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启幕

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博览会日前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据悉,本届博览会为期4天,除开幕式外,还精心策划10余项重点活动,覆盖产业对接、前沿研讨、文化传承、全民互动等多个维度。展会同期还将举办先进陶瓷科普展、瓷茶水品鉴会、少儿瓷博会(含儿童陶瓷作品展及亲子陶艺研学),并同步开展高端访谈、展会全景直播、“寻宝集印”互动体验等活动,为参展嘉宾与观众打造多维度、沉浸式体验,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产业的创新活力与文化魅力。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张崇和当日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会开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杜同和出席开幕式。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挺致欢迎辞。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迎新年陶瓷大礼包”发布仪式。据悉,迎新年陶瓷大礼包,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组织,特邀景德镇陶瓷大学担任设计单位,生产制作环节优选全国品牌企业,限量打造10万套,采用“大礼包包含若干小礼包”的灵活结构,可拆分制作、独立发行,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珍贵文物再现古代纹饰之美

沈阳10月31日电 (记者 韩宏)“文·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10月31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陶瓷器、玉器等144件(套)文物,其中85%的文物为首次展出,展现从先秦至明清的审美变迁,以及纹饰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辽宁省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康宁介绍,本次展览以古代器物为载体,以各类器物纹饰为展示重点,以不同时期的纹饰内涵与特色为主线,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沉浸式感受文物纹饰的“有形之美”与“无形之道”,进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浸润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10月31日,“文·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图为展览中的掐丝珐琅瓜瓞葫芦瓶。韩宏 摄

  本次展览包括“纹耀先秦华夏之源”“纹昭一统盛世初现”“纹绘华章兼容并蓄”“纹饰风华雅韵流芳”“纹彩辉煌意蕴万象”等五个单元,展出“卷体夔纹蟠龙铜盖罍”“三彩釉印花三足盘”“掐丝珐琅瓜瓞葫芦瓶”等文物。

  展览现场,“马厂类型波折纹彩陶壶”吸引了人们的驻足观看,该文物纹饰布局按器物部位精准划分,层次井然。颈腹处纹饰最为夺目,以粗细不一的流畅曲线绘就水波纹,精准模拟水波荡漾之态,线条婉转流动,充满节奏感,让人宛若望见潺潺河水。先民以采集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水是生命之源,他们便借助这波光粼粼的水波纹,寄托对自然的感恩与对生命的敬畏。此件陶壶是马厂类型彩陶艺术及先民自然崇拜观念的珍贵实物见证。

10月31日,“文·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图为观众观展。韩宏 摄

  据介绍,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展览将配套推出超多互动体验项目,可触摸的“陶片”、可体验的技艺、铜镜纹饰拓印、趣味拼图环节……让大家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步入序厅,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以历代典型器物纹饰为灵感,由缠枝纹、花卉纹、几何纹、神兽纹等组成的“藻井”图案。序厅顶部,各种古老的纹饰在现代灯饰的映衬下各竞芳华;地面辅以动态投影,构成一条流淌的“纹样长河”,步履所至,人画互动。

  在光影区,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光影与音乐交织的“秘境”。人们可以欣赏到对称的宝相花纹、矫健昂扬的龙纹、寓意生生不息的缠枝莲纹。(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惠州白马窑与明代广东海外贸易”展览在穗开展

10月31日,“翠色千帆——惠州白马窑与明代广东海外贸易”在位于广州市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展出展品216件(套),通过展示惠州白马窑及广东其他地区仿龙泉青瓷的物质遗存,梳理明代广东仿龙泉的生产(窑址)、流布(遗址/沉船)、港口/城市之间的关系,再现广东陶瓷海外贸易与技术交融的历史场景。图为元代的青釉瓜棱罐吸引参观者拍照。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海外媒体人邂逅“活力长沙” 具象感知“中国智造”脉搏

  长沙10月31日电 (张雪盈)“此次长沙之行,让我对‘中国智造’有了更具象的认知。”《菲律宾星报》记者雷尼尔·艾伦·罗达说,“黑灯工厂”里精准作业的智能机械臂和自主控制的智能系统,让他真切感受到“中国智造”的发展速度和长沙的经济活力。

  10月25日至30日,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的16家海外媒体代表及外籍网络达人走进湖南长沙,探访中联智慧产业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橘子洲景区等地,感受长沙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澎湃活力与“山水洲城”的独特魅力。

海外媒体拍摄会艾灸的中医机器人。记者 杨华峰 摄

  触摸“智造”硬核实力

  从分钟级生产效率的“黑灯工厂”到专注手工智能创造的中小型企业,从精准诊脉的“AI中医”到实现文本高精度翻译的AI智能译制……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长沙正在智能赛道上不断寻觅新机,加速奔跑。数据显示,2024年长沙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369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500家。

  走进湖南超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能弹奏音乐的机器人乐队、会艾灸的中医机器人、智能的安保机器人等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吸引外媒记者纷纷驻足拍摄。“这些创新产品,能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十分便利。”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戴小同表示,马来西亚企业也需要这些创新产品来开展或拓展自己的业务,他将持续关注马中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选择图案、设计创作、刻字、高温烫画……在湖南肆玖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几分钟,一件个性鲜明的DIY文化衫便呈现在众人眼前。这种快速、便捷的创意实现方式,让柬埔寨新闻社国内外新闻部副部长耶·陈达·坎泰感到欣喜。

  “柬埔寨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和想要通过副业赚取额外收入的民众,这些激光雕刻、烫画机等小型设备,能为他们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基础。”他表示,会将这些讯息通过报道传递给国内民众,探寻双方的合作机会。

  由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的AI智能译制系统,正助力中国微短剧“出海”。“语言本地化是文化交流的关键,AI译制大有可为。”菲律宾《马尼拉标准报》记者朱莉·安·洛普说,在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技术创新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制作成本,还有助于各国文化在全球传播。

  新加坡《时代财智》杂志资深记者张明亮表示,虽然此行仅走访了几家企业,但它们展现了长沙这座城市的商业生态活力与创造力,这可能就是长沙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列的关键所在。

外媒记者观看光影大剧《花开橘洲·江天暮雪》。记者 杨华峰 摄

  体验科技赋能文脉

  当古建实景光影剧场《花开橘洲·江天暮雪》演出至最后一幕,屈原的身影缓缓倒下,巨大水幕随之升起,泰国《曼谷邮报》高级记者朱塔玛斯·塔迪希姆罗姆不禁唏嘘一声,随即向讲解员了解背后的故事。

  作为“潇湘八景”文化IP的当代演绎,《花开橘洲·江天暮雪》以宋代画家宋迪创作《潇湘八景》的突破为主线,融合了戏剧、光影等多元艺术;并打破了固定座位的局限,让游客在互动角色引导下沿剧情动线行走,于亭台楼阁间“一步一景、一景一戏”,沉浸式触摸湖湘文脉。

  “整场表演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巧思。”朱塔玛斯·塔迪希姆罗姆表示,自己被这份跨越语言的美学深深打动,它完美示范了科技是如何为文化叙事服务的。

  夜幕降临,长沙湘江两岸的摩天大楼亮起绚烂灯光,勾勒出繁华都市的轮廓。近年来,长沙明确提出打造“24小时城市”目标,创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通过打造夜间文旅展演,推动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消费活力。数据显示,长沙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额的60%,位居中国前列,带动超100万人就业。

  被誉为“中国烟花之乡”的浏阳,便是其中璀璨的一笔。当地将千年火药技艺与现代光电艺术深度结合,打造出绚烂夺目的数字艺术烟花。老挝巴特寮通讯社记者佩特萨莫·蓬蒙尼赞叹,当千年文明通过现代技术重新演绎,烟花便展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与商业价值。

2025海外媒体星城探索之旅采访团一行在长沙县金井镇体验采茶乐趣。记者 杨华峰 摄

  探寻活力城乡脉动

  走进长沙县金井镇,大片绿茶园映入眼帘,不少游客穿行其间,采茶、品茶。这座茶香飘了千年的小镇,通过探索“村企共建”创新发展模式,将茶园变成景园,让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在“三棵树”茶园的高处,投资千余万元打造的“茶观天象”金井天文台已成为当地热门景点,不少游客专程来此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象,感受茶田与星空的浪漫邂逅。“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老挝《万象时报》记者拉姆丰·帕桑通认为,将天文望远镜与千年茶文化巧妙融合的创想,展现了中国在科技人文融合领域的独特智慧,既能让游客了解科技与文化知识,又能带动当地民众就业。

  在长达40多米的龙窑遗址上,洞见“黑石号”遗珍烧制的辉煌;借助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了解长沙铜官窑的历史文化和制陶工艺;走访铜官老街里的陶瓷手艺人……海外媒体代表在长沙望城区铜官街道,探寻铜官窑“千年窑火”不熄的奥秘。

  有着1200余年历史的长沙铜官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唐代沉船“黑石号”出水文物中数万件铜官窑陶瓷制品,反映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也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的辉煌。如今,铜官老街风华依旧,路旁到处都是陶瓷元素,70余家陶艺馆里非遗大师云集、陶瓷手艺人扎根,让外媒记者在此流连忘返,并体验了制陶的乐趣。

  “长沙是一座充满活力、热情与包容的城市。”缅甸未来新闻社执行社长张翀说,这几天,他既感受到人工智能赋能日常生活的未来图景,也看到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后续他将用国际化的视频语言向世界推荐这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活力之城。

  泰国公共电视台内容总监斯塔帕科恩·斯里萨鲁特瓦萨纳表示,将制作一小时的长沙专题视频,向海外展示活力中国下的长沙实践。“想让大家看到一个现代化的长沙,更看到一个有历史深度、哲学思考和未来视野的中国城市样本。”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六届海峡两岸(景德镇)青年创意集市活动举办

中国台湾网10月29日讯 近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景德镇)青年创意集市活动在景德镇市举办,20名台湾青年艺术家与来自大陆各地的青年艺术家在创意碰撞与文化交流中,共赴一场兼具传统底蕴与青春活力的文化创意盛宴。

活动合影。

在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春秋大集”现场,台湾青年艺术家带来融合宝岛风情的釉彩小物、木雕工艺品等文创作品。大家一边向往来游客介绍作品背后的灵感,一边与大陆青年创作者探讨创作技巧,从釉料调配的比例到器型设计的巧思,不同风格的创意碰撞出精彩火花。游客们驻足欣赏艺术家们的作品,不少人还当场下单。

创意集市现场。

活动期间,台湾青年艺术家们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聆听讲解员讲述景德镇千年制瓷史,感受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漫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触摸斑驳的老墙与古窑遗址,仿佛穿越时空,见证昔日瓷都的繁华;探访浮梁古县衙,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了解古代景德镇的行政与民生,感受历史的厚重;打卡瓷宫,被绚丽多彩、由数万片陶瓷镶嵌而成的建筑震撼,惊叹于陶瓷艺术的无限可能;走进瑶里古镇,欣赏青山绿水间的古朴村落,感受陶瓷文化与自然山水的完美融合。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聆听、积极提问,用镜头记录下所见所闻,深入领略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多样魅力。台湾青年艺术家们还专程参访瓷博会展馆,从传统青花、粉彩到现代艺术瓷,馆内集中展示的陶瓷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大家仔细鉴赏、轻声讨论,并与参展商交流创作理念与市场趋势。

台湾青年艺术家参观景德镇陶瓷作品。

“这是我第一次来景德镇,‘春秋大集’的热闹景象完全超出预期!”台湾青年童俪婷难掩兴奋,“我带来的台湾风格陶瓷小摆件很受欢迎,不少大陆朋友都来问创作思路,和他们聊创作、聊文化特别投缘。虽然两岸陶艺技法有些不同,但根子里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种血脉相连的感觉特别强烈。”同样是“首来族”的林宥町也满脸笑意:“在集市上不仅卖出了作品,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大陆朋友,他们特别热情。这几天逛博物馆、走古街区,更爱上了景德镇的文化氛围,回去后一定要带家人朋友再来,让他们也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台湾艺术家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体验了“春秋大集”的盛况,更深入了解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与发展活力,这样的经历既珍贵又难忘,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两岸陶瓷文化交流活动。

近年来,景德镇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为两岸青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此前,海峡两岸青年创意集市活动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两岸青年陶艺家展示才华、互学互鉴的重要纽带。未来,景德镇将继续以陶瓷文化为桥梁,推动更多两岸青年在文化交流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助力赣台青年心灵契合。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25海峡两岸(莆田)工艺品博览会开幕

莆田10月30日电 (郑江洛)30日,以“潮起两岸 匠心雕魂”为主题的2025海峡两岸(莆田)工艺品博览会在福建莆田开幕。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何烨致辞称,莆田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重要地标,凭借深厚技艺积淀与开拓精神,为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树立了典范。本届博览会搭建传统与现代创意交融的展示平台,为两岸工艺美术界提供交流合作的广阔舞台。

30日,2025海峡两岸(莆田)工艺品博览会在莆田开幕。 陈斌 摄

  博览会设有木雕、玉石、陶瓷、金属工艺文创设计等多个主题展区。台湾蜡笔王、台湾文化观光产业联盟等16家台湾工艺企业组团参展,带来的文创作品涵盖生活器物与装饰摆件,承载着两岸同源的文化记忆。

  作为展会的“实力王牌”,第十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同步启幕。该赛事共收到全省近1400件(套)精品佳作,涵盖玉石雕、木根雕、陶瓷、漆艺等19个工艺类别,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既展现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又融入时代创新元素。

30日,游客正在参观2025海峡两岸(莆田)工艺品博览会展品。 陈斌 摄

  本次博览会将持续至11月2日,活动期间举办第十六届“艺鼎杯”木雕技能竞赛、第十一届中国泥塑造像技艺大赛、2025 “中匠杯”工艺美术作品大赛等多项赛事,以及“融合发展·产业共生”两岸工艺品采购交流会等配套活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首届中国民间古代艺术品国际交流汇在三亚圆满闭幕

近千件珍品呈现“会呼吸的历史”,五天展期吸引5.75万人次参观

2025首届(三亚)中国民间古代艺术品国际发展交流汇于10月7日在三亚湾红树林度假世界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下帷幕。为期五天的文化盛会共吸引5.75万人次观众参观,通过“交流+展览+体验”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

本次交流汇的核心展区汇集近1000件民间古代艺术珍品,涵盖古陶瓷、玉器、书画、金银器等九大门类,时间跨度从良渚文化延伸至明清时期。与普通民间艺术展相比,本届展品的独特性在于“重磅精品密集”,其中战国·丹子环、大清乾隆·刻划描金赏古纹天球瓶、五代后周御制柴窑葫芦瓶等稀缺珍品集体亮相,每件展品都堪称“会呼吸的历史载体”,直观呈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

作为本次活动的“思想高地”,主题交流会聚焦“古代艺术品+新趋势”六大前沿议题。其中,“古代艺术品司法物证鉴定、司法鉴证评估、司法确权(‘三确’程序)”议题与民间艺术品的“保护与传承”关联最为直接。该议题旨在解决民间艺术品行业“鉴定无标准、确权无依据”的核心痛点,通过建立司法层面的规范流程,为民间藏品的合法流通和专业保护提供法律支撑,推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

除静态展览外,本次交流汇还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环节。观众可欣赏由专业模特演绎的“珠宝藏品秀”,聆听古筝现场演奏,享受沉浸式的传统美学体验;还可在文创艺术品市集中挑选各类原创文玩与艺术品,将传统文化元素“带回家”。这些互动活动设计兼具低门槛与多感官体验,让各年龄层观众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展会期间的文物认捐仪式上,10位收藏家向三亚市博物馆捐赠11件珍贵文物。据悉,这批文物将进入严格的入藏评审程序。三亚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启动专家鉴定机制,实行真伪鉴定“一票否决”制,唯有通过专家鉴定、符合馆藏标准并完成相关法律程序后,方可正式入藏。

组委会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更通过司法“三确”等前沿议题的探讨,为民间艺术品的规范传承提供了新路径。三亚市相关部门指出,此次活动是落实“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三亚将继续打造国际文化交流枢纽,推动中国民间艺术走向世界。

来源:东方网

“千年窑火”不熄 东盟媒体人长沙铜官窑探寻“海丝”商贸盛景

  长沙10月29日电 (付敬懿)“从古代的铜官窑运输到海外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出口一直是世界一流水平。”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里,“黑石号”沉船如恒定的时间胶囊,将封存千年的海上贸易盛景打开,让《菲律宾星报》记者雷尼尔·艾伦·罗达看到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悠久历史。

2025海外媒体星城探索之旅采访团一行感受长沙铜官窑陶瓷技艺。 杨华峰 摄

  “在长沙,感受活力中国——2025海外媒体星城探索之旅”采访团29日走进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体验长沙铜官窑陶瓷技艺,探寻尘封千古的秘密。

  长沙铜官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一千多年前,一件件经过淬炼的瓷器从铜官窑出发,经湘江、入洞庭、到长江,乘上“黑石号”扬帆出海,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盛景。

  在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长达40多米的谭家坡一号龙窑被誉为保存最完整、脉络最清晰的唐代古龙窑,窑址正南北向,根据山坡的自然坡度而起伏。通过现代科技对遗址本体烧造区和制作区发掘展示,制作仿制龙窑剖面、复原沙盘还原展示,遗址公园保存并复原了制坯与烧造的完整工序。

长沙铜官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波斯、阿拉伯文化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 杨华峰 摄

  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内,基本陈列以“诗意的彩瓷”为主题,以考古资料为核心,运用最先进的博物馆展示手段,将文物、文献、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文字图表等完美结合,展现1200年前唐代长沙铜官窑陶瓷文化的发展历史。

  “铜官窑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讲解员杨雷说,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多彩瓷和铜红釉瓷,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诗歌、谚语等及波斯、阿拉伯文化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开创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先河,产品远销亚洲、东北非等地的29个国家和地区。

  中外商贾络绎不绝,江上樯帆云集,岸边酒肆林立,长沙铜官窑一时繁盛之极,成为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产销两旺的陶瓷市场。如今,浓缩着千年窑火记忆的铜官老街仍静静伫立,路旁到处都是陶瓷元素,70余家陶艺馆里非遗大师云集、陶瓷手艺人扎根,将“陶都”二字刻进往来游人的心间。

  老街上,以陶瓷为主题的特色活动丰富,游客可以在这里玩陶,亲自体验一把作陶手艺人;可以“淘宝”,尽情挑选陶瓷用具,以及长沙窑陶瓷茶具、玩偶、冰箱贴、文创穿戴甲文创产品;还可以学陶,跟随陶瓷文化研学聆听千年前铜官的陶瓷风华。

  “复兴铜官陶瓷文化要紧密结合时代与市场,进行突破创新。”走进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坤庭的工作室,陶艺教室里参观、研学、做陶的游客不断。15岁起就投身陶瓷领域的刘坤庭也在运营平台的协助下,在互联网上记录、分享创作过程。

  “在长沙,我看到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文化充满活力。”泰国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艾瓦里恩·安纳塔玛特说,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能焕发新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来源:中国新闻网

行走传统村落 在陕西渭北高原探寻中华文明基因

陕西渭南10月29日电 (杨英琦)久雨初霁,在澄城县的古窑址上,依崖而建的砖箍窑洞、层叠有序的匣钵墙、古窑址群默默伫立,如同一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尧头窑的兴衰与变迁。近日,记者跟随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行走传统村落,探寻中华文明基因”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陕西渭南,感受渭北高原千年文明的厚土传承与独特魅力。

  这座有着千年烧造历史的古村落,曾是关中东部最大的陶瓷烧造和贸易地,陶瓷文化可追溯至唐代,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据载,明清时期尧头镇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尧头窑的保护与发展,是澄城县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镇景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缩影。据尧头镇党委书记路恒介绍,该镇现存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窑129座、烧制作坊78处、古民居75处、祠堂庙宇17处,构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体系。近年来,尧头窑秉持“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投入3350万元推进镇景融合传统古村落保护修缮工程,累计修复修缮历史建筑33处。尧头窑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遗址群,被誉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

图为记者们走进尧头镇古村落。杨英琦 摄

  走进国家级非遗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忠阳的作坊,刘忠阳正在忙碌。他一边熟练地为一件黑釉陶瓷作品雕花,一边向记者介绍:“尧头窑的陶瓷烧制工艺有72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作为传承人,他不仅坚持传统技艺,还不断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作品,使其更具时代感。“烧窑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精神。”刘忠阳感慨地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这门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陶瓷烧制技艺随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了下来,还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村民李正仓感慨地说:“从前我们家家户户靠窑吃饭,如今窑址也成了村里的宝贝,吸引来不少海外游客,生活也越来越好。”据了解,尧头黑瓷深受外国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日韩、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地。

  走进蒲城县孙镇甘北村,这座因杨虎城将军的出生地而闻名的小村,静静坐落在渭北平原的怀抱中。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古街深巷间透着浓浓的岁月气息。2023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图为蒲城县甘北村一景。杨英琦 摄

  “甘北村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它是杨虎城将军的故乡,更在于它保存了渭南地区典型的传统建筑风貌。”蒲城县住建局村镇股股长王亮向记者介绍,甘北村以杨虎城故居为核心,实施杨虎城将军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和周边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推进传统建筑及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工作,并鼓励村民们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中来,充分发挥红色文旅、传统建筑、传统民居资源最大化。“我们在村落保护中注重村民权益,让保护成果真正惠及村民。”王亮说。

  村中,杨虎城故居静立于苍松翠柏之间,土木结构的建筑质朴而庄重。推开斑驳的木门,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先辈的故事。”90岁的村民白天德老人指着杨虎城将军所建的培民小学无限感慨。

  从澄城县尧头窑的窑火薪传到蒲城县甘北村的红色基因,陕西渭南的传统村落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家工业遗产“上新” 更多“生产线”变身“风景线”

 近日,工信部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来自全国各地的32处工业遗产榜上有名。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发展工业旅游的富矿,多元的工业遗产为游客提供了感受工业文化、触摸岁月肌理的载体。

  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底蕴,发展多种场景和形态的工业旅游,越来越多“生产线”变身“风景线”。跟随记者,走近本次“上新”的其中3处国家工业遗产,看当地将工业之美与文旅发展相融合的生动故事。

  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

  老厂区拥抱潮流生活

  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占地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红梅味精厂老厂区,曾是张师傅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虽已停产多年,这片厂区如今依然热闹:13处遗留的工业厂房变成集艺术展览、产业办公、文创商业等业态于一体的文创园区,中心广场周围开了80多家特色小店,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我们老工人在厂区里走着,也不觉得陌生,看到这里变成很多游客打卡的地方,心里很高兴。”张师傅指着一处老厂房说,“过去是发酵车间,现在叫‘发酵艺术中心’,能看展览!”

  据介绍,厂区在改造过程中,充分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同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目前已聚集了文学、音乐、美术、书法等各类文艺组织30多家,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展览活动近200场。今年夏天,中心广场上办起“街BA”篮球赛,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运动和观赛。看完比赛,人们还能到美食区和文创市集上逛逛,曾经机器轰鸣的老厂区,变成了潮流生活新地标。

  从红梅味精厂到红梅文创园,这里不仅是国家工业遗产,还入选了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工业文化的厚重历史与城市生活的崭新变化在此交相辉映。

  据铁西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文创园已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近1.2亿元,成为沈阳这座老工业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长安大华纺织厂:

  博物馆留存时代记忆

  从西安火车站出来,沿着太华南路向北走,蒸汽管道、钢结构厂房、红砖墙等建筑元素渐次跃入视野,长安大华纺织厂到了。这座始建于1935年的工厂,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已停止轰鸣,厂房变成了博物馆,厂区变成了文化街区,而那些旧时光仍然被珍藏在西安大华博物馆内。

  梳棉机等老式纺织机械、泛黄的旧照片……建在老厂房里的大华博物馆,系统展示了纺织厂发展变化的历程。1935年,这座纺织厂在西安城北建立,工人们人力搬运棉花,用煤油灯照亮夜班车间,将棉纱供应到整个西北地区。

  “很多老西安人习惯称呼这里为‘陕棉十一厂’,不同的称呼、各种各样的展品,都承载着工业文化的积淀和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大华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在厂房改造为博物馆的过程中,生锈的钢铁桁架、车间地面上机器留下的凹槽等印迹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下来,希望为老工人和周边居民留下“原汁原味”的记忆。

  同样的记忆也被保存在“太华故事·社区博物馆”里。煤油灯、“二八”自行车等具有生活气息的老物件,是从周边社区的居民那里募集而来的。通过人、物、图、史相结合的方式,这座社区博物馆记录了太华路街道的工业社区发展史与温馨的邻里生活。

  如今,大华博物馆及其周边的街区被改造为一座工业文化公园,硬核的“工业味”与街边小店的“烟火气”碰撞出别样的魅力。不少年轻游客在这里拍照打卡;老人们在厂区的梧桐树下纳凉下棋;厂里的老水塔被改造成观景台,登上塔顶,既能俯瞰整个厂区,又能看到远处的西安城墙,一座城市的岁月变迁就这样在人们眼前跃动。

  宜兴前墅龙窑:

  古老技艺传承历史文脉

  “开窑咯!”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每逢传统节庆等时间节点,前墅龙窑都会举行开窑仪式。作为江苏目前唯一一座仍以传统柴烧技艺烧造陶器的古龙窑,前墅龙窑创烧于明代。600多年来,这里窑火不灭,保留着传统烧窑技艺,也熔铸着陶瓷文明的发展史。

  历史上的前墅龙窑,主要生产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偶尔烧造紫砂器。如今,前墅龙窑以烧制紫砂柴烧艺术品为主。为平衡保护与发展,丁蜀镇每年组织6—8次窑烧,吸引了不少游客到现场观看开窑仪式,还通过线上直播吸引数百万网友关注这项古老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伟群介绍,尽管烧窑技术不断创新,但龙窑烧制仍保留着传统工艺和风貌。用龙窑烧制的陶器,会留下火痕,形成“氛围”,使得每件产品都独一无二。这也是龙窑的魅力所在。

  前些年,前墅龙窑经历了保护性维修,龙窑对面建设起陶艺产品展示馆,让这处古老的工业遗产在活态环境中传承下去。三洞桥村还组织交流活动,成立制陶工作室、行业协会等,培育年轻手艺人。一些有手艺的村民在家门口办起研学课堂,带领游客参观龙窑、上陶艺课,体验并了解陶文化。到了前墅龙窑烧窑的日子,村民将游客的作品拿去烧制,出窑后再寄给大家。据了解,接待研学游客为村民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随着游客数量增加,村里农家乐、民宿、酒店等也多了起来。

  丁蜀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市拥有许多风格各异的工业遗产,前墅龙窑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个。作为非遗传承的载体,前墅龙窑已成为三洞桥村的“金字招牌”,全村每年制陶及农文旅特色产业总产值超2亿元,年人均收入4.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650万元。技艺表演、研学体验等活动,让游客更加沉浸式地感受工业遗产与古老技艺焕发出的新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