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如何添活力?重庆江北化“沉睡”空间为消费“热土”

重庆7月21日电 (罗永皓)城市更新如何在保留城市老旧街区文化底蕴和烟火气息的同时,注入新活力?

  20日至21日,“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走进重庆市江北区,或深入喧闹商圈的背街老巷,或置身满载记忆的兵工厂、防空洞,寻觅上述问题的“江北答案”。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北仓图书馆”感受文创氛围

 “我要亲自做个陶瓷杯子。”

  “这个屏风摆件还有其它款式吗?”

  ……

  穿过闹市街区,在背街老巷中寻得一家以“北仓”命名的图书馆,新西兰BNE佳讯全媒体集团新媒体总编王紫璇点了杯美式咖啡,正要享受惬意的“慢时光”,却被一阵喧闹吸引。

  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95后”的王紫璇对文创情有独钟。不自觉地流连于这里各式各样的创意摆件。人来人往间,她猛然发现,包括“北仓图书馆”在内的整条老街区,年轻面孔随处可见。

  “青年友好街区是我们的一大标签,”行走在“修旧如旧”的老街,北仓文创街区负责人陈芸莹告诉记者,该街区位于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观音桥商圈。曾是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的重庆市江北纺织仓库。城市更新让这座工业遗产以“北仓文创街区”的全新面貌获得“新生”。

  据介绍,该街区项目一期由北仓集团主导投资基础改造,保留建筑历史风貌,打造6000平方米复合空间。项目二期“北仓里”,以政企合作模式升级改造。通过持续运营赋能,形成150家特色店铺集群,构建共建共融社区生态。

图为北仓文创街区人来人往,焕发新活力。

在北仓,城市更新不单是重建和修缮。基于当地文化、人文特色,该街区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延续文化底蕴和烟火气息的基础上,导入各种文化元素,打造青年夜校、城市图书馆、生活美学馆、文化咖啡店、艺术体验空间、创意餐厅、创客空间等,年均举办300余场活动,俘获众多年轻人“倾心”。

  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党的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宇思称,当地积极引导年轻创客群体与老旧街区的共融共创,带动北仓文创街区所在的渝北社区青年人口占比提高10%。“来此创业、旅游、消费,几乎都是年轻人。”

  如今,“老”厂房注入“青”动力,消费活力不断攀升。数据显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内吸引咖啡精酿、新派餐饮、摄影体验等创新性店铺经营者自发入驻100家,带动投资约4000万元。

  江北的城市更新,并未止步于“北仓”。

图为洋炮局1862项目内,防空洞变身兵工记忆主题馆

 旧厂房变运动馆、防空洞变博物馆……位于江北区大石坝的洋炮局1862项目,依托第十兵工厂背后的历史底蕴,结合重庆山、水、防空洞等元素,引入文创、办公、影视、互动娱乐、餐饮、酒店等多元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商业融合。

  过去建筑荒废严重、交通割裂的江北嘴聚贤岩广场修葺一新,改建更利于金融场景运用、更显金融功能的地标——重庆金融会展中心,将打造西部金融首发高地、江城交汇中央客厅……

  “这座城市让我们看到青春的活力与历史的厚重并存。”希腊《中希时报》希中网主编蔡玲如是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青春对话千年窑火:陕西学子探寻耀州窑非遗传承之路

为推动理论学习与文化传承实践相结合,以专业所学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更好的赓续与发展,7月11日至7月18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青春践履,瓷火薪传”实践队奔赴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王益区、耀州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年视角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密码,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

古镇窑火:指尖技艺里的非遗密码

陈炉古镇作为耀州窑千年窑火延续的历史场所,瓷坊密布,为实践队提供了研习非遗技艺的鲜活场景。队员们实地考察多家瓷坊,目睹揉胚的力道、修胚的精准、绘画的细腻,这些工序正是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作为非遗的生动体现。

团队对多位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专访,耀州窑青瓷恢复第一代刻花大师张夏珍在接受实践队采访时感叹道:“耀州青瓷的恢复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人没日没夜努力的结果。”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重量。那双布满老茧却稳健有力的手,在瓷坯上刻画出千年不衰的纹样,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图为耀州窑青瓷恢复第一代刻花大师张夏珍在接受实践队采访。宗欣宇 供图

文创园里:新旧交织的传承答卷

耀瓷文创园区内队员近距离观摩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孟红娟、史军贤的刻花绝技,亲眼见证了“刀刀见泥,线线生韵”的精湛技艺,体会到每道纹路背后凝结的数十年雕刻功夫并聆听她们讲解耀州青瓷刻花的独特之处。

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文旅局负责人吴凡、铜川耀州窑文创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靳杨与成员们围桌而谈,从直播间流量谈到大学生创业补贴,围绕“园区产业体系发展” “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地”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了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创新举措,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可能。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耀瓷文创园区负责人进行交流。宗欣宇 供图

街巷之间:流淌在生活里的文化共鸣

沿着耀州窑唐宋窑址的考古标线,队员们分辨窖穴烧痕、丈量窑床宽度,用手机拍下土层断面。在铜川博物馆,从唐代的素面青瓷器物到宋代的刻花珍品再到现代的耀瓷文创,展柜里的器物串联起一条清晰的非遗脉络,仿佛能看见千年来匠人们接力奔跑的身影。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耀州窑,实践队走进社区、广场等地方开展文化宣传活动。队员们精心准备了宣传扇子、调查问卷、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向群众讲解耀州窑的历史与工艺。“原来我们家用的青瓷碗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位市民在听完讲解后赞叹道。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民众进行耀州窑文化宣传。宗欣宇 供图

在与非遗传承人促膝长谈时,团队成员被”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守深深打动;当镜头聚焦耀瓷的流光釉色时,也会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妙绝伦;整理问卷数据时,年轻的心灵为非遗传承的困境而揪心;调研产业现状时,又为传统工艺的创新转化而振奋。

此次实践经历,让成员们明白文化传承是热爱点燃的火种。当青春创意遇上千年窑火,每位成员深知自己不只是旁观者,更能成为新时代传承者,未来将持续为耀州窑文化传承献力。

图为实践队全体合照。宗欣宇 供图

来源:日照新闻网

福州台江开启全民艺术狂欢季 让老技艺“火”在街头

福州7月19日电 (叶秋云)古陶瓷修复技艺、福州传统锔瓷技艺、台江老桶街彭氏蒸笼制作技艺……18日晚,“遗”览台江 “艺”起街头2025年“非遗一条街”艺术展演暨台江区“不燃怎么YOUNG”街头艺人秀活动在福州启动。

18日晚,“遗”览台江 “艺”起街头2025年“非遗一条街”艺术展演暨台江区“不燃怎么YOUNG”街头艺人秀活动在福州启动。叶秋云 摄

  启动仪式上,台江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台江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台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名单也随之公布。

  福州拌面扁肉制作技艺入选台江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州尚干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老字号“尚干小吃”第四代传承人郑炳春表示,“尚干小吃”中的拌面扁肉,是旅外华侨华人心中的乡愁记忆。

  郑炳春表示,四代人,近90年的匠心坚守,只为守护福州的老味道。

  在福州传统玉石雕刻摊位,雕刻师正以刀为笔,精雕细琢寿山石;依海肉燕摊前人声鼎沸,师傅捶打肉燕皮,手法娴熟;佛跳墙制作摊位也不逊色,醇厚的香气飘散,让人垂涎欲滴……

图为游客正在活动现场游览。叶秋云 摄

  华灯初上,下杭路变身为“台江有‘艺’思”非遗国潮市集,一批具有台江特色的精品摊位有序排开。近年来,台江区不仅深耕非遗的活态传承,更匠心打造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非遗一条街”,为城市注入深厚而持久的文化活力,重现上下杭百年商埠繁华之景。

古陶瓷修复摊位上,文物修复师瞿汕正向市民、游客介绍展出的物件。叶诚 摄

  19日傍晚,20名学生将化身“街艺观察员”跟随特邀“守‘艺’人”漫步古厝街巷,深入了解非遗技艺,并沉浸式体验冷凝合香、依海肉燕等非遗,开启一场文化之旅。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非遗+艺术+消费”为主线,让民众沉浸式体验非遗与潮流艺术的碰撞交融,将更多、更优的文化资源送到民众身边,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区域文商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动将通过零距离街头展演打破艺术家与观众的界限。当多元艺术形式的碰撞与市民的深度参与,街头就成为了没有界限的舞台,真正实现‘艺术零距离,全民共狂欢’。”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瓷都,莲通天下”特展在澳门开幕

澳门7月19日电 (记者 郑嘉伟)由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等联合主办的“千年瓷都,莲通天下——‘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18日在澳门永利皇宫揭幕,以数字展与艺术展结合的方式呈献景德镇陶瓷精湛工艺及其走向世界的传奇旅程。

7月18日,“千年瓷都,莲通天下——‘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在澳门永利皇宫揭幕。图为展览主礼嘉宾参观“克拉克瓷”展品。(主办方供图)

  展览是18日启动的“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组成部分。数字展部分以沉浸式光影空间重现陶瓷史、海上丝绸之路、清代御窑珍品等元素,全方位解读景德镇引领世界制瓷技艺的历史。此外,著名艺术家常沙娜创作的“和平鸽大圆盘”在艺术展亮相。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展览以数字艺术重绘青花水墨,以科技光影活化历史叙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此次合作亦架起了江西与澳门文旅合作的桥梁,让瓷器继续担当文明使者的使命。“期望以今日之展为起点,继续携手在‘艺文荟澳’平台上协力开拓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澳门路径,共铸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的艺术舞台。”

  江西广电传媒集团总经理韩兴文表示,1603年,“克拉克瓷”登上葡萄牙商船从澳门启航,成为欧洲认知中国的文化名片。展览以数字技术重构这段历史,深刻揭示文明互鉴的永恒主题,深度融合江西“文化资料优势”与澳门“国际传播枢纽”功能,是两地数字文化合作的崭新起点和重要里程碑。

  除展览外,19日还举办“丝路瓷行,澳景新章”景德镇文旅推介暨陶瓷文化研讨会,深化文旅合作,助力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经澳门扬帆出海,走向更广阔的全球舞台。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对话人:

  邹 翔 本报评论员

  单士兵 重庆日报评论员

  邹翔: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遗为核心,作为重庆的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有什么“人无我有”的独特魅力?

  单士兵:山奔绿浪,雄浑苍茫;水流碧玉,婉转荡漾;古寨星罗,千姿百态。武陵山区既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一曲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节奏明快、愉悦自得,啰儿调唱出土家人的热情和乐观;一块酉州苗绣,花纹稠密、富丽堂皇,绣出苗族姑娘对自然万物、生命规律的感悟体认;一首“南溪号子”,声调高昂、气势如虹,吼出南溪河流域人民跨越高山峡谷的豪情、勤劳笃行的本真;一碗黔江绿豆粉,口感软糯、清香怡人,制作技艺煨煮了千年时光……非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内嵌于社会语境和生活日常之中,凝结着审美趣味、精神内涵和文化记忆。武陵山区的非遗,讲述着巴渝文化的起源,以及巴渝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邹翔: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强调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这就要求在建立统一管理机构、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文件等方面,各地要协同合作、同向而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保护、共建生态的内生动力,破除“你保护你的、我保护我的”的壁垒,方能攥指成拳,实现“1+1>2”的效果。

  单士兵:唯有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才能让特色更加凸显。制度管全局、管长远,在“生态”营建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地持续强化制度建设,于2018年实施《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此外,还通过传承性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项目的活态传承;通过抢救性保护,对一些已经处于困难状态的传承项目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通过生产性保护,兼顾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数字化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宣传和传播进行迭代升级……不断织密保护网络、培厚传承土壤,才能促进处处见非遗、人人护非遗的氛围加速形成。

  邹翔: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度内嵌于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中的文化有机体。这就决定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避免脱离真实生活场景,防止建造“空中楼阁”。

  单士兵:作为新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特色非遗,在与古为新、与时俱进中,创新架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正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产业”等日益多样的形式,以越来越有趣的“打开方式”,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

  非遗是一地的文化瑰宝,也能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的产业支撑。在酉阳桃花源景区,舞台剧《梦幻桃源》融合多种非遗元素,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居家就业。非遗深度融入一域经济发展,激活发展引擎、添彩红火生活,写就人文经济学的非遗篇章。

  邹翔:近段时间,重庆的无人机灯光秀很火。当川剧变脸艺术跃上云端、红蓝脸谱在夜幕中丝滑切换,当无人机群在夜空中沏出一盏重庆盖碗茶、茶汤流转间点亮两江夜色,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惊艳火花,启示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融合”。做好融合,才能以古人之智慧开今日之生面、以今人之创造予传统以新生。

  单士兵:融合之要,在于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找准与当下情感的共鸣点,让人们体会到文化带来的美感和愉悦。既保护非遗,也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发掘非遗的美学价值、唤醒非遗的文化精神。把传统与时尚、守正与创新、岁月的积淀与年轻态的表达贯通起来,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这是让非遗焕发别样光彩的必由之路,也能涵养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邹翔: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从二十四节气、太极拳,到送王船、春节,越来越多中国非遗跨越山海,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非遗连同非遗的保护实践一道,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单士兵:前不久,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发布了2025年1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为游客铺展开一张沉浸式体验巴渝文化根脉的立体地图。每一个区域都立足自身实际探索文化保护传承的方式方法,让每一项非遗都展现勃勃生机,神州大地的文化图景将更加光彩夺目。

来源:中国新闻网

草原钧瓷淬炼:“神舟家园”重燃八百年窑火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这片被称为“神舟家园”的土地上,40多岁的闫强用10年时间做了件“大事”:他不仅把断代800多年的钧瓷技艺从历史里“找”了回来,还带着泥土的温度,把草原的风、航天的梦都融进瓷器里,让北疆文化借着这些瓷碗、瓷瓶,走到了更多人眼前。

图为闫强查看烧制完成的成品。陈琳 摄

  从泥塑少年到“追瓷人”

  闫强和泥土的缘分,是从小在爷爷的泥坯旁结下的。

  “上小学三年级时,放学就蹲在爷爷旁边看他捏泥塑,牛、羊……一团泥巴在他手里转几圈就活了。”闫强记得,自己最早的“作品”是个歪歪扭扭的小泥人,爷爷没嫌丑,还笑着说“有灵气”。

  这份对泥土的亲近,后来成了闫强当小学美术老师时的“副业”——放学后的画室里,他总爱捏捏揉揉,把草原上的动物、蒙古包都变成泥塑,教孩子们认家乡的模样。

  四子王旗城卜子村作为金、元时期的净州古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闫强得知城卜子出土了大量宋、金、元钧瓷器物。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无限热爱,他多次联合专家深入考察,发现了大量窑灰和烧制痕迹,由此萌生了复烧断代钧瓷的决心。

  四子王旗2.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缺黏土,不缺故事,缺的是把历史捏进泥土里的手艺。从那天起,闫强成了“追瓷人”,他先后前往山东、江西、河南等地学习考察,并拜师蒙钧瓷研发创始人周文波老师。

图为泥坯。 陈琳 摄

  让断代技艺在草原“生根”

  钧瓷难烧。行里有“生在配料,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的说法。意思是,泥巴配不好、坯子捏不匀、窑火控不好,一窑瓷可能全成废品。

  经历了数次失败后,潜心钻研的闫强终于在2017年成功将本土资源与现代化钧瓷工艺相结合,复烧出断代800多年的钧瓷,让钧瓷技艺在四子王旗落地生根,填补了四子王旗乃至内蒙古陶瓷文化的空白。

  成功复烧钧瓷后,闫强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在多位名师的指导下,他深入挖掘四子王旗本地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出一系列极具北疆风情的陶瓷产品。

  “神舟杯系列茶具是将航天文化与陶瓷艺术巧妙融合,草原文化系列陶瓷作品展现的是草原的壮美与辽阔,如意神舟主人杯是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闫强说。

  在闫强看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要让人从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到当地文化的精髓,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图为神舟如意杯。 陈琳 摄

  从“烧陶瓷”到“传文化”

  复烧钧瓷成功后,闫强的工作室渐渐热闹起来。他不满足于“复刻”古钧瓷,总琢磨着“四子王旗有神舟飞船着陆,有草原,有蒙古族文化,这些如何能烧进瓷里?”

  他采用本土原材料,结合现代化钧瓷工艺,并不断探索创新,在传统钧瓷釉色基础上,研发出更丰富的色彩与纹理效果,使1.6万余件作品,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茶具、摆件、饰品……这些文创产品将蒙钧瓷的艺术美感与实用性完美结合,兼具收藏价值和日常使用功能。”闫强说。

  2017年9月,闫强把泥塑、陶艺课程引入校园,成为四子王旗第三小学校本课程和社团的特色课程。2023年,闫强利用废弃学校,建起了四子王旗陶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设有拉坯室、塑形室、注浆室、彩绘室等多功能的教育教学基地,可容纳200多名学生上课。

  “泥塑以物载道,其制作蕴含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我想把这个技艺能传承下去。”闫强说。

  如今,在草原旅游景区的店里,游客捧着“神舟杯”拍照;博物馆的展柜里,“草原系列”瓷器和古城遗址的瓷片并排陈列;就连学校的陶艺课上,孩子们也学着捏个小钧瓷,说着“要把家乡的故事烧进去”……这些带着“北疆味儿”的瓷器,逐步成为四子王旗的文化名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唐代陶瓷版“西游记”在河南郑州开展

7月12日,《西游记——唐代陶瓷中的丝路文明》展在河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展,展出唐代陶器、瓷器近百件,其中多件文物属首次亮相。此次展出由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分设“沙漠之舟”“西域奇谈”“胡风唐韵”三个篇章,多层次展现人类历史上“跨文明交流”繁荣时代的盛景。图为唐代红陶彩绘胡人俑。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南越王博物院展出300余件(套)文物

广州7月10日电 (程景伟 张跞乐)“甄·集——南越王博物院藏品征集成果展”10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正式开幕。展期将持续至11月30日。

彩绘陶女舞俑、伎乐俑。南越王博物院 供图

  该展览是南越王博物院建院以来首个系统梳理并公开展示藏品征集成果的展览,共展出通过接收移交、接受捐赠、购买等方式征集的文物300余件(套),展品时间跨度大,纵贯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其中,众多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曲尺式陶屋。 张跞乐 摄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4年向南越王博物院移交一批极具价值的考古出土文物及标本,年代涵盖汉代与南汉时期。在移交的文物中,陶瓷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造型多样。其中,陶动物俑、陶仓、陶囷、陶灶等模型明器的集中入藏,填补了南越王博物院在展现汉代不同阶层生活风貌方面的缺失。这批文物主要出土自广州先烈南路大宝岗西汉墓、新港西路江南新苑工地东汉墓等地,当中不少器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生动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记者从展览中看到,一件由1992年广州市先烈南路大宝岗2号墓出土的曲尺式陶屋,为东汉时期的明器,内有两间房,房后有院落,以低矮女墙为围栏,其四壁有镂空的斜方格和直栏式窗户,并刻划有斗拱、支柱等。正间内塑四俑一犬,侧间的门与后院相通。

  出自元代河北磁州窑的“张家造”款白地黑花狮纹长方形瓷枕十分精美,其周边出檐,中部有菱形开光,内绘狮纹。开光外满饰花卉。四侧枕壁也有菱形开光,里面分别绘有牡丹、荷花等图案。枕底钤“张家造”款。

“张家造”款白地黑花狮纹长方形瓷枕。张跞乐 摄

  磁州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所辖的观台镇和彭城镇一带,因磁县在宋代隶属磁州,故名。磁州窑以生产白地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图案十分醒目。

  2004年,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渗水井内出土了一批木简及碎片,上面的墨书文字约1200字,内容涉及籍薄和法律文书,简文中所见的职官、郡置等内容,大多为历史文献中所少见或不见的内容,是研究南越国历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堪称“岭南第一简”。2023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木简完成整理工作。2024年,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定级,这批木简中的珍贵文物达44件。

  该展览负责人李光辉称,此次展览将大批量展出南越国木简原件,并进行轮换展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际“Z世代”瓷都“玩泥巴”:在泥土中看见文明对话

“陶瓷是旧技术与现代世界新技术的结合,陶瓷文化并不局限于过去,而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来自摩洛哥的艾莎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体验了制作陶瓷,让她感叹“泥土中藏有文明对话”。

  7月2日至5日,“Z世代”国际青年陶艺创作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来自俄罗斯、摩洛哥、巴基斯坦等10余个国家的30余名国际青年在景德镇逛博物馆、拉坯、盘泥条、体验陶瓷绘画,在指尖上开启了一场文明对话。

7月4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内,一名国际青年正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李韵涵 摄

  “陶瓷艺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景德镇更是全球陶瓷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Z世代”国际青年陶艺创作营项目负责人王文生表示,举办此次创作营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陶瓷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激发青年一代对陶瓷艺术的创新热情。

  这份期待,在年轻的国际面孔沉浸于陶艺实践中,正化为生动的现实。

  “先取少量的瓷泥搓成条状,就可以一层一层盘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现在我用刮刀轻轻刮平,表面就变得光滑。”虽然是第一次体验陶瓷制作,但经过半天的老师教学与动手体验,来自俄罗斯的卫婕已经对盘泥条颇有心得。

  “我做了一个爱心形状的碗,等烧出来后我想送给我的奶奶,以表达我对她的爱。”在卫婕看来,可以将自己的爱意“捏”进瓷器里送给自己的亲友。

  除了给奶奶做了一个爱心形状的碗之外,卫婕也准备给爱种花的妈妈做一个陶瓷花盆。卫婕表示:“我的妈妈也很喜欢景德镇瓷器,我想亲手做一个给她。”

7月4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内,来自俄罗斯的卫婕正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李韵涵 摄

  与卫婕一样,来自摩洛哥的艾莎也认为,泥土会“说话”,陶瓷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我用了一深一浅两个颜色的泥条来做这个杯子,还打算用瓷泥捏几朵小花上去,这样我以后一看见这个杯子就能回忆起此刻的美好。”艾莎表示,不论是像自己这样的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陶艺家,手中的作品都包含了自己的情感与故事。

  从陶泥到艺术,每一步都有着探索的惊喜。在拉坯机前,来自摩洛哥的哈目扎深深感叹:“拉坯确实不容易,但很有趣!”

  “通过亲手体验,我才明白了这里为什么叫‘瓷都’。陶瓷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哈目扎对拉坯的过程最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拉坯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最后的成品也让自己十分有成就感。

  “在这次的体验与学习中感受到要像制瓷一样保持耐心与专注。”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乔万卡表示自己在专注的创作中获得了心灵沉淀。她还从景德镇古老的技法中,窥见了传统在现代性中焕发的生命力:“技术很古老,但在这里,它可以呈现出一种现代化表达。”(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