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强国·香山话谈—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交流研讨活动在景德镇成功举办

9月27日,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下称“青年设计100人”)交流研讨活动在景德镇“设计强国·香山谈话—景德镇智汇”活动期间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汇聚青年设计人才、整合产业资源、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强服务、扩影响”的战略,激发青年设计师创新活力,推动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升级、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原院长、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麓山实验室主任何人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景德镇市创意设计协会荣誉会长陈冬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田斌出席活动并致辞。

最后,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负责人郗小超,浙江传媒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副教授叶风,四川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副系主任、副教授罗杰,茵达思创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健,马鞍山学院党支部书记王珍珍,北京林业大学工业设计主任王渤森,中国钟表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罗西尼表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副主任兼首席设计师马野皓,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晓杰,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工程师马洋,北京城市学院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邓媚丹,天津科技大学讲师夏南,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魏婧婧,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讲师、硕士生导师李珊珊,景德镇学院教师万勐杰,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梁之茵,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后杨鸿等来自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及企业的青年设计100人委员代表对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未来发展展开交流研讨

“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是由我国从事工业设计及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青年工作者,以及支持设计创新事业的青年企业家和活动家,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发起并成立的全国性、综合性、服务性、行业性、学术性、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我们诚挚欢迎更多优秀青年设计师加入“中国工业设计青年100人”,与行业同仁携手同行、互帮互助,以创意赋能实践、以协作推动创新,共同为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来源:东方网

相覆相补 “覆·补——宿利群新作展”分享会举办

景德镇10月1日电 围绕中国传统陶瓷器物延展开来,交融东西方绘画手段,呈现艺术家“由器入画”的独特路径,“覆·补——宿利群新作展”分享会日前在景德镇陶溪川球磨美术馆举办。

  据了解,“覆·补——宿利群新作展”近期在陶溪川球磨美术馆展出,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共同主办,由美术批评家杜曦云担任策展人,设计师曹雅楠担任展览设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宿利群创作的油画、水墨、手稿以及装置艺术等80余(组)件作品。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俞可表示,宿利群将破损的陶瓷置于作品之中,这不仅因其承载着景德镇千年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其呈现方式与博物馆式的陈列不同。他说,艺术创作不仅是作品或观念的表达,也涉及艺术家如何在当下的文化现场中注入新的资源,并与观众形成真实的互动。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冠表示,宿利群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东西方、古与今、具象与抽象的矛盾交织,却因延续工艺美院的传统而被化解为一种悦目的和谐。作品表面亲近易懂,却内含深层的隐喻与思想。他的创作是在长久的酝酿与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尤其在陶溪川。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谈及为什么会将修复后的陶瓷转为国画再转到油画作品时,宿利群说:“我一直在想如何把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油画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过去我总是在画水墨的时候想着油画,画油画的时候想着画水墨,想把东西方的绘画手段交融在一起。后来我觉得,与其这么做,不如干脆把两者放一起,把画好的陶瓷的残片分裂开,再根据我画面的需要进行拼贴。拼贴完成并晾干后,再用油画覆盖。”

  他进一步解释,覆盖的过程同样需要取舍。宿利群坦言,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这是经过无数次推敲和否定的结果。你如果不否定自己,就不可能有新的东西出现。”他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把传统写生和传统水墨绘画彻底肢解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成新的画面。”(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窑火重燃 国庆首日浙江德清举办“开窑节”

湖州10月1日电(胡丰盛 王力中)“开窑啰!开窑啰!”10月1日,国庆长假第一天,浙江省湖州市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内,以亭子桥战国龙窑遗址为蓝本重建的“德清窑”窑门,首次徐徐开启,匣钵打开,一件件造型精美、釉色清丽的青瓷映入眼帘,惊艳四方。

  开窑节不仅复原古礼仪式,更通过窑火重燃、仿古瓷器出窑等环节,将千年前的制瓷现场“活化”呈现,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瓷之源”的文明温度。

  现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军港从匠人手中接过略带余温的陶瓷,一一讲解工艺特点。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源头在德清。德清所在的浙江北部东苕溪流域,是中国瓷器的重要起源地。早在3500多年前,先民们探索制瓷技艺,不仅找到了耐高温的瓷土、发明了釉,并掌握了高温技术,同时通过对美和艺术的不懈追求,最终孕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原始瓷。原始瓷窑址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是目前发现的窑址最集中、跨越时间最长、序列最为完整的原始瓷窑区。

 为进一步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德清深入实施“源文化”工程,谋划布局了“江南之源”项目,整合了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茶文化馆、丝绸馆、珍珠馆、农耕馆等文化功能载体,着力打造江南“源文化”的集成展示区。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进一步推动该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

  “这标志着沉睡千年的瓷脉被重新唤醒,先祖创造的技法融入当代先进技艺后,在新时代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志方说,人们不仅能看到原始瓷技艺的基因解码与活态传承,也能看到传统瓷艺与当代美学的激情碰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郑建明,曾主持过德清窑等一系列窑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他说,原始瓷、德清窑的复烧成功,是对古代优秀技艺的一次重要传承与弘扬,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重要实践。复烧之路,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艺复原,更是对古代匠人精神的致敬,是将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重新唤醒。

  现场,嵇锡贵等14家工作室入驻“江南之源”,当地还为驻地艺术家代表进行了授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件绘画作品的实践图谱 “后园林图景:姚永强”艺术展亮相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艺术客厅

9月28日,一场以“后园林图景”为核心命题的艺术展,在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艺术会客厅正式开展。此次展览以苏州知名艺术家姚永强的园林巨作《翠影入清怀》为核心,同步呈现了围绕该作品延展设计的40余件艺术文创产品。它通过艺术与生活交融的创新实践,重构当代人对苏州园林的认知图景,引发文艺界与企业的广泛关注,展览将持续至11月16日。

据了解,面对150平方米的空间和过往优秀展览的压力,姚永强创新性提出“一幅大画做展览”的构想,最终他以4屏2.2米高、2米宽的画作组合成一件巨作,耗时半年打磨,形成了其创作生涯中尺寸最大的园林作品——《翠影入清怀》。该作既延续了他标志性的青绿色主调与平面式构图,又注入了对园林的当代思考。

在题材表达上,画面上亭台廊道迂回曲折,保留着古典园林的雅致气韵,却并非对古建筑的复刻,金鸡驿、飞翔雕塑、游泳池等现代元素的融入,让“园林新景”突破了传统边界,他用全新手法和观念延续园林脉络,赋予古典题材全新的时代生命力。在姚永强眼中,这种被提炼出的画面,恰如苏州“双面绣”,一面是深厚的传统底蕴,一面是鲜活的当代气息,正是苏州人当下所拥有的后园林图景。

在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徐惠泉看来,姚永强的画作以几何图式的现代围墙贯穿画面,以精炼的当代视觉符号,与传统山水肌理咬合重构。“既延续了清雅幽深的文人情怀,更以形式语言的创新转化,破解了传统山水园林的当代性密码,赋予古意以通透的现代呼吸。”他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姚永强常年穿梭于城市街巷与山林之间,值守曲园数载,苏州文化的肌理与基因早已渗透进创作的每一处细节。在他的笔下,太湖石的嶙峋、穿石而过的虬曲树木都被赋予了生命,以极具张力的姿态“恣意生长”,悄然传递出园林在当代语境下的“生长性”。

而在创作手法上,他始终保持着先锋性与实验性。身为传统水墨画家,却从不被材料与笔墨束缚,既在画框之内探索园林的文人意趣,也在画框之外尝试多元表达,让理想中的园林一花一草、一石一树,都能在自由想象中落地成画,尽显现代构成与古典意境的交融之美。

展览现场的动画影像装置,更是让“园林活起来”的点睛之笔。屏幕中,姚永强的园林画作突破静态边界,以动态形式呈现亭台光影的流转、草木的生长,直观呼应了他“后园林”创作的核心追求,跳出“无人的古典园林”叙事,转向“有人的当代园林生活”,让凝固的古典生活美学重新流动于现代人的日常,用艺术打破大众对园林“遗产标本”的固化印象,搭建起古典意境与当代精神之间的桥梁。毕竟,苏州园林的真正魅力,从来不是孤立的景观,而是“诗意栖居”的载体,而姚永强正以画笔与展览为媒介,让这份诗意在当代生活中重获新生。

值得关注的是,画作创作与文创规划同步推进,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姚永强预先在画作中融入十余款几何纹样线稿,7月初作品扫描完成后,便邀请20余家文创供应商以及手工艺人集体读画,并将作品版权免费赠予苏州本地企业和工作室。从7月到9月,经反复沟通打磨,40余款覆盖衣食住行的文创产品和艺术衍生品陆续成型,产品横跨缂丝、玉雕、陶瓷等传统非遗领域,也涵盖家纺、服装、丝绸制品及动画等现代工业及数字品类。期间,姚永强均全程提供艺术指导,确保产品既贴合“后园林”画作风格,又精准适配市场需求,实现艺术审美与生活实用的有机统一,同时打破了“艺术只存在于画框中”的局限。

“他用了一种反向考古的方式,整合早年做吴地工艺美术研究积累的众多资源,使他绘画中虚构的现代产品在诸多设计师支持下从画中跳下来,画面中‘园林’的‘概念’局部构建,变成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手中之物。”苏州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说,这不是一个“画展”,而是从园林的视觉虚构到产品拆解、物化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化展示。这场以巨作撑展、用文创落地的展览,不仅是姚永强个人艺术创新的集中呈现,更为传统园林的当代表达、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开幕

株洲9月29日电 (刘曼)9月29日,2025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开幕,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的341家陶瓷企业、47个国际品牌参展,规模与参展商数量创历届之最。

  醴陵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出生地,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之都、中国花炮之都。

  如今,醴陵已构建起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从文化创意到文旅融合的完整陶瓷产业集群,产品涵盖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三大类4000多个品种,其中日用瓷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瓷已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均居中国第一。

  本届瓷博会以“千年瓷都 五彩醴陵”为主题,室内净展览面积30000平方米,设综合陶瓷馆、精品陶瓷馆、醴陵陶瓷馆、国际陶瓷馆、电瓷和装备机械馆等,共有标准展位1350个。展品包括国内陶瓷主产区企业代表性陶瓷产品、醴陵本地陶瓷精品、国外参展企业产品以及全国陶瓷创新评比大赛优秀作品等,涵盖日用瓷、艺术瓷、电瓷电器、特种陶瓷、陶瓷酒瓶、陶瓷装备等领域。

 瓷博会期间,将推出产业、文旅和大众消费三大类24项活动,包括全国陶瓷创新大赛、湖南(醴陵)电瓷电气产业“创新与全球化”发展论坛、中国现代陶瓷教育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城捡瓷嘉年华、QQ飞车炫瓷都等精彩活动,全面提升参展嘉宾及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其中,聚焦供需对接,瓷博会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商超等企业负责人参加醴瓷优品对接峰会,为全球采购商、经销商与优质陶瓷企业搭建高效、务实的对接平台。

  法国陶瓷艺术家Aima Saint Hunon首次参加瓷博会,对当地陶瓷艺术焕发出的蓬勃活力印象深刻。她认为,瓷博也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的文化的确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才让交流变得很宝贵,还有可能激发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

  本届瓷博会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湖南省商务厅、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株洲市人民政府主办,将持续至10月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云南曲靖:千年窑火燃新梦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潦浒村,是一座具有千年土陶烧制历史的传统村落。近年来,麒麟区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用足用活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为这座土陶村落注入新活力,实现千年古陶薪火相传。目前,潦浒村直接从事陶瓷产业的人员超2000人,年产值突破5亿元。 图为潦浒村村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泥语生花 艺韵欢歌——‘中国白·德化瓷’妇女儿童主题作品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

9 月 26 日上午,“泥语生花 艺韵欢歌 ——‘中国白・德化瓷’妇女儿童主题作品展” 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130余件套德化白瓷精品集中亮相,既展现千年瓷艺的传承创新,更以妇女儿童为主题传递温暖力量。本次展览由福建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泉州市妇联和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

展柜内,一件件温润如玉的德化白瓷作品静立其中,以细腻雕工和灵动造型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细赏。以温润的陶瓷语言为桥,既展现出新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活力与匠心担当,也让更多人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积淀的深厚底蕴,进而凝聚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守护文脉传承的强大合力。参展的大部分作品将无偿捐赠,诠释了陶艺家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寄托了对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女性故事的深切期望。

本次展览分为“巾帼芳华”“稚趣温情”“形塑千秋”“瓷绘自然”四个单元,展出了90余位陶艺家130余件(套)妇女儿童题材作品,超过半数由女性创作,展示了巾帼工匠对千年技艺的传承和昂扬自信的时代风貌,展现了妇联组织以瓷为媒凝聚巾帼力量、赋能妇女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林怡、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黄玲、有关行业专家和女性艺术家、学生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本次展览由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支持,福建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以全媒体形式报道“中国白·德化瓷”相关活动。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专题讲座、陶艺制作互动体验等活动。有关行业专家和女性艺术家、学生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来源:周口网 

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清理

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从清室善后委员会到故宫博物院,从抗日战争期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进入新的世纪,始终没有停滞过。其中1949年前,清理了3次;1949年至2010年,共开展了4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清理是1954年至1965年。用6年时间对全院收藏的所有文物,逐殿逐室进行全院文物的清点、鉴别、分类、挪移并抄制账卡。再历时5年,对藏品进一步鉴别定级,建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总登记账,并核实各文物专库的分类文物登记账,物、账相符,基本做到院藏文物有底有数。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繁复的工作。当初面对清宫堆积如山的物品,以及藏品中玉石不分、真赝杂处的状况,有人担心50年也干不完。但是故宫人仅用10年时间就基本完成清理,并制定了有关保管工作的规定和办法,使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在这次整理中,从次品及“废料”中清理出来的文物多达2876件,其中一级珍品就有500余件。例如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过去被认为伪作,经鉴定,实为赵佶真迹;商代三羊尊,重百余斤,一直被认为是伪品,不被重视,存放在缎库,1957年整理时发现,经唐兰先生等院内外青铜器专家共同鉴定,认为是一等精品;发现账上没有的瓷器中不少是宋哥窑、官窑、龙泉窑的珍品,如哥窑葵瓣洗,龙泉窑青釉弦纹炉等。

这些珍品在过去数次清点中未被发现,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溥仪出宫前,被清室人员藏在天棚、屋角、椅垫或枕头里;有的是在宫内储存时,被认为是次品、赝品,搁在次品堆中,一直湮没无闻;还有些是与非文物混在一起,长期未能区分,等等。

第二次清理是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次整理的主要任务,是把库房中过去还没有完成和没有做好的继续做好。

第三次清理是1991年至2001年。1990年故宫博物院地下库房第一期工程竣工,1997年第二期工程建成。从1991年起,10年中,60%的院藏文物从地面库房搬入地下库房。故宫博物院先后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核查文物数据,登录文物信息,为进一步摸清家底,实现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

经过几代故宫人的整理、鉴别、分类、建库,故宫博物院基本上做到账目比较清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于宫廷藏品及遗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存贮分散,以及过去对文物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虽然进行过多次清理,但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到底有多少,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第四次清理是2004年至2010年。随着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的开展,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持续7年时间的大规模文物藏品清理。清理从文物账、卡、物的“三核对”开始,包括点核、整理、鉴定、评级等一系列工作。经过7年认真辛苦地工作,故宫博物院终于弄清了家底!

审慎地整理“文物资料”是这次清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物资料”是故宫博物院当年评定文物等级时,对于认为不够三级文物又具有文物价值、即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藏品的称呼,有10万多件,门类繁杂。列为“资料”有多种原因,有些是因为伤残,也有些是对文物认识上的局限。例如2万多件清代帝后书画,过去认为帝后不是艺术家,其作品水准不高,而全部列为资料。再如清代“样式雷”制作的“烫样”,是遗留下来的珍贵的皇家建筑模型,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达83件,也曾作为“资料”管理。这次清理中,对这十万多件资料进行认真整理、鉴别,凡是符合文物定级标准的,都登记进入文物账并定级。

故宫博物院的一级文物,大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所鉴定,受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一级品中有部分文物存在水平不够,或者经过反复鉴定确定为伪品的藏品,需要降级;二级文物中又有一些需要升级为一级文物。另外有一些宫廷文物,因为过去对这类藏品价值认识不足,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级。

至2010年12月底,经过7年全面系统的普查整理,真正做到实物和藏品档案一一对应。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精确到了个位数,为1807558件(套),珍贵文物达到93.2%,占全国公共博物馆和文物收藏机构所藏珍贵文物总量的41.98%。其中,古籍文献60万件,瓷器36.6万件,织绣18万件,铜器16万件,书法7.5万件,绘画5.3万件等。这是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在文物藏品数量上第一个最全面、最准确的数字。

故宫博物院在文物藏品清理的基础上,陆续编印了《故宫文物藏品总目》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利于社会各界对故宫博物院文物保存状况的监督。为了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故宫藏品的精妙,满足人们的观赏、研究等不同需求,故宫博物院还编辑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从180余万件藏品中精选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15万件,按照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类别分26编500卷陆续出版。这是一项需要长时期努力的文化建设工程,是与故宫博物院文物的整理、研究结合在一起且互相促进的工作。

来源:光明日报

景德镇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文旅品牌享誉世界,特别是“240”过境免签政策以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十四五”期间,景德镇市在培育文旅新业态、发展入境游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在9月25日召开的“十四五”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景德镇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罗文军表示,景德镇紧紧围绕“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陶瓷文化交流。

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体验

景德镇近年成为全国热门的网红城市,不少文青、游客纷纷到瓷都打卡。而景德镇则以“一轴五陶”为脉络,重塑城市旅游新格局。

“一轴五陶”是什么概念?当地以珠山大道陶瓷文化传承轴,串联起陶阳里、陶溪川、陶源谷、陶科园、陶博城五大板块,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体验。

陶溪川已成为江西的文化名片,从昔日“宇宙瓷厂”嬗变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罗文军介绍,“春秋大集”“创意市集”和“陶然集”吸引了2万多名“景漂”青年在这里创新创业,日均人流量超过一万多,周末超过3万。陶源谷依托三宝国际瓷谷的自然与艺术资源,保留原生态美景,汇聚国家级大师、艺术创客、非遗匠人。陶科园则聚焦于产业的现在与未来,形成了独特的“前店后厂”业态,打造了沉浸式工业研学体验项目和大型实景演出《china》,再现千年制瓷技艺的演变;陶博城则致力于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陶瓷贸易中心,为商务会展游提供了顶级平台。

整合全市资源,在全国首创“千馆之城”建设

景德镇还做了这么一件事,在全国开了先河。当地整合全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和非遗基地、企业展厅、个人工作室,全国首创“千馆之城”建设,通过实施系统挖掘梳理,整体发布推广,旅游线路开发,数字科技赋能,展览展陈提升,服务体验优化等工程,着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江西韵味、瓷都特色的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三年来,整合了瓷、茶、戏等8类地方特色文化、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近900家场馆,发布16条精品线路,“探馆、看展、淘宝”已是游客到景德镇的必然玩法

景德镇多次举办国际性会议 摄影/左阳天

赴阿联酋、埃及、英国等地开展陶瓷文化交流

景德镇以“一带一路”为愿景,开拓入境旅游新蓝图。紧紧围绕“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陶瓷文化交流。

罗文军介绍,他们先后赴阿联酋、埃及、英国、葡萄牙、土耳其、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景秀China”主题推广活动和“丝路瓷行”陶瓷文化特展、“景德镇制”品牌发布会,布局陶瓷官方旗舰店海外店。

2024年景德镇成功入选全国首批240小时过境免签城市。今天,景德镇街头的洋面孔越来越多,2025年1月至8月,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1.08万人次,同比增长38.72%,入境旅游消费6782.89万元,同比增长47.86%。

为了做大入境游,景德镇出台了促进入境游15条举措,从签证便利化、旅游产品开发、服务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发力。持续完善游客中心、智慧导览等基础设施,推动外卡POS机布设、多语种志愿服务等软环境提升。

来源:大江新闻

良辰共此时 中外学子赣江之畔迎中秋

南昌9月26日电 (记者 李韵涵)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暨第十二届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颁奖仪式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中外师生欢聚一堂,以月为媒、以文会友,共庆中秋佳节,共享文化盛宴。

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希望中外青年珍惜此次机会,在文化体验中感悟中国智慧,让中秋明月见证跨越国界的友谊。期望中外青年成为民心相通的践行者,把江西的陶瓷艺术、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等分享给世界。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表示,中秋明月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和谐的向往,也是连接中外情感的独特纽带。他回顾了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十二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该赛事已成为江西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动。

  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胡志扬在致辞中强调,江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他鼓励中外青年以文化为媒,架起沟通的桥梁,共同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深入发展。

  据介绍,本届汉语大赛吸引了江西省24所高校的43件作品参赛,经初赛选拔,共有15件优秀作品晋级决赛。活动现场,部分获奖作品进行了精彩展演。整场活动分为“赣水相逢”“艺韵互赏”“筑梦赣鄱”“逐光同行”四个篇章,中外学生登上舞台,节目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分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互鉴。

9月26日,“赣韵连四海 人文牵中外”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中秋联欢会在南昌赣江之畔举行。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记者了解到,9月22日至26日,2025江西省中外人文交流周期间,江西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世界青年说”文化沙龙上,中外青年围绕中华文化与江西本土文化展开主题演说;赣鄱文化体验活动中,外国留学生走进景德镇、赣州、九江等地,领略中医药、陶瓷、戏剧、茶文化和客家文化的魅力;第十二届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决赛暨中国庐山诗会外国留学生专场比赛上,留学生登台展示汉语水平与个人才艺。

  此次活动作为2025江西省人文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一,不仅是一场中秋佳节的文化盛宴,更是中外青年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它不仅展示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果,也增进了中外青年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