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龙泉青瓷展”在布鲁塞尔开幕

新华丝路布鲁塞尔2023年4月4日电(记者潘革平)“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3日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和夫人杨青等近50位中外嘉宾出席开幕活动。

本次展览展出的55件青瓷作品均由龙泉市当代艺术家、手工艺人设计烧制,包括摹古经典器物、艺术青瓷、现代日用青瓷等,既展示了中国工匠对青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传递出中国人的审美品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4月3日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潘革平 摄)

曹忠明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之一,历史上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东西文化对话与互动的载体。在中国浩瀚的瓷海中,龙泉青瓷是最闪耀的明珠之一。

龙泉青瓷是浙江省龙泉市特产,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月3日,参观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观看“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郑焕松 摄)

曹忠明强调,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之一,历史上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东西文化对话与互动的载体。比利时位于“一带一路”欧洲方向的最西端,人文交流是中比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将有助于比利时民众了解欣赏中国龙泉青瓷的文化底蕴和精湛工艺,进一步增进中比民众相知相亲。


4月3日,参观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观看“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郑焕松 摄)

开幕式后,曹忠明大使和现场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嘉宾们对龙泉青瓷丰富多样的器型、温润如玉的釉质和典雅青淳的色彩赞不绝口。其中,名为《太平有象》的作品最受关注。该作品呈天青色,为青瓷经典釉色之一,荷叶形象代表善念和谐、端庄清廉,三只小象在河中戏水,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意。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并表示将邀请家人和朋友再次来到中心共同感受瓷之韵。


这是4月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的“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上拍摄的“太平有象”笔洗。(郑焕松 摄)

“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由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和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将于4月4日至28日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向公众开放。
来源:新华丝路

看欧洲工匠如何脑洞大开改装德化瓷器

德化窑瓷器,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古刺桐港最重要的贸易标的在全球范围内流通。14世纪以后,德化窑瓷器辗转传入欧洲,被视为稀世珍宝,贵如黄金,成为欧洲贵族等上流阶层喜好之物。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同时也会根据消费地的审美风尚、生活需求,在当地被重新装饰和加以改造。这种现象当时在欧洲十分流行,且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 德化外销瓷在欧洲的改装与重饰 

• 加彩装饰

欧洲工匠在已烧成的中国瓷器上再次进行彩绘。这类做法有时会结合器物原有的装饰,有时并不考虑作品本身已有的纹饰。例如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所藏德化白瓷狮子雕塑的底座上就描绘了西方人物狩猎场景,应该是模仿自欧洲版画,这种不考虑原作品装饰,中西兼有的加彩方式,正印证了改装与重饰的重要初衷之一,隐藏不被当时当地欢迎的风格,迎合不断变化的流行趣味。

德化窑白瓷狮子雕塑 清代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藏 刘朝晖 摄

• 金属附件镶嵌

“金属镶嵌”并不是仅针对东方瓷器的装饰技法。实际上,在东方瓷器大量进入之前,对器物进行金属镶嵌的做法在欧洲已经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和传统。从14世纪起,欧洲人就开始为进口的珍贵器物镶嵌上金属附件,镶嵌对象的范围拓展到包括陶瓷在内的各式奇珍异宝和工艺品。

清 德化白瓷犀角杯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对中国瓷器进行的金属镶嵌,主要是以贵金属衬托瓷器本身的珍贵,基本不改变器物原本的造型。

17世纪以后,随着中西瓷器贸易的扩张,大量输入欧洲的中国外销瓷由奇珍异宝演变为奢侈消费品,开始适应消费者的习惯,也融入当地的生活和装饰风格。

被金属镶嵌的中国瓷器,成为东方异域风情和西方工艺的融合体。这些被改饰的中国瓷器,也成为欧洲设计艺术再创作的媒介。18世纪,东方瓷器的金属改饰在欧洲达到了历史巅峰,尤以法国为盛。

清 德化白瓷透雕杯(两只对扣)
大英博物馆藏

进入异域的中国外销瓷并不能完全满足欧洲人的使用需求,金属附件由此被用来改造原有的东方瓷器,以改变器物的功能,符合当地的使用习惯。

白釉杯改装墨水台

中国德化窑瓷器,18世纪

法国镶嵌,约1740年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德化窑花瓶、镶嵌法国银制附件 花瓶(腹部以上被切割):康熙年间 底座及盖等附件:公元1722~1727年法国巴黎加装 高19.4厘米,宽8.6厘米,深7.7厘米 美国保罗·盖蒂博物馆藏(91.DI.103.1-2)

上图原是一对德化窑花瓶,肩部以下位置各有一对狮形纽,后被截去颈部。18世纪20年代,它被加装了银质的底和镂空盖,整个肩部被打孔并在孔处镶嵌六瓣星形银扣。这对花瓶被改造成承装香料的扩香器,香料的香气可以通过肩部的孔洞和镂空盖散发出来。

上述这几种改装思路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基于保护易碎和珍贵材质的目的;二是为迎合当地的使用习惯;第三种思路是加强附件本身的装饰性,使之与欧洲室内装饰风尚相呼应。

白釉梅花纹瓶改装香薰(一对)

中国德化窑瓷器,清康熙(1662—1722)

法国镶嵌,约1710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但这些思路往往会在同一件器物上兼而有之。比如,一些改变器物功能的设计也是出于对器物的珍视保护,具体体现为对残损器物的再利用。此外,18世纪前20年的作品虽然在附件装饰上相对简洁,但往往也不是为了实用而做的保护处理,而只是依照保护思路而做的装饰,更多的器物依然是作为陈设品使用的。

来源: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