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对话人:

  邹 翔 本报评论员

  单士兵 重庆日报评论员

  邹翔: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遗为核心,作为重庆的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有什么“人无我有”的独特魅力?

  单士兵:山奔绿浪,雄浑苍茫;水流碧玉,婉转荡漾;古寨星罗,千姿百态。武陵山区既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一曲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节奏明快、愉悦自得,啰儿调唱出土家人的热情和乐观;一块酉州苗绣,花纹稠密、富丽堂皇,绣出苗族姑娘对自然万物、生命规律的感悟体认;一首“南溪号子”,声调高昂、气势如虹,吼出南溪河流域人民跨越高山峡谷的豪情、勤劳笃行的本真;一碗黔江绿豆粉,口感软糯、清香怡人,制作技艺煨煮了千年时光……非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内嵌于社会语境和生活日常之中,凝结着审美趣味、精神内涵和文化记忆。武陵山区的非遗,讲述着巴渝文化的起源,以及巴渝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邹翔: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强调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这就要求在建立统一管理机构、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文件等方面,各地要协同合作、同向而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保护、共建生态的内生动力,破除“你保护你的、我保护我的”的壁垒,方能攥指成拳,实现“1+1>2”的效果。

  单士兵:唯有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才能让特色更加凸显。制度管全局、管长远,在“生态”营建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地持续强化制度建设,于2018年实施《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此外,还通过传承性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项目的活态传承;通过抢救性保护,对一些已经处于困难状态的传承项目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通过生产性保护,兼顾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数字化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宣传和传播进行迭代升级……不断织密保护网络、培厚传承土壤,才能促进处处见非遗、人人护非遗的氛围加速形成。

  邹翔: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度内嵌于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中的文化有机体。这就决定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避免脱离真实生活场景,防止建造“空中楼阁”。

  单士兵:作为新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特色非遗,在与古为新、与时俱进中,创新架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正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产业”等日益多样的形式,以越来越有趣的“打开方式”,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

  非遗是一地的文化瑰宝,也能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的产业支撑。在酉阳桃花源景区,舞台剧《梦幻桃源》融合多种非遗元素,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居家就业。非遗深度融入一域经济发展,激活发展引擎、添彩红火生活,写就人文经济学的非遗篇章。

  邹翔:近段时间,重庆的无人机灯光秀很火。当川剧变脸艺术跃上云端、红蓝脸谱在夜幕中丝滑切换,当无人机群在夜空中沏出一盏重庆盖碗茶、茶汤流转间点亮两江夜色,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惊艳火花,启示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融合”。做好融合,才能以古人之智慧开今日之生面、以今人之创造予传统以新生。

  单士兵:融合之要,在于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找准与当下情感的共鸣点,让人们体会到文化带来的美感和愉悦。既保护非遗,也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发掘非遗的美学价值、唤醒非遗的文化精神。把传统与时尚、守正与创新、岁月的积淀与年轻态的表达贯通起来,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这是让非遗焕发别样光彩的必由之路,也能涵养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邹翔: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从二十四节气、太极拳,到送王船、春节,越来越多中国非遗跨越山海,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非遗连同非遗的保护实践一道,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单士兵:前不久,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发布了2025年1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为游客铺展开一张沉浸式体验巴渝文化根脉的立体地图。每一个区域都立足自身实际探索文化保护传承的方式方法,让每一项非遗都展现勃勃生机,神州大地的文化图景将更加光彩夺目。

来源:中国新闻网

活力中国调研行|景德镇陶阳里:城市更新激发文旅新活力

7月13日,游客在江西省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游览。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景德镇城市中心地带,古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说法。近年来,这里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在留住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的同时,实现了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的转型,成功入选首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如今,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

来源:新华社

草原钧瓷淬炼:“神舟家园”重燃八百年窑火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这片被称为“神舟家园”的土地上,40多岁的闫强用10年时间做了件“大事”:他不仅把断代800多年的钧瓷技艺从历史里“找”了回来,还带着泥土的温度,把草原的风、航天的梦都融进瓷器里,让北疆文化借着这些瓷碗、瓷瓶,走到了更多人眼前。

图为闫强查看烧制完成的成品。陈琳 摄

  从泥塑少年到“追瓷人”

  闫强和泥土的缘分,是从小在爷爷的泥坯旁结下的。

  “上小学三年级时,放学就蹲在爷爷旁边看他捏泥塑,牛、羊……一团泥巴在他手里转几圈就活了。”闫强记得,自己最早的“作品”是个歪歪扭扭的小泥人,爷爷没嫌丑,还笑着说“有灵气”。

  这份对泥土的亲近,后来成了闫强当小学美术老师时的“副业”——放学后的画室里,他总爱捏捏揉揉,把草原上的动物、蒙古包都变成泥塑,教孩子们认家乡的模样。

  四子王旗城卜子村作为金、元时期的净州古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闫强得知城卜子出土了大量宋、金、元钧瓷器物。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无限热爱,他多次联合专家深入考察,发现了大量窑灰和烧制痕迹,由此萌生了复烧断代钧瓷的决心。

  四子王旗2.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缺黏土,不缺故事,缺的是把历史捏进泥土里的手艺。从那天起,闫强成了“追瓷人”,他先后前往山东、江西、河南等地学习考察,并拜师蒙钧瓷研发创始人周文波老师。

图为泥坯。 陈琳 摄

  让断代技艺在草原“生根”

  钧瓷难烧。行里有“生在配料,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的说法。意思是,泥巴配不好、坯子捏不匀、窑火控不好,一窑瓷可能全成废品。

  经历了数次失败后,潜心钻研的闫强终于在2017年成功将本土资源与现代化钧瓷工艺相结合,复烧出断代800多年的钧瓷,让钧瓷技艺在四子王旗落地生根,填补了四子王旗乃至内蒙古陶瓷文化的空白。

  成功复烧钧瓷后,闫强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在多位名师的指导下,他深入挖掘四子王旗本地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出一系列极具北疆风情的陶瓷产品。

  “神舟杯系列茶具是将航天文化与陶瓷艺术巧妙融合,草原文化系列陶瓷作品展现的是草原的壮美与辽阔,如意神舟主人杯是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闫强说。

  在闫强看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要让人从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到当地文化的精髓,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图为神舟如意杯。 陈琳 摄

  从“烧陶瓷”到“传文化”

  复烧钧瓷成功后,闫强的工作室渐渐热闹起来。他不满足于“复刻”古钧瓷,总琢磨着“四子王旗有神舟飞船着陆,有草原,有蒙古族文化,这些如何能烧进瓷里?”

  他采用本土原材料,结合现代化钧瓷工艺,并不断探索创新,在传统钧瓷釉色基础上,研发出更丰富的色彩与纹理效果,使1.6万余件作品,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茶具、摆件、饰品……这些文创产品将蒙钧瓷的艺术美感与实用性完美结合,兼具收藏价值和日常使用功能。”闫强说。

  2017年9月,闫强把泥塑、陶艺课程引入校园,成为四子王旗第三小学校本课程和社团的特色课程。2023年,闫强利用废弃学校,建起了四子王旗陶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设有拉坯室、塑形室、注浆室、彩绘室等多功能的教育教学基地,可容纳200多名学生上课。

  “泥塑以物载道,其制作蕴含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我想把这个技艺能传承下去。”闫强说。

  如今,在草原旅游景区的店里,游客捧着“神舟杯”拍照;博物馆的展柜里,“草原系列”瓷器和古城遗址的瓷片并排陈列;就连学校的陶艺课上,孩子们也学着捏个小钧瓷,说着“要把家乡的故事烧进去”……这些带着“北疆味儿”的瓷器,逐步成为四子王旗的文化名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唐代陶瓷版“西游记”在河南郑州开展

7月12日,《西游记——唐代陶瓷中的丝路文明》展在河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展,展出唐代陶器、瓷器近百件,其中多件文物属首次亮相。此次展出由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分设“沙漠之舟”“西域奇谈”“胡风唐韵”三个篇章,多层次展现人类历史上“跨文明交流”繁荣时代的盛景。图为唐代红陶彩绘胡人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白”映照国际友好交流路

7月11日电 (记者 韩禹)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外,设“中国白”德化陶瓷展览。瓷质白、工艺巧,以瓷雕呈现的天女散花、芭蕾舞、汗血宝马等艺术形象,引人瞩目。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是中国瓷文化重要起源地,制瓷史可追溯至3700多年前。宋元时期,德化瓷便已是海上航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远销欧洲。

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外,设“中国白”德化陶瓷展览。图为展出作品《天女散花》(局部)

 德化县县委书记方俊钦介绍,因瓷土杂质少而呈现极致白,德化白瓷可谓世界白瓷的杰出代表,由此被称为“中国白”。其雕塑技术亦极为精湛:展品《天女散花》,取材自敦煌壁画原型,飘带部分制作难度极高,在1380摄氏度的高温中,瓷土呈现麦芽糖状,稍有不慎便会坍塌;展品《天鹅湖》则取材自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目,作品再现了其中轻盈灵动姿态,整个雕塑支点仅在几个脚尖。

  德化瓷探索古老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完美结合。作品《马到成功》原型为土库曼斯坦的汗血宝马,以瓷雕形式展现其神貌,并被赋予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美好含义。方俊钦说,汗血宝马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陶瓷是中国的国宝,这是一种文化交融的代表。

展出作品《马到成功》

 德化瓷频频被赋予友好交流的使命——作为国礼送给多位国家元首,曾到美国、墨西哥、荷兰等9国举办国际巡展,并成功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

  2015年,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称号。2021年,德化窑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方俊钦说,“中国白”出海计划还在继续,计划在未来五年到访二十余国,让德化瓷继续做好“世界文化交流使者”。(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南越王博物院展出300余件(套)文物

广州7月10日电 (程景伟 张跞乐)“甄·集——南越王博物院藏品征集成果展”10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正式开幕。展期将持续至11月30日。

彩绘陶女舞俑、伎乐俑。南越王博物院 供图

  该展览是南越王博物院建院以来首个系统梳理并公开展示藏品征集成果的展览,共展出通过接收移交、接受捐赠、购买等方式征集的文物300余件(套),展品时间跨度大,纵贯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其中,众多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曲尺式陶屋。 张跞乐 摄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4年向南越王博物院移交一批极具价值的考古出土文物及标本,年代涵盖汉代与南汉时期。在移交的文物中,陶瓷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造型多样。其中,陶动物俑、陶仓、陶囷、陶灶等模型明器的集中入藏,填补了南越王博物院在展现汉代不同阶层生活风貌方面的缺失。这批文物主要出土自广州先烈南路大宝岗西汉墓、新港西路江南新苑工地东汉墓等地,当中不少器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生动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记者从展览中看到,一件由1992年广州市先烈南路大宝岗2号墓出土的曲尺式陶屋,为东汉时期的明器,内有两间房,房后有院落,以低矮女墙为围栏,其四壁有镂空的斜方格和直栏式窗户,并刻划有斗拱、支柱等。正间内塑四俑一犬,侧间的门与后院相通。

  出自元代河北磁州窑的“张家造”款白地黑花狮纹长方形瓷枕十分精美,其周边出檐,中部有菱形开光,内绘狮纹。开光外满饰花卉。四侧枕壁也有菱形开光,里面分别绘有牡丹、荷花等图案。枕底钤“张家造”款。

“张家造”款白地黑花狮纹长方形瓷枕。张跞乐 摄

  磁州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所辖的观台镇和彭城镇一带,因磁县在宋代隶属磁州,故名。磁州窑以生产白地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图案十分醒目。

  2004年,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渗水井内出土了一批木简及碎片,上面的墨书文字约1200字,内容涉及籍薄和法律文书,简文中所见的职官、郡置等内容,大多为历史文献中所少见或不见的内容,是研究南越国历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堪称“岭南第一简”。2023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木简完成整理工作。2024年,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定级,这批木简中的珍贵文物达44件。

  该展览负责人李光辉称,此次展览将大批量展出南越国木简原件,并进行轮换展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首届广东优品展览会将于9月中旬在广州举行

广州7月7日电 (记者 程景伟)记者7日从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首届广东优品展览会定于今年9月12日至14日在广州广交会展馆B馆举办,展期3天,前两天向专业观众开放,第3天向社会公众开放。

  首届广东优品展将以“广东优品·粤见美好”为主题,展品以广东消费类生产企业产品为主,涵盖玩具、家居、陶瓷、电子、家电和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聚焦科技、健康、绿色、时尚等消费热点,将设置消费电子、服装美妆、玩具、食品和家居陶瓷等五大主题展馆,重点展示展销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消费电子及3C数码、智能健康管理设备、沉浸式娱乐设备、美妆个护、潮玩、食品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热销产品、“新、奇、特、优”精品。

  此次展会计划邀请1000多家参展商、2000多家专业采购商,吸引超8万名海内外专业观众参加。其中,“一对一”定向邀请沃尔玛、阿里巴巴、京东等采购巨头以及来自港澳、东盟等地区的重点专业采购商到会采购。

  此外,此次展会将配套举办“广东优品·群星演艺嘉年华”广东专场,通过有影响力的综艺IP链接“Z世代”消费群体,将文化流量转化为消费流量;同期,举办“广东优品·馆城联动巡礼展销”,将覆盖正佳广场、天河城、K11等重点商业地标,设置“优品驿站”“商圈快闪”等场景,让优质产品从展馆走进社区、融入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际“Z世代”瓷都“玩泥巴”:在泥土中看见文明对话

“陶瓷是旧技术与现代世界新技术的结合,陶瓷文化并不局限于过去,而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来自摩洛哥的艾莎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体验了制作陶瓷,让她感叹“泥土中藏有文明对话”。

  7月2日至5日,“Z世代”国际青年陶艺创作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来自俄罗斯、摩洛哥、巴基斯坦等10余个国家的30余名国际青年在景德镇逛博物馆、拉坯、盘泥条、体验陶瓷绘画,在指尖上开启了一场文明对话。

7月4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内,一名国际青年正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李韵涵 摄

  “陶瓷艺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景德镇更是全球陶瓷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Z世代”国际青年陶艺创作营项目负责人王文生表示,举办此次创作营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陶瓷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激发青年一代对陶瓷艺术的创新热情。

  这份期待,在年轻的国际面孔沉浸于陶艺实践中,正化为生动的现实。

  “先取少量的瓷泥搓成条状,就可以一层一层盘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现在我用刮刀轻轻刮平,表面就变得光滑。”虽然是第一次体验陶瓷制作,但经过半天的老师教学与动手体验,来自俄罗斯的卫婕已经对盘泥条颇有心得。

  “我做了一个爱心形状的碗,等烧出来后我想送给我的奶奶,以表达我对她的爱。”在卫婕看来,可以将自己的爱意“捏”进瓷器里送给自己的亲友。

  除了给奶奶做了一个爱心形状的碗之外,卫婕也准备给爱种花的妈妈做一个陶瓷花盆。卫婕表示:“我的妈妈也很喜欢景德镇瓷器,我想亲手做一个给她。”

7月4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内,来自俄罗斯的卫婕正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李韵涵 摄

  与卫婕一样,来自摩洛哥的艾莎也认为,泥土会“说话”,陶瓷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我用了一深一浅两个颜色的泥条来做这个杯子,还打算用瓷泥捏几朵小花上去,这样我以后一看见这个杯子就能回忆起此刻的美好。”艾莎表示,不论是像自己这样的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陶艺家,手中的作品都包含了自己的情感与故事。

  从陶泥到艺术,每一步都有着探索的惊喜。在拉坯机前,来自摩洛哥的哈目扎深深感叹:“拉坯确实不容易,但很有趣!”

  “通过亲手体验,我才明白了这里为什么叫‘瓷都’。陶瓷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哈目扎对拉坯的过程最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拉坯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最后的成品也让自己十分有成就感。

  “在这次的体验与学习中感受到要像制瓷一样保持耐心与专注。”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乔万卡表示自己在专注的创作中获得了心灵沉淀。她还从景德镇古老的技法中,窥见了传统在现代性中焕发的生命力:“技术很古老,但在这里,它可以呈现出一种现代化表达。”(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阿拉伯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在泉州展出

泉州7月2日电 (记者 孙虹)第十三届“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展2日在福建泉州开幕,46件(套)阿拉伯艺术家和泉州画家作品展示中阿文明交流之美。

  今年6月,来自埃及、沙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阿曼等国家的8名艺术家走进泉州,共创作了24件(套)作品。

7月2日,第十三届“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展在福建泉州开幕。图为摩洛哥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讲解作品思路

 阿拉伯艺术家代表、埃及文化部造型艺术司司长瓦利德·卡努什表示,这些作品清晰展现了阿拉伯艺术家们如何以独特视角诠释中国文化的多元维度,同时保持自身文化根基,创造出见证中阿友谊的永恒瑰宝。

  来自摩洛哥的年轻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对泉州的簪花头饰、闽南建筑、多元宗教等元素印象深刻,并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采风期间,中阿艺术家们还以画笔为媒展开交流。展厅中,一幅由20多名中阿艺术家共同创作的10米“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画卷尤为醒目。

  2009年以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打造“艺汇丝路”品牌,连续邀请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十余年间,180余名阿拉伯艺术家来到中国,创作500余件绘画、雕塑、陶瓷作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