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蒙眼拉坯展绝活 匠人指尖“听”泥塑型

郑州9月24日电(阚力 张楠)蒙上双眼,双手探入飞转的泥坯,随着河南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特聘教授郭君健指尖攀升、延展、收口,一个线条流畅、韵味十足的钧瓷茶杯坯料悄然成型。

  23日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收官。在赛事期间的绝技绝活展演中,钧瓷蒙眼拉坯展示项目颇受好评,并以独特艺术表现和高超技艺难度获评“优秀展演”项目。

  “掌握蒙眼拉坯约需3年苦练,记得初学时练习闭眼,总会捏出歪扭的壶身,当时师父却夸‘这歪嘴壶有禅意’。”郭君健24日受访称,如今蒙眼时,手指似乎能感受到泥的生命力,这种“人泥合一”的感觉,比任何完美器型都珍贵。

中国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自古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闻名于世。钧瓷蒙眼拉坯技艺,可追溯至钧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后经世代传承,成为钧瓷制作中极具代表性的独门绝活之一。

  “蒙眼拉坯对匠人有着极高要求。”郭君健坦言,需精准判断泥料干湿软硬,仅凭手感调控力度与转速,稍有偏差便前功尽弃。同时,匠人还需在脑海中清晰构建作品完整形态,从构思到成型必须一气呵成。

  “这不仅是对手上功夫的极致考验,更是对心理素质的强大挑战。”在绝活展示过程中,郭君健和身旁一台电动拉坯机进行“PK”,电动拉坯机高效持续产出规整对称的葫芦瓶,而他蒙眼操作诞生的葫芦坯料则充满匠心雕琢的“人文”味。

  “现代技术提高了效率,但传统技艺的温度难以复制。”郭君健谈及科技和传统手工艺的碰撞时表示,在自动化技术精准控制的今天,手工的不可预测性与独一无二的情感价值反而愈发珍贵。

  谈及为何选择在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展示这项古老技艺?

  郭君健称,希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看到传统手艺的魅力,“慢工出细活的时代从未过去,专注与坚持能让平凡泥土蜕变成艺术”。

  近年来,他在传承教学上也自有章法,提出“三心教学法”,即练手先练心、破形后立魂和守拙亦求新。在他看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像钧瓷窑变一样,既能坚守泥火之道,又可以拥抱随机性赋予的惊喜。

  “期待钧瓷的未来能像窑变的釉色一样,在传承中迸发新的生命力。希望年轻人带着创新思维而来,接过钧瓷艺术的接力棒,迸发出更多样化的钧瓷魅力。”郭君健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窑火传承:梁青杨与中国当代炭窑钧瓷艺术

梁青杨,当代中国钧瓷艺术领域集大成的杰出代表,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是备受尊崇的钧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出生于闻名遐迩的钧瓷之都——河南禹州,这片承载着千年窑火传奇的土地,自小便给予他深厚的艺术滋养。至今,他已拥有长达二十四载的工艺美术创作生涯,将其全部热忱与智慧倾注于传统炭烧钧瓷技艺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其艺术人生与钧瓷的复兴紧密相连。

梁青杨的艺术之路扎根于严谨的师承与系统的学习。他早年拜师于国内知名钧瓷大师闫夫立先生门下,深入研习钧瓷的核心技法与美学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此后,他进一步深造,进入杨志钧窑及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系统研究陶瓷理论,拓宽艺术视野,将传统的工匠经验与现代的学术思维相融合。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后,他于1998年加入钧瓷研究所,在这里的十余年间,他潜心于釉料配方、造型设计与烧成工艺的千百次试验。最终,为了更纯粹地追寻个人艺术理想,他于2010年毅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梁青杨艺术工作室”,自此全身心投入到挑战极高的小炭窑钧瓷创作中,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

其艺术成就的核心,在于对濒临失传的传统炭烧工艺的坚守与升华。梁青杨的作品并非对古人的简单模仿,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他坚持以清代传统“小鸡窝窑”为基础,并结合自主创新的传统小炭窑技术,这是一种对火与土艺术最极致的探索。炭烧不同于现代气窑或电窑,其过程充满不可控的变量:窑内温度曲线的微妙变化、炭火的明暗起伏、季节气候的干湿冷暖,乃至窑炉内氛围的瞬息万变,都会直接且剧烈地影响最终作品的釉色、质感与结晶效果。正因如此,每一次开窑都如同一次庄严的“开盲盒”仪式,成功者百不得一,极品更是凤毛麟角。但也正是这种极高的失败率与偶然性,赋予了其每一件成功作品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它们是自然之力与人类匠心在高温下碰撞出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孤品。

在釉色艺术上,梁青杨被誉为“故宫红色的还原者”。他尤其专注于复原与升华宋代钧瓷中最为经典、也最难烧制出的那种庄重大气、沉静深邃的红色系釉色,如灿若朝霞的朱砂红、娇艳欲滴的胭脂红与浪漫神秘的玫瑰紫。他的釉面并非单调的色块,而是在高温窑变中自然流淌、交织熔融,形成如桃花斑片、星辰璀璨般丰富奇幻的结晶肌理。色彩在紫红中透出幽蓝,在蓝紫中又泛出霞红,变幻莫测,出神入化,达到了钧瓷炭烧艺术的至高境界,呈现出一种既古朴典雅又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其代表作无疑是其艺术理念的最佳注脚。例如“官帽筒”(又名“一统尊”),造型灵感源自明清官帽筒,采用纯手工拉坯成型,器型端庄挺拔。器身两侧精雕细琢的饕餮铺首浮雕,工艺精湛,细节一丝不苟,彰显出浓厚的皇家气韵与青铜文化的厚重感。再如荣获2024年北京陶瓷精品博览会“特等奖”的“铺首画缸”作品,同样以超级精工的饕餮铺首和独特的“玉璧底”设计闻名,完美融合了高难度的成型工艺与传统的文化符号,既是实用器皿,更是堪与古人对话的艺术雕塑。其他如“万历罐”、“修口瓶”、“长颈瓶”等,无不造型典雅,线条流畅,局部质感丰富细腻,整体气韵生动,体现了其“精巧细致、美轮美奂”的极致艺术追求。

超越技艺层面,梁青杨始终坚持“融入自己的艺术思想,坚持艺术个性”的创作哲学。他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绝不能仅仅是技术的熟练工,必须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注入当代的审美思考与个人的生命感悟。他的作品,因此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承载着千年钧瓷的文化基因,又闪烁着个性鲜明的时代光芒。这种对“道器合一”的追求,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普通工艺品的范畴,进入了纯粹的艺术表达领域。

正因其卓越的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难度和成功的稀缺性,梁青杨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享有盛誉,被视为当代钧瓷收藏的重要标杆。其作品被众多资深藏家、艺术机构争相收藏,市场价格稳健且具有显著的升值潜力。根据作品器型大小、工艺复杂度,尤其是窑变效果的独特性与完美度,其市场价格跨度较大。中小型代表作如长颈瓶、修口瓶等,市场参考价通常在数万至十数万元人民币区间;而如“万历罐”等器型经典、窑变绝佳的作品,估价可达十数万元;那些器型宏大、窑变效果堪称神品的顶尖之作,其价值则往往突破二十万元人民币,在拍卖市场上表现抢眼。

总而言之,梁青杨已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代炭烧钧瓷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艺术实践,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不仅以一己之力守护并复活了古老的炭火秘技,更通过持续的创新,为这项传统工艺注入了澎湃的当代活力,极大地推动了钧瓷艺术在新时代的复兴与发展。他的作品,是火的艺术、土的灵魂与人的智慧三者完美融合的结晶,是值得被时代铭记与珍藏的艺术瑰宝。

来源:东方网

草原钧瓷淬炼:“神舟家园”重燃八百年窑火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这片被称为“神舟家园”的土地上,40多岁的闫强用10年时间做了件“大事”:他不仅把断代800多年的钧瓷技艺从历史里“找”了回来,还带着泥土的温度,把草原的风、航天的梦都融进瓷器里,让北疆文化借着这些瓷碗、瓷瓶,走到了更多人眼前。

图为闫强查看烧制完成的成品。陈琳 摄

  从泥塑少年到“追瓷人”

  闫强和泥土的缘分,是从小在爷爷的泥坯旁结下的。

  “上小学三年级时,放学就蹲在爷爷旁边看他捏泥塑,牛、羊……一团泥巴在他手里转几圈就活了。”闫强记得,自己最早的“作品”是个歪歪扭扭的小泥人,爷爷没嫌丑,还笑着说“有灵气”。

  这份对泥土的亲近,后来成了闫强当小学美术老师时的“副业”——放学后的画室里,他总爱捏捏揉揉,把草原上的动物、蒙古包都变成泥塑,教孩子们认家乡的模样。

  四子王旗城卜子村作为金、元时期的净州古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闫强得知城卜子出土了大量宋、金、元钧瓷器物。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无限热爱,他多次联合专家深入考察,发现了大量窑灰和烧制痕迹,由此萌生了复烧断代钧瓷的决心。

  四子王旗2.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缺黏土,不缺故事,缺的是把历史捏进泥土里的手艺。从那天起,闫强成了“追瓷人”,他先后前往山东、江西、河南等地学习考察,并拜师蒙钧瓷研发创始人周文波老师。

图为泥坯。 陈琳 摄

  让断代技艺在草原“生根”

  钧瓷难烧。行里有“生在配料,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的说法。意思是,泥巴配不好、坯子捏不匀、窑火控不好,一窑瓷可能全成废品。

  经历了数次失败后,潜心钻研的闫强终于在2017年成功将本土资源与现代化钧瓷工艺相结合,复烧出断代800多年的钧瓷,让钧瓷技艺在四子王旗落地生根,填补了四子王旗乃至内蒙古陶瓷文化的空白。

  成功复烧钧瓷后,闫强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在多位名师的指导下,他深入挖掘四子王旗本地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出一系列极具北疆风情的陶瓷产品。

  “神舟杯系列茶具是将航天文化与陶瓷艺术巧妙融合,草原文化系列陶瓷作品展现的是草原的壮美与辽阔,如意神舟主人杯是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闫强说。

  在闫强看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要让人从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到当地文化的精髓,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图为神舟如意杯。 陈琳 摄

  从“烧陶瓷”到“传文化”

  复烧钧瓷成功后,闫强的工作室渐渐热闹起来。他不满足于“复刻”古钧瓷,总琢磨着“四子王旗有神舟飞船着陆,有草原,有蒙古族文化,这些如何能烧进瓷里?”

  他采用本土原材料,结合现代化钧瓷工艺,并不断探索创新,在传统钧瓷釉色基础上,研发出更丰富的色彩与纹理效果,使1.6万余件作品,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茶具、摆件、饰品……这些文创产品将蒙钧瓷的艺术美感与实用性完美结合,兼具收藏价值和日常使用功能。”闫强说。

  2017年9月,闫强把泥塑、陶艺课程引入校园,成为四子王旗第三小学校本课程和社团的特色课程。2023年,闫强利用废弃学校,建起了四子王旗陶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设有拉坯室、塑形室、注浆室、彩绘室等多功能的教育教学基地,可容纳200多名学生上课。

  “泥塑以物载道,其制作蕴含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我想把这个技艺能传承下去。”闫强说。

  如今,在草原旅游景区的店里,游客捧着“神舟杯”拍照;博物馆的展柜里,“草原系列”瓷器和古城遗址的瓷片并排陈列;就连学校的陶艺课上,孩子们也学着捏个小钧瓷,说着“要把家乡的故事烧进去”……这些带着“北疆味儿”的瓷器,逐步成为四子王旗的文化名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悟“钧韵”品“钧美” 第十二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将盛大启幕

9月9日,第十二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禹州举行。来自新闻发布会的消息称,第十二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5日上午九点在该市神垕钧瓷文化主题公园隆重举行开幕。

本届钧瓷文化旅游节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许昌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禹州市人民政府承办。

作为国内知名的文化节会品牌,钧瓷文化旅游节自2004年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了11届,已成为钧瓷产业成果展示、商贸洽谈以及钧窑学术交流、业界和大众感悟“钧韵”、品鉴“钧美”的盛会。今年第十二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以“传承千年窑火,绽放钧都神韵”为主题,聚焦以钧瓷为代表的工艺美术陶瓷产业和文旅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展示禹州工艺美术陶瓷产业、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创意、新形象、新成就。

近年来,该市以钧瓷文化为名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围绕“阳春白雪、国之重器”和“走进百姓、融入生活”的发展方向,实施精品战略、品牌战略,推动钧瓷企业品质化提升、规模化聚集、产业化发展,钧瓷产业已成为该市重要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目前,该市钧瓷生产企业达到300余家,年产销钧瓷220多万件(套),年产值26亿元,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家,钧瓷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

据了解,本届钧瓷文化旅游节共安排4个单元16项活动,包括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中国钧瓷及美术陶瓷博览会、河南省“大唐钧窑杯”陶瓷雕塑大赛、开窑品钧瓷、360全网“抖一抖钧瓷魅力”、非遗大集、全民艺术集、媒体采风、同业考察、中国钧瓷研学游、“三都”房展、“三都”车展、品味“三都”、购物“三都”等活动。(图片/张雨帆)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