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盛唐邢窑

邢窑,是一处隋朝-五代时期的窑场,现存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辖内丘、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唐代时为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
       邢窑开创的独特制瓷工艺和先进的烧造技术,同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规模,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三彩的出土使邢窑遗址成为中国第三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址,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科研价值。

邢窑白釉罐

初唐时期,邢窑是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后逐渐发展鼎盛,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唐时期,邢窑达到极盛时期,精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器物种类增多,制瓷工艺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产量大大超过隋代细白瓷,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

       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邢窑白釉瓶

 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两大代表体系,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发出夺目光彩。绚丽的唐三彩陶瓷更是工艺史上的奇葩。陆羽的《茶经》中对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做过生动的对比品评,说越窑青瓷象冰象玉,邢窑白瓷象雪。有观点认为青瓷,中国瓷器的开始。“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是形容邢窑的颜色和动人的光洁。唐代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在于它对温度的控制,越窑青瓷三大进步还在于烧制原料“花石”的运用,以至陶瓷上色均匀、柔润。“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用来形容越窑青瓷鲜丽之颜色和光洁之动人。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盛世唐朝的开创精神。

邢窑白釉碗

  白瓷的发展起步较迟,而邢窑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邢窑白瓷同样是瓷器中之上品。唐代白瓷除邢窑外其他产地之白瓷质地制工也较优良,江西州窑也是当时白瓷的中心。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是从汉代单色釉(绿)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三彩釉陶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陶器,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在唐代釉瓷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俗称“唐三彩”。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变化达到富丽华美的装饰效果。色釉中蓝彩较罕见。唐三彩的烘造地点主要在长安及洛阳两地,唐三彩造型丰富多彩;有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动物偏,还有房屋用器的模型。

邢窑白釉执壶

  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内丘、临城和邢台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泜河两岸。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到处是冲沟埝垅。在这一带的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贾村、邵明、磁窑沟、永固等地蕴藏着大量的粘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和半软质粘土。在内邱、临城和邢台县的西部山区还有石英、长石矿物广泛存在。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为邢窑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在北起临城西双井,南到邢台县西坚固,约60多公里长、近30公里宽的范围内,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瓷窑遗址26处。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