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百年守护传文脉 继往开来谱华章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故宫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以物述史,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发展历程。

此次大展,从馆藏195万余件文物中遴选出书画、青铜器、玉器、陶瓷以及古代宫廷乐器等200件套国宝珍品,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采用文物与档案“明暗双线”的叙事手法,以“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篇章构建起一部立体、生动的故宫百年史。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朱鸿文:百年大展的主题就是对故宫古建筑群及其藏品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守正创新、活化利用,让故宫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在午门展览的核心位置,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震撼亮相。它曾在战火中流散,几经辗转,最终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得以重返故里,得到最精心的守护。从昔日皇家私藏,成为今日人民共享的文化瑰宝。同样牵动人心的,还有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作为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1958年国家将其从香港购回,藏入故宫时已有多处残破。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许彤:上面有大小破洞应该有300多处,经过了修复专家孙承枝老师凭借60余年的修复经验,通过揭裱、修补、全色又重装等,最终让古物可以说是国宝重光,然后获得新生。

东晋王珣的《伯远帖》,是王羲之家族的唯一真迹传世,其回归之路同样充满艰辛。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收购、各方捐赠等方式,入藏的28万余件文物,极大丰富了故宫收藏体系,更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以及故宫博物院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崭新面貌。

展览中,还特别设计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凝视”,两千多年前的青玉兽面纹璧,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与清代的金瓯永固杯,一字排开。他们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寄托着国家永固、人民安康的美好祈愿。

从“一脉文渊”的薪火相传,到“百年传承”的聚散离合,再到“万千气象”的守正创新,这场大展不仅让我们看到文物之美,更让我们读懂了守护之艰辛与传承之不易。走过风雨百年,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故事

来源:央视新闻

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清理

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从清室善后委员会到故宫博物院,从抗日战争期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进入新的世纪,始终没有停滞过。其中1949年前,清理了3次;1949年至2010年,共开展了4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清理是1954年至1965年。用6年时间对全院收藏的所有文物,逐殿逐室进行全院文物的清点、鉴别、分类、挪移并抄制账卡。再历时5年,对藏品进一步鉴别定级,建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总登记账,并核实各文物专库的分类文物登记账,物、账相符,基本做到院藏文物有底有数。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繁复的工作。当初面对清宫堆积如山的物品,以及藏品中玉石不分、真赝杂处的状况,有人担心50年也干不完。但是故宫人仅用10年时间就基本完成清理,并制定了有关保管工作的规定和办法,使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在这次整理中,从次品及“废料”中清理出来的文物多达2876件,其中一级珍品就有500余件。例如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过去被认为伪作,经鉴定,实为赵佶真迹;商代三羊尊,重百余斤,一直被认为是伪品,不被重视,存放在缎库,1957年整理时发现,经唐兰先生等院内外青铜器专家共同鉴定,认为是一等精品;发现账上没有的瓷器中不少是宋哥窑、官窑、龙泉窑的珍品,如哥窑葵瓣洗,龙泉窑青釉弦纹炉等。

这些珍品在过去数次清点中未被发现,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溥仪出宫前,被清室人员藏在天棚、屋角、椅垫或枕头里;有的是在宫内储存时,被认为是次品、赝品,搁在次品堆中,一直湮没无闻;还有些是与非文物混在一起,长期未能区分,等等。

第二次清理是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次整理的主要任务,是把库房中过去还没有完成和没有做好的继续做好。

第三次清理是1991年至2001年。1990年故宫博物院地下库房第一期工程竣工,1997年第二期工程建成。从1991年起,10年中,60%的院藏文物从地面库房搬入地下库房。故宫博物院先后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核查文物数据,登录文物信息,为进一步摸清家底,实现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

经过几代故宫人的整理、鉴别、分类、建库,故宫博物院基本上做到账目比较清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于宫廷藏品及遗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存贮分散,以及过去对文物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虽然进行过多次清理,但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到底有多少,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第四次清理是2004年至2010年。随着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的开展,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持续7年时间的大规模文物藏品清理。清理从文物账、卡、物的“三核对”开始,包括点核、整理、鉴定、评级等一系列工作。经过7年认真辛苦地工作,故宫博物院终于弄清了家底!

审慎地整理“文物资料”是这次清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物资料”是故宫博物院当年评定文物等级时,对于认为不够三级文物又具有文物价值、即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藏品的称呼,有10万多件,门类繁杂。列为“资料”有多种原因,有些是因为伤残,也有些是对文物认识上的局限。例如2万多件清代帝后书画,过去认为帝后不是艺术家,其作品水准不高,而全部列为资料。再如清代“样式雷”制作的“烫样”,是遗留下来的珍贵的皇家建筑模型,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达83件,也曾作为“资料”管理。这次清理中,对这十万多件资料进行认真整理、鉴别,凡是符合文物定级标准的,都登记进入文物账并定级。

故宫博物院的一级文物,大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所鉴定,受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一级品中有部分文物存在水平不够,或者经过反复鉴定确定为伪品的藏品,需要降级;二级文物中又有一些需要升级为一级文物。另外有一些宫廷文物,因为过去对这类藏品价值认识不足,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级。

至2010年12月底,经过7年全面系统的普查整理,真正做到实物和藏品档案一一对应。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精确到了个位数,为1807558件(套),珍贵文物达到93.2%,占全国公共博物馆和文物收藏机构所藏珍贵文物总量的41.98%。其中,古籍文献60万件,瓷器36.6万件,织绣18万件,铜器16万件,书法7.5万件,绘画5.3万件等。这是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在文物藏品数量上第一个最全面、最准确的数字。

故宫博物院在文物藏品清理的基础上,陆续编印了《故宫文物藏品总目》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利于社会各界对故宫博物院文物保存状况的监督。为了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故宫藏品的精妙,满足人们的观赏、研究等不同需求,故宫博物院还编辑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从180余万件藏品中精选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15万件,按照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类别分26编500卷陆续出版。这是一项需要长时期努力的文化建设工程,是与故宫博物院文物的整理、研究结合在一起且互相促进的工作。

来源:光明日报

故宫博物院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次合办多媒体专题展览

香港5月14日电 (记者 韩星童)由故宫博物院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专题展览“‘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13日揭幕。这是故宫博物院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次联合举办的多媒体专题展览。

5月13日,“‘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在香港揭幕。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供图)

  此次展览以“纹样”为主题、“沉浸”为核心,提取故宫博物院建筑、陶瓷、织绣等文物上的传统纹样,结合数码创新技术,为观众呈现中国传统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当代艺术诠释,让观众以全新视角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展览将于5月14日至10月13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罗先良表示,此次故宫博物院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次联合举办多媒体专题展览,希望共同致力于将中华文化的瑰宝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罗先良期待以数字技术为舟楫,推动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破浪前行。

5月13日,“‘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在香港揭幕。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供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主席孔令成表示,中华传统纹饰历久弥新,此次展览善用科技,将文物和建筑的纹饰化静为动,引领中外观众沉浸于传统美学之中。未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继续与故宫博物院并肩,通过创新的策展方式弘扬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独特优势。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故宫院长王旭东详述:百年博物院的全球文明倡议践行之路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在3月15日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两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于3月14日在《中国日报》刊发署名文章,指出自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国际对话交流合作的创新模式,努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中文全文如下:

故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更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标志着曾经的皇家禁苑历史性地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馆。百年来,故宫博物院始终肩负着守护中华文明瑰宝,促进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当今世界,增进文明对话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国际对话交流合作的创新模式,努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一、典守珍护,以国际标准筑牢文物保护基石

文化遗产保护是文明传承和交流互鉴的根基。为应对气候、社会、体制机制等变化中产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新问题,故宫博物院积极搭建标准化组织,实施零废弃项目,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化合作。

故宫博物院于2022年启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在全面总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国标文件为指导,构建以技术标准为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遗产保护标准体系,整体提升遗产保护技术与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改进、效益增长、成果转化。2024年,全球首个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ISO/TC 349)获批成立,秘书处落户故宫博物院,我院同时担任首届主席。这为我国在遗产监测、评估和保护修复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带来新契机。此外,我院自2020年起推行“故宫零废弃”项目,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遗产保护,还召开世界遗产地绿色发展圆桌会议,参加2021至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向世界展示中国遗产地绿色低碳发展成果,为全球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应对贡献中国智慧。

二、学术立院,以开放理念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事业不断前行的核心,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支撑。我院始终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开放包容的理念构建国际学术交流机制,推动世界文明共同发展、整体进步。

我院拥有多样化的科研平台,其中“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旨在建设文物保护技术领域多学科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的国际平台,它在对外共享仪器设备的同时,探索文物高清采集与多元检测数据三维融合展示技术,在三星堆和新疆建立工作站,充分发挥高质量汇智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

我院与多国开展联合考古,自2014年起,故宫考古学者以环印度洋贸易为轴心、以陶瓷考古为抓手,先后在印度、肯尼亚、阿联酋等地区开展考古,展示中国考古学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为理解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新视角。

人才交流培养方面,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和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合作成立培训中心,2024年在澳门揭牌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创立并启动两批“太和学者”项目,通过培训和互访构建平等对话新局面。同时,通过“太和论坛”“‘文化+科技’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国际论坛和学术会议,吸引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共同推进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事业。

三、开放交流,以国际视野搭建展览展示平台

展览展示是博物馆推动文化交流的最直观形式。故宫博物院以丰富的院藏文物为基础,积极举办中外文化交流展览,以宽广胸怀推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国际化展览展示平台,共享文化成果、共促交流对话。

2012年以来,我院先后组织50余次赴境外文物展览,参与20余次境外展览,在全球形成了极受欢迎的对外宣传品牌。同时,积极引进境外展览,与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引进精品展览18次,促进文化“双向互动”。例如,2018年,大型国际文物展“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展出,高质量的展出内容与展览服务被《华盛顿邮报》评为“一流的展览”。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成为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展示平台。2023年3月15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当天,我院与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合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开幕。该展是截至目前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2024年举办的沙特“埃尔奥拉”、伊朗“璀璨波斯”,以及“历史之遇”联展,聚焦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成为我国外交重大成果在文化领域的直接体现。

四、教育传播,以跨界创新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教育和传播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故宫博物院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以跨界合作、公众教育、文创产品等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阐释传播的新路径。

我院与众多社会机构跨界融合,打造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舞台剧《只此青绿》《甪端》等众多文化产品。尤其是根据院藏宋代《千里江山图》编创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已在全球演出近700场,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

故宫教育项目自2016年起已输出至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目前正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开展故宫文化遗产海外传播合作项目,实现更准确的跨文化阐释和更广泛的教育传播。

文化创意产品也是对话国际的媒介之一。2019年来,我院参加品牌授权展等国内外交流活动23次。2023年杭州亚运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我院两次与“中国之家”合作,以文创和数字化手段展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为加强中外文化与体育交往贡献力量,不断扩大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两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也迎来建院百年。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使命,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方式与内容,持续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我们将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展览展示为窗口,以教育传播为纽带,争做全球文明倡议的忠实践行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

故宫博物院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于2023年9月2日至11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

  9月1日上午,展览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林钟乐,原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以及国内外参展单位代表、在京文博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相关学会、协会及基金会代表、专家学者、故宫博物院班子成员出席开幕式。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借展单位代表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俄罗斯文化历史部“彼得一世冬宫”部门负责人谢尔盖·尼洛夫,展览联合推广方代表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李运,展览公益支持方代表龙湖集团高级副总裁、龙湖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宋垚在开幕式上致辞。著名主持人康辉主持开幕活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此次举办“茶文化特展”,正是为了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以茶载道,阐释崇尚和谐的中华“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传说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浙江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山东战国墓葬出土了距今约2400年的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是已知最古老的饮茶实证。自汉代以来,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逐步形成食茶、煎茶、点茶、煮茶和泡茶等备茶方法,饮茶逐渐成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体验。中国人将对人生、家国、自然、宇宙的思考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构成茶文化的精神内核。茶在中国的普及,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因茶而相互交流。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使欧亚大陆不同国家的文化因茶而彼此交融。

 本展览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立体地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茶出中国,通过考古出土和清宫旧藏的茶叶遗存、外销画、器物组合等展示数千年间,种茶技术的提升和备茶方法的变化,以及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单元为茶道尚和,展品汇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著名书画珍品,以及古籍、考古出土茶器等,展示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第三单元为茶路万里,重点展示通过茶马古道、茶叶之路,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的茶器精品将集中亮相,还有清代宫廷中使用和收藏的来自异域的茶器,以及由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的外国风格的茶器,共同展现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鉴。第四单元为茶韵绵长,旨在体现茶正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从传统中走来,滋养当代,也必将绽放于未来。

展品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当代,展示茶文化数千年来发展、普及的历程,及其所蕴涵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中国哲学追求。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的古茶树根遗存,基本可确定属于山茶属树根中绿茶茶树的根须,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碗与茶叶遗存,经科技检测确定为煮(泡)后留下的茶叶残渣,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饮茶实物证据。还展出有考古出土的汉代、宋代茶叶实物,以及四十余件(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贡茶,以实物资料谱写了中国六千余年的茶叶种植和利用史。2022年在山西长治屈家庄唐墓出土的成套茶具组合,是反映唐代茶事的最新考古发现之一,为首次对外展出。故宫博物院藏《春宴图》,描绘文人雅聚,画卷中段绘长方宴桌,文人围坐,桌上摆放托盏和盘,旁侧安放备茶小桌,燎炉、汤瓶、茶末罐、茶匙、盏托、茶盏一应俱全,呈现了宋代文人饮茶宴乐的风雅生活。清代乾隆皇帝在茶舍中陈设茶仙人像,泥塑彩绘茶仙人像原陈设于承德避暑山庄千尺雪茶舍,正是乾隆皇帝《竹炉山房》诗中的茶圣陆羽。和该茶仙人泥塑像联袂出场的是河南巩义出土的唐代茶器和茶人模型,据研究茶人模型可能是文献记载的陆羽造像。从唐代到清代两位茶仙人千年一遇,在茶文化史上堪称盛况无前。


  本次展览展品总数达555件(组),其中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单位的代表性藏品227件(组),分别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上海博物馆、天津图书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巩义市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长治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长治市考古研究所 )、昔阳县文物所(昔阳县博物馆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贵州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邵武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以及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出光美术馆。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配套出版展览图录。故宫官方网站将同时推出线上展览参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视频号等平台将对此次展览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为配合展览内容的解读,故宫博物院将陆续推出面向公众的系列学术讲座,届时请留意“故宫宣教”微信公众号的讲座预告。

  展览期间,午门东北崇楼开设了茶文创体验空间。此空间是以千尺雪为主题的故宫茶文化文创体验与展销空间。通过融合汉白玉雕、榫卯技艺和红墙色彩元素,让参观者在体验茶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展览联合推广方,龙湖集团作为展览公益支持方,共同助力展览活动。展览期间,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打造的“故宫瑞兽”贵金属文创产品将推出第五轮新品。

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赏,什么是粉彩

粉彩瓷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胎釉面上,施以玻璃白与传统彩料,再低温烧制的釉彩瓷。清代康熙晚期,制瓷工匠在珐琅彩和康熙五彩基础上创烧了粉彩这一新品种,它萌芽于清代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时期,到了乾隆年间更是得到了极盛的发展,故《陶雅》称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

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

【名称】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27.5cm,口径6.3cm,足径8.6cm。
瓶盘口,细长颈,长圆腹,近足处外撇,圈足。瓶身以粉红、桔红、翠绿、草绿及褐色彩料描绘牡丹纹。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瓶形体各部分比例协调,轮廓线条过渡柔和,画面构图疏朗有致,色彩淡雅宜人,每枚花瓣和叶片都描绘精细,质感逼真,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的佳作。

清乾隆款粉彩花卉葫芦瓶

此件葫芦瓶器型规整,为整个葫芦形状;胎质洁白,绘画精细,彩色绚烂。口沿下部、葫芦束腰两侧均绘如意云头纹;中腰饰描金双线和红、黄、蓝、粉等色回纹;器身满绘串枝莲纹、蝙蝠、卐字、长命锁及金色寿字;腹下部为各色须弥纹,瓶底有蓝色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方款。整个器物的纹饰寓意“福寿如意”、“长命百岁”。该器系清宫原藏之物。

雍正粉彩雉鸡牡丹图盘

康熙晚期烧制成功的粉彩瓷器属于草创阶段,在制作上较为粗糙,在装饰风格上趋于简朴,仅在部分红花花卉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色调延续五彩浓厚的风格。

到了雍正时期,粉彩技艺日趋成熟,粉彩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无论在造型、施釉和彩绘方面均得到空前的发展。彩料比康熙时期精细,色彩更加柔和,效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进行装饰,而少量在色地上装饰。纹饰多为吉祥如意寓意的人物与植物题材,如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等等。装饰布局以疏朗、规整为特点。

乾隆仿古款粉彩鸡缸杯

到乾隆时期,粉彩瓷器在前两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是所占比重较大的彩瓷品种之一 。此时的粉彩瓷器一改雍正粉彩轻盈精巧、细腻典雅、清新隽永的风格而朝更富装饰性和繁杂富丽的方向发展,所烧制的粉彩瓷集古代文玩、器物之大成,融西洋技法,材料于一体,把清代制瓷业的烧造水平推向了史无前例的创造性阶段,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图源: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