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到南宋300多件古陶瓷!龙腾千峰—龙纹龙舟古陶瓷特展在宁波开展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源远流长。2024年6月8日,正值端午节小长假第一天,龙腾千峰—-龙纹龙舟古陶瓷特展在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西江古村的宁波千峰越窑青瓷博物馆开展,免费对外开放,有兴趣的市民和游客可前去参观,该展览将持续到6月30日。

本次展出该馆馆长陈国桢先生收藏的300多件流散各地的古陶瓷,时间跨度从东汉到南宋,器物窑口以越窑为主,也有巩县窑、长沙窑、建窑、湖田窑等窑口产品,器型以罂瓶为主、器物纹饰以龙纹为主,涵盖其他中国古典动物纹饰、刻划莲纹等花草纹,讲述古陶瓷罂瓶制作技术、器型、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流变,生动展示中国陶瓷美学。

罂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当时罂的器体开始由矮胖向瘦高发展,肩部变为四系或六系,器身装饰以网格带纹、联珠纹、铺首为多。隋唐时期,颈部继续升高,四系演变成双股柄,上端贴于颈的中部,柄上堆塑蟠龙。唐越窑罂出现了喇叭口、长颈、长圆腹、平底或圈足、有盖或无盖的罂瓶。

此外,罂瓶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在古代,它不仅是一种酒器,还与粮食储存有关,例如粮罂瓶,流行于五代至宋,又称“四鋬壶”,盘口,筒形颈,圆肩,口沿下至上腹置四整,矮足,有的有盖,主要用于储存粮食。这种器物在当时非常流行,越窑、婺州密均有烧制。

罂瓶不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器形,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实用功能。 其中,带有龙纹、龙形动物纹饰的展品有108件,其中,不乏东汉至唐五代、北宋年间的孤品、国家级瑰宝。

越窑青瓷被称为”中国瓷器之母”。东汉年间浙江宁绍地区成熟青瓷器的诞生,开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新纪元。绍兴上虞与宁波余姚成为举世公认的瓷器发祥地和早期制瓷工艺的传播中心。在东汉至北宋的近千年间,越窑青瓷的制造历史从未间断,先后出现了三国西晋的繁荣期和五代北宋的鼎盛期,然而到宋朝时,因各种原因曾繁盛一时的越窑青瓷失传于世。

展览现场,宁波市民刘先生说,对于国内非国有博物馆,能展出这么丰富、多姿、器型硕大、奇特的古陶瓷罂瓶感到欣赏和惊叹,特别是龙罂部分,或贴塑或刻划,栩栩如生,古代劳动人民对工艺制作的精益求精而留下的文化瑰宝,于我们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激励。

 来源:潮新闻

景德镇陶阳里迎来“文化新生”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涵盖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陶瓷工业遗产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千年瓷都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2019年以来,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一局”)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雕琢历史街区修复更新,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使老街焕发新生。今年以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已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砖的新与旧 绣出古城肌理

走进陶阳里,穿行在东司岭街,发黑的红砖、发黄的白灰、绿色的苔藓交错,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几年前,这里的路面还是坑坑洼洼,墙面破败不堪。街巷里弄展新颜的奥妙是,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发掘及搜集到的每一块旧窑砖。窑砖,成为恢复古城旧貌的重要载体。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团队采用“传统-现代-传统”夹心构造做法,对墙体中间层采用现代技术处理,内外墙面已经缺失的部分通过旧窑砖填补,这样修缮的部分与原墙体别无二致。

“整砖上墙、碎砖落地”。除了墙面,路面也同样使用大量数百年前的原始窑砖,平均每平方米大约铺设了140多块大小不一的砖块,有的还带有釉面,让视觉更加丰富。

除了用旧窑砖雕琢古城,中建一局还运用旧砖及仿古砖造就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御窑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蛋形窑,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组成,是全球首个采用复杂双曲面的建筑。

项目团队调整不同的粉料和熟料配比,制成了190万块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的仿旧砖块,再加上搜集到的90万块老窑砖,对各种窑砖的比例和位置反复调整,用280万块窑砖打造了“每一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建筑美学。

传统与科技 绣出古建新貌

走在御窑博物馆里,旧与新,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感尤为明显。“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在御窑博物馆的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保证御窑博物馆双曲面结构精准度,项目团队基于BIM+MR、放线机器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双曲面拱体施工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基于BIM的智能放线机器人宛若“蜘蛛侠”“飞檐走壁”,实现每100米误差从1厘米降低至5毫米之内。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施工人员可预先查看异型拱体完成情况,达到身临其境的模型交底效果。

修复过程中项目团队还引入四足机器人、混合现实技术、GIS云协同平台和BIM等智慧建造技术,构建了一套适应古城改造特性的高效作业流程,显著提升了施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保护与传承 绣全历史记忆

在御窑博物馆的旁边有一片御窑遗址。在御窑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工人们发现此处土地土质不同、有瓷器碎片,立即停止施工上报文物主管部门,最后此处被鉴定为明早期御窑厂北墙。为保护此处,博物馆的建设方案立即进行了更改,将原有的道路断路、改桥。

陶阳里的徐家窑,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但此处不仅仅是遗址,这里窑火不断,每半个月徐家窑都要开窑一次。徐家窑在修复前是停火状态,窑炉墙体存在破损。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寻找砌窑的老师傅,按照最传统的技法修复了窑体。徐家窑最终实现点火复烧,百年前的光彩重新面向世界。

活态与融合 绣出文化新生

陶阳里街区内1000余栋建于明朝、清朝中晚期及近代时期的民居,数量庞大、各有特点。在改造过程中,项目团队既不能“一刀切”全部拆除重建,也不能像套模板一样制订施工方案,必须根据每一栋民居的特点,为每一栋制订专属的修缮方案。更新改造后,民居升级有了更多的功能。在这里,有书屋、餐饮、民宿,有陶瓷手艺人的工作室,也有展示陶瓷产品的直播基地。

陶阳里目前各片区功能齐全,多业态有机融合,焕发着新机。据陶文旅集团总经理熊洪华介绍,短短数年,陶阳里已经成为景德镇热门的网红打卡点。由中建一局建造的御窑博物馆,2020年被评为全球十佳博物馆,俨然是博物馆界的新顶流。今年以来,陶阳里组织了陶阳庙会、开窑节、烟火美食节等各类主题活动超400场次,带动集团的文化旅游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73亿元。截至今年10月,已有320万人通过线上小程序预约参观陶阳里,总接待游客达到了511万人次。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世界职教发展大会:世界的“中国白”艺术呈现新风貌

2024年11月21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全球职业教育行业的盛会,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职教品牌、教育集团、科技领先企业以及国际知名的职业院校等约100家参展单位,77个国家和地区超600名外籍人士参会,观众人数超过15万人次,引发千万关注度和曝光。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展会中,由德化县人民政府主办,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承办世界的“中国白”展览惊艳亮相,用艺术为展会带来特别的风景。

“瓷 — CHINA”是器物、是商品、是工艺、是艺术,是中国的名字。中国是“瓷”的国度,“瓷”是中国的象征,“瓷”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当它在悠扬的驼铃声中行走在“陆上丝绸之路”、当它在海浪声中穿行于“海上丝绸之路”、在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中成为中国名字的时候,它已承载了这个国家广博而深厚的文明和魅力。

福建德化是中国最早的制瓷地之一,有3700年历史,早在宋元时期便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点、世界文化遗产——泉州乘风万里,大量销往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明代的德化瓷代表了当时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以何朝宗“何来观音”为代表的瓷塑艺术风华绝代,法国人赞誉其为“Blanc de Chine”——“中国白”。

自清末以来,德化陶瓷艺术发展停滞,缺乏国际视野,产品附加值偏低,没有形成地域品牌,瓷土资源日渐枯竭。

为改变清代以来德化瓷艺面临的困境,推动德化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爱国华侨于志强的倡导下,泉州市与德化县两级政府与其英蓝集团捐资创立的公益机构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从为德化搭建与世界交流的国际化平台入手,开启了“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以明代德化白瓷的辉煌历史为背景,将“中国白”与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法语词“Blanc de Chine” 作为西文译名结合,以“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重塑德化陶瓷地域品牌,艺术赋能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包括“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三个实施项目。“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Blanc de Chin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Award)已举办三届,共迎来近60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位艺术家的2243件作品;并先后在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法国尼斯马塞纳博物馆、法国多维尔方济各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世界的“中国白”展览。大奖赛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由博物馆、美术馆、学术机构的负责人,艺术史专家、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和国际著名陶艺家组成。参赛要求以不低于50%的白瓷材料进行创作,鼓励跨界,旨在汇聚全球优秀艺术家,以他们的视野、创造力和艺术手法延展陶瓷艺术的维度及深度,通过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具有当代陶瓷艺术前沿水准的、具有创新性的白瓷艺术作品并予以奖励。大奖赛已成为继意大利法恩扎、日本美浓陶瓷大赛之后第三大国际性陶瓷艺术赛事,改变了中国作为陶瓷起源国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赛事的历史,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赞誉和参与。

“中国白 · 再出发”也是一场新思想观念的“启蒙运动”,“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奇思妙想,至2024年已有美、英、法、意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艺术家来泉州德化创作。国际最前沿的陶瓷艺术创作发展趋势及艺术理念在论坛、交流、讲座、展览中被分享传播,拓展了学生、青年艺术家和当地从业者的国际视野,并以此为载体向全世界推广“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火焰摇曳千年,“中国白”有阳光、时间、色彩、有温情,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岁月涤荡中的蜕变与丰盈。

展览位于专题展-深化产教融合区域,观众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有着3700年历史的“隹鸟”,德化传统手工艺与当代大师之作,亦有“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和驻地计划的当代艺术作品,观众们纷纷表示对展览的喜爱,从中感受到“中国白”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

德化县县长方俊钦表示,“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推动了德化乃至全国的陶瓷艺术观念与国际接轨,推动了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实实在在提高了德化陶瓷产业的附加值,产值从2015年的237亿元到2023年的577亿元。众多国内国际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十年的不懈支持与无私奉献,使“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从一段辉煌的历史演绎成为德化地域品牌,重新与世界对话,实现了从物质品牌、文化品牌到精神品牌的递增和升华。

“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德化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传承与创新并举,将起源于东方中国的审美再次带到世界舞台中央。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造陶瓷名片 广西千年瓷乡续写丝路新篇

“这款产品以墨青色为主色调,搭配缥缈的山水画,瓷质晶莹洁白,素雅中带着奢华,让人一眼心动。”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23日参观广西北流市陶瓷小镇,对展示馆里的陶瓷作品《千峰叠翠》爱不释手。

  当天,20家海外媒体参访千年瓷乡广西北流市,领略当地陶瓷文化魅力。

11月23日,20家海外媒体参访千年瓷乡广西北流市。图为媒体代表在参观当地陶瓷博物馆

  北流古有“陶瓷陪都”之称,今有“中国陶瓷名城”之誉,是中国岭南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繁荣时期,北流每年有上千万件精美瓷器下西江、出广州,借“海上丝绸之路”行销大洋彼岸。

  走进陶瓷小镇的陶瓷博物馆,一条演示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有序展开,这里展示着各朝代的陶瓷古董和北流现当代陶瓷精品,讲述中国陶瓷的发展脉络以及北流陶瓷发展的历史。

11月23日,广西北流市陶瓷小镇展示馆里展出精美的瓷器产品。

  历史上,陶瓷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如今,中外陶瓷贸易往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流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日用陶瓷出口基地和日用陶瓷四大产区之一。

  据悉,北流市陶瓷企业都是生产高温瓷,烧制温度在1380摄氏度左右,产品的颜色更加饱满、晶莹,手感光滑、细腻,声音清脆,硬度较坚固,品质上乘。

  “我们的日用陶瓷产品融合中西文化精髓,75%以上的产品出口,主要销往欧洲、美洲、中东、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郑翔宇说。

  北流市大力推动陶瓷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形成包括陶瓷生产、原料加工、陶瓷机械、研发机构、出口贸易等较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我们依托相关科研院校技术支持,向高科技陶瓷进军,开展微纳纤维Sic陶瓷、大健康陶瓷等研发及产业化,以科技和创新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郑翔宇说。

  北流市陶瓷“朋友圈”不断扩大。该市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开放平台,扩大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陶瓷贸易迸发出新活力。

  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北流市官方表示,该市将做好“陶瓷+”文章,打造“陶瓷+旅游”“陶瓷+文化”“陶瓷+茶叶”等特色品牌,更好地推动陶瓷产业融合发展和陶瓷文化传承创新。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