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兴到荷兰:家乡手工艺的出海之旅

在荷兰世界博物馆内,一场以“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展览正面向公众开放。胡萱作为展览的(中国)文化顾问将家乡宜兴的竹艺品和紫砂壶带到了展览上。胡萱与记者连线分享了她助力家乡传统手工艺出海的故事。

  胡萱在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修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文化经济学,学余时间策划举办了多场中国非遗相关展览。2023年,荷兰世界博物馆的策展团队找到胡萱,询问中国的竹艺。胡萱的家乡宜兴恰巧有“竹的海洋”之称,许多村民制作竹椅、竹凳、竹扇等谋生。她邀请策展团队前往宜兴,探访当地手工艺人。

  胡萱说,宜兴起初并不在策展团队的展览计划里。在听完她的介绍后,策展团队决定去实地一探究竟。荷兰策展团队先后拜访了竹扇制作技艺传承人汤忠财、紫砂工艺美术师蒋丽雯等,并拍摄他们制作工艺品的过程。制成一把玉竹扇需80多道工序、制作紫砂壶需严格控制泥坯的干湿度,这是对手艺人技艺和耐心的双重考验。展览将工艺品、制作工具和过程视频呈现给观众,直观展现中国传统工艺的纷繁复杂。

  汤忠财与上海长三角画院副院长支钦共同创作的《拱棱古方玉竹扇》被荷兰世界博物馆永久收藏。“接到荷兰世界博物馆的收藏证书时,汤忠财擦了擦手,还去换了件衣服。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能登上国际舞台。”胡萱还记得初见汤忠财时的情景。

荷兰世界博物馆内展出的紫砂壶和制作工具。(受访者供图)

  此前,胡萱也在荷兰为宜兴紫砂壶单独举办了一场展览。她选取了12只当代宜兴紫砂壶,以及3只由17世纪荷兰陶艺家仿制的宜兴茶壶,让观众了解紫砂壶制作工艺和中外工艺交流历史。

  谈及为何要助力家乡手工艺出海,胡萱表示这一想法源于上学时教授的“刨根问底”。她常被教授追问:你想要做什么?你想做的策展内容与你之间有何联系?

  这些问题让胡萱重新审视她与故乡间的联系。宜兴因陶而兴。小学春游时,学校常组织学生游览紫砂博物馆。“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手艺人们从丁蜀镇附近山上采集矿石,将其研磨成粉末、制成泥块后封存,再用工具雕刻并浴火上色制成紫砂壶。紫砂壶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受世人喜爱。17世纪欧洲人对茶叶的热爱带动了陶瓷贸易,紫砂壶随之流行于欧洲。如今仍有不少荷兰学者关注宜兴紫砂壶制作工艺。“没想到家乡常见的紫砂壶在海外受到如此关注。我何不以我最熟悉的紫砂壶为起点,将家乡的文化带向世界呢?”胡萱说。

  一路上,胡萱也遇到了良师益友。她刚到荷兰时结识了一位华人阿姨。阿姨同样姓胡,7岁时随家人移居荷兰。胡阿姨开设了多个工作坊,教授毛笔字等中国传统文化。胡阿姨的经历带给胡萱很多灵感。一次交谈中,二人一拍即合促成了紫砂壶在荷兰的展览。

  胡萱说,她常反问自己当前的展出方式能为家乡的手工艺人们带来什么?如果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展映给海外观众,是否能为手工艺人们带来更多回馈?在这些问题上,胡萱还未得出答案,她希望通过一步步实践,让家乡的手工艺真正出海。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片冰心在玉壶–宜兴窑

 宜兴窑,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故名。烧瓷历史悠久,秦汉时宜兴地区陶窑密布;两晋时在均山烧青瓷,唐初在归径等地大量烧制,至晚唐、五代成为南方民间著名青瓷窑;宋、元时期,丁蜀与西渚一带大规模烧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明清时成为当时的烧陶中心。涧众村发现有唐代青瓷窑址。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紫砂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因有”宜钧”之称。

宣统元年款宜兴窑紫砂壶

 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与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
     在汉唐时期产品有青瓷罐、盘口壶、碗、体、洗、盘、灯盏、瓶、盆等。宋代产品有盆、壶、罐、 钵、缸和陶瓶等生活用品。明代是以紫砂陶器而闻名中外,产品有壶、杯、瓶、罐等,主要有各式的紫砂壶蜚声世界,出现了供寿、时大彬、陈鸣远等一批制壶名家。到了清代更是名家辈出,品种繁多:有紫泥、红泥、黄泥、白泥、黑泥和花泥等,其著名匠师有杨怀仁、陈汉文、葛子厚、潘大和、吴月亭等。另外有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均釉器也闻名于世。

宜兴窑紫砂壶清

 陶器比瓷器早了几千年,为什么陶窑系为什么会没有呢。原来是因为大部分陶器品相粗质,在宋代“急流勇退”,被精美的瓷器占据统治地位。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受传统认知影响,国内许多陶瓷专家也都曾认为目前陶窑体系已不复存在。
      宜兴陶博馆研究人员在走访宜兴窑址遗迹、进行资料研究后发现,被誉为“中国陶都”的宜兴,完全拥有确立窑系的各类条件,这一重大发现打破传统认知,备受关注国内陶瓷学者关注。从古到今宜兴境内窑场就分布广泛,明代的前墅龙窑依然还在烧制产品,是中国龙窑史上的活化石。
      智慧的宜兴人在明代中晚期还孕育陶瓷产业的革命,成功弃瓷兴陶,相继产生“均陶”和“紫砂陶”两个新陶种,一改传统陶器的粗劣品相。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承,这两种陶器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目前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有深远的影响力。
      所以,宜兴窑系是景德镇窑系等国内八大窑系之后的第九大窑系,而且是国内唯一以陶器为代表的窑系,堪称华夏第一陶窑系。

宜兴窑紫砂壶清乾隆

宜兴窑址小窑墩遗址文物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器形主要有盏、碟、钵、洗、盘、碗、罐等日用器,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大都为缸、瓮等日用粗陶。宜兴窑址涧潨窑遗址文物以生产民间日常使用的碗、钵、罐、盘(碟)、灯盏为主。宜兴窑址真武殿窑群文物主要为罐、碗、碟、执壶、枕等青瓷日用器,也有少量褐釉瓷器以及碾轮、碾槽等粗砂陶器 [2]  。宜兴窑址前墅龙窑文物主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间烧少量紫砂器。宜兴窑址筱王村古窑群文物主要有四系坛、四系罐、小缸、执壶、瓶、盆等,灰褐色胎。宜兴窑址前进窑遗址文物主要为大缸、盆、酒坛、陶台等。

玉麟款宜兴窑紫砂壶

宜兴窑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宜兴窑址古代陶瓷器,烧制历史悠久,器物种类齐全,窑址分布广泛,瓷片堆积丰富。同时,宜兴窑址古代陶瓷器存世较多,不仅为研究宜兴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等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也对中国南方古代青瓷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