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发布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

  11月30日,海丝之光——海丝学术交流暨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会上,专家学者从出土瓷器、玻璃器、动植物遗存等不同角度,发布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研究成果。

 据悉,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门、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2021年10月以来,朔门古港遗址发掘面积已达约9000平方米,发现朔门和奉恩门城门、瓮城、城墙、码头、沉船、干栏式建筑、木质栈道、瓷片堆积带等一系列重要遗迹。

  复旦大学教授沈岳明介绍,目前共整理了朔门古港遗址2022年至2023年间的出土陶瓷器总计104781件(片),其中产自浙江龙泉窑的青瓷产品是朔门古港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产品,总计55285件(片),超出土瓷器总数的半数,按器类特征划分主要有碗、盘、盏、碟等。

  沈岳明认为,朔门古港遗址出土数量巨大且种类式样重复率较高的龙泉窑青瓷,大部分没有使用痕迹,贸易瓷属性明显,证实温州港是龙泉窑瓷器外运的重要启航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考古人员对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玻璃发簪残件进行分析发现,出土玻璃发簪主要分为钾钙玻璃和钾铅玻璃两大类。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成倩认为,这两类玻璃产品随着航线的扩大,与陶瓷贸易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是海外。

  此外,朔门古港遗址还发现大量动植物遗存。考古人员通过浮选的方式,在92升土样中收集到53个种属的13748件标本,均出于宋代地层。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姝说,在南宋地层中出土大量棒锥螺的壳顶可观察到食用行为造成的损伤痕迹,即人为去除螺顶尖部便于食用螺肉,浙江等南方地区至今仍然延续着这种食用传统。

来源:新华社

“最佳旅游乡村”之浙江溪头村:瓷光述千秋,竹影颂新韵

 新华社杭州11月30日电(记者段菁菁)“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徐夤如此描述龙泉青瓷

作为全球首个陶瓷类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近现代传承地,坐落在浙江西部山区的丽水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自清朝道光年间开始龙泉青瓷传统烧制以来,至今“窑火”不灭。

  不久前,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浙江溪头村成为中国入选的7个乡村之一。

初冬,漫步于溪头村,随处可见的瓷片小道、青瓷微景观等文化元素,无不在述说历史。依山而建的7座古龙窑,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大古龙窑群,它们历经风雨、窑火不熄,一直“活”在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

  依托青瓷文化,当地建立了“不灭窑火”共富工坊,打造瓷源文化传承空间、现代艺术创作基地、瓷艺特色文化节庆等旅游品牌,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很多在外烧制青瓷的师傅也纷纷返乡制瓷,这个偏远小山村慢慢热闹起来。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克萍是第一批回村复兴村庄的青瓷大师,她颇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溪头村不仅把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恢复光大,而且还把“不灭窑火”做成响当当的文旅IP。“如今,溪头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作为土生土长的溪头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说古龙窑、青瓷作坊勾勒出溪头村底蕴深厚的传统人文风貌,那么竹建筑群、当代青瓷艺术馆等则营造出开放包容的创新人文意境。

  对溪头村村民来说,2016年10月1日是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一场声势浩大的“不灭窑火”活动在古龙窑边举行。而在村庄的另一头,“竹建筑双年展”盛大启幕。

2013年初,策展人葛千涛带着11位建筑师来到宝溪乡。在龙窑边的漫山竹林中,他们与当地村民对话交流,被乡村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

  “眼下,城市化带来的‘千城一面’现象正迅速蔓延至城镇乡村,而事实上中国的农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葛千涛说,漫山遍野的毛竹,是溪头村的特产,也是取之不尽的建材,竹建筑的构思应运而生。

  紧接着,设计师们联手用竹子打造了一个充满设计感的竹艺村落——龙泉国际竹建筑文创生活村落。

在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志华看来,这些竹建筑用“最乡土的材料、最前卫的线条,在山乡作了‘最世界’的表达”,展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也成了该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爆点”,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瓷光述千秋,竹影颂新韵。在这个浙西小山村,“青瓷”与“青竹”交互生长、和谐共融,构建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独特样本。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