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桃瓶”文创产品引发“不尊重历史”争议?上海博物馆回应

上海7月10日电 (记者 王笈)近日,上海博物馆一款以“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简称“蝠桃瓶”)为元素设计的冰箱贴引发“不尊重历史”的争议。

  记者采访馆方后获悉,近年来,上博以“蝠桃瓶”为元素开发了40余种文创产品,发光冰箱贴只是其中一种,以响应广大观众对冰箱贴的青睐,“为了更好表现陶瓷的莹润和光泽感,开发团队对‘蝠桃瓶’冰箱贴设计了内置灯光”。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 供图

  是否“消费文物苦难史”?

  7月7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文创区购买了一款“蝠桃瓶”冰箱贴。该网友认为,这款冰箱贴的“发光功能”与“瓶底开孔”设计,与蝠桃瓶流落海外期间被填埋沙泥、改装为灯座的特殊经历形成了令人不适的呼应。此言论引发争议。

  “蝠桃瓶”为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鼓腹撇足,形似橄榄,蝙蝠如粉蝶展翅翻飞,代表了清代粉彩的最高技艺。

  据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张东介绍,“蝠桃瓶”曾被美国藏家奥格登·里德收藏了四十余年,短暂作为台灯底座置于客厅内。“因时间太过久远,我们现在无法知道这件‘蝠桃瓶’是如何流传到他们家族的,但是奥格登·里德家族非常喜欢中国瓷器,家中有许多相关收藏。把‘蝠桃瓶’改成台灯底座应是他们觉得它太美了,想要更加凸显它的艺术价值,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件有如此高价值的文物。”

青花博古图笔筒改装盖杯,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 供图

  事实上,中国瓷器在海外的使用与改装有着长久的传统。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刘朝晖指出,在中东,中国瓷器被镶嵌宝石,成为珍宝;在欧洲,中国瓷器作为贵族喜好之物,也会根据本地的审美风尚、生活需求,被重新装饰和加以改造,这种现象颇为流行。比如加上金属镶嵌,以保护易碎的材质,适应当地的使用习惯;或者利用附件的装饰性,使之与欧洲室内装饰风尚相呼应。同样,中国也会对西洋器物加以改装,以适应本地的需求,比如清宫对欧洲的珐琅加以改造和利用。

  至于“蝠桃瓶”为何曾被填埋沙泥?馆方专家透露,根据奥格登·里德家族后人所说,由于家中养狗、担心其不小心撞倒瓶子,所以家族成员从花园里挖了一些沙泥埋入瓶子下部,瓶子上部则塞了一些旧报纸。张东解释说,“蝠桃瓶”形同橄榄,重心在中央部分,因此要增加底部重量,才能让瓶子更具稳定性。这件“蝠桃瓶”的保存状况非常完好,几乎没有什么损伤,可见是被精心呵护过的。

以“蝠桃瓶”为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 上海博物馆 供图

  “蝠桃瓶”文创开发已有20余年

  记者了解到,“蝠桃瓶”入藏上海博物馆后,围绕其开展的文创开发已有20余年历史。

  2002年,“蝠桃瓶”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图录之中,引起了诸多收藏家的兴趣,其中就包括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她以4150万港币拍得此瓶,创造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2003年,张永珍决定将此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馆方专家表示,该馆围绕“蝠桃瓶”开发过丝巾、卡套、包袋、笔记本等几十种文创产品。“现在各大博物馆都在利用自己的馆藏文物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去年开始,大家对冰箱贴特别感兴趣,主要有旋转、流沙、发光三种类型。我们选择开发发光冰箱贴,是因为‘蝠桃瓶’的花纹很好看,有了灯光可以让观众看得更清楚。”

  上海博物馆方面表示,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上博始终尊重历史,了解文物特质,并征询了捐赠人的意见。今后将继续秉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创作理念,积极聆听观众意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回应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学者受访时表示,近年来,“博物馆热”与“文创产品热”相互带动,文创产品成为博物馆即时参观和延续体验的重要组成。一方面,文创产品实现准确、有效、正向的内容承载愈发关键,要求把握设计研发、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性,真正讲对、讲好文物故事;另一方面,公众也应当更客观地去看待文物的历史,不要让专业释读权让位于个人片面或情绪化的解读。(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圈粉”海内外

深圳5月23日电 (张璐)正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上,各具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展品亮相,吸引八方来客,“圈粉”海内外。

5月23日,广东深圳,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示多款中国非遗产品。 张璐 摄

  在山西河津市龙门吕氏砖雕琉璃有限公司展位,关公、醒狮、孙悟空……小巧别致的琉璃冰箱贴,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

  吕氏琉璃烧制始于明代,制作技艺复杂,要经过选泥料、雕刻、烧制等16道工序。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公司销售经理冯奇介绍,公司以传承吕氏家族砖雕琉璃技艺为特色,近年设计和研制一系列琉璃文创产品,开拓海内外市场。

  “运城是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故乡,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冯奇表示,在本届文博会上,许多观众前来购买产品,还有不少境内外展商和采购商慕名而来洽谈合作。

  一艘精心打造的特色展陈装置“江右之帆”在本届文博会江西馆亮相,满载陶瓷、宣纸、中草药、典籍、布匹等极具江西特色的文化瑰宝,成为观众的“打卡胜地”。

  “我们这次带来了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江西非遗的魅力。”江西馆工作人员熊娟娟介绍,本届文博会上,江西参展企业带来2000多件有着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目前已售出多件,还有采购商提出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的意向。

  “我们这次带来了‘春碗’,这款产品以经典‘正德碗’为造型,碗身环绕五种不同书法风格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销售主管查启强表示,今年以来,该款产品已经销售大约8万套。本届文博会也收获不少海外的意向订单。

5月23日,广东深圳,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示多款中国非遗产品。 张璐 摄

  查启强指着“春碗”及其衍生的文创产品介绍,产品装饰采用青花斗彩工艺,将“贴窗花”“舞狮”“舞龙”“放鞭炮”“团圆饭”“看大戏”六大春节年俗融入,不仅展现中国春节的热闹场景,更传递出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明理念。

  随着唐卡艺术不断“出圈”,唐卡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本届文博会非遗·老字号·工艺美术展馆,不少观众在内蒙古云殊商贸有限公司展位挑选产品。

  该展位负责人张越介绍,本届文博会上,公司推出限量版装裱唐卡,展现传统唐卡的艺术魅力,融入现代审美与创新元素,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张越表示,云殊唐卡目前已远销北美、北欧地区,本届文博会也销量喜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唐卡,爱上唐卡,进一步发扬传承唐卡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故宫文创活动亮相纽约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5月19日电 (记者 廖攀)“生生不息——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邮票首发仪式暨文创主题展”1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耿爽、联合国副秘书长哈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纽约办事处主任明钦伯格、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参与故宫文创活动。

当地时间5月19日,“生生不息——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邮票首发仪式暨文创主题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图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耿爽(右二)、联合国副秘书长哈雷(右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纽约办事处主任明钦伯格(左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左一)手持邮票合影。 

 耿爽表示,历经岁月洗礼和历史积淀,故宫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符号。为庆祝国际博物馆日,联合国邮政发行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一百周年邮票,为世界感受故宫风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以邮票为媒介,以联合国为平台,架起交流互鉴之桥,通向美美与共、生生不息的新世界。

  哈雷代表联合国欢迎故宫博物院代表,肯定故宫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祝贺故宫百年诞辰并庆祝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发行故宫百年主题邮票。

  王跃工表示,此次活动以“生生不息”为主题,通过文创载体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六百年紫禁城的文化积淀,成为推动全球文明互鉴的时代力量。”

  联合国邮政管理局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发行“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别事件版张邮票。这是联合国邮政首次为单个博物馆发行邮票。整版10枚邮票以“花卉”为主题,精选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及建筑中的梅花、桂花、牡丹等经典纹饰,涵盖绘画、家具、陶瓷、建筑等品类。邮票设计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工艺,既展现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也以全球共通的寓意图案传递美好愿景。

当地时间5月19日,“生生不息——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邮票首发仪式暨文创主题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图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耿爽(左二)、联合国副秘书长哈雷(左一)等参观主题展。

 同期举办的“生生不息”主题展由故宫博物院与联合国中国书会联合举办,以“万物相生”理念,构建文化体验空间。视频先导片《生生不息》串联紫禁城六百年变迁与故宫百年历程;《天宫玄音》现场演奏,传统笛箫与电子乐碰撞出文明传承的时代强音;绿色环保文创、残疾人文创、非遗花丝工艺饰品等文创产品集中亮相,直观呈现文物保护与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结合;观众还可参与书写首日封、试戴工艺饰品,体验故宫彩妆等互动活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用绣花功夫“唤醒”古城 景德镇城市更新做对了什么?

景德镇11月20日电(杨宏伟)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涵盖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陶瓷工业遗产,保留着国际“瓷都”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唤醒”这座古城,需要下绣花功夫。

  中建一局华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鑫丹介绍,中建一局早在2016年就介入了陶阳里的更新和修缮工作,8年间,陶阳里入选了2023年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典型,但对它的“精雕细琢”仍在继续。

  景德镇的古城不是千篇一律的“全国连锁古城”,漫步其中,墙上抚摸的、脚下走过的是数百年前的原始窑砖。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执行经理吕小龙介绍,这些原始窑砖很多是从拆迁住户的家中一块一块收来的,“整砖上墙、碎砖落地”,平均每平方米大约铺设140多块大小不一的砖块,有的还带有釉面,让视觉更加丰富。

  杜鑫丹说,由于街区内建于明朝、清中晚期及近代时期的民居数量庞大、各有特点,改造需求不尽相同,既不能“一刀切”全部拆除重建,也不能像套板一样制定施工方案,必须根据每一栋的特点,为每一栋制定专属的修缮方案。在张杰、朱锫等知名建筑大师的指导下,项目组最终用“保原貌、微改造、做精品”的思路对古城进行民居街区修缮、御窑厂遗址保护搬迁、御窑提升、景德镇博物馆建设,以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最大化实现“保护第一,修旧如旧”。

图为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彭家下弄

  为了给游客提供整体化的舒适体验,项目组巧用“隐藏式”改造。巷子里的“路中青麻石”还原了当时独轮车行驶运输的场景,同时也是隐藏式排水系统的一环。其巧妙之处在于,在青麻石下层加入碎石层、混凝土层等,并在路面左右两侧设置排水沟,利用陶阳里路面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势,达到天然雨水自排的效果,解决路面积水问题。

  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街区,古韵扑面而来的同时,却不见任何现代灯具,也没有一根裸露的电线。项目团队采用“见光不见灯”手段,利用外墙+木体系、瓦屋檐+牌匾体系、老窗台组合+局部景观绿植体系,通过对灯管线路的砖缝隐藏、仿照窑砖外形制作灯具等方法,将灯管隐藏起来,将现代化的观感干扰降到最低。

  陶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熊洪华介绍,更新后的街区业态更加丰盈,街区内部重新划分出书屋、民宿、工作室等多种功能,近一年来,街区先后组织了陶阳庙会、开窑节、烟火美食节等各类主题活动超400场次,带动集团的文化旅游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73亿元。截至今年10月,已有320万人通过线上小程序预约参观陶阳里,总接待游客达到了511万人次。

  陶阳里的改造找准了陶瓷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点,通过把人文、科技、时尚等元素融入陶瓷文化,发展文旅新业态,实现了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成功转型。据悉,目前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申遗工作已经展开,为助力街区申遗成功,街区的有序修缮保护与品质提升工作还在继续。

  如果说陶阳里是景德镇的“历史回忆录”,那么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则代表景德镇的向“新”力。陶溪川文创园区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主持规划设计,日前刚刚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国际设计奖城市设计组最高奖——优异奖(Merit Award for Urban Design)。

  过去的陶溪川是一片老旧厂房。通过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环境营造四个环节,现在的陶溪川已经成为“没有游客能空手离开”的打卡地。夜幕降临后,一个个摊位铺满街道,当地学子和“景漂”陶瓷手作人汇聚在此,展示着表达自己个性和审美的陶瓷作品。原创手作的古朴、素雅、荒诞、滑稽等特质,打破了游客对景德镇陶瓷的传统印象。每年春秋季节,这里的“春秋大集”还会汇集世界各国的陶艺师和游客。

  据统计,2024年1至10月,景德镇市共计接待游客564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49.21亿元。2023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861.25亿元,陶瓷规模企业数达240家。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各类陶瓷技能人才约4.4万人。

图为陶溪川文创园区夜景

  张杰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时称,一些老城改造会出现业态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使得项目变成负资产的问题,他在十几年前就将DIBO(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引导城市更新工作的构想实践在了景德镇的项目设计中。他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经济需求、消费和文化等特点,城市更新需要认真研究当地的需求、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和周边人群等区位条件。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原文博会文创产品受青睐 专家建言丰富消费体验

河南鹤壁11月15日电 (记者 韩章云)AR扫码看浚县泥咕咕“动起来”、AI剪纸许愿机输入文字即能打印一张剪纸风格图片……15日,为期4天的第十一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中原文博会)正在河南鹤壁举行,新款文创产品频频亮相备受青睐。

11月14日,河南鹤壁,顾客在第十一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参观

 本届中原文博会吸引了1400余家文化企业参展,着力打造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和企业交流平台。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各地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其中,非遗成为各地文创产品研发的“热土”。泥塑、瓷器、剪纸、绘画、布艺等中国传统工艺,经创意包装,以文具、服饰、食品、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呈现,不仅可观可感,还能穿戴上身、入口品味,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

11月14日,河南鹤壁,第十一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出的浚县泥咕咕。

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尤努苏·萨伊迪·利科科被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浚县泥咕咕吸引。拿起一只小鸟造型的泥塑,他从鸟尾处的小口吹气,“咕咕咕”的声音让他感到惊喜,“很像小鸟的声音,这很有趣”。

  鹤壁被称为《诗经》的故乡,展会前期,“中原文博会纪念版流沙票根”走红网络,流沙缓落,《诗经》浮现,十分梦幻,成为本届中原文博会的文创“爆品”,备受青睐。

  近年来,中国各地文创产品研发热度空前,“爆品”频出。例如北京的凤冠冰箱贴、藻井冰箱贴被网友称为“最难‘抢’的文创”。那么,文创“爆品”何以备受青睐?

  “文创产品吸引消费者买单,除好的创意,也需创新呈现方式。”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郭广新认为,如依托网络游戏、沉浸式演出,利用AI、AR、元宇宙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不仅能让消费者找到情感共鸣,还能丰富消费者的体验。

  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杨德林以陶瓷为例介绍,河南拥有汝瓷、钧瓷、唐三彩等众多名瓷及窑口遗址,文创产品可以很好地实现艺术陶瓷生活化,生活陶瓷艺术化。

  上海好励文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缪仁好认为,文创“爆品”具有阶段性,除本身创意外,更需媒介推广,其中,消费者的体验式推广最为重要。“消费者把某地文创产品带回去或者送出去,起到二次传播、二次消费的作用,他们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某地文化,这种大文旅效应才是真正的‘爆品’。”(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博文创冰箱贴走红:“一冠难求”带来了什么?

 近段时间,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火了——开售至今3个半月时间,两款“凤冠冰箱贴”共售出14.5万个,一跃成为近20年来国博当之无愧的文创“销冠”。

  因为设计精美新颖、宜赏宜藏,国博7月一推出“木质凤冠冰箱贴”,首批3000件产品一天半内就售空。9月底,国博推出“AR金属凤冠冰箱贴”,再次受到观众青睐,开售当天2小时就售出2300件。

  鉴于产品供不应求,自8月13日开始,国博采取每日限量发售措施,随生产销售情况动态调整。

左图为木质凤冠冰箱贴,右图为AR金属凤冠冰箱贴(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介绍,两款冰箱贴所有工序都需安排固定工人制作,导致生产周期较长。不断提升产能同时,出台限购措施也是防“黄牛”倒卖的一种手段。

  “爆款”文创产品刺激着消费者需求,带动了产业发展。“随着凤冠冰箱贴持续销售火爆,产品制造厂家的生产规模和用工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增加了相关岗位供给,也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增收。”廖飞告诉记者,木质凤冠冰箱贴预计一两个月内日产量可达5000件,AR金属凤冠冰箱贴已经从1家代工厂发展到3家代工厂,日产量已达5000件。

  不只是冰箱贴,围绕“凤冠”这一IP,国博又陆续开发了笔记本、徽章、雪糕等10余款系列产品,均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介绍,今年国博文创总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幅接近60%,直接解决社会就业人数超千人。

  文创产品的持续热销,进一步拉近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吸引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一睹文物本身的风采。

  位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明清展厅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成为目前国博唯一需要排队参观的展品。暑期参观旺季时,队伍最长可达百米;国庆过后,国博观众预约需求依旧旺盛。数据显示,10月8日至10月28日,国博参观人数达34.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0%。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近年博物馆文创出圈的现象比比皆是,说明文创冰箱贴已超出其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一种流行符号,记录旅行足迹,承载文化记忆。

  廖飞说,国博将持续推动展览工作与文创开发协同发力,充分满足观众在参观展览之余“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美好愿望,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美学价值。(记者杨湛菲、徐壮)

来源:新华社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举办

新华社厦门10月31日电(记者颜之宏)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0月31日在厦门举办。此次文博会集中展示台湾茶、漆艺、少数民族工艺、设计IP、文旅消费品等多个领域的文化产品,共吸引300余位台湾客商参展。

 10月31日,客商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区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颜之宏 摄

  “这次见到很多做传统文化的老朋友,我觉得两岸同胞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世界都感受到我们文化的魅力。”已经六次前来参加海峡两岸文博会的台湾乱针绘绣协会理事长姚翠华说。在她的展台上,针织刺绣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两岸客商不时驻足询问。

  除传统的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外,本届文博会还首次举办文博IP授权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20余家博物馆藏机构参展,集中展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商业价值的文博IP。

10月31日,客商在展会上体验蟳埔簪花。新华社记者 颜之宏 摄

  “我们这次带来了22个品类的90款文创产品参展。”河南博物院参展工作人员徐蕾介绍说,他们带来了“非遗来潮”“华服来潮”“豫来豫潮”等多个文创品牌,希望能够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将河南博物院丰富的文博IP带给海峡两岸的合作伙伴。

  记者了解到,本届文博会创新采用“2+3+N”办展模式,精心打造“文化产业综合成果展”“城市印象主题展”2个综合主题展区,同时开设“海峡两岸文博IP授权展”“海峡两岸高校设计展”“海峡两岸工艺美术精品展”等3个专业专题展区,并在大会期间举办对接会、签约会、互动体验、文博大讲堂等“N”场系列活动。

 这是10月31日拍摄的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台湾大师工艺馆。新华社记者 颜之宏 摄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由中共中央台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和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承办,将持续至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