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会首设俄罗斯馆 万里茶道续新篇

武夷山11月20日电 (张丽君 程丽香)为期五日的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20日落下帷幕。首次设立的俄罗斯馆人气爆棚,花草茶、手工木柴烧陶瓷、俄式套娃等产品热销,现场直播火爆。这个以“万里茶道”为联结的展区,成为本届茶博会备受瞩目的亮点。

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首次设立的俄罗斯馆人气爆棚,特色茶品与沉浸式体验吸引众多参观者,现场热闹非凡。

 本届茶博会深化与万里茶道沿线喀山、圣彼得堡、恰克图的贸易协作,搭建“茶叶贸易+文化互鉴”双平台。俄罗斯馆内,木质展架搭配东欧风格装饰,三大贸易节点元素错落分布,沉浸式家庭茶叙区将俄式茶点与中式茶具同席呈现。

俄罗斯展馆负责人吴雄斌(前一)介绍展馆。

 俄罗斯馆重点展出花茶、草本茶、手工陶器等产品,同步开展文化展演与品茗体验。“这是我们首次来武夷山,产品很受欢迎。”41岁的俄罗斯茶人德米特里告诉记者,其带来的产品已订购大半,多家中国茶企表达合作意向。深耕中俄茶贸易多年的他表示,俄中茶合作自19世纪便有传统,如今主要从中国收购茶叶,引进中国制茶技术。

图为俄罗斯馆

  来自俄罗斯赤塔市的义工艾丽莎现场为参观者冲泡花茶,她表示:“这是俄中交流的好机会,希望大家感受俄罗斯‘茶配茶点’的独特乐趣。”活动期间,参观者还可学习俄罗斯奶茶制作技巧,沉浸式体验中俄茶文化交融。

  这条南起福建武夷山、北抵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1.4万公里的 “万里茶道”,是17至20世纪连接中俄乃至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贸通道,曾见证两国数百年茶贸易的繁荣盛景,更积淀了深厚的民间情谊。近年来,这一古老商道焕发新的生机,不久前,中俄蒙三国签署相关旅游合作计划。(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外嘉宾走进江西吉州窑 领略陶瓷文化魅力

11月20日,“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江西行活动参访团来到江西吉安县,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官员、代表,同中国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媒体记者走进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吉州窑参访,领略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情况。吉州窑创烧于晚唐,现存24座晚唐至宋元窑包,是全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窑遗址群之一,黑釉瓷与彩绘瓷为典型代表。图为中外嘉宾走进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访。

来源:中国新闻网

窑火唤醒飞天:当敦煌千年梵音在景德镇釉色中再生

2025年11月18日,江西省美术馆内,一场跨越1600公里与千年时光的文明对话正悄然发生。当敦煌的矿物质颜料遇见景德镇的陶瓷釉料,当大漠石窟的斑驳厚重邂逅瓷器的温润通透,两大中华文明瑰宝在“丝路回望·瓷上中国——釉色里的敦煌”特展中,迎来了历史性的交融时刻。

丝路双雄的千年之约

敦煌,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记录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辉煌历史;景德镇,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以其瓷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这两大文明坐标,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共同诠释着中华民族对美的极致追求。

展览开幕式上,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小青宣布展览开幕,甘赣两省文旅部门负责人与敦煌研究院专家齐聚一堂,见证这一跨越地理与时空的艺术盛典。正如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所言:“这是一场酝酿了千年的相遇,是两个伟大文明传统的当代对话。”

四大突破: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展览创下的“四个首次”成为最大亮点,重塑了观众的观展体验。

多件流失海外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首次在国内集中展示,填补了国内敦煌学研究的空白;莫高窟第328窟官方复制窟携8尊原比例复制彩塑首次来到江西,其精湛工艺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直面千年敦煌的工匠精神。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件景德镇制作的高温颜色釉敦煌瓷窟装置的全国首展,标志着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突破。而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丝路传奇·青花大盘》首次室内展出,以其直径248厘米的恢弘尺幅,成为展览的视觉焦点,青花的素雅与丝路的繁华在盘面上完美交融。

从“传移模写”到文明再造

展览通过“大漠瓷音”与“丝路和鸣”两大篇章,展现了艺术创作从技艺借鉴到文明再造的升华过程。

“大漠瓷音”篇章中,飞天的飘逸灵动、藻井的繁复华美在陶瓷上获得创造性转译。观众可以看到,敦煌艺术的典型元素通过陶瓷雕塑、绘画、装置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从壁画到立体、从矿物颜料到陶瓷釉料的华丽蜕变。

“丝路和鸣”篇章则展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艺术家们跳出了对传统壁画的简单模仿,转向更加自由、自省的创作路径。土耳其艺术家Dilan Atasayar的青花作品《友谊的花瓶》,将敦煌纹样与几何图案巧妙融合,印证着丝路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创新。

构建传统文化创新坐标系

这场展览已超越了普通艺术展的范畴,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验场。正如策展理念所指,展览不仅展示了作品本身的“在场”,更通过两种古老文明基因的对话,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织态和审美共同体。

从唐代洪州窑到宋元吉州窑,再到“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江西陶瓷始终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重要使者。江西省美术馆持续推出“瓷上中国”系列展览,彰显了系统建构当代陶瓷艺术体系的决心与远见。

当展览落幕,这些作品所开启的对话仍在继续。这场两大千年艺术传统的相遇,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创新探索。它标志着中华文明的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崭新的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日报网

海丝内陆重要起始地特写:龙泉青瓷何以连接古今中外?

丽水11月19日电(傅飞扬)“龙泉窑大窑—金村遗址是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中心,是龙泉青瓷生产核心区,也是龙泉青瓷外运的重要起始点、青瓷外销的重要生产地、青瓷制作工艺的重要输出地。考古实证和历史逻辑都证明了龙泉窑大窑—金村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当之无愧的内陆重要起始地。”在浙江丽水龙泉市,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郑建华说。

  11月17日至19日,龙泉窑大窑—金村遗址与“海丝”内陆起始地考古成果分享活动、2025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联席会议先后在当地举行,海内外政界人士、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探析龙泉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角色。

  回首海丝足迹:“雪拉同”连接东西文明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为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历史视角下的龙泉青瓷,既是远洋贸易中的“硬通货”,也是世界理解东方美学的媒介。

龙泉青瓷。(资料图)傅飞扬 摄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在南宋迎来发展巅峰。彼时,龙泉溪畔“烟火相望、千帆竞发”,390余处窑场沿瓯江两岸星罗棋布,年产瓷器数百万件。从当地出发,青瓷往南穿越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销东非、欧洲……龙泉青瓷,既是千年文脉孕育的“国色”,也是欧洲人眼中浪漫的“雪拉同”。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冀洛源从海外考古视角,呈现了龙泉青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生活化”传播图景;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郑建明系统梳理了龙泉窑从地方窑口走向世界舞台的发展脉络;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浩以圣杯屿沉船为切入点,印证了龙泉青瓷海洋贸易的繁荣……

  连日来,专家们系统论证了龙泉窑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确认龙泉窑大窑—金村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内陆重要起始地。

  海丝申遗,久久为功。近几年,龙泉市持续深化剑瓷文化“深化”“物化”“转化”工程,坚定守护文化根脉,全力夯实海丝申遗的现实基础,先后完成金村古码头、溪口瓦窑垟等关键遗址的考古发掘,不灭窑火项目入选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

  自2022年起,该市启动大窑亭后窑址发掘工作,建立起从北宋晚期到明代中期的完整年代序列,获评“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复建龙泉青瓷研究所,高标开展浙江第一部青瓷类专志《龙泉青瓷志》编纂工程,创新开展“国宝重光再现经典”龙泉青瓷大系复刻活动,构建形成龙泉青瓷大系样本库,有效推动剑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当代表达:青瓷新业态不断“出圈”

  夜幕降临,走进龙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古代青瓷“出海”码头实景演艺吸引游客拍照打卡,海丝广场招商入驻率达97%,涵盖青瓷、文创等多元业态。与西街一江之隔的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同样人头攒动,由青瓷制成的手办、发夹、冰箱贴等吸引年轻消费者目光。

11月17日晚,古代青瓷“出海”码头实景演艺。傅飞扬 摄

  时至今日,龙泉青瓷早已贯通古今,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湛,向“新”而行——当地依然有人传承古老技艺,保留龙泉窑的传统烧造方式;年轻创业者则玩出新花样,把青瓷做成各类文创产品,让千年窑火焕发新生机。

  大学毕业后,出身制瓷世家的“00后”金宏杨回到龙泉创业,大胆探索古法烧制与现代工艺的碰撞融合,从器型设计到釉色调配,对日用青瓷进行创新改良,将当代审美与市场需求融入传统器物。

  2024年,金宏杨携手海外直播团队,通过TikTok向全球推广龙泉青瓷。她受访时表示,外国消费者格外青睐龙、凤这类承载中国吉祥寓意的传统纹饰,也偏爱青瓷古朴的器型与温润的釉色,一款青瓷杯单只售价可达89美元。

  如今,为推动龙泉青瓷这一历史经典产业“走出去”,当地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向全球展示其文化魅力和商业价值。

  2024年7月,龙泉与浙江省二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龙泉青瓷”这一(浙江)省级外贸产业集群。依托相关资源,龙泉在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北美、东南亚等重点市场推进跨境电商布局,在LAZADA、TEMU、阿里巴巴国际站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累计上架剑瓷产品588款,并保持动态优化更新。

  龙泉市大唐青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16款精准契合海外市场的青瓷产品,企业成功开拓澳大利亚和韩国市场,并保持年销售额百万元的稳定收入。

  追溯“海丝”密码、创新当代表达、加速“出海”步伐……龙泉青瓷正以拥抱新时代的积极姿态不断探索实践,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光彩。(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151件(套)展品亮相江西 展现“釉色里的敦煌”

南昌11月18日电 (记者 李韵涵)主题特展“丝路回望·瓷上中国——釉色里的敦煌”开幕式18日在江西省美术馆举办,151件(套)展品集中亮相,开启了一场敦煌壁画与当代陶瓷艺术的跨时空对话。

11月18日,主题展览“丝路回望·瓷上中国——釉色里的敦煌”在江西省美术馆开幕。钟剑桥 摄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敦煌研究院主办,以敦煌艺术与陶瓷文化为双主线,通过“历史叙事——文明交融”两大板块,以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展现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

  展览通过高温颜色釉的创新运用,将敦煌壁画的斑驳肌理与神秘色彩凝固定格,在釉色流淌、交融间,实现古典美学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在佛教尊像画、经变画、佛教故事画、装饰图案等壁画图式中,陶瓷与矿物质颜料的“相遇”,推动敦煌艺术在视觉质地、创作载体、艺术语言等方面实现多重突破。

11月18日,展览“丝路回望·瓷上中国——釉色里的敦煌”在江西省美术馆开幕。钟剑桥 摄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以莫高窟第328窟复制彩塑作为开篇,呈现融中国绘画与雕塑传统技法、审美情趣于一体的石窟艺术。在佛陀低眉、菩萨含笑、飞天衣带的佛国圣境中,观众可沉浸感受敦煌艺术的雄伟与瑰丽。

  展览现场,一件直径达248厘米的青花大盘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该件展品以青花工艺串联世界八大产瓷区的贸易往来场景,再现景德镇瓷器从制作至远销海外的完整历程,彰显陶瓷作为文明媒介的全球意义。

来源:中国新闻网

240余件(套)珍贵文物亮相中泰建交50周年文物特展

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应妮)故宫博物院与泰国文化部艺术局联合策划的“金邻共曜——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文物特展”18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正式对公众开放。

  展览遴选240余件(套)来自泰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的珍贵文物,涵盖宫廷器具、佛教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全景式展现泰国千年文明的多元魅力与历史进程中的中泰文明互鉴。

11月18日,“金邻共曜——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文物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正式对公众开放,图为展览现场。

“金邻”一名源自中国古籍对今泰国一带盛产金、银之地的记载。公元13世纪,素可泰王朝建立,与元朝互遣使节。14世纪以来,中泰交往愈加密切,两国使节互访、礼品馈赠逐渐成为传统。

  数百年间,陶瓷在中泰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展览现场,泰国宾乍隆瓷器的花鸟纹盖罐和中国康熙时期的五彩盖罐并置,风格异同一眼可见。

  来自泰国国家博物馆的宾乍隆瓷器极具代表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泰国的广泛传播:西游记故事被工匠描绘在盖碗上;一组白地釉上彩描金白菜纹茶具,“白菜”谐音“百财”,象征财富与兴旺;釉上彩冰裂花卉纹盖碗,将独具中国艺术风格的冰裂纹与泰国传统文化中的莲花有机融合。

  现场还展出了故宫博物院藏的《暹罗番书》,显示早在清代就有官方组织编写的泰汉词典。这不仅是珍贵的泰汉双语对音材料,也是清代中泰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同时,泰国佛塔地宫中王室供奉的中国青花瓷与伊斯兰玻璃器,都是当时文化交融的珍贵实物见证。

11月18日,“金邻共曜——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文物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正式对公众开放,图为展览结尾两尊吉象并肩。

  展厅结尾,两尊吉象并肩,分别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铜胎掐丝珐琅座鎏金太平有象和泰国哈利奔猜国家博物馆的驮佛盛装银象。在两国文化中,象都被赋予美好寓意,中国的“太平有象”祈愿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泰国白象更是神圣和吉祥之兆。

  “文化表达虽异,美好愿景相通。”展览尾声写道,“那些跨越时空的文物,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两国以物为媒、以艺通心的过往;更是未来的邀约者,呼唤文明对话的新篇。”

  据悉,展览将在文华殿持续展出至2026年2月24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德化艺术瓷名流鉴赏会在澳门举办

澳门11月18日电 德化艺术瓷名流鉴赏会17日在澳门文华东方御苑酒廊举办,通过一场融合东方花园下午茶、大师珍品鉴藏、瓷花点香体验的沉浸式活动,让“中国白·德化瓷”的莹润风华与澳门的中西风情碰撞出别样火花。

11月17日,德化艺术瓷名流鉴赏会在澳门文华东方御苑酒廊举办。(德化县委宣传部 供图)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世兴携政企代表、两地文化界名流及海内外媒体齐聚现场,在品鉴千年瓷艺诗境中,共话文化传承与产业合作,为两地文化交融及经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黄世兴在致辞中表示,德化白瓷以“白如凝脂、温润如玉”的特质冠绝天下,其烧制技艺更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瓷圣”何朝宗等历代大师铸就的工匠精神,在当代持续传承发扬。2024年,全县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人民币,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次大师艺术瓷鉴赏活动展出了来自德化县多位工艺美术大师的陶瓷作品,这些作品釉色流光、纹饰精巧,既是传统工艺的匠心传承,也是当代创意的生动表达。

  比如由林建胜打造的《迎福》,用玉黄瓷土塑造烧制而成,瓷质暖润如玉,以大肚能容天下事的笑迎姿态,“福”字装饰,“踏浪”招财,将“福”意转化为直观的纳福互动,塑造新时代“乐观纳福”的生活文化载体。

  日前,第二十届法国国际美食协会澳门分会20周年就职典礼暨“巴黎之夜”晚宴在澳门成功举办,德化县携手法国国际美食协会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澳门是德化白瓷走向世界的重要驿站。”黄世兴介绍道,明清时期,德化白瓷便经澳门中转远销欧洲,成为西方贵族追捧的“东方珍宝”,如今的德化白瓷借助澳门的国际窗口优势,让“中国白”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一场交流会说起,江西如何打破国际教育“单向引进”?

南昌11月17日电 题:从一场交流会说起,江西如何打破国际教育“单向引进”?

  作者 朱莹

  今年以来,江西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按下了“快进键”。中外人文交流周、外国专家江西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江西分会场、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会……中部省份江西正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密集发声。从一场交流会说起,江西如何打破国际教育“单向引进”?

11月17日,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从“单向引进”到“双向奔赴”

  17日,由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主办,江西省教育国际合作与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会开幕,中外高校近400名代表参会。

  这已是江西连续六届搭建这一高规格国际交流平台。会议内容从最初的学术交流拓展到项目推介、平台共建、技术转让、合作洽谈、人才引进,江西的“国际朋友圈”逐步扩大。

  当日的开幕式上,三轮重磅签约标志着大会“内涵”再次扩容。签约内容涵盖中外合作办学与校企“伴企出海”两大类型,构建起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推动江西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全面升级。

  这一布局清晰地勾勒出江西的合作路径:从“单向引进”到“双向奔赴”,“引进来”与“走出去”深度融合。

  “引进来”提质增效。江西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集中签署,标志着江西在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上实现了从零星项目到规模化、体系化的跨越。

  “走出去”步履坚实。更具突破的是“伴企出海”板块的签约。江西高校与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江西省盐业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江西中煤集团等领军企业携手,将教育合作直接嵌入企业全球化战略。这种模式将中国的职业教育标准、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海外项目落地,实现了“教随产出、产教协同”。

  据介绍,这一系列转变,精准对标国家关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导向。江西正以主动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将顶层设计转化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江西实践”。

11月17日,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从“一时一事”到“长期长效”

  连续六届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其意义不仅在于当期的签约成果,更在于通过机制化、平台化的运作,持续优化江西的国际合作生态。

  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郑磊透露,江西已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葡萄牙、俄罗斯等国的高校、机构共建20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境外设立22个“中文工坊”“天工学院”海外办学机构和15所孔子学院;累计吸引109个国家近3万名留学生来赣学习。

  匈牙利校长委员会、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部科学与方法中心等机构已成为大会的“常客”,合作从临时性交流走向长期性、机制化。这种信任的积累,为更深层次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教育是连接不同文明最坚实、最持久的桥梁。”匈牙利校长委员会秘书长杜贝茨·佐尔坦说,越来越多匈牙利的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希望能与中方构建交流平台、促成实质性合作。

  此次大会形成“以才引才”的集聚效应。此前“外国专家江西行”活动中,南昌航空大学校长卢超现场向领域契合的专家发出共建实验室、开展联合攻关的邀请。此次大会上,江西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就人才联合培养、联合科研等达成一致。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活动,江西正将“一时一事”的合作,转化为“长期长效”的人才与科技合作关系,为高质量发展构筑起一个动态扩展的国际“智力蓄水池”。

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资料图)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从“异乡客”到“代言人”

  “来到江西留学,让我不仅在专业上不断精进,也让我体验到了无比精彩的校园生活。”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纳瓦夫·阿西夫·沙阿说。

  得益于中外人文交流周、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等系列平台的有力搭建,江西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渠道持续拓宽,形式日益丰富。

  在这些平台上,留学生的互动参与越来越频繁,他们通过文化展演、学术研讨、社交媒体等方式,自发成为江西教育与国际形象的“代言人”,让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机遇的江西形象传向世界。

  同时,江西高校依托特色学科构建起吸引留学生的专业矩阵。南昌大学的临床医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文化、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陶瓷艺术、江西财经大学的经济管理、江西师范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等,共同形成了“留学江西”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使江西在国际高等教育版图中的辨识度和吸引力持续增强。

  “教育是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桥梁纽带,江西愿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与各方一道深耕教育交流合作沃土,共同书写以教育合作促发展共赢的新篇章。”郑磊说。

  据了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江西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内陆腹地,正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晰的开放战略和务实的合作举措,奋力打造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与产学研用融合的新高地。(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全运会科技亮相广州南沙 吸引民众零距离感受

广州11月17日电 (记者 王坚)“全运引力场·广州够精彩”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科技全运全民共享”系列活动之“活力大湾区 潮涌共图南”南沙专题展,近日在广州南沙举行。活动现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家领军科技企业集中展示多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民众零距离感受“科技+体育”的创新魅力。

活动现场。南沙区政府 供图

  据介绍,此次系列活动由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南沙区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旨在以沉浸式体验方式,直观诠释“活力大湾区 潮涌共图南”理念,提升公众对十五运会的科技感知与参与获得感。

  活动精心设置了五大主题展区,包括“零碳”全运科技展区、机器人总动员展区、沉浸式体验区、十五运会高科技展览区和广州健康食品区,为民众构建了一个可触可感的科技体育互动空间。其中,在十五运会高科技展览区,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展示的飞行背包是用于特勤执法与物资转运的高科技产品,可以推动赛事保障向低碳、高效演进。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数字技术部创新应用处处长袁国栋表示,南沙秉持“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理念,扎实推进全运场馆智慧化升级。南沙体育馆完成近2万平方米绿色智慧改造,南沙国际网球中心实现“场地全满贯”配置,让赛事红利真正转化为民众福利。他进一步强调,希望以十五运会为“超级场景试验场”,推动前沿科技惠及每一位参与者和民众。

  南沙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迎接全运盛会,南沙精心打造了三大体验亮点:一是“科技互动”,设置“AI运动”“数字赛场”等互动项目,让市民亲身感受科技赋能体育的智慧魅力。二是“全民共享”,打破参赛界限,提供多元运动场景,让各年龄层市民都能参与其中,践行“全运惠民”宗旨。三是“南沙特色”,融合滨海风光与非遗,在运动体验中展现这座滨海新城的独特风情。

  “从20岁首夺尤伯杯到后来带伤坚持、重返赛场,我深切体会到:体育精神不仅在于拼搏争光,更在于跌倒后依然选择站起的坚持。”羽毛球世界冠军孙瑜表示,此次看到“零碳”科技、智能装备等创新成果,科技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防护与支持。

  广东省足球协会副主席周穗安表示,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发展,如智能微型足球场、无人机足球等创新型项目,能够丰富孩子们的运动体验,更容易吸引孩子参与其中。期待未来智能微型足球场能够大量进社区,活跃居民文体活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

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校际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本网讯(文/兰茜 图/安家禾 严一涵)为积极响应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战略、更好地服务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11月15日下午,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校际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我校湘湖校区综合会议厅举行。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蒲守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作为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校际战略合作协议。景德镇陶瓷大学原主持行政工作副校长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杨志民出席签约仪式。

蒲守智在致辞中表示,景德镇陶瓷大学始终肩负着“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的历史使命,培养了一大批陶瓷艺术家、企业家和行业骨干,被誉为“陶瓷黄埔”,享有“陶院现象”美誉。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教育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引领性和示范性,为我国文化艺术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此次战略合作是两校顺应国家发展大势、担当时代使命的重要体现。希望以此次战略合作为契机,促进双方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为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与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强大动能,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教育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林茂在致辞中谈到,一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艺术教育领域居于引领地位,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专业领域独具特色、声誉卓著。两校的深入合作是基于共同文化理想与责任担当的战略抉择,旨在为提升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艺术教育内涵式发展探索新路径。期待双方未来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融合,构建一个“1+1>2”的共赢生态,让合作成果反哺两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共同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艺术动能与智慧力量。

仪式前,林茂一行还参观了我校王向阳、林栋双人展以及元青花馆。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美术馆、党委组织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建筑学院、党委宣传部、学校办公室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博物馆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参加活动。

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