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次!河北为陶瓷进行区域协同立法

 10月10日,“磁州窑、邢窑、定窑、中国北方瓷都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协同立法”新闻发布会在磁州窑发源地邯郸市峰峰矿区召开。在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统筹指导下,邯郸、邢台、保定和唐山四市围绕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进行省内协同立法。这是河北省首次开展设区市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次围绕陶瓷进行区域协同立法。

 今年9月25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邯郸市磁州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邢台市邢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保定市定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振兴促进条例》,自11月1日起施行。四市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有了更为有力的法治保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 大量珍贵秘色瓷亮相

杭州10月11日电 (林波)10月11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吴越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当日,主题为“吴越千秋——五代十国时期的东南乐土”的吴越文化博物馆展览同步举行,展出350件(套)文物,其中有150件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大量珍贵秘色瓷。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始终奉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国”政策,在五代十国动荡不堪的乱世中,开辟了一片净土、护佑了一方百姓。

  秘色瓷发端于中晚唐,繁盛于吴越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座丰碑。

10月11日,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展出的秘色瓷皮囊壶。 林波 摄

  据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黎毓馨介绍,秘色瓷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吴越国社会的多方面信息,以秘色瓷为代表的越窑青瓷,是吴越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亦漂洋过海,成为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广泛传播。

  以展出的秘色瓷皮囊壶为例,据临安区博物馆馆长鲍伟华介绍,这种源自北方的皮囊壶造型,是吴越国与辽国等游牧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充分展示了双方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

10月11日,民众在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观看秘色瓷海棠形盘。 林波 摄

  此外,该展览还展出了秘色瓷花瓣口海棠杯和海棠形盘的组合。该组合也是首次在公众面前展出的稀有器型,展现了古代独一无二的制瓷工艺。

  据悉,此次展览展陈面积6220平方米,展览文物种类包括瓷器、金银器、玉器、漆器、水晶、玻璃、丝织品及石构件等,系统展示了吴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发展成就,让人充分认识吴越国在延续中华文明上的独特作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湾陶艺家在彭州:几百年前我一定是这里的烧窑工

1977年,台湾陶艺大师蔡荣祐在台中雾峰成立陶艺工作室。42年后,其子蔡兆庆从台湾来到四川彭州,在碗厂坡古窑遗址旁重燃窑火,相继推出以彭州地域风貌为创作灵感的“龙门四季”“湔江蓝”系列作品。近日,蔡兆庆接受电话采访,在谈及和彭州的缘分时称,“自己上辈子或许就生活在这里。”

2019年7月,蔡兆庆在四川彭州为陶艺爱好者示范烧窑。(受访者供图)

  蔡兆庆自幼随父亲学习陶艺,“住家和工作室在一起,起床看到的就是陶瓷,父亲做陶瓷,我就在旁边玩泥巴”,回忆起与陶土为伴的童年,他笑称,“玩着玩着就会了。”

  2019年5月,蔡兆庆受邀来彭州“西部瓷谷·陶工户”文创基地交流陶艺,首次来彭州的他被当地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富的泥料、矿石吸引,几个月后,他决定扎根彭州,专注在地化的陶艺创作。

  蔡兆庆的工作室坐落于彭州海窝子古镇,这里地处龙门山脉,彭州人的“母亲河”湔江穿境而过。“推开窗,就能看到湔江,眺望远方,龙门山尽收眼底”,蔡兆庆描绘他身边的彭州美景,“这里的春天植物萌芽,万象更新;夏天,湔江水呈现一片湛蓝;秋来山上的银杏满树鎏金;冬季雪后天晴,龙门山的雪景一目了然。”

  蔡兆庆用陶瓷语言记录自己眼中的彭州:将彭州阳平观的幽深竹海融入“竹节系列”品茗杯,以龙门山的四季更迭为灵感创作“龙门四季”茶具,用“湔江蓝”系列作品定格夏天的湔江水……

2024年4月,蔡兆庆的“湔江蓝”系列作品在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展出。(受访者供图)

  在彭州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让蔡兆庆和这里的联结越来越深,他常和家人戏称自己几百年前一定是彭州的烧窑工。在他看来,彭州与台湾气候、土壤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烧制过程,也拓宽了自己的创作空间,“我在台湾烧某一种效果有时烧不好,但在这里用同一方法,成功率高很多。”

  除了彭州山水,蔡兆庆也从大陆其他名山大川中觅得灵感。回忆起早先的创作经历,他说,“我父亲年轻时每年至少来大陆两次,积累了很多摄影作品”,看过父亲所有作品的蔡兆庆从中获得很多创作思路,他不断尝试釉色融合,希望将大自然的颜色还原于器具中。于是,九寨沟的水、敦煌的沙、茶卡盐湖的镜面倒影被一一记录,“寨沟绿”“敦煌釉”“茶卡盐”等作品相继问世。

  如今,蔡兆庆来彭州已五年,除了找到自己的陶艺天地,他也结交到不少“陶瓷好友”。“当地老一辈陶瓷人听说有台湾人来这里做陶瓷文化推广,都很乐意带我去找泥料跟矿石”,蔡兆庆举例,研制“湔江蓝”就用了当地矿工提供的铜矿。当地65岁的陶瓷师傅黄明兴也加入蔡兆庆的工作室,和他同吃同住同劳动。

2024年2月,蔡兆庆在四川彭州为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制作花器展品。(受访者供图)

  “一年365天,我至少有330天都在工作室”,蔡兆庆表示,自己平时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把泥巴做出想要的效果。眼下,他正结合彭州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的特性,创作名为“蜀红”的系列作品,希望未来大家提起陶瓷,不仅想到景德镇,也会想起彭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人山人海”到“众山众海”,国庆入境游客数全国第三——文旅进阶的泉州密码

7天假期里,665.58万人次海内外游客涌入泉州,旅游总花费达58.12亿元,比增均超三成;在全国入境游客数量前20强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广州,跻身全国第三,泉州再一次刷新文旅“成绩单”。

泉州网10月9日讯(融媒体记者 林绿波 陈林森 张素萍)“起源于福建泉州的簪花围,早已火遍全国,确实漂亮,我也很想尝试一下。”国庆黄金周收官之夜,央视《新闻联播》主播李梓萌在节目中“深情告白”泉州。李梓萌藏不住的“心动”,在更多人那里付诸“用脚投票”的“行动”。7天假期里,665.58万人次海内外游客涌入泉州,旅游总花费达58.12亿元,比增均超三成;在全国入境游客数量前20强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广州,跻身全国第三,泉州再一次刷新文旅“成绩单”。

从“人山人海”进阶到“众山众海”,近两年来,“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古风华千古情”的泉州输入文旅融合的独特密码,让风华可触、烟火可见,城市长盛长红。

宜“慢游”的泉州,慢不得的文旅

调度!重构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泉州可以慢游慢赏,但文旅发展慢不得。

“走红”之后,如何保持“长盛不衰”?泉州把文旅指挥调度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手笔布局——“在泉州,哪怕是一个‘小片段’,比如多元宗教的某一个细节或古城的某一处街景,只要做好营销和推广,都会成为吸引世界游客的一个‘大卖点’。”马尔代夫旅游部国务部长艾哈迈德·纳兹姆·穆罕默德一语道出泉州文旅资源的璀璨。引领“宋风古韵”的闽南美好生活方式,立足于世界遗产、滨海休闲、山地生态、工业时尚四大特色旅游板块,泉州在空间上打开“亮点在古城、厚度在山海”的全域文旅大格局。更宏大的图景,是泉州竞逐文化旅游强市的定位——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大手笔”很快迎来“大关注”。2024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泉州举办,首届小红书文旅发展大会在泉州首秀,就是最好的佐证。

全方位调度——今年4月,全省首个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体系在泉州建立,彻底改变以往部门“各自为战”的零散局面。“什么叫做决心,这就叫做决心。什么叫做系统,这就叫做系统。”资深媒体人、新文旅观察者杨炜峰赞叹道,在文旅大战杀得硝烟四起之时,泉州选择了一种结构性的打法,没有被纯粹的“火爆出圈”牵着鼻子走,“这或许可称为泉州文旅真正的‘城中之城’,很多人所看到的是说了无数遍的‘泼天富贵’,但真正的文旅‘内城’中,认真听一下,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声音已经井然有序,‘战斗’可以随时打响,将军可以随时挥旗,士兵和百姓们更可以随时奋勇向前。”

诚如其言,5个多月来,市县两级指挥部每周一调度、每会一焦点,累计召开专题会208场,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413个。文旅全要素全链条服务见微知著:

“吃”在泉州,以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为契机,力推“一县一桌菜”,让“舌尖”带动“脚尖”。国庆节之际,随着鲤城“刺桐宴”、丰泽“簪花家宴”、洛江区“洛水仙山宴”、泉州台商投资区“郑和家宴”相继推出,泉州县域美食基本“成团出道”。一席揽尽山海味,泉港“福寿宴”、石狮“宋元海丝宴”、晋江“晋江宴”、南安“成功家宴”、惠安“惠女家宴”、安溪“相府家宴”、永春“魁星宴”、德化“瓷都盛宴”等遍地开花,“食”力出圈。

“住”在泉州,“百家酒店建设计划”加“宿”度。去年以来,全市新增已营业酒店67家、床位数8100余个,预计至2025年酒店数和床位数将高达1800多家、超150000个。一大批国际高端星级酒店落子泉州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精致酒店浮出水面。旧时“电子仪器厂”华丽蜕变“古城巷遇精品酒店”,昔日“钟楼百货大楼”摇身一变“七栩钟楼酒店”,坐望东西塔,充满艺术感。

“行”在泉州,首创“P+R+R停车换乘”模式,构建中心市区“快进慢游”交通接驳体系。“快”:游客自驾出高速10分钟可抵换乘中心(停车场),换乘公共交通10分钟可达核心景区。“慢”:电瓶车“小白”、铛铛车“小红”、公共自行车“小黄”等组成“多彩交通”,彰显古城慢节奏。这一“公交+慢行”模式也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全省唯一),向全国推广。更周到的护航,是泉州急旅客出行之所急,及时协商铁路部门“加密途经泉州的车次”。仅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就加开了包括福厦高铁在内的195列旅客列车,应对返程高峰。

“游”在泉州,文旅“全年红”发展专项规划“出炉”,全年策划文旅活动超6000场。泉州不固步,而是不断创造性生成新看点。连续两年,簪花兔、十龙九子成为闻名全国的打卡点。今年国庆,改造提升后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工艺美术合作社园区开门迎客,与海交馆、非遗馆等一道掀起“文博热”。在火爆全球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开元寺东西塔“上新”猴行者复刻石雕,两条跟着“悟空”游泉州主题线路出炉,引领着游客探寻传奇城市。携程数据显示,这个国庆节,泉州旅游订单增长17%、门票订单增长51%,均高于全省增长水平,甚至在兄弟市中遥遥领先。

“购”在泉州,作为全国首个“国潮品牌之都”,12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游中购、购中游”。国庆节期间,“一县一街”特色商业街区“爆火”,鲤城中山路国潮街区商圈日均销售1.02亿元,德化茶具城特色步行街个别单店日均消费人流量达1万人次以上。看好泉州文旅前景,华润置地、厦门翔业、厦门恒兴等企业,向泉州投来万象汇等多个文旅商城市综合体项目。

“娱”在泉州,“影视演艺+旅游”势头强劲,去年全市新增影视机构36家、对接剧组17个,古城变身热门“摄影棚”,《春色寄情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等央视力作层出不穷,泉州影视产业争取省级扶持资金连续三年居全省之首。“我去过很多城市听演唱会,专门公交车接驳的很少遇到,这个体验很棒。”今年5月,来自河南的王小姐拍下演唱会后乐迷们在公交车大合唱的一幕,被网友点赞:“泉州氛围感真好!”一年多来,27场大型明星演唱会轮番登场,带动近50万名观众打卡泉州,公交专线接驳是每场演唱会的“标配”,足见泉州“诚意”。

“民营”强的泉州,续另一场交心

双向!政企奔赴催生新千亿产业集群

如果以“工业强市”的视角看泉州,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等9个千亿级制造业集群是泉州这方“民办特区”的“筋骨血脉”。但从去年开始,超千亿体量的文旅产业成为泉州又一张烫金名片。

一朵小花催生亿万产业是最好的例证。与大海一路之隔的丰泽区蟳埔村,已然成为流动的“头上花海”。“最快3分钟就能盘好一个发髻,高峰期五六百人,一天下来这双手就没停过。”年逾花甲的店主秀珍奶奶笑道。在更大的世界舞台上,簪花元素频频闪耀——新加坡狮城国际电影节、巴厘岛2023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时尚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发文:“簪花很美,泉州很赞。”如今,3.8平方公里的渔村里,诞生了300多家经营主体,其中经营簪花围业务的便有超200家,吸引外来旅拍、花艺、美妆从业人员上千人,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增长1.5倍以上。

“文旅之花”在泉州悄然绽放的秘诀何在?答案是:政企双向奔赴!

国内文旅头部成为“自己人”——国庆节前,在全市文旅和促消费调度会上,小红书、抖音、携程、八仙过海、建发国旅等文旅行业“佼佼者”化身“座上宾”。“泉州周到的服务,让我们安家迅速,更深度融入泉州文旅大发展。”今年,抖音团队落户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不到半年间就与晋江鞋服、南安卫浴、安溪茶叶、德化陶瓷等建立合作,既带动县域文旅宣介推广,也带货泉州优势产品数以亿计。5月份的数据显示,泉州抖音用户打卡热度居全省第一,全网流量蟳埔簪花超80亿次、“何以中国·向海泉州”超50亿次,“总要来一趟泉州吧”、民俗踩街均超10亿次。分享文旅市场这块“大蛋糕”,本地龙头企业亦不甘人后。今年春节,匹克国创团队注入闽南文化精魂打造“龙众九子”艺术装置,引发“追龙”热。七匹狼、利郎、安腾、盼盼等泉企也纷纷入席,发力文创设计,经营特色酒店,嫁接时尚活动。

力挺“自己人”,泉州同样注入政策“强心剂”——《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泉州市新形势下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措施》等先后出台,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超15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1200亿元”。国庆前后,各级政企联手用48个文旅开(竣)工项目为泉州“添后劲”,其中新开工的“市井十洲城”等项目未来有望成为文旅新地标。

文旅“泉州队”的国际“加速度”——今年2月底,泉州文旅推介小分队带着“泉州特色文创行李箱”现身马来西亚槟城。在这里,他们不仅用簪花围、提线木偶传递文化温度,更作为中国世界遗产地唯一代表,在当地举办的首届国际遗产地管理者论坛上发言。在国际化新语境下,泉州探索与全球知名旅游城市互动的新路径——组织文旅小分队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个城市文旅宣推,推动超千个精品旅行团来泉。为城市文旅“摇旗呐喊”,也不忘为企业海外“圈粉”。数天前,2024中法时装周闭幕式大秀上,30套泉企融入世遗元素的服饰惊艳亮相。“中法两国的时尚元素相互碰撞,是一种高质量的文化交流。”巴黎时尚协会副主席亚米拉·桑加尔如此夸赞。让泉州品牌闪耀全球,仅去年一年,泉州就组织3200多家企业参加230多场国内外展销活动,开展了超30场“头雁带动”组团出访、国潮泉州品牌“香江行”“境外行”等活动。

“侨”与“乡”的共鸣,文化自信高涨

共促!海内外泉州人的全民文旅交响

城市出圈,让海内外泉州人的心更紧密地凝聚,文化自信空前高涨。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泉州的“人脉”包含了95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200多万异地泉商和888万常住人口,他们一呼百应、奏出了“侨”与“乡”的文旅共鸣。

侨胞倾力造链——泉州文旅项目招商领跑全省,首次举办“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近年来泉州的招商图谱里,侨与文旅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去年1月,陈守仁家族捐赠1亿元,作为泉州首个“华侨+文旅”项目华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资金。项目实施中,侨亲乡贤们不仅出资出力,还积极搜集田宅字契、侨汇单等史料,让街区文化更丰富。除了“侨”资本,泉州还通过“侨”旅游路线、“侨”精品工程、“侨”主题活动,延伸文旅产业链。《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出台,打造“一县一核心区、一镇一片、一村一馆”华侨建筑风貌展示区、乡愁记忆馆。晋江梧林古村落携手新加坡旅游局、三联生活周刊举办“新加坡娘惹文化季”。

大咖自发代言——泉州的“老朋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不遗余力为泉州扩大“朋友圈”。今年全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前夕,他牵手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等知名艺术家,在“万里海丝路·千年刺桐情”文化盛会上成就音画合璧的艺坛佳话。2023年初,经上城士集团创始人伦思博邀请,演员赵丽颖体验泉州簪花造型后引起轰动,一时间,泉州声名鹊起、圈粉无数。伦思博的助力并未就此停止,他接连邀请佟丽娅、李沁、陈坤、胡杏儿、徐帆、珠宝设计师万宝宝等明星、品牌方来泉。明星流量与文旅流量携手共舞,为泉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活力。

市民花式上分——越来越多的“民办博物馆”添砖加瓦,石狮杨孙西文化馆、惠安“漾园惠文雅集”等文化展示馆注入大隐于市的“文化宝藏”。家住古城西街古榕巷的王女士在自家门前种上炮仗花,每当花期到来,橙黄的花朵如别样“烟火”,成为小巷里的出片背景板。年近七旬的退休教师老陈,自制自印古城小册,免费向游客传递城南街巷里的时光记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泉州,许许多多的“咱厝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尽心为城市文旅增一束光、添一分热。

有山、有海、有花,有底蕴、有烟火,更有全民努力。他们一起助推城市品牌,频频斩获全国大奖:“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入选“2024年城市文旅品牌创新十佳案例”;西街入选“2024年文旅融合创新街区十佳案例”;蟳埔“头上花园非遗体验”入选“2024年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打造最具烟火气的世界海丝名城”入选“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泉州上榜“国际形象发展型城市”“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中国十大美食旅游城市”……

泉州城市品牌“出圈”的背后,是整座城市的“出色”。有人说,旅游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探索、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和人文的乡愁。包容开放、爱拼敢赢、友善热情……泉州所拥有的这些独特城市气质,恰恰给足了每一个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以饱满“情绪价值”。正因此,才有了游客“首先想到要来”“来了还想再来”的热烈回应。

来源:泉州晚报

“触摸”数字古陶瓷 感受闽台两地宋元时期陶瓷艺术

福州9月30日电 (洪燕)30日,“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在位于福州市烟台山的大观美术馆开展。展览充分利用线上平台、VR展览、数字博物馆等前沿技术,参观者可以自由地旋转、缩放乃至“触摸”数字古陶瓷,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制作工艺,感受闽台两地宋元时期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图为参观者在“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上体验宋元陶瓷VR数字系统。

  闽台两地,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宋元时期的古陶瓷更是这段辉煌历史的璀璨见证。本次展览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将闽台两地民间珍藏的宋元古陶瓷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原,不仅赋予了古陶瓷艺术新的生命,也让这段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近距离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内涵。 

图为“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上,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原的陶瓷。

本次展览策展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郑则凌副教授表示,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展览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实现传统古陶瓷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并展示了海峡两岸宋元时期古陶瓷艺术的全新面貌;也将作为中华文化的海外延伸的侨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让世界共赏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图为“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上,利用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三维展台吸引参观者。

  展览期间,两岸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还将围绕古陶瓷的历史、艺术价值及文化意义展开交流与探讨,加深人们对闽台海丝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加。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从9月30日持续到11月15日,为游客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探访河北井陉“千年瓷乡”:窑火里的古瓷新韵

甘陶河与绵河环抱中的南横口村垴子街5号,“燕赵老字号”井陉“庆源成”瓷号设计总监王唯同正为一批新赶制的“中山茶具”手工拉坯。这些在外观设计上融入“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元素的陶瓷茶具,代表着石家庄地域文化,深受来此观光的游客喜爱。

  始建于西汉的中国传统村落南横口,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下辖村。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制瓷历史的“陶瓷之乡”,曾是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井陉窑的主要窑址之一。现“庆源成”瓷号所在院落,即是始于清咸丰年间的南横口瓷窑老商号“庆源成”所在地。

 创烧于隋代的井陉窑,盛于宋金,烧造历史近1500年,却直至20世纪80年代方为人知。这个在装饰工艺方面颇具特色,与邢窑、定窑窑址距离约百公里的窑口,一直隐匿于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其产品常被误认作“土定”“定西窑”等。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井陉窑的发现者孟繁峰曾在受访时表示,与邢窑、定窑、磁州窑不同,井陉窑窑址大多处于太行山深山区,环境较闭塞,故而导致其发现时间最晚。

  2013年,“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横口的窑火自宋金始,至今千年不熄。“庆源成”瓷号延续着井陉窑的古法烧制和手工技艺,瓷器呈现出原始拙朴的素美。“我们研发出多种泥胎、釉料配方,同时创新器型外观,讲究粗泥细作,尤其部分注入相关文化元素的作品,成为热销的‘文创伴手礼’。”“庆源成”瓷号负责人于会明说,瓷号每年生产陶瓷2万余件,市场供不应求。

  以“庆源成”为代表,旧日南横口村民多以烧制瓷器为业。“20世纪50年代,不足千人的南横口村,却有窑口80多座。如今村中常住人口500多人,半数以上的人拥有制瓷手艺。”南横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风栋说。

  村中因此有了无数废弃的匣钵(注:烧制陶瓷的窑具之一),俗称“笼盔”。这些匣钵被村民们广泛应用于村中建筑。于是,这种由匣钵堆砌的墙体,成为南横口别具一格的标志。街巷内,匣钵墙、石头路、古窑、古瓷、古宅、古树,与环村的甘陶河、绵河相映成趣。

这里的窑口,是北方瓷窑典型的圆窑造型,俗称馒头窑。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井陉窑南横口窑址,是已发现井陉窑遗址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窑址。进入其内部一窥,曾经窑火旺盛的火膛、摆满瓷器的窑床都保留着原有风貌,让人遥想它曾经窑火生辉的年代。

  历史上属于太行古八陉之一的井陉,行路之苦有若蜀道。巧妙的是,南横口窑址距离甘陶河河岸仅百米,甘陶河与绵河相汇后的绵蔓河,为井陉窑瓷器外销提供了便利的水路。

  “井陉窑的历次考古发掘表明,最迟到金代时,井陉窑瓷器就已通过水路东出井陉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继而运销全国甚至海外。”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说,遂有《正定府志》记载:“真定府产瓷器,明时充贡出井陉。”

  坐落于南横口村中部,距甘陶河约五六十米的“燕赵老字号”井陉“陉山聚记”瓷号内,不少游客正带着孩子体验陶艺制作。30元人民币的体验价,让大部分游客感觉很“亲民”。

  “陉山聚记”瓷号负责人李怀林介绍说,体验者年龄从三岁至六七十岁不等。有外地游客专程到此制作公道杯,并亲手刻上朋友的名字,烧制完成后赠送给对方。

  对井陉窑独特装饰技法戳印点彩等颇有研究的李怀林,会不定期组织戳印技艺等专题活动,教授游客体验这些传统工艺。

  令李怀林欣喜的是,“陉山聚记”瓷号近年快速发展,这与2016年开始打造的南横口陶瓷水镇发展同步。每到节假日,体验者数量伴随当地客流增长常常“井喷”。

  陶瓷水镇主打古瓷水韵,旨在对南横口村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据介绍,井陉县投资逾2.5亿元,在南横口村建设陶瓷文化街、陶瓷文化中心等文旅项目,助力打造以“湿地和陶瓷”为主题的绵蔓河湿地旅游经济带。

 “白天游古村、品美食、赏民俗、制陶瓷,晚上可欣赏陶瓷水镇灯火水景、夜景。”陶瓷水镇运营企业河北弘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辉表示,非遗表演、文创市集等系列活动正陆续谋划展开,陶瓷衍生品、桨板赛事等新业态也在布局中,这里逐渐成为周边民众“微度假”“微旅游”的热门选择。

  随着南横口陶瓷水镇持续出圈,当地手作店、咖啡馆、民宿等均迎来大量客流,“人流量”变为“经济增量”。“村内山楂小院、太空舱等精品民宿经常一房难求,同时带动了陶瓷工艺品、餐饮等多个业态。”马风栋说,依托文旅产业,村集体每年收入逾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

  “近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南横口村作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村,集中实施了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焕发勃勃生机。”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维表示,为进一步传承陶瓷文化,留住历史记忆,井陉县将继续推动南横口村传统村落保护修复,完成明清古民居修缮、古窑恢复、水上工程提升等工程,形成陶瓷水镇特色文化圈层,唤起游客的乡愁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网

“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国博开展

2024年6月2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南6、南7展厅对公众展出,受到观众欢迎。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产品以碗类居多,文献称之为“瓯”或“盏”,统称为“建盏”。两宋斗茶之风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引为时尚。建盏造型简约,摒弃了过于繁杂的装饰,其黑色釉面最适宜衬托茶沫的白色,是审美与实用的一种自然结合,故被认为是最佳的斗茶用具,迅速风靡。受此影响,周边地区窑场纷纷仿烧建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业集群,并广销海外,促进了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陶瓷艺术。建窑窑工对温度火候的掌控炉火纯青,烧到一定温度时就要开始降温,让釉液在自然状态下流淌,形成独具特色的窑变釉面,如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曜变等珍稀品种。据16世纪出版的日本文献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兔毫釉似兔毛纤细柔长,油滴釉似繁星点点闪烁,鹧鸪斑似鹧鸪鸟纹若脂似玉,曜变似日月星河宇宙浩瀚,无不传递出自然质朴的美感,反映了宋人恬淡典雅,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

千年窑火,匠心不辍。当代建盏传承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新时代审美的角度重新思考和改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创造出种类繁多的釉面和器型,极大地丰富了建窑建盏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实现了当代建盏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让千年瓷窑焕发新机。

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精心遴选了135件古代建窑建盏及相关文物,同时展出298件当代建窑工艺品。展览分“古韵悠长”“啜英咀华”“星河流转”“匠心独运”“薪火相传”五个单元,从考古发现、文化内涵、艺术风韵、工艺传承创新、新时代新发展等多个角度,系统全面地展示建窑建盏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工艺创造。

“一盏一世界”,欢迎跟随展览走进建盏的广阔天地中,领略土与火锻造出的璀璨文明。

来源:国家博物馆

百余件郑商瓷在开封展出 传承商代青瓷文化

“丝路时代·中国符号——国瓷·郑商瓷特展”在河南开封启幕。

本次特展集中展示了百余件郑商瓷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原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郑商瓷由郑州大学教授阎夫立、李梅花夫妇在继承商代青瓷制作工艺和吸收“五大名瓷”精华的基础上首创,在釉色上采取以春天为主基调的绿色釉面,与其器型上的金色纹路形成搭配,感染力强。

图为参观者观赏瓷器。史长来 摄

  “自古以来,我国素有‘陶瓷之国’的美名,而‘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通道,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量的精美瓷器,使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特展策展人梁启明介绍,郑商瓷是以“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是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的‘后裔’,也是代表郑州商文化的新瓷种。

  据介绍,郑商瓷曾受邀参加中国上海、韩国丽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和其它大型国际文化交流展。

图为特展展出的瓷器。史长来 摄

  本次特展由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指导,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陶瓷研究中心、开封经开数字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主办。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2022年获批成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致力于建设文化开放先行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千米海底 惊艳出世

 海南日报记者刘晓惠

  海上工作500天,载人潜水器(HOV)下潜63次,载人潜水器在水中时长542小时,带缆无人潜水器(ROV)下潜3次,提取文物928件(套)……

  这一串数字,凝结着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也开启了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历时一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工作落幕。

  潮起浪涌,深海考古队历经了怎样的过程?泱泱南海,这次深海考古打开了怎样的“时光宝盒”?

俯瞰驶向深海考古的潜水器——“深海勇士”号。

  潜入深蓝

  “发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时间的指针拨回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在执行第500潜次任务时,潜航员在海底发出了惊呼。

  这一刻,定格成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时刻。

  近7个月后,2023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对外发布消息: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年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联合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深蓝之下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文物提取。

一号沉船核心区摄影拼接图。

  2023年9月下旬,在水下考古调查第二阶段,“95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助理馆员董佳馨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深海考古下潜作业。

  “我比任何人都紧张。”下水前一晚,董佳馨失眠到深夜。第二天,上午8点,她双手微微颤抖着进入潜水器。

  300米、500米、800米……潜水器缓缓下潜,潜水器照明灯打开的一瞬间,舷窗外出现了散落在海底的瓷器。此时,董佳馨和同事已潜入海底1500米,抵达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的核心地带。

  她先是看向右侧舷窗,当她扭头看见正面舷窗时,心里一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山丘,定睛一看,小山丘由数以万计的瓷器堆成,层层叠叠,铺向远处,“太壮观了!”

  “这是我梦一百次、一千次也不会想到的景象。”此次考古调查项目副领队邓启江有过多次水下考古经历,当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跃然眼前,他感到惊讶又兴奋。

  透过影像画面,海南日报记者看到在遗址核心区,堆叠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成片瓷器,瓷器上散落着泥沙,有的地方还长出了水草。部分裸露在水底的瓷器,花纹清晰,颜色鲜艳,惊艳不已。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介绍,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水下文物非常丰富,不仅器型多,而且瓷器的品种也多,有青花瓷器、单色釉、釉上彩,以及珐华器,甚至还包括金属器。“这反映了当时瓷器对外贸易非常繁荣。”孙键说。

  解码历史

  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南海一直是重要的商贸通道,广袤的海面上,货船商贾往来不绝。南海西北陆坡的两处沉船,它们来自何方?又要去往何处?

  考古调查探明,一号沉船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二号沉船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一号沉船的始发港可能为广东或福建沿海,从海南岛东部穿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前往贸易中转地马六甲。二号沉船可能在马六甲装载原木后,经过越南中南部,穿过南海西北陆坡海域,再经海南岛东部,返回广东或福建沿海港口。

  “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的繁盛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说。

  明晰了沉船的来处和去处,考古队又是如何判断沉船的年代?

  在第一阶段的考古调查中,考古队通过观察一号沉船出水青花瓷的器型器类、胎釉成分、装饰技法等,认为一号沉船遗址年代约为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但也有专家指出该船的年代可能为明弘治时期(1488年—1505年)。

  说法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弘治至正德年间民窑青花瓷器物器形的生产延续性很长,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较难区分。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考古队对一号沉船年代的判断。

  今年5月,第三阶段考古调查出水了一件干支纪年“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这只碗内底部绘有红绿彩绘仙人醉酒图,外腹部有红绿彩绘婴戏纹,外底以红彩双方框书“丙寅年造”款。“第三阶段考古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是这只‘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坐实了一号沉船的年代为明正德年间。”宋建忠说。

  宋建忠解析道,丙寅年为六十组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六十年为一轮,明代丙寅年包括1386年(洪武十九年)、1446年(正统十一年)、1506年(正德元年)、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1626年(天启六年)。又根据第二阶段推测一号沉船年代为弘治至正德年间,发现只有1506年(正德元年)符合这一年代范围,其上1446年(正统十一年)与其下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两朝的瓷器特征与一号沉船船货明显不符,进而明确此款确为1506年(正德元年)。

  “我们是幸运的!这只红绿彩碗是在第三阶段最后几次的下潜任务中被发现的,它的出现,让我们对一号沉船遗址的年代有了新的认识,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考古证据。”宋建忠说。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一号沉船遗址满载如此巨大体量的外销瓷货物,反映了在欧洲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以中国为中心的南海贸易航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环,在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遗珍出水

  南海西北陆坡两艘沉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色彩斑斓的珐华器。

  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二次烧成的器物。一号沉船的珐华器器形多为罐和梅瓶。

  珐华有多惊艳?6月13日,记者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出水文物脱盐室,看到了部分出水瓷器正浸泡在去离子水中,进行脱盐处理。在放置了20余件瓷器的池子里,记者一眼就看到了一只蓝色的瓷瓶。其瓶身绘有花纹,整体蓝得鲜艳,花瓣白如洁玉,花蕊黄如金珀,做工十分精美。这是一只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梅瓶。

  “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许之衡所著的《饮流斋说瓷》就曾如此描述珐华瓷器。

  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历来罕见。一号沉船出现批量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青花人物纹罐。

螺形执壶。

鹭形执壶。

珐华贴金梅瓶。

象形执壶。

二号沉船乌木。

在浸泡瓷器的水池中,还有一件青花罐因体型相对较大而引起记者注意。其高约29厘米,外壁纹饰分为五组,以弦纹相隔。颈部绘云纹,颈肩交接处绘如意云头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绘人物故事图,近底部绘蕉叶纹。仔细一瞧,甚至还能看清画中人脸上的神情。

  出水瓷器中,比较特别的还有红绿彩瓷。不同于常见的青瓷,其釉面常以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出水的多件红绿彩瓷纹样各异,有人物纹碗、鱼纹碗、花卉纹盘等,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使人感到颜色十分明快、鲜艳。

  出水文物脱盐室里,共摆放着三个装有文物的大水池,其中两个放置的是瓷器,另一个放置的是二号沉船出水的乌木。该水池中,共有五块出水的木头,其中三块是普通船木,两块是乌木。对比之下,船木腐蚀程度高,木上的漏洞清晰可见,而乌木则密实黑亮,看不出被腐蚀的痕迹。

  宋建忠介绍,二号沉船遗址的出水原木为柿科柿属的乌木,该树种自然分布地区为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安达曼群岛以及尼科巴群岛。

  明朝时期,各种史料对于进贡乌木多有记载。明代中后期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达官显贵喜用名贵木材制作家具及其他器具。

  “二号沉船的乌木从南亚进口回来,主要用于明代中期家具、艺术品的制作,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宋建忠说,一号沉船的珐华器、二号沉船的乌木均是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为中国航海史、海洋贸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源:海南日报

两岸陶瓷艺术展开幕 180件陶瓷作品展中华瓷韵之美

6月1日,以“公望哲匠 心薪相印”为主题的两岸陶瓷艺术展在浙江杭州富阳开幕。

6月1日,180件两岸陶瓷艺术作品在杭州富阳展出。 郭其钰 摄

  现场共展出180件来自两岸的陶瓷艺术作品,不仅有当代陶瓷艺术品,还有珍贵的陶瓷文物。70余位两岸艺术家互相交流切磋,以陶瓷为媒促进两岸艺术文化交流,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

  此次展出分为“妙悟薪传”“器以载道”“千杯万盏”三个主题。其中“器以载道”展由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所构成,历史上五大名窑开创了制瓷“器以载道”的先声,亦是宋人“师古而不泥古”文化思潮下的创新实践。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叶国珍潜心研究南宋官窑四十年,是“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中华陶瓷历史文化艺术是海峡两岸一座十分重要的文化桥梁,当前两岸在传统陶瓷制作技艺方面已有相互借鉴,希望通过深入丰富的交流,推动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合作。”

  “千杯万盏”展名源自“酒逢知己千杯少”,该展览聚焦两岸陶瓷艺术家的杯器创作,展出品类涉及柴烧、紫砂、青瓷、釉下青花、釉上彩绘等。其中相较于瓷器的精美华贵,台湾柴烧作品更为古朴自然,别具美感。

  “柴烧是以木材燃料高温烧成,其自然散发的金属光泽,以及天然粗犷的落灰色,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分。台湾的柴烧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带动了独特的柴烧收藏潮流。”台湾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丘永祥希望通过此次艺术展,让两岸陶艺工作者了解柴烧方法,彼此分享经验心得,享受做陶瓷的乐趣。

  来自台湾彰化的邱榆芳是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的研究生,即将毕业的她选择来到富阳公望两岸圆缘园创业。她希望把两岸的陶瓷技艺和创意灵感相结合,让陶瓷艺术在年轻一代手中实现创新发展。

  据了解,此次艺术展系2024“公望富春”两岸文化交流周主题活动。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实现旷世合璧。为纪念这次“山水合璧”,此后每年这一天富阳都会举办“公望富春·两岸文化周”活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