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民间收藏品公益鉴定活动在四川宜宾举行

宜宾5月17日电(吴平华 曹慧君 庄歌尔)17日,在第49个“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由四川省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支持,“宜博鉴宝”——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民间收藏品公益鉴定活动在四川宜宾市博物院举行。

此次活动是川渝文博单位首次联动,通过“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搭建的服务平台,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鉴定专家,为民间收藏爱好者免费鉴定藏品的同时也普及收藏知识,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当日,共有15位收藏者带着47件(组)物品参加此次鉴定,包含金属、陶瓷、书画、玉器、杂项等各类藏品,以书画居多。专家们一一仔细端详、认真鉴别,通过观器形、听声音、触手感、察细节等方式,仔细研究藏品,从材质、工艺、造型、纹饰、款识等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依据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出了客观、准确的鉴定意见。

  活动现场,宜宾市博物院工作人员还向现场观众及收藏爱好者们分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宣传手册,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破坏文物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收藏不应抱“捡漏”心理,多到博物馆参观,观察藏品文物的细节,学会欣赏,更好地体会到收藏的快乐。

  此次活动不仅进一步发挥了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推广了如何合法合规开展收藏活动,科普了历史文化知识及藏品鉴定知识,也为收藏者们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引导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正确理解文物价值,科学、理性收藏,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新闻网

昌南亮相摩洛哥“江西日”活动,再现丝路文化交融

2025年5月9日,摩洛哥“江西日”活动在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盛大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中华老字号」昌南陶瓷在本次展览中,以瓷为媒,聚焦景德镇青花瓷作为丝路文明纽带,铺陈出中摩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成为中外嘉宾聚焦的中心。

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叶建春、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琛罡等嘉宾出席活动并致辞,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亦主持。

拉巴特市委会主席德尔维什,以及来自摩洛哥文化、旅游、教育、商业和新闻媒体各界嘉宾120余人参加了活动。现场品香茗、观美瓷、赏非遗。

叶建春在致辞中指出,陶瓷是中华的瑰宝,此次活动生动展示江西陶瓷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成为摩洛哥民众近距离感受江西魅力的窗口。

昌南陶瓷,始于唐代,作为景德镇历史最悠久的代表性瓷器品牌,本次以“瓷上新韵”为题,通过呈现中国当代景德镇陶瓷的器物之美,从中摩文化交融的视角,聚焦江西景德镇青花瓷作为丝路文明纽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通过“器物+图鉴+影像”多元形式,生动呈现中国江西与摩洛哥跨越数百年的陶瓷文化共鸣。

13-14世纪,自中国元代开始,青花瓷便作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文化使者”,成就了中国与摩洛哥的双向文明对话。载满景德镇青花瓷的阿拉伯船帆,沿着季风绘就的蓝色航线,经过红海以及波斯湾进入地中海,穿越万里从景德镇到摩洛哥。

700年前,摩洛哥旅行家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惊叹着中国瓷器的釉色,元朝江西航海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镌刻下摩洛哥矿工的辛勤,这场文明互访比马可•波罗更早见证陶瓷之路的传奇。丝绸之路将中国陶瓷带向世界,让陶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

千年来,景德镇窑火持续不熄,七十二道制瓷工序传承千年,四大名瓷冠绝中外,镌刻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匠心,以及对自然色彩的独特理解和精湛技艺。

此次展出的陶瓷作品,正是中华老字号“昌南”对中国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色釉的一次集中诠释,展品涉及八大品类瓷器,从茶具、咖啡具、办公杯、餐具等高端日用瓷,到传承经典的仿古花瓶、装饰盘、瓷板画等艺术瓷。

展品背后的七十二道非遗制瓷工序,呈现江西景德镇陶瓷从传统烧造技艺到现代文创设计的传承脉络。展览内容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表达了对中国陶瓷文化的浓厚兴趣与高度赞赏。

此次“瓷上新韵”陶瓷展,不仅加深了摩洛哥人民对中国陶瓷文化的了解,为中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做出贡献,也让中华老字号“昌南”继伦敦全球品牌发布、中斐陶瓷艺术展后再次走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未来,昌南将继续肩负传承与传播中国陶瓷文化的使命,为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做贡献,让中国的陶瓷品牌再次立于国际知名品牌前列。

来源:中国日报网

西夏官窑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瓷器“火房”

银川5月16日电 (记者 于晶)记者16日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苏峪口西夏官窑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上获悉,苏峪口西夏官窑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瓷器干燥专用建筑,将陶瓷干燥工艺的实物证据提前数百年。

  苏峪口西夏官窑遗址作为宋金时期西夏疆域内唯一生产精细白瓷的窑址,自2021年起历经4年系统发掘,其官窑属性得以确认:遗址出土匣钵刻有的“官”字款,与辽宋皇家窑厂规制如出一辙。白瓷、供器等器物更在西夏陵、皇家寺院中现身,直接印证其皇室专供的特殊身份。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西夏官窑研究的学术空白,更为探究西夏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互动交融提供了关键物证。

  “苏峪口西夏官窑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系统阐述了该项目的三大核心创新。他认为,该项目通过地层叠压关系与类型学分析,首次建立西夏窑址科学分期标准。综合运用科技检测手段,构建了首个西夏瓷科技检测数据库。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遗址中发现的“火房”遗迹,作为中国最早的瓷器干燥专用建筑,将陶瓷干燥工艺的实物证据提前数百年,成功架起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的桥梁。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韩倩说,以白瓷技术传播为脉络,该项目揭示了辽宋夏金时期“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路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认为,该项目以瓷器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了不同政权对立下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此次开题标志着西夏官窑研究迈入全新阶段,其成果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庆元新发现一处唐代窑址

丽水5月15日电(傅飞扬 吴梦飞)“这次我们新发现的一处唐代窑址位于竹口镇黄坛村青峰山一侧,被命名为‘青峰窑’,经专家初步鉴定,该窑址出土瓷片与2014年发掘的唐代黄坛窑遗存特征高度一致,为研究浙西南唐代制瓷业提供了珍贵实证。”15日,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文物保护所所长陈化诚说。

  今年3月,庆元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组在黄坛村附近山丘地表发现散落的青瓷残片。随后,工作人员对周边展开排查,最终在一处被道路覆盖的坡地边缘发现多处瓷片及堆积层。陈化诚回忆说,为寻找线索,普查组几乎踏遍了附近的每座山丘。

  为确认窑址年代与性质,普查组将现场采集的瓷片与2014年黄坛窑址出土标本进行比对,并邀请相关专家赴庆元鉴定。

5月13日,窑址现场采集的瓷片。吴梦飞供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室(水下考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谢西营曾主持庆元南宋胡纮墓及黄坛窑址考古发掘。

  “这个窑址的面貌,跟2014年发掘的黄坛窑址面貌是基本一样的——两者均以青中发灰的釉色、平底碗盏及匣钵支烧工艺为典型特征,且均生产大型缸、盘口壶等器型,窑具使用垫饼等同类工具。”谢西营表示,结合地层关系,他们确认青峰窑为唐代遗存。

  庆元地处浙闽交界,自古以来都是瓷土资源富集区。此次发现的唐代窑址,与2014年发掘的黄坛窑址共同构成龙泉——庆元青瓷窑系的重要源头。

  陈化诚介绍说,黄坛窑址是迄今发现的龙泉及周边地区最早的青瓷窑址之一,其产品工艺展现唐代越窑向龙泉窑过渡的特征,如釉色清透、胎骨坚致但烧结程度较低。截至目前,丽水地区已发现的唐代窑址不足5处,新窑址的发现使该时期窑业分布脉络更为清晰。

  “这处唐代窑址点,可以更加充实丽水乃至浙江陶瓷史的面貌。”谢西营说,庆元地区的瓷业面貌丰富多彩,随着后续一系列考古工作的开展,它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方葡韵——中国时尚美学大展”走进澳门

澳门5月15日电 由国家艺术基金、澳门文化发展基金支持的“东方葡韵——中国时尚美学大展”15日走进巡展第二站澳门,当天上午在澳门科技大学举行开幕式。

5月15日,由国家艺术基金、澳门文化发展基金支持的“东方葡韵——中国时尚美学大展”走进巡展第二站澳门,当天上午在澳门科技大学举行开幕式。(主办方供图)

  作为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本次展览以“文化交融”与“美育传承”为双核,通过200余件时尚工艺作品,将澳门中葡文化交融的独特基因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时尚美学。展品涵盖首饰、服装、金属、陶瓷、漆器等九大工艺门类,巧妙提取葡式瓷砖纹样、澳门历史城区色彩等文化符号,展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对话。

  开幕式以一场“快闪”时尚秀拉开序幕,澳门科技大学学生模特身着澳门科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设计的融合中葡元素时装,演绎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景德镇青花斗彩“春碗”入藏中国工艺美术馆

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日前将纪念春节申遗成功、亮相央视春晚的景德镇陶瓷青花斗彩——“春碗”正式捐赠给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青花斗彩“春碗”。 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在捐赠仪式上表示,“春碗”作为传统技艺创新突破的代表之作,承载着幸福、安康、富足等美好寓意,其先后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与元宵晚会,与全国人民共同见证和庆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将“春碗”捐赠给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对其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升华,期望未来通过对外展示,与广大群众共享传统技艺的创新成果,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克龙表示,“春碗”入藏中国工艺美术馆是对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充分肯定。千年窑火不熄的景德镇,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统领,坚持“文化立市、工业强市、贸易兴市”同向发力,加快人才汇聚,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全力推进申遗工作,努力把“千年瓷都”这张亮丽名片擦得更亮。

捐赠仪式上嘉宾合影。 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春碗”直径1米,代表春节入遗元年,以正德碗为造型,碗身环绕五个不同书法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用精湛的青花斗彩陶瓷装饰工艺,将“贴窗花”“舞狮”“舞龙”“放鞭炮”“团圆饭”“看大戏”六大春节年俗巧妙融入,画面色彩明快鲜艳,不仅展现春节热闹场景,更传递出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明理念。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年浙江考古成果集中展示 生动勾勒万年文化长卷

 “五一”假期,杭州西湖畔,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浙里寻珍——2024年度考古成果展”吸引各地观众前来参观。该展览由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汇聚2024年浙江26处重要考古遗址出土的400余件文物,以考古之笔勾勒出万年文化史的壮阔长卷。

  梳理史前至明清文明脉络

  长江下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浙江这片土地,以稻作火种点燃文明曙光,凭海港帆影书写丝路传奇。此次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为文明新证、越地风华、东南肇兴、海陆交响4个单元,系统梳理浙江从史前至明清的文明发展脉络。

  4月下旬揭晓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入选。在展览的开端,就可以看到下汤遗址的考古成果。下汤遗址位于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4个阶段,贯穿了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始终,是中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该遗址丰富的聚落要素、清晰的聚落结构,为研究中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重要样本。展柜里展示了下汤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红色陶器等,均是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考古工作者在下汤揭露出上山文化时期外围人工土台环绕中心台地的聚落格局,各土台可能对应基本的社会单元,这是研究上山文化社会结构的重大突破,而高等级墓葬的出现,表明社会已开始分化。

  萧山鲁公桥遗址的古代文化堆积自良渚文化时期开始,历经商周、汉晋、隋唐、两宋、明清,尤以良渚文化时期的遗存最为重要和丰富。该遗址的发现补充了钱塘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良渚文化南传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延续时间长,堆积变化大,反映了独特地理环境下人类适应自然、繁衍发展的过程。

  绍兴稽中遗址的发现去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引起广泛关注。研究人员首次在绍兴古城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印证了文献记载的越王勾践建都历史。汉代建筑叠压于越国基址之上,包括几组单体建筑和水井等,井内出土五铢钱、越窑青瓷和“会稽郡壁”铭文砖、“山阴丞印”封泥等带地名的遗物,结合墨书木刺、刻划文字瓦片,专家推断该遗址与汉代六朝时期会稽郡山阴县治官署密切相关。此地还发现成组铁矛、甲胄片、陶鼓风管等冶炼遗存,可能是一处官营兵器作坊。

  温州朔门古港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序列最清晰、内涵最丰富的古代港城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4年发掘揭露宋代城门奉恩门,填补了温州古城考古的最后缺环;新发现唐宋码头遗迹,进一步丰富了港航设施体系;北宋2号沉船的清理和测绘初步完成,该船形状结构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可能由温州本地造船场制造。展柜中陈列着朔门古港出土的瓷器,令人遥想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景。

  宁波镇海口海防遗址扼守甬江、小浃江出海口,是明清以来东南沿海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炮台是中国近代海防炮台发展的实物例证,是东南沿海军民守土御敌、反侵略斗争的宝贵历史见证。2024年的考古发掘厘清了靖远、宏远2座炮台的平面布局与构筑技术,深化了对清代梯次防御体系的认识。

  展现浙江先民的勤劳智慧

  从稻作渔猎到建房筑城,从陶瓷烧制到航海贸易,展览中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生动展现了浙江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鱼钩,看起来和现代的鱼钩似乎没什么差别,上面有锋利的倒刺,确保鱼儿一上钩就难以挣脱。”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馆员、策展人吴丝禾说,青铜鱼钩出土于宁波慈溪湾山遗址,其设计有一定的科学性,说明在战国时期,浙江沿海居民的垂钓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湖州吴兴三湾窑址群从汉代延续至三国时期,其产品丰富,纹饰多样,为研究原始青瓷(高温釉陶)向成熟青瓷的演进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这里的龙窑整体结构保存完整,由东向西分别为操作间、火膛、窑床、烟道,是浙江地区经科学发掘的最早汉代龙窑。

  嵊州缸山村遗址发现了专门烧制筑墓材料的砖窑群。窑炉营建适应地势及风向,布局规范合理;窑砖制作精良,种类较多。展览中可以看到缸山村遗址出土的画像砖,有鱼纹、钱纹、龙纹等,人首鱼身的鱼妇形象尤为特别。

  江南土地松软潮湿,如何防止建筑物下沉是一个重要问题。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柱坑垫板、战国时期的垫土台基、宋代建筑中的缸基和磉墩,均体现了先民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高超的建筑营造水平。

  河姆渡先民积累了在潮湿地带建房的经验,创造了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具有防潮效果,并在柱坑中使用木质垫板,扩大接触面,避免建筑沉降。

  绍兴稽中遗址发掘的战国建筑基址包括垫土台基和木构基础。木构建筑基础埋于台基面上深挖的基槽之中,由成组筏状地栿及立柱垫板构成。这体现了南方传统干栏式建筑与中原台基式建筑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重大发现。

  嘉兴东塔寺遗址揭露的塔基遗址反映了北宋时期江南建筑基础营建的较高水平。东塔寺塔基平面呈正方形,营造时先挖约900平方米的深坑,坑底打下密集桩基,坑内换土逐层夯筑,并在其中搭建木构框架:底层桩基中心竖立放置4层“井”字形木板套箱,其外侧先铺枕木和木炭,再交叉平铺木板地梁,地梁上放置52口大陶缸,缸基外侧还有两圈由4层竖立木板搭建的套箱,套箱外侧有多层桩梁加固结构,其上方也有交叉平铺的木板地梁痕迹。整个塔基结构复杂考究,甚为罕见。

  从考古现场直接搬到博物馆

  据悉,浙江省考古学会已连续10年开展年度考古成果评选活动,但却是第一次举办面向公众的展览。

  “评选活动经过多年的举办,已经形成文化品牌,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关注。为了满足公众对考古和文物保护日益增强的兴趣,我们策划了这个展览,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出土文物。”吴丝禾说,很多地方都在举办考古展,但是像这样把一个省过去一年的重要考古发现进行集中展示,比较少见。展览时效性很强,有的文物去年12月才出土,今年3月就在这里和观众见面了。

  “这是特意给观众营造新鲜出土的感觉吗?”在展厅,记者看到一件文物上沾满了泥土。

  “是因为时间很紧,文物从考古现场直接搬到了博物馆,还来不及清理。”吴丝禾告诉记者,文物出土后,一般需要经过清理、修复,然后进行深入研究、评定级别。

  在展览序言部分,展示了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入围项目图表,介绍了每个遗址的年代、地理位置、代表文物等。“有了这个图表,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维度清晰地了解这些遗址。”一名青年参观者对记者说。

  宁波镇海汶溪遗址——补全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拼图,云和显圣湾遗址——好川文化的中心聚落,临安衣锦城城墙遗址——“山、水、城”合一的设计观念……在各个考古项目的展板上,醒目的红色文字点明了该遗址考古发现的关键内容。

  “围绕每个遗址都可以写一篇万字长文,但观众难以记住太多内容,因此我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标注重点。”吴丝禾说,展览中还有视频解读,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些考古发现新在哪里、重要在哪里。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纪云飞表示,本次展览不仅是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博物馆要当好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者,以展览为媒,让考古文物走出库房,走进公众视野,在更多人心中播下守护文明根脉的信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风手工艺品在意大利诠释东西方文化交融

青瓷釉彩在佛罗伦萨的阳光下流转生辉,良渚纹样与文艺复兴之城相遇……5月1日闭幕的第89届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博览会见证了一场跨文明对话。在这一欧洲历史最悠久的手工艺盛会上,来自中国各地的百余件创新手工艺品,以传统与当代交融的姿态,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书写生动注脚。

  “传承上千年的越窑青瓷工艺和这西湖龙井茶,正是品味中华文化的绝佳搭配。”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甄景虎手持青瓷釉茶具,向外国观众展示这项非遗工艺品的独特花纹。现场绘画教学、品茶体验……展台被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建德市铜师傅铜艺术品展台上,《变形金刚》里的标志角色“大黄蜂”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雕像各展风采;《功夫熊猫》铜像既保留动漫特征,又融入“失蜡法”铸铜工艺。展台负责人徐佳颖说,企业与全球数十个IP达成合作,用传统铸铜技艺讲述世界故事。

  意大利策展人劳拉·兰齐尼协助多个中方展台布展。她说,参展手工艺品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中国手工艺品参展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从参观人数和观众的热情程度看,这种文化交流很受欢迎。”

  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生罗惠钰的个人展台,一个个别具创意的葫芦形挂饰引得游客驻足观看。据罗惠钰介绍,她的展品都是按照中国古风工艺品建模后,用工业级塑料作为原料,通过3D打印机制作而成。作品质地轻盈,遇光还能淡淡地闪烁,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当地观众弗朗切斯科说,他被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深深打动,购买了油纸伞、画扇以及手工项链等标志性中国手工制品,此行“收获满满”。

  在意大利手工艺品展区,也能惊喜地看到中国元素。在一个当地陶瓷工作室的展位,制作精美的白瓷器引得人们争相询价购买。品牌创办人桑德拉·奥利维耶里告诉记者,自己17岁去北京参加文化活动时第一次接触到陶艺并从此爱上了这门技艺,进而在2021年创立了个人的陶器工作室。

  “中国的陶瓷工艺为我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我的作品风格也深受中国传统陶瓷器具的影响。”在奥利维耶里眼中,中国和意大利的文化交融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本次展会为期7天,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30余家参展商,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匠心之作。

  那些跨越山海而来的东方器物,正与文艺复兴之都展开新的对话——当青瓷遇见大理石,当水墨晕染油画布,人们对美的永恒追寻,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温暖语言。

来源:新华社

技术与艺术融合背景下的艺术管理人才培训成果展在京展出

中国日报5月12日电(记者 邹硕)5月11日下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技术与艺术融合背景下的艺术管理人才培训”成果展在北京陶瓷艺术馆开幕。中国传媒大学相关职能部门,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等师生代表,以及人社部少数民族特培学员共同参观展览并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人事处处长曹坤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在致辞中提出,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全球文化生产与传播格局,艺术的表达方式与组织逻辑也正经历深层变革。在这一趋势下,文化管理者的角色、能力结构与价值导向需同步革新。项目立足“艺术+技术+管理”的融合路径,积极回应数字时代对复合型文化人才的新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张洪生表示,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积极探索“AI+艺术管理”的教学改革新生态。学校将以本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交叉学科平台与产业协同机制,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数字素养的高层次人才,为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与全球文化传播注入中传力量。

李素艳代表项目组介绍了展览的基本情况。她指出本次展览以“引领·融合”为主题,展示了30位学员参加培训后的部分成果,内容横跨数字艺术展演、文化品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非遗数字化转化等前沿领域,涉及数字艺术、陶瓷、油画、摄影、布糊画等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学员在跨媒介创作、文化创新、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探索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范敏教授表示,在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技术和艺术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创作思维、逻辑和文化表达上的重构。

学员代表、北京城市学院文物数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冰分享了自身的学习收获。她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对艺术管理、数字技术、元宇宙等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效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数字工具应用和跨界协作能力。

学员代表、北京光影聚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黄睿表示,通过本次培训,系统学习了艺术管理前沿理念和技术,拓宽了专业视野,并与学员交流中获得了深度思维碰撞。

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在发言中强调馆校合作是推动文化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她表示,北京陶瓷艺术馆始终致力于将传统陶艺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展示与传播机制,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前沿阵地之一。

观看展览的嘉宾与学员纷纷表示,此次展览充分体现了项目的跨界探索与人才建设成效,是艺术与技术融合背景下文化教育创新的有益实践。

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本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传媒大学承办,旨在推动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艺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服务新时代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

来源:中国日报网

集结全球设计力量,”设计上海”2025即将盛大启幕

2025年6月4 – 7日,亚洲权威国际设计盛会”设计上海”2025将于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随着全球设计产业加速革新,中国已成为设计创新与转变的重要舞台,”设计上海”2025应势而来。本届展会甄选来自30余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品牌的设计精品,覆盖家具与灯具设计、厨卫与整装设计、新材料与应用、生活方式与配饰设计四大核心板块,系统呈现设计产业的最新动态。

聚焦人性化设计、关注个体福祉,”设计上海”2025将同期举办”全球设计大会”、”健康人居设计论坛”及”CMF论坛”三大论坛,携手150多位行业先锋人物,为设计从业者们呈现最新的设计灵感与趋势。TALENTS、neooold新开物、Re:Materialize材料美学趋势展、Made in JDZ、Beyond Craft Japan、Collectible Design & Art、Materials First七大特别策划,将诠释设计展览的深度与广度,丰富观展体验,预计观众规模将突破8万人次。

[“设计上海”2025主视觉]

全球家居美学交融,直达现代设计的潮流前线

“设计上海”2025将汇聚国内外设计品牌,全方位呈现最新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成果,也将为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房地产开发商、零售商、私人买家提供更多的设计灵感,以跨领域的资源整合与思维碰撞,描绘未来行业与生活图景。

在家具与灯具设计展区现场,瑞士家具品牌Vitra将带来全新的Anagram沙发,呈现Vitra坚持的精湛工艺;法国”光之雕塑家”LALIQUE,呈现极致水晶工艺;丹麦家居品牌GUBI带来Pacha 云朵椅及甲壳虫系列座椅,展示充满艺术感的生活表达;比利时现代工艺与美学家具设计品牌BULO将携VVD座椅等一系列经典设计亮相;将游戏体验与设计美学融合的西班牙高端游戏桌品牌RS Barcelona,此次将带来亚洲首发的Plec系列立式置物架等趣味设计,为现代家居空间增添别致魅力;意大利高端简约家居设计品牌Desalto Spa、荷兰模块化室内墙体系统方案领行者Maars都将携品牌经典之作亮相。日本Miyazaki宫崎椅子制作所将携modus系列,呈现中世纪设计的永恒优雅;日本家具品牌KARIMOKU CASE、foxx chair、石卷工房都将共同讲述日本设计的独特故事。

光线氛围的营造,让人与空间进一步联结,以人为本理念下,德国照明品牌沃达迈Waldmann将带来适老化灯光设计方案。创新节能的灯具设计品牌UBIQUA、将灯光融入空间结构的L&S Lighting与Italamp将一同呈现意大利灯具之美。美国灯具品牌Visual Comfort & Co.兼具创新和精湛工艺,日本灯具品牌Mori Mori丰富感官体验,比利时知名高端灯具品牌Trizo21都将回应现代居住者对多功能与个性化的双重需求。

东方美学回响于当下,原创设计在中国大地上蓬勃生长。描绘东方图景与精神家园的U+将带来设计师沈宝宏对座椅设计探索的最新实践”新融椅”。由设计师孟也打造的家居品牌WHYGARDEN、由设计师李希米创建的URBANCRAFT & monochrome、由工业设计师周宸宸创立的FRANK CHOU Collection、由设计师曾建龙打造的融舍PRECIOUS HOME、由任鸿飞担任设计师的JOYSLIVING界意都将通过家具设计实现设计师的个人表达。传递当代极简生活美学的舍蔓SHERMAN将带来简洁而不失生命力的硬边系列。PAST TO NOW将带来全球首发Eye lamp眼睛灯,以趣味与实用的设计点亮空间。

[一号展区部分参展品牌]

科技赋能空间,沉浸式体验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厨卫亦是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计上海”2025将汇聚全球厨卫及整装设计品牌。从功能升级到感官享受,艺术化设计正在重塑卫浴空间形态。瑞士顶奢卫浴品牌劳芬LAUFEN将亚洲首发Colour Archaeology系列;致力于打造现代美学空间的Antoniolupi将带来ALA系列置物架及中国特别版系列产品;德国高端卫浴产品制造商唯宝Villeroy & Boch首发2025年国际卫浴设计三大趋势,美国知名卫浴制造企业科勒Kohler、法国卫浴产品制造公司SFA等品牌将带来其最新设计方案,让卫浴空间成为兼具舒适感与仪式感的私人疗愈场域。

以尖端科技赋能空间功能升级,引领技术革新与场景化体验。瑞典百年高品质家电品牌雅士高ASKO,德国高品质冷藏和冷冻设备利普赫尔Liebherr,斯洛文尼亚高端艺术家电品牌古洛尼gorenje,英国科技公司品牌戴森Dyson,高端AI科技家电品牌COLMO,将现场展示如何让烹饪与清洁更加高效智能。作为幸福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方太集团,也带来了FOTILE方太全新一代高端全嵌冰箱以及FotileStyle全新智慧全屋高端定制产品DONGTING。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家居产业的深度整合,全屋智能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科技在进一步重构我们的生活。来自德国的著名开关及智能家居系统品牌永诺JUNG将带来经典勒•柯布西耶色彩系列开关。专注于健康光环境研究与智能灯光系统研发的沐光智能无主灯首次参展”设计上海”,展示全屋灯光一键智控的定制化灯光环境。致力于影响建筑光环境的灯光品牌麦尖照明、为商业空间注入活力与交互的十二平方制造等国内知名的家用及商用灯具品牌,用创新的设计让空间成为治愈身心与承载文化的温暖居所。瑞典平台式公共和家用电梯瑞特科Aritco、日本建筑和家具五金配件制造商Lamp、意大利铜钢窗创新品牌Secco、德国电气装置领导者Wieland、聚焦钢铜门窗系统定制的日朗,将呈现整装设计的最新解决方案,探索打造智能、可持续且兼具美学价值的未来人居场景。

[二号展区部分参展品牌]

立足未来人居环境,推动新材料创新与应用

材料在提升空间品质与舒适度中起到关键作用,新材料与应用板块将集合一系列功能性与装饰性材料,以高性能、低能耗的新材料应用为建筑与家居行业提供可落地的绿色转型方案。见证中意美学交互的Dpi casa,将携FLORIM、SICIS、Tecnografica三大意大利奢华品牌共同亮相,以艺术化的墙体赋予空间戏剧张力。意大利木皮染色技术的开拓者TABU、美国高性能功能面料品牌SPRADLING、英国织物百叶帘朗丝LANTEX、日本高感度高性能材料创新品牌奥斯维®Ultrasuede®将拓宽软装设计师的视野。法国奢侈涂料品牌Ressource芮颂、意大利的高端装饰涂料Novacolor、意大利创新环保装饰涂料VALPAINT等将描绘空间色彩。米兰著名建筑材料品牌马贝Mapei、地面材料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Armstrong Flooring、韩国装饰建材企业LX Hausys、专注建筑声学材料的佰家丽Burgeree、再生可循环材料品牌塑愈和YI DESIGN等,探索环保与性能的平衡,新材料为未来空间和建筑的设想带来可落地的方案。

[三号展区部分参展品牌]

承载匠心工艺精髓,设计之美融入生活点滴

在生活方式及配饰设计展区,东方美学对话欧洲经典。意大利奢华玻璃艺术品牌Venini、欧洲古董级玻璃工厂La Rochere、德国名瓷梅森Meissen、奥地利老字号手作搪瓷工坊RIESS、匈牙利国宝级手绘瓷器Herend、意大利优质纯瓷Ginori 1735、意大利传奇厨具品牌Ruffoni、法国殿堂级餐具品牌Alain Saint-Joanis将带观众领略百年工坊历经沉淀的艺术魅力。来自比利时的收藏级艺术家具品牌AP COLLECTION、著名意大利设计师、建筑师Gaetano Pesce生前创作的限量家具珍品、融合自然算法与功能艺术的墨西哥品牌Katz Studio将呈现兼具实用价值的当代艺术作品。日本acrylic、弘誠堂、金照堂、金箔押山村等品牌凝聚匠心,将呈现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设计的美学新视角。从餐桌到居室,带来嗅觉与视觉双重享受的比利时香氛品牌Baobab Collection、瑞士音响品牌GENEVA、奥地利宝碟Pro-Ject将营造嗅觉、听觉、视觉全方位的氛围感。

同样瞩目的东方设计力量,追求功能性创新与美学平衡。契合当代生活方式的品牌RESONG日诵家居、将东方诗意哲思融于苏绣灯具的Ori Home、原创器物设计品牌椋木、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奢侈羊绒品牌沙涓Sandriver、手工藏毯山赴CHANGPHEL、专注耐热陶壶设计的百沸POTfit将带观众沉浸感受中式美学。同时,HongKong Smart Design Awards也将展示智营大赏2025获奖产品,呈现香港原创设计力。由泰王国商业部国际贸易促进厅(DITP)与泰国创意内容机构(THACCA)呈现的FRONT100:TheNew Occurring of Thai Creators 展览也将首次登陆”设计上海”,呈现来自泰国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与创意先行者的卓越作品。

[四号展区部分参展品牌]

七大特别策划,记录年轻设计力量与工艺文化的传承

陶艺家、设计师冉祥飞策划的”Made in JDZ”将结合陶瓷、金工、漆艺等手工艺领域,以”工艺万花筒”为主题,带来直播+论坛+场景体验,一同探讨工艺复兴与商业未来的双重叙事。由工业设计师周宸宸策划的「TALENTS」将以”面对冲突”为题召集一众新锐年轻设计力,为当下充满冲突与矛盾的世界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本届neooold新开物将以”静观众妙”为题,邀请青年工艺家与品牌,深入挖掘和呈现在静谧中孕育而生的手工艺术之美,呼唤内心回归,专注创作本源。

由融设计图书馆与”设计上海”共同发起的Re:Materialize材料美学趋势展,将邀请跨界艺术家、设计师与不同材料领域的生产者,以”回归材料思维的设计之道”为主题,探索材料如何回应当下社会与生态议题。由材料专家Chris Lefteri 倾力策划的Materials First,将演绎”材料的生命故事”这一主题。

由”设计上海”呈现的Collectible Design & Art将携手众艺廊、艺术家和设计师呈现一场难忘的限量设计视觉盛宴。Beyond Craft Japan将面向建筑和室内装饰专业人士以及眼光独到的消费者,呈现日本匠心工艺美学。

作为亚洲权威国际设计盛会,”设计上海”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致力于发掘和展示这座城市最具创意和设计感的空间。自2020年首次推出,Design in the City项目已成为上海设计界的标志性盛事。今年,设计上海《城市设计指南》将再度发布,涵盖七大品类、近百家设计站点,带市民沉浸式领略上海的设计之光。同时,2025设计上海@上海新天地也将于2025年5月30日-6月8日特别呈现”随新拾趣 playful bloom”,以当代打工人的日常物件为灵感的公共艺术互动装置”牛马假日”和以废弃共享单车的城市叙事重构的”花趣”,将丰富上海新天地区域的城市空间。

作为连接设计创新与产业落地的重要枢纽,”设计上海”已成为一个为观众、展商、合作伙伴提供前瞻洞察、商贸对接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平台。本届展会注册进入倒计时,全球设计从业者可通过官网完成观展登记,6月4 – 7日,期待与您共赴一场灵感与机遇交织的设计盛宴。

票务信息

设计上海2025

开展时间:2025年6月4-7日

展览地点:上海世博展览馆

关于Clarion Events

Clarion Events Ltd.(柯莱睿会展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三大国际活动组织者,运营着超过120个展会,覆盖21个国家。业务涵盖:科技、电子、游戏、防卫与安全、在线营销、娱乐、能源与资源、时尚、生命科学、公共安全、零售与家居等领域。旗下的知名展会包括:亚洲权威国际设计盛会设计上海、亚洲权威消费科技与室内设计盛会设计深圳、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类电子及家用电器展(IFA Berlin)等。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