术、文化创意等领域深度交流。

  本次活动策划人陈海波表示,“以慈化瓷”活动持续举办,最珍贵的是跨越海峡的情谊正在不断加深。活动中既有深耕业界的名家大师,也有不少首次来大陆的、充满锐气的年轻创作者。“这是两岸陶艺界交流热度的直接体现,相信也会为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共识提供重要契机。”

  从景德镇御窑厂的龙窑圣火到台湾莺歌的窑烟袅袅,从传统瓷艺的光致茂美到当代陶艺的多元表达……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张婧婧、台湾顶级工艺协会会长李明松作为两岸艺术家代表发言时表示,两岸陶瓷艺术始终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各自开花。

  开幕式上,86位两岸艺术家将精心创作的作品留赠上海法华禅寺,这些凝结匠心的陶瓷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永久见证”。陈海波代表组委会赠予法华禅寺瓷雕作品《骏马雄风》,奔跃的骏马寓意两岸交流昂扬向前;法华禅寺以“以慈化瓷”主题书法回赠,笔墨与瓷韵相映,尽显“瓷”与“慈”的精神共鸣。

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随后,两岸嘉宾与艺术家们参观展览。瓷板上的山水意境、瓷瓶上的釉色流转、瓷雕中的生动造型,每件作品都是创作者对时代感悟、对文化理解的生动表达。这些作品的“同厅对话”,不仅让两岸陶瓷艺术界得以加深了解、碰撞创作灵感,更以多元的艺术语言,推动陶瓷文化艺术在当代的蓬勃发展。

  观展嘉宾在作品前驻足细品,时而交流技法心得,时而探讨文化内涵,展厅内流淌的不仅是艺术的气息,更是两岸同胞对共同文化根脉的认同与珍视。其间,每件陶瓷作品成为连接两岸文脉的“无声使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光彩。

  第八届“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学术论坛”当日同步举办。论坛以“镜像——从生活到艺术,情感的孵化”为主题,13位艺术家结合创作历程展开对话,交流两岸陶瓷在专业技术、艺术风格、创作理念上的异同。

  两岸艺术家们表示,无论是侧重传统技艺的系统传承,还是擅用在地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差异不该成为隔阂,而是镜像中的独特风景。两岸陶瓷艺术同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差异中可见互补可能,这正是推动中华当代陶瓷艺术丰富发展的关键。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一位俄罗斯留学生眼中的赫哲族风情

  黑龙江佳木斯11月9日电 题:一位俄罗斯留学生眼中的赫哲族风情

  记者 刘璐

  “我从来没想过鱼皮能做成衣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美丽不停地抚摸身上的鱼皮服饰,眼中充满了好奇。近日,已经第四次来到中国留学的美丽走进黑龙江省佳木斯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沉浸式感受中国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我们依江而居,拥有悠久的渔猎文化。过去,我们用鱼皮做衣服、做帐篷,是为了在严寒中生存。如今,在版权保护的助力下,鱼皮被制作成时尚服饰、文创摆件等,更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在八岔村的赫哲族渔猎文化体验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海珠一边介绍,一边手把手教美丽制作鱼皮“福”字。

在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海珠教授俄罗斯留学生美丽制作鱼皮“福”字。 于琨 摄

  “制作一件鱼皮工艺品需要经过剥皮、晾晒、熟制等10余道工序。”在王海珠的指导下,美丽在熟制好的鱼皮上拓样、剪裁,二十分钟便完成了一件简单的鱼皮作品。“爸爸妈妈,你们看,这是我用鱼皮做的。”她迫不及待地与远在俄罗斯的家人视频分享这份喜悦。

  体验区内,各式鱼皮包、鱼皮挂件同样吸引着美丽的目光,“既实用又时尚,完全颠覆了我对鱼皮的想象。”美丽赞叹道。

  一张鱼皮,从维系生存的必需品,演变为承载文化的“名片”,更成为版权产业价值转化驱动发展的“引擎”。

  据悉,八岔赫哲族乡支持创办的海珠鱼皮手工艺合作社,培训学员74名,创新研发制作的鱼皮画、鱼骨挂件等手工艺制品,已实现年销售收入10万元人民币以上。

  “乌苏里芒目赫尼那,萨哈里芒目赫尼那……”伴随着动听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美丽走进了八岔村的伊玛堪传习所。在村民的鼓励下,美丽尝试跟唱起来,赢得了满堂掌声。

  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说唱艺术,这种无乐器伴奏的表演形式,涵盖历史传说、渔猎生活等内容,201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很难,但是很有趣。”美丽说。悠扬的旋律仿佛让她看到了江面上渔民撒网的壮阔场景。

  曾经面临传承危机的伊玛堪,如今通过编写版权学习教材、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等举措,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八岔赫哲族乡通过举办渔猎文化节、冬捕节等活动,让古老的艺术不再只是老人口中的“回忆”,更成了海内外游客可以随口哼唱的“时尚”。

  探访的高潮是一桌地道的赫哲鱼宴。“塔拉哈”(烤生鱼)外焦里嫩,熏鳇鱼咸鲜味厚……美丽大快朵颐,直呼太美味。

  曾经,赫哲族依江而居,一张渔网,便是全部的生计。如今,熟悉的江风里,飘来了新味道,农家乐里鱼香四溢,迎接八方来客。

  在赫哲族厨师的指导下,美丽亲手拌生鱼,新鲜的江鱼切片,配以各色蔬菜和调料,一口下去鲜香弹牙。“我第一次这样吃鱼,回去要把做法告诉爱做鱼的爸爸。”美丽说。

  从满足日常饮食到打造特色文旅产品,“赫哲鱼宴”的演变,勾勒出八岔村从传统渔猎走向“渔旅融合”的产业升级之路。

  如今的八岔赫哲族乡,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在版权保护的赋能下,当地精心设计“赫乡民俗体验游”,依托赫哲族新区打造33户特色民宿,发展“民宿+非遗体验”等创新模式,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人民币。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一定要来这里。”临别时,美丽决定将那幅鱼皮“福”字带回俄罗斯送给父母。这件作品不仅承载着祝福,更见证着八岔赫哲族乡从“渔舟唱晚”到“文旅热土”的转变,展现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蓬勃生机。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瓷都”景德镇举办非遗市集 受年轻人追捧

景德镇11月8日电 (记者 吴鹏泉)11月7日至9日,“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举办“淘宝·中国宝贝”非遗市集,上万件淘宝的手作宝贝在这里精彩亮相。

11月7日,江西景德镇举办的“淘宝·中国宝贝”非遗市集现场。记者 刘占昆 摄

  此次活动旨在将以陶瓷为代表的非遗瑰宝与年轻化市集经济深度融合,为年轻消费者带来一场情绪价值满满的盛宴。

  热闹非凡的市集里,“0元盲盒拍卖”活动正在进行,观众可免费举牌竞拍。尽管每周都会到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逛集,但此次非遗市集还是令景德镇市民罗女士眼前一亮。

  “市集里不仅有陶瓷,还有织绣印染等全国各地的鲜活技艺,这让陶溪川更好逛了。”年轻的罗女士觉得拍卖互动特别有意思,“以前没见过”。

  据了解,消费者通过现场互动、购买满额兑换等方式,可获得虚拟货币——“淘币”。通过“淘币”参与11月7日和11月8日每天三场的盲盒拍卖会,数百件拍品包括多种创意产品、景德镇瓷器等。

11月7日,江西景德镇举办的“淘宝·中国宝贝”非遗市集现场。记者 刘占昆 摄

  热闹进行的还有城市寻宝活动。千余名“中国宝贝”“猎人”在陶溪川“赶景寻宝”,最快完成任务的“猎人”可拿走一万元现金大奖。

  年轻人是非遗商品的重要消费群体。近年来,非遗、国潮兴起,非遗商品受到年轻人喜爱。业内人士指出,这不但证明了年轻人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也证明了非遗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江西景德镇“双十一”陶瓷物流忙 借电商大促畅通特色商品流通

11月7日,走进“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陶博城国际物流中心,工作人员或搬运陶瓷货物、或细致打包、或有序分拣,助力“双十一”期间的物流畅通与特色商品销售。当下,中国电商平台“双十一”大促正火热进行,景德镇本地物流企业正全力投入到订单配送的忙碌运转中,保障陶瓷等当地特色商品高效流通。图为一家物流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往货车上搬运陶瓷水缸。

来源:中国新闻网

隋唐长安城通义坊遗址发现多种陶瓷器 或为贵族生活用器

西安11月6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隋唐长安城通义坊遗址发现了多种陶瓷器,这批陶瓷器来源于多个窑口,器身可观察到使用痕迹,可能是通义坊内达官贵族的生活用器。

图为出土的白瓷碗。(资料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隋唐长安城通义坊北邻太平坊,南接兴化坊,位于隋唐长安城外郭城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此次发掘区域在通义坊的西南隅,出土遗物主要为陶瓷器和建筑构件。

  专家介绍,此次发现的瓷器和釉陶器以日用陶瓷器为主,碗、罐、盆居多,包含青釉、白釉、黄釉、外黑内白釉等多种釉色,年代上至隋代,下至晚唐,同样器形均见于长安城周边隋唐墓葬中。这批陶瓷器来源于多个窑口,白瓷来自唐代巩义窑和邢窑,黄釉瓷碗为寿州窑产品,青瓷碗与隋代长江中游窑场的产品特征相近。这既体现了隋唐时期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是长安城作为经济交通中心的实证。

图为出土的绿釉陶盘。(资料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花边板瓦、脊头瓦等建筑构件与青龙寺遗址和朝元阁遗址的同类遗物相似,推测遗址内曾有较高等级建筑存在。

  据史书记载,通义坊自隋代起就是高等级的住宅区,兴圣尼寺由唐高祖李渊在隋代的旧宅改建。通义坊中曾居住过成安公主、朔方节度使李进贤等人。这批陶器可能是通义坊内达官贵族的生活用器。

  专家表示,此次发掘为探讨唐长安城里坊布局和沿革提供了重要信息,出土陶瓷器为研究隋唐长安城内瓷器消费情况和生活面貌提供了新材料。(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窑火重燃 南安窑青白瓷复兴点火仪式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揭牌活动举行

11月5日,南安窑青白瓷复兴点火仪式暨闽南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揭牌活动在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东溪工业园成功举行。该活动由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指导,南安市文旅局、洪濑镇政府、南安市文体旅发展集团主办,南安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福建日报新福建乡村振兴频道、滴水缘杂志支持。

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许维泽、中国武警工程学院原院长何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侯文全、南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少青、南安市政府副市长廖徐伟、南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黄秋燕、洪濑镇党委书记庄伟钦、洪濑镇政府镇长郑宗毅、闽南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周勇军、福建日报新福建乡村振兴频道执行总监黄慧、新加坡陆升集团董事长陆镇源等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南安窑徐建勇文创设计工作室负责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建勇在致辞中指出,南安窑复兴点火,是南安青白瓷开启复兴的起点,是南安市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路径的重要成果,对推动“海丝”文化传承和南安窑陶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工作室联合陆升集团设计开发的青白瓷餐具深受业界好评,未来将联合更多的陶瓷行业的艺术家和企业,开发更多具有南安文化特色高档瓷器。

活动还为闽南科技学院与南安窑徐建勇文创设计工作室合作的“闽南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举行揭牌仪式。该基地将依托南安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成熟的制作技艺,整合高校科研与人才资源,共同打造集教学、研发、生产、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计划在十年内培养百名本土陶瓷工艺师,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南安窑青白瓷现建有1000平方米的产品展厅。由徐建勇领衔设计的“海丝系列”文创产品格巧妙融入了九日山祈风石刻、五里桥、蔡氏古民居等南安文化地标元素,展现了“艺术陶瓷生活化、生活陶瓷艺术化”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传统技艺在现代审美下的创新转化。

南安窑青白瓷在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其青白瓷被誉为“珠光青瓷”,享誉东亚。历经元末明初的衰落后,此次复兴工程将通过建设文创园、引入智能生产、深化产学研合作,逐步恢复提升南安窑的核心工艺与市场活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四川隆昌:陶缸产量全国第一 “淬炼”玻陶产业赋能县域经济

成都11月5日电 (王利文)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23场在成都举行,四川隆昌市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披露,当地玻陶产业规模如今在西部首屈一指:玻璃酒瓶占据全国13%市场份额,高端酒瓶市场占有率达45%,茅台、五粮液等知名酒企均为其客户;陶缸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每四个酒罐中就有一个是“隆昌造”。

四川隆昌一陶瓷生产车间,工人作业图景。隆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隆昌地处成渝发展主轴,是“川南门户”“川东大门”,坐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优势。“前山矿石后山炭,中间泥土做陶罐”的民谣,诉说着隆昌玻陶的悠久渊源。当地深知玻陶产业不能“靠土吃饭”,通过传承创新与协同走好“淬炼”升级路。

  在创新方面,隆昌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任伟介绍,当地推动玻陶产业“智改数转”,近半数生产线完成绿色低碳的“气改电”,能耗直降四分之一,该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位于四川隆昌的内荣农高区玻陶特色产业园。隆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隆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肖峰分享道,当地不仅建立隆窑遗产博物馆,开发多种陶制艺术摆件,推动“产业+文旅”融合,还搭建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飞地”,与浙江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开展10项技术攻关、已申报44项实用新型专利;与知名玻陶科学家、企业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举办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各类活动,持续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目前,隆昌玻陶产业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户,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6个,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川渝毗邻地区优势,隆昌与重庆荣昌区签订“玻陶联姻”协议,通过原料共享、技术互通、市场共拓实现延链补链。肖峰表示,隆昌接下来将继续坚守匠心、拥抱创新,联合荣昌共建“中国西部玻陶产业之都”,让玻陶产业走向世界。(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