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北井陉“千年瓷乡”:窑火里的古瓷新韵

甘陶河与绵河环抱中的南横口村垴子街5号,“燕赵老字号”井陉“庆源成”瓷号设计总监王唯同正为一批新赶制的“中山茶具”手工拉坯。这些在外观设计上融入“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元素的陶瓷茶具,代表着石家庄地域文化,深受来此观光的游客喜爱。

  始建于西汉的中国传统村落南横口,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下辖村。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制瓷历史的“陶瓷之乡”,曾是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井陉窑的主要窑址之一。现“庆源成”瓷号所在院落,即是始于清咸丰年间的南横口瓷窑老商号“庆源成”所在地。

 创烧于隋代的井陉窑,盛于宋金,烧造历史近1500年,却直至20世纪80年代方为人知。这个在装饰工艺方面颇具特色,与邢窑、定窑窑址距离约百公里的窑口,一直隐匿于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其产品常被误认作“土定”“定西窑”等。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井陉窑的发现者孟繁峰曾在受访时表示,与邢窑、定窑、磁州窑不同,井陉窑窑址大多处于太行山深山区,环境较闭塞,故而导致其发现时间最晚。

  2013年,“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横口的窑火自宋金始,至今千年不熄。“庆源成”瓷号延续着井陉窑的古法烧制和手工技艺,瓷器呈现出原始拙朴的素美。“我们研发出多种泥胎、釉料配方,同时创新器型外观,讲究粗泥细作,尤其部分注入相关文化元素的作品,成为热销的‘文创伴手礼’。”“庆源成”瓷号负责人于会明说,瓷号每年生产陶瓷2万余件,市场供不应求。

  以“庆源成”为代表,旧日南横口村民多以烧制瓷器为业。“20世纪50年代,不足千人的南横口村,却有窑口80多座。如今村中常住人口500多人,半数以上的人拥有制瓷手艺。”南横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风栋说。

  村中因此有了无数废弃的匣钵(注:烧制陶瓷的窑具之一),俗称“笼盔”。这些匣钵被村民们广泛应用于村中建筑。于是,这种由匣钵堆砌的墙体,成为南横口别具一格的标志。街巷内,匣钵墙、石头路、古窑、古瓷、古宅、古树,与环村的甘陶河、绵河相映成趣。

这里的窑口,是北方瓷窑典型的圆窑造型,俗称馒头窑。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井陉窑南横口窑址,是已发现井陉窑遗址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窑址。进入其内部一窥,曾经窑火旺盛的火膛、摆满瓷器的窑床都保留着原有风貌,让人遥想它曾经窑火生辉的年代。

  历史上属于太行古八陉之一的井陉,行路之苦有若蜀道。巧妙的是,南横口窑址距离甘陶河河岸仅百米,甘陶河与绵河相汇后的绵蔓河,为井陉窑瓷器外销提供了便利的水路。

  “井陉窑的历次考古发掘表明,最迟到金代时,井陉窑瓷器就已通过水路东出井陉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继而运销全国甚至海外。”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说,遂有《正定府志》记载:“真定府产瓷器,明时充贡出井陉。”

  坐落于南横口村中部,距甘陶河约五六十米的“燕赵老字号”井陉“陉山聚记”瓷号内,不少游客正带着孩子体验陶艺制作。30元人民币的体验价,让大部分游客感觉很“亲民”。

  “陉山聚记”瓷号负责人李怀林介绍说,体验者年龄从三岁至六七十岁不等。有外地游客专程到此制作公道杯,并亲手刻上朋友的名字,烧制完成后赠送给对方。

  对井陉窑独特装饰技法戳印点彩等颇有研究的李怀林,会不定期组织戳印技艺等专题活动,教授游客体验这些传统工艺。

  令李怀林欣喜的是,“陉山聚记”瓷号近年快速发展,这与2016年开始打造的南横口陶瓷水镇发展同步。每到节假日,体验者数量伴随当地客流增长常常“井喷”。

  陶瓷水镇主打古瓷水韵,旨在对南横口村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据介绍,井陉县投资逾2.5亿元,在南横口村建设陶瓷文化街、陶瓷文化中心等文旅项目,助力打造以“湿地和陶瓷”为主题的绵蔓河湿地旅游经济带。

 “白天游古村、品美食、赏民俗、制陶瓷,晚上可欣赏陶瓷水镇灯火水景、夜景。”陶瓷水镇运营企业河北弘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辉表示,非遗表演、文创市集等系列活动正陆续谋划展开,陶瓷衍生品、桨板赛事等新业态也在布局中,这里逐渐成为周边民众“微度假”“微旅游”的热门选择。

  随着南横口陶瓷水镇持续出圈,当地手作店、咖啡馆、民宿等均迎来大量客流,“人流量”变为“经济增量”。“村内山楂小院、太空舱等精品民宿经常一房难求,同时带动了陶瓷工艺品、餐饮等多个业态。”马风栋说,依托文旅产业,村集体每年收入逾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

  “近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南横口村作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村,集中实施了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焕发勃勃生机。”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维表示,为进一步传承陶瓷文化,留住历史记忆,井陉县将继续推动南横口村传统村落保护修复,完成明清古民居修缮、古窑恢复、水上工程提升等工程,形成陶瓷水镇特色文化圈层,唤起游客的乡愁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网

百余件郑商瓷在开封展出 传承商代青瓷文化

“丝路时代·中国符号——国瓷·郑商瓷特展”在河南开封启幕。

本次特展集中展示了百余件郑商瓷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原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郑商瓷由郑州大学教授阎夫立、李梅花夫妇在继承商代青瓷制作工艺和吸收“五大名瓷”精华的基础上首创,在釉色上采取以春天为主基调的绿色釉面,与其器型上的金色纹路形成搭配,感染力强。

图为参观者观赏瓷器。史长来 摄

  “自古以来,我国素有‘陶瓷之国’的美名,而‘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通道,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量的精美瓷器,使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特展策展人梁启明介绍,郑商瓷是以“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是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的‘后裔’,也是代表郑州商文化的新瓷种。

  据介绍,郑商瓷曾受邀参加中国上海、韩国丽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和其它大型国际文化交流展。

图为特展展出的瓷器。史长来 摄

  本次特展由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指导,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陶瓷研究中心、开封经开数字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主办。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2022年获批成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致力于建设文化开放先行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岸陶瓷艺术展开幕 180件陶瓷作品展中华瓷韵之美

6月1日,以“公望哲匠 心薪相印”为主题的两岸陶瓷艺术展在浙江杭州富阳开幕。

6月1日,180件两岸陶瓷艺术作品在杭州富阳展出。 郭其钰 摄

  现场共展出180件来自两岸的陶瓷艺术作品,不仅有当代陶瓷艺术品,还有珍贵的陶瓷文物。70余位两岸艺术家互相交流切磋,以陶瓷为媒促进两岸艺术文化交流,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

  此次展出分为“妙悟薪传”“器以载道”“千杯万盏”三个主题。其中“器以载道”展由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所构成,历史上五大名窑开创了制瓷“器以载道”的先声,亦是宋人“师古而不泥古”文化思潮下的创新实践。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叶国珍潜心研究南宋官窑四十年,是“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中华陶瓷历史文化艺术是海峡两岸一座十分重要的文化桥梁,当前两岸在传统陶瓷制作技艺方面已有相互借鉴,希望通过深入丰富的交流,推动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合作。”

  “千杯万盏”展名源自“酒逢知己千杯少”,该展览聚焦两岸陶瓷艺术家的杯器创作,展出品类涉及柴烧、紫砂、青瓷、釉下青花、釉上彩绘等。其中相较于瓷器的精美华贵,台湾柴烧作品更为古朴自然,别具美感。

  “柴烧是以木材燃料高温烧成,其自然散发的金属光泽,以及天然粗犷的落灰色,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分。台湾的柴烧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带动了独特的柴烧收藏潮流。”台湾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丘永祥希望通过此次艺术展,让两岸陶艺工作者了解柴烧方法,彼此分享经验心得,享受做陶瓷的乐趣。

  来自台湾彰化的邱榆芳是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的研究生,即将毕业的她选择来到富阳公望两岸圆缘园创业。她希望把两岸的陶瓷技艺和创意灵感相结合,让陶瓷艺术在年轻一代手中实现创新发展。

  据了解,此次艺术展系2024“公望富春”两岸文化交流周主题活动。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实现旷世合璧。为纪念这次“山水合璧”,此后每年这一天富阳都会举办“公望富春·两岸文化周”活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河北内丘:“对话”千年邢白瓷

5月15日,邢台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在邢窑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刘继东 摄

  近日,邢台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师生走进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的邢窑博物馆,了解邢窑发展历史,拍摄双语视频,向世界传播邢窑文化。

  邢窑,始创于北朝,发展于隋,兴盛于唐,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内丘县在唐代是生产白瓷的中心窑场,并与越窑青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系。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邢瓷器物绘画展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邢窑、了解邢窑,弘扬邢窑文化,传承和发展邢窑陶瓷烧制技艺。(文/张鹏翔)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启幕 助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福州5月9日电 (记者 龙敏)2024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9日在福建福州启幕,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吸引了50多个地方特色展团集中展示,12万余件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参展,助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5月9日,2024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建福州开幕,集中展示工艺美术从业者创作的陶瓷、雕刻、织绣、水晶、香器漆器等全品类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图为福建德化白瓷展区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为推动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本届展会首次打造了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展区。近百位工艺美术大师将工作台搬到了展厅中,剪纸、拉坯、雕瓷、缂丝、面塑、泥塑、点蓝……打造“百工竞艺的‘非遗’盛宴”,让观众面对面了解传统“非遗”技艺。

  在福建展团,156家工艺美术企业和大师工匠工作室参展,展品涵盖泥塑、陶瓷、木雕、雕漆、寿山石雕、砚雕、贝雕等多个传统工艺门类。

5月9日,2024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建福州开幕,集中展示工艺美术从业者创作的陶瓷、雕刻、织绣、水晶、香器漆器等全品类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图为岫玉雕刻作品《物阜年丰》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来自广西北海的石女士现场体验了“惠安影雕”的制作技艺,“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不易,力量的控制要掌握好,更要有耐心。”已从业超30年的影雕工艺员吕婷燕介绍,“惠安影雕”就是在石头上刺绣,要根据明暗来雕,要有立体感。

  在浙江展团,参展商叶其丹忙着推广夹缬文创产品。他说,夹缬是中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曾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但近年来一度面临即将消失的窘境。

  “我们做了很多创新,比如应用到手机、背包、袋子、铅笔盒上。”叶其丹说,希望能通过此次展览更好地宣传推广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古老的夹缬推荐给年轻一代。

  2024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是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为期四天,中国工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国玉石器”百花奖“评选等多场活动将同期举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瓷都盛宴”亮相京城 15道“地标”特色美食打造舌尖上的“德化乡味”

4月21日,北京福建会客厅·闽物之美——德化美食美器推介活动在北京福建大厦举办。作为子活动,“一县一桌菜·德化篇之‘瓷都盛宴’”北京品鉴周活动同步举行。15道德化“地标”特色美食悉数亮相,现场制作、展示、品鉴,参会嘉宾感受德化陶瓷气韵,品尝德化美味佳肴,领略世界瓷都的瓷光山色。

据悉,“一县一桌菜·德化篇之‘瓷都盛宴’”北京品鉴周活动,由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指导,德化县人民政府主办。

过水捞熟的面线和少量德化农家酿造的红酒拌制而成的红菇拌面线,滑嫩爽口,补血养气,营养丰富,茶油坛香羊肉、茶油煎鲶鱼、芋头粉蒸肉……在现场,德化本土厨师团队当场烹饪,所用食材也都从德化当地精选后运输进京。经过厨师一番切炒颠烹,厨师们将美食巧妙地点缀在精美的德化白瓷器皿上,形成了视觉和味觉俱佳的“瓷都盛宴”。

德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赐予了德化丰富的原生态食材,朴实热情而充满智慧的德化人民将这些珍馐制作成了一道道美味招待八方来客。“一县一桌菜·瓷都盛宴”品鉴菜,食材甄选德化天然乡土食材,餐具器皿选用德化生产的高品质精美陶瓷餐具,打造了一桌“色、香、味、形、器”集全的“瓷都盛宴”,实现了美食与美器的完美融合。

德化,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县域旅游潜力百佳县。近年来,随着德化旅游业的发展,地方特色乡土菜、风味小吃凸显出它的独特魅力。以德化地方绿色、健康、环保的土特产为主要原材料,德化人创造出“家里家乡家常味,土烹土调土气息”的乡土菜已是声名鹊起。

德化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三黑三黄三宝”等优质维色生态食材,培育了1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一,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围绕“三黑三黄三宝”等特色农产品,研创药膳养生、生态菜肴、民俗餐饮等特色美食,连续举办三届“原味德化”美食节,开展“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名宴”等评选,打造舌尖上的“德化乡味”。

4月19日至4月23日,举办“一县一桌菜·德化篇之‘瓷都盛宴’”北京品鉴周活动,旨在通过美食品鉴、现场互动等形式深入展示闽南传统美食文化,深度挖掘、保护和促进闽南风味历史文化传承,传承创新传统小吃美食制作技艺,推动德化菜吸收创新,繁荣餐饮市场,引导消费升级,不断提升德化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助力德化美食走出去,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来源:东方网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启幕

北京4月3日电(记者 高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开幕式日前举行。

  据介绍,近年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举办了两次特展,2022年举办“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2023年举办“攻金之工:亚欧大陆早期金属艺术与文明互鉴”,通过大量文物的展示,先后呈现了“火与砂”创造的玻璃艺术、“火与金”创造的金属艺术。今年两馆再度合作,呈现“火与土”创造的早期陶器和晚期瓷器艺术,从而与前两展一起,实现策划“火与文明三部曲”展览的学术构想。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启幕。展方供图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以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约270件陶瓷类文物为主,时间维度将跨越6000年,空间维度将包括古代亚欧大陆和古埃及,根据展品数量和来源地的分布情况,按区域划分为古代近东地区、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区域、中亚的晚期彩陶、伊朗伊斯兰前期、东亚和东南亚7个单元。

  虽非全景式呈现,观众却可从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展品中,欣赏其制作工艺之精美,又可从独具匠心的各种造型中,窥见中国之外从早期陶器到晚期瓷器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交流互鉴带来的文化交融和社会进步。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启幕。展方供图

  在中国先秦时期记录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周礼·考工记》中,将与陶器制造相关的工种称为“抟埴之工”,汉郑玄注曰“抟之言拍也;埴,黏土也”,意即以黏土捏制陶器的坯,这是陶器制作的首要步骤,也是本展主题的出典。

  展览将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13号展厅展出至2024年7月31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青瓷百咏”花开杭州 百件诗书画印瓷一展非遗魅力

“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开展。郭其钰摄

杭州3月4日电(郭其钰)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杰出的历史名窑。其始于三国两晋时期,传统烧制融合了南北制瓷技艺,集青瓷技艺之大成。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填补了人类非遗中陶瓷类的空白。

现场展出的青瓷作品。郭其钰摄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100幅书法、100幅绘画、100方印章、100幅拓片,以工艺美术的创新转换实现跨文化、跨区域的交流表达。

观众欣赏青瓷作品。郭其钰摄

  “青瓷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既是技艺的结晶,也是文脉传承的见证。此次展出的100件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青瓷匠人的心血和汗水,都讲述着一个关于技艺、关于生活、关于时代的故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会长陈爱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展示和传播青瓷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热爱青瓷艺术,推动青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展览总策划、《家风·孝道》系列丛书主编韦一介绍,“青瓷百咏”项目是该丛书继“孝道百咏”“兰花百咏”“天使百咏”等文化工程后推出的第四个“百咏项目”,旨在将青瓷文化、兰花文化、家风文化巧妙融合,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龙泉市党委政府、行业协会、百名青瓷大师、民间力量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创新传承发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