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陶瓷爱好者走进“青瓷之都” 技艺为媒促文化交流

丽水4月13日电(傅飞扬)“这次来龙泉,我看到了许多漂亮的青瓷作品,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浙江丽水龙泉市,来自比利时的陶瓷爱好者Erwin Petrus Malfliet接受采访时说,比利时工匠烧制瓷器以小型的电窑和气窑为主,而他在龙泉看到了采用传统工艺烧制青瓷的龙窑,“龙窑的外观像一条龙,内部空间也很大,我觉得非常震撼!”

  连日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的邀请下,来自比利时一家艺术学院的21名师生走进当地,沉浸式感受龙泉青瓷的魅力和奥秘。

2025年4月,来自比利时的陶瓷爱好者欣赏龙泉青瓷作品

龙泉素有“青瓷之都”的美称,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青瓷是如何烧制的?”“这种器型的设计理念是什么?”“釉色为什么会不一样?”漫步龙泉青瓷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吸引了师生们的注意。

  在铁骨王文青瓷工厂,面对创新的釉色,师生们激动地讨论颜色的变化;在得道云青瓷工厂,龙泉青瓷的自动化生产流程让大家感叹不已;在古由文创青瓷工厂,造型独特的文创产品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龙泉青瓷从原料选择、制作成型到烧制,每个环节都值得研究。”来自比利时的陶瓷教师Marieke Pauwels说,这次龙泉之行,学生们充分感受了龙泉青瓷的艺术风格和文化魅力,为他们之后的创作打开了思路。

  “目前,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比利时PXL-MAD艺术学院已形成从学术讲座、展览竞赛到教育联盟、科研项目,再到全球陶瓷文化生态的多层级、跨领域协同合作。”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深入挖掘龙泉丰富的在地文化,策划系列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让龙泉焕发新的艺术活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探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4月9日,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内,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馆最早、藏瓷丰富的一所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收藏陈列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景德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的名品佳作数万件。图为游客在博物馆内参观南宋时期的素胎刻花堆塑四灵盖罐。

图为游客在博物馆内参观青花瓷碗

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班牙艺术家的瓷都“慢生活”:文明在相遇中获“新生”

“你们想喝什么茶?”清明时节,景德镇的天色带着釉色般的温润,来自西班牙的艺术家欧兰(Olga Cuxart)在工作室内摆开一列自己烧制的青花瓷杯,与记者说起她的“瓷意生活”。

  2011年,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好奇,欧兰从巴塞罗那跨越山海前来景德镇求学。辗转中国各地后,欧兰选择回到景德镇,成立了陶艺工作室。

3月26日,江西景德镇,西班牙艺术家欧兰在用自己烧制的瓷器泡茶品茶。刘占昆 摄

  “我在西班牙时就对中国画感兴趣,现在创作陶瓷作品时不仅会加入西班牙风格,也更喜欢加入水墨画元素。”欧兰表示,在景德镇,艺术无国界,一件瓷器可以体现出多种文明的碰撞。

  穿过白墙斑驳的小巷,欧兰的工作室坐落在距离景德镇闹市不远处的一角,颇有曲径通幽之感。工作室门口,摆放着一排排刚晒干的泥坯。在茶室内,一排茶柜格外引人注目,里面摆放着近百只不同年代与风格的茶杯,这些都是欧兰的珍藏。

  “就像我们的妈妈做菜味道都不一样,这里的陶瓷匠人做出来的陶瓷也都不一样,在景德镇和各种不一样的艺术家与工匠交流都能有新的创作灵感。”在欧兰看来,景德镇是由无数工匠的双手托举起来的艺术殿堂,拉坯、画坯、烧窑匠人们环环相扣的协作创造出了一件又一件陶瓷艺术作品。

  谈及为何留在景德镇时,欧兰笑称:“刚来的时候没想过会留下来,但现在喜欢这里的慢节奏和艺术氛围,在如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可以在这里感受‘慢时光’。”

  “对我来说,着急做不出好东西。”欧兰向记者展示了一系列她用“慢哲学”创作出来的作品,有为蛇年特制的生肖瓷,也有画着敦煌壁画风格的花瓶,还有风格各异的青花瓷。

3月26日,江西景德镇,西班牙陶艺家欧兰在她的工作室里全神贯注地进行陶艺创作。刘占昆 摄

  如今的欧兰,每年有一半时间驻守景德镇创作,另一半时间游走在世界各地参加展览、寻找创作灵感。在她看来,艺术创作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灵感,文明也是在相遇与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生”。

  “做自己想做的作品,生活简单且开心。”说起未来的计划,欧兰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始终相信最好的作品一直在路上。

  “现在的景德镇与我刚毕业那时很不一样,之前所有的匠人都专注陶瓷,现在的景德镇还涌现出了很多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例如烧玻璃、现代装置等。”欧兰注意到,如她一样,越来越多“陶艺新力量”加入景德镇。

  现如今,景德镇聚集着数千名“洋景漂”,不仅促进了中外陶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全新活力。

3月26日,江西景德镇,西班牙艺术家欧兰惊喜地发现,燕子在她租住的工作室屋檐下筑巢。刘占昆 摄

  “燕子在这筑了巢,我知道这在中国有很好的寓意。”在告别之际,欧兰欣喜地告诉记者,工作室门口这小小的生命迹象让她格外开心。在她眼中,这是景德镇给予她的温暖接纳,仿佛她已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德化白瓷:“雕玉凝脂”遇见日本京都

3月27日至30日,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馆迎来八十余件中国德化白瓷精品。以“凝脂之光 雕塑之美”为主题的中国德化白瓷京都展开展。

德化白瓷如雪落玉盘,静卧于展厅的柔光中。在千年中日文化交流背景下,德化白瓷渡海而来,再度串联起两国文明脉络。

素洁如谢灵运笔下的“明月照积雪”;温润似王维诗中的“清泉石上流”,德化白瓷每一道弧线都凝着中国南方的烟水,每一寸釉色都藏着千年窑火的秘语。

“凝脂之光 雕塑之美”——中国德化白瓷日本京都展海报(主办方供图)

瓷光流转间,有人低叹其“冰肌玉骨”,有人醉心于“白如凝脂”的釉色。《敦煌印象》《少林功夫》《四大美女》等作品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哪吒闹海》《童话时光》《大圣》等尽显千年技艺的传承创新。

本次展品涵盖仿古文创、工艺瓷、日常用瓷、外销瓷等多种类型。期间,来自福建的工艺美术大师与日本陶瓷爱好者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交流。

在德化创业20多年的日本京都陶艺师水出胜,也展出了自己的拿手作品——钧白木叶盏和天目杯。水出胜先生曾在日本陶瓷相关文献中看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人加藤四郎到德化学习烧制瓷器技术,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日本。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德化陶瓷艺术大师联盟执行秘书长张明贵介绍,中日制瓷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交流互鉴更值得期待。这次展览既是艺术的展示,也是文化的对话,通过这些作品,让日本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览策展方日本石西京艺术事务所美术部负责人王家明表示,京都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窗口,两国不同的审美特点和民族性格造就了不同的陶瓷文化。

“与德化陶瓷‘以素为美’的风格不同,日本陶瓷注重色彩的丰富性和装饰性,通过这类展览,会让两种文化风格产生意想不到的碰撞。”王家明说。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建勇表示,秉承“艺术陶瓷生活化,生活陶瓷艺术化”的设计风格,精致的展品受到日本观众的喜爱和青睐,并与当地机构达成了品牌合作初步意向;“希望通过这类展览活动,推动德化白瓷与日本陶瓷的融通交流。”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德化白瓷,器物精巧典雅,以“白如雪、明如镜、润如玉、透如绢”驰名中外,素有“中国白”美誉。

隋唐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大量的中国陶瓷传入日本,对日本陶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德化陶瓷走向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出口商品。

如今,德化瓷在转型升级、国际化拓展、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及文化传承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素有“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

2024年,德化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同比增长15%,并跻身胡润全球艺术陶瓷城市前五,全县60%以上的陶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德化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等地设立7家“中国白·德化瓷”推广展示中心,向世界展示德化白瓷的深厚底蕴和精湛工艺;在马来西亚、德国、荷兰、美国、墨西哥等地举办“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持续掀起“中国白”热潮。

来源:东方网

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福州启幕 70余件精品亮相

福州4月2日电 (叶秋云)“新生代刚加入到德化白瓷艺术传承中来,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慢慢去磨练,也需要经常外出做一些交流‘充电’。”2日,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郑建忠在福州如是说道。

2日,“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图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建忠正在介绍作品。

 当天,“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5日。

2日,“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吸引游客参观游览

 展览现场,吴志勇、郑建忠、王顺、刘钱、吴学苗5位陶瓷艺术家的70余件精品力作惊艳亮相,这些作品涵盖了传统佛像、现代雕塑、日用器皿等多种类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德化白瓷的艺术魅力。

  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行业发展部部长郑荣兴正在现场参观。他感慨说道,德化的陶瓷艺术领域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人持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着这一技艺。现如今,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员日益增多,老一辈的工艺美术大师们也在不断地突破陶瓷产业的传统界限,使得整个陶瓷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展览中,一件名为《卫国戍边英雄》的白瓷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该作品的创作者刘钱透露,此作品是依据当代戍边英雄陈祥榕的一张照片为灵感进行创作的。他说道:“创作这件作品,我倾注了半年的时间,广泛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怀揣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完成的。”

  “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中,传统佛像作品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佛像慈悲祥和的面容,令白瓷温润的质感更添庄重之感;现代雕塑作品则大胆创新,融合现代艺术理念,赋予白瓷全新的生命力;日用器皿类作品则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展示了德化窑当代陶瓷工艺的魅力。

  郑建忠透露,他此前曾为此次展览精心雕琢了一尊高达50多厘米的哪吒陶瓷作品,然而,在烧制过程中不幸失败,实在令人惋惜。“陶瓷艺术本就如此,雕刻成型仅是初步,烧制过程同样至关重要且充满变数。”

  郑建忠补充道:“我自五年前起着手创作《一百零八罗汉》系列作品,迄今为止,已顺利完成40余尊罗汉雕像,其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余下的作品预计仍需五年时间方能圆满完成。”

  展览期间,还设置了现场陶瓷创作展示环节。市民、游客可近距离观看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感受他们在泥土与火焰间的艺术表达,了解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

  据悉,此次展览得到了德化县陶瓷办的支持,由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德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福建泉州举办海外仓建设暨工艺品出海对接会

泉州4月2日电 (记者 孙虹)泉州海外仓建设暨工艺品出海对接会2日在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海峡雕艺文化园举办,吸引近400名海内外侨商代表、跨境电商行业代表等共谱合作、共觅商机。泉州海外仓联盟于此间启动,助力泉州优品走向世界、贸通全球。

  从千年之前的陶瓷茶叶到今天的鞋服工艺品,从刺桐港的万国商船到如今的跨境电商,侨乡泉州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全球机遇。当前,泉州正紧抓数字贸易战略机遇,以海外仓建设为突破口,完善跨境供应链服务体系,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4月2日,福建泉州举办海外仓建设暨工艺品出海对接会。图为泉州海外仓联盟启动仪式。泉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海外仓是跨境电商重要的境外节点,是新型外贸基础设施,也是带动外贸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推动“丝路电商”的发展,泉州专门制定出台《2025年泉州市海外仓能力建设工作方案》以及《关于加快推动海外仓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海外仓,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

  据了解,泉州海外仓联盟由泉州市属国企代表、供应链龙头企业代表、侨商海外仓代表、本地海外仓代表、行业协会组织代表、外贸企业、工厂代表共同组建,未来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海外仓资源、优化跨境物流网络,为泉州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撑。

  当天,泉州市商务局发布了《海外仓行动方案及政策措施》,从海外仓布局、物流配套、金融支持、品牌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

  泉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依托泉州产业集群、外贸基础等优势,深度挖掘海外侨商资源,积极培育一批在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发展、多元化服务、本地化经营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代表性海外仓,加速形成海外仓矩阵,力争到2025年底,海外仓新建总数达100个、新建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服务泉州外贸、跨境电商企业超3000家次。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非洲候鸟”

 手持狼毫笔,蘸取青花料,笔尖轻触瓷面的瞬间,非洲图案与中式水墨悄然交融……

  走进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静心创作瓷板画。

  “每年我都会到景德镇住几周,听讲座、看展览,跟不同国家的陶艺家交流学习。”轻轻搁下手中的毛笔,斯坦尼斯说,“我希望能学到更多,并将所学教给我的非洲学生。”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在创作瓷板画。(受访者供图)

  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斯坦尼斯如同候鸟一样,往返于金沙萨和景德镇,跨越一万多公里,连接起中非陶瓷文化交流。

  2013年,斯坦尼斯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陶瓷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初次踏入景德镇,窑火不熄的制瓷遗址、街巷林立的拉坯作坊、空气中弥漫的瓷土气息,让他仿佛置身于流动的陶瓷博物馆。

  但当第一堂课开始,斯坦尼斯就感到了困难。语言障碍是他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坎。面对“釉里红”“玲珑瓷”等专业术语,起初他一窍不通,就随身携带笔记本,将老师示范的揉泥、修坯、画青花等工序画成连环画式的图解。

  课余时间,斯坦尼斯会泡在陶溪川创意市集与手艺人攀谈,会来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老街巷里观摩柴窑开窑。

  “中国同学教我‘泥性’这个词,说制瓷要‘顺泥而为’,这让我想起非洲部落制作陶罐时对自然材料的敬畏。”斯坦尼斯说,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成为他探索陶瓷艺术的动力。

  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与欧洲、非洲等地的50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已累计培养了3000多名留学生,斯坦尼斯便是其中之一。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在创作瓷板画。(受访者供图)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完成学业后,斯坦尼斯回到刚果(金),在金沙萨美术学院任教。用乌木雕刻中国吉祥纹样的模具,采集红土配制仿景德镇影青釉……斯坦尼斯的课堂上充满跨文化实验色彩,让更多非洲学生了解如何用中国水墨画的方式创作陶瓷画。

  “当学生第一次用分水技法画出刚果河的晨曦时,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光。”斯坦尼斯说。每到假期,他还组织“陶瓷之路”研学项目,迄今已带领37名非洲学生赴景德镇学习。来自肯尼亚的学员艾莎感慨:“原来陶瓷不仅可以盛装食物,更能承载不同的文明。”

  回国后,斯坦尼斯教授了100多名非洲学生,并鼓励他们来中国学习陶艺。他和学生们创作的陶瓷作品在意大利、英国等地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让更多人领略多彩的陶瓷文化。

  2023年秋,已是金沙萨美院副教授的斯坦尼斯再次回到景德镇。这次他不仅设立了工作室,还回到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正筹备“中非陶瓷技艺比较研究”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梳理两大陶瓷文化的技艺谱系。

  令斯坦尼斯欣喜的是,10多年前来到景德镇的非洲人屈指而数,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候鸟”和他一样,往返于两地:有前来求学的留学生,也有前来驻场创作的陶艺家,还有经营陶瓷生意的贸易商……仅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就已培养200多名非洲留学生。

  “我希望能有更多非洲学生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不断拓宽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找到非中文化的共鸣。”斯坦尼斯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

广州3月30日电 (记者 程景伟)“群星点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将持续至6月17日。

  波斯文化艺术以兼容并蓄、工艺精湛和美学独特著称,其融合了古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印度及中国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黄金狮首授权环。广东省博物馆 供图

  此次展览汇集德黑兰礼萨·阿巴斯博物馆、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等五家伊朗专题博物馆的151件馆藏精品。文物时间跨度自公元前3000年至20世纪,文物类别囊括陶瓷器、金属器、玻璃器、波斯锦、波斯毯、细密画等。展览还配套加入了广东省内相关文物精品,以“婆娑大地”“镜像之境”“融荣互通”三大篇章,展示丰富多元的波斯文化艺术及中伊悠久灿烂的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美好华章。

青铜狮形御座腿。程景伟 摄

  从阿契美尼德王朝象征权力与荣耀的黄金狮首授权环,到萨珊王朝奢华至极、工艺精湛的青金石人首狮首纹黄金项圈,再到饰有金色库法体铭文的米纳伊彩波斯爱情故事陶碗,这些艺术精品都是波斯历史文化的珍贵见证,在中国观众面前揭开了神秘波斯的面纱。

民众观看展览。程景伟 摄

  “融荣互通”篇章是该展览的一大亮点,展现了中伊两大古老文明的互鉴互融。观众不仅能看到伊朗的动植物、工艺品等传入中国的历史痕迹,如狮子、鸵鸟等动物形象以及广州藩坊遗址出土的波斯蓝釉陶;还能了解中国文化对伊朗的影响,如丝绸、瓷器等中国元素在伊朗艺术中的体现。

  该展览由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文化遗产、旅游与手工业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广东省文物局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8件(套)清朝单色釉瓷器在上海集中展出

上海3月28日电 (记者 陈静)红色、蓝色、黄色、白色……118件(套)清初至光绪时期的单色釉瓷器28日起在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集中亮相。“秋水长天——清代单色釉瓷器展”当日正式开幕。

“秋水长天——清代单色釉瓷器展”28日正式开幕。(奉贤区新闻办供图)

  单色釉又称一色釉、一道釉,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各类金属氧化物在不同温度和焰性的窑火中形成斑斓纷呈的色彩,造就一件件匀润盈妙的颜色瓷器。单色釉以其纯净无瑕的釉色、简约典雅的造型、精妙绝伦的工艺,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韵味和高雅的审美意境,从商朝开始,中国单色釉瓷器经历滥觞、发展、成熟,于清代臻至巅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绚丽多彩的篇章。

  清代是中国古代制瓷的集大成时期,尤其在康、雍、乾三代,所造之器精美绝伦,色釉瓷器制作达到历史顶峰,不仅恢复了大量失传的釉色品类,还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锐意图新,新创了郎窑红、胭脂红、柠檬黄、天蓝釉、炉钧釉等佳品,开创了古代制瓷工艺的崭新局面。据介绍,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反映了宫廷的审美意趣,也成为礼制及等级制度的象征。

  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赵婧表示,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以来,立足库存藏品资源,一体推进文物清理、研究和成果转化。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奉贤区博物馆近些年来以“小馆做大展”的魄力屡创现象级展览。“他们对文物阐释的学术严谨性,与我们秉持的‘格物致知’专业精神不谋而合。”赵婧指出。

在单色釉瓷器中,红釉色彩最为醒目。(奉贤区新闻办供图)

  展厅里,清康熙豇豆红釉水盂、清康熙豇豆红釉暗花团螭纹水盂等红釉瓷器特别显眼。据介绍,在单色釉瓷器中,红釉色彩最为醒目,红釉分为以铜为呈色剂的高温铜红釉和以铁或赤金为呈色剂的低温红釉。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大,真正烧制成功是在元代景德镇窑,到清代康、雍、乾三朝,烧制水平达到顶峰。

  黄釉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重要的单色釉品种。记者看到,清康熙黄釉暗花云龙纹菊瓣盘很是特别,釉面光亮,釉层晶莹,基本趋于明黄色。据悉,黄釉瓷器既可供皇帝、皇后、皇贵妃等日常饮食使用,也是皇家祭祀宗庙、地坛的专用祭器。清代明确规定,里外黄釉器为帝、后及太后专用,内白釉外黄釉器供皇贵妃使用。

单色釉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各类金属氧化物在不同温度和焰性的窑火中形成斑斓纷呈的色彩。(奉贤区新闻办供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古之风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在宫廷旨意之下大量烧造仿古瓷器,除仿烧明代宣德、成化官窑等前朝佳器外,尤喜仿汝、官等宋代名窑。康熙时已见部分仿宋名窑瓷,雍正朝开始大规模仿烧。雍正、乾隆官窑仿古技艺高超,仿汝能达到“雨过天青”之釉色,仿官亦能呈现“紫口铁足”之特色,其釉色与古器如出一辙,几能乱真。展览中,清乾隆年间的一对仿汝釉出戟觚颜色淡雅,形状独特。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吉州窑:传承千年制瓷技艺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位于江西吉安的吉州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包遗址群之一,创烧于晚唐,兴盛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今天(3月23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将带您走进吉州窑,感受千年制瓷技艺活态传承焕新之路。

  吉州窑坐落于江西赣江中游的吉安永和镇,它保存着从晚唐至宋元时期的24座窑包。随着气温转暖,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开烧蛇年第一窑,以新的瓷器作品传承传统制瓷技艺。宋元时期,吉州窑先于景德镇而闻名天下,是当时最富创新力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创造了以黑釉为主,以木叶纹、剪纸贴花等为装饰的独特工艺。

  吉州窑于元末明初断烧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标本,为研究恢复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30多年的科研攻关,吉州窑失传的烧制技艺才得以全面恢复。

  吉州窑凝结着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2014年,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驻吉州窑,通过创新实践来增强古老技艺的活力,陶瓷制作、VR考古等体验活动让参与者在互动中感受古韵悠长。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