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在沪启幕,以“共融·新境”开启十年探索新篇章

2025年11月26日,第六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邀请展在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汾阳路79号)顺利举行。这座见证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建筑与当代柴烧艺术的创新成果相映成趣,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空间。

本届艺术节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与文物保护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科与学术发展办公室与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共同承办。

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会长陈海波先生;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周金祥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汉光陶瓷创导者李遊宇教授;上海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杨楠先生,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周南先生,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建中先生,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常务所长徐旺德先生莅临开幕式。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董事长朱自强先生,美术与文物保护学院总支书记汪建强先生,执行院长石墨先生,副院长汪苡恝女士、丁忠明先生、院长助理秦岭先生、总支副书记马洪强先生以及相关院校和行业的专家、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在当天的开幕式上,多位嘉宾发表致辞,围绕柴烧艺术的当代表达与未来走向进行深入分享。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周南先生回顾了柴烧工艺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在当代语境中推动柴烧艺术传承的路径。他指出,柴烧不仅是传统工艺形式的延续,更是艺术表达与生活哲思的交汇点

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会长陈海波先生在致辞时表示,柴烧艺术的发展需要产业联动与高校支撑,并希望通过本次艺术节,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拓宽国际视野,为陶瓷艺术注入更多可能性。

作为艺术节的发起人与总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李遊宇教授以《十年初心,柴烧新境》为题,讲述了艺术节创立至今的发展轨迹。他动情回顾了十年来柴烧艺术从“点火”到“燎原”的蜕变,并强调“共融”理念对于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意义。

之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与文物保护学院执行院长石墨先生发表致辞。他从高校视角出发,强调高校在传统工艺传承与当代转化中的独特责任,并同汪建强书记共同为本次新聘客座教授颁发聘书。最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董事长朱自强先生,宣布“第六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正式开幕。

十年耕耘铸就国际化专业平台

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自2015年创办以来,历经十年探索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陶瓷艺术盛会之一。从首届国际柴烧节的探索尝试,第五届上海—云南建水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的盛大举行,到本届“共融·新境”的创新发展,柴烧艺术节始终坚持以专业性与学术性并重,传统与创新共存的原则,为全球陶瓷艺术家搭建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本次展览特别精选了十年来的代表性陶瓷柴烧作品,这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展览现场共展出43件(套)作品,32位陶艺家分别来自于中国、挪威、德国、丹麦、法国、西班牙、南非、日本、韩国、美国和澳大利亚11个国家,充分体现了艺术节的国际影响力。

多元呈现柴烧艺术当代面貌

本次展览的展品涵盖日用器、装饰器、雕塑类等多种类型,题材丰富,表现技法多样。从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茶器、花器,到充满实验精神的当代雕塑,这些作品全方位展现了当今世界陶瓷柴烧的艺术面貌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挪威艺术家奥雷·莫滕·洛克凡的柴烧作品延续了他对窑炉结构与烧成效果的深入研究,展现出北欧设计理念与东方烧造技艺的完美融合。日本陶艺家将侘寂美学融入柴烧创作,作品体现出对自然肌理和偶然美的追求。中国艺术家则在继承建水紫陶、景德镇陶瓷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展现出柴烧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多元发展。

主题深化探讨柴烧”共融·新境”艺术理念

本届艺术节以“共融·新境”为主题,彰显了柴烧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方向。艺术节组委会在开幕式上表示,“共融”使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形成了以柴烧为艺术语境的创作共同体。在这个创作场域中,东方造物思想与西方现代美学展开深度对话,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实现创造性重构。在“共融”的基础上,艺术节同时指向“新境”的开拓。这一艺术境界具体体现为陶瓷艺术语言的重构——柴烧过程中的非预期性与艺术家的观念控制形成新的创作方向;落灰与火痕等传统审美元素,通过与综合材料、空间叙事的全新结合,拓展出柴烧作为当代艺术的形式语言边界。展览策展方强调,本届艺术节呈现的作品数量虽然凝练,但每一件都是体现“共融·新境”主题的柴烧精品。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家个人艺术感悟的结晶,也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

第六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柴烧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活力,更为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必将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中国日报网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陶瓷社科育人载体,讲好海上丝绸之路故事

近年,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县域办学优势,深度挖掘太仓郑和航海文化资源,探索构建“场馆建设、课程开发、社团实践、国际交流”四位一体陶瓷社科育人体系,打造地域文化育人品牌,取得阶段实效。

打造主题社科育人空间

聚焦太仓“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樊村泾元代瓷仓”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吸纳社会捐赠建成主题陶瓷艺术馆,配备信息可视化系统,实现“可观、可感、可体验”多维展示。专题展陈陶瓷艺术器型、纹饰与海外传播路径,系统阐释郑和航海文化内涵,先后获批太仓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社科普及惠民项目。

构建“一生一课一文创”美育体系

开设苏作经典品鉴与体验、古代艺术品赏析公共艺术选修课,获批江苏省高校首届美育精品课程。课程创新“实物观摩+纹样手绘+图像故事+职业伦理”四环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理解陶瓷装饰中的江南文化基因。结合专业设计教学进行文创作品转化,实现“经典图式—地域文化—职业素养”协同育人。开展工作坊教学,学生完成“泥—坯—釉—瓷”全流程体验,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工匠精神”。

推动社科普及“走出去”

组建“青艺手绘瓷画”研习社团和“青艺文化传播”宣讲社团,实行“1+1+1”实践机制:每周一次主题实践、每学期一次社区公益教学、每位学生掌握一类陶瓷讲解技能。2023年以来,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设“瓷上江南”“瓷上童趣”社区课程,服务居民与中小学生超1500人次。

放大“郑和起锚地”文化IP

依托太仓“德企之乡”优势,年均接待德、意等海外团组10余批次,服务太仓—意大利马切拉塔友好城市文化交流。举办中德、中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营,完成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江南文化与传统技艺”线上团组项目,覆盖欧美亚学员200余人,持续放大“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文化IP的国际传播力,搭建跨文化交流桥梁,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李鹏)

来源:新派网

广东展出鳌鱼扎作等200件(套)民间工艺精品

广州11月25日电 (记者 程景伟 孙秋霞)第十五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25日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开幕,共有200件(套)精品力作参展。

展览开幕式。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 供图

  参展作品涵盖木雕、陶塑、广彩、潮绣、砚雕、玉雕、剪纸等数十个门类,充分展现了广东民间工艺“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鲜明特色。其中,十五运会开幕式上火出圈的“鳌鱼”可在本次展览中找到原型——鳌鱼扎作。

民众正在观看展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 供图

  这些作品既恪守材美工巧的造物准则,彰显广东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又践行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展现新时代广东民间文艺的蓬勃生机,呈现了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每一件都凝聚着工艺家们的心血与智慧,彰显着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鳌鱼扎作。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 供图

  展览时间为11月25日至12月7日,为期13天。展览期间举办民间手工艺惠民活动,观众可近距离参与制作过程,感受广东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自2004年举办以来,已经历超过二十年的发展,成为广东省民间工艺的重要品牌,也是广东省民间文艺界出作品、推新人的重要载体。此前,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推出的砖雕、潮绣、剪纸、陶瓷等多个作品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亮相洛杉矶

(谭晶晶 黄恒)“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21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美两国政商界代表、陶瓷专家、华侨华人团体及当地民众百余人出席展览及推介活动。

11月21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上,观众用手机为展品拍照。(邱晨 摄)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副总领事黄洪江在致辞中说,德化陶瓷艺术不仅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也融合了精湛的现代工艺,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不断深化的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

福建省德化县县委书记方俊钦表示,希望通过巡展让美国民众近距离感受德化白瓷之美,领略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意境与当代艺术创新。

此次巡展共展出100余件陶瓷精品及陶瓷摄影作品。美国观众弗雷德·施特勒告诉采访人员,德化陶瓷艺术品的精致与细腻令人惊叹,使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欣赏中国陶瓷艺术,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11月21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上,观众观赏展品。(邱晨 摄)

11月21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上,福建省德化县县委书记方俊钦向观众介绍展品。(邱晨 摄)

来源:东方网

文化观察:创新之火如何“唤醒”千年婺州窑?

金华11月23日电(林波 曹丹)在浙江金华古婺窑火艺术馆里,陈列着《乘云游心》系列陶瓷雕塑。三件作品《气定》《神闲》《云游》分别采用立、坐、卧的黄大仙造型,即将在金华山黄大仙文化节上亮相。

《乘云游心》系列陶瓷雕塑。(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我们致力于用‘新’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古婺窑火创始人方益进说。

  婺州窑得名于金华的古称“婺州”,早在东汉时期就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瓷碗时,将婺州窑产品列为全国第三,可见其当时的地位。不过到了元明时期,婺州窑逐渐式微。

  传统婺州窑以青瓷为主,也烧制黑釉、褐釉、花釉、乳浊釉瓷和彩绘瓷等。自西晋晚期起,窑工使用当地红色黏土制坯,烧好后胎体呈深紫色或深灰色,再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使釉色温润,在青灰或青黄中微微泛褐,形成了独特风格。

  《乘云游心》系列继承了婺州窑的乳浊釉工艺。每件作品在烧制过程中,釉色都会发生独特变化。“就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件作品也各不相同。”方益进指着作品上自然形成的紫色釉彩说。

近日,儿童研学团队在古婺窑火艺术馆参观体验。(受访者供图)

  在古婺窑火艺术馆展厅里,传统与创新交融并存。《鸿运当头》茶具的设计灵感来自清代官员的顶戴,体现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境;《听雨》茶具则取材于“孤舟蓑笠翁”的诗句,从上面看下去,就像水滴落入水面泛起的涟漪。这些创新作品背后,是古婺窑火团队对传统工艺和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转化。

  “我们做设计喜欢用减法。”方益进说,文化产品要让人愿意自己去感受,而非被动“说教”。他认为,传统文化要真正复兴,就要重新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愿意使用、喜欢使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方益进已经打造出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在艺术馆内的体验区,孩子们专注地捏塑陶土,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家长们则在茶香中,体会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

  “最初开陶艺体验店,是想给女儿和她的朋友们找个好玩的地方。”方益进回忆说,“但没想到这种互动模式,让陶瓷艺术以轻松、亲切的方式融入了大众生活。”

方益进。(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场始于金华的婺州窑文化对话,正不断走向世界。从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到意大利米兰非遗展,古婺窑火的陶瓷作品带着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以“无声语言”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文化的当代故事。

  “大器不言,匠道守一。”方益进说,“最好的文化就是生活本身。现在的非遗都是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入当代人的生活,符合当代的审美,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山花烂漫——第二届中央美术学院江西校友作品展暨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在陶溪川开幕

山花烂漫  第二届中央美术学院江西校友作品展 暨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成立十周年 展览现场

由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江西省校友联络处、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中央美术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宜春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鼎力支持的山花烂漫——第二届中央美术学院江西校友作品展暨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于11月15日上午10点在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展至2026年3月7日。

展览由林茂担任总策划,吕品昌担任学术主持,夏学兵、谢长敏担任策展人,谭斌、黄镇、谢璇、郑冬梅、谭丹武、刘文辉担任展览统筹。本次展览展出105件/组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105位江西校友的作品,作品体裁多样,媒介丰富,聚焦景德镇千年窑火,描摹赣鄱大地山水气韵,探索传统媒介的当代转化,延续着央美人“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创作情怀,展现了“以艺术为笔、为乡土立传”的使命担当。

开幕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在致辞中表示:在展览开幕上首先肯定了本次展览展现了百余位央美江西校友扎根江西、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创作,体现了央美人的使命担当。并深情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与景德镇十年的深度合作历程。在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开展了45场学术展览、数百场论坛讲座和公教活动,成为央美的重要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年接待超百名师生驻地创作,校地合作成果丰硕。

肯定的指出了“从“推衍”这样的学术高地探索,到“陶溪川杯”少儿美育的薪火相传,我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生态。”希望在未来十年新发展上,以此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文化共兴,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注入更多“央美力量”,并预祝展览成功、校地合作长久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吕品昌教授在开幕致辞上深情表示:今天,央美与景德镇的“校地”合作迈入新十年,陶瓷艺术研究院也迎来十岁生日,“山花烂漫”校友展同步启幕,意义非凡。十年前,一纸协议让顶尖美院与千年瓷都紧紧相连。这十年,研究院从无到有,众多展览、论坛、讲座、公教活动、国际交流等等,在这里绽放思想火花。

并指出,从“推衍”展开启到央美各院系作品展;从国际交流展到全国各院校联合展;从城市到乡村展;从知名艺术家到青年艺术展再到少儿展等等,持续升温。并且每年上百名师生在此扎根创作,七十多期少儿美育活动播撒种子,这里成了学术高地,是为无墙的艺术课堂。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及美术馆在十年里链接互动,在景德镇这座窑火里淬炼着:以艺术为根、以教育为脉,始终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努力为时代命题书写新的答卷。最后讲到,希望下一个十年,愿继续以陶土作纸、窑火为笔,续写新的十年风华,愿陶韵流芳,大家一起共同谱写更加绚烂的篇章!

陶文旅控股集团董事长刘子力在致辞中表示: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合作成功是基于长期主义的成功,强调了双方共同成长、不断变化和创新的重要性。他回顾了从第一个展览到现在的“山花烂漫”第45个展的历程,指出这种合作不仅带来了艺术活力和创新精神,还促进了景德镇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基地,承载着中华5000年文明的历史使命。他承诺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将景德镇打造得更好,使之成为一个永远欢迎艺术家和学生创作、交流的开放平台。

策展人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谢长敏在开幕致辞中首先感谢了中央美术学院及景德镇陶瓷大学领导们,以及江西省各校友们的关怀指导,为此次展览顺利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并对各主办承办和支持单位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在致辞中也向大家介绍了此次展览的基础情况,是汇聚了105位央美江西校友的绘画、陶瓷、雕塑等多门类精品,体现了校友对艺术的执着、对母校的眷恋及对江西的深情,彰显“尽精微、致广大”的央美精神。最后,表示此次展览意义重大,既为校友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艺术创作与研究精进,也推动央美资源与江西文化融合,为地方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希望以展览为新起点,传承央美精神,为母校发展、江西文化繁荣及中国当代艺术进步贡献力量。

校友代表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晓晨在致辞中表示: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不仅是连接母校与景德镇这一世界瓷都的重要桥梁,更是汇聚国内外学术力量,推动陶瓷艺术教育、创作与研究向着更高、更深、更广维度拓展的核心平台。研究院十年来为校友提供了回归学术的港湾,为学子搭建了前沿实践的高地,更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推向世界。未来,江西校友将继续携手,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用创作讲好江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央美术学院江西校友联络处自2018年5月成立以来,核心工作是成功搭建并启动了校友组织的整体框架。时任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的发起之下,成立了以陈丽萍为会长的第一届江西校友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江西校友会工作委员会的筹备工作并隆重举行了授牌仪式。共同完成了江西联络处的筹建,并隆重举办了成立授牌仪式。作为启动的标志性活动,校友会策划并成功推出了以“触景生情”为主题的首届校友展览,由青年教师黄山策展,并荣幸地邀请到母校校友办负责人亲临现场,奠定了校友会高起点的工作开端。

在组织建设上,校友会明确了吸纳江西籍、在赣工作及与江西联系紧密的各类校友的入会标准,系统性地进行了校友联络与登记工作,使在册人数从首届的105人显著增长至第二届的172人,构建了一个涵盖老中青三代、遍布省内外二十余所高校及企业的多元化校友网络。此次换届大会,既是对过往八年工作的总结与新起点的展望,也旨在重新凝聚共识,激发校友智慧,共同探讨未来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促进交流,以期为江西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集体力量。

傍晚时分,林茂院长率领央美团队参观了吕品昌雕塑艺术馆,该馆收藏了吕品昌捐赠的400余件雕塑及陶艺作品,艺术馆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美育功能,推动陶瓷及雕塑文化发展。也是一座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和打造“千馆之城”的背景之下,由景德镇市珠山区投资建设完成的社会公益文化场馆。

随后,林茂院长与央美团队参观了在瓷源境美术馆由雕塑系青年教师黄山策划的“与泥土对话—–国际陶瓷艺术邀请展”,本次展览通过“埴中意”“塑间痕”“壁上观”“域中游”四个板块60余件国内外现当代陶艺作品,以“泥土”为核心概念将陶艺重新置入当代艺术与哲学的思考框架之中。展览通过呈现出从材料自觉到空间语义的演变脉络,意在梳理当代陶艺的精神轨迹与学术逻辑。

山花烂漫

第二届中央美术学院江西校友作品展

暨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成立十周年

总  策  划     林茂

学术主持        吕品昌

策  展  人     夏学兵   谢长敏

展览统筹    谭斌  黄镇  谢璇  郑冬梅  谭丹武  刘文辉

设计装帧        徐国峰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

中央美术学院江西省校友联络处

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宜春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展览档期   

2025年 11月 15日 – 2026年 03月 07日

来源:东方网

2025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合作大会在邯郸举办

  邯郸11月21日电 (记者 尹倩芸)以“地标赋能 品牌共兴”为主题的2025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合作大会20日在河北省邯郸市举办。

  大会现场为来自邯郸、东营、福鼎、岳阳等地的21家企业颁发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证明书》,助力我国地理标志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推出“涉外商法联盟送服务进产业集群(地标大会专场)”活动,设置“河北涉外商事法律服务联盟咨询服务台”和“贸促商法e点通”AI服务终端,为参会企业提供业务咨询等涉外法律AI服务。

  大会邀请业内专家围绕涉外商法联盟帮扶举措、跨境商事争议解决新途径、企业出海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国际检验认证服务等内容,为当地企业开展专题培训和“一对一”现场咨询,破解企业出海难点。

  此外,大会同步举办“2025地理标志食品农产品推介洽谈会”“跨境电商邯郸专场对接会”“2025年河北省会展业发展大会”等配套活动。其中,跨境电商邯郸专场对接会组织亚马逊、希音等跨境电商,与河北省标准件、自行车、陶瓷等特色产业企业交流合作,通过跨境电商渠道携手拓展海外市场,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由河北省贸促会主办,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商务厅、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河北省工商业联合会、邯郸市人民政府共同协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茶博会首设俄罗斯馆 万里茶道续新篇

武夷山11月20日电 (张丽君 程丽香)为期五日的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20日落下帷幕。首次设立的俄罗斯馆人气爆棚,花草茶、手工木柴烧陶瓷、俄式套娃等产品热销,现场直播火爆。这个以“万里茶道”为联结的展区,成为本届茶博会备受瞩目的亮点。

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首次设立的俄罗斯馆人气爆棚,特色茶品与沉浸式体验吸引众多参观者,现场热闹非凡。

 本届茶博会深化与万里茶道沿线喀山、圣彼得堡、恰克图的贸易协作,搭建“茶叶贸易+文化互鉴”双平台。俄罗斯馆内,木质展架搭配东欧风格装饰,三大贸易节点元素错落分布,沉浸式家庭茶叙区将俄式茶点与中式茶具同席呈现。

俄罗斯展馆负责人吴雄斌(前一)介绍展馆。

 俄罗斯馆重点展出花茶、草本茶、手工陶器等产品,同步开展文化展演与品茗体验。“这是我们首次来武夷山,产品很受欢迎。”41岁的俄罗斯茶人德米特里告诉记者,其带来的产品已订购大半,多家中国茶企表达合作意向。深耕中俄茶贸易多年的他表示,俄中茶合作自19世纪便有传统,如今主要从中国收购茶叶,引进中国制茶技术。

图为俄罗斯馆

  来自俄罗斯赤塔市的义工艾丽莎现场为参观者冲泡花茶,她表示:“这是俄中交流的好机会,希望大家感受俄罗斯‘茶配茶点’的独特乐趣。”活动期间,参观者还可学习俄罗斯奶茶制作技巧,沉浸式体验中俄茶文化交融。

  这条南起福建武夷山、北抵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1.4万公里的 “万里茶道”,是17至20世纪连接中俄乃至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贸通道,曾见证两国数百年茶贸易的繁荣盛景,更积淀了深厚的民间情谊。近年来,这一古老商道焕发新的生机,不久前,中俄蒙三国签署相关旅游合作计划。(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外嘉宾走进江西吉州窑 领略陶瓷文化魅力

11月20日,“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江西行活动参访团来到江西吉安县,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官员、代表,同中国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媒体记者走进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吉州窑参访,领略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情况。吉州窑创烧于晚唐,现存24座晚唐至宋元窑包,是全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窑遗址群之一,黑釉瓷与彩绘瓷为典型代表。图为中外嘉宾走进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访。

来源:中国新闻网

窑火唤醒飞天:当敦煌千年梵音在景德镇釉色中再生

2025年11月18日,江西省美术馆内,一场跨越1600公里与千年时光的文明对话正悄然发生。当敦煌的矿物质颜料遇见景德镇的陶瓷釉料,当大漠石窟的斑驳厚重邂逅瓷器的温润通透,两大中华文明瑰宝在“丝路回望·瓷上中国——釉色里的敦煌”特展中,迎来了历史性的交融时刻。

丝路双雄的千年之约

敦煌,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记录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辉煌历史;景德镇,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以其瓷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这两大文明坐标,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共同诠释着中华民族对美的极致追求。

展览开幕式上,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小青宣布展览开幕,甘赣两省文旅部门负责人与敦煌研究院专家齐聚一堂,见证这一跨越地理与时空的艺术盛典。正如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所言:“这是一场酝酿了千年的相遇,是两个伟大文明传统的当代对话。”

四大突破: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展览创下的“四个首次”成为最大亮点,重塑了观众的观展体验。

多件流失海外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首次在国内集中展示,填补了国内敦煌学研究的空白;莫高窟第328窟官方复制窟携8尊原比例复制彩塑首次来到江西,其精湛工艺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直面千年敦煌的工匠精神。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件景德镇制作的高温颜色釉敦煌瓷窟装置的全国首展,标志着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突破。而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丝路传奇·青花大盘》首次室内展出,以其直径248厘米的恢弘尺幅,成为展览的视觉焦点,青花的素雅与丝路的繁华在盘面上完美交融。

从“传移模写”到文明再造

展览通过“大漠瓷音”与“丝路和鸣”两大篇章,展现了艺术创作从技艺借鉴到文明再造的升华过程。

“大漠瓷音”篇章中,飞天的飘逸灵动、藻井的繁复华美在陶瓷上获得创造性转译。观众可以看到,敦煌艺术的典型元素通过陶瓷雕塑、绘画、装置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从壁画到立体、从矿物颜料到陶瓷釉料的华丽蜕变。

“丝路和鸣”篇章则展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艺术家们跳出了对传统壁画的简单模仿,转向更加自由、自省的创作路径。土耳其艺术家Dilan Atasayar的青花作品《友谊的花瓶》,将敦煌纹样与几何图案巧妙融合,印证着丝路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创新。

构建传统文化创新坐标系

这场展览已超越了普通艺术展的范畴,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验场。正如策展理念所指,展览不仅展示了作品本身的“在场”,更通过两种古老文明基因的对话,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织态和审美共同体。

从唐代洪州窑到宋元吉州窑,再到“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江西陶瓷始终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重要使者。江西省美术馆持续推出“瓷上中国”系列展览,彰显了系统建构当代陶瓷艺术体系的决心与远见。

当展览落幕,这些作品所开启的对话仍在继续。这场两大千年艺术传统的相遇,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创新探索。它标志着中华文明的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崭新的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