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千年杯盏 “来通”东西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在河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举行的“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上,来自希腊、意大利、阿富汗及中国唐代的百余件杯盏吸引小朋友们参观。

  来通是什么,它与“大唐杯”有什么关系?当天,一场跨越千年的猜想活动在小朋友们之间展开

6月1日,小朋友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观看来通展品。 王宇 摄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来通为希腊语派生词“Rhyton”的音译,有流出、联通之意。其起源于波斯,流行于古罗马,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液体自上端注入,从下端小口缓缓流出,早期主要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史料记载,丝绸之路开通后,生活在今中亚地区的粟特人将来通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来通逐渐成为皇室贵族、士大夫手中的潮流物件。

  目前,馆藏于广东省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的东魏翟门生石棺床上,便刻有“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手持牛首形来通酣饮的图像。

  在展厅内,角形、兽形、靴形等来通一字排列。其中,一件来自意大利的羊首形来通格外引人注目,羊眼圆睁,羊角卷曲,口有细孔。

  何飞介绍,羊首形来通在古希腊文化中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宗教仪式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之情,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羊”为“祥”的认知不谋而合,体现了不同文明在文化内涵上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来通逐渐舍弃了其在西方所承载的祭祀等文化内涵,仅保留酒器功能。”何飞介绍,在唐代,来通不仅在材质与工艺上推陈出新,还衍生出三彩、金银、玛瑙等品类,实现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交融,“大唐杯”孕育而生。

  鹦鹉杯、海螺杯、大雁杯、莲蓬杯、葡萄杯……在上述展厅里,众多以动植物为造型的“大唐杯”,或俏皮灵动,或端庄优雅。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何飞猜测,唐代诗人李白在《襄阳歌》中提及的“鹦鹉杯”,或许正是受西域影响的酒具。

6月1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内,唐代三彩鱼形花口杯静静陈列。  王宇 摄

  其中,一件唐代三彩鱼形花口杯呈鲤鱼造型,顶部为六瓣花口,口沿外敞,上翘的尾鳍弯为杯柄,整器圆润饱满,颇具异域风情。

  “这件器物曾被误认为是油灯,后经专家考证才被正名。”何飞解释,在唐代,因“鲤”和唐王室“李”姓谐音,被视为祥瑞之物,其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文学、军事等领域。从这件器物身上,仍能看到角状杯的影子。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任志录表示,在中国传统酒具文化中,爵、觚、觥、觞等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自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来通等西方酒器开始传入中国,逐渐被中国化改造。到了唐代,匠人将其与中原生活美学相融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大唐杯”。当下,大量源自西方的酒具被中国人广泛使用,这说明“洋为中用”自古至今从未改变,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也从未结束。(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内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在郑州开展

郑州5月23日电 (王宇)5月23日,国内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开展,国内多家博物馆及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收藏的百余件唐代青花瓷及相关珍贵文物亮相。

  其中,“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长沙窑青釉碗、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执壶、郑州唐墓出土的唐青花塔式罐等一系列重量级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分“大唐风华”“青花故乡”“丝路传奇”“蓝彩之魅”四个主题单元。“大唐风华”单元全方位展示大唐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盛唐的辉煌与灿烂;“青花故乡”单元则聚焦巩县窑的考古发掘成果,通过现场复原、文物展示和多媒体介绍,生动呈现唐青花塔形罐的风采,以及巩县窑在青花瓷制作与传播的源头地位;“丝路传奇”单元借助地图、图片、文物等多元展示方式,深入介绍丝绸之路的路径和历史背景,揭示唐代青花瓷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蓝彩之魅”单元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唐青花对后世及国际陶瓷发展的深刻影响。

图为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 王宇 摄

  在展厅中央,两件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格外引人注目。罐身绘有“童子步打球”“牡丹花”等精美纹饰,钴蓝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姿态栩栩如生。这两件青花塔式罐尽显唐代釉下彩瓷的绝代风华。

  中国古陶瓷学会有关专家表示,唐青花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丝路文明交融、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本次展览由郑州市文物局主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承办,将持续至今年8月底。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探访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感受“小杯子”里的丝路文明

5月5日,在河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的“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上,近百件来通精品吸引游客观看。来通一词源于希腊,是一种角状杯,多为羊、牛、马、鹿等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进,从下端细小的口中流出。图为唐代三彩燕形杯。

5月5日,在河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的“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上,近百件来通精品吸引游客观看。来通一词源于希腊,是一种角状杯,多为羊、牛、马、鹿等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进,从下端细小的口中流出。图为唐代三彩雁形杯。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强郑州调研 点赞文化创新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近日,中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刘强一行赴河南郑州开展文化市场专题调研。在郑州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原书记李水明、郑州文化市场行业协会会长娄保民等陪同下,刘强深入考察了艺术场馆、非遗传承基地、电竞数字产业及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对郑州市文化市场高质量发展与文旅融合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调研组首站考察升达艺术馆及郑州文化市场行业协会,该场馆集当代艺术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通过举办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数字艺术展等活动打造郑州文化新名片。刘强详细了解场馆运营及协会工作情况,强调”要兼顾社会效益与市场活力,为市民提供高品质文化供给”。

在耘芽陈式太极拳传习馆,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太极拳的现代教学体系,刘强指出:”武术非遗传承既要守住文化根脉,也要探索与健康产业、文旅体验的融合路径”,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在爱电竞酒店与联通云机房项目,爱电竞酒店董事长袁阳介绍,该企业通过”电竞+住宿+社交”的创新模式,年接待青年客群超20万人次,配套的云机房为电竞爱好者提供职业级硬件支持;在联通云机房,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5G+云游戏、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刘强在考察中指出:”电竞酒店作为新兴业态,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服务优势,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引导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强调文化市场要紧抓数字中国建设机遇,”用科技手段提升传统文化表现力,拓展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在乡村振兴示范村黄岗庙非遗小镇。大志影视基地负责人赵建亭介绍了基地建设情况及各类题材影视作品的拍摄场景。刘强指出:“影视创作要深挖地域文化资源,跟着微短剧去旅游,用镜头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

在郑州官窑陶瓷非遗技艺展区,娄保民介绍,团队研发的茶具、艺术品、老子像等系列陶瓷作品,将宋代官窑技法与道家文化元素结合,带动村民就业。刘强赞赏道:“非遗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培育更多‘文化IP+手工艺’的特色品牌。”

天风艺术馆内,非遗传承人巴云飞向调研组展示了他历时30年收集的3000余块汉代姓氏砖及其三雕拓片技艺。随后在德厚堂艺术馆与香境·香技艺非遗馆,调研组体验了古法篆香、传统拓片制作等非遗项目。刘强表示:”每一块砖都是中华姓氏文化的活化石”,建议”通过数字化建档、文创开发等方式,让沉睡的文物’说话'”,并强调”要构建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