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去镇上赶大集 解锁千年瓷都的N种打开方式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近年来,当地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切口,探索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并行的特色之路。工业遗产给城市带来怎样的活力?

上镇赶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总台记者 易文韬:我现在正位于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核心广场。提到陶溪川,相信是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景德镇打卡的第一站。作为瓷都核心的文化地标之一,陶溪川每年吸引千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现在的位置,就是以前的国营宇宙瓷厂,我身旁这样一个硕大的烟囱,正是过去陶瓷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目之所及都是老厂房、老车间,但如今已经焕然一新,成为充满创意的陶瓷文化空间。

这段时间正在这里举办的是景德镇每年人气最高的创意集市“陶然集”,这里不仅是一个集市,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陶然集”以“瓷”为媒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和创作者。这两天在景德镇,遇到游客朋友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儿就是“上镇赶集”,顾名思义:上景德镇赶陶瓷集市,现在已经是许多陶瓷爱好者的一种生活方式。

“陶然集”有别于传统集市的最大特色就是“多元”。这里不仅有陶瓷,还有银器等多种手工艺品。每个摊位都像一个小型的艺术展览,展示着创作者的独特创意和精湛技艺。

修旧如旧

留住历史的温度

在陶溪川文创街区,除了核心集市的热闹景象,那些被精心保留的工业遗迹处处彰显着景德镇对陶瓷文化的珍视。在国营宇宙瓷厂遗留的老厂房,砖墙上还能看到当年生产时留下的斑驳印记,那是岁月刻下的独特纹理。曾经用于陶瓷生产的大型机械设备,并未被随意丢弃,有的则成了展示陶瓷生产历史的实物展品,让游客在漫步中就能触摸到瓷都工业时代的脉搏。

老厂焕彩

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的共生画卷

城市更新的脚步还体现在周边配套的完善上。围绕陶溪川文创街区,周边的道路进行了翻新,铺设了平整的石板路,既方便游客行走,又与街区的复古风格相协调。原本老旧的居民楼,也进行了外立面改造,融入了陶瓷元素,墙面上绘制的陶瓷纹样是利用陶瓷碎片进行装饰,让居民楼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陶溪川的更新保护,是对陶瓷工业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陶瓷文化未来发展的期许。它让古老的陶瓷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曾经以陶瓷生产为主的工业区,如今变成了集文化、艺术、旅游、商业于一体的新地标,成为景德镇的一张亮丽名片。相信在未来,陶溪川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千年瓷都焕新颜

城市更新激发文化活力

曾经,“瓷都”景德镇因传统陶瓷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而饱受“脏乱差”困扰。如今,这座城市持续坚定推进绿色转型,以创新的理念活化工业遗产,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人民为本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千年瓷都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文化魅力。

烟囱林立、黑雾滚滚——这是几十年前景德镇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记。作为高耗能产业代表的传统瓷业,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城市形象受损,居民生活品质下降,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破茧:绿色转型与工业遗产的“活化新生”

面对历史积弊,景德镇展现出非凡的决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率先改变陶瓷燃料结构,大力整治企业废气废水污染,以环境推动产业整体升级换代。然而,挑战不止于此。众多老旧闲置厂房区污水横流、杂草丛生,成为城市伤疤。

蝶变:老空间激发新动能

自2013年起,一场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行动拉开序幕。22栋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厂房被完整保留下来。改造并非简单翻新,而是注入现代建筑语言和功能:利用现代化的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与空间重塑,在严格保护工业风貌和历史肌理的前提下,实现功能置换与业态创新,让历史空间与现代生活、创意产业完美交融。昔日的轰鸣车间化身静谧的美术馆、博物馆;宽敞的厂房则变身为充满活力的青年创客空间、设计工作室和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平台。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刘岩:城市更新从陶溪川开始的主要原因,是一座城市的整个更新,必须从这个城市的根和魂开始。而陶瓷1000多年以来的产业链,遗留下来跟今天的人最亲近的这一部分,正是这样的工业遗产。景德镇这座城市,十几年来坚持一张蓝图不变,一个片区由一个团队始终坚持着往前走,这种做法和它的持之以恒的品质,是我们这个城市更新的时代最需要的。也是景德镇今天取得这样更新成就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华灯初上,年轻的陶瓷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们纷纷支起摊位,创意市集人头攒动。昔日的废旧瓷厂,如今已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和市民共享的活力空间。

汇聚:开放瓷都 对话世界

今日的景德镇,不仅是陶瓷技艺传承的圣地,更是激发梦想、孕育创新的热土。每年,80余位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受邀驻场创作;4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洋景漂”艺术家选择在此设立工作室,将陶溪川乃至景德镇变成了一个全球化的艺术逐梦平台。这种旺盛的创新创造活力与浓郁的市井烟火气交织共生,为陶瓷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来源:央视新闻 

“韵美万象”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在沈阳启幕

沈阳7月25日电 (王樱诺 姜月恒)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组织承办的“韵美万象”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7月25日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启幕。

7月25日,“韵美万象”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在沈阳启幕。图为活动主展厅。王樱诺 摄

  本次活动以“韵美万象”为主题,设置了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览、青年文创艺术展、非遗传统技艺展、工业设计职工技能大赛四大特色板块,旨在挖掘辽宁民间工艺价值,推动创新融合,服务振兴发展。

  本次展览共汇聚辽宁省近300件民间工艺美术精品,静态展示剪纸、面塑、岫玉雕刻、辽砚等辽艺精华;近4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带来“活态”展演与沉浸体验,观众可欣赏“棍子上的东方芭蕾”海城高跷等表演并参与互动;近百名技能人才现场进行陶瓷、首饰等工种的竞技比拼;青年文创单元展现高校师生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设计;展览同时注重业界协同,着力构建文化生态链,以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据了解,借由动静相衬、展竞交融的独特形态,本次展览深度挖掘辽宁民间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价值,引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爱好者,扎根辽宁地域文化厚土,以精美作品展现辽宁文化的独特魅力,以精湛技艺彰显匠人精神的熠熠光辉,以精巧创思驱动文化创新的蓬勃引擎,持续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创意设计深度交融,倾力培育带有鲜明辽宁地域印记的文化标识,让传统民间技艺焕发夺目光彩。

图为展出的作品《百鹤图》。王樱诺 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百鹤图》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艺术传承人钟立维精心雕琢两年后首次亮相,作品中的仙鹤栩栩如生,草木茂密。钟立维在刻瓷艺术上坚守达60年,他表示,刻瓷并非只需要“刻”,其中所运用的书法、绘画、篆刻等技巧费时费工,且技术要求极高。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4日。其中,7月25日、26日举行的辽宁非遗传统技艺展演,是深度体验非遗风采的绝佳机会,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余件/组优秀作品汇聚“陶溪川杯”儿童青少年陶瓷作品展

景德镇7月24日电 第四届瓷艺中华“陶溪川杯”儿童青少年陶瓷作品展日前在江西景德镇开幕,展出的1000多件/组陶瓷作品稚嫩却真诚,展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作为评委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靳长安表示,展览依托“中国瓷都”景德镇的地利,以及多方支持而成功举办。如今陶艺已纳入国家新教材,每届展览作品愈发出色专业,规模也在扩大。

  作为策展人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兰涛教授指出,学校举办展览旨在播下陶瓷文化种子、储备后备人才。陶瓷艺术综合性强,能让孩子学习多学科知识,还助于理解空间概念。

  现场颁发了最佳制作奖和展览入围奖。陶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艺术总监代表刘子力表示,这些奖项的设立,不是对作品价值的高低评判,而是想真诚地向孩子们滚烫的创作热情道一声感谢——感谢他们用稚嫩的笔触、天马行空的想象,为世界注入了最本真的活力;更是为了鼓励所有机构在儿童美育的道路上继续深耕细作,带着这份初心探索更多可能性。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来自杭州的张惜鸿今年才12岁,学陶艺已经5年。“起初捏小狗都不成样子,但我没放弃,靠热爱坚持进步,从搓不好圆球到能捏出像样的作品。去年做关羽像时,青龙偃月刀难住了我,受老师启发用银粉嵌入刀身才成功。今年的参展作品《让国宝回家·仿·水月观音》,因为看见辽代水月观音流落异国而创作。”

  展览作品秉持票数由高到低的入选原则,并充分兼顾全国各地区及团体的参与性,同时积极鼓励民族地区及特殊儿童参与,共评选出1000多件/组陶瓷作品进行展出。其中,小学组陶瓷作品和教师课件作品共726件/组在陶溪川美术馆展出,高中、初中、幼儿组陶瓷作品共349件/组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展出。

  据悉,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共同主办,将持续展出至10月4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探秘海丝起点:重温刺桐盛世,赓续海丝文脉

从泉港到南安,绵延498千米的海岸线如同一根项链,把沿海村镇珍珠般串联,拼构出这座“海天佛国”流转千年的风华。7月22日,“数智海丝看泉州”媒体采风活动采风团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六胜塔、林銮渡,在与一件件文物、一处处古迹的“亲密接触”中,重拾海丝记忆。

  当日,比天气更火热的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市民与游客参观的热情。在这里,千年刺桐港的商路传奇变得具象。

  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300平方米,陈列面积11000平方米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这里有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展示了彼时泉州等东南沿海人民高超的造船技艺;这里有各个时期中国的外销陶瓷器,既彰显了彼时泉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更见证了国际商贸的繁荣;这里还有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它们在泉州和合共生,既彰显了泉州绵延千年的海丝文化底蕴,更展示了泉州海纳百川的气度……

  入选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的六胜塔,位于石狮市泉州湾入海处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彼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航标塔。行走于塔下,经过海风侵蚀的浮雕金刚、力士像依旧栩栩如生。透过他们眼神,仿佛可以看到宋元时期万国商贾对即将登陆东方大国的憧憬。

  这份憧憬,在一千多年前,同样在距六胜塔不远处的林銮渡生发。林銮渡是唐代航海家林銮为通勃泥(北婆罗州)而建的码头,于宋元间重修。该码头建于两座天然岩石间,全长113.5米。现存引堤为宋代修建,全长70米,为长石纵横筑砌而成。它与六胜塔、万寿塔一道,见证着千百年来的海丝传承,被称为“海丝三宝”。

  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即将在泉州启幕。这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将再一次见证开放盛景。正依托数智赋能“蝶变新生”的泉州,还将在“数字浪潮”最前线,赓续千年海丝文脉,探索发展新路径。

来源:光明网

赣江观澜:海外华裔及台湾青少年“寻根之旅”何以弦歌不辍?

 “祖辈曾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今年17岁的段广义来自泰国清迈教联高级中学,他所在的村庄是一座华裔村,每年春节,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吃年夜饭、放鞭炮、包饺子。这一困扰段广义十余年的问题因寻根之旅得以破解。

  与段广义相似,每到盛夏时节,中国各地总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归乡人”。海外华裔及台湾青少年从五洲四海汇聚到同一个方向,开启“寻根记”。多年来,“寻根之旅”何以弦歌不辍?

图为7月8日,“情系中华,爱我江西”2025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研修班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包饺子。刘光岳 摄

  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记”:感知中国 沟通中外

  寻祖先足迹,念故土今朝。“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开展20多年来,一代代海外华裔青少年薪火相传,踏上“寻根之旅”,走在“回家路上”。

  回到祖(籍)国,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血脉之根深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寻“根”寻的其实是“文化之根”。

  在今年7月的“情系中华,爱我江西”2025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研修班上,段广义与其他50名华裔青少年和领队老师一起,行于江西街头巷陌,在滕王阁实地学习诗词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感受文脉绵长,在景德镇“碰瓷”感受千年窑火不熄。

  研修班的第一课是介绍江西的人文历史。讲台下,来自迪拜的刘远鸽听得十分认真,她告诉记者,这次研学对她来说更像是“回家”,“我外婆是江西赣州人,我最喜欢的一首词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里面提到的郁孤台就在赣州。”

  回到祖(籍)国,海外华裔青少年体验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发展成果。从寻根祭祖发展到文化体验,再到感受AI等新技术发展。

  泰国丝路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周庆宝说,在泰国,有超过千万的华侨华人世代扎根,华裔青少年虽生长在海外,但心中始终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向往与好奇,“寻根之旅”将为他们打开一扇触摸五千年文明脉络、见证新时代中国蓬勃发展的窗口。

  回到祖(籍)国,海外华裔青少年感受赤子情深、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曾经,老一辈华侨华人跨越千山万水赴海外闯荡,他们的子女大多生长在国外,对故国故土缺乏认知和了解。带着祖辈父辈的殷殷期望,每一次“寻根之旅”都承载了更多意义和内涵。

  2025年“同根同梦·西班牙华裔青少年赣州之旅”夏令营期间,25名华裔青少年在共同学习与协作中,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心灵相通相融。赣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政府侨办主任伍春华说,希望营员们讲好赣州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为促进中国与西班牙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交流交融贡献力量,成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新生力量。

  心系桑梓、爱国爱乡,这是老一辈华侨华人的优良传统。如今,海外华裔青少年们接过了接力棒,以博采东西之长的自身优势,做中外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

7月16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南昌)青年学生交流营开营授旗仪式在江西南昌职业大学举行。图为台湾青年学生体验陶瓷手工制作。刘思伟 摄

  台青“赣游记”:“共寻根脉” 破除“楚门的世界”

  今年7月,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南昌)青年学生交流营闭营仪式上,不管是第一次来大陆的“首来族”,还是多次到大陆的常来客,都表示,来到大陆,亲眼看和看照片完全不一样。

  在刷新认知与打破想象中走进大陆。

  “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大陆都是土房子”“大陆高铁没有靠背”……不少台青们受访时说,这些奇葩言论,对于从没来过大陆,生活在信息茧房中的岛内朋友来说,也许真有几分可信。

  来自台北的杨庆宜希望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希望通过自己在大陆工作和生活经历,推动台湾年轻人更客观地理解历史”,让更多台湾青年在大陆破除“楚门的世界”,找到转变认知、改变认识的答案和密码,进而从内心深处爱上大陆。

  “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上近代的部分很简略,但这不代表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不存在。到美庐别墅实地参观后,我真正‘触摸’到抗战历史,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18岁台青黄心佩在江西庐山参观完美庐别墅后说,希望把这次参访的所见所闻带回台湾。

图为7月18日,台湾与大陆青年学生在美庐别墅参观。南昌市台胞台属联谊会供图

  在同心同行与遇见“知音”中走进大陆。

  “祝你生日快乐……”当主办方推来蛋糕,约60名台湾与大陆青年学生齐唱生日歌,台青余品桦感动得几欲落泪,这次充满仪式感的生日,为此次夏令营画上温暖句点。两岸青年分享蛋糕的甜蜜,更收获伙伴情谊。

  来自台湾世新大学的宋欣颐通常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大陆,她本以为和陌生人相处会有些尴尬,但在大陆小伙伴的热情感染下,大家很快“打成一片”,“虽然两岸青年成长背景各异,视角或许不同,但都真诚表达,乐于倾听,期待保持联系、常来常往。”

  在融合发展与寻找机遇中走进大陆。

  台青陈昭玮曾到大陆二十多个省份探寻历史足迹,他看到了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让他发现了更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黄心佩计划到大陆上大学,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的台青在发现大陆新变化、体悟大陆新感受中汇聚起拥抱大陆的同心圆,激励着、鼓舞着两岸同胞尤其是台青心向大陆、梦飞大陆。

  南昌市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南昌职业大学校长助理曾澎说,承载昌台地标的“交流营”营旗,已传递了十二载春秋,期待台湾青年在滕王阁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时,能感悟中华美学的意境;在与江西学子促膝夜话时,能发现彼此青春梦想的共鸣与共情,共同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从赣南红土地的红色基因到南昌滕王阁的千年文脉,从乡村振兴的智慧实践到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一场场跨越山海的“赣游记”,不仅让台青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肌理,更在情感共鸣中深化了家国认同,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在刷新认知与打破想象中走进大陆、发现大陆、感悟大陆、深耕大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三个维度探寻发展之道 倾听传统与现代的赣鄱交响

 三个维度探寻发展之道

  倾听传统与现代的赣鄱交响(活力中国调研行)

  盛夏时节,沿江而行,赣鄱大地传统与现代交融之风扑面而来。

  赣北,昌江之畔,“千年窑火”吸引八方客,景德镇陶瓷业“窑变”出文旅融合新时尚。

  赣中,赣江之岸,“草药香”邂逅“烟火气”,宜春樟树中医药文化夜市开拓消费新场景。

  赣南,章江之滨,“油改水”叠加“智能造”,赣州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不断扩大“朋友圈”。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今天,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正融汇于江西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传统产业如何焕新?坚持因地制宜强特色,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致富桩”。

  泰和县,高科技赋能乌鸡养殖业,助力全产业链发展,鸡骨粉、蛋布丁等140多个品种亮相货架。泰和县泰和鸡原种场场长范玉庆介绍,去年全县乌鸡饲养量突破1200万羽,较两年前实现翻番增长。

  高安市,富硒辣椒产业园,良种良法育良品,辣椒颜色可调、辣度可控,椒农告别“散种薄收”,获得有机、富硒、绿色食品三项认证,顺利打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樟树市,仁和药业智慧工厂,智能制造让产能翻10倍、人工降四成,古方汤剂转化为便捷颗粒。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低头看路”,立足一地,也“抬头看天”,融入大局,当地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乡村如何蝶变?增强系统观念解难题,澎湃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

  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古樟环抱赣派建筑,碧塘繁花四季皆景,特色民宿舒适惬意,点茶、制香、古法榨油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曾经,钱没少花,但“输血式”维护、“冻结式”保护收效甚微。

  “零敲碎打的老路走不通,静态保护的方子不好使,必须增强系统观念,保护传承利用发展一体考虑。”吉州区委书记尹冬苟说。

  理念更新,系统保护,民资引入,整体运营。村民既务工,又监工,还能分红,老村保留“原生态”,打造新业态,村民们心气旺起来。2024年,钓源古村游客量近60万人次,营收约1800万元。

  再看新余市渝水区王年村。过去,养殖场环境差,曾是村民的烦心事。

  生猪养殖是支柱产业,生态环保是红线底线,问题还得靠高质量发展解决。

  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渝水区引入生态农业公司。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粪便专车回收、专人检疫,再生产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养殖户省了“处理费”,种植户得了有机肥,区里增了新税源。

  “变废为宝”的闭环顺畅运转,基层治理的难题也迎刃而解。“现在村里是宜居宜业宜游,村民的心病随着新风散啦!”王年村村民章琨笑着说。

  村落之美,美在乡景,更美在民心。“从本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入手,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办一项是一项、办一件成一件”,阡陌乡野定会充满生命力。

  传统文化如何赋能?“塑形”与“铸魂”双轮驱动,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能量场”。

  赣州会昌,赣南采茶戏与现代话剧轮番上演。“戏剧小镇”开镇一年半,累计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带动上千人就业。

  寻乌县南桥镇高排村大屋下小组,客家传统融入社会治理。通过“客家矛盾客家调”,矛盾纠纷化解能在村组不到县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治理智慧和人文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释放经济潜能,提升治理效能。

  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更赋予党员干部一股子精气神。

  服务大湾区客商,追赶“落差”怕不怕?“大湾区做得到,老区有啥做不到,还要服务得更周到。”

  天天地里暴晒,驻村蹲点值不值?“我们这是哪儿?长征出发地。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哎呀嘞哎,苏区的干部是好作风哎,里格自带干粮去办呀格公……”浩浩赣江奔涌伴奏,茫茫红土悄然倾听,江西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正唱出新时代交响。(人民日报 记者 陆娅楠 陈凌 杨颜菲)

来源:中国新闻网

城市更新如何添活力?重庆江北化“沉睡”空间为消费“热土”

重庆7月21日电 (罗永皓)城市更新如何在保留城市老旧街区文化底蕴和烟火气息的同时,注入新活力?

  20日至21日,“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走进重庆市江北区,或深入喧闹商圈的背街老巷,或置身满载记忆的兵工厂、防空洞,寻觅上述问题的“江北答案”。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北仓图书馆”感受文创氛围

 “我要亲自做个陶瓷杯子。”

  “这个屏风摆件还有其它款式吗?”

  ……

  穿过闹市街区,在背街老巷中寻得一家以“北仓”命名的图书馆,新西兰BNE佳讯全媒体集团新媒体总编王紫璇点了杯美式咖啡,正要享受惬意的“慢时光”,却被一阵喧闹吸引。

  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95后”的王紫璇对文创情有独钟。不自觉地流连于这里各式各样的创意摆件。人来人往间,她猛然发现,包括“北仓图书馆”在内的整条老街区,年轻面孔随处可见。

  “青年友好街区是我们的一大标签,”行走在“修旧如旧”的老街,北仓文创街区负责人陈芸莹告诉记者,该街区位于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观音桥商圈。曾是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的重庆市江北纺织仓库。城市更新让这座工业遗产以“北仓文创街区”的全新面貌获得“新生”。

  据介绍,该街区项目一期由北仓集团主导投资基础改造,保留建筑历史风貌,打造6000平方米复合空间。项目二期“北仓里”,以政企合作模式升级改造。通过持续运营赋能,形成150家特色店铺集群,构建共建共融社区生态。

图为北仓文创街区人来人往,焕发新活力。

在北仓,城市更新不单是重建和修缮。基于当地文化、人文特色,该街区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延续文化底蕴和烟火气息的基础上,导入各种文化元素,打造青年夜校、城市图书馆、生活美学馆、文化咖啡店、艺术体验空间、创意餐厅、创客空间等,年均举办300余场活动,俘获众多年轻人“倾心”。

  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党的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宇思称,当地积极引导年轻创客群体与老旧街区的共融共创,带动北仓文创街区所在的渝北社区青年人口占比提高10%。“来此创业、旅游、消费,几乎都是年轻人。”

  如今,“老”厂房注入“青”动力,消费活力不断攀升。数据显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内吸引咖啡精酿、新派餐饮、摄影体验等创新性店铺经营者自发入驻100家,带动投资约4000万元。

  江北的城市更新,并未止步于“北仓”。

图为洋炮局1862项目内,防空洞变身兵工记忆主题馆

 旧厂房变运动馆、防空洞变博物馆……位于江北区大石坝的洋炮局1862项目,依托第十兵工厂背后的历史底蕴,结合重庆山、水、防空洞等元素,引入文创、办公、影视、互动娱乐、餐饮、酒店等多元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商业融合。

  过去建筑荒废严重、交通割裂的江北嘴聚贤岩广场修葺一新,改建更利于金融场景运用、更显金融功能的地标——重庆金融会展中心,将打造西部金融首发高地、江城交汇中央客厅……

  “这座城市让我们看到青春的活力与历史的厚重并存。”希腊《中希时报》希中网主编蔡玲如是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青春对话千年窑火:陕西学子探寻耀州窑非遗传承之路

为推动理论学习与文化传承实践相结合,以专业所学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更好的赓续与发展,7月11日至7月18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青春践履,瓷火薪传”实践队奔赴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王益区、耀州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年视角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密码,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

古镇窑火:指尖技艺里的非遗密码

陈炉古镇作为耀州窑千年窑火延续的历史场所,瓷坊密布,为实践队提供了研习非遗技艺的鲜活场景。队员们实地考察多家瓷坊,目睹揉胚的力道、修胚的精准、绘画的细腻,这些工序正是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作为非遗的生动体现。

团队对多位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专访,耀州窑青瓷恢复第一代刻花大师张夏珍在接受实践队采访时感叹道:“耀州青瓷的恢复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人没日没夜努力的结果。”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重量。那双布满老茧却稳健有力的手,在瓷坯上刻画出千年不衰的纹样,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图为耀州窑青瓷恢复第一代刻花大师张夏珍在接受实践队采访。宗欣宇 供图

文创园里:新旧交织的传承答卷

耀瓷文创园区内队员近距离观摩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孟红娟、史军贤的刻花绝技,亲眼见证了“刀刀见泥,线线生韵”的精湛技艺,体会到每道纹路背后凝结的数十年雕刻功夫并聆听她们讲解耀州青瓷刻花的独特之处。

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文旅局负责人吴凡、铜川耀州窑文创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靳杨与成员们围桌而谈,从直播间流量谈到大学生创业补贴,围绕“园区产业体系发展” “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地”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了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创新举措,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可能。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耀瓷文创园区负责人进行交流。宗欣宇 供图

街巷之间:流淌在生活里的文化共鸣

沿着耀州窑唐宋窑址的考古标线,队员们分辨窖穴烧痕、丈量窑床宽度,用手机拍下土层断面。在铜川博物馆,从唐代的素面青瓷器物到宋代的刻花珍品再到现代的耀瓷文创,展柜里的器物串联起一条清晰的非遗脉络,仿佛能看见千年来匠人们接力奔跑的身影。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耀州窑,实践队走进社区、广场等地方开展文化宣传活动。队员们精心准备了宣传扇子、调查问卷、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向群众讲解耀州窑的历史与工艺。“原来我们家用的青瓷碗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位市民在听完讲解后赞叹道。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民众进行耀州窑文化宣传。宗欣宇 供图

在与非遗传承人促膝长谈时,团队成员被”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守深深打动;当镜头聚焦耀瓷的流光釉色时,也会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妙绝伦;整理问卷数据时,年轻的心灵为非遗传承的困境而揪心;调研产业现状时,又为传统工艺的创新转化而振奋。

此次实践经历,让成员们明白文化传承是热爱点燃的火种。当青春创意遇上千年窑火,每位成员深知自己不只是旁观者,更能成为新时代传承者,未来将持续为耀州窑文化传承献力。

图为实践队全体合照。宗欣宇 供图

来源:日照新闻网

福州台江开启全民艺术狂欢季 让老技艺“火”在街头

福州7月19日电 (叶秋云)古陶瓷修复技艺、福州传统锔瓷技艺、台江老桶街彭氏蒸笼制作技艺……18日晚,“遗”览台江 “艺”起街头2025年“非遗一条街”艺术展演暨台江区“不燃怎么YOUNG”街头艺人秀活动在福州启动。

18日晚,“遗”览台江 “艺”起街头2025年“非遗一条街”艺术展演暨台江区“不燃怎么YOUNG”街头艺人秀活动在福州启动。叶秋云 摄

  启动仪式上,台江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台江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台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名单也随之公布。

  福州拌面扁肉制作技艺入选台江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州尚干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老字号“尚干小吃”第四代传承人郑炳春表示,“尚干小吃”中的拌面扁肉,是旅外华侨华人心中的乡愁记忆。

  郑炳春表示,四代人,近90年的匠心坚守,只为守护福州的老味道。

  在福州传统玉石雕刻摊位,雕刻师正以刀为笔,精雕细琢寿山石;依海肉燕摊前人声鼎沸,师傅捶打肉燕皮,手法娴熟;佛跳墙制作摊位也不逊色,醇厚的香气飘散,让人垂涎欲滴……

图为游客正在活动现场游览。叶秋云 摄

  华灯初上,下杭路变身为“台江有‘艺’思”非遗国潮市集,一批具有台江特色的精品摊位有序排开。近年来,台江区不仅深耕非遗的活态传承,更匠心打造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非遗一条街”,为城市注入深厚而持久的文化活力,重现上下杭百年商埠繁华之景。

古陶瓷修复摊位上,文物修复师瞿汕正向市民、游客介绍展出的物件。叶诚 摄

  19日傍晚,20名学生将化身“街艺观察员”跟随特邀“守‘艺’人”漫步古厝街巷,深入了解非遗技艺,并沉浸式体验冷凝合香、依海肉燕等非遗,开启一场文化之旅。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非遗+艺术+消费”为主线,让民众沉浸式体验非遗与潮流艺术的碰撞交融,将更多、更优的文化资源送到民众身边,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区域文商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动将通过零距离街头展演打破艺术家与观众的界限。当多元艺术形式的碰撞与市民的深度参与,街头就成为了没有界限的舞台,真正实现‘艺术零距离,全民共狂欢’。”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瓷都,莲通天下”特展在澳门开幕

澳门7月19日电 (记者 郑嘉伟)由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等联合主办的“千年瓷都,莲通天下——‘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18日在澳门永利皇宫揭幕,以数字展与艺术展结合的方式呈献景德镇陶瓷精湛工艺及其走向世界的传奇旅程。

7月18日,“千年瓷都,莲通天下——‘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在澳门永利皇宫揭幕。图为展览主礼嘉宾参观“克拉克瓷”展品。(主办方供图)

  展览是18日启动的“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组成部分。数字展部分以沉浸式光影空间重现陶瓷史、海上丝绸之路、清代御窑珍品等元素,全方位解读景德镇引领世界制瓷技艺的历史。此外,著名艺术家常沙娜创作的“和平鸽大圆盘”在艺术展亮相。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展览以数字艺术重绘青花水墨,以科技光影活化历史叙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此次合作亦架起了江西与澳门文旅合作的桥梁,让瓷器继续担当文明使者的使命。“期望以今日之展为起点,继续携手在‘艺文荟澳’平台上协力开拓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澳门路径,共铸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的艺术舞台。”

  江西广电传媒集团总经理韩兴文表示,1603年,“克拉克瓷”登上葡萄牙商船从澳门启航,成为欧洲认知中国的文化名片。展览以数字技术重构这段历史,深刻揭示文明互鉴的永恒主题,深度融合江西“文化资料优势”与澳门“国际传播枢纽”功能,是两地数字文化合作的崭新起点和重要里程碑。

  除展览外,19日还举办“丝路瓷行,澳景新章”景德镇文旅推介暨陶瓷文化研讨会,深化文旅合作,助力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经澳门扬帆出海,走向更广阔的全球舞台。

来源:中国新闻网