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举行 共探陶瓷文化发展

景德镇10月18日电 (朱莹)18日,2025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20余名台湾陶瓷艺术家在“千年瓷都”共同探讨陶瓷文化发展。

18日,2025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朱莹 摄

  台湾艺术家马芳渝说,景德镇承载着中华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令无数艺术创作者心向往之,台湾与大陆共享同样的文化根基,“陶瓷艺术家的交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切磋,更是两岸同源文化的深度互动与碰撞。”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大陆艺术家代表刘文斌看来,陶瓷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希望以瓷为媒,以心相交,在创作对话中深化理解,在技艺切磋中凝聚共识,“期待与台湾艺术家朋友一道,携手传承技艺、共创佳作。”

  “此次活动搭建了共话艺术、传承文化的桥梁,交流笔会上,艺术家共同创作,留存下这段美好而珍贵的记忆。”台湾交流团团长王丽珠说。

  景德镇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俞小平介绍,近年来,景德镇市持续推动海峡两岸在陶瓷文化、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台湾同胞在景德镇投资、创业、研学、生活创造更优环境、提供更多便利,“我们诚挚欢迎更多台湾朋友来景追梦、筑梦、圆梦。”

18日,2025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图为台湾艺术家在创作。朱莹 摄

  民革江西省委会主委熊皓说,此次活动旨在为两岸陶瓷艺术家搭建对话平台,全面展现两岸陶瓷艺术的精湛技艺与创新成果,共同探讨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促进两岸在陶瓷设计、技术、市场、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此次活动由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指导,民革江西省委会主办,南昌职业大学、民革景德镇市委会承办。活动为期五天,两岸陶瓷艺术家将在景德镇、婺源、南昌等地参访交流。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六届德化陶瓷博览会开幕 助力“中国白”走向世界

福建德化10月17日电 (记者 孙虹)今年是福建德化荣获“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十周年。以“中国白·向世界”为主题,第六届德化陶瓷博览会(简称“瓷博会”)17日开幕,吸引来自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优质陶瓷品牌参展。

  在德化,白瓷的制作技艺可追溯到唐代。宋元时期开始,德化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海外。“中国白”便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近年来,德化全力推进陶瓷产业创新转型,向着世界一流迈进。

10月17日,第六届德化陶瓷博览会在福建德化开幕。图为海外采购商挑选精美产品。许华森 摄

  “瓷茶融合”是本届瓷博会一大亮点。签约仪式上,德化县人民政府携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搭建“瓷+茶”跨界融合平台,推动陶瓷茶具与茶叶产业精准对接,实现产业链双向升级。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指出,德化千年制瓷工艺所孕育的优质陶瓷器具,早已成为茶行业发展的重要伙伴,为中国六大茶类的风味展现提供理想载体,也为茶产业拓展消费场景提供坚实支撑。

  据悉,本届瓷博会以德化会展中心为主会场,联动中国茶具城、德化瓷艺城两大特色分会场,三者业态互补。展出的品类覆盖产业全链条,从大师艺术瓷、家居日用瓷、出口工业瓷,到创意十足的陶瓷文创礼品、前沿的陶瓷生产设备、高品质陶瓷原材料等,“一站式”呈现陶瓷产业发展成果,打造国际化、品牌化、融合化、多元化的展示贸易平台,进一步擦亮“中国白”国际品牌名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安博物院:三百年前沉船瓷器吸引民众参观

10月17日,陕西西安,游客参观景德镇窑青花黄釉葫芦瓶。近日,文物特展《碗礁瓷语——碧波启封的丝路时光舱》在西安博物院开展。该展览以清代康熙年间沉没于福建平潭海域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为核心,汇集115件组珍贵文物,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与文化交融。

近日,文物特展《碗礁瓷语——碧波启封的丝路时光舱》在西安博物院开展。该展览以清代康熙年间沉没于福建平潭海域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为核心,汇集115件组珍贵文物,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与文化交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启幕 多国艺术家瓷都“练摊”

景德镇10月17日电 (记者 李韵涵)夜幕降临,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内热闹非凡。2025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17日启幕,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艺术家带着自己的手工艺作品来景德镇“练摊”。

  据了解,本次大集将持续至10月19日,汇聚来自各个国家的艺术家、手工艺创作者、青年设计师、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同时联合高等院校青年手作人和独立手艺品牌,共同打造超越传统、融合创意、时尚、设计潮流的手工艺市集平台。

10月17日晚,一位来自法国的艺术家正在陶溪川春秋大集上展示他的作品

 在景德镇这个以制为主业之一的城市,遍布着老瓷厂。随着城市面貌更新,曾经的宇宙瓷厂、为民瓷厂正以全新的方式蜕变。陶溪川春秋大集,正是在曾经的厂房中诞生的全新艺术文化交流平台,如今已转变为集文创、艺术、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街区。

  “在我的国家有很多有意思的文化,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想以陶瓷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看。”来自乌干达的罗伯特此次拿来“练摊”的作品大多色彩丰富,吸引不少游客。在景德镇生活多年,他正用流畅的中文向顾客介绍作品。

  罗伯特的摊位正是此次春秋大集的一个缩影。走进春秋大集现场,各个摊位都沿文创街区道路一字排开,陶瓷、木器、漆器、皮具等来自全球各地的手工艺品在此汇聚,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询问。

  “在这次春秋大集上我和许多‘摊主’交流,也给我的艺术创作带来很多灵感。”来自法国的艺术家玛侬在一个用陶瓷和皮革制作的手提包摊位前驻足良久。她认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十分重要,此行收获颇丰。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展品逾百件 展期一年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包括郑振铎、孙瀛洲等捐献大家的捐献文物,展品类别包含书画、陶瓷、铭刻、玉石器、金银器、雕塑等,展期一年。

  景仁宫是故宫博物院于2005年开设的捐献专馆,立有“景仁榜”镌刻捐献者名录。1945年至今,故宫博物院已累计接受社会各界800余人次捐献的3.5万件/套文物。此次举办的“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是在景仁宫举办的第10个捐献文物主题展览,同时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第49个捐献展。

  郑振铎先生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奠基人,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在昨日的展览开幕式上,其孙郑源作为捐献者家属代表出席并致辞。他说,故宫博物院从明清皇宫禁苑变身为人民博物馆,这其中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心血与智慧。先辈们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无比热爱,将毕生珍藏无私捐赠给国家,这种化私为公的高尚情操永远为世人所铭记。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捐献者家族的记忆,是民族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本次展览以“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示思路,对应展览三个单元“念其人、记其功、彰其德”,旨在从捐献者、捐献文物、捐献精神的三个视角,全方位呈现捐献文物的深层意义与多元价值,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捐献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呼吁公众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景仁宫前殿为第一单元“念其人”,下设“率先垂范”“家国情怀”“大爱无疆”“紫禁丹心”四个小节。选择的捐献者涵盖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贤达、港澳台同胞、爱国华侨华人、国际友人、故宫同仁等,他们以无私大爱守护民族文化之瑰宝,以拳拳之心铸就文明传承的丰碑。

  景仁宫后殿东侧为第二单元“记其功”,通过“合浦珠还”“众藏补阙”“华章赓续”三个小节,呈现捐献文物在实现清宫流散回归、补充院藏所缺、延续藏品体系三方面的价值。正是通过捐献者的慷慨捐献,帮助故宫博物院逐渐形成了能够完整展现重要门类文物发展脉络的藏品体系。

  景仁宫后殿西侧为第三单元“彰其德”,下设“仁心懿德”“铭心永记”两个小节。选取捐献者5封亲笔书写的信笺、3段真挚的话语及其捐献文物,彰显捐献者的高风亮节、仁心义举。同时展示故宫博物院为捐献者举办的展览、出版的图录等,表达对捐献者的铭心永记和对捐献精神的传承赓续。

  ·展览重点文物·

  明末清初 错金银蟠螭(音盘痴)纹壶

  范季融(美籍华人)捐献

  壶为盛酒器,在青铜容器中属于使用最久的一种器类。壶身主题纹饰蟠螭纹均由错金银工艺呈现。此器曾以“周孔尊”为误名著录于《西清古鉴》卷八中,实为明清时期的仿古铜器。

  元 银鎏金錾刻凤穿牡丹纹玉壶春瓶

  何刚捐献

  玉壶春瓶,指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流行于宋、元两代,影响后世。此瓶通体银鎏金,腹部两侧錾刻凤穿牡丹纹,外底足内压印“樊”字。凤凰象征鸟中之王,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自唐代以降,二者组合寓意富贵祥瑞,常用于装饰器物、服饰等。捐献人何刚曾表示,凡是从地下发现的文物都应归国家所有。

  新石器时代 玉璧

  章乃器捐献

  章乃器生前曾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他一辈子没在乎过。这点收藏,本来就随时准备捐献给国家。此次展出的章乃器捐献的玉璧一面刻“乾隆御玩”篆书椭圆印,及乾隆帝御题《咏汉玉素璧》七言诗,落款“乾隆己丑仲春月御题”(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从玉质和造型看,此应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是当时社会中重要的礼仪用器。

  商 戉(音越)箙父癸甗

  魏斯科普(捷克斯洛伐克)捐献

  甗(音掩)是一种蒸食器。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称为“甑”(音增),用以盛食物,下体为分档式的鬲(音立),用以煮水。甑、鬲连接部分有带孔的、可以活动的隔离构件,称为“箅”(音必)。通过鬲部加温将水煮沸,水蒸气透过箅子将甑内的食物蒸熟。器内壁有铭文“戉箙父癸”四字。

  元 赵孟頫、赵雍行书上中峰札合卷

  郑洞国捐献

  此卷是赵孟頫父子分别写给中峰和尚的两通书信。据信中内容可知,赵孟頫札书于延祐五年(1318),时赵孟頫65岁。因是一般来往书信,所以书写得比较随意自然,行笔迅疾灵动,是晚年的书法风貌。赵雍此书是一通给中峰和尚的感谢信,感谢其对母亲去世的问候。其书法的特点是学赵孟頫,于圆劲姿媚中见雄放纵逸。

  清 黄地粉彩开光婴戏图瓶

  张子厚捐献

  此瓶造型俊秀,纹饰描绘精细,色彩搭配协调。瓶腹部以黄地粉彩花卉纹为地,均匀分布3个海棠形开光,开光内绘婴戏图,画面阴阳向背效果突出,富有立体感。外底署蓝料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外围双方框款。

  春秋 能原镈(音博)

  熊述匋捐献

  镈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常以若干件组成编镈,与编钟配合使用。此镈为越国器,其上鸟虫书体铭文是越国、邾国和莒(音举)国三方盟辞,可解为由于莒国扩张疆土侵及邾国,越国为之调停,主持这次疆土划分,并趁机扩土筑城,将邾、莒两国连在自己脚下。

  唐 三彩马

  郑振铎捐献

  郑振铎生前曾说,他个人收藏的这些陶俑,无甚用处,而各博物院,特别是故宫博物院,则极为需要。因将个人收藏的全部陶俑(其中有一部分为唐三彩盘)贡献给中央人民政府,俾能放在各博物院里陈列,一方面补充其不足,一方面也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及衣冠制度的最真实可靠的材料,陈列出来,对于普及历史知识是很有用处的。此次展出的郑振铎捐献的三彩马,鞍鞯上铺着绿色绒毯类鞍袱,鞍袱又称鞍帕,覆在马鞍上防止尘污,杜甫《骢马行》中“银鞍却覆香罗帕”即指此。

  唐 飞泉琴

  程宽捐献

  飞泉琴,连珠式,晚唐蜀地雷氏制作。杉木斫,纯鹿角灰胎,髹栗壳色漆,有大块朱漆修补,蛇腹间冰纹断。紫檀岳尾,蚌徽,玉质轸足。琴背刻草书琴名“飞泉”、篆书“玉振”方印和篆书琴铭“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此琴音色可与高山流水、金钟玉磬的清脆之声相媲美。

来源:北京青年报

国际青年齐聚江西景德镇 共话文明交流互鉴

景德镇10月16日电 (记者 李韵涵)“文化交流是推动革新的强大力量之一,当不同文明相遇时,知识得以传承,失传技艺重获新生,合作中也孕育出崭新理念。”16日,法国陶艺家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如是说。

10月16日,多国青年齐聚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展对话活动。景德镇陶瓷大学供图

  当日,来自法国、俄罗斯、越南、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乌兹别克斯坦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国际青年,齐聚景德镇陶瓷大学,围绕文化交流与陶瓷文化,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活动。

  谈及青年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的责任时,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表达了她眼里的青年一代:“当代青年既继承传统,又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图书馆和旅行获取全球知识与视野。”

  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以自己为例:“我有幸在多个国家生活与工作过,这些经历赋予我对多元世界观的敏锐感知,也迫使我重新审视某些曾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观念。”在她看来,跨文化交流不仅是汲取他者智慧的过程,更是破除固有认知、不断质疑与成长的旅程。

  来自土耳其的景德镇陶瓷大学留学生达尔·佩林表示,自己在参观托普卡帕宫时,被宫中珍藏的景德镇青花瓷深深吸引,这也最终促使自己跨越山海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

  “历史上,土耳其‘瓷都’伊兹尼克的瓷器正是受中国‘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启发而诞生的,数百年后,土耳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瓷都求学,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今年也在伊斯坦布尔开业。”在江西省学生联合会主席颜润看来,这种双向的文化流动,让自己更加深刻感受到文明之美,而景德镇与土耳其的这份“瓷缘”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展示。

  “我带着自己祖国的文化来到中国,也渴望深入了解这片土地,这种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的文明互鉴。无论是夜晚滕王阁的璀璨灯火,还是那句亲切的南昌方言‘恰饭了啵’(吃饭了吗),都让我感受到城市温暖而真实的脉搏。”来自喀麦隆的卡拉表示,跨文化的交流让自己学会欣赏差异、拥抱共通,也深刻理解到,世界的丰富多彩,正源于文明的多元共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厦门佛事用品秋季展汇聚工艺匠心与中式建筑美学

厦门10月16日电 (林永传 袁静)为期5天的第二十届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秋季)展览会(简称“厦门佛事用品秋季展”),16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会面积达11.5万平方米,汇聚了境内外1500多个佛事用品品牌,工艺匠心与中式建筑美学成展会最大亮点。

图为2025年厦门佛事用品秋季展观者如潮。厦门金泓信展览 供图

  展品涵盖佛像雕塑、传统建筑&园林景观、香品香具、佛龛供具、素食产品、僧服绣品、蜡烛灯具、文创产品、工艺品、禅意书画等,汇集了雕刻、古建营造、制香、大漆、陶瓷、琉璃、景泰蓝、金银器、干漆夹苎、刺绣、缂丝、编织等数十种工艺,这些技艺根植于生活,凝结着代代相传的智慧,不仅是文化的活态传承,更是流动的匠心与美学。

  从木构石雕、斗拱藻井到金属构件、智能装修……传统建筑展区展示了完整产业链,让人深度感受中式建筑美学的精巧。

  创新是厦门佛事用品展的主题,本届展会各参展品牌都带来年度力作:从承载文化热度的联名IP文创,到契合现代生活的便携中式线香;从兼具实用与美学的禅意家居摆件,到蕴含匠心巧思的独特手作……这些新品不仅展现了行业的最新趋势,更形成了现象级的首发效应,充分彰显了该展会作为“行业风向标”的引领地位。

  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已连续举办20届,每届分春秋两季展出,已成为推动佛事用品产业发展重要引擎和商贸平台。

  与本届展会同期展出的2025厦门国际香产业(秋季)博览会,集结了全球优质香企,展出成品香、香器具、芳香产品、香包装、香文创衍生周边设计、香事培训、香原料、制香机械等,涵盖传统宗教用香到家居、个人护理、空间香氛等生活场景;2025中国厦门国际素食暨有机产品(秋季)展览会上,逾百家素食企业展出了即食素食、素食零食、素食饮品、素食主食与面点、素食糕点、素食调味品、植物蛋白肉、乳制品替代品、蛋类替代品、洗护产品等,让观展者一站吃遍素食美味。

来源:中国新闻网

汾酒携手五大名窑发布全球文化IP,以“清雅共生”定义白酒新高度

10月15日,汾酒集团携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在南京举办“五窑承古韵,青花启新辉”青花汾酒五大名窑系列全球发布会。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以“泥火淬炼”与“清蒸二次清”的匠心共鸣,将中国白酒与陶瓷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标志着汾酒“活态文化”战略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突破。

  此次合作,特别邀请了五大名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首批“非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亚太地区手工艺术大师、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徐朝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苗长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国荣;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王振芳;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博华代表定窑传承人庞永辉出席。

  他们与汾酒酿造大师强强联手,将千年酒韵凝于瓷胎,让文化基因在器物中生生不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汾酒营销中心主任、汾酒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永踊在会上表示:“青花汾酒五大名窑系列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符号。我们以‘守正创新’精神,推动白酒从消费品向文化载体升级,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雅而不俗、恰到好处’的东方生活美学。”他还特别强调:“这是‘非遗+非遗’的创新探索,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我们以酒器为媒,让世界看到中国白酒与陶瓷文化从未止步于历史,而是以创新姿态焕发新生。

  发布会现场,还特别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朱乐耕;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美术分会会长、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轻工采购分会会长毛增印作为学术嘉宾,开展深度对话展与交流,共同剖析传统匠心文化合作的战略价值。汾酒通过加持五大名窑,凸显了联名酒器的稀缺性,再次书写了白酒行业通过“文化赋能”提升品牌价值的新典范。

  此次发布会同步启动汾酒与京东的产品合作,双方签署协议,计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五大名窑系列推向全球高端消费场景。京东集团副总裁赵煜指出:“汾酒以文化破圈的打法,为白酒行业提供了‘非遗跨界’的创新范式。我们期待通过流量赋能与场景创新,让东方雅韵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青年调研团队深耕乐平 助力南窑陶瓷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2025年10月13日,厦门数创寰球文化产业研究院与景德镇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组建青年调研团队,赴景德镇市乐平市浩器云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陶瓷工坊开展文化传播交流活动。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南窑梵音品牌创始人谢总、联合创始人吴总,实地探寻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以青年力量为南窑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动能。

此次调研源于两大机构对“青年参与地方文化活化”课题的深度关切。当前,我国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优质资源待挖掘、传承力量需补充”的共性问题:南窑作为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历史早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却长期处于“文化净土”状态,未形成系统性传播;乐平与景德镇相距仅45公里,曾是陶瓷产业空白区,且地域文化存在“多武状元、少文化符号”的短板。基于此,青年团队以“破解文化传承难题、助力产业发展”为目标,将南窑梵音项目作为调研核心,探索地方文化产业与青年力量的融合路径。

调研团队采用“展厅访谈+工坊考察”的双轨模式,分阶段深入挖掘南窑梵音品牌的发展逻辑与实践经验。

在陶瓷工坊,青年成员张铭珠、闫旭丹、霍梦寒围绕品牌定位、文化融合、发展规划等核心议题,与谢总展开多轮深度对话,梳理出品牌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1.差异化定位:避开景德镇陶瓷品牌饱和赛道,依托南窑唐代遗址历史优势,结合乐平同期兴盛的佛教文化,打造“南窑梵音”品牌,填补佛教文化陶瓷产品市场空白;

2.在地化赋能:计划将乐平古人类遗址、怪石林、古戏台、洪马文化等地域元素融入文创设计,以陶瓷产业填补当地文化符号短板;

3.大众化传播:通过研学活动向青少年普及“乐平曾有陶瓷产业”的历史,从娃娃抓起培育文化传承意识,实现文化传播代际延续。

随后,团队前往陶瓷工坊实地考察,跟随吴总深入生产一线,直击品牌发展痛点与破局思路。吴总坦言,创业中曾面临“员工职业资格证培养计划因短期利益搁置”“产品合格率低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目前通过“谢总对外整合资源+吴总对内抓产品落地”的分工模式,形成“小问题灵活应对、大方向共同决策”的协作机制。在产品打造上,坚持“古与今完美结合”,兼顾老一辈审美认同与年轻人消费需求,追求“美观性+实用性+高市场接受度”的三重目标。

此次调研不仅为南窑文化系统梳理提供专业支持,更彰显了青年群体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青年团队以专业视角提炼品牌发展经验,将实践案例转化为可复制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为同类地方文化资源活化提供参考。

未来,厦门数创寰球文化产业研究院与景德镇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将基于调研成果,系统总结南窑梵音发展模式;同时计划组织“青年设计师驻场创作”“南窑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青年创意与南窑文化深度融合。双方将持续搭建“青年-企业-地方”协作平台,让更多“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助力地方文化产业实现“从资源到价值”的跨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来源:鲁网

两岸新媒体人走进江西 领略赣鄱大地独好风景与发展成就

吉安10月14日电 (刘力鑫)2025“媒眼赣鄱·风景独好”两岸新媒体交流活动14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启动。近20位两岸新媒体人行走在赣鄱大地上,观赏绿水青山,感知深厚文化,领略发展成就。

  本次活动为期4天,两岸新媒体人将先后前往吉安市与赣州市参观采风,到访白鹭洲书院、钓源古村、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宋城历史文化街区、上堡梯田、江西客家博物院等地。此外,活动一行还将前往在赣台资企业以及江西代表性产业企业参观。

 台湾新媒体人、高校教师刘奕伶在参观宋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鹭洲书院时,感到十分亲切。

  “我小时候读书时,欧阳修、文天祥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课本上。崇文重教、修身做人的价值观念也一直在台湾社会间流传。”刘奕伶表示,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

  “我今天上午一边在钓源古村参观,一边用手机直播,有不少台湾岛内的朋友在线观看。”台湾青年影视人邱庆龄告诉记者,他非常惊讶钓源古村能保持着一种原生态的古朴之美但又充满活力,有不少新业态和年轻人出现在村子里。

  邱庆龄表示,他去过祖国大陆很多乡村,亲眼看到了这些年祖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我全网各平台账号的粉丝量超过600万,我希望能用自己的镜头,让更多台湾同胞看到、了解到祖国大陆方方面面的发展成就和秀美风光。”

江西省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借助新媒体人更接地气、更鲜活的视角,把赣鄱大地的发展新面貌和独好风景转化成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年人爱听爱看的内容,希望这份“江西印象”能让更多台湾同胞读懂大陆的发展脉动,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西省台办多次邀请台湾媒体和台湾新媒体人走进赣鄱大地,围绕庐陵文化、客家文化、书院文化、禅宗文化、道文化、阳明文化、陶瓷文化等主题,深入江西各地市开展采风交流,弘扬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