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德化县民间文艺家作品在福州展出 展现千年陶瓷艺术魅力

福州6月12日电 (叶秋云)陶瓷作品《慈母手中线》、陶瓷乐器、陶瓷文创产品……“千年窑火 匠心传承”——德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12日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启幕。

6月12日,“千年窑火 匠心传承”——德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启幕

 此次展览作为德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以来的首次综合性展出,共有73位民间文艺家的157件作品参展。展览将持续至6月28日,每日9:00—22:00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德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甲栈携《财神尊》《惜樽空》等陶瓷作品参展。拥有50余年陶瓷创作经验的李甲栈介绍,每一件陶瓷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需经过反复设计、烧制,历经无数次尝试与失败,正因如此,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弥足珍贵。

图为游客参观“千年窑火 匠心传承”——德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

 作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县60%以上的陶瓷产品销往全球逾100个国家和地区。李甲栈透露,协会计划于下半年赴德国举办展览,将德化陶瓷文化传播到海外。

  在展览中,陶瓷作品《戏里戏外》格外引人注目。这件融合京剧元素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大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该作品作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李璋高表示,创作灵感来源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悟,通过将经典京剧艺术融入陶瓷创作,展现人们在生活中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生活状态,传递“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理念。

12日,“千年窑火 匠心传承”——德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举行

 据悉,此次展览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主办,德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德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福州闭幕 意向金额达1.45亿元

福州6月3日电 (叶秋云)为期四天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于2日在福建福州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成果丰硕,意向金额达1.45亿元(人民币,下同),现场成交额突破3000万元。

图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的文创工艺品吸引参观者

本届博览会的展览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展品总数逾12万件,涵盖陶瓷、雕刻、织绣、玻璃、文房四宝、珠宝首饰、香器漆器、红木家具等全品类工艺美术作品。恰逢端午假期,博览会吸引了超8万观众到场观展,成为民众假期出行的热门选择。

  众多参展商家收获颇丰。来自江西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感慨道:“此次来福州参展收获巨大,不仅与行业同仁进行了深入的创作交流,获得了宝贵建议,还在销售上取得了佳绩。开展短短两天,我现场售出的陶瓷作品价值就达几十万元。”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重头戏,2025年“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同期举行。1200余位工匠带着3000件作品踊跃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127件作品荣获百鹤金鼎奖,188件作品获得百鹤奖,230件作品斩获百鹤新锐奖,展现出工艺美术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福州启幕

福州5月30日电 (叶秋云)以“工美中华 向品而兴”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30日在福建福州启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个特色展团踊跃参展。

  此次博览会的展览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展品总数逾12万件,涵盖陶瓷、雕刻、织绣、玻璃、文房四宝、珠宝首饰、香器漆器、红木家具等全品类工艺美术作品。

30日,以“工美中华 向品而兴”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建福州启幕

 在福建馆,寿山石、漆艺、红木家具、陶瓷、木(根)雕、畲族服饰等多元门类齐聚一堂,文创产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让传统工艺走进美好生活”的标语格外吸睛。

  本次博览会于福建馆内首次推出“在闽港澳台专区”,115件来自港澳台大师的陶瓷、雕刻、漆器经典力作惊艳亮相。

  澳门参展商、你好澳门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斌斌介绍道,该团队带来了一批在澳门市场广受青睐的软木、陶瓷等文创产品。这些作品巧妙融合了澳门本土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兼具艺术观赏性与实用价值。

  梁斌斌表示,希望借助展会平台,与福建当地产业资源深度对接,携手两地艺术家,共同挖掘传统工艺潜力,开发出更多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推动更多非遗技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为游客参观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当下,各类博览会、展会已然成为推动工艺美术作品“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州市寿山石雕刻艺术研究会会长林国仲受访时透露,今年下半年,他将前往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办展,加强中外石雕艺术界的交流与互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工艺美术产业年收入达3万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300万人。

  据悉,本届博览会将同期举办2025“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2025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以及“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师工匠非遗精品展、“国潮走进生活”手工绝技互动体验活动等  ,吸引市民、游客学习非遗技艺。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0件(套)匠心之作讲述何为“中国好手艺”

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日前在京开幕,展览汇集来自全国的110件(套)匠心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埏、织绣、编结、画绘等工艺美术门类,生动诠释了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的新风貌。

  “中国好手艺展”秉持“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学术标准,自2017年首届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苏绣作品《九龙图》让人惊艳,作者运用精湛的刺绣技艺,以仿古真丝绢为底,巧妙地融合了平针、乱针以及创新的螺髻针法,通过精细的针法模拟传统笔墨效果,成功复现了南宋画家陈容所绘的纸本画作《九龙图》。

  陶瓷作品《如梦令》以古代词牌《如梦令》为创作灵感,塑造了三个古代文人形象,并将德化传统花卉、鸟兽塑作手法融入古代文人赏石、戴花、笑傲林泉的意趣之中,与德化白瓷纯净温润的色泽和质感完美融合,体现了创作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寻求德化瓷塑的当代发展之路。

参展作品。 主办方供图

  作为“中国好手艺展”发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表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意义在于,现代工艺美术作品不仅要和建筑、环境、陈设等现代居住环境相配合,更要讲究工艺与艺术的平衡,不是说一味追求细致就是最好的工巧。在他看来,中国人在所用的器物上都寄托了一种精神内涵,强调器物和人一样要气韵生动,要神完气足,这就是“器韵”。

  据悉,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将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至5月1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工艺美术双年展呈现创新与传统之美

北京4月23日电 (周锦麒)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正在举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携手主办,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

  本次工艺美术展征集作品多达2307件(套),经评审有809位作者的720余件(套)工艺美术精品展陈,作者中既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有院校教授,以及中青年艺术家等新生力量。这种多元化的创作者阵容,为展览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创意与活力。

正在进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周锦麒 摄

  展览内容涵盖玉器、陶瓷、织绣、漆器等十余个门类。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展陈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时间大多都集中在2020年以后,更加体现了新时代工艺美术创作人的匠心。

  时代匠心,既有应时代而生的创新性,也有顺匠心而存的历史性。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钟汝荣和其女儿钟婉尧于2023年制作的《穆桂英挂帅》陶塑,把传统戏服的服饰图案触入到陶艺创作之中,加上以绘画形式运用釉彩描绘图案,“以画入陶”也是作品的特色,绘画与陶塑结合独创了“绘塑技艺”。整个作品打破了石湾陶塑单纯的表现,综合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元素和平面与立体设计的巧妙结合,使得作品兼具具创新性和历史性,开创了石湾公仔制作的新领域。

正在举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周锦麒 摄

  同样在创作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是《中华战舞》瓷塑,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志荣创作,它通过瓷塑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歌舞”,这是一种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通常在节日庆典中表演,象征着驱邪迎祥、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

  从湘绣《山中之王》到角雕《九州同庆》,双年展的工艺美术作品通过独有的形式,表达着对于国家的热忱,体现着淋漓的情感。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品与征集部的工作人员张子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双年展表达了中国工艺美术馆对于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也代表了当代工艺美术的新的一个水平。“它(双年展)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的致敬与回归,也能够看到创作者对于新形式、新材料,新工艺的一些探索。”张子璇说。

正在举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周锦麒 摄

  展览中,无论是古朴的陶瓷、华丽的刺绣,还是典雅的漆器,都以其独特的造型、色彩与装饰,诉说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审美理念。它们不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寄托,体现了人与自然、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共生。工艺美术,以其独有的方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承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彰显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创造力,值得世代珍视与传承。这场跨越时空的展陈,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泥火匠”崔红涛:传承“新安窑”千年窑火 展现黄河文化新安魅力

作为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函关窑”的创始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崔红涛梦想用“函关窑”制作技艺,讲好新安故事,展现黄河文化中的新安魅力。

地处黄河之滨的新安县,有着悠久的陶瓷烧制历史。自唐末五代以来,以“新安窑”为代表的新安窑火,千年传承不息。

如今,在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过去烧陶制瓷留下的窑址,仍然是随处可见,村周边的山坡上也到处散落着陶瓷碎片。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在烧制陶瓷时保护陶瓷的容器“匣钵”所砌成的围墙、房屋,勾起人们对当地过去烧制陶瓷的盛景无限遐想。

这里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周边几百公里范围内,鼎盛时期,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有“小洛阳”之称。

今年49岁的崔红涛就出生在离甘泉村不远的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对于当地烧陶制瓷的地域文化,更是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可以说连小时候玩的玩具,都跟陶瓷有关。”崔红涛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熏陶,崔红涛从小就对陶瓷行业很感兴趣。参加工作后,更是把陶瓷作为一种爱好,有机会就会到产地,或者是展销会上看上一看。

2016年前后,生意上正处转型期的崔红涛,开始谋划二次创业。这时候,他从朋友处了解到,新安县发现了紫砂矿产资源,而且储量大,品质优。与此同时,当地还成立了紫砂产业协会,助力行业发展,一批紫砂匠人也应运而生。

“真是瞌睡给个枕头,本来我就喜欢这个行业,听这么一说,干脆就做紫砂吧。”崔红涛说。

理想是丰满的,然而现实却比理想骨感的多,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这种“骨感”更是常伴其左右。

在江苏宜兴,紫砂产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从采矿,到泥料,到烧制,到包装,再到销售,都可以交给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去做。

但在新安县,由于紫砂产业刚诞生不久,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配件,一个包装盒子,都需要紫砂匠人自己去解决。

“而且也没有啥成例可参考。”崔红涛说,这也就意味着,紫砂产业的几十道工序,需要他反复实验,才有可能成功,“比如紫砂泥性的确定,练好的泥能不能烧出想要的紫砂壶,得一次一次摸索。”

在位于新安县畛河西路的崔红涛工匠创新工作室里,连接一楼展厅和二楼工作室楼梯处,有一处高约5米、宽约3.5米的格子状屏风,上面摆满了紫砂做的函关盏。乍一看去,壮观又不失文艺范儿。

“这都是烧坏的函关盏。”崔红涛说,一直以来,陶瓷行业都有着“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他也经历过这样的惨痛,“因为不掌握技术,这中间有半年时间,一个都没烧成,连着两个烧窑师傅都不干了,‘他们觉得拿工资没有干成事,老不好意思。’”

庆幸的是,挫折并没有击垮儒雅中透着几分文弱的崔红涛。相反,更激出了他的热情和斗志,“一定要干成!”

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解决烧制难题,崔红涛没少往宜兴跑着找师傅;在烧制每一窑的每一个夜晚,他几乎都会守到凌晨两三点;每次外出,回到新安的第一件事,也不是回家,而是到窑厂看看。

正是这种坚持, 2019年,从“新安窑”里走来的“函关窑”窑火正式燃起。“之所以取名函关窑,主要是因为新安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汉函谷关的所在地。”崔红涛说。

新安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新安又被称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内还存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汉函谷关、千唐志斋等众多文化遗存。

新安县委提出,要把展现黄河文化魅力作为主线,做强天下黄河文化地标,持续擦亮“新安文旅”品牌。

作为一个文化文创企业,崔红涛也一直在琢磨,该如何依托新安“泼天”的“文化财富”,实现更大担当。

4年来,他将紫砂融入到新安县闻名全国的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中,开发出了黄河紫砂澄泥砚产品,并依托新安“汉关文化”“和合文化” “千唐文化”,创意开发出了系列澄泥砚产品;将变色牡丹制作技艺融入到紫砂制作技艺中,开发出了变色牡丹紫砂壶、紫砂杯等文创产品……

目前,函关窑已形成了黄河紫砂澄泥砚、紫砂茶具、函关盏茶器、陶器等四大产品体系,产品成品率大幅提升,年产值也达到了数百万元。

与此同时,他还与新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函关窑陶瓷实训基地,为新安紫砂陶瓷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紫砂陶瓷行业的期待,也是崔红涛的梦想。他梦想函关窑能继承新安窑的千年窑火,以函关窑制作技艺为依托,在文化传承中,为新安叫响陶瓷紫砂文化名片,展现黄河文化魅力,讲好具有新安特色的黄河故事,添薪赋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广西12地市工艺美术精品集中亮相南宁

南宁11月24日电 (张广权)11月23日,“绘梦壮乡艺脉相承”2024广西工艺美术精品展在广西南宁启幕。

  本次展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广西工艺美术协会承办,旨在展示广西工艺美术的繁荣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开幕式上,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为观众带来开场表演《南职壮美霓裳》。作品以广西传统的民族服饰为灵感来源,融合现代流行元素进行创新设计研发,展现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广西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韦锦业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广西通过加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力度,形成了一批极富广西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这些成就离不开广大工艺美术大师和从业人员的辛勤努力。本次展销活动不仅是对广西工艺美术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广西工艺美术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推广。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提升广西工艺美术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推动广西工艺美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轻工处处长曾祥平在致辞中强调,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是当前之需,更是长远之计。广西将统筹2025年新型工业化资金,为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建设“添砖加瓦”,编织好人才培育的摇篮,推动更多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强、文化品位高的人才不断涌现。

  本次精品展将持续至11月25日,展览汇聚了广西12个地市的工艺美术精品,涵盖陶瓷、工艺雕塑、刺绣染织、金属首饰等多种类型,充分展现了广西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展会期间,还将开展工艺美术精品销售、优秀作品评选、工艺美术大师技艺表演与工艺美术品制作体验等活动,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和文化的盛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旅相融共生 两岸合作共赢!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举行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隆重开幕。(供图)

10月31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开幕。本届文博会秉持“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主题,采用“2+3+N”办展模式,设有文化产业综合成果展、城市印象主题展等2个综合主题展区,以及海峡两岸文博IP授权展、高校设计展、工艺美术精品展等3个专业专题展区,聚焦两岸互动、非遗传承、数字创新等,全方位展示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两岸文化交流成果。

开幕首日现场盛况。(供图)

海峡两岸文博会是唯一以“海峡两岸”命名并由两岸共同举办的国家级大型文化产业展会,由中共中央台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和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承办。展会持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拓展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

开幕首日现场盛况。(供图)

本届文博会突出新面孔新力量,台湾县市馆、大师工艺馆等9个主题馆汇集了近200家台湾品牌企业和100多位工艺大师,金门县首次复刻600年前的金门城为展馆形象。同时,诸多新机构和新嘉宾参与,进一步凸显文博会的交流平台作用。

金门县首次复刻600年前的金门城为展馆形象。(供图)

工艺文化展区汇聚了50余位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展示陶瓷工艺、大漆工艺等具有台湾特色的作品。青年创意展区则通过两岸高校设计展和青年文创沙龙等活动,为两岸青年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

开幕首日,文博IP授权展现场。(供图)

在交易对接方面,本届文博会首办文博IP授权展,邀请20余家博物馆藏机构参展,并举办相关交流活动,助力厦门打造文博IP交易中心。同时,搭建项目招引平台,提升对接交易实效。

数智赋能是本届文博会的另一大亮点。展会聚焦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展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运用成果。专家智库和文化科技企业共同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

此外,本届文博会还突出文旅融合,创新老字号体验场景,焕新非遗文化活力,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荣宝斋等老字号店铺参展,带来珍贵艺术品和研学体验活动。福建省贸促会组织的非遗特展和与淘宝合办的非遗工艺创新作品展,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同时,展会还联合抖音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联动,促进文旅消费。

市民游客可免费入场观展,通过扫描二维码或凭身份证等证件现场实名办理入场手续。

(王仟艺 张霁萱|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编辑 胡美东)

来源:中国日报网

“艺路生花” 中法友好文化艺术交流展亮相巴黎

巴黎10月30日电 当地时间10月28日,河南卫视大型当代文化艺术节目《艺路生花》在巴黎卢浮宫举办中法友好文化艺术交流展。展览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举办,以“中法友谊新时代,文化交流新起点”为主题,旨在增进两国文明交流互鉴,为两国艺术家提供沟通对话的平台。

  展览共展出来自中国的400多位艺术家的近500件作品,中方组委会邀请了中国当代书画家、油画家、雕塑家、机械装置艺术家、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等多领域艺术家参与展览。其中部分艺术家是通过参加河南卫视《艺路生花》节目,经过评选将作品带到法国。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学术论坛、手工制作、写生创作、文化主题活动等。

当地时间10月28日,河南卫视大型当代文化艺术节目《艺路生花》在巴黎卢浮宫举办中法友好文化艺术交流展。主办方供图

  在启动仪式上,活动主办方河南卫视总监王春阳在致辞中表示,河南卫视植根于中原大地,作为中国电视传媒的重要力量,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次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造力,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中法两种文明的美丽交汇,必将激起多姿多彩的浪花。

  法中国际协会荣誉会长斯拉姆表示,非常高兴在巴黎见到中国当代绘画和艺术品。他表示将推动中法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山东画院青年画院院长孙棋代表参展艺术家致辞,表示这次展览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为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界人士的交流和对话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中国驻法大使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等单位的代表及旅法侨界代表等各界人士出席了启动仪式。

  据悉,本次展览为期5天,将持续至11月1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