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亮相意大利米兰

北京10月5日电  米兰消息:2025“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以下简称“新生万物米兰展”)3日在意大利米兰开幕。正值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该展览体现了中意悠久的文化交流成果。

 本次展览由阳光媒体集团主办、意大利中国理事基金会联合主办,以“历史绵延,社交不止”为主题,汇聚41位中外艺术家与15家参展机构的108件/组作品,将在塞尔贝罗尼宫(Palazzo Serbelloni)展出10天。

  据介绍,该展览由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联合策展,以“双线叙事”呈现“四大展区”,诠释东方现代美学,构建文化对话新范式。

  展览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其中,明线聚焦“宴会”“雅集”“茶会”“戏剧”四大经典社交场景,巧妙融入非遗元素,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交场景中重焕生机;暗线则剖析社交过程中“人-行为-空间”三者的动态交互,紧扣“相逢”“相识”“相知”“相望”四个情感阶段,引领观众从情感共鸣与场景体验的双重维度,感知非遗的当代价值与独特魅力。

 展览分为“相逢·宴会”“相识·雅集”“相知·茶会”“相望·戏剧”四个展区。通过场景化叙事,无论是宴会“相逢”中的多元碰撞、雅集“相识”中的畅谈共鸣,还是茶会“相知”中的匠心对话、戏剧“相望”的永恒回望,都旨在传递“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永恒”的理念。

中国驻米兰总领事刘侃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意两大文明古国虽相隔万里、语言相异、文化背景亦不相同,但同样悠久璀璨、饱含两国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本次展览集展出百余件中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佳作,通过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打造场景重现,为非遗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为古老文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杨澜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器以载道,本次展览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古老的手工技艺,也用当代语言重构东方审美,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它们为社交和情感沟通提供了场景和媒介,让人们在文化的镜像中不断发现自我。中国与意大利自古就有丰富而悠久的非遗、贸易及文化交流,‘新生万物展’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碰撞和精神共鸣。”

  3日,来自中意两国文化、商业、艺术、演艺等领域的百余位嘉宾共同见证展览揭幕。当晚,融合美食、美酒、音乐与非遗表演的“中意文化之光晚宴”在展览现场举行。展览期间, “婺风遗韵”分享会、泸州老窖·国窖1573“让世界品味中国-中意非遗社交美学与品牌全球化对话圆桌论坛”于4日、5日举行,现场观众可以近距离参与非遗体验与互动,共同探索非遗的别样魅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窑火重燃 国庆首日浙江德清举办“开窑节”

湖州10月1日电(胡丰盛 王力中)“开窑啰!开窑啰!”10月1日,国庆长假第一天,浙江省湖州市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内,以亭子桥战国龙窑遗址为蓝本重建的“德清窑”窑门,首次徐徐开启,匣钵打开,一件件造型精美、釉色清丽的青瓷映入眼帘,惊艳四方。

  开窑节不仅复原古礼仪式,更通过窑火重燃、仿古瓷器出窑等环节,将千年前的制瓷现场“活化”呈现,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瓷之源”的文明温度。

  现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军港从匠人手中接过略带余温的陶瓷,一一讲解工艺特点。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源头在德清。德清所在的浙江北部东苕溪流域,是中国瓷器的重要起源地。早在3500多年前,先民们探索制瓷技艺,不仅找到了耐高温的瓷土、发明了釉,并掌握了高温技术,同时通过对美和艺术的不懈追求,最终孕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原始瓷。原始瓷窑址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是目前发现的窑址最集中、跨越时间最长、序列最为完整的原始瓷窑区。

 为进一步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德清深入实施“源文化”工程,谋划布局了“江南之源”项目,整合了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茶文化馆、丝绸馆、珍珠馆、农耕馆等文化功能载体,着力打造江南“源文化”的集成展示区。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进一步推动该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

  “这标志着沉睡千年的瓷脉被重新唤醒,先祖创造的技法融入当代先进技艺后,在新时代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志方说,人们不仅能看到原始瓷技艺的基因解码与活态传承,也能看到传统瓷艺与当代美学的激情碰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郑建明,曾主持过德清窑等一系列窑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他说,原始瓷、德清窑的复烧成功,是对古代优秀技艺的一次重要传承与弘扬,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重要实践。复烧之路,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艺复原,更是对古代匠人精神的致敬,是将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重新唤醒。

  现场,嵇锡贵等14家工作室入驻“江南之源”,当地还为驻地艺术家代表进行了授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六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工艺美术博览会在高平举办

太原9月21日电 (高雨晴 宋海凤)9月19日至23日,第六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工艺美术博览会在晋城市高平蔡志忠美术馆举办。本届博览会以“匠心工美,华彩三晋”为主题,吸引全国各地近万件作品参展。

  本届博览会设有主题展区、标展展区、非遗展演区和户外展区4大展区,包括晋城工艺美术精品展、文创产品展等7个本省主题展厅和陕西工艺美术撷英赴晋展、四川工艺美术精品展等5个外省主题展厅。

  走进主展馆,仿佛步入流动的活态博物馆。晋城展位的珐华、铁器、潞绸、琉璃、彩灯、刺绣等非遗和工美作品熠熠生辉。“咱们‘高平三大怪’指的是——喝酒不配菜,人在辕内马在外,半夜把媳妇儿娶回来。我这次的泥塑作品和高平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在“叶铭泥塑”展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泫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史月明,正在给游客讲解泥塑作品《高平三大怪》背后的故事。

山西素有“面食王国”之美誉,当面粉遇上匠人的巧思与妙手,做出的面塑艺术品同样散发着独特魅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平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陈月娥介绍,她在传承传统面塑手艺的基础上研究了新配方,使面塑作品不开裂且保存两年之久。“这次带来的两个面塑作品,以古建筑和炎帝文化为主题,希望让更多人通过面塑艺术了解高平、走进高平。”

  太原展厅汇聚着三晋大地的指尖匠心与文化记忆。有以立体形态传递匠心的雕塑,承载甜蜜记忆的传统糖人,还有将传统元素创新演绎的文创产品,全方位呈现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交融。在“煤公子”煤雕展位,一个个黝黑的作品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这是真正的‘黑悟空’!”。提起山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煤”,但煤炭不仅仅是能源,在这里更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成为可以带回家的摆件、伴手礼。

  景德镇陶瓷自汉唐伊始就书写了陶瓷的传奇,窑火熊熊,千年未曾熄灭,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于世。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展位,琳琅满目的瓷瓶、瓷画和陶瓷文创产品映入眼帘。“我们带来的瓷艺作品涵盖粉彩、珐琅彩、高温颜色釉、青花等多种工艺,在传统手艺基础上进行颜料搭配的创新,让陶瓷作品更加契合现代审美,把我们的陶瓷文化呈现在更多人面前。”展位负责人刘书栋介绍。

  在展馆出口处,文创产品展区人头攒动。这次参展的文创产品,集中展示了晋城6县(市、区)的文创产品,以及火爆全网的“佛小伴”系列产品。来自太原的游客郭先生手里已经提了好几个购物袋,“这些文创产品既有艺术价值,又充满地方特色,想着带回家留个纪念。”

  本届博览会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与传承,既展示了山西工美非遗的深厚底蕴与勃勃生机,也搭建了一个全国性交流互鉴的平台。从大师们的匠心独运到年轻一代的创意赋能,从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到文创产品的“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更开放、更自信、更贴近时代的姿态,讲述着山西故事,丰富着美好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网

“韵美万象”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在沈阳启幕

沈阳7月25日电 (王樱诺 姜月恒)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组织承办的“韵美万象”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7月25日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启幕。

7月25日,“韵美万象”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在沈阳启幕。图为活动主展厅。王樱诺 摄

  本次活动以“韵美万象”为主题,设置了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览、青年文创艺术展、非遗传统技艺展、工业设计职工技能大赛四大特色板块,旨在挖掘辽宁民间工艺价值,推动创新融合,服务振兴发展。

  本次展览共汇聚辽宁省近300件民间工艺美术精品,静态展示剪纸、面塑、岫玉雕刻、辽砚等辽艺精华;近4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带来“活态”展演与沉浸体验,观众可欣赏“棍子上的东方芭蕾”海城高跷等表演并参与互动;近百名技能人才现场进行陶瓷、首饰等工种的竞技比拼;青年文创单元展现高校师生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设计;展览同时注重业界协同,着力构建文化生态链,以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据了解,借由动静相衬、展竞交融的独特形态,本次展览深度挖掘辽宁民间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价值,引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爱好者,扎根辽宁地域文化厚土,以精美作品展现辽宁文化的独特魅力,以精湛技艺彰显匠人精神的熠熠光辉,以精巧创思驱动文化创新的蓬勃引擎,持续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创意设计深度交融,倾力培育带有鲜明辽宁地域印记的文化标识,让传统民间技艺焕发夺目光彩。

图为展出的作品《百鹤图》。王樱诺 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百鹤图》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艺术传承人钟立维精心雕琢两年后首次亮相,作品中的仙鹤栩栩如生,草木茂密。钟立维在刻瓷艺术上坚守达60年,他表示,刻瓷并非只需要“刻”,其中所运用的书法、绘画、篆刻等技巧费时费工,且技术要求极高。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4日。其中,7月25日、26日举行的辽宁非遗传统技艺展演,是深度体验非遗风采的绝佳机会,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来源:中国新闻网

百余件德化县民间文艺家作品在福州展出 展现千年陶瓷艺术魅力

福州6月12日电 (叶秋云)陶瓷作品《慈母手中线》、陶瓷乐器、陶瓷文创产品……“千年窑火 匠心传承”——德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12日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启幕。

6月12日,“千年窑火 匠心传承”——德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启幕

 此次展览作为德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以来的首次综合性展出,共有73位民间文艺家的157件作品参展。展览将持续至6月28日,每日9:00—22:00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德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甲栈携《财神尊》《惜樽空》等陶瓷作品参展。拥有50余年陶瓷创作经验的李甲栈介绍,每一件陶瓷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需经过反复设计、烧制,历经无数次尝试与失败,正因如此,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弥足珍贵。

图为游客参观“千年窑火 匠心传承”——德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

 作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县60%以上的陶瓷产品销往全球逾100个国家和地区。李甲栈透露,协会计划于下半年赴德国举办展览,将德化陶瓷文化传播到海外。

  在展览中,陶瓷作品《戏里戏外》格外引人注目。这件融合京剧元素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大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该作品作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李璋高表示,创作灵感来源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悟,通过将经典京剧艺术融入陶瓷创作,展现人们在生活中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生活状态,传递“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理念。

12日,“千年窑火 匠心传承”——德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举行

 据悉,此次展览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主办,德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德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福州闭幕 意向金额达1.45亿元

福州6月3日电 (叶秋云)为期四天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于2日在福建福州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成果丰硕,意向金额达1.45亿元(人民币,下同),现场成交额突破3000万元。

图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的文创工艺品吸引参观者

本届博览会的展览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展品总数逾12万件,涵盖陶瓷、雕刻、织绣、玻璃、文房四宝、珠宝首饰、香器漆器、红木家具等全品类工艺美术作品。恰逢端午假期,博览会吸引了超8万观众到场观展,成为民众假期出行的热门选择。

  众多参展商家收获颇丰。来自江西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感慨道:“此次来福州参展收获巨大,不仅与行业同仁进行了深入的创作交流,获得了宝贵建议,还在销售上取得了佳绩。开展短短两天,我现场售出的陶瓷作品价值就达几十万元。”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重头戏,2025年“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同期举行。1200余位工匠带着3000件作品踊跃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127件作品荣获百鹤金鼎奖,188件作品获得百鹤奖,230件作品斩获百鹤新锐奖,展现出工艺美术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福州启幕

福州5月30日电 (叶秋云)以“工美中华 向品而兴”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30日在福建福州启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个特色展团踊跃参展。

  此次博览会的展览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展品总数逾12万件,涵盖陶瓷、雕刻、织绣、玻璃、文房四宝、珠宝首饰、香器漆器、红木家具等全品类工艺美术作品。

30日,以“工美中华 向品而兴”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建福州启幕

 在福建馆,寿山石、漆艺、红木家具、陶瓷、木(根)雕、畲族服饰等多元门类齐聚一堂,文创产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让传统工艺走进美好生活”的标语格外吸睛。

  本次博览会于福建馆内首次推出“在闽港澳台专区”,115件来自港澳台大师的陶瓷、雕刻、漆器经典力作惊艳亮相。

  澳门参展商、你好澳门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斌斌介绍道,该团队带来了一批在澳门市场广受青睐的软木、陶瓷等文创产品。这些作品巧妙融合了澳门本土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兼具艺术观赏性与实用价值。

  梁斌斌表示,希望借助展会平台,与福建当地产业资源深度对接,携手两地艺术家,共同挖掘传统工艺潜力,开发出更多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推动更多非遗技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为游客参观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当下,各类博览会、展会已然成为推动工艺美术作品“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州市寿山石雕刻艺术研究会会长林国仲受访时透露,今年下半年,他将前往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办展,加强中外石雕艺术界的交流与互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工艺美术产业年收入达3万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300万人。

  据悉,本届博览会将同期举办2025“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2025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以及“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师工匠非遗精品展、“国潮走进生活”手工绝技互动体验活动等  ,吸引市民、游客学习非遗技艺。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0件(套)匠心之作讲述何为“中国好手艺”

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日前在京开幕,展览汇集来自全国的110件(套)匠心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埏、织绣、编结、画绘等工艺美术门类,生动诠释了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的新风貌。

  “中国好手艺展”秉持“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学术标准,自2017年首届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苏绣作品《九龙图》让人惊艳,作者运用精湛的刺绣技艺,以仿古真丝绢为底,巧妙地融合了平针、乱针以及创新的螺髻针法,通过精细的针法模拟传统笔墨效果,成功复现了南宋画家陈容所绘的纸本画作《九龙图》。

  陶瓷作品《如梦令》以古代词牌《如梦令》为创作灵感,塑造了三个古代文人形象,并将德化传统花卉、鸟兽塑作手法融入古代文人赏石、戴花、笑傲林泉的意趣之中,与德化白瓷纯净温润的色泽和质感完美融合,体现了创作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寻求德化瓷塑的当代发展之路。

参展作品。 主办方供图

  作为“中国好手艺展”发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表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意义在于,现代工艺美术作品不仅要和建筑、环境、陈设等现代居住环境相配合,更要讲究工艺与艺术的平衡,不是说一味追求细致就是最好的工巧。在他看来,中国人在所用的器物上都寄托了一种精神内涵,强调器物和人一样要气韵生动,要神完气足,这就是“器韵”。

  据悉,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将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至5月1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工艺美术双年展呈现创新与传统之美

北京4月23日电 (周锦麒)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正在举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携手主办,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

  本次工艺美术展征集作品多达2307件(套),经评审有809位作者的720余件(套)工艺美术精品展陈,作者中既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有院校教授,以及中青年艺术家等新生力量。这种多元化的创作者阵容,为展览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创意与活力。

正在进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周锦麒 摄

  展览内容涵盖玉器、陶瓷、织绣、漆器等十余个门类。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展陈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时间大多都集中在2020年以后,更加体现了新时代工艺美术创作人的匠心。

  时代匠心,既有应时代而生的创新性,也有顺匠心而存的历史性。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钟汝荣和其女儿钟婉尧于2023年制作的《穆桂英挂帅》陶塑,把传统戏服的服饰图案触入到陶艺创作之中,加上以绘画形式运用釉彩描绘图案,“以画入陶”也是作品的特色,绘画与陶塑结合独创了“绘塑技艺”。整个作品打破了石湾陶塑单纯的表现,综合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元素和平面与立体设计的巧妙结合,使得作品兼具具创新性和历史性,开创了石湾公仔制作的新领域。

正在举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周锦麒 摄

  同样在创作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是《中华战舞》瓷塑,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志荣创作,它通过瓷塑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歌舞”,这是一种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通常在节日庆典中表演,象征着驱邪迎祥、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

  从湘绣《山中之王》到角雕《九州同庆》,双年展的工艺美术作品通过独有的形式,表达着对于国家的热忱,体现着淋漓的情感。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品与征集部的工作人员张子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双年展表达了中国工艺美术馆对于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也代表了当代工艺美术的新的一个水平。“它(双年展)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的致敬与回归,也能够看到创作者对于新形式、新材料,新工艺的一些探索。”张子璇说。

正在举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周锦麒 摄

  展览中,无论是古朴的陶瓷、华丽的刺绣,还是典雅的漆器,都以其独特的造型、色彩与装饰,诉说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审美理念。它们不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寄托,体现了人与自然、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共生。工艺美术,以其独有的方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承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彰显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创造力,值得世代珍视与传承。这场跨越时空的展陈,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泥火匠”崔红涛:传承“新安窑”千年窑火 展现黄河文化新安魅力

作为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函关窑”的创始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崔红涛梦想用“函关窑”制作技艺,讲好新安故事,展现黄河文化中的新安魅力。

地处黄河之滨的新安县,有着悠久的陶瓷烧制历史。自唐末五代以来,以“新安窑”为代表的新安窑火,千年传承不息。

如今,在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过去烧陶制瓷留下的窑址,仍然是随处可见,村周边的山坡上也到处散落着陶瓷碎片。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在烧制陶瓷时保护陶瓷的容器“匣钵”所砌成的围墙、房屋,勾起人们对当地过去烧制陶瓷的盛景无限遐想。

这里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周边几百公里范围内,鼎盛时期,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有“小洛阳”之称。

今年49岁的崔红涛就出生在离甘泉村不远的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对于当地烧陶制瓷的地域文化,更是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可以说连小时候玩的玩具,都跟陶瓷有关。”崔红涛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熏陶,崔红涛从小就对陶瓷行业很感兴趣。参加工作后,更是把陶瓷作为一种爱好,有机会就会到产地,或者是展销会上看上一看。

2016年前后,生意上正处转型期的崔红涛,开始谋划二次创业。这时候,他从朋友处了解到,新安县发现了紫砂矿产资源,而且储量大,品质优。与此同时,当地还成立了紫砂产业协会,助力行业发展,一批紫砂匠人也应运而生。

“真是瞌睡给个枕头,本来我就喜欢这个行业,听这么一说,干脆就做紫砂吧。”崔红涛说。

理想是丰满的,然而现实却比理想骨感的多,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这种“骨感”更是常伴其左右。

在江苏宜兴,紫砂产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从采矿,到泥料,到烧制,到包装,再到销售,都可以交给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去做。

但在新安县,由于紫砂产业刚诞生不久,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配件,一个包装盒子,都需要紫砂匠人自己去解决。

“而且也没有啥成例可参考。”崔红涛说,这也就意味着,紫砂产业的几十道工序,需要他反复实验,才有可能成功,“比如紫砂泥性的确定,练好的泥能不能烧出想要的紫砂壶,得一次一次摸索。”

在位于新安县畛河西路的崔红涛工匠创新工作室里,连接一楼展厅和二楼工作室楼梯处,有一处高约5米、宽约3.5米的格子状屏风,上面摆满了紫砂做的函关盏。乍一看去,壮观又不失文艺范儿。

“这都是烧坏的函关盏。”崔红涛说,一直以来,陶瓷行业都有着“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他也经历过这样的惨痛,“因为不掌握技术,这中间有半年时间,一个都没烧成,连着两个烧窑师傅都不干了,‘他们觉得拿工资没有干成事,老不好意思。’”

庆幸的是,挫折并没有击垮儒雅中透着几分文弱的崔红涛。相反,更激出了他的热情和斗志,“一定要干成!”

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解决烧制难题,崔红涛没少往宜兴跑着找师傅;在烧制每一窑的每一个夜晚,他几乎都会守到凌晨两三点;每次外出,回到新安的第一件事,也不是回家,而是到窑厂看看。

正是这种坚持, 2019年,从“新安窑”里走来的“函关窑”窑火正式燃起。“之所以取名函关窑,主要是因为新安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汉函谷关的所在地。”崔红涛说。

新安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新安又被称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内还存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汉函谷关、千唐志斋等众多文化遗存。

新安县委提出,要把展现黄河文化魅力作为主线,做强天下黄河文化地标,持续擦亮“新安文旅”品牌。

作为一个文化文创企业,崔红涛也一直在琢磨,该如何依托新安“泼天”的“文化财富”,实现更大担当。

4年来,他将紫砂融入到新安县闻名全国的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中,开发出了黄河紫砂澄泥砚产品,并依托新安“汉关文化”“和合文化” “千唐文化”,创意开发出了系列澄泥砚产品;将变色牡丹制作技艺融入到紫砂制作技艺中,开发出了变色牡丹紫砂壶、紫砂杯等文创产品……

目前,函关窑已形成了黄河紫砂澄泥砚、紫砂茶具、函关盏茶器、陶器等四大产品体系,产品成品率大幅提升,年产值也达到了数百万元。

与此同时,他还与新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函关窑陶瓷实训基地,为新安紫砂陶瓷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紫砂陶瓷行业的期待,也是崔红涛的梦想。他梦想函关窑能继承新安窑的千年窑火,以函关窑制作技艺为依托,在文化传承中,为新安叫响陶瓷紫砂文化名片,展现黄河文化魅力,讲好具有新安特色的黄河故事,添薪赋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