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双十一”陶瓷物流忙 借电商大促畅通特色商品流通

11月7日,走进“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陶博城国际物流中心,工作人员或搬运陶瓷货物、或细致打包、或有序分拣,助力“双十一”期间的物流畅通与特色商品销售。当下,中国电商平台“双十一”大促正火热进行,景德镇本地物流企业正全力投入到订单配送的忙碌运转中,保障陶瓷等当地特色商品高效流通。图为一家物流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往货车上搬运陶瓷水缸。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月7日,走进“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陶博城国际物流中心,工作人员或搬运陶瓷货物、或细致打包、或有序分拣,助力“双十一”期间的物流畅通与特色商品销售。当下,中国电商平台“双十一”大促正火热进行,景德镇本地物流企业正全力投入到订单配送的忙碌运转中,保障陶瓷等当地特色商品高效流通。图为一家物流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往货车上搬运陶瓷水缸。
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安11月6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隋唐长安城通义坊遗址发现了多种陶瓷器,这批陶瓷器来源于多个窑口,器身可观察到使用痕迹,可能是通义坊内达官贵族的生活用器。

图为出土的白瓷碗。(资料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隋唐长安城通义坊北邻太平坊,南接兴化坊,位于隋唐长安城外郭城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此次发掘区域在通义坊的西南隅,出土遗物主要为陶瓷器和建筑构件。
专家介绍,此次发现的瓷器和釉陶器以日用陶瓷器为主,碗、罐、盆居多,包含青釉、白釉、黄釉、外黑内白釉等多种釉色,年代上至隋代,下至晚唐,同样器形均见于长安城周边隋唐墓葬中。这批陶瓷器来源于多个窑口,白瓷来自唐代巩义窑和邢窑,黄釉瓷碗为寿州窑产品,青瓷碗与隋代长江中游窑场的产品特征相近。这既体现了隋唐时期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是长安城作为经济交通中心的实证。

图为出土的绿釉陶盘。(资料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花边板瓦、脊头瓦等建筑构件与青龙寺遗址和朝元阁遗址的同类遗物相似,推测遗址内曾有较高等级建筑存在。
据史书记载,通义坊自隋代起就是高等级的住宅区,兴圣尼寺由唐高祖李渊在隋代的旧宅改建。通义坊中曾居住过成安公主、朔方节度使李进贤等人。这批陶器可能是通义坊内达官贵族的生活用器。
专家表示,此次发掘为探讨唐长安城里坊布局和沿革提供了重要信息,出土陶瓷器为研究隋唐长安城内瓷器消费情况和生活面貌提供了新材料。(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月5日,南安窑青白瓷复兴点火仪式暨闽南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揭牌活动在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东溪工业园成功举行。该活动由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指导,南安市文旅局、洪濑镇政府、南安市文体旅发展集团主办,南安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福建日报新福建乡村振兴频道、滴水缘杂志支持。

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许维泽、中国武警工程学院原院长何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侯文全、南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少青、南安市政府副市长廖徐伟、南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黄秋燕、洪濑镇党委书记庄伟钦、洪濑镇政府镇长郑宗毅、闽南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周勇军、福建日报新福建乡村振兴频道执行总监黄慧、新加坡陆升集团董事长陆镇源等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南安窑徐建勇文创设计工作室负责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建勇在致辞中指出,南安窑复兴点火,是南安青白瓷开启复兴的起点,是南安市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路径的重要成果,对推动“海丝”文化传承和南安窑陶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工作室联合陆升集团设计开发的青白瓷餐具深受业界好评,未来将联合更多的陶瓷行业的艺术家和企业,开发更多具有南安文化特色高档瓷器。

活动还为闽南科技学院与南安窑徐建勇文创设计工作室合作的“闽南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举行揭牌仪式。该基地将依托南安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成熟的制作技艺,整合高校科研与人才资源,共同打造集教学、研发、生产、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计划在十年内培养百名本土陶瓷工艺师,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南安窑青白瓷现建有1000平方米的产品展厅。由徐建勇领衔设计的“海丝系列”文创产品格巧妙融入了九日山祈风石刻、五里桥、蔡氏古民居等南安文化地标元素,展现了“艺术陶瓷生活化、生活陶瓷艺术化”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传统技艺在现代审美下的创新转化。

南安窑青白瓷在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其青白瓷被誉为“珠光青瓷”,享誉东亚。历经元末明初的衰落后,此次复兴工程将通过建设文创园、引入智能生产、深化产学研合作,逐步恢复提升南安窑的核心工艺与市场活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成都11月5日电 (王利文)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23场在成都举行,四川隆昌市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披露,当地玻陶产业规模如今在西部首屈一指:玻璃酒瓶占据全国13%市场份额,高端酒瓶市场占有率达45%,茅台、五粮液等知名酒企均为其客户;陶缸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每四个酒罐中就有一个是“隆昌造”。

四川隆昌一陶瓷生产车间,工人作业图景。隆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隆昌地处成渝发展主轴,是“川南门户”“川东大门”,坐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优势。“前山矿石后山炭,中间泥土做陶罐”的民谣,诉说着隆昌玻陶的悠久渊源。当地深知玻陶产业不能“靠土吃饭”,通过传承创新与协同走好“淬炼”升级路。
在创新方面,隆昌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任伟介绍,当地推动玻陶产业“智改数转”,近半数生产线完成绿色低碳的“气改电”,能耗直降四分之一,该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位于四川隆昌的内荣农高区玻陶特色产业园。隆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隆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肖峰分享道,当地不仅建立隆窑遗产博物馆,开发多种陶制艺术摆件,推动“产业+文旅”融合,还搭建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飞地”,与浙江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开展10项技术攻关、已申报44项实用新型专利;与知名玻陶科学家、企业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举办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各类活动,持续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目前,隆昌玻陶产业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户,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6个,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川渝毗邻地区优势,隆昌与重庆荣昌区签订“玻陶联姻”协议,通过原料共享、技术互通、市场共拓实现延链补链。肖峰表示,隆昌接下来将继续坚守匠心、拥抱创新,联合荣昌共建“中国西部玻陶产业之都”,让玻陶产业走向世界。(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年来,最深的一道沟足有4.5米深。考古人眼里,这是跨越约700年的时间窗。残砖瓦块、碎瓷片等破土而出。考古人眼里,这些是元大都的建筑、明清两代可追溯的匠心,还有东西方技艺的切磋和匠人们的菜单。11月3日,“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在故宫永寿宫开幕,166件文物揭开一段北京城秘事。
展览主角是造办处旧址,内务府以北、慈宁宫建筑群东南区域。这里紧傍三大殿,在各个时期都曾是各种重要宫廷建置的选址之地。自2020年启动考古发掘,这里取得了紫禁城考古迄今为止最为丰硕的成果,为阐释故宫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北京建筑史等提供了最新的考古实证。
最显著的成果浓缩在一面展墙上——1:1复原的编号JP24解剖沟截面。重重叠叠的铲痕上,墙基等元明清三代遗迹交错重叠分布;金代至清代的建筑构件、陶瓷、动物骨骼等遗物零星冒头。
“这一眼,700年。”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诗意形容这面土墙,“北京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址。我们熟悉的红墙黄瓦、青砖地面下,密布着几个时代的营造、改建、废弃的痕迹。”
细土沫里可以窥探“千年工程”的气派。“明早期紫禁城外朝西路的建置,官修文献惜墨如金。此次发掘找到了3座明早期建筑,运用的建筑技术代表了永乐时期官式建筑的高规格基址做法。”徐海峰说,这里还发掘出了一座明中晚期建筑,面阔九间。
砖瓦虽残,记录着生生不息的传承往事。出土的多件元代龙纹模印砖残件,纹饰与金上京出土模印砖相似;清代的龙纹勾头、滴水等琉璃瓦件延续着明早期奠定的模式……徐海峰说,这里确认了多处元明清营造叠压的局面。出土的早期建筑构件中,金代构件占比甚至超过元代,证明了金中都北郊离宫建筑群与故宫在空间上的邻近。“这也是一种古人的环保意识。明代匠人也将前代建筑遗存集中消纳,并在此基础上夯筑紫禁城的基础,后世的营造又不断叠压最初基础。所以故宫的地面不断被抬升,直到现在的高度。”
老物件还定格着当年的“新质生产力”。明早期官式建筑打地基,多以黏土层与碎砖瓦层交替夯筑,这种“千层糕”结构酷似现代建筑的基础底板,减少建筑发生局部沉降的可能。砖上发现了多处戳记,记载着烧制时间、地点与窑户等信息。这是当时的溯源管理系统。
作为清代巧匠汇聚地,存在了236年的造办处里,绝活儿更是数不过来。徐海峰指着一柜子出土玻璃残件举例:“橄榄绿玻璃残片、绞丝玻璃残块,还有蓝色的玻璃吊坠,见证着玻璃在清代的发展。康熙在造办处建立玻璃厂后,这种当时的新兴工艺材料开始被各传统匠作门类融合。出土玻璃制品种类丰富,钟表附近出土量最大。”
匠人的生活日常也被从土里解读出来。通过土样浮选、骨骼物种等研究方式,当年“打工人”的饮食构成揭秘:家猪、羊、牛、鸡、鹅都上桌了,偶尔还会吃螃蟹、贝类等水产食物。匠人还抽空将吃剩的骨头加工成酒令牙牌,日常娱乐。
徐海峰说:“地层如史书,考古就是将书页从历史的尘埃中层层揭示。过去5年,考古人遵从‘最小干预’的原则,利用一些稍纵即逝的窗口,窥探、读懂这些痕迹,还原清代造办处的前身。明年,更精细化的考古还将继续。”
展览将从11月4日起面向公众开放,展期3个月。
来源:北京日报
近日,第13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创新创业赛之第八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杯国际小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后文简称“创新创业大赛义乌小商品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浙江义乌成功举办。
进入总决赛的50支队伍围绕企业选题要求展开了详尽的汇报,充分展示了设计思路、市场分析、成本控制与落地成果,展现出优秀的创新创业素养与综合表达能力。通过激烈角逐,并经过由评审专家团队的现场提问和评定,结合前期的预赛成绩和产品销售业绩,最终江西财经大学凭借作品《Puff Pony-噗噗小福马》斩获大赛最高荣誉—“金鹁鸪奖”,并赢得30万元人民币奖金;南京林业大学《喵堡Catburger》和沈阳大学《萌趣多面盒》分别夺得银奖,各自赢得10万元人民币奖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猫猫神庙》、江西财经大学《抱颈鸟绵眠枕》和景德镇陶瓷大学《AURAFLOW》分别获得铜奖,各自赢得大赛5万元人民币奖金。以上选手同时获得未来设计师大赛全国赛一等奖,其他参赛作品亦荣获全国赛一、二等奖。
本届赛事在百万奖金基础上,还特别增设了AI专项奖,共评选出金、银、铜及新锐奖11名,最高奖金1万元人民币。该奖项可与大赛原有奖项兼得,有效激励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创新中的深度应用。

10月22日,举办了创新创业大赛义乌小商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组委会及义乌市相关领导和专家代表为获奖选手和高校颁发了奖牌。典礼尾声,未来设计师大赛组委会秘书长郭清胜与义乌市相关领导、合作单位代表共同启动了2026新一届大赛。这场启动仪式,不仅标志着本届大赛圆满收官,更象征着“以赛引才、以赛促产”的创新接力在义乌迈入新阶段。

未来设计师大赛一直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携手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共同举办专项赛,在艺术类竞赛中率先推出创新创业赛,以企业当季的研发需求作为赛题,旨在锻炼大学生的设计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符合时效落地的方案,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融合,得到了高校师生的积极响应。本届创新创业赛义乌小商品设计大赛由未来设计师大赛组委会和义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办。大赛在全国设有东、南、西、北、中五大赛区,自今年3月启动,于6月10日截稿,覆盖全国 近500 所高校 ,其中既有985综合性大学也有顶尖美术学院,参赛规模再创新高 。历经四轮竞赛的层层选拔,近百位专家参与评审,最终50支队伍脱颖而出,晋级全国总决赛。大赛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办赛机制,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紧密合作,将产品销售额纳入决赛评分体系,构建了从“创意—生产—销售”全链路的创新创业教育闭环。
来源:半岛网
英国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旁的一家中餐厅里,餐食尚未上桌,在场的英国宾客已忍不住拿起手机,对着餐桌上的景德镇瓷器拍照。宝相花纹在瓷面流转,粉绿色釉色透着雅致。日前,这场在伦敦举办的“美食+美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从一开始就藏着惊喜。
宾客的餐盘里,装满了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的浪漫的东方哲学:“惟是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
“太惊喜了!既能吃到主厨精心准备的美味中餐,又能搭配景德镇陶瓷餐具,我完全没想到在伦敦能有这样的体验,太惊艳了!”曾在中国生活10年的英国自媒体博主宫天豪用餐后仍难掩兴奋。
餐桌上的“龙珠阁”瓷器,本就是一段流动的历史。它的名字源自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龙珠阁,这里是明清两代御窑制瓷基地的核心。如今,龙珠阁又成为瓷都文化传承的新品牌。瓷面上的宝相花纹,是中国传统纹样的经典:花瓣层叠如莲,又融入牡丹的雍容,粉绿色釉色取自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我每一道菜,都是为这套瓷器‘量身定做’的。”主厨唐志威站在餐桌旁,指着一道金枪鱼前菜解释道。浅盘里,金枪鱼塔塔的鲜粉与瓷盘的粉绿相映,“不仅要颜色搭,更要味道‘衬’。”
唐志威在英国做中餐已有24年。这次用景德镇瓷器盛菜,他坦言是“视觉与味觉的对话”,“这瓷盘上的宝相花,和我用的桂花等中国味道,都是文化符号,‘美食+美器’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文化力量”。
这份用心,被在场的英国汉学家霍吉淑精准捕捉。作为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管,她对中国陶瓷非常熟悉。“主厨巧妙结合瓷器的色彩,运用天然食材染色,打造出这顿美味佳肴,创意烹饪与创意瓷器实现了精彩融合。”她说。
霍吉淑还分享了一段景德镇瓷器的“环球之旅”:17世纪,有一件为葡萄牙市场定制的景德镇瓷碗,碗上绘着葡萄牙家族纹章,还刻着一句拉丁箴言。后来这件瓷器出现在荷兰画作里,它被装满银鱼摆上欧洲餐桌。在中东地区,当地人也模仿它的纹样制成陶器。如今,它的复制品又收藏在卡塔尔多哈的博物馆。
“通过陶瓷这一载体,这些地区被紧密联结,产生了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变迁。”霍吉淑说,如今景德镇汇聚了大批中国和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他们携手创作了众多极具特色的作品。“相信景德镇将在创意迸发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宫天豪今年初就带着瓷器从中国返回英国。他说,自己现在常邀请英国朋友来家里用景德镇瓷杯泡茶,并讲述瓷器背后的故事,“他们会惊叹道,‘原来中国陶瓷这么早就在影响世界’‘现在的景德镇依然能做出这么美的东西’。”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立言在活动中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文化活力的生动注脚。如今景德镇融入现代审美的新风格瓷器,每一件都在承载传统的同时拥抱创新。“希望更多英国人爱上中国陶瓷艺术,在文化交流中找到更多共鸣点。”
活动结束时,英国宾客纷纷表示,“下次去中国,要去景德镇看看”。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力量:一只瓷碗、一道菜,种下一颗向往的种子,跨越山海的文化,因此悄然绽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长沙11月4日电(唐小晴 莫红娥 王一安)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之 “中法青年艺术家对话” 3日在长沙举行。来自中法两国的五位青年艺术家齐聚一堂,分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经验,共探跨文化艺术交流的未来可能性,为中法文化交流注入青春活力。
近年来,青年艺术家群体逐渐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论坛现场,中法青年艺术家围绕创作实践展开深度对话,用多元艺术语言搭建文化沟通桥梁。

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之 “中法青年艺术家对话” 3日在长沙举行。主办方供图
长沙市柳建新刺绣艺术馆馆长刘雅在深耕传统刺绣技艺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将湘绣传统鬅毛针法与西方抽象构图巧妙结合。
“湘绣不仅是指尖技艺,更是跨越文化的沟通桥梁。” 刘雅介绍,今年 5 月她曾携湘绣作品亮相法国国际手工艺创新双年展,并在交流中发现中国刺绣重写意、法国刺绣擅装饰立体的差异特色。“未来希望以丝线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中法手工艺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法国艺术家、陶艺家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分享了在景德镇的驻地创作感悟。在景德镇的三个月里,她深入探索当地陶瓷材料与技艺,成功开发出 12 种不同黏土的创作可能性,并将中国汉代器型与现代烧制技术有机结合。
“中国陶瓷艺术的分工精细与技艺精湛令人惊叹,这里的材料与工匠支撑了我所有的创作想象。” 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坦言,中国的创作经历极大拓宽了她的艺术边界。
数字艺术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湖南如是数字艺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带领团队以 “科技 + 艺术” 创新模式打造沉浸式剧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在竹林中构建数媒山间剧场,成功复活《楚辞》中的经典意象;同时通过重构《岳阳楼记》,让观众得以 “对话” 宋代文人。
“在与法国里昂等媒体艺术之都的交流中,我们既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表达手法,更坚定了‘以故事为核、以光影为幕’的创作理念。” 李彦说。
法国画家克莱尔·妮科特的创作则深深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北京胡同的烟火气、颐和园的古典美、上海城市的独特肌理,都是她的灵感来源。
今年,她在上海新天地完成的 400 米直径屋顶绘画,巧妙融合中国动物意象与法国装饰风格。克莱尔·妮科特认为,中国古典绘画中蕴含的哲思与自己的创作理念高度契合,未来将持续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身艺术表达。
法籍设计师列思则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科技融入作品创作。“中国的电商平台让我轻松找到创作所需材料,中国的文化氛围给予我无限灵感。” 目前,列思正推进内蒙古火山口艺术装置项目,同时参与筹备广州国际艺术中心,积极推动中法艺术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自由交流环节,五位艺术家达成共识:中法艺术虽植根于不同的哲学传统与美学体系,但在对创造力的追求、对人文精神的表达上有着共通之处。他们表示,将继续以艺术为桥,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让中法文化交流在青年艺术家的实践中持续深化,结出更多硕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家乡历史,做革命精神的传承人。11月1日上午,莱芜区花园学校二(4)中队队员们走进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体验和红色主题教育,感受历史温度,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博物馆,队员们首先来到了馆藏文物陈列厅,一踏入厅内,仿佛瞬间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展厅内200余件文物生动勾勒出莱芜六千年的文明图景。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感受先民的生活智慧,感知和传承历史。队员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新奇与探索的光芒,在文物前驻足凝视,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努力汲取着家乡历史文化的丰富养分。

作为社会实践的“重头戏”,队员们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展馆接受了一场生动的红色教育。展馆以五大历史篇章为脉络,通过一系列图片、实物等,全面展示了中共莱芜地方党组织为实现“初心”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这不仅是历史教育,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接力!
当队员们踏入陶瓷文化展厅,宛如置身于一个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殿堂。队员们从大汶口彩陶的纹样中读懂远古审美,在现代艺术瓷的釉色间感受匠人精神,听着讲解员讲述莱芜陶瓷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他们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惊叹与热爱,稚嫩的心灵深深印刻下家乡陶瓷文化的印记。

这次莱芜区博物馆的研学活动,犹如一把钥匙,为二(4)中队的队员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大门。队员们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这些宝贵的经历将成为他们心中最闪亮的记忆,激励着他们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勇敢地前行。(王雪媛)
来源:半岛网
长沙11月3日电 (唐小晴 莫红娥 王一安)11月3日,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启幕。现场举行的湖湘非遗展上,湘绣、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长沙剪纸、菊花石雕、长沙棕叶编等长沙地区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悉数亮相,向法国友人全方位展示星城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

长沙棕叶编吸引参加论坛的法国友人前来参观。
陈金成是长沙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久前赴法国参加了2025“天涯共此时”系列活动之“湘约巴黎”中秋雅集活动,带领法国友人捏制生肖面人。“面团在法国友人手中化作活灵活现的雄鸡与龙,传统技艺化作无国界的欢乐语言,传递着中法友好情谊。”前来参加此次湖湘非遗展的陈金成说。
从事面塑技艺20余年的陈金成告诉记者,这次他主要展出国潮醒狮摆件、湖湘历史人物和国潮手办等面塑作品。“为了迎接参加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的外宾,我们特意制作了面塑作品《迎宾孔雀》。”陈金成说,他和团队还创新制作了喜柿、寒梅等形状精美的中国糕点,让法国友人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

湖湘非遗展上的面塑作品
湘绣展区,各种湘绣文创产品吸引了法国友人的目光,大家争相询问湘绣制作技艺。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湘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昌妮携手长沙市望城区蜡染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冯灿,特意为此次论坛制作了刺绣旗袍红酒套。
“在红酒套上,我们用湘绣结合法绣技法绣了法国国花鸢尾花。”昌妮说,去年11月,湘绣亮相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长沙文旅与非遗精品走进法国”活动,她和母亲李艳(湘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法国写生作品《天鹅》为蓝本共同创作的湘绣氛围灯等非遗文创作品深受青睐。
昌妮表示,随着中法友好关系持续升温,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希望以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为契机,让湘绣在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中发挥其独特价值。
在湖湘非遗展现场,巴黎高级珠宝学院院长米歇尔·巴尔多基用棕叶学着编了一只蚂蚱。“没想到一根棕叶可以编织出这么多造型。”米歇尔·巴尔多基说,法中文化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他会尝试把此行在长沙了解到的湖湘文化融入珠宝设计。“长沙是一个很漂亮、很有活力的城市。”

红酒套上用湘绣结合法绣技法绣了法国国花鸢尾花
长沙拥有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等金字招牌,其“国际范”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此旅游打卡、学习取经、投资兴业,与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旅游等多方面的交流与日俱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